① 關於濟南的山
鮑山森林公園,免費的,還挺大的,有山有水,山下有動物園,乘坐106或者8路車直達,在濟鋼下車,就會看見。其他免費的山就是郊區的一些山,比如說長清大學城那裡,大學附近都是山,都免費,自然景色也可以,沒有鮑山美麗。祝你旅途愉快。
② 金代瀋州農村的縮影是什麼
金朝,從太祖阿骨打開始,就比較重視農業。進入中原以後,積極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農業生產發展的政策。金熙宗時,在戶部之外,又設置勸農使司等機構,以掌管「 勸課天下力田之事」。另外,金朝還規定,地方各級官員都有「敦勸農功」的責任。朝廷還頒布條例,鼓勵各管內官員恪守職責,勸督管內女真人、漢人等務農。所以,金代東北地區的農業有了較大的發展。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 四月,因遼東路米粟豐饒,尚書省奏請,在東京近海之地「自大務清口,並咸平銅善館」,建立糧倉,儲存粟米,以通漕運。如果山東、河北荒歉,即可通過海運接濟。由此可知,到金代中期,東京地區的糧食已經自給有餘。
遼中縣(今遼中區) 鴨廠出土的金代鐵器
金代鐵制農具在各地的大量發現,表明鐵農具在當時已經得到普遍推廣和使用,這是金代農業相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近年來,在沈陽地區也發現了許多金代遺址和窖藏,也普遍出土鐵制農具。見於《沈陽市文物志》收錄和雜志報道的有以下幾處:
新民前當堡遺址位於新民市前當堡村南遼河左岸的沖積平原上,西距遼河八公里,東臨蒲河。遺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50米,耕土下即是文化層,厚80至150厘米。1959年,在農民修河堤時出土各類文物一千零二十一件,種類主要有鐵器、陶瓷器、銅器等,此外還有石磨和磚瓦等。鐵器有四十件,其中農具有鐵鏵五件、鐵鐮六件、鐵四件、鐵鍘刀一件、鐵鍬二件;工具有鐵斧、鐵叉、鐵銼、鐵鑿、鐵泥板、鐵瓦刀、鐵抹子;車馬器有車、馬銜、馬鐙;日用器具有熨斗、鎖、鐵刀等。陶瓷器主要是各種類別和釉色的罐、碗、碟、燈盞等。銅器除了一件銅斗和一枚銅簪外,主要是錢幣,共出土三十二種六百零三枚,種類有王莽時代的貨泉,唐代的開元通寶、乾元通寶,五代的唐國通寶等,數量最多的是北宋年號錢,南宋錢較少,時代最晚的是元代至大通寶和八思巴文銅錢。出土文物證明這是一處金元時期的農家遺址,但出土器物以金代為主。
新民蓮花泡遺址位於新民市大紅旗鎮紅東村,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50米。1981年5月文物普查時發現。該遺址出土過大量文物,文物部門從群眾中徵集到鐵制農具二十五件,其中有犁、鏵、鍬、釤刀、鐮刀、砍刀、斧頭等,在一件鐵鏵上還鑄有「安平」二字。另外,在遺址中還出有六鋬耳鐵鍋和三足平底鐵鍋、宋代銅錢、陶瓷器、石杵等。
法庫劉邦屯遺址位於法庫縣包家鄉劉邦屯村西西泡山東坡,面積約2萬平方米。1983年,村民劉文生在遺址發現一處窖藏,出土一批金代文物,交給文物部門。這批文物有鐵器五件、銅鏡三面。鐵器分別為六鋬耳鐵鍋、鐵鏵、鐵犁鏡、鐵蹚頭、鐵鏟、鐵車。出土時,鐵鍋覆扣著,其他文物散放在鍋內。
另外,1996年5月,在新民市東南三十公里的法哈牛鎮西北隅發現一處金代鐵器窖藏,出土鐵器二十九件,計有:鐵釜三件、八棱壺一件、八棱鏤空四獸足爐一件、砍刀一件、釤刀三件、腳鐐一副、車五件、蹬頭四件、犁鏡一件、冰穿一件、一件、鐵架四件。出土時,這些鐵器都分別放置在三口鐵釜內。
新民市法哈牛出土的金代鐵器
上述雖然僅是沈陽地區發現的金代鐵器的一少部分,但據此可以了解,金代鐵器的使用十分普遍。鐵農具種類和數量都超過了遼代,既有翻土的犁鏵、、鍬,也有蹚地、分土的蹚頭,鋤草用的鋤,收割用的鐮刀。犁鏵的大量出土,說明犁耕已經相當普遍。而且犁鏵有大小兩種,大型犁鏵用於深耕,耕耘高棵作物,小型犁鏵用於中耕和播種,或耕耘稷黍一類作物,而且與犁鏡、蹚頭、鐵制牽引等配套使用,可適應犁耕的各種需要。收割的鐮刀也有各種不同的形式。鐵器除農具外,還有手工工具和日用器物。車的出土很多,說明運輸用的車在農村已經普遍。這些出土資料都反映出,在金代,農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比遼代有了新的發展。
另外,在東北三省還出土了專門為鑄造犁鏵、犁鏡和蹚頭所用的銅范,這說明這些鐵農具都是當地鑄造的。
③ 雲台山有哪些風土人情
雲台山位於河南省修武縣境內,是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同時又是河南省唯一一個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六個國家級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190平方公里,含泉瀑峽、潭瀑峽、紅石峽、子房湖、萬善寺、百家岩、仙苑、聖頂、疊彩洞、青龍峽十大景點。
雲台山滿山覆蓋的原始生林,深邃幽靜的溝谷溪潭,千姿百態的飛瀑流泉,如詩如畫的奇峰異石,形成了雲台山獨特完美的自然景觀。漢獻帝的避暑台和陵基,魏晉"竹林七賢"的隱居故里,唐代葯王孫思邈的采葯煉丹遺跡,唐代大詩人王維寫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千古絕唱的茱萸峰,以及眾多名人墨客的碑刻、文物,形成了雲台山豐富深蘊的文化內涵。
雲台山以山稱奇,整個景區奇峰秀嶺連綿不斷,主峰茱萸峰海拔1304米,踏千階的雲梯棧道登上茱萸峰頂,北望太行深處,巍巍群山層巒疊嶂,南望懷川平原,沃野千里、田園似棋,黃河如帶,不禁使人心曠神怡,領略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
雲台山以水叫絕,素以"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而著稱。落差314米的全國最高大瀑布-雲台天瀑,猶如擎天玉柱,蔚為壯觀。天門瀑、白龍潭、黃龍瀑、丫字瀑皆飛流直下,形成了雲台山獨有的瀑布景觀。多孔泉、珍珠泉、王烈泉、明月泉清冽甘甜,讓人留連忘返。青龍峽景點有"中原第一峽谷"美譽,這里氣候獨特,水源豐富,植被原始完整,是生態旅遊的好去處.
雲台山屬太行山系,是豫北的名山。因山勢險峻,主峰孤密秀矗,形似一口巨鍋,兀覆在群峰之上,山間常年雲霧繚繞,故得名雲台山。
雲台山北鄰山西省,東接輝縣市,西與方山對峙,南面是一望無際的孤原。這里有大小名峰三十六座,峰巒疊翠,雄奇險秀。主峰茱萸峰有一片茂密森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堪稱」園中園」。景區規劃總面積約55平方公里。分為三大體系:一、峰岳景區:茱萸峰、三秀峰、疊彩洞、濃秀谷;二、溝谷景區:溫盤峪、子房湖、小寨溝、老潭溝、武周寨;三、宗教景區:真慶宮、萬善寺、玄帝觀、百家岩。這里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豐富。漢獻帝劉協、魏晉」竹林七賢」、唐朝孫思邈、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大將尉遲敬等均在此留下了歷史遺跡。
雲台山山險水秀,氣候涼爽宜人。這里泉源豐富、植被茂密,原始次生林覆蓋了整個山巒,各種樹木和奇花異草種類達400多種。中葯材蘊藏豐富,除人參、靈芝外,還有聞名全內外的四大懷約,以及茱萸、當歸等200多種。唐朝孫思邈曾在些采葯練丹,至今這一帶山區還流傳著他服仙丹升天的故事。在雲台山景區售票處,有一村莊名」岸上」,背靠一天然屏障,山勢突兀,拓面而起,此山名為」翠屏峰」,峰頂有」閻王鼻」。你看那閻王仰臉向天,自鼻以上是黑的,鼻以下的部分是白的,當地人說此閻王黑白分明,辨是非,晝斷陽,夜審陰,是當地的主宰,權力至高無上。
在閻王鼻山腳下,有一佛教廟祠,即萬善寺。跨過山門,為彌勒殿。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這尊像是泰國捐贈的金佛。你看那佛像胸間的「」(音萬),意為太陽光芒四射或燃燒的火,後來作為佛教吉祥的標記,以表示吉祥。寺院的後門,有一小溪自高處流入清池,是優質的礦泉水,泉旁小廟,是財神爺,他雖不能名列佛寺,但來燒香的人,卻也不忘燒柱香,以求財旺。
(溫盤峪、子房湖景區)
沿公路而上,過了迎賓洞,左邊的山谷相裂成隙。這便是溫盤峪景區。峪深80餘米,最寬處不過丈余,峪上群山環抱,致使這又窄又深的峪內空氣不能與外界的空氣很好地交流,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小氣候,這里冬曖夏涼,溫度適中,彷彿處在恆久的溫暖中,故名溫盤峪。這谷南端的瀑布名為「白龍瀑「,傳說白龍在此居住。
走過山壁間開鑿的隧洞,我們進入溫盤峪景區。首先直入眼簾的是「一線天「。人行其間山體相合只留下一線天地,甚是奇妙。
景區內秀幽雄險,集泉、瀑、溪、潭於一谷,素來享有「盆景峽谷「的美譽。峽谷南北長約1公里,寬3-10餘米,兩岸峭壁山石秀麗,彷彿鬼斧神工,雕鑿而成一巨大盆景,又好象名山大川濃縮後的精華,園林專家稱之為」自然山水精品廊「,景區內有逍遙石、相吻石、靈龜戲水、雙獅吸水、龜背石等景觀。
峪內有九龍潭,相傳為古時九龍棲息之地,分別為白龍潭、子龍潭、眠龍潭、青龍、黃龍、卧龍、黑龍、首龍等,因峪內司溫,潭水常年氣溫在10度左右,夏季水涼不宜游泳,但卻是冬泳的好雲處。行至黑龍潭,一持瀑布從山壁間噴薄而出,如堆雪飄楊,十分壯觀。動態的水流入靜態的水中,十分美麗。
在漢朝初建國後,張良在幫助劉邦建立漢業之後,功高震主,惟恐遭到劉的毒害,再三懇求,告老還鄉而去。張良回到家鄉之後,仍然坐卧不安,覺得還不太保險,便偷偷地微服出午,隱居到了去台山。因張良字子房,故此處的村莊叫:子房村「,源叫「子房湖」。現在的景區是在原有湖泊上加高修建的,湖面300餘畝,長約8華里,最寬處300米,水深呈階梯狀分布,北淺南深,深處約地100米,水容量為1億立方,是一中型水庫。
沿湖而行,可見對面山巒中有「達摩峰」。相傳印度僧人達摩來中國傳教,到達少林寺,面壁10年仍常有雜念湧入心頭,於是走出寺廟,要找一處絕妙的靜處修行。後來就來到去台山,在子房湖西畔山巒上靜坐。此處人跡罕至,達摩高居山巔,終山嵐流雲為伴,山靈一片凈化像山樣入定下來,不久即化仙而去,此處則留下了「達摩峰」和與之遙遙相對的「佛龕峰「。
在子房湖西畔,可見一溝名」黃楝溝「,裡面景色宜人,最奇處是溝朝天伸展而出的幾個山峰,相連成佛掌,故名「佛掌峰」。佛掌峰上有「天堂」,是一獨家獨戶的自然小村莊。古時,苛捐雜稅沉重,有人躲在佛掌峰上,開墾良田,遍栽果樹,在上邊過起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躲過了官府的索取,無憂無慮,快樂似神仙,故給自己的家園名之「天堂」。
再往前走,即見子房湖盡處,有兩個小村莊繞子房湖東西而扎,這即是子房村,是張良的後世子孫繁衍而成的。在隋末唐初,劉武周和李世民先後在此屯糧食、兵器,故後人稱之為「東倉」「西倉」。
(老潭溝、小寨溝景區)
老潭溝景區的特點為山雄水秀,峰高瀑急,沿水路溯水而上。山勢高峻挺拔,水流急湍深邃。
過了低山頭,前面出現了兩條岔道,一條是台階石梯,登上後可沿山坡石坂路向前行,路兩旁鬱郁蔥蔥,樹可遮天,這些樹木在石縫中生長,多有幾百年的樹齡;一條路是水路,橡皮船過「幽潭」,攀「仙渡」,可見昔屋一間,有若與世隔絕,旁有小道,直通「天瀑」。
「天瀑「是雲台山景觀之最,也是中華之最,此瀑落差310米,瀑寬約5---7米。天瀑之高雄冠九州,可謂」飛流直下三千尺「。瀑布如雷貫耳,沿途我們早有所聞,其勢之壯,不見其面,已早聞其聲。
與天瀑遙遙相望的對面山上,有「觀瀑台「,此台為看水景的最佳觀賞點。觀瀑台邊有一組山瀑持壁,瀑上青苔恰似孔雀落壁,被美稱為「孔雀泉」
另外溝內還有「私語泉」「波浪石坪」』獨秀峰」」雙秀峰」」路功」等景點。沿路登監山頂,便是豫、晉兩省分界處。
出了老潭溝不遠處,有一石橋橫架河谷,是通往」小寨溝」風雲景區的通道。
踏階而行,路邊有碑,上書」小寨溝」。站在此處向對面山峰間尋找,可見高山群嵐之中,有一古代官吏,頭戴烏紗帽,樂悠悠地坐在山上,這就是當地人傳說的唐公石。傳說,明朝嘉慶年間,唐成因審了誥命,名聲大振,卻又遭到排擠,仕途坎坷,歷遭磨難,在遭貶途中,經此地遊山玩水以泄愁悶,越覺官場險惡。從此消了仕途之念,在此化仙而雲,留下了這塊山峰供後人紀念。
「小寨溝」舊名」小潭溝」,後唐王李世民在此消來了劉武周,此處是隋營唐寨,故名小寨溝。溝內多彩多姿的泉瀑溪流引人入勝,故也稱」潭瀑川」。眼前出現了第一潭,即」龍蛇潭」,小寨溝地處深山老林人跡罕至,水多,潮濕,常有蛇蟒出入。相傳有家夫進山砍柴,見有巨蟒在此飲水,蛇大為龍,因而得名。
過了龍蛇潭,有上下或者稱山水兩條道路通往景區。水路是供遊客游覽的,山路是回來的路,水路走不遠,即見有群瀑自高岩處跌落,人稱」九疊瀑」。瀑分三層,每個斷層有兩條瀑布相吸相融一個潭裡,如情人一般,故此稱」情人瀑」。
過了減肥石,即是」金龍卧波」,再往上走,忽然眼前一片開闊,」丫字瀑」迎面而來,瀑高十餘米,深五、六米,地而開闊孤坦,但見四面青山相環繞,一塊巨石彷彿自天而降,落在這里,供銷遊人休憩、乘涼、野餐、照相。
「清清漪池」水淺而清,色彩艷麗,青苔把一潭水映得碧綠無塵,不管有風無風,池內漣漪輕盪故名之,水池有魚,但魚體透明。水簾洞」處只出山崖上一掛瀑布分散成簾子狀傾瀉下來,此水四季長流,。旁有」獅子頭」,其造型如一頭活生生的小獅子一樣逼真,故名之。
「獅頭石」前整個山崖被水溶蝕而成鍾乳狀,下有兩股水在離地米高處噴出,此乃」不老泉」在魏晉時景區內有逸人王烈,不食人間煙火,渴飲此泉,餓食黃精,壽至338歲,仍然健步如飛,不減少年。您不妨來嘗一下。
我們進入小寨溝盡端,迎面可見幾塊怪石,有」唐王試劍石「、點將台,是李世民當年點將收兵的地方。站在」點將台「上,懸崖高聳,人如坐井底,故名」坐井觀天「;縣崖青苔高掛山崖,彷彿一隻孔雀高掛架上,雀尾下一掛水簾,稱作」鳳尾串珠「。另外還有」靈龜吐珠「、」雲龍播雨「」唐王飲馬池「」石舟「」蝴蝶石「。
(疊彩洞、茱萸峰景區)
子房湖旁有兩條岔道,下道是通往小寨溝景區、老潭溝景區;上道便是直通山西的修陵公路。疊彩洞景區和茱峰景區盤恆在此。疊彩洞是連接豫、晉兩省的公路遂洞,大小23條洞,首尾相連總長4000多米。它是由我縣土專家張有臣設計規劃的。在外只見一排巨大的階梯層層遞上,在洞里都是180度的轉彎和45度以上的爬坡。這就是景區有名的「暗十八盤」,勤勞善良的人民用十二年的時間修建了這條路。
沿公路自下而上,爬山穿洞,仰望山巔,只見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峭壁懸崖,高達萬仞。沿途山峰形態各異,在這里您可以找到l』小象攀山」」雙駝峰「夢筆生花」等各個景點。
出了十二號洞,迎面而來一塊奇峰異石高立在對面山上,這塊石頭隨著車行視線的轉變,可由靈芝、傣族少女逐漸變成一摩登少女。因此處石秀、水秀、花草秀,故名」三秀峰」。
坐車前駛片刻,眼前忽然一片開闊,這個景點名為」西瀛觀」,遊客到此,都會有心曠神怡的感覺。
肢下這一片湖是我們經過的子房湖,一個小時的路程,已經是抬高了五六百米的高度,在子房湖東南即是溫盤肉區景,相傳古時在溫盤峪居信有九條龍,谷南的白龍和谷北的黑龍經常騰雲駕霧來到」西瀛觀」品茗賞景,還常常擺下棋局對弈。
上車前行即進入茱萸峰游覽區
車蜿蜒而上,進入了一片茂密的森林區,這整個山遍覆大的松柏,楓想喬木,這里屬原始次生林區,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茱萸峰山勢突兀,為雲台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後來真武帝在此苦志修行成仙而雲,此處便成了聞名遐爾的道教聖地,方圓百里的人們常來此燒香求願,據說十分靈驗。漸漸地,人們把這里親切地稱為」小北頂」,就是說這里離北天門很近,常被天神關注,他們會滿足人們禱告時的祈求,好再讓人們來此燒香還願。於是有了」燒高篝」的說法,如果誰家的子孫發達了或是添丁了,那一定是他們家的老人們早年在這里燒了」高香」求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