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非政府公共組織和非政府組織是一樣的嗎
你好,是不一樣的。
一般,非政府組織是由私人建立的,大多以盈利為目的,不受社會監督和管理。
而,非政府公共組織,多半是由社會各界人士聯合建立,不以盈利為目的,且群眾能夠參與其中的管理。
360衛士極客版粉絲為您服務,希望能幫到您,望採納,親!
㈡ 哪些部門是公共服務部門
公共服務是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的社會生產過程。公民及其組織的各種直接需求,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生產過程予以滿足。在這些社會生產過程中,通過資源的配置和組合而達到產出。這些社會生產過程就是提供服務的過程(這里所指的服務同產出是否實物形式無關)。在一個社會中,由公民及其組織產生對服務的總需求。這個社會的總服務供給是由民間服務和公共服務兩部分構成的。公共服務只是社會總服務中與民間服務相對的一個部分。假如一個社會生產過程沒有使用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是純粹民間行為,屬於民間服務而不是公共服務。政府體現和行使的是公共權力,公共資源則是由國家所有的各種資源和資金。假如一個社會生產過程中有政府以某種方式的介入,如財政資金、產權或特許等,並在某種程度上貫徹著國家意志,那麼就屬於公共服務。譬如,不僅政府和公立機構提供的教育是公共服務,民間教育機構假如有政府特許或者使用了公共資源,那麼也是在提供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一定是公民所需的,能夠使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得到滿足的,使公民受益的和得到享受的。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
公共服務的對象是公民及其組織。公民的各種直接需求,在很多情況下是通過組織起來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公民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分別表達了公民的經濟需求和社會需求。公民的經濟組織即各種形式營利性的企業,公民的社會組織即各種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這兩種組織形式構成了民間的組織。在中國,目前分別被稱作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政府為滿足公民及其組織的直接需求所開展和介入的活動,即為公共服務。假如某政府機構是在為政府本身的需要而工作,其服務對象是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那麼就不屬於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滿足的是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對服務的需求可以是無限的,但卻並不能要求由公共服務去滿足所有那些需求。公共服務只須保障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的滿足,而其它部分的直接需求則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去決定。譬如,公共服務應該對每一個公民及其被監護人保證基礎教育的供給和基本社會保障的供給,在此之外的教育和社會保障可以留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決定。也就是說,保障社會弱勢群體或者窮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權利是公共服務的目標,富人則可以通過民間供給機制去滿足其更多的或更高的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公共服務水平和優先事項安排是由該社會的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價值取向、社會經濟體制以及發展戰略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公共服務的種類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性公共服務;經濟性公共服務;社會性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性公共服務是指那些公民及其組織從事經濟和社會活動、或者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有某種政府行為介入的基礎性服務,如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等。經濟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或生產活動所提供的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社會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的生活、發展與娛樂等社會性直接需求提供的服務,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福利以及環境保護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的服務
㈢ 非政府組織和社會組織的區別
一、定義不同
非政府組織是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意譯,英文縮寫NGO。非政府組織是西方國家的叫法,泛指與政府組織相對的其他組織。
社會組織是公共關系的主體,它是公共關系的三大構成要素。公共關系學所稱的「社會組織」是狹義的。
它是人們為了有效地達到特定目標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系統建立起來的共同活動集體。它有清楚的界限、明確的目標,內部實行明確的分工並確立了旨在協調成員活動的正式關系結構,比如,政黨、政府、企業、商店、工廠、公司、學校、醫院等。
二、特徵不同
非政府組織特徵
1、非政府性
非政府組織作為非營利性部門,它不是政府部門或其附屬機構,而是非政府性的組織。非政府組織的這一特性,使得它能夠獨立於政府之外自主為社會服務,非政府組織的非政府屬性,使它的發展還能進一步推動社會民主的發展,為建立社會民主與法制提供動力因素。
2、組織性
非政府組織活動是一種團體性的活動,它不是分散的個人行為。同時,非政府組織的組織性,為規范非政府組織的行為提供了客觀依據。因為是組織性的活動,其活動目標與活動范圍都是引人注目的,這就客觀上形成了社會、法律對非政府組織的有效監督。
3、公益性
非政府組織一個顯著的特徵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行為活動的公益性。這種公益性不僅對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是一個補充,而且,它們能夠為社會盡最大的可能提供一些社會所有公眾都可以使用的公共產品。
4、自治性
非政府組織還是一個自治性組織,它的行為是在法律和公共制度約束規范基礎上產生的,因而,其自治性程度非常高。
5、非政治性
非政府組織不參與政治活動,它屬於一種中介性組織。因此,非政治性是非政府組織的一個基本特點。非政府組織的非政治性,使得它們有了非常寬松的環境創造性地為社會提供公益活動和公共產品。
6、非宗教性
非政府組織既是非政治性的,同時也是非宗教性的。它與那些宗教活動不同,宗教活動是一種信仰,但不一定為社會來志願提供有益的公共產品,而非政府組織沒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卻專門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
社會組織特徵
1、特定的組織目標。組織目標一般是明確的、具體的,表明某一組織的性質與功能,人們圍繞某一特定的目標才形成從事共同活動的社會組織。組織目標是組織活動的靈魂,它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具有內在聯系的目標體系。
2、一定數量的固定成員。組織成員是相對固定的,成員明確地意識到自己屬於某一組織。社會組織如無固定的成員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實體基礎,進入或退出一個組織必須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特別是組織成員資格的取得一般都要經過組織的考核與審查。
3、制度化的組織結構。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並提高活動效益,一般都具有根據功能和分工而制度化的職位分層與部門分工結構。只有通過不同職位的權力結構體系,協調各個職能部門或個體的活動,才能順利開展組織活動並達到組織目標。
4、普遍化的行動規范。它一般是以章程的形式出現,並作為組織成員進行活動的依據。組織的行動規范是每個成員必須遵守的,它通過輔助的獎懲制度制約組織成員的活動,以維護組織活動的統一性。
5、社會組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就每一個社會組織來說,它不僅自身要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成員、信息的交換,而且還根據與其他組織的關系,組成不同的組織體系,在更大的范圍內和更高的水平上與外界環境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換。
三、形成過程不同
非政府組織形成過程
非政府組織一詞最初是在1945年6月26日在美國舊金山簽署的簽訂的聯合國憲章第71款使用的。該條款授權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為同那些與該理事會所管理的事務有關的非政府組織進行磋商作出適當安排」。
1952年聯合國經社理事會在其決議中把非政府組織定義為「凡不是根據政府間協議建立的國際組織都可被看作非政府組織」。在當時,這主要是指國際性的民間組織。在這之後的十多年裡,非政府組織自身的活動以及它們同聯合國的關系都處在較低的水平,沒有多少實質性的發展。
一直到1968年,在聯合國經社理事會通過的1296號決議中,規定了聯合國同非政府組織關系的法律框架。該決議肯定了非政府組織的范疇,同時允許非政府組織在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以及聯合國體系中的其他機構中獲得咨詢地位。
自此以後,非政府組織的活動被有意識地、越來越廣泛地引入了聯合國體系的運作。
社會組織形成過程
在人類社會早期階段,整個社會發展水平極為低下,人們共同活動的群體形式最初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原始群、血緣家庭和物理學習集合,以及出現的以地緣關系為紐帶的村社等。它們都是人類物理發展的初級社會群體形式。
社會分工的發展,階級的出現,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以及人們的社會活動日趨復雜,社會組織適應物理及社會成員的需要逐漸形成並發揮作用。但這時人們的社會關系和共同活動的形式還是以初級社會群體為主。
人類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到21世紀,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社會生活和物理關系越來越復雜,初級社會群體在很多方面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和社會活動的需要。因此,完成特定物理目標和承擔特定物理學史的社會組織的大發展就成為近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其他動物目前絕大多數社會組織情況都與人類社會早期相似,而蜜蜂螞蟻等膜翅目昆蟲則形成了分工明確的社會組織——成蟲分為繁殖蜂繁殖蟻、工蜂工蟻和兵蟻。
而卵、幼蟲則不存在社會組織,但其性別和發育情況則共同決定了它們羽化以後加入哪個社會組織——雄性只能是繁殖蜂繁殖蟻,雌性則可以是三種社會組織中任何一種的成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非政府組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組織
㈣ 什麼叫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維護性公共服務,經濟型公共服務,社會性公共服務。
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
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
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
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㈤ 非政府組織對公共治理效應表現在哪些方面
非政府組織(常被直接稱為NGOs)近年來已成為全球社會和政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在各種場合越來越多地提及非政府組織(NGO)與非營利組織(NPO),把非政府組織與非營利組織看作在公共管理領域其作用日益重要的新興組織形式。
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縮寫NGO)一般用在聯合國的文件和其他許多國家的官方文件中,是指那些在地方、國家或國際級別上建立起來的、以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為目的的社會組織,多用於第三世界國家。是一個不屬於政府、不由國家建立的組織,通常獨立於政府。非政府組織是在地方、國家或國際級別上組織起來的非贏利性的、自願公民組織。非政府組織面向任務、由興趣相同人們推動,它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和發揮人道主義作用,向政府反映公民關心的問題、監督政策和鼓勵在社區水平上的政治參與。
非政府組織提供多樣化的公共服務,向政府反映公眾需求,提出合理意見或建議,影響政府政策制定。它具有組織性、民間性、公益性、自治性、志願性、非營利性、合法性、非政黨性等特徵以及社會服務、溝通協調、監督管理等基本功能。它又被稱作「第三部門」、「非營利部門」、「利他部門」。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非政府組織日益廣泛地參與國際事務,它們在聯合國體系內外的作用和影響不斷增大,在各個領域里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承認。1997 年9月初,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向第52屆聯合國大會提交的工作報告中,列舉和闡述了影響當前全球發展的八大因素,其中的第五大因素即是:跨國性的民間社會組織的迅速發展,非政府組織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其之前的四大因素依次是:冷戰結束後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重組;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信息技術革命;生態環境的保護。非政府組織在國際事務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影響主要有:
1. 從事咨詢和信息活動,提供和宣傳非政府組織的觀點與思想。聯合國吸收非政府組織參與其活動並建立起制度性的聯系機制時,首先考慮的是發揮非政府組織在咨詢和信息處理方面的作用。像經社理事會和公共信息部對非政府組織參與所作的安排,也是著眼於既能發揮非政府組織的咨詢與信息處理的作用,又能限制它們在其他方面的影響。在聯合國的會議場所、特別是會議的准備過程中,各國政府可以從非政府組織那裡,得到有關特定專業領域的、技術的、法律的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專門知識。
2. 對政府和政府間國際組織的行為進行監督。非政府組織可以對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條約、承諾、計劃和項目的落實進行監督,還可以對各政府間國際組織所通過的決議和條約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促使各國政府遵守其在國際上作出的承諾。
3. 參與執行國際組織的項目,協助政府間國際組織提供特定的產品與服務。近十多年來,聯合國各機構一直在鼓勵非政府組織參與各發展項目的實施。聯合國體系通過分包合同等方式,將操作性的責任轉移到非政府組織身上,非政府組織通過締結協議和簽訂合同的方式承擔提供特定產品和服務的工作。
4. 影響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決策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至今,在全球發展決策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一直是政府間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體系內的各組織。以往非政府組織在聯合國體系中的主要作用是促進決議和條約的實施,而近十多年來,非政府組織不再僅滿足於在聯合國體系中提供信息和服務,而是試圖對決策過程施加影響。它們積極爭取參與決策的制定,對國際決策過程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聯合國體系在確立議程、制定政策以及執行政策等方面越來越多地吸收非政府組織參與。
5. 在不同的利益沖突角色之間促成協調和妥協。在許多國際事務中,當事各國政府往往會由於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原因而爭執不下,互不相讓,有時甚至兵戎相見。在這種場合,非政府組織可以利用其民間的身份,在當事國政府之間進行斡旋,緩和緊張氣氛,促進相互溝通與理解,打破僵局,推動問題的解決。
總起來說,聯合國體系與非政府組織兩方面相互吸引、相互支持,目前已形成了較密切的合作關系。從聯合國方面看,它試圖通過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去實現其在各個領域里的目標。非政府組織則通過聯合國體系爭取有較多的發言權,力求對國際上的重大決策有較大的影響力,同時謀求從聯合國體系中獲得盡可能多的資助。但是,非政府組織同政府間國際組織有時也會出現甚至很嚴重的沖突,有些政府間國際組織並不總是歡迎和支持非政府組織的活動的。例如,1999年,非政府組織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的民間抗議活動導致西雅圖世界貿易組織會議的失敗。2001年在義大利熱那亞召開的「八國首腦會議」所遭遇到的大規模街頭示威,非政府組織也是重要參與者。非政府組織已成為全球治理體制演變進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不過,盡管非政府組織已進入了現存的全球治理體制,已經能夠對一些重大的決策過程施加影響,但是總起來看,非政府組織仍處於現存國際體制的邊緣,對決策的影響是有限的。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政府仍然是全球治理體制的主要角色。盡管如此,非政府組織的興起打破了長期以來一直由政府獨占國際治理領域的局面。為了使全球發展和全球治理體制的變革能夠朝著健康的方向演變,有必要重視對非政府組織及其在全球治理體制中所引發的各種關系的研究。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從事管理與發展的非政府組織相當活躍,據估計,發展中國家的非政府組織所服務的人數,在20世紀80年代初約有1億人,其中6000萬在亞洲,2500萬在拉丁美洲,1200萬在非洲。而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1993年《人文發展報告》中估計,20世紀90年代初發展中國家非政府機構服務的對象達到2.5億人。
㈥ 非政府組織在維護公共利益中有什麼作用
非政府組織是指那些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的、帶有志願性的、致力於公益事業的社會組織。它的對象主要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在維護公共利益方面,非政府組織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非政府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已經覆蓋了從環保、教育、科研、社會工作、慈善到公共交通、公益展覽等廣闊的領域。
作用:
①可以贏得自尊和自信;
②容易被他人接受和認可;
③可以獲得獎勵,贏得榮譽;
④能得到知識和處理問題的經驗。
㈦ 政府的公共責任和非政府組織的公共責任有何區別
公共責任——政府公共服務的核心
行政權力的公共性決定了政府公共服務的核心是公共責任,公共責任是現代公共行政的
靈魂。政府公共責任意味著政府能夠積極地對社會公眾的需求作出回應,並採取積極的措施,公正、有效率地實現公眾的需求和利益。政府責任作為民主時代的一種基本價值理念,它要求政府必須回應社會和公眾的基本要求並積極採取行動加以滿足。一方面政府必須積極地履行其社會義務和職責,另一方面政府還必須承擔法律上、行政上和道義上的責任。不應忽視這樣的事實:政府是為了人民的,公共活動與公共服務的目標就是要保護人民的權利並改善他們的生活。現代公共行政非常重視政府活動的產出和結果,即重視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同時強調行政管理的「責任性」,認為「責任性」是決定政府能否為公眾和社會提供良好服務的關鍵因素,是一種內在的價值標准,它與正直、效率等其它價值標准同等重要。「責任性」已成為衡量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務效果的重要標志。責任從一般意義上而言,泛指特定主體在將其意志強加於他物使之服從時所產生的負擔,
它包括權力施發的界限及其越界後果的負擔。責任為權力設立了一種合理的界限,使權力的運作成為一種主體施發的具有負責精神的行為過程,而且可以使在這種界限突破之後,
成為一種義務追加的依據。政府及其公務人員依法行使公共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物,代表和實現公共利益,相應地必須承擔公共責任,這是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天經地義之責。
政府管理是在高度政治環境中運作的,相應的政府公務人員應是在高度負責的精神狀態
下工作,這就決定著,並時刻意識到辦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對誰負責,負什麼責任的問題,
從而構成公共責任體系,即構成法律上、行政上和道義上的責任體系,強調公共責任性是現代公共行政追求的重要目標。代理理論認為,權力與責任必須對稱。政府職能的配置需要賦予職能機構以一定的權力,與此同時,也必須使公共權力機關負起相應的責任,使權力與責任相符(也就是法律意義上的權利義務相一致),政府機關行使職權的過程,同時又是履行職責的過程,是政府職能實現的過程。當前,我國政府管理中最薄弱,甚至可以說最要害的是,不但缺乏剛性的公共行政責任的追究機制,更缺乏柔性的公共行政使命感與責任心。
㈧ 非政府組織在公共服務中有何優勢
非政府組織具有公益性、志願性、非營利性的特點,可以彌補了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缺陷,能夠較好的滿足社會公眾對公共服務的不同層次...
㈨ 哪些非政府組織可以參與養老公共服務供給
現代社會,老年人的養老意願日益呈現多樣化、復合化的趨勢,在基本的生理需求之上,增加了更多的情感和精神要素.目前,由於我國社會保障的局限性和養老產業的不發達,亟須探索出一種適合當前形勢的新的養老服務模式.而非政府組織由於自身所具備的一些社會資源優勢,其參與社區養老服務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發展空間.非政府組織具有在基層社區提供養老服務的理論空間、政策空間和實踐空間,但目前來看在具體操作中仍需妥善設計、穩步推進,並應對服務活動全過程進行有效的評估與激勵,以確保社區養老服務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