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四光預測過哪四個地震帶有安徽馬鞍山嗎
我國有四大地震帶,它們是:1,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2,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地質學家李四光預測的地震帶是哪些?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 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向南延到天津東南,經濟南東邊達宿州一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4)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區」。包括興都庫什山、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 本地震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里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區「、「台灣地震區「也是我國兩個曾發生過8級地震的地震區。這里不斷發生強烈破壞性地震也是眾所周知的。由於新疆地震區總的來說,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盡管強烈地震較多,也較頻繁,但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與我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 值得一提的是「華南地震區「的「東南沿海外帶地震帶「,這里歷史上曾發生過1604年福建泉州8.0級地震和1605年廣東瓊山7.5級地震。但從那時起到現在的300多年間,無顯著破壞性地震發生。關於李四光地震大預言 有部分人聽過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有四個地方將會發生大地震的預言吧。其實他老人家只是指出我國的主要地震帶,並沒有預測說這些地方會發生地震。那麼再看看我國的地震帶分布。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向南延到天津東南,經濟南東邊達宿州一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4)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區「。包括興都庫什山、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 本地震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里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區「、「TW地震區「也是我國兩個曾發生過8級地震的地震區。這里不斷發生強烈破壞性地震也是眾所周知的。由於新疆地震區總的來說,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盡管強烈地震較多,也較頻繁,但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與我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 值得一提的是「華南地震區「的「東南沿海外帶地震帶「,這里歷史上曾發生過1604年福建泉州8.0級地震和1605年廣東瓊山7.5級地震。但從那時起到現在的300多年間,無顯著破壞性地震發生李四光曾經預言:唐山,邢台,臨沂三處會有毀滅性的地震,現在三處已經發生兩處了,曾有傳言說臨沂300年前也曾發生過大地震,瘟疫把這個地方弄的死的一個不剩,當然此話估計情況不準,但我記憶中還是有過地震的,應該是在我上中學的時候。 歷史上記載的有1447年5月22日臨沂西有地震,同年7月22日(六月初四)臨沂地震有聲郯城大地震:1668年7月25日晚8時左右發生8.5級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縣,破壞區面積50萬平方公里以上,史稱「曠古奇災」。 1859年3月12日,臨沂西有地震. 1995年9月20日,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發生地震,造成56人重傷2003年3月20日21時19分臨沂發生2.0級地震2004年3月9日臨沂發生2.2級地震2005年06月12日山東臨沂市境內發生Ml1.7級地震。 2006年2月9日在臨沂市河東區湯頭鎮附近發生了ML3.5級地震,此次地震造成河東、蘭山、羅庄等地有感,未造成大的影響。 從現在起,我們應該學習地震知識,尤其避震常識,相信國家的力量和能力!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帶的真偽鄭毅 針對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人們意識到了災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痛苦和難以彌補的創傷。為此,人們都急於想從中找到防範於未然的准確答案。這種心理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有人為了強化信息傳播的力度和殺傷力,對原有的信息進行誇大或者過分渲染。無意中加大了人們的精神負擔和恐懼心理,其後果將會造成社會的恐慌和動盪。 最近,本人發現網上風傳「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帶」的消息。根據發帖的內容,人們紛紛揣測本地區能否發生地震災害。誠然,防範於未然、未雨綢繆、加強預警機制這是人們抗災救災做好心理准備的必然條件和應當採取的必要措施。我國在這方面的確做得不夠,應當從這次震災中汲取教訓,積極學習國外在預防災害、救助災民和災後重建方面的先進經驗,避免亡羊補牢。但是,關於「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帶」的消息,仔細觀察起來並非像帖子傳的那樣神乎其神,經筆者調查發現,其消息來源無非來源於2006年黃相寧先生在《地殼構造與地殼應力》(中國地震局地殼盈利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題為「李四光論地震地質與他的中長期地震預測」。 李四光是中國優秀的科學家,在地震地質領域建樹極高,是當年周總理的主要地震災害咨詢人。李四光的理論及其本人,曾經多次成功預測過地震,但卻沒有發現科學文獻記載李四光具體預測了四大地震。下面轉載黃相寧先生這份報告的全文,為各位網友們掌握正確判斷消息的方法提供參考。全文如下: 李四光論地震地質與他的中長期地震預測黃相寧 本所的前身地震地質大隊是由李四光部長親自組建的。我作為一名建所初期來所工作的老同志,與李四光部長有過多次接觸。他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工作中。在建所四十周年之際,我不禁緬懷起這位我們所的締造者和他對地震工作的貢獻。 一、地震地質 1965年1月19日,李四光在與地質力學所參加西南地震地質工作同志的談話中提出地震地質工作是否應採取這樣幾個步驟: 第一,要摸清這些斷裂帶中哪幾點或哪幾段現今還在活動;第二,確定這些斷裂帶的伸展地區、方向和范圍;第三,參考歷史地震資料,看是否沿現今還在活動的斷裂帶地震特別多而且強烈;第四,圍繞現今還在活動的斷裂帶,進行精密大地測量和微量位移測量,並設置地震觀測網,進行微觀的、宏觀的地震觀測工作;第五,對上述觀測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分析現今地應力分布的情況和活動方式,從而明確它們和當地地震的關系,並確定震源的所在和它們分布的范圍。這樣,就有可能進一步推測今後地震發展的趨勢。 李四光在他創立的地質力學構造體系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中國地震地質的研究,從而演義了他的中長期地震預測故事。 二、中長期地震預測 李四光先生在1966年邢台7.2級地震後的一次會議上提出:邢台地震之後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間、滄州一帶地震危險性。果然在1967年河北河間大城發生了6.3級地震;緊接著,它指示地震地質大隊立即去山東建立壓磁地應力站,當在濟南市西南方向的長清建立了壓磁地應力站後向他匯報時,他說我是讓你們馬上去郯廬斷裂帶建立壓磁地應力站,這個斷裂帶要出問題。於是地震地質大隊立即到山東省境內郯廬斷裂帶上的安丘建立了壓磁地應力站。果不其然,1969年渤海7.4級和1975年海城7.3級地震就發生在郯廬斷裂帶東北延伸部位上。 上世紀60年代末,李四光唯一的外孫女周宗平被他安排在地震地質大隊工作、學習,我們就請她去問她的姥爺,為什麼邢台震後他提出要注意河間滄州,河間震後又立即提出要注意郯廬斷裂帶?具體是怎麼分析判斷的?她問李四光之後帶給我們一句話:讓他們看我的書(指《地質力學概論》),都寫在書里了。 1966年組建地震地質大隊,1967年他就派地震地質大隊的華北三隊到唐山、灤縣一帶開展地震地質工作,進行1:5萬地震地質填圖,他指出:「邢台、河間地震與北東向的構造有關。北京正處於隱蔽地區,可能東西向構造活動更重要些。東西帶很深,范圍很大,很強烈,震群可能延續長久,釋放能量比較大。因此我們的工作應向灤縣、遷安東西向構造地區做些觀測,如果這里也在活動的話,那就很難排除大地震的發生。」1976年唐山7.8級、灤縣7.1級、寧河6.9級強震群正如他所分析的那樣,在他預測10年後發生了! 1969年,李四光指出雲南通海地震的危險性,並立即派地震地質大隊西南區隊組織分隊奔赴通海開展地震地質工作,分隊在1970年1月4日到達通海西北30公里的峨山時,發生了1970年1月5日通海7.7級地震。 通海地震後,他立即提出要注意川西的地震危險性,1970年1月28日在與全國地震工作會議專業隊伍代表談話時他說:「四川西部是危險區,現在我提心吊膽地工作,要趕快上去。」結果在1970年2月24日就發生了四川大邑6.2級地震。 1970年,他指示地震地質大隊根據活動構造體系、活動性斷裂帶結合歷史地震活動編制全國地震危險區分布圖。當年,我們把編制的中國活動性構造體系、構造帶上復中國地震危險區透明圖向他匯報時,他問了一些地方:道孚在哪?彝良在哪?武都在哪?武威在哪?門源在哪?峨山在哪? 1973年2月6日四川爐霍發生7.3級地震,爐霍位於道孚西北60公里,處於同一活動性斷裂,此時軍管組負責人王國亮提出:爐霍地震是不是與1970年李四光問的地名道孚有關?1974年5月11日雲南大關北發生7.1級地震,地震發生後,我們分析預報室得知西南地區發生7級地震,但震中還未定出,我們全室人員都在分析震中在哪裡?當時我提出在彝良。當地震目錄報來時,震中離彝良很近,相距100公里。大家問我:「你怎麼分析到這次地震在彝良?我說:「爐霍地震發生在爐霍活動性斷裂帶上,它往東南延伸就到了彝良大關一帶,而彝良正是1970年匯報時李四光問的第二個地名」。從此我們便明確了李四光問的地名就是他心中近期可能發生強震的危險地點。此後,1976年8月松潘發生兩個7.2級地震,震中距武都116公里;1981年1月道孚發生6.9級地震;1984年1月甘肅武威發生5.3級地震;1986年8月青海門源發生6.4級地震;1990年10月甘肅天祝發生6.2級地震,震中在武威東南100公里。 李四光於1971年4月逝世。他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採用地震地質的分析方法,並落腳到中長期震中預測上,這是迄今為止我見到的當今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地震中、長期預測。本文最後,以1970年7月李四光在地震地質大隊總部三河的一段話作為結尾:「極堪注意的事實是歷史地震震中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與構造的展布是一致的。這條規律突出地證明:地震震中所在與某些構造帶和與那些構造有密切聯系的構造帶是息息相依的;反過來,追蹤彼此互相關聯的活動構造帶,對發現潛在的地震危險帶,有很重要的意義。」 讓我們共同來努力繼承、發揚李四光的地震地質預測思路吧!
Ⅱ 請問馬鞍山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在哪裡啊
軍民路才是馬鞍山人心中一條擁有美食記憶的老街!
Ⅲ 家鄉的冬天(馬鞍山)
家鄉的冬復天現在越來越制不像是冬天了,記憶中小時候雖然我們這里也算是江南小城,可是冬天也一樣的寒冷。不過我們小孩子都很喜歡,打雪仗,堆雪人。。。。。可是現在也許是溫室效應把,一個冬天都難道見到幾次真正意義上的雪!所以---我還是懷念小時候的冬天!
Ⅳ 誰知道馬鞍山哪裡還有小時候吃的那些冷飲批發的
暈,各大菜市場附近都有冷飲批發啊!!去看看!!
Ⅳ 馬鞍山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華潤蘇復果!
那絕對方便!制
負一層是小吃 如果不喜歡 一樓還有KFC
二樓是蘇果(——# 貌似是廢話)
三樓是愛我KTV
吃完東西去唱K 很好的選擇哦~
實在不行 旁邊走一截就是碧海南天
洗個澡 吃個飯 然後在去唱K
怎麼樣?! 很不錯吧
Ⅵ 千里明月寄相思------------------馬鞍山熱嗎
北京兩人見面打招呼,甲:你回家熱嗎?
乙:熱啊!
甲:家裡人都熱?
乙;都熱啊。
甲:熱多久啦?
乙:沒記,反正熱好幾天了!我不行了,出來休息會兒。
甲:熱就注意身體啊,老這么熱不行啊!
乙:是啊。但沒辦法啊。老婆更倒霉。在家我和她熱也就算了,帶著孩子到單位又熱,單位同事和她天天熱。整天熱的滿頭大汗。我看著都心疼。
甲:一樣,哎!這天氣,沒誰不熱的,都熱!
今天你熱了嗎?
Ⅶ 馬鞍山市歷史古鎮
運漕鎮位於含山縣城南端約份公里處,形成於三國東吳,發展於東晉時期,鼎盛於明清時代。 明代以來便是含山首鎮,商業發達。運糟柯上碼頭相連、欖桿林立、商船綿延數里。如今鎮上還保留了眾多的古民居、深宅大院。如東問街的程家大屋, 上大街的陳家大院, 西大街黃家大屋、何氏民居等。
古鎮保留下來的, 不僅僅是深宅大院、古民居,還有一些其他古建築, 同樣承載著古鎮的記憶。鎮上最有名的建築當屬明代嘉靖年間的三台閣,民國三年十二月,由運潛紳士曹靖夫、張韶等人捐資重修。此閣臨擁而立,共有蘭層六面, 高約12米,蔚為壯觀。登閣遠眺,運糟古鎮的喧鬧與 繁華,山水的靜謐與秀麗盡收眼底。 自古以來, 文人墨客,社會賢達, 也常常流連於此, 品若飲酒、高談闊論、吟詩唱和、潑墨丹青, 留下了一批詩詞、槌聯和書畫作品
歷陽鎮, 為和縣縣治所在地, 是一座歷史悠久、人文芸萃的歷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前, 項羽封范增為歷陽侯,始建歷陽城, 又名亞父城, 自古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居縣境中部,東靠南京, 與馬鞍山市區一江之隔, 已有馬鞍山跨江大橋相連, 境內有長江黃金水道和三條通江河流,水陸交通十分便捷。
歷陽鎮有春秋時期伍子胥渡江的 「漁邱渡」 和 「浣紗祠」,三國時孫權為其母做壽而建的萬壽塔,唐代劉禹錫的居所 「陋室」 及其千古名篇 「陋室銘」 ,唐代詩人張籍讀書的 「桃花塢」 ,宋代建造、朱元璋登臨賦詩的 「鎮淮樓」 ,明代建造的 「文昌塔」 、 和陽橋」 等諸多名勝古跡和遺址 位於其中,境內中部為一西向長墟,東北、南部均為平原和湖區。
Ⅷ 重慶渝中馬鞍山有多彪悍
一
歷史就像一本煌煌詩篇,攤開來,有光芒直射人心;合上它,則當在閱讀停頓處夾葉書簽…
面重慶人民大禮堂,自右邊的小公路上行數百米,便來到一個岔路口。早些年,有幾棵很大的棗樹長於此處,顧名思義,這里就被稱為棗子嵐埡。
如今棗樹不知去向,唯名留存。
在棗子嵐埡的埡口左側,幾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居民樓中間,有座不高的小山包。
順山勢有一堵青磚圍牆逶迤朝上,牆頂飾以黛瓦,略覺古樸寧靜之風。沿著腳下青石台階蜿蜒而上,便如逐字逐句叩問一本陌生的閑書,一絲若有若無的神秘引誘著人去翻閱;一探究竟的願望雖非強烈,但不增不減,終究存在。
上到近處,一個充滿民國風情的小院現在眼前。
文化馬鞍山
我流連在這冷清而韻味悠長的凝重深幽的地方,從那些新砌的青磚上閱讀出舊日時光。
慢慢走著,那些曾經窗前站立著各位大師的小樓,皆已修繕完畢。一路黛瓦青磚,朱紅大門,天井連著院落,狹長巷道貫穿其中,條石台階、青瓦紅牆的老建築點綴其間。光影透過參天的黃桷樹投射在青石板上,壯碩的樹根竄出泥土攀上石牆,彷彿緊緊抓住了那些流淌的光陰…
我走著,像在翻閱一本厚重的大書。而如有黃果樹葉飄落,便撿拾它做這趟人文之旅的書簽罷;就像這個地方,如歷史的書簽,方便我回憶時隨時通過它展開懷念。
Ⅸ 在五分鍾左右介紹馬鞍山的傳統文化,並與當今時代結合
推薦一首,可來以自己源在加入背景音樂效果更好 《 致--大自然 》 天空將無數種韻律輕飄在亮色下 履履轍跡 歲月的流逝有時象一首歌 當你在這里想起 快樂時光似曾把記憶 留在廣遠的地方 我不會相思 卻帶著快慰熱衷於你的情意 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時候 有我的愛心難以敘述 象昨日的陽光今天如這時的你 把我挽留 必竟是夏季 一個美妙的故事成熟在雨季 象春風得意之時迎接你 用已然忘卻緊鎖的心扉圍繞你 說一聲久別後那漫長的凝視 就足使你眼淚瑩瑩 如氣象萬千的遠古小徑 只有一種聲音回盪 那無邊的翠綠連接著欣欣的里程 不會停息 是綠色的曼妙是紅色的嬌柔 是幽雅把它擎起 是冷酷的嚴峻是孤獨的陶冶 是奮斗者的驕傲 你溫馨的世界 屬於勇敢的男人天真的少女 及冬天與智慧 屬於酣暢的溪流歡躍的小鳥 及烈日和海岸 屬於象形的橄欖樹 屬於我 和我所愛的叢林 當綠色原野上有蝴蝶翩翩 如兒時的你 當沉沉黑夜靜靜躺在河邊 夢幻般流連 我尋覓好長的小路彎呵 當黎明的田間 有人從明媚的春光前走過 當風絮一遍遍 去揉扶那寂靜的荒野 你用什麼懷抱來撫擎這 溫馨的飄逸 我走出歲月的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