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網路信息化服務
網路信息服務,也稱網際網路網上信息服務,指的是在網路環境下信息內機構和行業利用計算機容、通訊和網路等現代技術從事信息採集、處理、存貯、傳遞和提供利用等一切活動,其目的是為了給用戶提供所需的網路信息數據、產品和快捷的服務,讓人們從繁重是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享受網路帶來的省事,省心,省力。
如樂思的信息採集軟體,網路採集軟體,圖片抓取軟體,信息採集服務等等
⑵ 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注冊顯示該賬號已存在是什麼問題
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注冊顯示該帳號已存在,是指你的帳號被人已經注冊。
⑶ 企業產品標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是個什麼網站
內容比較豐富,涵蓋了上海中小企業信息化相關的產品、培訓、政策、活動、新聞等多個方面,特別是產品和培訓兩部分很有特色。
⑷ 全國教育信息化的三通兩平台是什麼
2012年9月5日劉延東副總理(時任國務委員),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專會議上提出:「十二五屬」期間,要以建設好「三通兩平台」
三通:
寬頻網路校校通
教學資源班班通
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
兩平台:
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利用班海 學校能有一個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的平台
⑸ 什麼是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
您可以理解為網站就是其中的一種。例如公安部的身份證信息查詢系統。就屬於公共內服務平台。信息化只是容對無紙化,高效率,信息的共享性,協同性作業等等的一個統稱而已。信息化的建設是國家飛速發展必經之路。謝謝。。。
⑹ 政府搭建的中小企業信息化雲服務平台有哪些
企業信用評估與管理培訓平台(Enterprise Credit Evaluation and Training Platform,以下簡稱「ECET平台」)是國家中小企版業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的重權要組成機構和行業平台
⑺ 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的幾點思考
為加快平台建設、落實「創新思維、超常運作、整合資源、加快建設」的指示精神,現從對平台的認識方面、信息資源整合方面、以及平台長效運維方面談談個人的一點思考。
(一)進一步提高對平台的認識
一是平台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工作。
要把平台建設放在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來認識和推進。平台建設是測繪公共服務的重要抓手,將是轉變地理信息服務方式、推進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提高測繪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故平台建設並非階段性項目,是測繪部門的長期性工作。
二是平台並不等同於現有的GIS系統。
普通GIS系統只能管理有限數據資源,與GIS軟體緊密綁定;而平台能夠聯通全國海量數據資源,實現開放的服務聚合與互操作。
三是平台數據不僅限於基礎地理信息數據。
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主要為形式相對固定的4D產品;而平台的公共地理框架數據是面向社會經濟信息空間化整合和在線瀏覽標注等網路化服務需求整合而成的,主要包括地理實體數據、地名地址數據、電子地圖數據、影像數據、高程數據等。
四是要正確區分涉密版與公眾版平台的界限。
涉密版只能運行於涉密網環境(電子政務內網);公眾版可運行於非涉密網環境(電子政務外網、網際網路)。此外,電子政務內、外網的聯通雖需假以時日等待,但不能坐等,否則將錯失良機。
(二)不斷更新完善平台信息資源
平台生命在於數據的不斷更新,平台建設非一己之力所能成。要通過技術進步、社會力量不斷加強平台信息資源的更新完善,從而更好地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民生。
一是加快公共地理框架數據的更新頻率。
要盡快開展數據生產與聯動更新的一體化技術方法研究並形成實用化軟體工具,及時更新平台的電子地圖數據、地理實體數據、地名地址數據等。
二是充分共享整合社會地理信息資源。要通過共建共享機制收集相關專業部門的地理信息資源;同時要充分聚合相關企業及社會團體的資源,如高解析度影像、立面街景、三維城市模型、導航電子地圖等,實現協同服務。
三是不斷收集其它相關地理信息資源。要通過相關專項收集重要地理信息資源,尤其是收集涉及我邊界穩定、安全與發展的周邊國家以及目前國際上政治、軍事、經濟熱點國家的地圖資料及地理信息資源。
(三)推進平台產業化長效運行服務
平台持續、高效地運行維護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做支撐,需要不斷集成高新技術成果完善平台、不斷整合最新信息資源豐富平台、不斷開發基礎應用功能拓展平台;需要基於平台尋求面向社會的增值服務亮點,基於平台開發面向用戶業務需求的專用系統等。為此,平台的長效運維應基於國家政策、引入產業化運營模式和機制。
建議在國家局的領導下,聯合各級測繪部門與企業,研究分建共享、聯動更新、協同服務的政策機制與實施辦法;與擁有信息資源的企業、具有運營服務能力的企業開展合作試驗,探索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逐步建立有效的管理與運維機制,推進平台產業化長效運行維護,保證平台提供7×24小時不間斷服務,不斷推進地理信息更廣泛的應用。
⑻ 湖南五方教育的信息化系統中的教學管理公共服務平台有哪些優勢
豐富了數字校園應用服務
⑼ 長治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手機為什麼不能登入
長治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手機為什麼不能登錄?如果你的手機不能登錄的話,那說明你被拉進了黑名單,所以說不能夠登錄
⑽ 如何推進社區服務綜合信息化平台建設
宜昌市在大力推進社會服務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工作中,堅持把信息化作為創新社會管理的有效手段,圍繞建立全市統一的「全面覆蓋、動態跟蹤、聯通共享、功能齊全」的綜合信息支撐體系,進一步拓寬信息技術在社區服務管理中的應用領域,推動社區網格化和社區信息化融合發展,為全市「一本三化」社會服務管理新體系不斷完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夯實社區網格基礎,推動信息公共平台建設。
把社區網格作為信息採集和信息管理的基本單元,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資源整合,建設全市統一的人口、法人、房屋、城市部件四大基礎信息系統。為了全面摸清我市實有人口以及與之密切關聯的戶政、住房、計生、就業、社保、民政、工商、司法等各類基礎信息,我市以信息化建設為手段,構建全市人口基礎信息系統,初步實現了人口信息從靜態管控到動態管控,從單一管理到綜合管理利用。在此基礎上大膽改革現行城市服務管理層級,細化服務管理單元,以社區網路為社區信息化的基本單位,建立「數字網格」。通過社區網格邊界勘查和城市部件普查,網格「四至」界限清晰,城市部件歸屬明確,為全面摸清社情信息、實施精細化的服務管理奠定基礎。創新信息採集機制。把信息採集工作建立在群眾廣泛參與的基礎之上,建立專群結合的信息動態採集機制。一是著力信息來源全覆蓋。組織「新八大員」社區志願者廣泛收集信息,為網格管理員及時提供人口、房屋等基礎信息變動情況。同時,網格管理員在服務群眾中主動採集小區、房屋、門牌、住戶、居住人等基礎信息。通過統一配發的3G無線信息採集終端—「社區e通」,直接上傳到全市人口基礎信息系統。二是著力信息核查專業化。網格管理員根據社區志願者等提供的信息和網格監管中心的指令,入戶核查和調查,並利用「社區e通」及時更新。三是著力信息工作有效監管。通過網格管理中心(站)日常管理、網格監管中心GPS定位監控以及志願者組織的內部約束機制,確保信息採集及時、全面、准確。通過專群結合、「面上收集和點上核查」相結合的方式,既實現了各類信息全面收集、動態更新,又避免了信息頻繁多頭採集、入戶擾民。
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實現信息資源綜合集成。
突出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推進各系統有效對接,實現信息互聯共通、綜合集成。建立「一方採集、多方響應」的關聯比對制度,推進網格管理信息與職能部門信息融合。通過技術攻關,突破各專業系統對接技術難題,推動部門專業系統與社會管理綜合信息系統對接,實現全社會信息協同融合。網格管理員每天深入社區網格動態採集人口、房屋,特別是新生人口、流入人口基本信息。相關職能部門按照工作職能和流程採集相關專業信息。網格採集的信息首先交換到公安警綜平台,與公安系統全國人口庫進行基礎性關聯比對,從而形成准確的、以身份證號為唯一代碼的人口基本信息。然後再通過共享交換平台,將人口基本信息與公安、人社、房管、衛生等部門專業信息進行綜合性關聯比對,集成包括13大類119個子項的綜合信息,全部進入互聯共享的社會管理綜合信息平台。社會管理綜合信息平台只需鍵入公民身份證號,其職業、住址、家庭、勞動保障、社會關系等信息立即全面顯示,為相關方面社會服務管理提供了全面准確、及時動態的基礎信息支撐。
三、利用基礎信息系統,促進社區服務管理信息化
依託基礎信息系統,開發建立了社區網格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實現了社區與職能部門的信息對接交換和資源共享,提升了社區綜合服務能力。一是社區對全體居民的基本信息做到了底數清、情況明、變動及時了解。二是提高了社區辦事效率。部門需要的相關數據,社區利用社區網格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可以迅速統計形成電子報表上報,群眾需要辦理的服務事宜,社區通過社區網格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可以為群眾代辦。居民到社區辦理相關證照時,只需要帶身份證和對應資料,就可辦理,不需要再提供戶籍資料和照片。社區老年人達到60周歲後,系統會自動提示網格員主動為老年人代辦老年證,並將老年證送到居民手中。社區在代辦城鄉居民養老參保、居民醫保繳費時工作時,能及時提醒相關居民按時繳費,確有困難的居民,由網格員上門收齊資料,代辦服務事項,將服務延伸到居民家中。三是推動社區居委會減負歸位。重點清理了4個部門的74份報表、114本台賬,在清理調研的基礎上,以「去兩化」(行政化、案頭化)「一優化」(居民自治環境)為目標,組織技術力量集中開發攻關,利用社區網格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將部門常用的報表台賬精減合並為16本社區綜合台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