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歌會上馬鞍山當塗民歌叫什麼名字
大河網訊 2008年11月9日在來農村改革起源自地——安徽省滁州舉行的首屆中國農民歌會上,一位來自安徽當塗的37歲農民女歌手將一首當塗民歌《唱得綠海泛金波》唱得婉轉悠揚,令現場觀眾如痴如醉。這位農民女歌手叫做陶小妹,多次在國家和省市級民歌演唱比賽中獲獎,在當地有「民歌歌後」之稱。
陶小妹家住馬鞍山市當塗縣城關鎮五一村,當塗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譽。生在民歌的海洋,陶小妹自幼便在民歌聲中長大。懷著對當塗民歌的熱愛和執著,從農家走出來的陶小妹在2004年舉行的第二屆全國農民歌手電筒視大賽的舞台上憑著民歌《打麥歌》脫穎而出,摘得大賽二等獎以及優秀新人提名獎。
第二年,陶小妹演唱的當塗民歌《唱得綠海泛金波》榮獲第三屆安徽民歌歌會決賽業余組一等獎。當年底,受安徽省文化廳邀請,陶小妹參加了安徽省新年音樂會。2007年,陶小妹被評為第九屆當塗縣「十佳青年」。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用自己的歌聲,為我們農民自己歌唱,歌唱我們農民自己的生活,展示當塗民歌的風采和新農村的新風貌,讓更多的人去喜歡和關注民歌,讓這些優秀的民間文化能一代代傳承下去。」陶小妹說。
② 從漢正街到馬鞍山森林公園的公車線路怎麼走
公交線路:電1路 → 703路,全程約25.7公里
1、從老鼠街(中山大道店...步行約260米,到達中山大道民專意四路站屬
2、乘坐電1路,經過4站, 到達鸚鵡大道古琴台站
3、步行約70米,到達鸚鵡大道古琴台站
4、乘坐703路,經過21站, 到達珞喻東路高坡店站
5、步行約1.3公里,到達馬鞍山森林公園
③ 馬鞍山哪有學古琴的
網路不給發地址,你去搜搜 西祠胡同 馬鞍山古琴 論壇,上面有
④ 彭露露的彭露露與漢服的故事
愛穿漢服、愛彈古琴
這樣一個無論學業上,還是求職上都非常有主見的女孩,一定相當「有個性」吧?可一張穿漢服的照片,又讓人摸不著頭腦了——昨天,網上流傳著一張彭露露接受采訪時的漢服照,溫婉漂亮,迷倒了眾多網友,甚至有人在轉帖中直接起標題為:《》。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提到這張照片,彭露露笑稱「完全是巧合」。就在前幾天,武漢天氣特別好,春光明媚,彭露露索性穿上鍾愛的漢服,一個人去春遊了。沒想到就在半路上,突然接到導師的電話:「露露快回來,有記者要采訪你。」於是,彭露露就這么穿著漢服「上鏡」了。
彭露露坦言,性學與傳統並不矛盾,自己就是一個特別熱愛傳統文化的人。除了漢服,每個假期還專門到南京學古琴,「就是諸葛亮彈的那種古琴。」
一般來說,如果在街上遇到一群穿漢服的人,大家可能比較不奇怪了;但一個漂亮女孩穿漢服獨自出遊,是否會覺得怪異呢?說到這,彭露露很坦白地回答:「別人眼裡怪異沒關系,自己心裡不怪異就行了」。
這些多才多藝的年輕「漢服復興者」們,大多數都是80後,平時他們都是在網上互相聯系,交流對漢服的喜愛。 活動的組織者武漢華中師大研究生彭露露說到對漢服的喜愛時說:「為什麼印度人可以自在地穿著自己的紗麗,蘇格蘭人可以有自己的方格裙,日本人以和服颳起東方時尚之風,而我們卻沒有一件可以標志我們與眾不同的衣服?舉辦這項活動,目的就是為了宣傳民族服飾,讓更多的人了解漢民族文化的精髓。」
彭露露說:漢服文化歷史悠久,意義深遠。漢服不僅僅是普通意義上的服裝,它凝結著中國文化的精髓,無處不體現著五千年文化傳承的神奇魅力。我們的各項禮儀、我們的處世為人、我們的「禮儀之邦」稱號,都與漢服有著一脈相承的血緣關系。為了不讓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在我們這代人的心裡遺失,寧馬蕪三地的漢服愛好者才走到了一起。
「漢服復興者」浮水小姐告訴記者,她身穿的是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領口式樣從外觀上看就好像是英文字母「y」。說著說著,她轉起圈來,漢服裙裾飄揚,散發著古代美女的韻味。
在馬鞍山國稅局工作的小曲對記者說:中國傳統的一些禮儀已漸漸離我們遠去,著漢服也算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和發揚,讓我們民族的人,都能穿回自己的民族服裝,拾回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要一味地哈西哈日哈韓。她還告訴記者:2009年10月18日她結婚時,無論是拍婚紗照,還是舉行婚禮都是穿著自己一針一線縫制的漢服。以前只在電視里見過的漢服,穿在了自己的身上,真的有種很特殊的感覺,也許這就是漢服的文化魅力!
活動策劃人之一的葛勇告訴記者:「作為一名古琴演奏老師,我有義務有責任讓大家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更深入地了解我們的歷史,並為我們擁有這么深厚的精神遺產而自豪。」
在當天的活動中,「漢服復興者」們輪番登場,現場展示各自才藝:彈古箏、吹長簫、跳漢舞、唱說表演。20多位漢服愛好者,還身著各式漢服,來到朱然文化公園。男子寬衣長袖,儼然翩翩公子,女子長身紅裳,亭亭玉立,盡現溫婉靈秀之美。
⑤ 琴壹故里在哪裡
古琴台,知音的故里。
鍾子期與伯牙成就一段千古佳話。
斯人已逝,琴仍在。
這琴,是碧水綠波,是鬱林翠葉。
風從歷史的衣袖伸出手,輕輕撫奏,綠波盪漾,吟唱歲月悠悠;翠葉拍響,傾訴季節輪回。
琴音千年未斷,聽者如我,狂心頓歇,飄然若仙。
⑥ 求歌手楊青的詳細資料!
楊青老師簡介(2006-11-23 12:51:45)轉載
楊青,古琴、琵琶演奏家、著名音樂教育家。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民樂藝術收藏委員會副主任、樂器改革製作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古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琵琶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副會長。中國古琴學會副會長。北京樂器學會吉他研究會會長。
長年在專業文藝團體與國家級民族音樂學術團體中從事中國民族彈撥樂器的演奏、教學與樂器改革,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戰友歌舞團期間,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並多次榮立三等功。
作為古琴演奏家、教育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古琴學生——2002年文化部主辦、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承辦的「中國青少藝術大賽——第一屆全國民族樂器獨奏比賽古琴比賽」中,有兩人獲少年業余組銅獎(本組金獎空缺),一人獲優秀演奏獎。2004年首屆全國古琴大賽中,一人獲少年非職業組金獎,一人獲兒童組金獎,一人獲兒童組銀獎,三人獲兒童組銅獎,四人獲兒童組優秀演奏獎。數人獲得青年非職業組演奏獎。2006年8月,在首屆中國古琴「幽蘭·陽春」藝術節會琴演出活動中,由業內權威人士組成藝術委員會對在演出中成績突出的琴人進行獎勵,分少年組和青年組兩個組別,由評委現場公開打分。楊青老師的五名學生分獲少年組金獎(幽蘭獎)、銀獎(漪蘭獎)、銅獎(佩蘭獎)和青年組銀獎、銅獎。
2002年,在中央電視台二套經濟頻道〈藝術品投資〉欄目作「關於古琴的藝術價值」講座。
2003年,在中央電視台三套音樂頻道〈精彩十分〉欄目作「關於古琴的歷史與現狀」專題節目(兩期)。
2004年,在中央電視台十五套音樂頻道〈音樂告訴你〉欄目作了十九期「中國古典名曲講解」專題講座。
2004年,在中央電視台二套經濟頻道〈鑒寶〉欄目作為古琴鑒定專家,鑒定了一張明代宮廷古琴。
2006年4月,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成長在線》欄目播出「古樂童心」節目,專題采訪楊青老師和他的學生。
2001年以來,多次在人民大會堂、北京音樂廳、中山音樂堂、保利劇院、國家圖書館舉辦各種規模的音樂會、慶祝活動、學術活動:
《高山流水會知音》《揚州文化名宿劉少椿古琴藝術紀念會》(人民大會堂)。
《南北琴人演奏會》《春江花月夜,真情相聚時——慰問殘疾兒童義演古典音樂會》(國家圖書館)。
《丹鳳雅韻——北京古琴文化節——賑災義演大型古典音樂會》(保利劇院)。
《中國青少年藝術大賽——第一屆民族器樂獨奏古琴組比賽》(文化部)。
《全國桃李芬芳民族樂器觀摩音樂會——少兒古琴專場音樂會》(北京金帆音樂廳)。
《慶祝古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音樂會》(北京坦博藝苑)。
《2004全國古琴大賽暨全國古琴藝術研討會》。(北京科大會議中心)
2005年6月11日農歷端午節,楊青老師組織並參與演出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屈原之夜」詩歌音樂會。
2005年7月7日晚楊青老師組織在全國政協禮堂西廳舉辦啟功老逝世紀念音樂會。楊老師還兼任主持和參與演出。
2005年8月28日,《56個民族、56張古琴、慶祝建國56年國慶大型長城慶典活動》(北京居庸關長城)。
2005年12月19日,《慶祝古琴申遺成功兩周年暨中西合璧——古琴鋼琴兩琴聯奏大型音樂會》(北京保利劇院)。
與樂器製作者共同研製的六弦琵琶、六弦阮、八弦阮在北京科協舉辦的研討論證會上,獲得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的專家們一致認同與好評。
2006年2月,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辦絲桐樂會——新荷集——楊青師生專場音樂會。
2006年6月11日,參與承辦和演出為慶祝我國首個「文化遺產日」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的《太廟琴會》,並任藝術指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媒體對這次活動均有報道。
2006年8月,參與組織首屆中國古琴「幽蘭·陽春」藝術節,並擔任組委會主任。
2006年9月26日,中國和奧地利聯合發行《古琴與鋼琴》特種郵票,武漢、薩爾斯堡同時舉行首發儀式,受湖北省郵政局、武漢古琴台邀請,楊青老師帶「雅韻華章」國樂藝術團參與中方在武漢舉行的首發式《古琴與鋼琴音樂會》演出,奧地利公使到場觀看。
為紀念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15周年,2006年11月10日至20日,受邀參加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井頓泉率領的「中國——東盟友好之旅」政府代表團,帶領「雅韻華章」國樂藝術團的藝術家們赴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進行友好訪問演出。
2007年2月17日下午17點,首屆少兒春節聯歡晚會開播於CCTV少兒頻道,其中有楊青老師與他的學生們的集體漢服撫琴節目,大家集體表演了古琴曲《流水》、《梅花三弄》的片斷和十對少兒二人聯彈一張琴的琴曲《酒狂》
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7年3月9日,楊青老師受日中友好協會邀請率「雅韻華章」藝術團赴日本東京都進行公開友好交流演出,演出非常成功,《日本中文導報》等當地電視、報紙報道了演出成功的消息、日中友好協會負責人給予高度評價,日本觀眾反響熱烈,CCTV國際頻道現場對楊青老師進行了采訪。
此外,還曾多次去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北京廣播學院舉辦古琴講座。
其專著《少兒學古琴》一書(附演奏教學示範DVD光碟)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其論述和教材在:《中國收藏》、《樂器》等刊物上多期連載報道。中央電視台《精彩十分》、《藝術品投資》、〈鑒寶〉、《本周》、北京電視台《七色光音樂節目》等欄目為楊青先生作了專題報道。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國新聞》、《中國文藝》、《綜藝快報》。北京電視台《每日文化播報》、《晚間新聞》等欄目為楊青先生作了新聞報道。《中國文化報》、《音樂周報》、《文明》、《北京青年報》、《京華時報》,《樂器》、《中國樂器》、《中華樂器大典》、《神州》、《中國收藏》、《文明》、《中國民樂報》、《中國古琴報》、《神州》、《中國消費者報》等書籍、報刊也都多次予以專題和新聞報道。
⑦ 伯牙是誰
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春秋時著名的琴師,擅彈古琴(是琴不是箏),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
人物生平
伯牙鼓琴圖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荀子》、《琴操》、《列子》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荀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斜」,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鍾子期領會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於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現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說中伯牙的作品。後人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為題材還創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歷代文獻關於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於荀況的《勸學》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用誇張的手法極言其音樂演奏的生動美妙。在《呂氏春秋》和《列子》中,記載有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後世所傳誦。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而《列子•湯問》的記載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操》、《樂府解題》記載有伯牙學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成連說自已只能教彈琴技藝,而其師萬子春善移情,便帶伯牙去東海找萬子春請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東海,並未見到方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於是創作了《水仙操》。
編輯本段相關事件
伯牙撫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傳千古,「知音」一詞因此傳誦。 俞伯牙遇見鍾子期
據載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俞伯牙與鍾子期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兩人千古傳誦的詩篇: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編輯本段相關記載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問》: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鍾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伯牙彈琴的時候,鍾子期在一旁欣賞。伯牙彈奏時意在高山,鍾子期說:「彈得太好了!琴聲就像巍峨的高山。」伯牙意在流水,鍾子期贊嘆道:彈得真好!琴聲就像不息的江水。」不論伯牙(彈奏時)想什麼,鍾子期總是能准確地說出他的心意。鍾子期死後,伯牙覺得再也找不到比鍾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於是把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編輯本段遺址
俞伯牙撫琴遇知音遺址現存爭議的有兩處:一處是武漢市漢陽區月湖湖畔的伯牙琴台(又稱古琴台),一處是石首市調關鎮境內的調弦口。漢陽古琴台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抗日戰爭時期毀於炮火,解放後又重修。調關古調弦亭建於宋朝,由於年久失修毀於民國,後一直未予修復。通過對文化典籍及現有遺跡進行考證,認為調關一說遠勝於漢陽古琴台一說,其理由如下: 楚人俞伯牙擅樂
一曰有史可查。據史家考證,「調弦」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是出自古「調弦河」一名。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駐襄陽鎮南大將軍杜預為漕運而下令在此開河,因河口位於相傳俞伯牙當年調弦撫琴遇知音之地,始名調弦河。此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之久。清朝乾隆丙辰年編《石首縣志》雲:俞伯牙從楚都東下,停舟鼓琴於此,弦漸而調之,因以得名。此處為荊江穴口之一,故又稱調弦口。咸豐乙卯年(公元1855年),官府在此設巡檢司,置水路關卡,故又名調關。明朝著名文人張璧(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王啟茂、張漢、張維、李永忠、李宗瀚及清朝文人墨客衛嘉、王承禹、汪一元等均先後以《調弦亭》為題賦詩作詞,其作品一直流傳至今。其中尤以王承禹《調弦亭》一詩廣為傳誦,現今刻於調弦口雕像石座上。王承禹詠嘆:「昔年高山流水意,此日清風朗玉亭。有客雅能傳古調,不知曾得子期聽。」(原載清康熙十一年《石首縣志》)而漢陽古琴台卻幾乎沒有這樣久遠且具有重大影響的詩句。所建古琴台也比調弦河得名晚700多年之久。這就可以看出,早在1700多年前,古人就已確認調弦口是俞伯牙當年撫琴遇知音之地,此說比漢陽古琴台還要早數百年,人們有什麼理由再否認俞伯牙「調弦口撫琴遇知音」一說呢? 二曰有跡可尋。調關一帶除有「調弦口」一名外,還有《今古奇觀》中《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一文中所提到的馬鞍山、摔琴台、伯牙口(山谷)等地名。相傳俞伯牙當年撫琴遇知音鍾子期之後的第二年,又在望月之夜再回故地尋訪鍾子期,遺憾的是卻發現故人未能前來履約。第二天,俞伯牙在一山谷中巧遇鍾子期之父鍾老伯,才得知鍾子期已經仙逝的噩耗。於是俞伯牙悲痛萬分,繼而在一巨石上悲憤地摔碎了瑤琴,再哭拜於地悼念故人。俞伯牙長嘆道:「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後來人們便把俞伯牙當年走過的山口命名為「伯牙口」(調關鎮今有伯牙口村),把摔碎瑤琴的巨石稱為「摔琴台」,而鍾子期的墳冢之地「馬鞍山」也一直流傳了下來。記者在實地看到,「伯牙口」位於湘鄂交界處的群山之中,山谷中的「摔琴台」聳立在半山腰。「摔琴台」一面連接山坡,其餘三面是懸崖,面積如一張八仙桌大小,台上可坐4人。據此推測,俞伯牙當年悲憤至極在此摔琴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漢陽「古琴台」現僅存一個地名,俞伯牙當年尋訪鍾子期的山口究竟在何處卻根本沒有佐證,且人們還說「古琴台」是俞伯牙當年鼓琴之地,然實則俞伯牙當年鼓琴的地方是在水上船艙內(樵夫鍾子期在岸上),這不是明顯自相矛盾嗎?按民間說法,世上壓根兒就只有「摔琴台」而沒有「古(鼓)琴台」。然漢陽說論者卻搬出「古琴台」,這不是自找沒趣嗎? 三曰有物可證。1998年10月,桃花山鎮(馬鞍山地區)出土了一件震驚世人的歷史文物——博鍾,這件稀世之物何以淪落至此,引起了人們的種種猜測。有人認為,此鍾或許就是鍾氏家族的遺物。其理由如下:桃花山一帶是古楚國之地,且離郢都(荊州紀南城)不遠。楚國是著名的音樂舞蹈之邦,尚鍾之風,於楚為烈。楚國的王公貴族,大都以隨葬鍾樂器皿來炫耀自己的身世,這從傳世和出土的楚鍾數量之多且質量之優即可得到證明。春秋晚期,楚王有「九龍之鍾」,博鍾就在其列。據《淮南子·秦族訓》記載,公元前506年,吳師入郢都,「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鍾。」另外,楚人尚鍾,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即讓司樂之官都以「鍾」為姓氏。古文獻所記載以鍾為姓氏的著名楚人共有三位,即鍾儀、鍾建、鍾子期。鍾子期此人是否樂尹,史書並無明確記載,但從歷史傳說來看,他或許是一位隱居田園的樂尹(一般的平民百姓是聽不懂俞伯牙琴聲的)。而今距桃花山僅數公里之遙的調關古鎮,相傳說是音樂名家俞伯牙調弦遇知音鍾子期之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傳說在這一帶民間廣為流傳,代代不息,難道這是一種歷史的巧合嗎?既使人們現在不能推斷博鍾就是鍾子期的遺物,但人們至少可以說調關一帶在古代確有鍾氏家族在此居住過,那名貴的博鍾就是他們的祖傳之寶。而漢陽「古琴台」地區呢,還只停留在傳說中的故事上而已。 四曰有口皆碑。俞伯牙調弦口遇知音的傳說在當地已經流傳很久,迄今無論你遇到哪一位調關人,他們都會津津樂道地向人們講述這個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故事。調關鎮老人李必漢說:既然相傳俞伯牙當年「自楚都東下」不久即因避風雨而泊舟山崖之下,那麼這個地點只有調弦口一帶最為合適(漢陽距荊州遠矣,不可能短時間抵達)。況且調關在江南,而漢陽卻在江北,從水流和穴口地點看,泊舟南岸比泊舟北岸更容易且更能抗風雨,因此漢陽說是站不住腳的。李必漢老人還對調關鎮政府豎立雕像一事十分擁護,他希望鎮政府以此為起點打好旅遊牌,促進本地經濟快速發展。
⑧ 安徽馬鞍山哪裡學古琴
你可以去金陵藝術去看看,如果沒有,南京肯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