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武漢大學自主科研 屬於什麼類別
武漢大學不掛網公布此類信息,
建議直接詢問學校辦公室、教務處。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學,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獻瑞,吉星臨門。
祝你學業進步,馬到功成。
Ⅱ 武漢大學科研力量怎麼樣
武漢大學科研實力雄厚,成就卓著。學校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回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答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國家高端智庫、2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共享平台、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10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定期公開出版36種專業刊物。
Ⅲ 武漢大學有幾個科研平台
武漢大學抄科研實力雄厚,成就襲卓著。學校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國家高端智庫、2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共享平台、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10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定期公開出版36種專業刊物。
Ⅳ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重點科研基地
名稱 主任 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吳建國 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回) 何光存 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態系統國答家野外觀測研究站 於丹 植物生物技術與遺傳資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朱英國
Ⅳ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有哪些對外合作
目前,學院正在積極探索綜合性大學教育學科發展的新模式,沿著開放式、研究型、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增強武大教育學科發展優勢,為實現學校又好又快發展出謀劃策,多作貢獻。學院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國際交流和國際合作,先後與澳大利亞、紐西蘭、香港、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機構建立了的學術聯系,每年均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學者應邀前來講學或從事學術研究。
學院先後聘請了校內外在教育學領域有獨到研究成果的兼職教授數十名,並加大了高水平人才引進的力度,使廣大教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不同的領域佔領制高點,爭創知名學者。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理論體系作出自己的貢獻! ( 2009年10月更新)
Ⅵ 武漢大學有哪些科研成果
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72項,SCI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居全國高校前三位,
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並有數十項成果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
學校連續十餘次榮獲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成交獎)和優秀組織獎。
武漢大學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資源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方式,與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平台,聯合創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學校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馬協型、紅蓮型雜交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GPS全球衛星定位與導航、高性能混合動力電池等應用型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理論價值,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充分發揮「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積極探索關系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智力支持。
Ⅶ 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怎麼樣
工業科學研究院將建成多學科復合交叉型人才培養基地、自主知識產權研究版成果和高新企業的孵化權基地、高水平研究人才特區、科研資源共享和國際學術交流的平台。
工業科學研究院匯聚了一批在相關學術領域做出創新性研究成果和重大貢獻,學術造詣高,得到國內外同行的普遍認可的教授、學者,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美國白宮總統教授獎獲得者。
工業科學研究院將面向世界招聘30個不同職級的教授或研究員,引進先進製造、先進能源、先進材料及應用、航空航天等工程學科的傑出年輕學者加盟。通過靈活多樣的人才聘用模式、薪酬激勵機制、績效考評方式和資源配置渠道,吸引和培養高水平研究人才和團隊,打破人員聘用終生制,保持研究人員的流動性和科研積極性。
工業科學研究院將積極探索交叉學科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多學科、國際化教師隊伍優勢,試行導師和學生的團隊制,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和培養環境。面向全球招收機械製造、能源、先進材料、航空航天等相關專業學科優秀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Ⅷ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科研成果
據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網站顯示:自2000年以來,該院共承擔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3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項,教育部及其他省部級科研項目50餘項。
2000至2005年,該院已公開出版專著62部,教材51部,譯著7部;已發表論文1317篇,其中五大檢索刊物35篇,在國際學術會議、刊物上發表120篇,其他論文主要發表在全國性學術會議、省級以上刊物上。該院共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獎4項,省部級社會科學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9項,特別榮譽獎1項。2005年,陳傳夫教授等榮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年該院馬費成教授中標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數字信息資源的規劃、管理與利用研究,這是迄今為止在該領域唯一的一項重大攻關項目。 編著、教材、譯著和專著: 書名 作者 種類 出版單位 日期 物流信息系統 查先進 編著或教材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5/09/20 信息政策與法規 查先進 編著或教材 科學出版社 2004/07/01 電子商務網頁設計與網站建設 董 慧 編著或教材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04/10 Internet免費資源檢索與利用指南 何紹華 譯 著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06/10 現代組織戰略與行為管理 何紹華 編著或教材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09/10 信息服務與用戶研究 胡昌平 編著或教材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5/09/20 現代信息管理機制研究 胡昌平 專 著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12/10 數字圖書館原理與技術 黃如花 編著或教材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09/15 出版法規及其應用 黃先蓉 編著或教材 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5/07/15 出版物市場管理概論 黃先蓉 編著或教材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02/10 管理咨詢基礎 焦玉英 編著或教材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05/10 網路營銷教程 李 綱 編著或教材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01/05 文獻遺產保護 劉家真 編著或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06/10 「電子文件管理」立體化教學包 劉家真 編著或教材 科學出版社 2005/05/10 拯救數字信息 劉家真 專 著 科學出版社 2004/05/01 檔案管理實務 劉家真 專 著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4/05/01 出版學基礎 羅紫初 編著或教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08/10 出版專業理論與實務 羅紫初 編著或教材 崇文書局 2004/05/15 信息經濟分析 馬費成 編著或教材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5/03/10 目錄學教程 彭斐章 編著或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7/01 編輯本論 吳 平 編著或教材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02/10 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顏 海 編著或教材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03/10 圖書館管理教程 袁 琳 編著或教材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07/15 信息咨詢理論與方法 詹德優 編著或教材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07/01 網站開發與管理 張李義 編著或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6/01 信息組織的主題語言 張燕飛 編著或教材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11/10 決策支持系統 張玉峰 編著或教材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08/10 圖學基礎 張煜明 編著或教材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10/15 信息管理概論 周黎明 編著或教材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5/01/10 徐志摩圖傳 周黎明 專 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01/10 信息組織 周 寧 編著或教材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11/01 法規學新論 朱玉媛 編著或教材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11/10 成功出版完全指南 徐麗芳 譯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08/10 圖書營銷 張美娟 譯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08/10 中外版權貿易比較研究 張美娟 專 著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4/12/01 《四庫全書總目》研究 馬朝軍 專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12/01 現代出版技術悖論 黃凱卿 專 著 山西經濟出版社 2004/09/01 網路數據分析 邱均平 專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06/10 圖書營銷管理 方 卿 專 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04/01 手機應用程序開發 鄧仲華 專 著 科學出版社 2004/03/01
Ⅸ 武漢大學葯學院的科研機構
葯物分析與篩選研究所總體目標是在葯物分析與篩選領域開展前沿研究工作並培養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及博士後等多層次高級專業人才。
本研究所由4名教師組成,其中珞珈學者特聘教授1名(博導)、教授1名(博導)、副教授2名。
科研方面,本研究所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3項和青年基金2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300萬元。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基金1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晨光計劃項目1項,武漢大學引進人才及創新科研項目5項及校企合作項目多項,近年來本研究所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SCI收錄50餘篇),申請國家專利多項。
教學方面,已完成葯物分析專業的基礎及專業課程建設,並開設了完備的葯物分析相關課程,「葯物分析」被評為湖北省精品課程。承擔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1項,武漢大學教學研究項目、教學團隊建設項目等共3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多篇,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葯物分析學》(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
人才培養方面,本研究所每年共招收博士生2-4名,碩士生8-10名,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及大學生創新科研20餘人。本所學生就業形勢很好,就業渠道分別為赴美國、日本及國內一流大學及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高校及研究所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以及中外合資企業及國內大型企業從事葯物相關研發與管理工作。
本研究所研究特色是運用微柱液相色譜、毛細管電泳、毛細管電色譜、色譜-質譜聯用、激光誘導熒光、生物感測等現代分析技術為手段,研究葯物的新的分析方法學及作用機理、集成化微納流葯物分析裝置、葯物分子識別材料、以及葯物有效成分篩選及質量控制。開展的研究方向包括:1. 葯物的色譜及電泳分離新方法;2. 葯物分子識別材料及其應用;3. 微納流控葯物分析裝置及其集成化;4. 熒光探針試劑的合成及其應用;5. 生物感測及葯物電分析方法;6. 中葯有效成分的分離、鑒定及質量控制;7. 葯物篩選新方法;8.單細胞分析。 生物葯物研究所系是以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以及其它相關的理論和研究成果為基礎,藉助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及化學和物理手段,研究生物技術葯物(包括基因工程葯物、天然產物等)、葯物在體和體外相互作用以及葯物大規模篩選的學科。目前有基因工程葯物(常見病相關基因研究、基因工程疫苗、DNA疫苗、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多肽類葯物)、生物化學制葯工程(包括酶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及相關的葯物分析及篩選)、腫瘤組織晶元、分子葯理學和環境保護產品開發等六個研究方向,從上述幾個研究方向,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葯物。
本科生培養以為研究生教育培養合格生源為主要任務,兼顧培養社會上需要的本科應用人才。本研究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現用專業課教材將在五年內逐步用世界著名英文原版教材取代,它們是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制葯工藝學、發酵工藝原理、細胞及分子免疫學、生物信息學及基因工程研究方法。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和自主培養師資的規模,使本科生專業課程的教學在五年後全部採用雙語教學。研究生課程全部採用英語授課,爭取把發酵工藝原理、細胞及分子免疫學、生物信息學和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研究方法建設成學院或學校優質課。五年裡引進具有博士以上學位的教師五名。
本研究方向下設如下幾個研究室:
(1)基因工程葯物學實驗室是一所從事基因工程研究與開發的綜合性實驗室,它主要從事常見病相關基因的研究,尋找疾病相關基因,開發具有臨床意義的葯物。為開發創新葯物提供基礎,在此基礎上開發基因工程葯物,蛋白質葯物,多肽葯物,多糖類葯物,開發多種疫苗(蛋白質疫苗、DNA疫苗),基因工程診斷試劑。治療用細胞因子和基因治療等。
(2)生物化學制葯工程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從事生化葯物研究和開發(包括酶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葯物篩選及分離分析),以及基因工程葯物下游技術研究工作,包括微生物發酵工程學、葯物在體和體外相互作用、葯物篩選及葯物分析提純工藝研究。
(3)腫瘤組織晶元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分類、儲存和制備各種腫瘤組織切片,並將其制備成晶元,供抗腫瘤葯物的研究與開發以及腫瘤發病機制的研究材料,如下設備是實驗室的必須設備:二氧化碳培養箱、液氮罐、各型切片機、熒光、倒置及常規顯微鏡、放射性同位素檢測儀、以及其他細胞生物學研究用儀器。
(4)環境保護及石油微生物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主要從事石油生物降解過程的研究,分離克隆參與烷羥生物降解過程關鍵酶的基因,用於構建能高效降解烷羥的重組菌株。研究污水處理的微生物學,提高污水處理效率。 化學葯物研究所是立足於適應我國醫葯工業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的高級葯學人才的培養,為提升我院葯物化學專業科研實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成立的。葯物化學專業自1994年開始向全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經過14年教學和科研的發展,逐漸形成了雄厚的師資力量。本所現有在職教職員工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2004年獲得葯物化學碩士點授予權,博士點掛靠在武漢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現有博士生導師3人,葯物化學專業碩士生導師7人,培養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畢業生就業率和本科生考研率一直位居學校前列。所有教師均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其中博士7名,在讀博士1名),4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約佔60%。人員構成反映出教學隊伍老、中、青相結合,梯隊層次好,教師教輔人員配備合理,互相協作。
化學葯物研究所充分發揮武漢大學具有較強的化學、生物與醫學的綜合實力和優勢資源,使葯物化學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現已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專業方向,主要包括抗腫瘤、抗病毒葯物研究,手性技術與葯物合成研究,葯物設計、合成及技術開發,天然葯物化學及先導化合物研究,生物模擬天然離子通道設計、合成及性質研究,手性葯物的電化學催化合成與分子識別,制葯反應工程和葯廠工藝設計等。
化學葯物研究所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推進學科發展。現擁有多名學科帶頭人,獲國家級、省部級等科研項目30 多項。已發表上百篇研究論文,其中多數為SCI收錄。申請各項專利 25 項,獲批 15 項。化學葯物研究所的科研條件正在日益改善。葯學院現擁有各類先進設備的實驗中心,目前有400 MHz核磁共振儀、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熒光光譜儀和紫外光譜儀等用於葯物化學研究的大中型分析儀器。
化學葯物研究所決心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從事葯學研究的專門人才,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經濟發展。也為實現葯學院成為湖北省和全國的葯物(新葯)研究、開發與評價中心及葯學人才培養基地這一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
Ⅹ 武漢大學研究生院的科研機構
武漢大學擁有7個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版,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權心10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高級綜合研究機構。
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
信息資源,社會保障,國際法,環境法,中國傳統文化,經濟發展,媒體發展。
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
軟體工程,測繪遙感信息工程,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病毒學,雜交水稻。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
多媒體軟體,衛星定位系統。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0個)
聲光材料與器件,生物醫學分析化學,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植物發育生物學,地理信息系統,水沙科學,地球空間環境與大地測量,水力機械過渡過程,空天信息安全與可信計算,口腔生物醫學工程。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個)
有機硅化合物及材料,建築物檢測與加固,植物生物技術與遺傳資源利用,雷電防護與接地技術。
高級綜合研究機構(2個)
高級研究中心、國際問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