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馬鞍山到姑山礦坐什麼車謝謝
到長途汽車站買 到 姑山礦 的車,上面打出來的地址是礦部。就是 渣灣 那破車。是我坐過的回最破的車,那邊在答新橋那段的路是我走過的最破的國道。姑山礦下面有3個采場,孤山、和睦山、白象山,采場。我也常往這個礦跑
Ⅱ 馬鞍山有哪些選礦廠
白象山選礦廠,鍾山選礦廠,姑山選礦廠,南山選礦廠
Ⅲ 馬鞍山和蕪湖哪個繁華
蕪湖 。
馬鞍山商業氛圍不濃比較散,而且馬鞍山人喜歡往南京跑本身就說明了自己的城市不夠繁華啊。
Ⅳ 馬鋼姑山礦待遇怎麼樣
一般吧,這又不是五星賓館,將就吧
Ⅳ 當塗縣姑山鐵礦()
姑山鐵礦床位於當塗縣城南13公里處,距馬鞍山市31公里,西南距蕪湖18公里。礦區有鐵礦專用線與寧蕪鐵路毛耳山車站相接,相距10公里。公路交通更為方便,每日有定時班車自南京、蕪湖、馬鞍山、當塗駛至礦區或經礦區往返。
地理位置處於揚子江下游南岸,屬皖南丘陵地帶,礦區東北為起伏的丘陵,西南為大片的沖積平原,標高8—9米,青山河流經礦區西部。
姑山鐵礦是一座有70餘年歷史的老礦山。據史料記載,1912年徐靜仁在姑山創辦私營福民采礦公司;1913年桐城方履中租大姑山及其附近的釣魚山、鍾山等,創辦振冶煉礦公司。至1936年共采出礦石50餘萬噸,盡銷日本。1938年9月,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進本區,先後對小姑山、大姑山、釣魚山、鍾山等鐵礦進行掠奪性開采,到日本投降止,共掠奪本區鐵礦石100萬噸以上。
姑山礦區的礦產資源,很早就引起了國內外地質專家、學者的注意,自1912年到新中國成立,先後參與調查本區鐵礦資源的有:德國的梭爾格,瑞典的丁格蘭,日本的小林儀一郎、松岡辨治朗、池田早苗、中野岳三等;國內有謝家榮、章鴻釗、張景澄等。其中1923年,丁氏在北平地質調查所專報上發表了專著《中國鐵礦志》,這是當時論述中國鐵礦較為詳細的著作,它以省分章,每章中以縣分節,在安徽省一章中對《當塗鐵礦》姑山礦區的鐵礦儲量及品位作了如下估計:
大小姑山:儲量約190萬噸,品位50%;
鍾山:儲量約300萬噸,品位50%—55%;
釣魚山:儲量約120萬噸。
1935年4月,謝家榮、孫健初、程裕淇、陳愷根據調查結果合著《揚子江下游鐵礦志》,該著作登載在《地質專報》甲種第十三號上。謝家榮等人認為揚子江下游鐵礦位於江南沿岸,交通便利,礦質優良,鐵礦儲量佔全國儲量的4.2%,是我國重要富鐵礦資源之一,具有重大的經濟價值。對於姑山礦區的鐵礦成分,調查人員曾取樣化驗,結果如下:
中國礦床發現史
對於姑山礦區的鐵礦儲量,《礦志》上亦作了概算,小姑山216萬噸;大姑山36萬噸。
由於姑山礦區資料豐富,交通便利,日本帝國主義窺視這塊寶地達20餘年之久。對這里的礦產資源進行了頻繁的調查,在姑山礦區普查時,採取了打鑽、平巷勘探、物探等手段,進行了反復勘查,掌握了該區地形、地質、水文、交通、鐵礦分布及儲量、化學成分等方面的大量資料,為掠奪姑山礦區資源作充分准備。1945年11月,國民黨經濟部戰時生產局蘇浙皖區特派員辦公處派員接管了由日本人經營的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所屬姑山、鍾山等礦山,但一直沒有開采。
新中國成立後至1954年前,沒有礦產開發、勘查部門的人員涉足本區。
由於姑山礦區的鐵礦資源埋藏淺甚至裸露地表,被發現年代久遠,究屬何人首先發現,難以考證,其開采歷史已歷70餘年。然而真正徹底揭露本礦區鐵礦資源情況,是50年代至60年代完成的。從1954年起,對本區的勘查才陸續展開。
1954年10月,重工業部地質局南京分局派出地質技術人員胡承誠、袁鳳山等四人來姑山礦區進行踏勘,編制了地質詳查設計。由八○四隊組成姑山勘查分隊,進行礦區地質測量和輕型山地工作,至1956年5月地質勘查工作結束,肯定大、小姑山有進一步勘探價值。6月提出大、小姑山初步勘查設計,開動鑽機4台,1957年1月提交了姑山鐵礦1956年度勘查總結報告,在小姑山求得鐵礦石儲量2791.1萬噸,由於礦床構造及水文地質均未研究清楚,未獲上級批准。
在進行礦區勘探工作的同時,姑山分隊派出以地質技術員藺雨時等組成的普查小組,在當塗—蕪湖間進行1∶5萬的區域地質普查工作,填制了1∶5萬地形地質圖約500平方公里。當時楊永瑾任八○四隊隊長兼總工程師,楊源昆、曹執庸任地質師,沈聰祥、叢志化先後任姑山分隊隊長,楊永相為技術副分隊長,向緝熙任地質負責人,成員有朱長兆、王達、張廣民、喬兆光等。
1957年3月,重工業地質局華東分局八○八隊,接收八○四隊全部工作,在該隊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地表工作計劃,同時填制1∶1000地形地質圖1.80平方公里,並進行地質研究和水文地質勘探。1958年8月提出《姑山鐵礦水文地質勘探專題總結報告》,通過水文地質勘探工作證明礦區內水文地質問題不大,其深部礦體可進行開采。1959年初即正式轉入全面詳細勘探階段,通過綜合研究結合少量鑽探工程證實大姑山礦體不但與小姑山礦體相連,同時有向西北與西南發展的趨勢,而且大姑山不但有可供選別利用的貧礦,還蘊藏有不少富礦,扭轉了前人所謂大姑山礦都是貧礦和西部無礦的認識。1964年9月完成了全部野外施工。
1965年7月提交了《安徽省當塗縣姑山鐵礦床地質勘探總結報告書》。當時八○八隊隸屬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南京),隊長宋洪章,地質隊長高原,地質負責人蔣志模,報告主編蔣志模,主要編者邱傳珠、張永良等。參加報告編寫人員還有於景林、於敬國、陳佐周、王思才、顧魁振、萬長溥、劉樂山等。當時華東公司還派藺雨時來隊協助地質報告的編寫工作。
姑山鐵礦歷年勘探總投資為369萬元,主要勘探工作量:鑽孔133個、鑽探總進尺2.54萬米;槽探4592立方米,井探58米。探求鐵礦石總儲量1.28億噸。全鐵平均品位43.73%。平均每噸礦石勘探成本0.03元,勘探經濟效益是好的,勘探報告於1972年由冶金部儲委批准。
1954年5月16日,在姑山礦區打響了馬鞍山礦山生產的第一炮,姑山礦場作為馬鞍山鐵廠的下屬車間正式宣告成立。30多年來,姑山鐵礦從一個手工開採的小礦山建設成為採掘、運輸、選礦及生活福利設施配套齊全的現代化礦山,對馬鋼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建礦35年(1988年末),共生產鐵礦石1534.26萬噸(原礦),生產入爐礦石830萬噸,入選礦石727萬噸,生產鐵精礦354.8萬噸。產品品種由建礦初期的單一原富礦發展到今天的高爐富塊礦和鐵精礦。1988年工業總產值2215.42萬元,是馬鋼第二大原料基地,現年生產能力達100萬噸。
姑山鐵礦體主要產於輝長閃長岩侵入接觸內帶及其附近,成似穹窿狀,其長軸方向為北東70°,長1100餘米,短軸寬880米。礦體向四周傾斜,一般北部傾斜角在40°—60°;南部近似水平。地表出露礦體標高75米,垂直延深為481米。分布范圍0.745平方公里,主要礦體厚度10—140米,平均厚度為60.6米。礦體邊緣有呈分叉尖滅現象。此外,火山沉積岩層中分布有沉積型鐵礦,長140米,厚40米,呈透鏡狀。
礦石礦物成分較簡單,主要有赤鐵礦、假象赤鐵礦、半假象赤鐵礦、磁鐵礦、穆磁鐵礦、鏡鐵礦、褐鐵礦等,並以前四種為主。礦石自然類型有:緻密狀赤鐵礦石、磁鐵礦石,角礫狀赤鐵礦石,網脈狀赤鐵礦、磁鐵礦石,浸染狀赤鐵礦、磁鐵礦石。伴生有益組分五氧化二釩含量為0.11%,與鐵含量呈同消長關系。有害雜質硫一般含量為0.05%左右,平均含量0.38%
礦體圍岩蝕變有高嶺土化、碳酸鹽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青盤岩化、硅化、角頁岩化。高嶺土化主要發育於近礦的輝長閃長岩中,其蝕變程度,隨著與礦體距離的遠近有由弱到強的規律,主要是斜長石被高嶺石交代,保存了斜長石的殘形;碳酸鹽化主要見於礦體附近高嶺土化輝長閃長岩的外緣;硅化和角頁岩化主要見於近礦的頁岩、灰岩中,其次在侵入接觸帶的頁岩、灰岩中。蝕變強度不一,次生石英成微晶細粒交代灰質岩及頁岩。
據本礦床地質特徵,本區主要礦體可能屬於岩漿期後中(偏高)溫熱液礦床,出現在火山岩中的礦體也可能屬火山噴發沉積礦床。也有人認為屬於寧蕪型玢岩鐵礦或礦漿型鐵礦。
礦床負300米以淺礦體的勘探程度,可以滿足礦山設計、生產需要,西北端負300米以下礦體尚缺乏工程式控制制。另根據礦區構造與成礦特點,礦區南面可進一步尋找同類型熱液礦床;同時注意,在姑山外圍火山岩分布區尋找與火山岩有關的鐵礦。
Ⅵ 馬鞍山市凹山鐵礦()
凹山鐵礦是以鐵為主,伴生釩、鎵、磷、硫等的大型礦床。是馬鞍山鋼鐵公司主要礦石原料的供應基地,也是我國地質工作者70年代創立玢岩鐵礦典型模式的礦床之一。
凹山鐵礦位於安徽省東部馬鞍山市向山鎮南約3公里處,與江蘇省南京市的梅山鐵礦和安徽省當塗縣的姑山鐵礦等構成一個北東向斷續長50公里,北西向寬約3—5公里的火山岩型玢岩鐵礦帶。總儲量20億噸,被譽為「地下鐵海」。與凹山鐵礦毗鄰的有高村(原稱陶村)、東山、梅子山、和尚橋等大中型鐵礦和馬山大型黃鐵礦床,以及明礬石、高嶺土、石膏等非金屬礦床,統稱為凹山礦田。
據史料記載,凹山鐵礦於1912年由採石人張某在平峴崗發現礦層。當時誤以為鐵礦中伴生的黃鐵礦為銅礦,即呈報安徽省實業科,經派人調查後始知主要為鐵礦,後由當塗縣知事謝鳳崗籌辦寶興鐵礦公司進行開發,隨後發現了凹山鐵礦。
最早進行的地質調查是1912年間的章鴻釗、張景光及德國人梭爾格等人,但未查到調查結果的文字記載。1917年前後,瑞典人丁格蘭、德國人畢象賢等先後又進行了調查,並測繪地質圖。當時凹山比高為160米,現凹山山體已不復存在,露采坑底已深達負30米。計算儲量:大凹山為150萬噸,小凹山25萬噸,塊礫礦(即今所稱的坡積礦)約10萬噸以上,合計185萬噸。調查結果載於丁格蘭著、謝家榮譯的《中國鐵礦志》中。
1926年,葉良輔、李捷二人調查安徽省地質礦產時,對皖南各鐵礦亦曾做過詳細研究,有關內容載於《地質學會會志》第五卷第一號中。
1929年,王恆升、李春昱二人在調查京漢、粵漢鐵路沿線地質礦產時,亦曾至當塗、繁昌二地觀察鐵礦。
1931—1932年間,謝家榮等人兩次調查當塗附近之鐵礦。第一次由孫健初與謝家榮二人前往各礦區調查鐵礦,自1931年3月初至4月,重點考察鐵礦儲量及其經濟情況,以備籌建鋼廠;第二次由謝家榮、陳愷、程裕淇三人,於當年8月開始除復勘第一次調查的鐵礦外,還到江西九江調查了城門山鐵礦等。有關調查結果載於謝氏等所著的《揚子江下游鐵礦志》中。
謝氏等認為,凹山鐵礦主要為脈狀,產狀陡立,由閃長岩殘余岩漿分異出之熱液充填裂隙而成,此即今所指的富鐵礦大脈,而非凹山鐵礦的主體。計算儲量為398萬噸。
1938年以後,日寇在礦區大肆掠奪的同時還組織了一些勘探和物探工作。由日本人佐藤舍三和筱田貢三負責,在凹山施工鑽探約2000餘米,並於1943年計算出凹山礦量為960萬噸;此外,筱田貢三還對鐵礦中的磷礦組分進行了專門研究。
凹山鐵礦及其附近各礦山由於發現較早,礦石質量好且出露地表,極易開采,加之交通方便,所以很早就有開採的記載,先後在礦區開採的有寶興公司、福利民公司和益華公司。寶興公司成立於1912年,1917年開始開采礦區西部相距13公里的平陽崗鐵礦,至1920年采盡;1924年改采凹山鐵礦,但因其鐵礦含磷較高而同時開采東山鐵礦互相摻合使用,年產量達15萬噸,礦石含鐵量均在60%以上。當時全礦工人300名左右,公司資本為45萬元,礦石價格為每噸7—8元。
上列公司均屬半官、半商性質,他們聯合於1922年築成了通往馬鞍山長江邊的輕便鐵路,總長約20公里。所采礦石全部經長江運銷日本,僅10餘年,送往日本廉價的好鐵礦石達130餘萬噸。
1938年,礦區為日寇佔領並著手恢復工作,將佔領前拆毀的運礦鐵路修復通車,並於1939年又成立了華中鐵礦股份有限公司(也稱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資本約2000萬元,僱用礦工等約2000餘人,1939年年產量即達54萬噸,此後更多,企圖掠奪整個華中及華東的鐵礦資源。至抗戰勝利前,以其年產量推算,至少掠奪凹山鐵礦石近1000萬噸。
日寇主要掠奪開采富礦石,並試圖開采副產品——磷灰石,曾於礦體中部開挖運輸巷道一條,長約500米,開采及采礦坑道總長近千米,又從鐵礦中手選磷灰石,全部盜運至日本。
抗日戰爭勝利後,礦山為國民政府接管,但未能及時恢復生產,而且在解放戰爭中將所余的機器、廠房等不動產劫走或破壞。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1953年馬鞍山鐵廠鑽探隊成立(即凹山鐵礦的主要勘探隊伍。安徽省地質礦產局三二二隊的前身),進入礦山進行鑽探,完成主要工作量為:槽探約8000立方米,淺井1209米,坑探約1607米,鑽探進尺1.10萬米。探明鐵礦石儲量約1.4億噸、硫鐵礦約3萬噸。五氧化二釩37萬噸。總投資約120萬元,摺合每噸礦石的勘探成本為0.0133元。
1955年下半年轉入正式勘探,是為第一階段,歷時約3年,於1958年3月提交了《凹山最終地質報告》。當時隊長為楊永瑾,總工程師為楊源昆,報告主要編寫人為鮑學文、畢庶甲、陳樹林及蔣維鏞等。該報告於1958年10月9日由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批准。
在此期間,先後還有地質部三二一隊、南京大學地質系55屆畢業生及重工業部地質局物理探礦隊胡肅之等分別進行過尋找銅礦、填制區域地質圖及物探掃面等工作。
1957年,凹山鐵礦開始恢復生產。當時的設計目標是首采125米水平以上的富礦體,計劃1958年產礦石25萬噸,以後陸續達到年產50—100萬噸,總投資為673萬多元,在冊職工393人,主要設備有推土機2台、挖土機2台、鑽機2台、運輸汽車9輛。
1958年末,馬鞍山鋼鐵公司成立,並計劃在1959年建成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而1958年提交的勘探報告僅涉及凹山主礦體,對一些次要礦體尚未工作,因此,又繼續進行了以龍虎山、蘿卜山鐵礦體為主的補充勘探工作;結果增加鐵礦儲量約1000萬噸,總儲量上升為1.5億噸,每噸勘探成本降低到0.9分。1959年3月提交了《凹山鐵礦最終地質報告(補充報告)》。報告編者為鮑學文。1959年11月該報告經安徽省礦產儲量委員會審查批准。
1962年初,安徽省儲委根據地質部指示,對1958年以後所審批的報告進行全面復查,省儲委認為凹山勘探報告在儲量計算方面尚存在問題,經復算將凹山鐵礦總儲量降低到約1.3億噸,地下水面以下儲量在未補充水文工作前作降級處理。為此,1963年5月又提交了《凹山鐵礦儲量重算說明書》。鑒於凹山礦山勘探時水文地質資料不足而使大部分工業儲量降級,1963年8月又進行了凹山礦區及外圍水文地質調查,完成1∶5萬水文地質測量面積540平方公里,斷裂構造調查范圍187平方公里,水文普查鑽探390米,抽水15層、15次。結論是強富水帶只出現在礦體附近,因圍岩透水性差,大規模開采不會有充沛的補給量。於1964年2月提交了《凹山磁鐵礦區及外圍1∶5萬水文地質測量報告》,當時隊長為李恩國,總工程師王東爵,報告編寫人員有全望永、郭懷羔、孫寶吉、趙玉琛、張良才、孫庭芳等。
此後到1970年的8年間,凹山鐵礦除礦山生產勘探外,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地質勘探工作。
1971年前後,為適應新的發展形勢,確保馬鋼有足夠的鐵礦資源,延長礦山服務年限,結合凹山礦體受隱爆角礫岩體復雜構造控制而未能充分查明,加之鐵礦石工業邊界品位降低等因素,又進行了凹山主礦體及其外圍的補充勘探。該階段共完成鑽探約1.2萬米,獲鐵礦石儲量2600餘萬噸、五氧化二釩0.4萬噸,於1972年7月提交了《凹山鐵礦外圍補充勘探報告》,當時隊長為劉洪友,報告主要編寫人為朱文元、易武齊、趙玉琛、全望永、孫庭芳等。該報告於1972年11月由安徽省冶金地質局審查批准。
由於凹山鐵礦先後進行過五次工作、四次計算儲量,工業指標前後也不統一,不便生產部門使用,根據上級指示,於1973年1—3月,又進行了凹山鐵礦儲量總算,結果鐵礦總儲量約為1.8億噸,其中富礦2400萬噸;五氧化釩38萬噸;黃鐵礦為210萬噸,其中富礦65萬噸。參加儲量總算的主要人員有朱文元、孫化東、張希聖、呂忠業、呂開之、徐繼鳴等。
1981年5月,鑒於采選水平的提高,以往對礦石中硫、磷元素均作為有害雜質處理,未進行儲量計算,經馬鞍山礦山研究院及南山鐵礦的選礦回收試驗,證明在鐵礦選礦中進行硫、磷回收利用是既方便又經濟的,能大幅度提高礦山開發綜合效益。據省地質局下達任務,在1973年凹山鐵礦儲量總算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磷、硫伴生組分的儲量計算,結果為:硫儲量約77萬噸,摺合含硫35%標礦為221萬噸;磷儲量約155萬噸,摺合含磷為30%標礦量約1200萬噸。參加計算人員為黃明貴、李必鈞、周利飛等。至此,凹山鐵礦的勘探工作基本結束。
三二二隊在馬鞍山地區普查找礦中,發現、查明了一大批主要礦產地,對馬鞍山鋼鐵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地質部授予三二二地質隊為「地質找礦功勛單位」榮譽稱號。
Ⅶ 想知道:馬鞍山 安徽省馬鞍山市孤山礦 在哪
友友你好!我們這里有姑山礦啊!只是你寫的「孤」錯了!在馬鞍山市的東南方。是在當塗縣太白鎮境內,礦區有三處:和睦山礦,白象山礦,釣魚山礦在年徒鎮查灣境內。還有需求嗎?
Ⅷ 安徽省馬鞍山市姑山礦屬於哪個派出所
太白啊,原來是龍山橋的,龍山橋不是被並了么,那不就是太白了
Ⅸ 當塗姑山礦溫州井下因為礦石跌價原因,不讓我老公跟三位工人上班,我都搞不懂,幾萬人都不止的礦,會因為
擺明了就是不要了,那去找吧的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