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設施法語

公共服務設施法語

發布時間:2021-01-09 21:32:12

Ⅰ 沙特 國家概況

【國 名】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Kingdom of Saudi Arabia)

【面 積】 225萬平方公里(沙特官方數字)。

【人 口】 2080萬(2001年,其中外籍人口約佔30%)。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伊斯蘭教為國教,遜尼派約佔85%,什葉派約15%。

【首 都】 利雅得(Riyadh),人口約450萬(2002年)。年均氣溫25℃。

【國家元首】 國王兼首相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Fahd Bin Abl-Aziz),1982年6月即位。

【重要節日】 開齋節:回歷10月第一天,政府機關的假日從回歷9月25日至10月5日;宰牲節:回歷12月10日,政府機關假日從回歷12月5日至15日。

【簡 況】 位於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阿曼、葉門等國接壤。海岸線長2437公里。地勢西高東低。西部高原屬地中海式氣候,其他地區屬亞熱帶沙漠氣候。夏季沿海地區氣溫38-39℃,內地有時高達54℃;冬季氣候溫和。年平均降雨不超過200毫米。

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的一些繼承者建立阿拉伯帝國,八世紀為鼎盛時期,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十一世紀開始衰落,十六世紀為奧斯曼帝國所統治。十九世紀英國侵入,當時分漢志和內志兩部分。1924年內志酋長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兼並漢志,次年自稱為國王。經過30年征戰,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終於統一了阿拉伯半島,於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阿拉伯王國,定這一天為沙特國慶日。

【政 治】 沙特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王國,禁止政黨活動。無憲法,《古蘭經》和穆罕默德的聖訓是國家執法的依據。國王亦稱「兩個聖地(麥加和麥地那)的僕人」,並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和大臣會議主席(即內閣首相)等職務。國王行使最高行政權和司法權。大臣、副大臣、地區埃米爾(省長)、副埃米爾(副省長)、駐外使節和其他高級行政官員以及軍隊上校以上軍官均由國王任命。國王有權批准和否決內閣會議決議及與外國簽訂的條約、協議。1992年3月1日,法赫德國王頒布治國基本法,規定沙特王國由其締造者阿卜杜勒-阿齊茲·拉赫曼·費薩爾·沙特國王的子孫中的優秀者出任國王。1993年8月20日頒布新的內閣法,規定國王兼任內閣首相,國王有權任命內閣副首相和大臣,解散或改組內閣,各部大臣直接向首相負責。內閣由副首相、各部大臣及任命的國務大臣和國王顧問組成,任期4年。國王有權立、廢王儲,解散協商會議。基本法還廢除了王儲自動成為國王的權利,並確認了阿卜杜拉王儲為王位繼承人。2000年6月,沙特成立新的王室家族委員會,委員會包括18名成員,阿卜杜拉王儲和蘇爾坦第二副首相分別擔任正副主席。委員會將處理王室內部事務。

【議 會】 1992年3月1日,法赫德國王決定成立協商會議,它是國家政治咨詢機構,負責向國王提出建議,由會議主席和60名委員組成,委員由國王任命,任期4年。 1992年9月16日法赫德國王任命穆罕默德·本·朱拜爾為協商會議主席。1993年12月29日,法赫德國王主持協商會議的開幕式,協商會議正式宣告成立。1994年1月2日,協商會議召開第一次會議,決定成立8個專門委員會,即:伊斯蘭事務委員會,外事委員會,安全委員會,財經事務委員會,社會與衛生事務委員會,教育、文化、新聞事務委員會,公共服務事務委員會和組織行政事務委員會。1997年7月,第二屆協商會議成立,由90名成員組成,其中30名為上屆成員,穆罕默德·本·朱拜爾連任協商會議主席。2001年5月,第三屆協商會議成立,成員人數由90人增加至120人,朱拜爾再次連任。2002年1月,朱拜爾因病逝世。2002年2月,薩利赫·本·阿卜杜拉·本·哈米德擔任協商會議主席。

【政 府】 本屆政府於1999年6月組成,內閣成員組成情況如下(2004年4月更新):

1、國王兼首相
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
Custodian of the Two Holy Mosques King Fahd bin Abl-Aziz Al-Saud, the premier

2、王儲兼副首相、國民衛隊司令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親王
Crown Prince Abllah bin Abl-Aziz Al-Saud, deputy premier and commander of the National Guard

3、第二副首相兼國防航空大臣、軍隊總監
蘇爾坦•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親王
Prince Sultan bin Abl-Aziz Al-Saud, second deputy premier, minister of defense and aviation and inspector general

4、城鄉事務大臣
米特阿卜•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親王
Prince Mite』b bin Abl-Aziz Al-Saud, minister of municipal and rural affairs

5、內政大臣
納伊夫•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親王
Prince Naif bin Abl-Aziz Al-Saud, minister of interior

6、外交大臣
沙特•本•費薩爾•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親王
Prince Saud bin Al-Faisal bin Abl-Aziz Al-Saud, foreign minister

7、內閣辦公廳主任、國務大臣
阿卜杜勒-阿齊茲•本•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親王
Prince Abl-Aziz bin Fahd bin Abl-Aziz Al-Saud, chief of the Cabinet』s presidency and minister of state

8、司法大臣
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本•伊卜拉欣•阿勒謝赫
Dr. Abllah bin Mohammed bin Ibrahim Al Al-Sheikh, minister of justice

9、伊斯蘭事務與宗教基金大臣
薩利赫•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本•穆罕默德•本•伊卜拉欣•阿勒謝赫
Sheikh Saleh bin Abl-Aziz bin Mohammed bin Ibrahim Al Al-Sheikh, minister of Islamic affairs, endowments, call and guidance

10、國務大臣
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阿卜杜拉•胡韋塔爾
Dr. Abl-Aziz bin Abllah Al-Khuwaiter, minister of state

11、水電大臣(2004年4月13日任命)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拉赫曼•海珊
Abllah Ablrahman Al-Hosain ,minister of water and electricity

12、公職大臣
穆罕默德•本•阿里•法伊茲
Mohammed bin Ali Al-Fayez, minister of civil service

13、高教大臣
哈立德•本•穆罕默德•安卡利
Dr. Khaled bin Mohammed Al-Anqari, minister of higher ecation

14、國務大臣
穆特拉卜•本•阿卜杜拉•納菲薩
Dr. Mutlab bin Abllah Al-Nafeesah, minister of state

15、教育大臣
穆罕默德•本•艾哈邁德•拉希德
Dr. Mohammed bin Ahmed Al-Rasheed, minister of ecation

16、文化與新聞大臣
福阿德•本•阿卜杜-薩拉姆•本•穆罕默德•法爾西
Dr. Fuad bin Abl-Salam bin Mohammed Al- Farsi, minister of commerce and instry

17、貿易與工業大臣
哈希姆•本•阿卜杜拉•亞馬尼
Dr. Hashim bin Abllah Yamani, minister of commerce and instry

18、石油與礦產資源大臣
阿里•本•易卜拉欣•納伊米
Engineer Ali bin Ibrahim Al-Nuaimi, minister of petroleum and mineral resources

19、國務大臣
穆薩伊德•本•穆罕默德•艾班
Dr. Musa』ed bin Mohammed Al-E』ban, minister of state

20、財政大臣
易卜拉欣•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阿薩夫
Dr. Ibrahim bin Abl-Aziz Al-Assaf, minister of finance

21、朝覲事務大臣
伊亞德•本•阿明•邁達尼
Iyad bin Amin Madani, minister of Haj

22、經濟與計劃大臣
哈立德•本•穆罕默德•古塞比
Khalid bin Mohammed Al-Gusaibi, minister of economy and planning

23、勞工大臣(2004年4月13日任命,原為水電大臣)
加齊•本•阿卜杜-拉赫曼•古塞比
Dr. Ghazi bin Ablrahman Al-Qusaibi, minister of labor

24、社會事務大臣(2004年4月13日任命,原為勞工與社會事務大臣)
阿里•本•易卜拉欣•納姆萊
(Dr. Ali bin Ibrahim Al-Namlah, minister of social affairs)

25、農業大臣
法赫德•本•阿卜杜-拉赫曼•本•蘇萊曼•拜勒古尼姆
Dr. Fahd bin Abl- Rahman bin Sulaiman Balghunaim, minister of agriculture

26、運輸大臣
賈巴拉•本•伊德•蘇萊西利
Dr. Jubarah bin Eid Al-Suraiseri, minister of transport

27、通訊與信息技術大臣
穆罕默德•本•傑米勒•本•艾哈邁德•穆拉
Engineer Mohammed bin Jameel bin Ahmed Mulla, minister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8、衛生大臣
哈邁德• 本• 阿卜杜拉•馬尼阿
Dr. Hamad bin Abllah Al-Mane』, minister of health

29、國務大臣
阿卜杜拉•本•艾哈邁德•本•尤素福•宰納勒
Abllah bin Ahmed bin Yosef Zainal, minister of state

30、協商會議事務國務大臣(2003年12月23日任命)
沙特•本• 賽義德•阿卜杜勒-阿齊茲•麥特哈米
Dr. Saud ibn Saeed ibn Abl Aziz Al-Mathami
state minister and Cabinet member for Shoura council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3個地區(也稱省):利雅得地區、麥加地區、麥地那地區、東部地區、卡西姆地區、哈伊勒地區、阿西爾地區、巴哈地區、塔布克地區、北部邊疆地區、季贊地區、納季蘭地區、朱夫地區。地區下設一級縣和二級縣,縣下設一級鄉和二級鄉。

【司法機構】 以《古蘭經》和《聖訓》為執法依據。設有高等法庭和普通法庭。高等法庭設在麥加、吉達和麥地那。特別上訴法庭設在利雅得和麥加。另有普通法庭處理一般案件和貝都因部落事務,該類法庭由宗教法裁判官主持。司法機構隸屬司法部。

【重要人物】 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兼首相。1923年生於利雅得。幼年曾在宮廷接受伊斯蘭教育,後在歐美接受高等教育。1953年出任第一任教育大臣,1962年任內政大臣,1967年晉升為第二副首相,1975年3月被定為王儲兼第一副首相並受命執掌朝政。1982年6月13日繼承王位,成為沙特第五任君主。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王儲兼副首相、國民衛隊司令。生於1924年,是法赫德國王的同父異母兄弟,幼年起接受宗教教育。1964年,任國民衛隊司令,1975年被任命為第二副首相,1982年6月,被立為王儲同時兼第一副首相和國民衛隊司令。

蘇爾坦·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第二副首相兼國防航空大臣、軍隊總監。1928年生於利雅得,是現任國王法赫德的胞弟。自幼接受伊斯蘭教育和軍事訓練,年輕時即任皇家衛隊司令,1953年任利雅得地區埃米爾,同年改任農業大臣,1962年任國防大臣,1982年起任現職。

【經 濟】 沙特實行自由經濟政策。石油工業是沙經濟的主要支柱,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沙特石油的儲量、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石油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收入約占出口總額的90%。近年來,沙特大力推行經濟多元化政策,努力擴大非石油生產,發展采礦和輕工業,同時重視發展農業,逐步實現了糧食自給。政府鼓勵自由經濟和自由競爭,支持私人及合資企業經營發展項目,保護和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2000年,沙成立了石油礦產和旅遊兩個最高委員會、國家投資總局等機構;修改"外商投資法"和實行新的擔保人制度,鼓勵外商投資;決定向外資開放石油下游和天然氣行業。

2001年,沙繼續推行私有化和就業本地化。為適應加入WTO,沙決定修訂其標准體系和相關法規,5月,沙宣布開放沙電信業;同月,沙特將關稅由12%降至5%;7月,沙內閣會議決定,在建築業取消外國公司擔保人制度。到目前為止,沙已就消除技術貿易壁壘和開展衛生合作等兩項協定與WTO90%的成員完成了磋商。

主要經濟數據:(2000年)

國內生產總值(GDP) 1649億美元

經濟增長率 4.1%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約7000美元

貨幣名稱 里亞爾(Saudi Riyal)

固定匯率 1美元=3.75里亞爾

通貨膨脹率 -0.8%

【資 源】 沙特以石油王國著稱,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極為豐富。截止2001年,沙特已探明石油儲量約362億噸(2642億桶),佔世界儲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氣儲量為6.0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總儲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按目前石油產量估算,沙石油仍可開采80年左右。

此外,還有金、銅、鐵、錫、鋁、鋅等礦藏,是世界第四大黃金市場。水力資源以地下水為主。地下水總儲量為36萬億立方米,按目前用水量計算,地表以下20米深的水源可使用320年左右。目前,沙共有30個海水淡化廠,日產300萬立方米淡化水,佔全國飲用水的46%。沙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產國,全國的海水淡化總量佔世界海水淡化量的21%左右。蓄水池共有184個,擁有6.4億立方米蓄水能力。

【工 業】 石油和石化工業為經濟命脈。年產原油4~5億噸,石油收入約400~500億美元。政府充分利用本國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大力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建立先進的外向型企業,逐步改變依賴石油出口的單一經濟結構。採取鼓勵和促進工業發展、保護民族工業的一系列措施:免費提供工業地皮;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免除工業廠房設施、機械設備、原材料等物資的進口稅;倡導使用本國產品,對本國能生產的同類進口商品課以高關稅等。已建成以石油、化工、鋼鐵、煉鋁、水泥、海水淡化和電力工業為主的十幾個大型骨幹企業。沙近年來大力發展工業,現有3381家工廠,投資2390億里亞爾,工人總數為31萬。目前,非石油工業產品出口達200億里亞爾,工業增長率為10%,工業產值達820億里亞爾,產品國內市場銷售額達510億里亞爾,已建8個工業城。石化產品外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沙境內共有涉外合資項目1506家,總投資額為381.8億美元。2000年沙特吸引外資48億美元,居阿拉伯國家之首,占整個地區的54.7%。2001年,截止8月中旬,沙吸引外資就達88億美元。沙目前年發電量為2300萬千瓦。

近年石油產量及收入情況如下: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產量(萬桶/日) 836 776 831 880

收入(億美元) 350 447 735 582

【農 業】 沙特絕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沙漠氣候,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可耕種面積僅占其陸地面積的2%左右,39%的土地只能用作低密度的放牧。西南部雨量較充沛、灌溉條件較好的季贊農業區和提哈馬平原,是沙特的主要農業區。政府十分重視農業,斥巨資投入輸水管道、水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淡化海水解決農業用水,採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農業生產及養殖業,對農產品給予優惠補貼。農產品出口額占非石油出口總額的20%。目前沙已在小麥、椰棗、雞蛋方面實現自給,糧食自給率為98%,蔬菜為85%,水果70%,魚為52%,肉類為46%。全國有自流水井4萬眼,飲用水井5.2萬眼,水壩220座,蓄水能力達8億立方米, 有1000多公里的管道灌溉網。2001年3月,沙農水部宣布新建12個水壩以應對農業開發和灌溉壓力。沙特所需農產品的進口來源分四大類:活畜及冷凍牛羊肉、冷凍雞肉,主要進口國為澳大利亞、紐西蘭、索馬里、土耳其、中國;成品或半成品食品如奶製品、乳酪、餅干、乾冷凍食品等主要來自歐盟國家;蔬菜、水果因地利之便,主要來自周邊的中東國家;雜糧豆、大米等,主要來自印度、泰國、菲律賓、中國、美國。

【服 務 業】 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旅館有308家,擁有客房2.75萬間。沙飯店行業現僱傭18603名外籍人。

【旅 游 業】 沙每年到境外旅遊約350萬人次,25%的沙特人每年出境旅遊一次。沙特公民每年的旅遊消費額為250億里亞爾。每年到沙特的外國遊客為300萬人次,其中200多萬與朝覲有關。

【交通運輸】 近年逐步建成一個陸、水、空立體交通網,公路交通是主要運輸方式。

鐵路:總長1400公里。1998年客運量為64.6萬人次,貨運量為210萬噸。

公路:總長19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00公里,國際公路網與約旦、葉門、科威特、卡達、阿聯酋、巴林等國相通。

海運:目前有商船376艘;船舶噸位275萬噸,居阿拉伯國家之首。但國際航運公司仍控制了水貨運量的95%。1998年貨運量為8500萬噸。現有8個大型海港:吉達港、達曼港、朱拜勒工業和商業港、延布工業港和商業港、臘斯塔努拉港和季贊港。其中吉達港的卸貨率名列世界前茅,共有泊位174個。

空運:沙特航空公司系中東最大的航空公司,在世界民航公司中名列第15位。擁有波音、空中客車等現代化飛機。全國有25個機場,其中利雅得、吉達、達蘭為國際機場;有40條國際航線;延伸4大洲70多個國家;有24條國內航線。每天平均260個航班。沙航2001年乘客達到了1380萬人次。

輸油管道:大型輸油管道有兩條。一條從達曼到黎巴嫩西頓港,全長1700公里,自1975年以來已基本停止使用;另一條從東部加瓦爾油田橫穿半島連接西部延布港,全長1215公里,設計日輸油能力為185萬桶。1987年又建成一條925公里長的東西管道,日輸油能力達320萬桶。正計劃投資4億美元,把東西輸油管道的日輸油能力增加到480萬桶。

電訊:目前全國有230萬條電話線路連接國內近4000個村落;另有3300條國際電話線路,行動電話線數為240萬門,到2002年底,沙將再增300萬條行動電話線,達到540萬條,建成中東、非洲地區最大的移動通訊網。用戶電報線路3萬多條,電報用戶為1.7萬戶,5萬條微波輸線路(包括2條電視傳送線路),長1.5萬公里。1974年開始衛星與世界各地進行電話、電報、電傳和傳真聯系並進行電視轉播。1985年啟用了阿拉伯通訊衛星,全國現有7個地面衛星接收站,進一步改善了沙特與阿拉伯各國間的通訊聯系。2001年,沙特互聯網服務供應商(ISPs)有42家,互聯網用戶40萬人。

【財政金融】 10家商業銀行中除國民銀行、利雅得銀行和拉吉希金融投資公司三家為本國銀行外,其他均為合資銀行,分支機構1210家。資本約230億里亞爾,利潤約70億里亞爾。沙擁有海外資產2000億美元。全國有七家證券交易所。1991年沙首次向外國借貸,從國際銀行籌措了45億美元,同時在國內還發行了各種債券。政府按照需要定期(每兩周或每月)發放價值約50億美元的公債。2001年沙政府債務約為1860億美元,占沙GDP的99%。

沙特近幾年國家財政預、決算收支狀況如下(單位:億里亞爾):

預 算 決 算

年度 收入 支出 差額 收入 支出 差額

1998 1780 1960 -180 1430 1890 -460

1999 1210 1650 -440 1470 1810 -340

2000 1570 1850 -280 2480 2030 450

2001 2150 2150 0 2300 2550 -250

2002 1570 2020 -450

(資料來源:2001年度英國經濟季評)

2000年外匯儲備為196億美元。

【對外貿易】 實行自由貿易和低關稅政策。出口以石油為主,約占出口總額的90%,石化及某些工業產品的出口量也在逐漸增加。進口主要是機械設備、食品、紡織等消費品和化工產品。主要貿易夥伴是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以及韓國等。由於大量出口石油,沙對外貿易長期順差。

近幾年對外貿易情況如下:(單位:億美元)

年 份 1997 1998 1999 2000

出口額 607 398 484 801.5

進口額 264 275 257 341.5

差 額 343 123 227 460

(資料來源:2001年度英國經濟季評)

【人民生活】 沙特是高福利國家,實行免費醫療。2000年沙預算的10.8%用於醫療衛生。沙現有醫院314家,各類醫療中心、診所3506個,醫院床位數4.42萬張,有31585名醫生和62899名護士。醫療領域是就業沙特化最高的領域。還有104個慈善機構,其中有14個孤兒院、2個殘疾兒童福利院和9個老人福利院,共有2500名服務人員。人均壽命男60歲、女64歲。

【軍 事】 武裝部隊建於1964年,最高國防會議為國防最高決策機關。國王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為薩利赫·本·阿里·穆海亞上將。軍隊分正規軍和國民衛隊。正規軍平時實行志願兵役制,戰時實行義務兵役制,一般兵種服役期兩年,特殊兵種服役三年。

武裝部隊總兵力約10.6萬人。陸軍約7.3萬人,編3個裝甲旅、1個空降旅、1個步兵旅、1個王室警衛團、23個炮兵營。海軍約1.1萬人,組成紅海和波斯灣兩支艦隊,空軍約1.8萬人,編攻擊機中隊、截擊機中隊等。此外還有國民警衛隊、邊防部隊、特種安全部隊和海上警衛隊等。

2001年國防安全預算為133億美元,約占政府預算支出的30%。

【文化教育】 政府注意智力投資和人才培養,實行免費教育。中、小學學制各為六年。2001年2月,沙教育部決定撥款2.5億里亞爾用於學校的擴建、維護和添加設備。目前全國共有各類學校2.28萬所,綜合性大學8所,78所學院,5個高等宗教大學。現有教師33.96萬人,在校學生約480萬,其中大學生27.2萬人。每年約7000名學生赴國外留學,費用由國家負擔。在國內讀書的大學生,除免費提供住宿外,還享有獎學金。2002年沙特國家財政預算為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勞動力技術培訓撥款543億里亞爾(144.8億美元),將新建345所各種學校,確定8.6萬多個男女教師職位。

【新聞出版】 《烏姆·古拉》周刊是官方刊物。此外,全國還發行13種報紙、23種雜志。阿拉伯文報紙主要有:《利雅得報》、《中東報》(在倫敦出版)、《生活報》(在倫敦出版)、《歐卡茲報》、《祖國報》、《半島報》、《座談報》等,英文報刊主要有:《利雅得日報》、《阿拉伯新聞》、《沙特公報》、《沙特商業》、《沙特經濟概覽》等。

沙特通訊社:簡稱沙通社,1971年1月23日成立,直接受新聞部領導。用阿、英、法文發稿。在華盛頓、倫敦、突尼西亞、貝魯特、開羅等地設有分社。

廣播電台:利雅得廣播電台1965年建成。1962年在麥加建成《伊斯蘭召喚》電台,1972年建成《古蘭經》廣播電台。以上電台除用阿拉伯語廣播外,每天還用英、法、烏爾都、斯瓦希里、波斯和班加利語對外廣播。

電視台:1964年建立電視網,現有五個電視台。1965年開始播放黑白節目,1976年開始彩色播映。1983年開始播放英、法語節目。目前全國各地有107個中轉站,電視網已覆蓋全國98%的地區。

【對外關系】 奉行中立、不結盟的對外政策,主張國與國之間互相尊重、眭鄰友好、互不幹涉內政。提倡各國為實現和平、穩定與繁榮進行合作。致力於加強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沙特是阿拉伯國家聯盟、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石油輸出國組織和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

Ⅱ 學習法語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學習法語需要注意:
1、進行跟讀練習。
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記憶或音標練習回發音並不是答個好方法。如果一開始就記錯了,只會讓錯誤變得根深蒂固,以後再想改就越發困難。所以一開始就要練習正確的發音。建議比對著音像資料進行跟讀,如果有條件把自己的發音錄下來進行比對效果更佳。
2、注意發音位置。
由於法語發音位置的特殊性,有些舌位、開口程度、牙齒位置等發音方法是以前從沒有接觸過。過往經驗的缺失可能會造成發音的障礙。在無法正確發音的情況下可以請教一下老師,了解這個發音舌頭和牙齒的位置、用力肌肉等,方便找到感覺。
3、參考他人意見。
在自己認為能正確發音的情況下,可以找老師或者發音特別標準的同學進行評價。有些細微的發音差別或者不符合中文發音習慣的音節很有可能錯了自己也聽不出,這時就需要第三方來加以指導。因此,大可讓老師來聽一下發音是否標准,以便鞏固或改正。
4、培養語感節奏。
由於法語的節奏、重音、語音、語調都有它自己的特色,要能講出這種感覺是需要長時間的培養的。建議多聽法語歌曲、多看法語原聲電影來培養自己的語感,熟悉法語的節奏和重音位置。

Ⅲ 怎樣學好法語

不少年輕人想學法語, 很想知道有什麼捷徑可走。 法語同其他語言一樣, 它是一門
學問。要做到精通,並非易事。法語同其他語言一樣,它又是一種交際工具,所以特別對初
學者來講, 正確使用法語是一種技能, 這種技能只能在語言的反復應用實踐中得到鍛煉與提
高。這就是我們行內常說的聽、說、讀、寫基本功訓練。美瑞認為學好法語,一定要把這些
語言基本功打好,大扎實。
1. 語音、語調要准確,拼讀規則要掌握。
學法語,首先碰到如何發音,如何拿調的問題。語音語調好,就像能寫一手好字,
或衣著整潔, 給人以好感。 因此, 不要僅滿足於能讓人吃力的聽懂, 而要讓人與你交談時感
到愉快,乃至驚喜。所以,這一階段沒法自學,一定要有老師指導。因為自己發音是否准確
不一定都能自己鑒別, 發音時有關發音器官的部位也需老師指點, 更不要說有的同學會碰到
清濁音分不清, [n] 、[l] 不分等發音上的困難。 在老師指導的前提下,通過聽錄音模仿,把
語音、語調掌握好。
拼讀規則很重要。 掌握了這些規則, 即使單詞不認識也能讀出來。 更何況, 許多法
語詞典里沒個單詞都注有國際音標。 掌握拼讀規則, 自然是要分清字母名稱與音素 (母音與
輔音)。例如,字母 e 在不同情況下可以發 [e],甚至不發音,字母 y 讀作 [igrk] ,不要與音素
[y] 搞混。字母順序掌握是否熟練也將決定你將來查字典的快慢。
2."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學法語也必須天天練,反復練。
首先要大聲練。 有的同學怕難為情, 練的時候嘴唇不怎麼動, 聲音很小。 這種學法
會使你大聲說時語音語調有走樣的可能。課堂上需大聲練,課堂外也應大聲練。
另外要天天練, 即使是周末, 也應拿出一兩個小時練, 放假時決不能連續幾天不碰,
這對初學者來說是十分忌諱的。 法語強化教學通常進度偏快。 一天不學, 一天不練就有可能
產生不利影響, 時間長了就可能跟不上, 就可能失去信心。 再者要反復練, 短文都因能夠背
誦,常用句子應該能夠脫口而出。這要下苦功夫,沒有捷徑可走。
3.用 "滾雪球 "方法學法語。
一本好的教材應該體現 "滾雪球 "原則, 不能每課書之間毫無聯系, 老師當然也應該
在每教新課時, 要與已教的語言素材相結合。 學生在學習時要有意識的把已學的東西與新學
的東西有機結合。換言之,盡可能把已學的東西移入新的情景,用新的語法、詞彙、修辭手
段重復、擴充、應用。
4.怎麼記單詞?
有同學說單詞記不住,有什麼辦法嗎?
首先,最笨,但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死記硬背,還要默寫出來。例如,像 avoir,
être 這些不規則而又常用的動詞變位,就應背得滾瓜爛熟。當然, 在死記硬背的前提下, 也應該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單詞學多了, 你就會發
現有許多規律可循。現舉幾個例子:
1) 通過綴詞構詞法來記單詞:
前綴 re-表示 "再","重新 "的意思, 因此 commencer (開始) —— recommencer (重
新開始),dire (說)—— redire (再說)。
前綴 in-,im- 表示 "無 ","非","不 "的意思,因此 possible (可能的)—— impossible
(不可能的) ,capacité(能力)—— incapacité(無能力)。
構造動詞用的後綴 "-ir" 表示 "變化, 改變 "的意思, 因此, grand(大的) —— grandir
(變大,長高) ;rouge(紅的)—— rougir (變紅)。
後綴 -able 在形容詞末表示可能性: aimer (愛)—— aimable (可愛的);manger
(吃)—— mangeable(可吃的);
2) 許多形容詞在變成陰性形式後加上 -ment 即可變成副詞:
doux—— douce—— doucement(輕輕地);
naturel—— naturelle—— naturellement(自然地)
但,陽性形容詞如以母音字母結尾,則直接加 -ment:
vrai—— vraiment ( 真正地); résolu —— résolument ( 堅決地),
當然,如形容詞陰陽性是同一形式,也直接加 -ment :
rapide—— rapidement (迅速地)
3) 許多名詞從陽性形式變成陰性形式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如:
-eur—— euse un vendeur—— une vendeuse (售貨員)
un chanteur—— une chanteuse ( 歌手)
-teur—— trice un instituteur —— une institutrice ( 小學教師)
un lecteur —— une lectrice ( 讀者)
5.有的同學覺得名詞很難記,其實也有一些規律可循。
1)以名詞詞末的字母來區分其陰陽性。a) 以輔音字母結尾的名詞,大多是陽性;以母音字母 a, i, o, u 結尾的名詞大多數
也是陽性: le lac ( 湖),lesalon (客廳), le temps (時間), le pied ( 腳),le parti
(黨),le zéro ( 零),l'opéra (歌劇), le tissu (布)
b) 以-e 結尾,且 e 前是母音或雙輔音字母的名詞大多是陰性:
l'année (年) , la pluie (雨) , la famille (家) , la roue(輪子)
2)從詞義上看,除了人與動物按其性別分陰陽性外,也有一些規律可循,舉幾個
例子:
a)凡屬樹名、季節、月份、星期、度量衡、金屬的名詞大多是陽性:
le pin (松樹), le pommier ( 蘋果樹), l'automne (秋季)
septembre (九月),le mardi ( 星期二), le mètre (米)
le gramme ( 克), le fer ( 鐵), l'argent (銀)
b) 水果名、學科名稱多為陰性:
la pomme (蘋果), la cerise ( 櫻桃), la chimie ( 化學),la grammaire ( 語
法)
3) 從音上也可辨別名詞的陰陽性。
a) 一般說來,詞末以母音(注意不是母音字母)結尾的名詞大多是陽性:
le repas [-a] ( 餐),le bureau [-o] (辦公室),le nom[- ] (姓)
le restaurant [- ] (飯館), le bijou [-u] (首飾)
b) 以輔音(不是輔音字母)結尾的名詞大多是陰性名詞:
la chaise [-z] (椅子), la porte [-t] (門), la table [-l] (桌子),
l'heure [-r] ( 小時), l'actrice [-s] s ( 女演員)
6.單詞還可以通過同義詞、反義詞、同族詞或同類詞等方法分類歸納記憶:
1)同義詞、近義詞: vite = rapidement (快)
joli = beau (漂亮的)2)反義詞: grand ( 大的) ≠petit( 小的)
long ( 長的) ≠ court (短的)
3) 同族詞: diriger v.t. (領導), digigeant n. ( 領導者), directeur, trice n. (經
理)
fleur n ,, t. (花),fleurette n.f. (小花),fleurir v.i. (開花), fleuri adj. (正在
開花的),fleuriste n. ( 花商)
4) 同類詞:如 famille (家),可以把下列詞歸納記憶: grand-père(祖父,外祖
父),grand-m ère(祖母, 外祖母) , père(父親) , mère(母親) , mari, époux(丈夫) , femme,
épouse(妻子) , enfants(孩子) , frère(兄弟) , soeur(姐妹) , beau-père(岳父,丈人;繼
父) ,belle-mère(婆婆,岳母;繼母) , beau-fils, gendre(女婿) , belle-fille, bru (媳婦) ,oncle
(伯父,叔父,舅父) , tante(伯母,叔母,姨母) , cousin,e (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
表姐妹)
7.許多人學過英語,這對記法語單詞是一個極有利的條件。
(法語與英語有不少同形同義詞,近形同義詞,這些單詞約占基礎詞彙的六成。
同形同義詞數量不算少,占基礎詞彙近兩成,如 dialogue (對話),facile ( 容易
的),large(寬的), sport ( 體育運動)
近形同義詞也有不少規律可循:
a) 法語中的第一組動詞去掉詞末的 -r 或-er,便是同義的英語單詞:
法語 英語 法語 英語
arriver arrive (到達) aider aid (幫助)
changer change (改變) chanter chant (唱歌)
excuser excuse ( 原諒) passer passe ( 通過)
b) 法語中以é的結尾的名詞在英語中許多變成 y :
法語 英語
beauté beauty (美麗)
difficult é difficulty (困難)法國人說「如果把英語比做小學生的話,法語就是博士後」了,雖然有些誇張,但
法語的嚴謹與精確的確是其它語言無法比擬的, 在純正標準的法語中, 你很難找到可以玩文
字游戲的破綻,聯合國之所以把一些重要的文件用法語備案,也恰恰是看中這一點。當然,
「博士後」的「美譽」是以其繁雜的語法、眾多的動詞變位和飄忽的單詞陰陽性等「不近人
情」的規則為代價的。
那麼法語是不是很難學呢?也不盡然, 語言畢竟只是一門語言, 能流傳的下來, 就
是以有用與易掌握為前提的,只要用心去學了,自然而然的也就掌握了。
學法語有什麼技巧嗎? -有,遵循規則。法語學習中應該遵循那些規則呢,下面結
合網站整理的一些信息,闡述一下美瑞的幾點看法:
1、學好語音 打好基礎有網友留言問 「奇怪了, 我買的法語課本上的單詞怎麼沒有
音標,怎麼辦?」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事實上,法語單詞的音標只有在字典中才會
有完全的標注; 為什麼呢?因為法語的發音是有規則的, 您對法語稍有接觸就會發現, 法語
區別於英語最直觀的地方就是在某些字母上面會有一些音符( accent),諸如「 é , à 」
之類的, 這其實是用來確定字母發音的, 所有帶音符的字母發音都是唯一的, 對於其它不帶
音符的字母, 其發音會因在單詞中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但也都是固定的有規則的, 利用規則
就可以象拼漢語拼音一樣來讀法語單詞。 所以說, 掌握了法語的發音規則, 法語的拼讀就算
是解決了。 即便給你一篇一個單詞都不認識的文章, 你也可以在不依賴其它任何幫助情況把
它讀下來。
語音學習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①防止用說英語的腔調來讀法語; 法語發音以優雅、 莊重見長, 沒有雙母音, 捲舌
音也不象英語那樣「輕浮」 。
②避免方言的影響。比如 n ; l 不分等。
語音學習中建議採用的方法:
①最好有老師帶一下,便於糾音,當然前提是找個好老師。
②可以看幾部法語電影、 聽聽法語歌曲、 法語廣播, 不懂沒有關系, 關鍵是營造一
種氛圍,讓你潛意識里對法語語音、語調有「感覺」 ,不至於語音發的太離譜。
2、中外教材 並用並行英語學了這么多年, 到最後講的卻還是蹩腳的 「chinaenglish 」
(中國英語) ,想來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當初學英語的時候受條件所限,缺乏一套優秀
的原版教材做引導。法語學習中應極力避免這一問題。
現行大學專業法語的教學中, 都是採用中外兩套教材並行講解的模式的: 中文教材
主要用於法語的入門、語法的講解,通常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來編纂,講解時,便於理解、
易於接受; 法語原版教材, 則是按照法國人的語言習慣、 思維方式來編制的, 你學到不僅是純正的語音語法, 而且能從中對他們的意識形態、 社會文化、 思想觀念等各方面有客觀的理
解與體會, 這一點對學語言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就象外國人在學漢語的時候, 如果不是
對中國的語言習慣有相當的接觸與了解, 單憑他們本國的老師來講, 他是很難搞明白什麼算
是「東西」,自己是不是「東西」之類的問題的。
教材選擇與使用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①盡量用權威、流行的教材。
這樣既便於你學到純正法語, 也便於你在網上與他人交流, 學得教材太偏, 很難找
到「知音」了。
②求優不求多的原則。
好的教材, 中文的、 法語原版的各一套就夠, 其餘的充其量只能作為一種參考, 不
宜平均用力。
供選擇的常見教材:
中文:
①中文:《法語》(馬曉宏) -法語專業學生的通用課本, (共 4 冊),一般愛好者學
完前兩冊即可。
②中文:《簡明法語教程》 -英語系學生二外通用教材、培訓班常用教材。
③中文:《公共法語》 - 法語愛好者常用教材。
法語原版:
①《 Reflets》 -目前最好的法語教材、採用視頻教學模式、純正、易學、實用,特
別推薦②《新無國界法語》 -也不錯,但慢慢會被《 Reflets》取代。

3、培養興趣 持之以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語言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她很容易讓人有成就感, 尤其在網路時代。 從對法語的一竅不通, 到 QQ 上能用法語進行簡
單的問候, 慢慢發展到社區里發幾篇法語的帖子, 看電影時逐漸能聽懂一些短句, 聽法語歌
時所感受的也不僅限於那優美的旋律。 新學的東西可以馬上到網上找個地方用出來, 疑問的
地方可以立即找個網上社區貼出來商討。 既感受到了自己的進步, 又交了朋友, 何樂而不為
之!
由於個性的差異和學習目的不同, 法語學習中會經常出現一些 「半途而廢」 的現象,
比如法語培訓班人越到最後來得學員越少; 其實, 我覺得這都是正常的, 如果沒有什麼特殊
的壓力,比如要考試、要面試之類的,不想學的時候,可以停一停,當然,此間最好不要與
法語完全隔絕可以聽聽法語歌, 看看電影之類的, 能讓法語在自己的意識里有所積淀, 再學得時候也容易。當然要想真正學好法語還是得「持之以恆」 ,學到一定時間,老覺得難有提
高的現象大家都有,這應該是學任何東西的規律吧,克服過去了,也就「柳暗花明」了。
4、常聽常背常誦 出口成章學語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聽去背了, 很多東西都是固
定的,拿來就用,背一些常用的句子、實用的短文,學唱優美的法語歌曲都是好辦法。
5、實時交流 有疑就問網路時代, 信息傳輸極為方便。 有時候一些讓初學者幾天轉
不過彎來的問題,網上找個「老師」或「同學」 ,可能幾句話就解決了,省時透徹。法語社
區、交友錄里,藏龍卧虎,高手很多的,不怕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當然,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是,目前這種服務多是義務性的, 很多疑問都得不找及時准確的解答, 但我想隨著網路的發
展與成熟, 以及對個人知識與時間的尊重, 網上有償法語教育交流的方式會因其不受時間地
點的限制和低廉的服務價格慢慢為大家所接受,到時大家會有更多的選擇。
總之,學法語一定要下苦功夫記、背、大聲朗讀、背誦,天天聽,天天講,大量閱
讀,可以看不同版本的法語教科書, 多做筆頭練習。 學習時還要多動腦筋, 多找規律性的東
西,同時注意許多特殊的例外。 美瑞還是不能鋪開來面面俱到, 只是舉一些例子供初學者參
考,每個人也可摸索適合自己的一些方法,同學之間也可多交流。

Ⅳ 瑞典的風土人情·地理等

位置

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部。東北部與芬蘭接壤,西部和西北部與挪威為鄰,東瀕波羅的海和卡特加特海峽,西南臨北海,並與丹麥隔海相望。領土面積為44.99萬平方公里(不包括領海面積)。海岸線長約2181公里。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為諾爾蘭高原,全國最高峰克布訥凱塞峰海拔2123米,南部及沿海多為平原或丘陵。主要河流有約塔河、達爾河、翁厄曼河。湖泊眾多,約9.2萬個。最大的維納恩湖面積5585平方公里,居歐洲第三。約15%的土地在北極圈內,但受大西洋暖流影響,冬季不太寒冷,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最南部屬溫帶闊葉林氣候。

語言:
瑞典語屬印歐語系之日爾曼語族,與丹麥語及挪威語有關系,但發音與寫法均相異。英語是最普遍的第二語言,尤其是50歲以下的人。瑞典語無疑是最普遍的語言,所以官方語言似乎是多餘的政治議題。從1849年開始,英語就是高中的必修課程,在1940年代後期更是成為所有瑞典學生的必修課程。大部分瑞典人還掌握其它一門甚至幾門語言,在學校就有除英語以外的外語課如西班牙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漢語等。 目前中國有四所高等學府教授瑞典語,在瑞典語出版上。中國目前還沒有一本由國人出版的瑞典字典(台灣有一本中瑞字典《瑞漢字典》)。但有一些瑞典語的輔導教程,如瑞典語,瑞典語語法。

城市:
瑞典主要城市概況
一、斯德哥爾摩
斯德哥爾摩地處波羅的海和梅拉倫湖交匯處,因此被稱為「北方威尼斯」。1463年,斯德哥爾摩被定為瑞典的都城,並逐漸發展成為瑞典的第一大城市。斯斯德哥爾摩德哥爾摩城市的規劃井然有序,分為老城區和新城區兩部分。在老城區,大街小巷都採用石頭建築,最寬處不過5~6米。瑞典王宮、皇家歌劇院、皇家話劇院、議會大廈以及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等中世紀的建築都聚集在這里。而在新城區,則是高樓林立、街道整齊,臨湖一帶的景色尤其優美。
二、哥德堡
哥德堡是瑞典第一大港口和第二工業大城市。位於西海岸卡特加特海峽,與丹麥北端相望。哥德堡港口終年不凍,是瑞典和西歐通商的主要港埠。哥德堡機械、化學、紡織工業十分發達。聞名於世的瑞典滾珠軸承公司的總部和沃爾沃汽車公司的總部均設在該城。哥德堡建有大學、海洋學研究所及其他各種文化設施。哥德堡大學、哥德堡工程學院等均建於此。哥德堡也是瑞典旅遊勝地之一。17世紀建造的皇家住宅,1699年建造的舊市政府,18世紀中葉建造的瑞典東印度公司以及1815年建造的大教堂等名勝之地,每年都吸引著數十萬國內外觀光旅客。
三、馬爾默

是瑞典第三大城、海軍基地和交通樞紐。該城坐落在瑞典最南端。隔厄勒海峽同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相望。兩城相距僅26公里。馬爾默市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馬爾默瀕臨海洋,為運河環繞的老區;另一部分是向腹地延伸的現代化新區。城市建築頗具特色,市政府是一幢荷蘭文藝復興式樣的建築。聖彼得大教堂是哥特式的建築。城中還有許多16世紀時的精美建築物。造船、化學、紡織、製糖、水泥、橡膠等行業尤為發達。經常對外輸出穀物、糖、水泥和粘土礦等。

經濟
瑞典實行發達的私營工商業與比較完善的國營公共服務部門相結合的「混合經濟」,以高工資、高稅收、高福利著稱。 森林、鐵礦和水力是瑞典的三大自然資源,在此基礎上發展並形成了采礦冶金、林業造紙、電力和機械製造四大傳統工業體系。 作為一個具有豐富的木材、鐵礦、水力資源的國家,瑞典著重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化經濟。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82%的工業品出口到國外。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瑞典工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瑞典加大科研與發展的力度和投入,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交通、通訊、醫葯保健、信息、環保領域在世界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一度作為瑞典主要出口部門的鋼鐵,木材加工業已逐漸被機械製造,電子精密儀器和汽車等工業部門所代替。造船、紡織等工業日益衰落,政府提供了大量資金進行補貼,改組或收歸國有。 金屬加工和機器製造業是瑞典最重要的工業部門。瑞典的機械產品具有精密,耐用和工藝水平高的特點。滾珠軸承、冷凍設備等傳統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鋼鐵工業是歷史悠久的工業部門之一。 化學工業是瑞典主要工業部門之一。在化學工業內部,尤以石油化學,石油精煉最為突出,塑料、化纖、葯品和化肥也有較大發展。汽車工業戰後發展迅速,除生產小汽車外,還生產各種卡車。小汽車產量的三分之一銷往美國。能源工業在瑞典經濟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瑞典工業發達,能源密集企業居多,加上冬季漫長和交通線很長,是一個能源高消費國家,僅電力消耗每人年均達1.3萬度左右。瑞典的農業和服務業也較為發達。瑞典經濟主要依賴對外貿易,主張市場開放和自由貿易。
瑞典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及運輸設備、機械和儀器、電子產品、木漿紙張、醫葯化工和鋼鐵及金屬製品。瑞典進口貨物的60%以上為製造業的部件和原材料,主要有:電子產品、機械和儀器、汽車和運輸設備、食品、紡織品和鞋類等。
瑞典人口稀少,不足九百萬,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市場,這一特點決定了對外貿易對瑞典尤其重要,主要天然資源有森林、水力發電、鐵礦等。
私有企業占工業生產九成,其中50%是輸出或輸入的工程項目。農業只佔2%的國內生產總值;全國亦只有2%的就業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因政府著力緊縮開支,2001年有大額盈餘;但2002年的盈餘因全球經濟衰退而大幅下降一半。
通信、機械製造、建築工程及運輸業是瑞典重要的基礎產業。
瑞典有很多國際知名的品牌,沃爾沃汽車、薩博汽車和愛立信通信、伊萊克斯電器、ABB、哈蘇相機、宜家家居和H&M服裝等等。按人口比例計算,瑞典是世界上擁有跨國公司最多的國家。
愛立信公司1876年成立於斯德哥爾摩的愛立信公司(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是瑞典最大的一家從事電子、通信等業務的公司,是世界著名的電信生產企業,其固定和移動通信網、行動電話及信息通信系統等方面的技術,在國際電信業中居領先地位。愛立信的業務體系包括:通信網路系統,專業電信服務,技術授權,企業系統和移動終端業務(擁有索尼愛立信移動通信公司50%的股份

文化
瑞典人文化素質較高、熱情好客、純朴誠實、談吐文明、行為規矩、重諾守時,瑞典人十分重視環境保護,愛花、愛馴 鹿 雪 橇鳥和其他野生物,熱愛大自然。雇員每年享受5周的法定有薪假期,每周工作5天,全年累計工作1,500小時。人們喜歡利用閑暇時間到野外活動,到森林和田野遠足,採摘野果和蘑菇,到海湖去游泳、泛舟、垂釣;在晝長夜短的夏季,大家紛紛到國內外去旅遊。瑞典已成為世界上外出旅遊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體育活動更是瑞典人的愛好。

節日
1月1日 新年(New Year』s Day)
2月6日 顯現節(Epiphany) 復活節前一個周五 受難節(Good Friday)
4月 復活節(Easter Monday)
5月1日的前一天晚上,是瑞典人慶祝冬去春來的一個節日-- 五朔節
五朔節之夜,人們集在野外,點起高大的篝火,伴著樂曲合唱。
5月1日 勞動節(Labour Day)
5月末 基督升天節(Ascension Day)
5月末或6月初 復活節後的第七個星期一(Whit Monday)
6月末的星期六 夏至(Midsummer』s Day)-- 仲夏節;
每年六月底慶祝的仲夏節之夜是瑞典最美好的時光。
八月吃蝦節--大蝦是一種美食,瑞典人比其它國家的人更愛吃蝦
10月末或11月初的星期六 聖人紀念日(All Saints』Day)
12月13日是瑞典傳統的露西亞女神節,瑞典人傳稱露西亞女神在每年12月13日夜晚降臨人間,給人們帶來光明;在首都斯德哥爾摩;這一天,太陽直到上午9點鍾才遲遲升起,而到下午3點鍾便早早落下,但從此以後,漫漫長夜便日見縮短,而光明的白晝則一天長似一天.
12月25日 聖誕節(Christmas)
12月26日 節禮日(Boxing Day)
宗教
11世紀之前,瑞典人信仰挪威多神教,信奉阿薩神族的神靈,烏普薩拉神廟是瑞典的宗教中心。隨著11世紀的基督教化,國家的法律也做了相應的修改,禁止信奉其它宗教,直到19世紀末期才廢止。1530年代宗教改革後,瑞典不再信奉羅馬天主教,信義宗取而代之。18世紀後期,信奉猶太教和天主教等其它教派的信徒開始被允許在瑞典生活和工作。1951年,瑞典將宗教自由寫入了法律。
現在,大約75%的瑞典人屬於瑞典信義會,不過這個數字每年都在減少,定期去教堂的人亦然。據統計,瑞典人大約有275,000人屬於自由教會,在瑞典生活的移民中約有92,000人信奉天主教,100,000人信奉東正教,500,000人是穆斯林。
美食
瑞典人以西餐為主,麵包和馬鈴薯是他們的主食,其中特別喜歡黑麵包。一般人的早餐是夾果醬和奶油的麵包、咖啡、紅茶;午餐有麵包、肉、蔬菜、馬鈴薯瑞典肉丸和色拉等;『晚餐與早餐的食物相仿,只加一份湯。瑞典人也喜歡吃中餐,如各種冷盤、花生仁、火腿扒白菜、紅燒魚、香酥鴨、酸辣海參、肉絲榨菜湯、燒賣、蒸餃、花捲、酥餅等,對火腿的廣東菜尤其感興趣。瑞典人的的口味偏清淡,對清鮮、嫩滑、焦香的菜餚非常喜歡。愛吃瘦嫩肉和新鮮蔬菜,喜歡喝濃湯。其菜餚基本上以魚為主,其中又以鯡魚、鯖魚為主,也吃雞、雞蛋、牛肉、豬肉、野味和其他水產品。
瑞典人在飲食上有一種獨特的習慣,就是每天要吃固定的菜品。如星期四的菜品是「艾他魯、米德、佛拉斯克」,這種菜以豆類和豬肉為主要原料。「西魯布拉」則是星期一的菜品,以牛肉的鯡魚為主要材料。他們還有一種代表性的吃法,即在一張大桌上擺上幾十種菜,按自己的愛好分取,菜的烹調質量僅為中等,稱之為「海盜席」。

瑞典是世界上著名高福利國家之一。
瑞典是少數未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之一,戰後瑞典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實行廣泛的社會福利政策,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社會福利項目從父母帶薪長期產假,到醫療保障病假補助,從失業保障和養老金,到義務教育,內容廣泛,被稱之為「從搖籃到墳墓」的保障。
瑞典是通過高個人所得稅率,通過高額的稅收,來實現福利保障的資金。瑞典的稅種名目繁多,對個人而言,除個人收入所得稅外,還有利息稅、遺產稅等,炒股票基金,買賣房屋等其他經營活動所得同樣也要交稅。購買商品要交增值稅。公司則要付僱主稅。每年的四月份到六月期間,瑞典人都要主動向稅務局申報自己去年的所有收入。
有學者認為這種斯堪的納維亞福利模式是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一種模式,是一種混合經濟。瑞典的福利制度也因為歐洲經濟衰退而面臨困境,人口老齡化,年輕人缺乏就業積極性。這都是高福利國家普遍面對的問題,瑞典正在進行一系列改革,增強經濟活力,完善制度。

Ⅳ 北歐4國都是如何

就說幾條可能對樓主去那裡有幫助的

北歐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福利是世界上最好的回。
人均收入挪答威在4國中最高,同時也是世界第2,每年5萬多美元
丹麥也接近這個數字
瑞典和芬蘭基本上是一個水平線,都在3.5萬美元以上
都是非移民國家,所以可以去留學,但想留在當地比登天還難

免費上大學,所以一個北歐人想沒文化是一件相當有難度的事
老百姓普遍英文水平都不錯,所以想去留學的朋友只會英文在當地混也沒有問題

另外在北歐想特別窮也是一件難度非常大的事情,他們對於本國國民的福利特別高,所以即使一個人懶得要死,什麼都不想干,政府每年也會給1~2萬美元的福利金

Ⅵ 哈佛是誰

美國最早的私立大學之一。以培養研究生和從事科學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前身為哈佛學院。1636年10月28日,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決定籌建一所像英國劍橋大學那樣的高等學府,撥款400英鎊。1638年在馬薩諸塞的劍橋正式開學,第一屆學生共4名。1638年9月14日,牧師兼伊曼紐爾學院院長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積蓄720英鎊和400餘冊圖書捐贈給這所學校。1639年3月13日,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把這所學校命名為哈佛學院。在建校的最初一個半世紀中,學校體制主要仿照歐洲大學。1721年正式設立神學教授職位,1727年設立數學和自然科學教授職位,1780年設立醫學教授職位。同年擴建成哈佛大學;1816年 成立神學院,1817年成立法學院,以後各學院相繼在19世紀成立。 教育學院成立於1990年;1936年又成立了政治學院(1966年命名 為J.F。肯尼迪政治學院)。1966年以來,哈佛大學共設10個研究 生院,即文理、商業管理、設計、牙科醫學、神學、教育、法學、醫學、 公共衛生和肯尼迪政治學院;2個招收大學本科生的學院,即哈佛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並設繼續教育辦公室,專門負責暑期學 校、附設課程和終身學習中心。牙科醫學、醫學、公共衛生等3個 研究生院設立在波士頓,其餘各學院均集中於劍橋。各學院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哈佛歷任校長堅持3A原則,即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和學術中立(這三個原則英文詞第一個字母均是A).

歷史上,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中共有六位曾當選為美國總統。他們是約翰·亞當斯(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拉瑟福德·海斯、西奧多·羅斯福、富蘭克林·羅斯福(連任四屆)和約翰·肯尼迪。哈佛大學的教授團中總共產生了34名諾貝爾獎得主(Nobel Laureates ).

如今,哈佛大學已發展為擁有十個研究生院、四十多個系科、一百多個專業的大型院校。正式注冊有18,000名學位候選人,以研究生為主,也包括本科生。 另外還有13,000名非學位學生在其擴展學院學習一門或更多的課程。在哈佛大學工作的教職員工超過14,000人,包括超過2,000名的教授和講師。 還有7,000多教員在所屬的各個教學醫院工作。

多年來,哈佛大學除了培養大量的美國學生外,還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大批留學生和訪問學者。

它的總部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波士頓的劍橋城,醫學院和商學院位於波士頓市區。在劍橋城,與哈佛大學相鄰的竟然是與之齊名、同是世界第一學府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有趣的是,兩大校園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

1986 年,哈佛大學隆重慶祝了350周年校慶。哈佛大學誕生於英國清教徒1620年移民到普利茅斯之後的第16年棗1636年(當時中國正值明朝末年),是遵照麻薩諸塞海灣殖民地最高法院的表決建立的。命名源於它的第一個捐資人約翰.哈佛棗一名年輕的牧師,1638年去世時,把他的圖書館和一半財產留給了新學校。由於清教徒中不少人出身於英國劍橋大學,他們就把哈佛大學所在的新鎮命名為劍橋。最初學校僅有一名男教師和九名學生。

學校早年開設的課程以英國大學的模式為基礎,但是在思想上與這個殖民拓荒地盛行的清教徒的哲學保持一致。盡管它早年的許多畢業生成為了整個新英格蘭地區的清教徒聚居地的牧師,學校卻從未正式加入過某一個特定的教派。一份出版於1643年的早期的小冊子闡明了哈佛大學的存在:「促進知識並使之永存後代。」

【相關介紹】

先有哈佛,而後有美利堅。 ——題記
美國第一所學府
15世紀末,由歐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倫布開辟出來以後,歐洲人紛紛遠涉重洋來到美洲。17世紀初,首批英國移民到達北美,在那裡開拓自己的「伊甸園」——新英格蘭。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劍橋大學受過古典式的高等教育,為了讓他們的子孫後代在新的家園也能夠受到這種教育,他們於1636年在馬薩諸塞州的查爾斯河畔建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所學府——哈佛學院。1780年,即美國建國後的第四年,已經有了140多年歷史的哈佛學院升格為哈佛大學。

當初哈佛學院的創辦者把劍橋大學的模式移植過來,學院最初定名為「劍橋學院(Cambridge College)」。1639年,為了紀念學院的創辦者和建校費用的主要捐獻者約翰·哈佛(John Harverd),馬薩諸塞議會通過決議,將學院改名為「哈佛學院」。
由哈佛學院時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學校徽上面,用拉丁文寫著VERITAS 字樣,意為「真理」。哈佛大學校訓的原文,也是用拉丁文寫的,意為「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以真理為友」。校徽和校訓的文字,都昭示著哈佛大學立校興學的宗旨-求是崇真。

擔任哈佛大學校長長達20年(1933~1953)之久的美國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經說過:「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於它一代一代人的質量」。正是在擇師和育人上堅持高標准、高質量,哈佛大學才得以成為群英薈萃、人才輩出的第一流著名學府,對美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科學和高等教育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世界各國的求知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在競爭中爭先.

1693年,北美第二所學府威廉·瑪麗學院(今弗吉尼亞大學的第一所學院)誕生。1701年,耶魯學院(今耶魯大學的第一所學院)成立。這兩所學院的出現,使哈佛學院有了夥伴和競爭的對手。18世紀下半期,北美洲陸續建起了9所學院,新建的學院雖然大體上仍沿襲英國古老學府的模式,畢竟時代不同了,受歐洲啟蒙運動和產業革命的影響,數學和自然科學陸續擠進這些學院的教學領域。受英國古老大學傳統影響較深的哈佛學院,面臨著強有力的挑戰。1727年,哈佛學院建立了數學和自然哲學的教授講座,這是順應時勢的變革之舉。此時,北美產業革命的勢頭興起,新興的工商業對應用科學的需求使哈佛面臨著重大的抉擇:要麼墨守成規,這將失去它在北美高等學府中的領袖地位;要麼推陳出新,以求繼續執掌北美學府之牛耳。哈佛選擇了後一條路。
數學和自然哲學教授講座開設後,哈佛學院還置備了一批科學儀器和設備,教授們用實驗的方法,向學生講授天文、物理和化學知識。在數學領域內,設立了測量術和航海術等技術學科。1780年,醫學教授講座的建立,促進了植物學和化學的研究。教授們開展各種各樣的科學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在北美和英國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自然科學終於在哈佛建立起牢固的陣地,並對其它學院產生影響。

1775-1783年,北美13個英國殖民地爆發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哈佛學院順應潮流,站在同情和支持獨立戰爭的正義事業一邊。在馬薩諸塞,幾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的畢業生,包括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1775年7月3日,喬治·華盛頓在哈佛學院所在地坎布里奇就任北美獨立戰爭軍隊的統帥,他的司令部也一度設在坎布里奇。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誕生後,哈佛學院給獨立戰爭的主要領導人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斐遜(《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國第三任總統)、約翰·傑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任首席大法官)、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首屆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部長)等人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到1780年,哈佛學院已先後建立了神學、數學和自然哲學、醫學等教授講座,學院升格為大學。按照歐洲中世紀大學的傳統,必須擁有3個學院的聯合體,才夠格稱為大學,當時馬薩諸塞州議會竟破格承認哈佛學院升格為大學,這既是厚愛,也是鞭策。哈佛大學繼續抓緊自身建設,1816年設立了神學院,1817年設立了法學院,加上原有的以文理為主科的哈佛學院,一共有了3個學院,成為名副其實、名正言順的大學了。19世紀上半葉,哈佛大學的影響已超出馬薩諸塞之外,及於美國中部和南部。

在北美獨立戰爭初年,哈佛學院的基金,連同地產的租金在內,不足1700英鎊。戰後的1793年,哈佛的基金已超過18.2萬美元。到了19世紀,由於校友的贊助,哈佛大學的基金穩步上升,1800年為24.2萬美元,1869年為225萬美元。
在此期間,哈佛大學的課程設置有了較大的變化。1790年,哈佛大學開設了拉丁文、希臘文、數學(包括天文學)、英文寫作、哲學(包括形而上學、道德和政治)、神學、自然科學,希伯來語和法語兩科由學生任選一科。哈佛大學課程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受德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在此時期,德國著名教育家威廉·洪堡關於大學教育改革提出了著名的三條原則:獨立性;自由與合作二者統一的原則;教育與研究統一的原則和科學統一的原則。洪堡不僅提出了大學改革的理想,並在他倡辦的柏林大學中付諸實踐,提倡學術自由,教育與科研相結合,柏林大學成為德國新型大學的榜樣。在哈佛大學任教的一些青年教授,曾經留學德國,受到德國大學的影響,他們要求改變英國大學的模式,轉而以德為師,效法德國大學的一套制度。1825年,有4位青年教授聯名提出4項改革意見:減少古典文學課程的比重;重視對現代外國文學的研究;設立研究生的學位制度;按照學生的能力分班教學。這4項意見當時未被採納。

1829年,昆西(J.Quincy)出任哈佛大學校長,他大刀闊斧,極力扭轉哈佛大學的方向,大力倡導重視理科的教學。他任職16年(1829-1845),在哈佛大學辦起了理學院,建立了一座天文台。18世紀和19世紀,隨著哈佛大學的發展,學校課程內容範圍擴大了,重點轉換了,自然科學受到了極大重視。

1869-1909年,化學家埃利奧特(Charles.William Eliot)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他任職40年,把哈佛大學建設成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現代化大學。他使法學院、醫學院獲得了新的活力,並且新建了商業管理學院、牙醫學院、文理學院,注冊學生從1000人上升到3000人,教學人員從49名增加到278名,學校基金從2300萬美元增加到2.25億美元。

1909-1933年,洛厄爾(Abbott Lwrence Lowell)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他重新制定了大學本科生課程計劃,實行課程的集中與分配相結合的制度,以便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基礎教育。洛厄爾實行的導師制,至今仍被哈佛大學沿用。洛厄爾最突出的貢獻是在哈佛大學實行住宿制度,這一制度的實施使得在大型的綜合大學中,本科生都有一個小型的學院環境,新生入學後的第一年住在哈佛校園內或附近的宿舍中,一年以後,學生們分住在12幢宿舍樓內,還為少數走讀生設置了第13幢宿舍樓。每幢宿舍樓內有一位住校教師和一個導師組,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此外,每幢宿舍樓還設有餐廳、圖書館,在宿舍樓區,經常開展各種有趣的體育、社會和文化活動。而且洛厄爾以身抗擊,保衛哈佛教授穆斯特伯格與拉斯基,導致了這兩位教授安在。

近幾屆的幾位校長,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普西(Nathan Marsh Pusey),博克(Derek Bok)和現任校長陸登庭(Neil L Rudenstine)等都對哈佛大學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一方面千方百計地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同時也盡力發揮哈佛大學作為研究機構的出類拔萃的作用。
科南特1919-1953年歷任哈佛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校長,他在哈佛大學實行校外特別委員會制度,用這個機構來評議學校教師的資格和任期。他還創建了一項普通教育方案,除主修課程以外,向所有本科生提供廣泛的學習領域。

1953-1971年,普西任校長,在他的主持下,哈佛大學進行了美國高等教育史規模最大的募捐活動,為哈佛籌集資金達8.25億美元,這項活動提高了哈佛大學教師的薪金,擴大了對學生的資助,建立了新的教授職位,充實了教學設備。

1971年以來,博克擔任校長,他精心處理了高等教育中一些主要問題,包括行政管理、少數民族和婦女受教育的機會以及學術界與工業界之間的技術轉換等問題,博克校長還重新組織了哈佛大學的管理機構,把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引進到哈佛大學的各個研究生院和各個系科。

1991年,陸登庭出任第26任校長,作為更好地協調各學院和教師關系的一部分,他開創了一個集中的全校范圍的學術計劃,目的是辨別出哈佛最主要和優先的部分。另外,陸登庭還強調大學的責任:優秀的本科教育,大學的門始終向不同經濟階層的人敞開,研究型大學如何適應信息快速增長和嚴重財政約束的時代,在一個自由表達的社會中迎接挑戰。

課程的不斷改革與更新

哈佛大學360多年的歷史,是一部發展與變革互相推進的歷史。

創建後一個半世紀的哈佛學院,一直是以英國的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為模式,以培養牧師、律師和官員為目標,注重人文學科,學生不能自由選擇課程。19世紀初,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號角在哈佛吹響了,崇尚「學術自由」和「講學自由」。「固定的學年」和「固定的課」的老框框受到沖擊,自由選修課程的制度逐漸興起。在哈佛學院也有人倡議實行課程選修制度,這種革新的要求遭到傳統的保守勢力的反對,倡議在哈佛未得實現。

然而,高等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學生個性的呼聲日益高漲。1839年,哈佛大學再次發動課程改革。1841年,哈佛正式實行選課制,但在保守勢力的反對下很快又有所倒退。

19世紀60年代,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南北戰爭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生產力突飛猛進,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地位逐步提高,工程師、自然科學家和工業技術人才得以和律師、官員等並駕齊驅。形勢的變化對高等學校的課程改革十分有利,選修制再次興起,哈佛又一次走在了改革的前列。

1869年,年僅35歲的埃里奧特擔任哈佛大學校長,此後他擔任校長40年,是推行選課制的主將,在他的領導和推動下,哈佛大學全面實行選修制。到1895年,只有英語和現代外語仍為必修課,其它均為選修課。美國許多高校紛紛步哈佛大學後塵,減少或廢除必修課,增加選修課。

按照自由選修制的要求,攻讀一種學位,可有16門課程供學生選修,只要符合規定,便可取得相應的學位。這種方法打破了固定的四年學制,成績優異者三年內即可取得相應的學位,可稱得上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在埃里奧特的努力下,哈佛大學招聘名流學者任教,選修課程開設超過其它大學,學生的知識面擴大,學習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埃里奧特的教育思想和課程改革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他強調高等學校要給予學生三個法寶:一是給學生學習上選擇的自由;二是使學生在所擅長的學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機會;三是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的行為轉化為自主的行為,使學生從對教師的依賴和從屬關系中解放出來。

1909年,洛厄爾出任校長,他在保留自由選課制優點的前提下又提出了新的教改方案,從1914年起,實行"集中與分配"制。所謂「集中」,是指從16門可供選擇的課程中,必須選修6門本系的專業課,以保證重點;所謂「分配」,是指另外的6門課程從3個不同的知識領域中各選兩門,以保證學生具有比較廣泛的知識面。餘下的課任學生自由選擇。這種制度既保證專業課學習的深度,又能擴大學生的視野,也可給學生的個人愛好留下適當的餘地。

1933年,化學家科南特擔任校長,他勵精圖治,於1940年主持成立專門委員會,研究課程改革。經過5年的反復研究,提出了專門報告,主張加強普通教育。哈佛大學按照專門報告的建議,又作了5年實驗,在1951年正式推行「普通教育」制度。按照普通教育制度的規定,第一,一、二年級的學生,要從自己所在的系中選修6門專業課,再從人文、社會、自然三大類別的普通教育課中各選一門,共3門課,另外還需從其他系的課程中至少選3門;第二,三、四年級也設有普通教育課,沒有學過一、二年級普通教育課的,不得選修三、四年級的普通教育課;第三,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學生可以選修一部分三、四年級的普通教育課;第四,學生不得選修屬於同一個考試組的兩門課。這樣做,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的很緊密,而且先後有序,互相銜接。這種辦法吸取以前制度的優點,加以綜合,形成了以通訊教育為基礎,以集中與分配為指導的自由選修制度。

哈佛大學學生成績的計分方法一般有四種:第一,按A、B、C、D、E五級計分,A為最高分;第二,及格和不及格;第三,滿意和不滿意;第四,有學分和無學分。
哈佛大學的課程改革並沒有停滯不前,他們又進而研究在普通教育中哪些課程是核心課程,或稱基礎課程。他們深切認識到,不論學習任何專業,都必須有深厚的基礎知識。「根深葉茂,本固枝榮」,這一思想在哈佛大學是很明確的。

德里克·博克於1971年出任校長,他十分關注大學本科的基礎教育,採取了有力的措施。20世紀初,美國一般大學文科的課程是按照縱深與橫亘相結合的原則來設置的,既讓學生對某一領域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又要求學生對其他領域有較為廣泛的涉獵。到20世紀中期,則要求學生在知識廣度方面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個領域有概括的基本的理解。到了六、七十年代,以上的課程模式再度受到挑戰,由於人類的知識領域空前擴大,各學科之間過去的傳統界限已被沖破,使得傳統的文科課程結構處於不得不改革的局面。1973年,博克校長任命亨利·羅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為哈佛文理學院院長,責成他負責研究文理學院的目標及哈佛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號召教師們獻計獻策,以集思廣益,重新制定有關大學教學的目的和方法。羅索夫斯基任命威爾遜教授研究共同基礎課問題,於1976年提出一項改革方案,即「威爾遜報告」。這份報告主張制定一種強制性的共同基礎課程,以後又經過反復討論、修改,並由羅索夫斯基院長親自主持進一步的修改工作,結果於1978年提出了關於共同基礎課的報告,並決定於第二年開始付諸實施。

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出:哈佛大學是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而不斷革新的,這種改革不是憑單純的熱情而匆忙從事的,改革不是孤立進行的。這些對我們的教育改革工作是頗有借鑒意義的。

哈佛大學的機構

哈佛大學的校務領導機構,一是哈佛大學董事會,另一個是校務監督委員會。

哈佛大學董事會

哈佛大學董事會,負責大學的財政和校務的管理。有關教育政策和機構設置的重大事務,由校長和各部門主任向董事會提出討論定。哈佛大學各個研究生院院長和各個系的系主任,都由校長任命。

校務監督委員會

哈佛大學校務監督委員會,由30名成員組成。這些成員大多由哈佛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的校友中選舉產生,任期為6年。校務監督委員會舉行定期會議,對大學的工作進行調查研究,就有關大學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實踐提出建議,支持學校的重大活動。

歷久常新的生機所系

在世界著名學府之林中,哈佛大學算得上是一株不老松,探討這所名牌大學長盛不衰之所系,是各國高等教育研究者感興趣的一個課題。其之所以能夠歷久常新,與時俱進,值得各個大學借鑒。

一、革故鼎新。初建時期的哈佛學院,其規模只相當於舊中國鄉間的一所村塾,如今已發展成為規模宏大、設備先進、成就卓越、影響深遠的全美學府之首,這不是上帝恩賜,也不是自發而成,而是哈佛人艱苦創業,不斷革故鼎新的結果。事實證明:新陳代謝,革故鼎新,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哈佛從仿效英、德到獨創新制,由只學固定課程到採取自由選修制、集中和分配製、普通教育制,以致形成以普通教育為基礎、以集中與分配為指導的自由選修制等等,無一不是革故鼎新的結果,時至今日仍未止步。這是一所學校欣欣向榮的生命力所在。

二、質量並重。哈佛初創時,只有教師一人,學生四名。現在,教師人數已超過兩千,學生人數近兩萬名,數量的發展是驚人的。哈佛在發展中並未忽視質的提高,堅持質量並重。保證教育質量,除了指導思想明確以外,比較重要的措施有兩條:一是充實和完善設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哈佛的教學設施、實驗室、圖書館、博物館等等都是第一流的;二是重視人的素質,教師要嚴選,學生要精挑。對於學生的錄取,哈佛是相當嚴格的,獲准入學者約占申請者的10-20%,大多數新生入學前的中學成績為A等。由於教師陣容強,學生起點高,再加上物質設備等其他條件,才保障了哈佛有相當高的教育質量,在美國以致全世界的高等學校中名列前茅。

三、教研結合。世界上著名的高等學府,都已成為「兩個中心」,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哈佛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實表明,教師水平再高,也需不斷進修。哈佛的教師都有科研任務,哈佛的高年級學生或成績優異者也在學習的同時,從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哈佛圖書館、博物館、既是為教學、科研服務的機構,本身也從事教學和科研。哈佛大學做到了教學、科研結合,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四、內外協作。哈佛大學內部各單位息息相通,許多學生可以交叉注冊、跨系跨學科進行學習,哈佛又同麻省理工學院等名牌大學和有影響的科研機構通力合作。內外協作,使得哈佛大學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人力、物力,揚長避短,發揮最佳的效益。

品牌年齡: 371
品牌描述: 哈佛大學成立於1636年,其文理研究生院於1872年組建,是全美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迄今己培育出6位美國總統、29位諾貝爾獎得主和27名普利策獎得主 。哈佛大學不但是美 國政府制定國內外政治、軍事、外交政策的思想庫,而且在校內,各種學術流派和政治主張都十分活躍。
總部地址: 美國

Ⅶ 請問幾個法國機構的法語名稱

Le Haut Conseil de la santé publique (HCSP):法國公共衛生最高理事會
這個是在網上查到的,可以說明一點的是「公共健康最高建議協會 HCSP」肯定不對,因為conseil在這里不是建議的意思,而是委員會、理事會這類的意思。

La Conférence nationale de santé (CNS):國家衛生協會

Le Comité national de santé publique (CNSP):國家公共衛生委員會

l』Institut national de prévention et d』écation pour la santé (Inpes):國家疾病預防與健康教育局
un groupement d』intérêt public (GIP):公共利益集團(在這個網頁上查到的http://www.stport.net/News/File_News/0520051121092307.htm)
但我認為翻成公共利益組織好點
le groupement régional de santé publique (GRSP):區公共衛生組織

les agences régionales de santé (ARS):區衛生所

Ⅷ 展覽會是什麼意思

在中文裡,展覽會名稱有博覽會、展覽會、展覽、展銷會、博覽展銷會、看樣定貨會、展覽交流會、交易會、貿易洽談會、展示會、展評會、樣品陳列、廟會、集市、墟、場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展覽會使用非專業名詞。加上這些非專業的名稱,展覽會名稱將更多。
展覽會名稱雖然繁多,其基本詞是有限的,比如英文里的fair exhibition exposition show 中文裡的集市、廟會、展覽會、博覽會。其他名稱都是這些基本詞派生出來的,下面說明一下展覽會基本詞的含義。
集市:在固定的地點,定期或臨時集中做買賣的市場。集市是由農民(包括漁民、牧民等)以 及其他小生產者為交換產品而自然形成的市場。集市有多種稱法,比如集、墟、場等。在中國古代,常被稱做草市。在中國北方,一般稱作集。在兩廣、福建等地稱作墟。在川、黔等地稱作場 ,在江西稱作圩。還有其他一些地方稱謂,一般統稱作集市。集市可以認為是展覽會的傳統形式。在中國,集市在周朝就有記載。目前 在中國農村。集市仍然普遍存在,集市是農村商品交換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農村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集市上買賣的主要商品是農副產品、土特產品、日用品等。
廟會:在寺廟或祭祀場所內或附近做買賣的場所,所以稱作廟會。常常在祭祀日或規定的時間舉辦。廟會也是傳統的展覽形式。因為村落不大可能有較大規模的寺廟,所以廟會主要出現在城鎮。在中國,廟會在唐代已很流行。廟會的內容比集市要豐富,除商品交流外,還有宗教、文化、娛樂活動。廟會也稱作廟市、香會。廣義的廟會還包括燈會、燈市、花會等。目前,廟會在中國仍然普遍存在,是城鎮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的場所,也是促進地方旅遊及經濟發展的一種方式。 展覽會。從字面上理解,展覽會也就是陳列、觀看的聚會。字在只表示了形式,而末體現內容。展覽會是在集市、廟會形式上發展起來的層次更高的展覽形式。在內容上,展覽會不再局限於集市的貿易或廟會的貿易和娛樂,而擴大到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在形式上,展覽會具有正規的展覽場地、現代的管理組織等特點。在現代展覽業中,展覽會是使用最多、含義最廣 的展覽名稱,從廣義上講,它可以包括所有形式的展覽會;從狹義上講,展覽會右以指貿易和宣傳性質的展覽,包括交易會、貿易洽談會、展銷會、看樣定貨會、成就展覽等。展覽會的內容一般限一個或幾個相鄰的行業,主要目的是宣傳、進出口、批發等。
博覽會:中文的博覽會指規模龐大、內容廣泛、展出者和參觀者眾多的展覽會。一般認為博覽會是高檔次的,對社會、文化以及經濟的發展能產生影響並能起 促進作用的展覽會。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博覽會」有被濫用的現象。不時可以在街上看到由商店舉辦的「某某博覽會」。展覽會和博覽會在漢語中是的名詞,《辭源》和一些古漢語詞典中無記載。
在商業展覽中,展覽的交換原理
展覽是一種特殊的流通媒介。從流通性質上講,展覽與批發、零售等流通媒介相同。通過展覽,買主和賣主簽約成交做成買賣。但是,展覽也有其特殊性,有別於其他流通媒介。不論是外貿、商業,還是期貨等,本身都是交換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不論是形式上(商業和貿易),還是意義(期貨)上的常規交換,都要先買進商品,再賣出去。而展覽則不是交換的中間環節,它只為賣主和買主提供環境,由買賣雙方直接達成交換。在實業界和學術界,許多人把展覽視做傳播媒介。展覽的兩大性質是展示、宣傳。政治、文化類的展覽可以被劃歸為傳播媒介。雖然經濟貿易類展覽也具有傳播功能和作用,可以被用作傳播媒介。但是就其根本作用和性質而言,經濟貿易類展覽是一種特殊的市場,是一種交換媒介,而不是傳播媒介、應該指出的是,本書是專門研究企業參展實務的,這里的展覽是特指貿易性質的展覽。
展覽的性質
展覽是一種既有市場性也有展示性的經濟交換形式。在古代,它曾在經濟交流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現代,它仍在很多方面發揮作用,包括宏觀方面的經濟、社會作用和微觀方面的企業市場營銷作用。展覽是經濟交換(流通)的一種形式,展覽曾是人類經濟交換的主渠道現在仍是重要渠道之一,展覽會介入中國經濟活動,在流通和信息領域充當重要角色,現已成為重要的商品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和資金引進市場。
中國現有展覽覆蓋各個領域,每年同一專業展覽舉辦多次,為行業交易提供了重要機會,為企業發展創造條件。因此,展覽業已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方式。展覽會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展覽產品、推銷產品、購買商進貨的場所,現代展覽會已發展為獲取信息、交流溝通的渠道。參加展覽會是企業拓展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被列入市場整體計劃之中。
展覽,著作權法術語,指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

Ⅸ 我需要一份調查報告,關於利比亞戰爭的 ,謝謝了

卡扎菲在利比亞犯了哪些罪?

當獨裁拂逆民主自由的歷史潮流時,獨裁者必將在眾聲喧嘩中墮入塵埃。只是,獨裁者對一個國家政體和社會結構的敗壞,人們承受的巨大代價又將如何償還?卡扎菲對利比亞42年的統治,將這個國家到底治理成了什麼樣子,而頑抗到底的他,又給利比亞留下了什麼政治遺產?

非正常國家:卡扎菲治下的利比亞政權架構:沒憲法、沒政黨、沒議會

卡扎菲42年的統治,將原本就是個部族主義肆虐、地區隔閡深厚「畸形國家」的利比亞,改造成沒有憲法、沒有政黨、沒有正常政府、軍隊組織結構的烏托邦式國家,自己則以導師自居,大權獨攬,對內實行家長制專制,用愚民政策治國。

1973年,卡扎菲發動「文化革命」,宣布停止執行一切現行法律。《古蘭經》是最高法則,革命領導人是全國的最高政治領袖和精神領袖。每個人都要保衛國家和革命領袖。國家元首由革命領導人提名或兼任,也就是卡扎菲自我任命,而國家實權掌握在革命領導人和軍隊手裡,卡扎菲上校是最高軍隊統帥,他又擔心軍隊有人會像他那樣政變上台,於是又任意組建了精銳親信警衛隊。卡扎菲治下的利比亞沒有正規的政府,「人民由革命委員會直接管理國家」,而卡扎菲是這些組織的最高領袖,又通過這些渠道控制了人民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的人事任免,還把司法歸於行政的管理下,這樣卡扎菲一人幾乎掌握了全國的一切權力,登上唯我獨尊的神位。

綠皮書:愚民的思想灌輸

卡扎菲一面呼喊著「人民的統治」,一面又通過教育和宣傳來灌輸「民主和選舉如何不好」。在利比亞人人一本的《綠皮書》中寫道:「公民投票是對民主的一種欺騙。那些說是或者否的人,都是被現代民主封住了嘴巴,只許說一個是或者否,這是一種最殘酷、最粗暴的專制制度。」他把現代民主說成是只准說一個「是」或者「否」,而他自己的統治不僅連這兩個字都不準說,而且對互聯網進行封鎖,人民連看看別人說這兩個字的機會都沒有。

在利比亞的普通民眾中幾乎沒人會說英語或法語,因為卡扎菲只想讓他們「保持無知和文盲的狀態」。卡扎菲還通過音樂等藝術形式製造個人崇拜,比如卡扎菲之歌,歌詞寫道:「卡扎菲是我們的領袖/他給我們帶來勝利/班加西的人民是受害者/利比亞人民愛自由/我們將用鮮血捍衛卡扎菲/我們以卡扎菲為傲/沒有了卡扎菲/我們將迷失方向。」

公民沒有政治參與的生活經歷

在沒有像樣的國家政權組織結構和運作程序的政治系統內,在人們不知道選舉民主為何物,更提不上如何行使民主權利的愚民統治下,在與國際現代政治思潮和制度變遷隔絕的信息封鎖下,利比亞人對參與國家管理、甚至日常基本的政治生活都非常陌生。

因為缺乏這種生活經歷,利比亞的反對派在破壞了卡扎菲的統治秩序之後,卻陷入了「能破不能立」的困窘狀態,就連最基本的重建憲法,都要在英國顧問小組的幫助下擬定,長達70頁的「後卡扎菲時代過渡方案」,在英國顧問的參與下,濃縮為10頁37款的「憲法文件」,才確立了開放報禁、黨禁、擬定選舉法和過度期滿後組建民選政府的綱領。

強權的自負:槍口對內,生靈塗炭。拿槍對准老百姓犯下反人類罪

盡管利比亞因為石油成為非洲「有錢的國家」,但是它卻是個「國強民窮」的國家,人均GDP非洲最高,但是社會下層百姓實際收入很低,全國最要經濟行業都壟斷在卡扎菲家族手裡,社會失業率高達30%,而經濟狀態不斷下滑,卡扎菲家族卻經常和國家混用金錢,想花就花。
這造成了利比亞國內的街頭抗議,而卡扎菲不僅不反思自己的統治,反而採取暴力鎮壓。像突尼西亞和埃及的抗議,本-阿里和穆巴拉克都選擇了下台,可是卡扎菲卻一再頑抗到底。國際社會為了調節利比亞的國內暴力沖突,聯合國安理會先通過1970號決議,卡扎菲不接受,隨後通過了1973號決議,劃定了禁飛區,卡扎菲表面上接受了這一決議。然而卻又出爾反爾,越過禁飛區,攻入反對派大本營班加西。卡扎菲把這場戰爭宣傳成利比亞的「民族反侵略」,號召全民武裝起來打仗。

民資民膏被用來武裝自己,死扛到底

拒絕和談,拒絕改革,號召人們拿起武器……卡扎菲之所以自信自己能取得勝利,是因為他掌握著利比亞巨額的財富作為戰爭資本,他認為這些錢武裝的警衛隊和僱傭軍,相比反對派的實力太過懸殊。卡扎菲的7子1女掌握了全國經濟命脈,分別涉及通信、石油、酒店、媒體、社會基礎設施產業等領域,每年有數百億美元的入賬,他們還壟斷利比亞對外投資,規模達700億美元。而利比亞石油的開采,他們都要獲得大量收益。卡扎菲在國內還有143.8噸的黃金儲備。有錢就有膽,卡扎菲以為這些錢足夠他用來武裝警衛隊和數千名的非洲僱傭軍,打得起消耗戰。

「不讓我統治你們,我就殺掉你們。」

據悉,卡扎菲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他給每名雇傭兵每天支付1000美元。這些錢他平時都捨不得用來救濟窮人和失業者。迷信「槍桿子出政權」的卡扎菲,希望用暴力鎮壓來維持自己的統治,導致了數以千計的殺戮和更大量的難民逃亡。利比亞駐聯合國代表沙勒格姆說,卡扎菲叫囂:「不讓我統治你們的話,我就殺掉你們。我要燒掉利比亞。我要把武器發給各部落。利比亞將被血染紅。」據悉,卡扎菲曾下令在3小時內屠殺了阿布薩利姆監獄中的1200名囚犯。

除了卡扎菲一方的殺戮,他的頑抗也引起了反對派的報復行為,在首都的黎波里發現了集體被掩埋的卡扎菲支持者的屍體,其中有人是被捆綁殺害的。這些屍體的出現讓人們對於戰爭中出現平民、囚犯以及傷兵被屠殺的擔憂變得愈發強烈。

將國家命運拖入不確定狀態,「朕即國家」,改革找死不改革等死

卡扎菲的窮凶極惡和獨攬一切大權的表現,恰恰說明他的國內統治基礎十分狹隘,他的軍隊靠不住,「閣員」靠不住,人民也靠不住,事實上他也根本不相信這些人,因此才會建立私人武裝,扶植兒子接班,才會深入簡出,居無定所,也打不起某些人津津樂道的「人民戰爭」。當自己年事已高時,滿腹狐疑,託付無人的他,只能回頭從自己兒子中挑選繼承人,陷入「改革找死,不改革等死」的兩難。因為,他早已經將國家能夠持續運轉下去的憲法和程序破壞殆盡,准確說,他根本沒想過按照法律程序下台和接受罷免。利比亞國家像卡扎菲自己家裡的玩具一樣,在他的把玩下,數十年地持續滑離了它的公共屬性,向著無政府主義的深淵而去。

留下爛攤子,後卡扎菲時代何去何從

滿目瘡痍的利比亞百廢待興,經過42年烏托邦統治和半年內戰的國家,部族隔閡、區域割裂,仇恨遍布,疑懼叢生,新政府需盡快重建的黎波里的司法和警察體系,以恢復秩序,同時盡快恢復城市公共服務,提供人道主義援助,避免市民因憤怒而訴諸暴力,需公平、寬容地對待前政府的支持者及其背後的部族,避免昔日伊德里斯王朝厚此薄彼、卡扎菲上台後又厚彼薄此的「翻燒餅」,必須想辦法防止反對派掌權後的內訌和腐敗傾向,避免重陷腐敗專制-革命-再腐敗專制-再革命的「恐怖魔圈」——要知道,42年前,輕易顛覆伊德里斯王朝的卡扎菲,利用的同樣是當時民眾對腐敗、專制、部族和區域不公的憤怒。這就是卡扎菲留下的政治遺產。而他及他的家族的貪婪,反對派想要重整國家,也要依靠聯合國解凍利比亞資產。

結語

獨裁不可能有長遠的統治,穆巴拉克的鐵籠、薩達姆的絞索、齊奧塞斯庫的槍眼,無不證明這一點:當獨裁拂逆民主自由的歷史潮流時,獨裁者必將在眾聲喧嘩中墮入塵埃。天道好還,卡扎菲自然不會例外。只是,獨裁者對一個國家政體和社會經濟結構的敗壞,人們承受的巨大代價又將如何償還?(轉自中國選舉與治理)

Ⅹ 有美國紐約長島大學介紹嗎通過國內哪個大學可以申請紐約長島大學

長島大學建立於1954年,共有6個校區,C.W.Post校區位於美國紐約長島,佔地面積308英畝,該大專學是美國第八大私屬立大學,C.W.Post校區也因其美麗而舒適而獲得全美最漂亮的大學校園的美譽。長島學校擁有世界級水平的藝術中心、三個藝術畫廊及校戲劇公司,還有先進的計算機實驗室,能提供免費上網。高科技的音樂實驗室、聯網的「職能教室」,擁有270萬卷藏書的圖書館(東北部最大的圖書館之一)都為學生的校園生活提供了便利,另外,學校開設了種類繁多的體育活動並擁有游泳池、健身中心、室內慢跑跑道、籃球場、排球場、壁球場以及馬術中心等。長島大學的外國學生服務辦公室(ISS),可以為留學生提供迎新培訓、移民僱傭信息、學生個人咨詢等幫助。
你可以通過山東師范大學 國 際 商 學 院 申請來紐約長島大學讀書。

祝你好運!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設施法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