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數據如何優化公共服務
大數據如何優化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領域採用大數據技術和大數據思維,既可以為政府進行公共服務決策和加強公共服務監管服務,可以為公共服務消費者在內的社會公眾提供個性化和精準化服務,也有助於公共服務提供者降低成本,從而更好地實現公共服務自身的經濟和社會特性並存的要求。但是,大數據不僅是一種海量的數據狀態及相應的數據處理技術,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一場由技術變革推動的社會變革。在公共服務領域真正實現與大數據的融合,現實中還存在著多重挑戰。
公共服務提供主體運用大數據的意識差異大。從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度來看,雖然公共服務提供機構對於數據的重視程度較高,但是范圍更多地局限於對內部的數據認知。從總體來看,公共服務提供機構的管理人員並沒有意識到外部數據如互聯網數據與內部數據的結合所產生的價值,而是更多地把數據進行了存儲,沒有進行分析。這也加重了現有的數據孤島問題和數據閑置現象。以人口管理為例,掌握准確的基礎人口數據是人口管理的一大難點。涉及人口管理的有八九家部門,稅務部門有納稅人口數據,教育部門有在讀人口數據,公安局有戶籍人口數據,社保局有參保人口數據,等等。孤立的任何一個資料庫都不能全面展現一個地方的實有人口情況。
公共服務數據格式和採集標准不統一,導致數據可用性差。大數據預處理階段需要抽取數據並把數據轉化為方便處理的數據類型,對數據進行清洗和去噪,以提取有效的數據等操作。很多公共服務部門,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數據,但在數據的預處理階段不重視,不同部門的數據格式、採集標准也非常不同,很多數據是非結構化的,導致數據的可用性差,數據質量差,數據處理很不規范。如危險化學品的監管問題,在目前的監管格局下,危險化學品在生產、儲存、使用、經營、運輸的不同環節,除企業承擔主體責任外,由安監、交通、公安等部門分別承擔監管職責,這些主體對信息報備的寬嚴尺度不一。這樣的寬嚴不一,以及各監管部門、企業主體間存在的種種信息壁壘,大大影響了監管效能。
公共服務部門從業人員多元化,大數據專業人才缺乏。數據採集工作牽涉的絕不僅僅是數據問題,它與政府以及事業單位等的改革深刻關聯,勢必對基層人員的工作能力和責任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數據的採集和分析是一個多專家合作的過程,這要求相關人員是復合型人才,既熟悉本單位業務和需求,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和經驗,同時又要了解大數據技術,能夠綜合運用數學、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等多方面知識。面對大數據,如果不會分析,數據就只是數據;如果錯誤分析,數據反而還會造成新的問題。
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公共服務領域,由於技術難度相對小,而且推廣意義大,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應當率先突破大數據的應用障礙,政府部門應當而且也可以在這一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網路資源,加強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就談不上信息化,更談不上大數據。2013年8月,澳大利亞政府信息管理辦公室(AGIMO)發布了公共服務大數據戰略。到2013年底,澳大利亞人可以享受到每秒1G的互聯網下載速度,而且安裝寬頻所需要的費用全部由政府免單,完全免費。對我國來講,這一項工作只有以政府部門為主,根據發展需求,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網路地址、網路帶寬等網路資源,並且鼓勵大數據企業參與網路設施投資和電信服務運營。
與此同時,還應做好數據標准統一工作,為數據的採集、整合等提供支持。統一的標準是用好大數據的關鍵所在。應當加快研究建立健全大數據技術標准、分類標准和數據標准。針對行政記錄、商業記錄、互聯網信息的數據特點,研究分析不同數據口徑之間的銜接和數據源之間的整合,規范數據輸出格式,統一應用指標涵義、口徑等基本屬性,為大數據的公開、共享和充分利用奠定基礎。
政府搭建平台,推動公共服務部門與第三方數據平台合作,建設好社會基礎資料庫,助力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開展公共服務創新。公共服務部門可以考慮藉助如網路、阿里、騰訊等第三方數據平台解決數據採集難題,為包括政府各職能部門在內的各種社會主體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開展公共服務創新提供可能。另外,在政府信息公開不斷加強的基礎上,加大數據的開放和共享,建立起公共服務領域的數據聯盟。大數據越關聯就越有價值,越開放就越有價值。須盡快確立數據開放基本原則,政府帶頭開放公共領域的行政記錄等公共數據,鼓勵事業單位等非政府機構提供在公共服務過程中產生的數據,推動企業等開放其在生產經營、網路交易等過程中形成的數據。最終建立起公共服務領域的數據聯盟。
按照「抓兩頭,帶中間」的思路做好大數據人才的培訓和儲備工作。大數據的核心說到底是「人」。相應的人才培訓和儲備工作要抓好兩頭。一頭是基層。由於公共服務領域中相當多的數據是從基層採集的,因此需要加強基層基礎建設,要求公共服務部門要有完整的原始記錄和台賬,確保原始數據採集的准確性。而且也要求基層工作人員理解統一的數據平台、統一的軟體操作、統一的指標含義。隨著採集數據標準的逐步統一,採集數據的各個部門還需要相應地修改原來的流程、採集方式、人力配置等等。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制定適當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保障基層工作人員的素質和能力跟得上新形勢的要求。另一頭是高端。數據分析對國內高校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數據人才的培養更多地集中在研究生階段,從政府有關管理部門的角度來看,應該按照國務院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要求,放寬對高校專業設置的審批,真正落實高校管理自主權。鼓勵並積極創造條件推動高校以及企業在大數據人才的培養方面進行探索。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如何優化公共服務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㈡ 如何優化鄉鎮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
要加快鄉鎮政府職能轉變步伐,著力強化公共服務職能。鄉鎮政府主要提供以下基本專公共服務:鞏固提高屬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改善鄉村教學環境;推動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做好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服務;落實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制度和優撫安置政策,為保障對象提供基本養老服務、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做好公共衛生、基本醫療、計劃生育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推動全民閱讀、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組織開展群眾文體活動等公共文化體育服務。
㈢ 怎樣提高公務員公共服務能力
第一,接待服務能力
無論是從事何種公共服務工作的公務員,都需要首先具備處理各種公眾咨詢禮貌接待公眾的服務能力。
這種能力對於和公眾直接打交道的公務員來說尤為重要,它相當於政府最一線的前台服務。這一崗位的工作通常都是以直接提供服務的方式與公眾發生關系,不僅關系著後續服務能否順利開展,更關系著政府與民眾之間的關系融洽與否,關系著公務員、政府乃至黨和國家的權威與形象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新情況、新事物層出不窮,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互動接觸日益增多,公眾對政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公務員所擔任的服務角色也越來越復雜。這種復雜性要求公務員必須對各種政府信息了如指掌,並清楚地知道如何以合適的方式和態度把所知道的信息傳遞給需要它的公眾的手中,做好與廣大公眾之間的信息傳遞與溝通工作,如政策咨詢、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政府各類信息的發布、政府管理服務職能的咨詢、公眾信訪接待,以及其他的來訪接待等。
第二,業務服務能力
除了咨詢接待工作外,公務員還要為公眾提供各種各樣的與公共服務職能相對應的社會服務,諸如城市規劃、城市水電建設。公共交通運輸、教育設施建設、市政建設、城市環保、醫療衛生、建立健全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等。這些都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也是公務員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內容,這些工作與公眾的日常生活以及生產活動緊密相關,因而,對公務員的業務服務能力要求也較高,不僅要有履行職能的專業能力,向公眾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還要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包括現場處理、現場組織的能力。
對於公眾來講,不管公務員的服務態度有多好,只要是沒有解決問題,都不會得到認可的。公眾最看重的就是能不能辦成事、解決切身利益問題,這也應該是服務的終極目的。
第三,管理服務能力
公務員除了履行直接服務職能外,還需履行一些必要的管理職能,這些職能通常不直接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公眾,而是一種間接服務的方式。這種管理行為滲透於國家事務、公共事務的各個方面。事實上,在絕大多數政府行為中,服務行為與管理行為往往相伴出現,相互交織。同一個政府行為,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會有不同的結果,即從這一個角度看它屬於管理行為,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就變成了服務行為。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為管理與服務是相伴相生的。不同之處在於,有些行為可能是重管理輕服務,有些則恰好相反。如工商企業登記工作,對在其中工作的公務員來說,既是依法履行工商管理職能的管理行為,又是為社會公眾進行公共服務的行為。
影響和決定公務員公共服務能力的基本要素有三個方面。
一是公務員個體的特質。是對掌握公共權力的人必須具備的特殊素質的要求,這種素質有信仰方面的,如要堅持理想、信念、正確的價值觀,也要有基本智力方面的,如學歷、知識以及基本的工作能力,同時還包括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心理特徵等,這是提升公務員公共服務能力的基礎條件。
二是服務對象的特質。是公務員服務對象本身所具有的素質,公務員要想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就要了解所服務對象的不同素質、不同需求、不同動機、不同價值觀、不同態度等。之所以要了解這些基本情況,是因為公務員與其服務對象之間是互動的矛盾統一體,公務員公共服務能力就是在與他們打交道的互動過程中得以培養和鍛煉的。
三是環境要素。包括目標、任務、組織結構、經濟條件、文化條件等在內的環境要素,這種中間的環境因素意味著任務的提出與實施要根據時代的發展要求,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從而聚集出一種能量,為實現目標而奮斗。
公務員公共服務能力不僅僅是從個體的角度出發來衡量的,它同時要考慮到他所處的群體的素質,還要考慮到它所面對的環境。這三方面的匹配情況、互動情況決定了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狀況和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的發揮。
㈣ 怎麼推動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工作
(一)盡快推出新舉措。各地區、各部門要重點針對群眾期盼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內認真查找現行公共容服務流程存在的不足,找准症結,盡快整改,拿出具體解決方案,成熟一個、推出一個、實施一個,同步向社會公開,以改革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本通知精神,制定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的工作方案,於2016年1月底前報國務院推進職能轉變協調小組。
(二)回應關切促服務。各地區、各部門要將群眾反映的公共服務「堵點」、「痛點」、「難點」作為改進工作、優化服務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探索建立「群眾點菜、政府端菜」機制,及時了解群眾需求,在改進公共服務中汲取群眾智慧,主動回應社會關切,接受社會監督。
(三)協同推動抓落實。各地區、各部門要把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擺到突出位置,主動作為、相互協同,持續下功夫,力求新成效。面向群眾提供公共服務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及中介服務機構,也要按照本通知要求,切實改進工作,不斷優化服務,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指導和監督。
㈤ 如何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如何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過去傳統上,政府一直想把自己打造成全能政府版,在思維定式當中公共服權務從提供到管理都是政府的事情,這個格局從計劃經濟體制一直延續下來,近年來有所突破。中央提到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如果是基於現在的政府對職能的認識,因為拘泥於自身傳統思維和職責履行的方式,可能會有很大的局限。在講到引入社會資源這個問題,進一步如何管理的問題,這個問題引起很大的爭議。
再一個就是成本意識。公共服務是否要考慮公共服務提供和管理過程的成本,實際上在這個問題當中,我們講的這種成本不僅僅是政府投入的成本,而是指實際運作過程當中效率效能程序是否繁瑣。
廣大人民群眾需要公共服務需求量是非常大的,簡單看政府職能部門,涉及到公共服務的提供和管理的部門也不少,但是我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公共服務提供的職能部門疊加、職能疊加,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公共服務缺失覆蓋不足嚴重缺失,效率和效能低下這兩個突出問題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當中過去都是長期存在的問題。
㈥ 如何提高基層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
1,政務公開,讓群眾可以監督。
2,財政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公開,讓群眾監專督。
3,建立政府是應該為納稅屬人服務的觀念。
4,嚴查貪污受賄。
5,搞清楚政府的職責范圍,該管的一定要負責,建立問責制度。對於不該政府管的不要去參與,如企業的經營行為,政府不能具體去插手。
6,不能以短期GDP作為衡量幹部的標准。要以群眾的滿意程度作為衡量標准。
㈦ 如何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需做到以下四點
(1) 轉變職能,更新觀念
(2)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 是要堅持以服務為重點。本著「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工作態度,從群眾的需求出發。
(4) 建立考核制度。
㈧ 如何完善公共服務
安全、有效、便捷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是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標,也是提升內整個社會幸福感的容重要途徑。醫療衛生的質量直接關繫到人們的健康,因此,確保人們在適當優惠條件下公平合理地享受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醫療衛生投入的加大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普及,不僅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還減輕了人們的醫療負擔,特別是對廣大農民。此外,住房保障服務、勞動就業服務、社會管理服務、公共文化與體育服務以及城鄉基礎設施等其他公共服務也會對人們的幸福感產生影響。
(8)如何優化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公共服務的完善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保持經濟穩步增長。經濟水平直接決定公共服務支出規模,政府應結合我國地區性經濟差異情況,對不同區域給予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平衡全國的資源分配。
同時,加強和諧社會的建設,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從社會地位、生活質量、安全保障等方面提高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加大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的「兩免一補」力度,提高義務教育的水平,提升社會的基本教育水平,從而提高人們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滿足,提升居民幸福感。
㈨ 如何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水平
一、學習到了未知領域的知識 聽老師說: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環境管理體系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效途徑、領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贏在執行的課程,使我的頭腦異常清新,心情為之振奮。這些課程是我第一次聽到過,感覺非常解渴。政協姚主席非常重視政協機關建設,積極倡導建立學習型政協,我所在的民族法制委員會,主要涉及到民族、宗教、社會和法制方面的理論、政策、法律、法規,按照姚主席的要求要深入學習,學以致用,這次的學習培訓課程,系統地將我沒有學到的理論知識教授給我,使我重新認識,樹立科學發展觀,形成科學發展觀思維方式,堅持以人為本,創新工作,不斷提高學習力。使我明確了國務院推行行政執法的目標是建成法治政府,這個法治政府即是:陽光政府、有限政府、誠信政府、高效政府、服務政府、責任政府。使我了解:我國加入世貿後,政府的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必須要提高,否則不適應發展或阻礙發展。因此,政府職能要隨著改革的深入而向社會公共服務型轉變,以達到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強化和明確了公務員的責任行為 《公務員法》是一部公務員管理的法律,是規范公務員管理的法律。通過聽老師授課,我進一步明確了公務員的權力和強化公務員責任行政,了解了公務員職位分類,級分設置等。從本節課中我感到,我國公務員管理已經步入法制管理的階段,對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提高公務員業務素質將發揮重大作用。聽「沒有執行力就沒有競爭力」的一課,使我深感有壓力,國內外那些成功的企業領導者,將執行力做為一種他的一種工作習慣,調動他的團隊,在個個環節中都把事情做到完美,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成為世界上值得稱道的典範,我們在工作中是否也應將他們的成功經驗拿來做為自己的工作標准,我想如果這樣做,工作沒有做不好的,同事沒有團結不好的。關於「職務犯罪與預防」一課。我認為針對性很強,我做為公務員,身為處級幹部,無論權力大小,都不能隨意放縱,我們的行為要與責任相對應,在職務范圍內履責不能貪利、侵權、瀆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