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
從宏觀來說,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是推進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的重要舉措,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快文化事業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客觀需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都可以也必須通過覆蓋城鄉、建設和活躍在百姓身邊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與服務活動來傳播和弘揚,以文化人,深入人心。
從微觀來說,一切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活動,都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積極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一幅畫,一首歌,一件文物,一段群眾自編自演的積極向上的文藝作品,都會在潛移默化間成為匯聚人民群眾認同、接受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份力量。繼續大力推進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等開放,豐富與改進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讓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更多更好地發揮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的功能,配合融入國民教育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外實踐教育活動……凝聚人心、傳播正能量。
⑵ 如何讓公共文化服務走進百姓生活成為
公共文化服務?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吧?
不好那麼委婉好不好
⑶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強調公共文化服務的
經濟文化同步發展
⑷ 創新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開展有哪些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向大眾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先進專文化理論研究服屬務體系、文藝精品創作服務體系、文化知識傳授服務體系、文化傳播服務體系、文化娛樂服務體系、文化傳承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等七個方面。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具有引導性意義。
⑸ 開展豐富文化活動的公共文化活動的必要性
一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迫切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思潮更趨復雜、更加多元化,許多人的價值觀念處於迷茫狀態。面對這種思想狀況,只有大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主陣地,承擔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責任,旗幟鮮明地唱響主旋律,才能以文化的力量,凝聚核心價值、鞏固共同理想、培育精神文明,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風尚。
二是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民生的迫切需要。只有將保障文化民生、實現文化權利、促進文化公平作為重要的社會政策,加強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才能確保所有人平等地享有參與文化活動、從事文化創造、享受文化福利的機會,滿足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文化領域的公平正義。
三是夯實國家文化發展基礎的迫切需要。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基石,直接關系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關系國家整體的文化實力和競爭力。只有繼續堅持以立為本、重在建設、注重積累、穩中求進,持之以恆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才能牢牢夯實文化發展的基礎,從而提升整個國家的文化實力和競爭力。
四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迫切需要。當前,廣大城鄉居民快速增長的文化需求與基本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已對政府管理文化的傳統手段和方式提出越來越大的挑戰。在新的時代要求面前,只有通過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政府主導下,提供系統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續性的公共文化服務,才能適應迅速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⑹ 公共文化服務可以提升文化產業的效能嗎
據報道抄,2017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施行。11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將於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優質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日趨豐富,與此同時,各地積極開展服務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大大提高,積極推動活動的制度化、常態化、普及化。湖南「公共大戲台」「鄉村大舞台」等群眾文化品牌,成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案例。
希望文化產業可以持續繁榮發展!
⑺ 創新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開展有哪些內容
一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引入市場機制,激發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使之成為參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
二是推進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運營社會化。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准入、監督和考核體系,探索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方式,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以各種形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確保公共文化設施更好發揮效能。
三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群眾參與制度化。建立健全群眾能參與、好參與、樂於參與的工作機制,激勵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使群眾自主參與、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真正成為公共文化的建設主體和服務主體。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調動一切可用資源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應著眼於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重心下移、資源下移、服務下移,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探索數字服務、流動服務、特色服務等新方式。
⑻ 如何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宣傳工作
樹立宣傳牌,宣傳標語,派發相關的宣傳資料
⑼ 我們怎樣推進公共文化服務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需要。所以,我們就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弘揚中華文化,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第一,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
民族精神是民族共同體成員相互聯系的紐帶,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源泉。喪失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必將導致民族凝聚力的削弱、國家意志的瓦解、國民心理的崩潰,造成民族和國家名存實亡。
第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我們正處於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發展方式轉變的變革時期。社會思想文化意識多元、多樣、多變,在主流積極健康向上的同時,不少社會成員也還存在一些錯誤認識、落後觀念和不健康的心態。面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在多元中立主導、多樣中達共識、多變中求和諧。
第三,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中華文化神家園,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進一步繁榮發展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文化,增強中華文化魅力和生命力,為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作出我們的貢獻。我們要堅持一手抓公益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1,一手抓公益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手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全面協調發展。一方面,以政府為主導,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大力推動公益性文化事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構建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解決廣大人民群眾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加公共文化活動等問題,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體現人文關懷,實現和保障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2,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文化是意識形態,文化體制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制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貼緊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
文化企業和文化事業單位盡管運作模式不同,但不論是文化事業,還是轉制為文化企業,都是社會主義文化陣地,都不能單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單純追求利潤最大化,都有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正確引導和發展大眾文化,自覺抵制低俗、決不見利忘義,決不給錯誤思想提供傳播渠道,決不給腐蝕人們心靈、敗壞社會風氣的文化垃圾提供滋生場所。
3,正確處理「兩種屬性」、「兩個效益」的關系,努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導社會的意識形態屬性,也有通過市場交換獲取經濟效益、實現再生產的商品屬性、產業屬性、經濟屬性。正確把握「兩種屬性」的關系,要求我們正確把握「兩個效益」的關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要看到,文化消費的權利掌握在人民群眾自己手裡,人民群眾越來越多地通過市場來選擇和消費文化產品。只有被人民群眾所認同的文化產品,所蘊涵的深刻思想和審美價值才能被廣大人民群眾廣泛接受和傳揚。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屬性與產業屬性緊密相聯,佔領市場和佔領意識形態陣地是統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一致的。
所以,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更好的服務於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