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
從宏觀來說,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快文化事業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客觀需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都可以也必須通過覆蓋城鄉、建設和活躍在百姓身邊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與服務活動來傳播和弘揚,以文化人,深入人心。
從微觀來說,一切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活動,都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積極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一幅畫,一首歌,一件文物,一段群眾自編自演的積極向上的文藝作品,都會在潛移默化間成為匯聚人民群眾認同、接受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份力量。繼續大力推進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免費開放,豐富與改進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讓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更多更好地發揮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的功能,配合融入國民教育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外實踐教育活動……凝聚人心、傳播正能量。
2. 論述怎樣理解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其特點
一、如何理解「政府主導」
《意見》在基本原則中強調政府主導。如何理解政府主導呢?通常的看法是,所謂政府主導就是通過財政投入,按照政府部門的設計,為公眾提供文化產品。這是認識上的誤區。我認為,政府主導是指政府有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要直接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西方公共管理理論有這樣一個人們熟知的觀點,就是「政府並不保證提供公共產品,政府只保證公共產品被提供」,這句話意思是說,政府的責任是保證公共產品被提供,但公共產品誰來提供是另外一回事,政府並不是提供公共產品的唯一主體。公共文化產品也一樣。從公共文化產品提供方式看,公共文化產品提供方式大致有四種方式:一是由政府提供,二是由社會組織提供,三是由企業提供,四是由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企業共同提供。所以,把政府主導簡單理解為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文化產品是不準確的。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而不是按照公眾的意願來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由此造成效益低下。
以農家書屋為例。農家書屋是政府有關部門為滿足公眾讀書看報需求於2007年實施的文化惠民重大工程。要求全國64萬個行政村,每村建立一個農家書屋,可借閱的實用圖書不少於1000冊,報刊不少於30種,電子音像製品不少於100張。據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截止2012年,全國已建成60萬家農家書屋,國家財政投入120億元,社會資金60多億元。政府投入的財力不可謂不大。這些農家書屋運行狀況如何?社會各界都很關心。2014年春節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於春節期間發揮農家書屋作用 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農家書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延長農家書屋開放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以滿足春節期間返鄉農民工和放假學生的旺盛文化需求。為了解各地落實《通知》的情況,光明日報記者和大學生志願者組織的調查組,到各地走訪調查,共走訪了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廣西、青海等地14個行政村。記者發現,他們所走訪的14個行政村,11個村的農家書屋不是大門緊閉,就是無人問津。書屋建成,不見讀者的情況十分普遍。其餘3個村根本就沒有建立農家書屋。2014年2月26日,光明日報以《農家書屋生存狀況堪憂 大多數大門緊閉無人問津》為題,報道了此次調研的情況,這篇報道產生了很大反響。
近幾年,我作為文化部聘請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去過不少農村地區調研農家書屋運行情況。有做得不錯的,但多數地區與光明日報的報道大體一致。實際上,不僅是農家書屋,「5+1」的項目之一——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效益低下的問題也很嚴重。在我調研中,就有地方黨委政府部門負責人就跟我說,建議中央有關部門取消這個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情況?問題出在這些文化惠民工程是政府部門按照主觀願望設計的,並不是真正源於公眾的文化需求。於是就出現了政府的願望很好,但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
3. 淺析如何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特徵是其現代性。現代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價值取向的現代性。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培育具有時代精神和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公民為目標,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於塑造能代表時代精神的,有創造性的,積極健康的公共文化。
二是政府行政理念的現代化。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要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必然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文化領域政府公共服務的意識,實現從傳統的管制型政府向現代服務型政府轉變。各級政府工作的重點放在基礎保障和環境創設上來,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同時,加強制度建設、能力建設和平台建設。同時充分運用市場機制,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三是服務內容的現代化。面對公眾文化需求多元化的現實,要進一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的現代化,在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生產中引入競爭,鼓勵符合時代精神、為公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供給。同時,要尊重公眾的創造性,著力於培養公眾的公共文化參與意願,通過優秀文化產品吸引人。
四是服務能力的現代化。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落實政府責任,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同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增強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在動力,適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發展。
五是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的現代化。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重視文化與科技的結合,綜合運用現代傳播手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4. 創新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開展有哪些內容
一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引入市場機制,激發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使之成為參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
二是推進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運營社會化。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准入、監督和考核體系,探索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方式,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以各種形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確保公共文化設施更好發揮效能。
三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群眾參與制度化。建立健全群眾能參與、好參與、樂於參與的工作機制,激勵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使群眾自主參與、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真正成為公共文化的建設主體和服務主體。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調動一切可用資源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應著眼於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重心下移、資源下移、服務下移,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探索數字服務、流動服務、特色服務等新方式。
5.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哪些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向大眾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先進文化版理論研究服務體系、文藝精品權創作服務體系、文化知識傳授服務體系、文化傳播服務體系、文化娛樂服務體系、文化傳承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等七個方面。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具有引導性意義。
6. 如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
從宏觀來說,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是推進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的重要舉措,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快文化事業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客觀需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都可以也必須通過覆蓋城鄉、建設和活躍在百姓身邊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與服務活動來傳播和弘揚,以文化人,深入人心。
從微觀來說,一切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活動,都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積極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一幅畫,一首歌,一件文物,一段群眾自編自演的積極向上的文藝作品,都會在潛移默化間成為匯聚人民群眾認同、接受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份力量。繼續大力推進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等開放,豐富與改進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讓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更多更好地發揮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的功能,配合融入國民教育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外實踐教育活動……凝聚人心、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