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共部門管理與私人部門管理有什麼區別
1、管理者不同
公共部門管理的管理者以國家政府或企業為主;私人部門管理的管理者以單人或多回人管理為主。
2、使答命不同
公共部門管理是為公眾服務,追求公共利益;而私部門人管理以營利為目的,追求利潤最大化。
3、實質不同
私人管理為了實現組織目標,更多著力於提高效率上;而公共管理不僅要注意到效率問題,而且還要兼顧研究公平問題。
公共部門有:
1、政府:政府是以財政撥款為經費來源,免費或部分免費地向社會提供公共品和服務的單位的總稱。
2、公共企業:公共企業一般是指政府擁有的以提供公共服務為宗旨的企業,但也包括以提供公共服務為宗旨的部分非國有企業。
3、非營利性組織:非營利組織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指盈利組織和政府組織之外的公益組織,是以執行公共事務為目的而成立的組織。
2.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獎勵審批表主要事跡怎麼寫
寫出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增進民族團結、同違紀違法行為作斗爭等方面的主要實際內容。
依據《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獎勵規定》第五條規定: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集體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給予獎勵:在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加強事業單位黨建工作,履行公共服務的政治責任等方面,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
在執行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重要任務、承擔重要專項工作、維護公共利益、防止或者消除重大事故、搶險救災減災等方面,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熱愛公共服務事業,在推進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體育、農業等領域改革發展方面,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長期服務基層,在為民服務、愛崗敬業、擔當奉獻等方面,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
工作中有發明創造、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顯著的。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增進民族團結、同違紀違法行為作斗爭等方面,有突出事跡和功績的。在對外交流與合作、重大賽事和活動中為國家爭得榮譽和利益,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有其他突出成績和貢獻需要給予獎勵的。
(2)公共服務的機制研究擴展閱讀: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獎勵的相關要求規定:
1、根據工作需要和隊伍建設實際開展定期獎勵,以年度或者聘(任)期為周期,以年度考核、聘(任)期考核結果為主要依據。
2、獎勵具體時間由獎勵決定單位根據行業實際、工作特點等確定,可以結合年度考核、聘(任)期考核等工作進行。
3、定期獎勵的比例(名額)應當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事業單位傾斜,向一線工作人員傾斜。縣(市、區、旗)級以下事業單位的獎勵比例(名額)可以根據實際在本縣(市、區、旗)范圍內統籌使用。
3. ppp模式是什麼意思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回為答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夥伴式的合作關系,並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
公私合營模式(PPP),以其政府參與全過程經營的特點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PPP模式將部分政府責任以特許經營權方式轉移給社會主體(企業),政府與社會主體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共同體關系,政府的財政負擔減輕,社會主體的投資風險減小。這種模式需要合理選擇合作項目和考慮政府參與的形式、程序、渠道、范圍與程度,這是值得探討且令人困擾的問題。
4. 什麼是地方政府職能地方政府職能有哪些
自1994年起,各級地方政府機構相繼進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和重點是: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企分開;合理劃分職權,理順各種關系;大力精兵簡政,提高行政效率。
縣級以上各級地方人民政府的主要職能有:執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決議,以及上級行政機關的決議和命令,規定行政措施,發布決議和命令;領導和監督所屬各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工作;執行經濟計劃和預算,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經濟文化建設、民政和公安等工作;依法任免和獎懲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保護公共財產,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權利,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監督所屬各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工作;辦理上級國家行政機關交辦的其他事項。
鄉、鎮人民政府的主要職能有:執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和上級國家行政機關的決定和命令,發布決定和命令。執行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護各種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和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婦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項權利;辦理上級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5. 怎樣完善收入分配製度
完善內容:
()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2)工資正常增長和最低工資標准。
(3)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收益分享。
(4)公共資源出讓收益的全民共享機制。
(5)高收入者稅收調節。
(6)國有企業金融機構高管人員薪酬管理。
(7)公務員津貼補貼和事業單位績效工資。
完善措施:
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范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收入分配過程包含不同的環節和階段,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應地,收入分配格局也可以劃分為初次分配格局和再分配格局。個稅不再以個人收入為准,而是以家庭收入徵收。
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具體舉措是在初次分配中堅持效率優先的原則。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提高最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快對國有壟斷企業改革,完善價格聽證制度等;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
完善財稅體制改革,調節過高收入者收入,創造條件讓群眾擁有更多的財產性收入,發放財政補貼,加強對基礎公共設施投入力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私人慈善事業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三次分配」體系建立等等。
6. 教師和公務員哪個好
1、從假期上看
教師假期相比於公務員較多,所以很多家庭認為女孩子還是從事教師行業較好,時間與孩子上學比較吻合,結婚生子後也有時間照顧孩子;而公務員的休息僅是周末雙休、法定假期,而且基層公務員又是需要經常加班的,白+黑,5+2都是存在的。
2、從工作內容上看
教師的工作內容與公務員相比,要更單一一些,畢竟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而公務員的工作不同崗位工作內容不同,雖說教學任務也不輕松,需要大量的備課,但是作為教師從事的必然是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公務員就不同了,這一點上來看,教師的工作內容確實沒有公務員那麼復雜。
3、從工作對象上看
教師的工作對象比較單一,公務員的工作對象涉及到社會各個階層,以及不同的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而教師的工作對象就是學生和家長,雖說時有曝出家校之間的矛盾,但是總體來說,學生和家長還是比較尊重教師的。
4、從社會地位、工資待遇上看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很顯然公務員的社會地位要高一些,教師雖然是一份神聖的職業,是教育事業的核心,但是在普通大眾的眼裡,自然還是不如公務員的,而且從工資待遇上看,公務員的工資待遇普遍是高於教師的,這也是為什麼教育部一再下達通知,要求教師工資不得低於當地公務員的工資。
以上是公務員教師之間的對比,但到底是教師好,還是公務員好,這個問題並非沒有答案,通過兩件事就可以知道了,一是很多教師選擇辭職報考公務員,但是有幾個公務員辭職當了教師的?二是公務員總是會在孩子畢業之後仍舊報考公務員,因為他們認可體制內工作的好處,但是很多教師是堅決不同意自己的下一代繼續從事教師行業的。
7. 國資委是屬於什麼性質的單位
國資委就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是屬於行政性質單位,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為國務院直屬正部級特設機構,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
國資委的部分內設機構:
1、政策法規局:起草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法律法規草案,承擔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稿的組織起草、審核協調工作。
2、規劃發展局:研究提出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政策建議。
3、企業改革局:研究提出國有企業改革的政策建議。
4、資本運營與收益管理局:研究建立國有資本運作制度,組織指導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開展國有資本運營,推動國有資本保值增值。
5、綜合局:綜合歸口指導監督地方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指導協調所監管企業與地方加強合作。
(7)公共服務的機制研究擴展閱讀
職責:
1、根據國務院授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規履行出資人職責,監管中央所屬企業(不含金融類企業)的國有資產,加強國有資產的管理工作。
2、承擔監督所監管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指標體系,制訂考核標准,通過統計、稽核對所監管企業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進行監管,負責所監管企業工資分配管理工作,制定所監管企業負責人收入分配政策並組織實施。
3、指導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推進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4、通過法定程序對所監管企業負責人進行任免、考核並根據其經營業績進行獎懲,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選人、用人機制,完善經營者激勵和約束制度。
8. 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包含哪三大體系
1、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質量標准體系。為規范農產品生產標准,圍繞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按照建立與國際通行標准接軌的標准化生產體系的要求,先後在全市制定推廣了42種優勢農產品標准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
2、建立農業標准化生產示範體系。積極組織實施「綠卡行動計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工程」,大力推進農業標准化基地建設。
3、建立農產品質量認證和檢測體系。加大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開發及認證工作力度。全市累計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的產品達到481個,其中,綠色食品188個,無公害農產品293個,有機食品2個。
(8)公共服務的機制研究擴展閱讀:
1、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經國務院批准,農業部從2001年4月啟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四個城市進行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於2002年7月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
「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著重強調三個方面的推進措施:一是強化生產過程管理,即強化生產基地建設,凈化產地環境,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推行標准化生產,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二是推行市場准入制,即建立檢測制度,推廣速測技術,創建專銷網點,實施標志管理,推行追溯和承諾制度;三是完善保障體系,即加強法制建設,健全標准體系,完善檢驗檢測體系,加快認證體系建設,加強技術研究與推廣,建立信息網路,加強宣傳培訓。
2、CAC標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被世界各國普遍認可的食品安全標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創建的,其宗旨在於保護消費者健康,促進食品貿易公平開展,協調所有食品標準的制定工作。CAC擁有165個成員國,中國是成員國之一。
3、例行監測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是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重要措施之一,2001年從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個試點城市的蔬菜農葯殘留和生豬「瘦肉精」污染定點監測工作開始實施,進而逐步擴展到全國37個城市全年5次的蔬菜農殘、16個城市畜產品污染和5個城市水產品中葯物污染定點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