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馬鞍山市中小學生經典誦讀》
如果您是自發地對傳來統文化感興趣,而源不是出於課外作業的要求,建議您讀誦四書、老子、莊子、了凡四訓、易經、詩經、黃帝內經等經典(讀誦方法的話可以建議您網上搜索,我目前是堅持要把論語讀誦100遍,剛讀了50遍)。
具體的,您可以搜索「王財貴讀經教育」。
如果您每天讀誦兩小時,那麼您一個月可以將論語差不多讀100遍哦(差不多就能背上了)。
文以載道,經典第一,古文第二,其次為詩,再其次為詞。。。。。。
個人見解,希望對您有幫助。
② 安徽省17個城市每個城市最具典型性、代表的傳統文化特色是什麼如銅陵市:「古銅都」青銅文化;
從自然和人文方面講,有「南黃山,北亳州」,黃山以自然景觀取勝,亳州以物質文化獨領風騷,有「葯都」之稱,又是歷史文化古城、道家學說創始人老聃的故鄉
③ 馬鞍山人過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源自天象來崇拜,由上古時自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在這一天,馬鞍山人會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及世界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④ 馬鞍山春節習俗
1、送春
新春頭幾天或立春之日,當塗鄉村人家都會迎來「送春」者。這是回一種以說唱為主的表演形式答,俗稱唱「見樣歌」。送春人一般系家傳親授、曲調獨特,以一人單獨成行居多。
送春時,送春者手持二胡、快板或小鑼等民族樂器,一邊說唱一邊伴奏。說唱內容開頭主要是以辭舊迎新,新春吉祥等唱詞作鋪墊,後面的內容則靈活多變,見到老人唱長壽,見到孩童唱聰慧。
2、凈年
為了過一個乾乾凈凈的新年,到了大年三十,每戶人家都要把院落打掃干凈;把門上的舊聯、牆上的舊畫拆下換新;將要吃的菜該煮的煮、該洗的洗干凈、該裝盤的裝盤;傍晚將水缸盛滿,並煮上滿滿的一鍋年飯(帶第二天吃)。
⑤ 當今時代,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安徽傳統文化
方法如下抄:
進一步襲挖掘安徽傳統文化資源。
弘揚和發展安徽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不利因素。
借鑒吸收外來文化發展新文化。
努力構建安徽文化的時代精神。
充分發揮文化對經濟的激活功能,利用文化發展區域經濟。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現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轉變。
⑥ 皖南的傳統文化
明代中葉,皖南的徽州和池州成為中國東南戲曲文化中心之一,當時著名戲曲聲腔如餘姚腔和弋陽腔已在這一帶流行。嘉靖與萬曆年間,這一帶產生了徽州腔及青陽腔(亦稱池州腔) 、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種聲腔。這一些聲腔興起後,很快風靡各地,比如徽州腔和青陽腔被稱為天下時尚南北徽池雅調 。長期發展而形成今天的徽劇。徽劇是國粹京劇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史稱徽班進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青陽腔又稱「池州腔」,因產生安徽池州青陽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間,江西的弋陽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陽縣一帶,與當地語言、民間戲曲(崑山腔、餘姚腔等)、九華山佛俗說唱、大型宗教戲劇、目連還有民歌小調相結合而產生了青陽腔。
青陽腔是弋陽腔「易腔」之後的一個重要腔種。明末清初盛行,與徽州腔一同被譽為徽池雅調,成為全國主要聲腔,清末衰落。青陽腔由皖南伸展到閩、粵、湘、贛、鄂、蜀、晉、魯等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徽劇、贛劇、川劇、黃梅戲等劇種的形成與發展,尤其為「四大徽班」進京形成京劇奠定了基礎,青陽腔被譽為京劇「鼻祖 」,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顯赫的地位。2006年,青陽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漢族地方戲曲,《中國戲曲志》(安徽卷):「明末清初,徽劇以青陽腔、崑曲及地方俗曲為基礎,徽劇是解放後的定名。徽劇的含義並不等於徽戲,它的聲腔包括青陽腔、徽戲、徽昆和花腔小調幾大部分,以徽戲和青陽腔為主。徽劇是與黃梅戲、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1790年(乾隆55年),徽班名藝人高朗亭率三慶班入京。接著,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又相繼進京,即所謂「徽班進京」。徽班進京後,又吸取京腔、秦腔、崑曲、漢調等劇種的長處,經程長庚等名藝人的創造改革,大約經過了五十年的孕育,到道光、咸豐年間,遂形成為後來的京劇而流行全國。
2006年,徽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連戲原名弋陽腔,曾經流傳於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省,是中國唯一的歷史宗教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堪稱戲劇鼻祖。蕪湖南陵目連戲。明初,皖南蕪湖市南陵縣已有以搬演目連戲為主的戲班。之後,皖南的涇縣、旌陽、宣城、太平等不少地方都有目連戲班或目連戲演出。徽州目連戲。明萬曆年間,皖南徽州祁門清溪人鄭之珍在過往雜劇、變文及傳說等的基礎上撰寫出《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鄭本目連戲一經產生,便在祁門、休寧、石台、婺源、歙縣等地廣為流傳。祁門目連戲原沒有固定演出場所,以鼓擊節,鑼鈸伴奏,不用管弦,上壽時則用嗩吶。其基本唱腔古樸,為明中葉流行於徽州一帶的「徽池雅調」,即徽州腔、青陽腔,保留「滾調」特點。
2006年,弋陽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和戲樂成分的禮儀祀典。大約在宋代前後,儺儀由於受到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開始衍變為旨在酬神還願的儺戲。儺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被譽為戲曲活化石。以其古樸淳厚的魅力打動人心。池州儺面具吸收和融匯了儒、釋、道、巫的宗教意識和民俗、雕、繪畫等內容,是漢族民間藝術的精華,也是研究古代漢族文化、地域風情、民俗工藝的文物。
2005年5月,池州儺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份,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池州市貴池區為「中國儺文化之鄉」。 當塗民歌,流行於馬鞍山市當塗縣的各類漢族民歌的統稱。當塗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譽。當塗民歌,曲調優美,節奏輕快,富有江南水鄉民歌的獨特風格。民歌在該縣流行極廣,且種類繁多。
2006年5月20日,當塗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蕪湖梨簧戲舊名泥簧,是流行於皖南蕪湖、當塗(含今馬鞍山市)、江北和縣、含山沿江一帶漢族戲曲劇種,其發生、發展和形成職業演唱班子在蕪湖,又稱蕪湖泥簧,已有 200 多年歷史。明清之際,每年上元、端午、中元盛大演出,祈神祝福,故又稱平安戲。由蕪湖語言、音調和漢族民間音樂發展而成,汲取二簧、柳子腔和崑曲等劇種唱腔和音律,形成獨特的具有濃郁的江南風味的板腔體。
2006年蕪湖梨簧戲由安徽省政府審定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南詞又稱文詞戲、文詞腔,黃梅戲的姐妹戲 ,流行於安徽省東至縣、宿松縣等地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戲曲劇流行於安徽安慶宿松、東至等地。原系湖北黃梅一帶的漁鼓小調,清末民初由逃荒賣唱人傳入安徽。在發展中曾受「饒河調」影響,吸收並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鑼鼓。從地攤走上舞台,有近百年的歷史。
2006年,文南詞被列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類項目。
2008年6月7日,文南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⑦ 安徽的民風民俗
1、九華山廟會
自唐代以來,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吉誕日)前後,佛教徒和當地工商界都聯合舉辦盛大紀念活動,遠近朝山拜佛者和遊人紛至。1983年廟會制度恢復,至1989年共舉辦7屆。1989年廟會為期1個月,舉辦各種活動12項。
大型的佛事活動有:百歲宮金堂佛像和無瑕真身開光儀式、水陸法會、紀念金地藏(金喬覺)誕辰1294周年法會、祗園寺傳授三壇大戒和佛教禪宗二祖慧可法師道場地址證會等。聯誼活動有首屆中國四大佛山聯誼會、海內外高僧大德座談會等。
拓展資料:
1、中國巢湖漁火音樂節
中國巢湖漁火音樂節將在安徽合肥巢湖舉行,從中廟到姥山島的巢湖湖面漁火映湖美景;湖畔舉辦「大湖之夜」音樂會、湖鮮美食嘉年華、舞龍舞獅大賽、光影巢湖攝影大獎賽等諸多精彩活動,為合肥市民呈現一場視聽盛宴。
2、中國黃梅戲藝術節
是針對我國著名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而開展的一個文化藝術節,1992年10月6日誕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是中國第一個黃梅戲藝術節,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交流展示的重要藝術節之一,是安徽省安慶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標志性的文化形象。
3、中國(蕭縣)伏羊節
伏羊節是於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持續一個月。按農歷的節氣推算,「夏至」後第三個庚(一庚九天)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三伏」,即「末伏」。在這一個月里,蕭縣、宿州、淮北等地的人們集中在各個酒店,飯庄以及專門的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4、中國國際吟詩節
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繼承和發揚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遺風,增進國際友誼與文化交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安徽馬鞍山市從1989年起,在每年金秋重陽節期間,舉辦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吟詩節。
⑧ 馬鞍山有哪些歷史文化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因楚霸王項羽的坐騎烏騅馬的馬鞍落地而得名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發生在馬鞍山當塗。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自古素有「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之美稱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長江三磯之首的採石磯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李白的衣冠冢和太白樓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三國朱然墓 被列為80年代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濮塘風景區里的500多年前發掘的玉乳泉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號稱江南魚米之鄉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長江鰣魚、刀魚、金毛蟹等名貴水產品的主要產地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有個小九華山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有個馬鋼集團 曾是中國十大鋼廠之一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現在安徽省融入長三角的計劃中,馬鞍山站在排頭兵的位置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以香樟樹為市樹,桂花為市花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黃池茶干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江東第一橋 葉家橋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南朝齊梁間「山中宰相」陶宏景在澄心寺隱居而聞名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我國第一位獲論文工程博士學位者 徐大懋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首位國家法學博士 周道濟
⑨ 在五分鍾左右介紹馬鞍山的傳統文化,並與當今時代結合
推薦一首,可來以自己源在加入背景音樂效果更好 《 致--大自然 》 天空將無數種韻律輕飄在亮色下 履履轍跡 歲月的流逝有時象一首歌 當你在這里想起 快樂時光似曾把記憶 留在廣遠的地方 我不會相思 卻帶著快慰熱衷於你的情意 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時候 有我的愛心難以敘述 象昨日的陽光今天如這時的你 把我挽留 必竟是夏季 一個美妙的故事成熟在雨季 象春風得意之時迎接你 用已然忘卻緊鎖的心扉圍繞你 說一聲久別後那漫長的凝視 就足使你眼淚瑩瑩 如氣象萬千的遠古小徑 只有一種聲音回盪 那無邊的翠綠連接著欣欣的里程 不會停息 是綠色的曼妙是紅色的嬌柔 是幽雅把它擎起 是冷酷的嚴峻是孤獨的陶冶 是奮斗者的驕傲 你溫馨的世界 屬於勇敢的男人天真的少女 及冬天與智慧 屬於酣暢的溪流歡躍的小鳥 及烈日和海岸 屬於象形的橄欖樹 屬於我 和我所愛的叢林 當綠色原野上有蝴蝶翩翩 如兒時的你 當沉沉黑夜靜靜躺在河邊 夢幻般流連 我尋覓好長的小路彎呵 當黎明的田間 有人從明媚的春光前走過 當風絮一遍遍 去揉扶那寂靜的荒野 你用什麼懷抱來撫擎這 溫馨的飄逸 我走出歲月的流失 ...
⑩ 安徽風土人情 地理介紹
一、風土人情
安徽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徽商、徽墨、徽菜、徽戲的發祥地。
徽菜是中國八大地方菜系之一,隨著徽商崛起而享譽大江南北,同時亦隨著徽商的衰落而沉寂。
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東晉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但形成商幫集團則在明成化、弘治年間,明嘉靖以後至清乾隆、嘉慶時期,徽商達於極盛。
歷史上,徽商不是一個單純的以經商營利為唯一目的的商業集團,他們與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從而形成了這個商業集團的獨特風格,贏得了「儒商」 的美名。
產生了木雕、磚雕、石雕藝術和以民居、祠堂、牌坊為特徵的徽派建築,產生了合「五 方之音」、唱念做打並重的徽戲徽班;徽商後裔、一代宗師程大位發明了算盤 ……可謂群星璀璨,異彩紛呈。安徽人愛唱黃梅戲。其特點是載歌載舞,長於行情,接近生活,唱腔優美,表演朴實細膩,韻味醇厚雋永,常以載歌載舞的形式、淳樸健康的格調表現人物。
二、地理環境
安徽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瀕江近海,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經濟帶,內擁長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區經濟輻射。地勢由平原、丘陵、山地構成;地跨淮河、長江、錢塘江三大水系。
安徽省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南北兼容。
地形地貌
安徽省平原、台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可將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區、江淮台地丘陵區、皖西丘陵山地區、沿江平原區、皖南丘陵山地五個地貌區,分別佔全省面積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安徽有天目-白際、黃山和九華山,三大山脈之間為新安江、水陽江、青弋江谷地,地勢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漸次下降,分別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組成層狀地貌格局。
山地多呈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為黃山蓮花峰海拔1873米。山間大小盆地鑲嵌其間,其中以休歙盆地為最大。
安徽省在氣候上屬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在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濕潤季風氣候。
其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處中緯度地帶,隨季風的遞轉,降水發生明顯季節變化,是季風氣候明顯的區域之一。
(10)馬鞍山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安徽建省於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因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期有古皖國而簡稱皖。
安徽省是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沖和國內幾大經濟板塊的對接地帶,經濟、文化和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有著歷史和天然的聯系。
安徽文化發展源遠流長,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四個文化圈組成。截至2019年12月,安徽省下轄16個省轄市,9個縣級市,52個縣,44個市轄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