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楚國

馬鞍山楚國

發布時間:2020-12-31 12:46:43

1. 馬鞍山在戰國時期是哪個國的

馬鞍山市歷史悠久,市名來源於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

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在馬鞍山市現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馬鞍山山名記載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輿地誌》: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舊有神祠,赤烏二年所建。

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治所今當塗縣丹陽鎮)。
東晉咸和四年(329 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徙,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
永和元年(345 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於牛渚(今採石)。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 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
隋開皇九年(589 年),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徙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並迄今相沿未變。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 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

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 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佔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明清府治隸屬不變。
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
1949年4月,當塗解放。
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
1955 年8 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
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其間,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
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鄉外)劃屬馬鞍山市。轄縣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
2011年8月22日,原地級市巢湖市所轄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2012 年,撤銷金家莊區、花山區,設立新的花山區;設立博望區,將當塗縣博望、丹陽、新市3 個鎮劃歸博望區管轄。

2. 馬鞍山是怎麼回事

一起由某官與某民的糾紛為導火索,變成了政.、..府和整個市民的沖突,最終引起了一個轟動性的群-.-體性~~事- -!件

3. 馬鞍山有幾個縣

截至2017年底,馬鞍山市有3個縣,分別是當塗縣、含山縣、和縣。

1、當塗縣

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 地處安徽東部、長江下游東岸。東臨博望區和石臼湖,以湖中流河與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高淳區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隔江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及宣城市接壤;北與雨山區毗連。

2、含山縣

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地理位置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皖中東部、巢湖之濱。含山自唐武德六年(623年)置縣以來,已有1380 多年歷史,是春秋吳楚故地,素有吳頭楚尾之稱。

3、和縣

古名歷陽,安徽省馬鞍山市下轄縣。地處皖東、長三角地區的邊緣,皖江開發的最前沿,向為江淮水陸之要沖。東南與蕪湖市裕溪口緊連,南與無為縣接壤,西與含山縣接壤,西北與全椒縣毗鄰,東北與南京市一橋之隔,東面緊靠長江,隔江面對南京、馬鞍山、蕪湖三大城市。

(3)馬鞍山楚國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1、吳、越、楚

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

2、丹陽

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縣治今當塗縣丹陽鎮)。 東晉北方戰亂,難民南遷。成帝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徒,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牛渚(今採石)。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

3、當塗

隋開皇九年(589年),將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徒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迄今相沿不變。

4、太平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佔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
明清府治隸屬不變。

5、當塗縣

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1914年)設蕪湖道,當塗屬蕪湖道。民國17年(1928年)廢道,仍直隸安徽省。

6、馬鞍山礦區

1949年4月當塗解放。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1955年8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

7、馬鞍山市

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公社外)劃歸馬鞍山市。

8、新馬鞍山市

2011年08月16日安徽省地級市巢湖市被分拆為三個部分,其中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

2012年09月05日,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安徽省調整馬鞍山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2〕103號),安徽省正式通知成立馬鞍山市博望區,管轄原當塗縣博望、丹陽和新市三個鄉鎮。

4. 馬鞍山的歷史沿革

馬鞍山市歷史悠久,市名來源於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在馬鞍山市現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馬鞍山山名記載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輿地誌》: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舊有神祠,赤烏二年所建。
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治所今當塗縣丹陽鎮)。
東晉咸和四年(329 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徙,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
永和元年(345 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於牛渚(今採石)。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 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
隋開皇九年(589 年),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徙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並迄今相沿未變。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 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
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 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佔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明清府治隸屬不變。
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
1949年4月,當塗解放。
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
1955 年8 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
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其間,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
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鄉外)劃屬馬鞍山市。轄縣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
2011年8月22日,原地級市巢湖市所轄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2012 年,撤銷金家莊區、花山區,設立新的花山區;設立博望區,將當塗縣博望、丹陽、新市3 個鎮劃歸博望區管轄。 馬鞍山歷史沿革一覽朝代 建置名稱 建置時間 治所 西周 無 無 無 東周 無 無 無 秦朝 九江郡丹陽縣 前221年 丹陽鎮 西漢 揚州丹陽郡丹陽縣 前202年 丹陽鎮 東漢 揚州丹陽郡丹陽縣 25年 丹陽鎮 吳國 揚州丹陽郡丹陽縣 222年 丹陽鎮 西晉 丹陽縣 280年 丹陽鎮 東晉 南豫州 345年 牛渚鎮 南朝 南豫州南丹陽郡 502年 採石鎮 隋朝 宣州當塗縣 589年 姑孰鎮 唐朝 江南道宣州當塗縣 618年 姑孰鎮 楊吳 宣州當塗縣 902年 姑孰鎮 南唐 宣州當塗縣 937年 姑孰鎮 北宋 江南東路太平州 977年 當塗縣 南宋 江南東路太平州 1127年 當塗縣 元朝 江浙行省太平路 1206年 當塗縣 明朝 南直隸太平府 1355年 當塗縣 南明 南直隸太平府 1645年 當塗縣 清朝 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
安徽省太平府 1646年 當塗縣 太平天國 安徽省太平郡 1853年 當塗縣 中華民國 安徽省當塗縣 1912年 姑孰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皖南行署當塗縣馬鞍山鎮
安徽省馬鞍山礦區
安徽省馬鞍山市 1954年、1955年、1956年,1983年 金家莊區

5. 馬鞍山是否過長江

看你從哪裡來啊,馬鞍山在江南,跟南京在一邊,從合肥來需要過江,從上海不用

6. 馬鞍山又叫什麼

馬鞍山地區歷史悠久。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縣治今當塗縣丹陽鎮)。東晉北方戰亂,難民南遷。成帝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徒,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牛渚(今採石)。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隋開皇九年(589年),將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徒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迄今相沿不變。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佔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明清府治隸屬不變。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1914年)設蕪湖道,當塗屬蕪湖道。民國17年(1928年)廢道,仍直隸安徽省。1949年4月當塗解放。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1955年8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公社外)劃歸馬鞍山市。
馬鞍山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崛起的新興鋼鐵工業城市,現轄三區一縣。建市時,馬鞍山建成區面積只有0.7平方公里,人口5.65萬人,經50多年發展與建設,馬鞍山已由原來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發展為人口達126萬人、國內生產總值428億元、市區面積354平方公里的新興工業城市。馬鞍山不僅城市生態環境優美,而且地理位置獨特,形成了"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獨特的城中有園,園中有城的城市風光。其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先後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多次表彰,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等榮譽稱號,馬鞍山市已成為揚子江畔一顆璀璨的明珠。

7. 馬鞍山的由來

馬鞍山是傳說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全軍覆沒,敗退至安徽和縣烏江專,自覺無顏見江屬東父老,便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刎而亡。 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馬鞍山的市名因此山而來。

8. 馬鞍山歷史多久

馬鞍山市歷史悠久,市名來源於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

詩城掠影(39張)
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在馬鞍山市現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馬鞍山山名記載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輿地誌》: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舊有神祠,赤烏二年所建。

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治所今當塗縣丹陽鎮)。
東晉咸和四年(329 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徙,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
永和元年(345 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於牛渚(今採石)。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 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
隋開皇九年(589 年),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徙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並迄今相沿未變。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 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

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 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佔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明清府治隸屬不變。
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
1949年4月,當塗解放。
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
1955 年8 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
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其間,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
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鄉外)劃屬馬鞍山市。轄縣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
2011年8月22日,原地級市巢湖市所轄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2012 年,撤銷金家莊區、花山區,設立新的花山區;設立博望區,將當塗縣博望、丹陽、新市3 個鎮劃歸博望區管轄。

9. 馬鞍山市在什麼地方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東南岸、安徽省東部。

馬鞍山,簡稱「馬」,是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是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門戶城市;轄3區3縣,總面積4049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230.2萬人。

馬鞍山橫跨長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早在六朝時期,許多名公巨卿、賢達雅士就流連駐足馬鞍山,留下眾多古跡和文化遺存。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建設試點城市、全國科技興市試點城市、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

首批國家信息消費示範城市、中國詩歌之城等殊榮。馬鞍山是中國十大鋼鐵基地之一,馬鋼所在地,馬鞍山港是長江十大港口之一,皖江第一港口,是中國重要的鋼鐵流通基地,馬鞍山鄭蒲港繼上海、南京兩個深水港後,長江最後一個萬噸級深水岸線碼頭。

(9)馬鞍山楚國擴展閱讀:

馬鞍山市地處北緯31°46'42''~31°17'26''與東經118°21'38''~118°52'44''之間。東臨石臼湖與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縣接壤。至蕪湖市區30公里;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具有臨江近海。

緊靠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的優越地理位置。馬鞍山市最北點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點在黃池鎮水陽江中心航道線上。最西點為江心洲與和縣之間長江主航道中心線,最東點處於石臼湖中心線。

歷史沿革:

馬鞍山地區歷史悠久,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縣治今當塗縣丹陽鎮)。東晉北方戰亂,難民南遷。成帝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徒,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

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牛渚(今採石)。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隋開皇九年(589年),將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徒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迄今相沿不變。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佔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明清府治隸屬不變。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1914年)設蕪湖道,當塗屬蕪湖道。

民國17年(1928年)廢道,仍直隸安徽省。1949年4月當塗解放。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1955年8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

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公社外)劃歸馬鞍山市。馬鞍山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崛起的新興鋼鐵工業城市,現轄三區一縣。建市時,馬鞍山建成區面積只有0.7平方公里,人口5.65萬人,經50多年發展與建設,馬鞍山已由原來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發展為人口達126萬人。

國內生產總值428億元、市區面積354平方公里的新興工業城市。馬鞍山不僅城市生態環境優美,而且地理位置獨特,形成了"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獨特的城中有園,園中有城的城市風光。

山名的來歷:

馬鞍山的山名來自一個凄美的傳說,這一點眾所周知。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全軍覆沒,敗退至和縣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

在馬鞍山市現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馬鞍山山名記載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輿地誌》: 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舊有神祠,赤烏二年所建。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楚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