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服務基層項目人員中招錄鄉鎮公務員的考試科目 公共基礎知識里 農業農村工作知識考的要點多不多,大
不多,5%左右
2. 農業系統國有單位公共服務機構又要有哪些
本問題非原創 是我上網找的資料 幫你做了精簡 希望對你有幫助 會議通過「十二五」規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22)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2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24)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 (25)加大環境保護力度。(26)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2008年11月6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了新聞通氣會,規劃司司長李守信介紹開展「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工作的有關考慮。李守信主要從三方面作了介紹。 前期研究意義 須明確提出「富民」任務 作為統領未來5年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總體規劃,我認為,「十二五」規劃應明確提出「富民」的目標和任務。 另外,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都跟貧富差距和民眾的普遍不富裕有著直接的關系。如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問題、消費和內需不足的問題,乃至一些群體性事件,都有著貧富分化的影子。貧富分化甚至直接影響到中國社會的穩定。 所以,「十二五」規劃政策的著力點應該轉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富裕人民群眾作為全新思路和戰略,圍繞著如何「富民」問題,制定行動路線圖。而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今天的經濟實力也已經為解決「富民」問題提供了物質基礎。 另一方面,盡管「富民」問題在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非常重要,但畢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問題的解決。正如本文開頭所說,在官方看來,「十二五」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區域結構等諸種結構構成的結構難題。結構問題在中國來說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十二五」規劃還是把它列為必須優先解決的頭等大事,這說明,結構問題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續下去。 現在的情況是,雖然高層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要解決起來相當困難,否則,它也不會積累到今天這個程度。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當干預造成的。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是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該增長方式的特點是,以追求GDP為主要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主要任務,以重化工業項目和熱衷批租土地為主要途徑,以行政推動和行政干預為主要手段。 以外部力量促進政府變革 (一)轉變和縮減政府的行政職能,限制行政權力; (二)規范行政行為,控制行政權; (三)加強社會自治,將一部分行政權轉化為社會的權力,使公民參與到國家事務的管理和監督。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結構。 。 地方業績考核淡化GDP目標 其一,定調「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其二,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1.世界經濟走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2.我國宏觀經濟走勢及政策取向。 思路目標 3.「十二五」規劃總體思路研究。 4.「十二五」規劃發展目標研究。 5.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路與對策研究。 產業結構 6.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研究。 7.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研究。 8.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 9.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研究。 10.糧食安全問題研究。 11.能源發展戰略研究。 12.交通運輸發展戰略研究。 13.新能源發展戰略 城鄉區域 13.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思路研究。 14.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研究。 15.統籌城鄉發展問題研究。 16.優化生產力布局戰略研究。 17.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研究。 科教文化 18.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19.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對策研究。 20.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 改革開放 21.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 22.深化國有經濟改革研究。 23.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研究。 24.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問題研究。 25.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研究。 26.資源要素價格改革思路和對策研究。 27.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研究。 28.完善金融體系及防範金融風險研究。 29.構建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研究。 人民生活 30.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研究。 31.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研究。 3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研究。 33.構建住房保障體系的思路與對策。 34.實施擴大就業戰略研究。 資源環境 35.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研究。 36.節能減排問題研究。 37.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戰略研究。 38.建立完善生態環境與資源補償機制研究。 39.我國災害應急體系建設研究。
3. 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包含哪三大體系
1、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質量標准體系。為規范農產品生產標准,圍繞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按照建立與國際通行標准接軌的標准化生產體系的要求,先後在全市制定推廣了42種優勢農產品標准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
2、建立農業標准化生產示範體系。積極組織實施「綠卡行動計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工程」,大力推進農業標准化基地建設。
3、建立農產品質量認證和檢測體系。加大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開發及認證工作力度。全市累計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的產品達到481個,其中,綠色食品188個,無公害農產品293個,有機食品2個。
(3)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擴展閱讀:
1、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經國務院批准,農業部從2001年4月啟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四個城市進行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於2002年7月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
「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著重強調三個方面的推進措施:一是強化生產過程管理,即強化生產基地建設,凈化產地環境,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推行標准化生產,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二是推行市場准入制,即建立檢測制度,推廣速測技術,創建專銷網點,實施標志管理,推行追溯和承諾制度;三是完善保障體系,即加強法制建設,健全標准體系,完善檢驗檢測體系,加快認證體系建設,加強技術研究與推廣,建立信息網路,加強宣傳培訓。
2、CAC標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被世界各國普遍認可的食品安全標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創建的,其宗旨在於保護消費者健康,促進食品貿易公平開展,協調所有食品標準的制定工作。CAC擁有165個成員國,中國是成員國之一。
3、例行監測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是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重要措施之一,2001年從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個試點城市的蔬菜農葯殘留和生豬「瘦肉精」污染定點監測工作開始實施,進而逐步擴展到全國37個城市全年5次的蔬菜農殘、16個城市畜產品污染和5個城市水產品中葯物污染定點監測。
4. 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什麼區別
農業服務體系是在深化責任農技推廣制度基礎上,按照提高市級、強化鎮級、發展村級、延伸內戶級的容總體要求,構建政府主導力、科技支撐力、農民主體力、社會參與力等「四力合一」的農業公共服務建設機制,完善農技推廣體系,強化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為農業生產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成套的組織機構和方法制度的總稱。它是運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使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的農業生產單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克服自身規模較小的弊端,獲得大規模生產效益的一種社會化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
5. 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有哪些
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示範社建設行動。加強合作社人員培訓,各級財政給予經費支持。
將合作社納入稅務登記系統,免收稅務登記工本費。盡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條件的合作社承擔國家涉農項目的具體辦法。
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讓農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
中央和地方財政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規模,重點支持對農戶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基地建設、質量檢測。鼓勵龍頭企業在財政支持下參與擔保體系建設。採取有效措施幫助龍頭企業解決貸款難問題。
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農民工技能培訓;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失去工作的農民工納入相關就業政策支持范圍。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支持。
保障返鄉農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權益,對生活無著的返鄉農民工要提供臨時救助或納入農村低保。同時,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鼓勵農民就近就地創業。
(5)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擴展閱讀:
惠農政策補貼
農業部發布《2014年國家深化農村改革、支持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政策措施》,50項政策涵蓋種糧直補、農機補貼、產糧大縣獎勵等多項支農惠農政策,其中僅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補貼等四項補貼資金規模達到1600億。
以2014年明確的資金數和2013年基數統計,四項對農民的補貼金額為1638億元。除了對農民直補,中央財政每年會對產糧產油大縣實施獎勵政策;
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產糧(油)大縣獎勵320億元,今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加大獎勵力度,對產豬大縣的補貼預計也會達到2013年35億的規模。僅以上這幾項資金,就達到2000億的規模。
根據公開資料,我國用於農業補貼的資金從2002年的1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2000多億元規模,隨著各種補貼政策的完善,補貼資金還會進一步增長。
參考資料:惠農政策-網路
6. 鄉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是事業單位行政編制嗎
是事業單位編制的單位。
承辦所在鄉鎮的農業、林業、水利、農業機械、畜牧獸醫回等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答物疫病防控防治、農產品質量檢測等服務性工作。承辦黨委、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人員編制,設主任1名、副主任3名,專業技術人員若干。
(6)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擴展閱讀
實施范圍:
1、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事業單位,包括經費來源主要由財政撥款、部分由財政支持以及經費自理的事業單位,都要按照《試行辦法》和本實施意見實施崗位設置管理。
2、事業單位管理人員(職員)、專業技術人員和工勤技能人員,都要納入崗位設置管理,崗位設置管理中涉及事業單位領導人員的,按照幹部人事管理許可權的有關規定執行。
3、使用事業編制的各類學會、協會、基金會等社會團體工作人員,參照《試行辦法》和本實施意見,納入崗位設置管理。
4、經批准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十八條 進行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各類企業所屬的事業單位和事業單位所屬獨立核算的企業,以及由事業單位已經轉制為企業的單位,不適用《試行辦法》和本實施意見。
7. 國家對農政策
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有:
1.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示範社建設行動。加強合作社人員培訓,各級財政給予經費支持。將合作社納入稅務登記系統,免收稅務登記工本費。盡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條件的合作社承擔國家涉農項目的具體辦法。
2.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
3.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工技能培訓。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失去工作的農民工納入相關就業政策支持范圍。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鄉農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權益,對生活無著的返鄉農民工要提供臨時救助或納入農村低保。
4. 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按照著力增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務的要求,繼續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推進「鄉財縣管」改革,加強縣鄉財政對涉農資金的監管。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逐步建立資金穩定、管理規范、保障有力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
5.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調整財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對縣鄉財政的一般性轉移支付,逐步提高縣級財政在省以下財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縣鄉財政基本財力保障制度。
6.積極開拓農村市場。支持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合作建立區域性農村商品采購聯盟,用現代流通方式建設和改造農村日用消費品流通網路,擴大「農家店」覆蓋范圍,重點提高配送率和統一結算率,改善農村消費環境。
7.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制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有效銜接辦法。實行新的扶貧標准,對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盡快穩定解決溫飽並實現脫貧致富,重點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
8. 農產品追溯公共服務平台和農業農村部用什麼關系
農產品追溯公共服務平台和農業農村部用是屬於相互關聯的關系,他們相輔相成。
9. 鄉鎮供銷社是什麼性質的單位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是中國供銷合作社的聯合組織,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領導,行政級別為正部級,是國家行政機關。
供銷合作社是我國農村社會主義商業的一種形式。由農村勞動人民自願入股並由國家扶助組織起來的社會主義商業組織。其組織系統在中央設中華人民共和國供銷合作總社,在地方設各級供銷合作社,在鄉鎮設基屋供銷合作社。
基層供銷合作社。配合鄉、鎮、區鎮府宣傳發動、組織引導農民群眾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基層社作為一級法人實體,是供銷合作社的基礎,是為「三農」服務的前沿陣地。
村級綜合服務站。村級綜合服務站是供銷社設在村、社的以經營生活資料、生產資料、收購農、畜土特產品為主的網點,縣、區社基層供銷社以村級綜合服務站和鄉、鎮供銷社綜合門市部為支撐點開展為農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服務。
歷史沿革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就多次論述過合作社的問題。
1949年11月,中央成立了中央合作事業管理局,主管全國合作事業。
1950年7月,中央合作事業管理局召開了中華全國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屆代表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社法(草案)》、《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章程(草案)》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統一領導和管理全國的供銷、消費、信用、生產、漁業和手工業合作社。
1954年7月,中華全國合作社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修改了社章,將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更名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建立了全國統一的供銷合作社系統。
2011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全系統初步建成了覆蓋縣、鄉、村三級的經營服務網路。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農產品流通,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重要作用,為供銷合作社的改革發展和轉型升級帶來契機。
2014年,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列入中央改革辦2014年工作要點,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4月初,國務院批復同意在河北等4個省開展試點,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央層面批復的第一家全國性改革試點。
經中央同意,總社會同中央農辦等20多個部委,啟動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文件的調研起草工作,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審議通過文件稿。
2014年7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供銷合作總社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提升為農服務能力。支持供銷合作社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
《全國供銷合作社「 十三五」發展規劃》印發實施,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提出了後五年的發展目標、具體任務和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
2017年6月,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專項試點啟動,28個省(區、市)32家單位承擔試點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