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馬鞍山向山鎮2020棚戶區改造裝修費多少錢一平方
棚戶區改造裝修費不是很高,大概一平米也就是在100多元左右。
❷ 市中區的行政區劃
1948年9月濟南解放後,濟南特別市設11個行政區,今市中區轄區為第四、五、六、九區(四區駐地上新街2號,五區駐地經四緯一路東,六區駐地經四緯三路,九區駐地經七緯二路東樂山街彭城裡)。
1951年1月行政區劃進行了較大調整,劃分為6個市區,轄區為五區(駐地麟祥街六合里),轄1~17個街政府,1952年10月將街政府改稱大居民委員會,統管街道行政事務。
1953年12月26日,區成立街道辦事處,五區轄一、二、三、四、五、七、八、九街道辦事處(三里庄第六大居委會並入大觀園第五辦事處)。
1955年9月8日,調整區劃並變更區名,將五區改稱市中區(因地處市區中部而得名,駐地林祥南街233號),原郊六區部分劃歸市中區,成立第十街道辦事處,共轄9個街道辦事處。
1956年7月16日,撤銷濼源區,將原濼源區所屬的普利門、西青龍街街道辦事處劃歸市中區,同時將市中區所屬五里溝街道辦事處(原五區第一街道辦事處)劃歸槐蔭區,並將第二、三、四、五、七、八、九、十等8個辦事處依次改名為經二路、館驛街、魏家莊、大觀園、岔路街、經七路、桿石橋、四里村街道辦事處,共轄10個街道辦事處。
1959年12月7日,撤銷市中區,將原市中區所屬普利門、西青龍街兩個街道辦事處劃歸歷下區;將大觀園、四里村、岔路街、桿石橋、經七路、經二路、魏家莊、館驛街8個街道辦事處劃歸槐蔭區。
1960年6月18日,恢復市中區,將槐蔭區所屬經二路、館驛街、魏家莊、大觀園、岔路街、經七路、桿石橋、四里村8個街道辦事處劃歸市中區。
1961年10月,又將歷下區所屬普利門、西青龍街兩個街道辦事處劃歸市中區。
1963年2月,普利門街道辦事處更名為共青團路街道辦事處,轄10個街道辦事處。
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中,市中區改名為紅旗區,經二路、館驛街、魏家莊、大觀園、岔路街、經七路、桿石橋、四里村、西青龍街等街道辦事處相繼改名為太陽升、朝陽、紅衛、東方紅、衛東、紅旗、先鋒、英雄山、東風街道革命委員會。
1973年復稱市中區。
1978年各街道辦事處恢復原名稱。9月將近郊梁家莊、陳家莊、王家莊、四里村等4個生產大隊劃歸市中區,同時增設市中區二七新村街道辦事處(區機關駐地經三路235號),轄11個街道辦事處。
1985年9月市中區增設六里山、七里山、玉函路街道辦事處,轄14個街道辦事處,171個居民委員會。
1987年4月30日,撤銷郊區,將原郊區所屬七賢鎮劃歸市中區。
1988年11月11日,增設市中區舜玉路街道辦事處。
1990年8月,將七賢鎮所屬西八里窪村劃歸六里山街道辦事處,張安新村劃歸玉函路街道辦事處,東八里窪村劃歸舜玉路街道辦事處。
1991年,市中區轄經二路、館驛街、大觀園、魏家莊、共青團路、經七路、岔路街、桿石橋、西青龍街、四里村、二七新村、六里山、七里山、玉函路、舜玉路等15個街道辦事處和七賢鎮。有190個居民委員會,27個居(村)委會。區政府辦公機關駐經八路122號濟南大廈。
1995年5月,撤銷西青龍街、共青團路兩個街道辦事處,合並成立濼源街道辦事處;增設王官莊街道辦事處。至1997年,轄區有經二路、館驛街、大觀園、魏家莊、濼源、經七路、岔路街、桿石橋、四里村、二七新村、六里山、七里山、玉函路、舜玉路、王官莊15個街道辦事處和七賢鎮。共有223個居民委員會,17個村民委員會,27個自然村。區政府辦公機關設在經八路122號濟南大廈。
1998年,市中區轄經二路、館驛街、大觀園、魏家莊、濼源、經七路、岔路街、桿石橋、四里村、二七新村、六里山、七里山、玉函路、舜玉路、王官莊等15個街道辦事處和七賢鎮。有223個居委會,17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區政府辦公機關位於經八路122號(濟南大廈)。
2000年8月,十六里河、黨家莊鎮劃並市中區,至此,市中區區劃面積由58.57平方公里增至280.25平方公里。
2001年5月,撤銷館驛街街道辦事處,將其並入魏家莊街道辦事處。撤銷經七路、岔路街街道辦事處,將其並入桿石橋街道辦事處。撤銷玉函路街道辦事處,其所轄的一居、二居並入四里村街道辦事處,三居、四居並入舜玉路街道辦事處。同年8月,撤銷七賢鎮,設立舜耕、白馬山、七賢三個街道辦事處。到2004年底,全區有大觀園、魏家莊、濼源、桿石橋、四里村、二七新村、六里山、七里山、舜玉路、王官莊、舜耕、白馬山、七賢等13個街道辦事處,黨家莊、十六里河兩個鎮。
2007年5月28日,黨家莊、十六里河兩個鎮撤鎮設辦,原黨家莊鎮的行政區域設立黨家街道辦事處和陡溝街道辦事處;原十六里河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十六里河街道辦事處和興隆街道辦事處。 北部為新生界黃土及沙礫沉積為主,南部以古生界灰岩為主,岩層呈向北傾斜的單斜構造,三組斷裂切成塊狀。
轄區地處泰山北麓低山丘陵和魯西北黃河沖積性平原。南部多為低山丘陵,西部、北部地勢平坦,依次為低山、丘陵、山後傾斜性平原。南部低山丘陵海拔89-754.7米,北部傾斜性平原海拔30米。
轄區山嶺主要有橛子山、馬鞍山、英雄山、郎茂山、青龍山、簸萁山、馬武寨北峰、狼窩頂山北山、青桐山、頂溝峪、半偏山、珍珠山,最高為青桐山,海拔754.7米,最低為白馬山,海拔89米。 1998~2004年,市中區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耕地、農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減少。2001年,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強化園區建設。在壓縮糧食種植面積和加強葡萄、紅杏等6個種植基地建設的同時,完成了區農業科技產業園二期工程,建成了具有農家特色的「民俗村」;規劃建設了佔地600畝的畜牧養殖小區。2003年,深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大園區建設,建設有特色的城郊農業。2000~2004年,糧經比例8:2降到5.5:4.5以下。2004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654億元。
2000年,十六里河鎮和黨家莊鎮劃入市中區後,耕地面積增加,至年末,轄區耕地面積為5978公頃。由於城區擴展和房地產開發建設佔用耕地,2000~2004年,轄區耕地面積減少451公頃,至2004年末,實有耕地面積5527公頃。2000年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轄區農村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增加投入,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增加了農民收入,合理配置農村各種資源,農林牧副全面發展。 2012年,市中心區按照主城帶動、板塊布局、全域發展的理念,深入落實「一核三區」、「六大基地」、「一河多園」的發展規劃,加快推進總投資1690億元、總規劃建築面積2836萬平方米的33個投資過億元項目,完成徵收拆遷80萬平方米,供應土地120萬平方米,開工建設280萬平方米,全區城鄉統籌、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加快形成。中心城區增創新優勢。圍繞增強中心城區的帶動能力,加快推進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步伐,萬達廣場城市綜合體已形成規模,經八緯一、梁庄等4個棚改項目基本建成,綠地普利中心、中海九曲、文庄公租房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中山公園東、山東書城、潤華國際財富中心、祥泰廣場、華潤依山郡等項目全面開工,南北康、搬倒井、小嶺等片區完成房屋丈量,中心城區的承載力、輻射力和帶動力不斷增強。城郊西南部釋放新空間。圍繞拓展城市發展空間,以城中村改造為突破口,強力推進城郊西南部的規劃建設,確定了六大產業基地的邊界范圍,完成了現代物流、高新技術、文化創意、交通裝備四大基地的規劃策劃方案,岳而城中村改造項目完成安置房的立項、土地等手續,大廟屯城中村改造項目完成拆遷26.9萬平方米,仁里村、董庄村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完成拆遷5萬余平方米,韓庄等7個城中村改造項目規劃策劃方案獲得審批。南部農村呈現新變化。圍繞生態改善和生態富民,進一步加大南部山區的保護與發展力度,投資2800餘萬元的玉符河(宅科—崔馬橋段)治理工程全面竣工,新建「五小」水利設施200處,投資1500萬元的大黨路改造工程全線竣工;新建都市農業園區3個,全區市級以上現代都市農業園區達到13個,「一河多園」生態產業發展格局加快形成。2012年投入4.5億元,扎實推進以凈化、綠化、美化、亮化為主要內容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累計排查清理垃圾26.2萬立方米,完成樓體亮化26棟,高標准整治了103省道、104國道和二環南路、二環西路,新增、提升綠化面積28萬平方米,綠化荒山5000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3.9%,環境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列濟南市第一。市政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完成了經二路、劉長山路等5條道路的拓寬改造,維護整修緯二路、玉函路等60條道路;改造提升王官莊九區等9個開放式居民小區,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18.4萬平方米,新建休閑健身廣場19處,增設停車位500個,社區設施更趨完善。全面落實河長制、河段長制,對袁柳河、十六里河西河等9條河道進行了綜合治理,清理淤泥垃圾7萬立方米,確保了行洪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