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改革開放前後中國社會的變化
十一五」將給百姓帶來哪些實惠——從五中全會看百姓生活六大變化
新華網北京10月19日電(記者 賀勁松、趙承、張旭東)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從全會公報透出的信息看,「十一五」規劃是為後十年順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規劃,是一個關注民生的規劃。在未來五年,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普通百姓生活至少有六個方面的變化。
從發展到科學發展,更多更普遍地惠及普通百姓
發展的目的是造福百姓。公報提出,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特別強調「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始終是中國的中心任務」,這將使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
改革開放27年來,百姓生活發生的變化有目共睹。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地方發展模式存在問題,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社會矛盾。在這些地方,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以及體制弊端,不但沒有增加人民福利,反而損害了百姓的利益。
在一些地方的城鎮化過程中,不規范的征地和拆遷,引發了諸多矛盾。一些企業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屢屢造成污染事故,危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教育和醫療體制中存在的問題,讓城鄉居民背負越來越沉重的支出包袱。機會的不平等,成為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諸如此類問題,背離了科學發展的軌道和發展的根本目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認為,五中全會提出,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成功地解決「如何發展」、「發展為了什麼」的問題。
科學發展,就要調整經濟結構;科學發展,就要轉變增長方式,在提高效益的基礎上,讓群眾獲得更多的回報;科學發展,就要改革體制弊端,推進壟斷行業、分配領域等關鍵領域的改革,在激發社會活力的同時,逐步消解收入分配差距的矛盾;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就必須把事關百姓利益的就業、社會保障等問題擺到更加突出位置,積極加以解決。
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在五中全會提出的「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中,直接涉及百姓生活的很多,如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持續增加城鎮就業崗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減少貧困人口;普遍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基本穩定價格總水平,較大改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推動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進一步改善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構建和諧社會等,這些目標的逐步實現,將使群眾的生活質量得到很大提高。
專家們指出,由「發展」到「科學發展」,就是要消除發展中的不科學因素,端正發展目的,從單純經濟增長轉向更加註重改善民生。「十一五」時期既是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時期。隨著社會結構的快速變動,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會不斷增多並趨於復雜化。在這種背景下,落實科學發展觀,讓發展成果更多更普遍地惠及百姓意義非同尋常。
從先富到共同富裕,讓中國每一個角落都富起來
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召開前,許多網民談到對「十一五」的期盼時,均希望國家在解決兩極分化、縮小貧富差距上有重大突破。
近年來,我國東、中、西部人均GDP之間的差距仍在拉大,從1999年的2.49比1.26比1,擴大到2003年的2.61比1.25比1。
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研究表明,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在1995年時為2.5倍,到2003年時擴大至3.23倍,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獲得的各種轉移支付和補貼等,實際收入差距達5倍左右。
專家認為,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容易引起部分社會成員心理失衡甚至利益沖突,而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收入分配不公,則進一步加劇兩極分化,給社會帶來很多的不穩定因素。
五中全會公報把解決兩極分化、縮小貧富差距擺到了突出位置。 「十一五」期間,政府將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製度和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建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讓公共服務惠及農民。今後政府新增財力將重點投向農村、農業和農民,而且增長幅度還會大大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舉措,也將加快這些地區追趕東部沿海地區的步伐。
五中全會公報還提出,「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隨著這些精神的貫徹和落實,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將得到逐步緩解。
更多的就業崗位、更健全的保障體系
就業是民生之本。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據中國社科院預測,2006年新增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今後幾年,全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1000萬人,另外還有1400萬下崗失業人員。如果經濟增長保持8%左右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多萬就業崗位,加上補充自然減員,可以安排就業1000萬人左右,每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在1400萬人左右。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基本格局長期內不會改變,而且矛盾可能更加突出。
從2002年開始,我國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取得很大成效。目前,有關部門正在抓緊調研,制定文件,把政策的穩定性、連貫性,與新時期新條件下的有效性結合起來,把許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十一五」延續下去,並根據形勢的變化加以完善和改進。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有關勞動保障工作的「利好」政策將陸續出台,「十一五」期間預計將新增就業4500萬人。
另外,五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這些含金量很高的政策都將為普通百姓提供更為可靠的生活保障。
看病難、看病貴,上學難、學費貴等群眾切身難題將逐步解決
「認真研究並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公報中關於解決民生問題的要求十分明確,切中時弊。
近年來,葯品流通環節的混亂屢屢見諸報端。全國1.7萬多家葯品流通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些企業對醫院院長、葯房主任、臨床醫生、葯劑科科長等搞「公關」牟取暴利,並將「公關」成本轉嫁到患者身上,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群眾反應十分強烈的問題。目前,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在考慮採取措施加以解決。在未來的幾年內,國家還將進一步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和機制改革,統籌解決這類問題。
教育體制上存在的詬病,也向來為社會各界所關注,上學難、學費貴等問題令不少家長深為頭疼。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問題更值得關注,「同樣的孩子,卻不能享受到同樣良好的教育」,與城市相比,很多農村孩子出生時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因為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等原因,不少骨幹教師從農村流向城市,從內地流向沿海,從經濟不發達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
五中全會在「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中提出,「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按照這樣的規劃目標,老百姓的一些切身生活難題將得到妥善解決。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展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美好前景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中全會公報描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前景。
盡管這幾年農村經濟發展很快,農民也得到很多實惠,但也應該看到,農業的基礎仍然十分薄弱,農民增收的難度日益加大,農村的面貌需要進一步改善。真正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專家認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就要把農業發展放在整個國民經濟的整體中,把農村繁榮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把農民增收放到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通盤考慮。
一些專家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首先要推進工業帶動農業,城市帶動農村,更多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其次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通過稅費改革激發農村經濟的活力;通過深化農地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等措施,引導城市資金投向農業和農村,實現農業投資主體多元化。
另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必須解決好農村的社保、醫保問題。農民占我國人口的大部分,只有盡量縮小城鄉生活水平差距,才能保證社會穩定。
從「基礎地位」到「首要位置」,再到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國家財力物力的增強,在未來五年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步伐將會加快,農民將會享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
環境安全、食品安全、治安安全,百姓生活的安全度將大大提高
瘦肉精、吊白塊、農葯殘留……在人們的飲食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受利益驅使,在食品生產加工和流通領域中,一些企業降低標准、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違法活動十分猖獗。劣質奶粉、毒大米……更是害人不淺。水污染、空間污染等,屢見不鮮。
這些問題,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並在對「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有明確體現: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環境問題」……
「強化對食品、葯品、餐飲衛生等的監管,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我們相信,百姓生活的安全度在「十一五」期間將大大提高。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過上安心的日子。這是普通百姓的願望,更是黨和政府工作的目標。(完)
② 淺談創新在當今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論文2000字
這個豈不是要寫很長時間,字數太多,沒有文採的我只能靠想像力了。
③ 政府為什麼必須開展公共關系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公共關系在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同時,也應認識到:公共關系絕不僅僅是企業的專利,各類社會組織都需要藉助公共關系來樹立自已的良好形象,從而創造更有利於自身運行發展的內外環境。政府也不例外,也需要公共關系。有的學者明確指出:中國政府的公共關系就是要運用公共關系知識,特別是來自企業組織的公關方法更好地履行政府的職能。公共關系作為一門新興的管理科學,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的今天,對於國家之間、地方政府之間的相互交往、經濟貿易、文化交流、民族和諧、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等方面日益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各行各業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和發展,巳經成為政府、企業、社團組織促進自身健康發展的重要學科。
政府公共關系是指以政府為主體,通過發揮決策咨詢、輿論引導、信息交流、協調溝通、公眾服務、形象塑造、危機管理等職能,與社會公眾建立良好關系,以維護政府良好形象,體現政府管理思想的一種科學活動。其中包含這樣幾層意思:1、政府公共關系的行為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有社會公益性和政府行為權威性;2、有傳播溝通、行為規范的職能,有政策導向性和傳播壟斷性;3、要與社會公眾建立良好關系,有全民參與性;4、體現政府科學管理思想,有切實維護政府良好形象的功能。
地方政府,是指管理國家一個行政區事務的政府組織的總稱,它是應對於中央政府而言。中國的地方政府除特別行政區外,共分為四級:即省級、地(市)州級、縣級和鄉(鎮)級。目前我國地方政府的主要作用是連接中央和地方的紐帶,既要傳達中央的各種指示精神,貫徹落實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也要及時將地方群眾的意見、建議反饋至上級、直至中央。用公共關系學來說,地方政府是中央和地方溝通的媒介,承擔傳播和反饋的角色。所以,地方政府開展公共關系主要體現為:
一、加快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需要
我國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有對政府行政行為的知情權、參政議政權和監督權。開展政府公共關系的重要方面就是政務要公開、透明,讓人民群眾知曉重大政策內容和更多了解政府各種工作情況。從而增強人民參政、議政的意識,發揮人民的監督作用,提高人民群眾對政府的認同感,使人民群眾自覺地服從政府領導,主動配合和支持政府各項工作,提高公眾對政府的了解和信任,促進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和加快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
二、加快實現政府科學決策的需要
開展政府公共關系是科學決策的需要。現代社會由於各種組織繁多、結構復雜、社會活動頻繁、變化多端,影響相當大,社會信息量猛增,給政府的決策增加了難度。目前政府憑經驗就可以決策的時代已形成歷史,必須引進科學決策的機制,科學決策除了要運用科學理論外,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開展公共關系佔有足夠的社會信息,政府就可以及時、全面掌握公眾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各族各界群眾的好惡和需要,從而為科學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三、加快政府職能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的需要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行政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政府的直接指揮者和參與者,轉變為社會經濟活動的引導者、協調者和服務者。為了促進政府職能由「管理」向「服務」的轉變,很有必要開展政府公共關系。
四、加快適應對外擴大開放的需要
對外開放是當今世界潮流。要開放就存在著以什麼樣的形象出現在國際上,就需要讓世界各國比過去了解中國,毫無疑問,我們需要的是在世界范圍內有良好的中國形象。在這方面,政府公共關系大有作為,它可以從整體上策劃政府的形象並進行廣泛的宣傳,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後,根據世貿組織規則要求,成員國各自的法律、法規及具體操作方法必須公開,具有透明度,已有的和新制定的規章制度都必須盡快公布並能方便地獲得和查詢。各國的貿易政策及政府的管理行為也要透明,當與成員方發生糾紛時,要以所公布的貿易政策及法律法規為解決依據,這些要求都與政府公共關系的內容和要求完全一致。
五、加快實施公共危機管理的需要
所謂公共危機管理,也稱政府危機管理,是指政府針對公共危機事件的管理。公共危機的發生,除了國際社會的共同原因外,還有各國具體、特殊的原因。從我國看,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的今天,正是公共危機事件頻頻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平均每年增長都在9%以上,改革開放和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利益調整過程。如果一部分人利益的改善而引起整個社會群體利益的改善,而且沒有任何人的利益受損失或損失不大,此時的社會將是穩定的、和諧的,但實際上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改革的深化,多數帶來的是非均衡發展。在此期間出現了貧富之分和人們的心理落差,甚而出現城鄉失衡、地區失衡、貧富失衡的「三個失衡」現象。在這種形勢下,政府要加強在公共危機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服務工作,包括調整社會分配政策,縮小和改善「三個失衡」狀況,關心和幫助弱勢群體,關注和解決好民生工作,加大對公共事業方面的投入和服務。否則,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而出現利益分配不公,則容易誘發危機事件;社會分配不公,群體利益過度失衡,會增加危機事件發生的幾率;社會改革不配套,政府轉型緩慢,便為過渡時期的改革深化增加了許多變數,從而增加了危機爆發的頻率等。所以政府公共關系是加快公共危機管理的急迫需要。
六、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一項重大任務。和諧社會是政府公共關系事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政府公共關系要追求的最終目的。它從更高角度來構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是政府公共關系事業建立和生存的土壤。可以說構建和諧社會是更為廣泛和更為宏觀的「政府公共關系大事業」,而政府公共關系則是從微觀角度來為社會和諧進行修補和溝通,是在為構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政府公共關系只有在和諧的宏觀社會環境里才能建立和發展,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達到社會和諧與塑造良好形象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