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元末農民起義的幾個大勢力
元末農民起義的幾大勢力為:徐壽輝、陳友諒、明玉珍、韓林兒、張士誠、朱元璋
1、徐壽輝
徐壽輝(1320年—1360年),一名真一,又作真逸,又名徐貞元,蘄州羅田縣(今湖北黃岡市羅田縣)人,紅巾軍天完政權領袖。
賣布出身。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與鄒普勝等在蘄州(今湖北蘄春)利用白蓮教聚眾起義,也以紅巾軍為號。十月,攻佔蘄水(今浠水),他被擁立為帝,國號天完(一說大宋)。
第二年,所部以「摧富益貧」等口號發動群眾先後攻佔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蘇、湖南等大片地區,眾至百萬。但因兵力分散,次年被元軍打敗,蘄水失陷,退入黃海梅山中。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部將陳友諒殺死於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後明玉珍追尊為應天啟運獻武皇帝,廟號世宗。
2、陳友諒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名陳九四,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
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登基為帝,改元德壽。次年,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
3、明玉珍
明玉珍(1329年10月2日―1366年3月17日),原名瑞,字玉珍,湖廣隨州隨州(今湖北省隨州)人,元末義軍領袖。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末農民戰爭爆發,明玉珍集鄉兵千餘人屯青山,結柵自固。至正十三年冬(一說為至正十二年),參加徐壽輝領導的西系天完紅巾軍,任元帥。至正二十年夏,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不服,不與相通,自稱隴蜀王。之後,受劉楨等人擁立稱帝,國號大夏,定都重慶。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春,明玉珍病故,廟號太祖,享年38歲。子明升繼位,後大夏國為朱元璋所滅。
4、韓林兒
韓林兒(?-1366年),欒城(今河北欒城西)人,元末大宋紅巾軍領袖。
父韓山童曾以白蓮教組織群眾起義。韓山童犧牲後,韓林兒隨母逃往武安。至正十五年春,劉福通等迎韓林兒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以亳州為都城。
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遣廖永忠迎接韓林兒返回應天府,途徑瓜洲時,韓林兒沉入江中被淹死,但此事是否為朱元璋所策劃,至今仍未有確切的定論。
5、張士誠
張士誠(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9日),原名張九四。元末位於江浙一帶的義軍領袖與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泰州興化白駒場人。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與弟士德、士信率鹽丁起兵,攻下泰州、興化、高郵等地。
次年,在高郵稱誠王,國號周,年號天佑,率軍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次年,降元。後繼續擴占土地,割據范圍南到浙江紹興,北到山東濟寧,西到安徽北部,東到海。
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攻安豐,殺紅巾軍領袖劉福通,自稱吳王。後屢為朱元璋所敗,疆土日蹙。二十七年秋,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今江蘇南京), 自縊死。
在元朝末年抗元起義領袖中,有「(陳)友諒最桀,(張)士誠最富」之說。因受不了鹽警欺壓,與其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鹽丁起兵反元,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為首領。襲據高郵,在高郵自稱誠王,建國號大周,建元天祐。
張士誠是滅元的蓋世功臣,而後期,張士誠的弟弟兵敗被朱元璋俘虜,張士誠在朱元璋、已經投降元朝的方國珍和元軍三方夾擊之下偽降元朝,攻打江南元朝地主武裝,不久再度公開反元,最後亡於朱元璋政權。之後被押解至明朝都城應天府(今南京)時,自縊而死,時年47歲
6、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 ,漢族,字國瑞,初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6]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Ⅱ 馬鞍山採石磯大腳印背景故事
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朴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
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採石磯時留下的。朱元鄣攻打採石,誰先登上採石磯者為先鋒官。
大將常遇春,勇不可擋,他手持寶劍,拔開不斷射來的飛箭,用竹篙在江上一撐,縱身躍上採石磯,殺死驚魂未定的元兵,沖入敵營,元軍望風披靡,立即潰散而逃。常遇春登上採石磯留下了千載不滅的腳印,這就是採石磯古跡中著名的:大腳印!
(2)馬鞍山大背擴展閱讀
採石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5公里處的長江南岸,南接著名米鄉蕪湖,北連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尋,突兀江流,歷史悠久,名勝眾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譽。
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陳運和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這里飲酒賦詩,相傳最後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說:名山得詩仙李白而益著,詩仙則望名山而流連忘返! 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