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微積分是誰發明的
微積分(Calculus)是高等數學中研究函數的微分(Differentiation)、積分(Integration)以及有關概念和應用的數學分支。它是數學的一個基礎學科。內容主要包括極限、微分學、積分學及其應用。微分學包括求導數的運算,是一套關於變化率的理論。它使得函數、速度、加速度和曲線的斜率等均可用一套通用的符號進行討論。積分學,包括求積分的運算,為定義和計算面積、體積等提供一套通用的方法。
牛頓和萊布尼茨建立微積分的出發點是直觀的無窮小量,因此這門學科早期也稱為無窮小分析,這正是現時數學中分析學這一大分支名稱的來源。牛頓研究微積分著重於從運動學來考慮,萊布尼茨卻是側重於幾何學來考慮的。
牛頓
牛頓在1671年寫了《流數術和無窮級數》,這本書直到1736年才出版,它在這本書里指出,變數是由點、線、面的連續運動產生的,否定了以前自己認為的變數是無窮小元素的靜止集合。他把連續變數叫做流動量,把這些流動量的導數叫做流數。牛頓在流數術中所提出的中心問題是:已知連續運動的路徑,求給定時刻的速度(微分法);已知運動的速度求給定時間內經過的路程(積分法)。
萊布尼茨
德國的萊布尼茨(又譯「萊布尼茲」)是一個博才多學的學者,1684年,他發表了現在世界上認為是最早的微積分文獻,這篇文章有一個很長而且很古怪的名字《一種求極大極小和切線的新方法,它也適用於分式和無理量,以及這種新方法的奇妙類型的計算》。就是這樣一篇說理也頗含糊的文章,卻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已含有現代的微分符號和基本微分法則。1686年,萊布尼茨發表了第一篇積分學的文獻。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符號學者之一,他所創設的微積分符號,遠遠優於牛頓的符號,這對微積分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現今我們使用的微積分通用符號就是當時萊布尼茨精心選用的。
❷ 房子是誰發明的
史書上說:上古時人類少而禽獸多,人類居住在地面上,經常遭受禽獸的攻擊,每時每刻都存在著傷亡危險。在惡劣環境的逼迫下,部分人類開始往北遷徙。他們來到今山西和陝西一帶,受鼠類動物的啟發,在黃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裡面,用石頭或樹枝擋住洞口,這樣就安全了許多。但是北方氣候寒冷,許多人寧願留在危險的南方,也不肯往北遷移。這時候有巢氏出現了。傳說他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蒼梧,曾經游過仙山,得仙人指點而有了超人的智慧。他受鳥類在樹上築巢的啟發,最先發明了「巢居」。他指導人們用樹枝和藤條在高大的樹幹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頂都用樹枝遮擋得嚴嚴實實,即擋風避雨,又可防止禽獸的攻擊,人們從此不再過那種擔驚受怕的日子。
人們非常感激這位發明巢居的人,便推選他為當地的部落酋長,尊稱他為有巢氏。有巢氏被推選為部落酋長後,為大家辦了許多好事,名聲很快傳遍中華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認為他德高望重,有聖王的才能,一致推選他為總首領,尊稱他為「巢皇」,也就是部落聯盟總部的大酋長。
傳說有巢氏執政後,遷都於北方聖地石樓山。石樓山就在今山西呂梁市興縣東北,當時有巢氏命人在山上挖了一個洞,他就居住在山洞裡處理政務。所以後世人便把石樓山稱作有巢氏的皇都。其實有巢氏時期連一座像樣的房子都沒有,哪裡會有都城呢?
有巢氏時期人類的社會組織已經進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當時的社會活動主要是男子打獵和捕魚,女子採集野菜和挖掘塊根。此時人類的婚姻形式已經有了很大改變,不僅排除了兄弟姐妹間的通婚關系,同一族團內部的同輩男女也禁止通婚了。男子只能選擇其它族團的女子為「妻」,女子只能選擇其它族團的男子為「夫」。就是說甲族團的一群男子(或女子)可以和乙族團的一群女子(或男子)互為夫妻,這便是母系氏族社會的族外群婚。族外群婚只准許甲(乙)族團的一群男子夜裡到乙(甲)族團和那裡的一群女子過性生活,第二天早晨這些男子就得回到本族團去,不準許留在女子所在的族團。而女人一生都不準許離開本族團。這種族外群婚相對於血緣群婚,顯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❸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冷兵器是什麼是誰最先發明的
人類社會的發展出期,工具和兵器是不可分的,隨著社會的復雜化以及工藝的進步,工具很自然地因用途的不同而有了形形色色的改變,兵器於是在此時產生了較為明確的定義;它與獵具、工具所不同的是:兵器專門意指人與人武力斗爭的器具,扮演著令人又敬又怕的矛盾角色,千載之下,常生「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感嘆。到目前為止,人類似乎仍脫離不了戰爭,古代的刀劍卻已然脫離了戰場(軍用刀除外),盡管如此,與生俱來的狩獵本能,仍使我們對刀劍有一股難以言喻的感情,或許,這也是尊崇古人生命力的一種表現吧,促使我們不時回顧,並從中得到啟發。為了與後來的槍炮火箭等產生熱能的火器有所區分,一般將兵器分為分熱兵器和冷兵器兩種,本文只針對冷兵器-特別是刀和劍的部份來加以簡單的介紹,並將中國古代刀劍的發展大略區分為三個階段。
前期
殷商之前,由於使料及實物的缺乏,我們對當時的戰爭型態與兵器的運用方式仍少有了解,因此直至目前為止的研究一般均以殷商為起點,並將我國早期的戰爭型態分為車戰、步戰與騎戰三個過程,春秋中期之前以車戰為主,戰國時期則以步戰代之,秦至漢初逐漸轉為以騎兵主導戰場;從對戰爭型態的了解,我們可以知道刀劍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從而對刀劍的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商朝的步兵單位采十進位制,稱「什」(戰車甲士則以三人為一單位),此制延續至周初,之後以五人為一基本的編制單位,稱「伍」,每五個「伍」(即二十五人)形成一個方陣,稱「兩」,「兩」即是最基本的戰術編組,在每一伍中,成員彼此熟悉,平時一起下田勞動,戰時互相呼應支援,這是生死與共的緊密關系,也形成了軍隊牢不可破的基礎。伍並不單憑個人的技藝或體能,它是一個組織化的武裝力量,個人發揮手中兵器的最大效能,而達到最高的整體戰力;按「司馬法」所言:「長以衛短,短以救長」,短兵在前,長兵在後,分別是:戈手、戟手、矛手、殳手、弓手,其中戈和戟、矛和殳是可以互換的,前四人所持的兵器足以互相支援,戈最短而殳最長,最後的弓手以前四人為縱深,可以不斷地以箭射遠,同時指揮全伍,這些步卒根據現有的戰國圖案,是都佩有銅劍的,可在近身肉搏時用以刺殺敵人。
青銅的使用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的後期,人類進入了青銅器時期,在中國也不例外;由於銅加入了鉛和錫之後形成青銅合金,硬度高而熔點低,容易加工,逐漸取代了石器,人類的工具從此進入以金屬為主要素材的階段。依據<考工記>的記載,戰國時期的工匠以累積了足夠的經驗,能充分的掌握冶煉青銅的技術,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銅與鉛、錫比例也有所不同,「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鍾鼎之齊;五分齊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齊金而錫居二,謂之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斧斤、戈戟要求一定的硬度與韌度,而大刃則硬度更高,但韌度稍差一些,<考工記>上所提出的比例,經過現代科學的驗證,是相當正確的。還有一點必須說明的是:青銅器氧化後常常在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氧化層,對器體反倒有保護的功用,雖經千年的埋藏,仍大致完好;而鐵器除了極少數經過表面處理的,往往銹蝕殆盡,使得我們在考證出土的文物時相當困難,這是如今對唐宋兵器的了解遠不如戰國兵器的原因。
青銅刀劍的發展
青銅的特點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從出土的實物中可以證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頗為原始,單刃曲背,若作為攻擊性武器的話,恐怕稍嫌單薄脆弱了些,事實上,當時的刀作為切削工具的作用可能還大於護身,真正作為兵器的,應該是長於刺擊的劍。早期的青銅劍約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最初僅長十餘公分,直脊雙刃,劍身扁闊,柄以木片夾束,亦無劍格,而後發展出固定的形制,除了兩段收束的劍身外,並有了格、莖、箍、首的完整握柄,長度在四十公分之內,劍柄以絲麻筋皮等物纏繞,方便持握,主要以木作鞘;在未來的千年間,這種劍的造型逐步邁向成熟,並作為步兵的基本武器而活躍於戰場上。青銅劍的盛行與中國古代戰爭的形態有著密切的關系,自商代到春秋之時,正式的戰爭以車戰為主,接戰的范圍、迴旋的空間較大,因此戰車上的「士」較常用的武是戈或矛,劍只在近戰或肉搏時使用,而劍能刺能砍、兩面開刃的特點以當時的條件來說,的確具有優勢,隨著鍛冶技術的發展,劍的長度逐漸增長到五、六十公分,進入了第一個高峰期。
吳越的名劍
春秋時期,互為世仇的吳越兩國卻同以鑄劍精良聞名於當世,我們由現存的實物可以充分證明此點,其技術之精湛、工藝之華美,可稱舉世無匹,尤其是劍身的表面處理,不但具有神秘華麗的花紋,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鋒銳如新,這種處理技術至今仍然是個謎。此時,鋼鐵制的兵器也登上了舞台,或許對於青銅兵器的鍛冶技術已累積了足夠的知識,又或許摺疊鋼的技術本來就承襲自打造青銅兵器的經驗,無論如何,這個時期的鋼鐵兵器,其水準的確領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鑄劍大師如:歐冶子、干將等人,鏈就一批千古名劍:干將、莫邪、湛盧、巨闕、純鉤、龍淵、太阿、工布、魚腸等,即使實物不存,它們的赫赫威名仍令我們心馳神往;『吳越春秋』中記載薛燭評純鉤劍:「光乎如屈陽之華,沉沉如如芙蓉始生於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劍「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劍「文若流水不絕」,以及:龜文、縵理、列星、溢水、冰釋、高山、深淵、水波、珠衽、流泉等等形容,均是指劍身上的摺疊花紋而言,當我們看到古代刀劍上的花紋時,才能體會古人所言實非虛語。
秦朝的長劍
戰國後期的秦國已經是青銅劍、鐵劍並用,同時劍的型制也有變化,長度曾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劍身狹長,表面經過仔細地研磨,並有一曾鉻鹽氧化物,顯現著烏黑的光澤,能防蝕防銹,陝西秦墓出土的諸多長劍幾乎有如新制,而其他兵器如:鈹、矛、殳、鏃等也都是應用此法。這種長度的青銅劍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由於青銅硬而脆的性質,過長的劍極易折斷,因此劍的長度歷來是受到限制的,秦代的長劍硬度一如經過處理的中碳鋼,卻能具有這種長度,出土之後頗令人不敢置信,經過學者的研究,發現其劍身有規律地作多段的收束,劍身寬度逐段變窄,而厚度則作比例性的加大,使其物理性能達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據說兵馬俑出土時有過大量碎片壓住青銅長劍的實例,移開碎片後,長劍立即反彈恢復原狀,可見這種青銅劍韌性之優良;此時可說是青銅兵器的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高峰。
http://hi..com/redrum/blog/item/a8854c3496756c4a241f1479.html
有詳細情節
❹ 漢字發明是什麼
漢字來源和創造: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9 09:06 中國的漢字是很有趣的文字,從古代到現代,漢字的形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過程很漫長,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大約經過了三千多年.從「馬」字的演變,你就可以知道漢字在各個時期的形體特點和變化過程了.
⑴甲骨文產生於商代,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
⑵「金文」是是通行於周代的文字.
⑶篆書是通行於秦的文字.
⑷隸書,秦漢時使用的一種字體.
⑸楷書,魏晉一直通行到現在的常用字體.
漢字注音方法有幾種
在讀書或看報時,我們常常會碰到不認識的字,只要藉助於工具書,就可以找到它們的注音,從而讀出字音.可是人們是怎樣給漢字注音的呢?一般說來,有以下五種方法:
一、譬況法,是具體描寫某個字的發音情貌的方法.例如《淮南子?地形訓》「其地宜黍,多旄犀」.注「旄」時說:「旄」,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
二、讀若法,也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不加以描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注音全是讀若法,例如「媼」,女老稱也,讀若奧.
三、直音法,也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楊雄《方言》「所以刺船謂之篙」,「篙」,音高.直音法注音有弊病,有的字很簡單,卻用很生僻的字來注音,反而不得其音.另外還出現循環互注的現象.
四、反切法,也就是用兩個漢字拼合成另一個漢字的音.反切上字與所切之字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切之字韻母和聲調相同.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
五、拼音法,也就是用輔音和母音或聲母和韻母,按照語言的語音結構規律拼合成一個個字音.現代漢語拼音方案規定用21個聲母35個韻母可以拼出所有漢字的字音.如「好,hao」,「阿,a」.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採用的符號是拉丁字母.在此之前,曾用注音字母來拼音,注音字母又叫注音符號,是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計有40個.
漢字乃表意文字,為了准確描寫讀音,我們從注音方法的不斷完善中可以看到,歷代語文工作者歷盡艱辛、勤於探索、追求完美的足跡.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9 09:07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❺ 人類用克隆發明了許多對人類有用的東西,有哪些
科學家在克隆技術研究時如果只著眼於技術上的可能性,而忽視或不考慮其價值正當性的話,那麼克隆技術帶給人類的將是弊大於利,甚至是一場災難。
從道德價值的角度看待克隆人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社會倫理角度,克隆人是對人類發展的一種過強的干預,可能影響人種的自然構成和自然發展。二是從家庭倫理角度,會加劇家庭多元化傾向,瓦解正常的人倫秩序,改變人的親系關系,喪失基本的歸屬感。三是從性倫理學角度,完全改變了人類自然的、基於性愛的生育方式,使人口的產生與性愛分離,破壞人類的感情。四是從生命倫理學角度,破壞了人擁有獨特基因的權利,有可能導致人種的退化,還會使正常的生與死的觀念發生動搖。
有的學者還從更廣闊的視野批判性地反省了克隆技術有可能帶來的負面後果,除了上述的道德層面以外,這種還表現在:一是生態層面,克隆技術導致的基因復制,會威脅基因多樣性的保持,生物的演化將出現一個逆向的顛倒過程,即由復雜走向簡單,這對生物的生存是極為不利的。二是文化層面,克隆人是對自然生殖的替代和否定,打破了生物演進的自律性,帶有典型的反自然性質。與當今正在興起的祟尚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基本文化趨向相悖。三是哲學層面,通過克隆技術實現人的自我復制和自我再現之後,可能導致人的身心關系的紊亂。人的不可重復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個性規定因大量復制而喪失了唯一性,喪失了自我及其個性特徵的自然基礎和生物學前提。
克隆人一直遭到全世界絕大多數人的反對原因 首先,克隆人的身份難以認定,他們與被克隆者之間的關系無法納入現有的倫理體系。其次,人類繁殖後代的過程不再需要兩性共同參與,這將對現有的社會關系、家庭結構造成難以承受的巨大沖擊。第三,克隆人技術可能會被濫用,成為恐怖分子的工具。第四,從生物多樣性上來說,大量基因結構完全相同的克隆人,可能誘發新型疾病的廣泛傳播,這對人類的生存是不利的。第五,克隆人可能因自己的特殊身份而產生心理缺陷,形成新的社會問題。
在今年8月聯合國大會上,美國總統布希呼籲全面禁止克隆活動。他說:「人的生命,不應為另一個人的利益,被創造或毀滅。」
按照生命倫理學的觀點,科學技術要從長遠利益出發,造福整個人類。它必須遵循「行善、不傷害、自主和公正」這四項國際公認的倫理原則。「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經過了200多次的失敗,出現過畸形或夭折的羊。而克隆人更為復雜,無疑會遇到更多的失敗,如果製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壽的人,將是對人權的一種侵犯。
尤其在西方,「拋棄了上帝,拆離了亞當與夏娃」的克隆,更是遭到了許多宗教組織的反對。
現在的克隆,百分之九十九將是醜八怪
人類基因的多樣性是人類進化的生物學基礎,而那些科學狂人要製造的所謂「不朽的生命」,實際上是同一基因的翻版,這就有可能減少基因的多樣性,不利於人類本身的進化。所以,無論從個體、整體,還是從社會進化、生命倫理角度看,都應該堅決反對克隆人的行為。
阿薩諾夫教授說,俄羅斯科學家已經不止一次發出警告,克隆試驗所得的產物99%是醜八怪。
實際上,這個要求可以通過其它更安全更有效的途徑來滿足。因此可以斷定,利用克隆技術進行傳宗接代只是借口,克隆人實驗背後隱藏著非科學的商業目的。
阿薩諾夫教授認為,眼下,克隆人沒有任何前景,也沒有任何意義。值得指出的是,現在沒有人能夠預言克隆人會產生什麼後果,因此現在進行克隆人實驗是不道德的。
治療性克隆的研究和完整克隆人的實驗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治療性克隆所指向的終點就是完整克隆人的出現,如果加以正確的利用,它們都可以而且應該為人類社會帶來福音
❻ 越絕書是什麼
《越絕書》簡介
《越絕書》又名《越絕記》,是記載我國早期吳版越歷史、地理的重要典權籍,又稱《越絕》、《越錄》、《越記》等。書名之「絕」,舊有「斷滅」等說,今人考證,當為上古越語「記錄」的譯音,是越國史記的專名。
《越絕書》所記載的內容,以春秋末年至戰國初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為主幹,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對這一歷史時期吳越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歷法、語言等多有所涉及。其中有些記述,不見於現存其他典籍文獻,而為此書所獨詳;有些記述,則可與其他典籍文獻互為發明,彼此印證,因而向為學者所重視。在現代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中,曾有不少人,從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利用《越絕書》,來考察中國古代史、中國文學史、中國民族史、漢語語言學史、中國歷史地理中的一些具體問題,並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這說明此書對於以上諸學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❼ 中國漢字是怎樣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9 09:06 中國的漢字是很有趣的文字,從古代到現代,漢字的形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過程很漫長,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大約經過了三千多年。從「馬」字的演變,你就可以知道漢字在各個時期的形體特點和變化過程了。
⑴甲骨文產生於商代,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
⑵「金文」是是通行於周代的文字。
⑶篆書是通行於秦的文字。
⑷隸書,秦漢時使用的一種字體。
⑸楷書,魏晉一直通行到現在的常用字體。
漢字注音方法有幾種
在讀書或看報時,我們常常會碰到不認識的字,只要藉助於工具書,就可以找到它們的注音,從而讀出字音。可是人們是怎樣給漢字注音的呢?一般說來,有以下五種方法:
一、譬況法,是具體描寫某個字的發音情貌的方法。例如《淮南子?地形訓》「其地宜黍,多旄犀」。注「旄」時說:「旄」,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
二、讀若法,也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不加以描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注音全是讀若法,例如「媼」,女老稱也,讀若奧。
三、直音法,也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楊雄《方言》「所以刺船謂之篙」,「篙」,音高。直音法注音有弊病,有的字很簡單,卻用很生僻的字來注音,反而不得其音。另外還出現循環互注的現象。
四、反切法,也就是用兩個漢字拼合成另一個漢字的音。反切上字與所切之字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切之字韻母和聲調相同。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
五、拼音法,也就是用輔音和母音或聲母和韻母,按照語言的語音結構規律拼合成一個個字音。現代漢語拼音方案規定用21個聲母35個韻母可以拼出所有漢字的字音。如「好,hao」,「阿,a」。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採用的符號是拉丁字母。在此之前,曾用注音字母來拼音,注音字母又叫注音符號,是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計有40個。
漢字乃表意文字,為了准確描寫讀音,我們從注音方法的不斷完善中可以看到,歷代語文工作者歷盡艱辛、勤於探索、追求完美的足跡。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9 09:07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❽ 發明與實用新型為什麼可以相互轉換
經過網上查找相關資料,摘錄以下內容供你參考:
發明專利申版請與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相權互轉換,是在專利申請過程中經常發生的情況,但實際操作起來要講究技巧。
因為申請人對自己的發明創造,往往不能准確地判斷其所包含的技術方案的創造性的高低,所以,在申請專利之前,申請人對於申請發明專利還是申請實用新型專利把握不準,難以決斷。但懂得專利法的申請人為了防止喪失取得專利權的機會,又急於提出專利申請,所以,在提出申請後,可能會出現申請人想把發明專利申請轉換成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或者是相反的情況。根據《專利法》的規定,不能通過提交轉換請求的方法來達到類似的轉換的目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更不能主動進行類似的轉換。這時,最實際有效的方法就是申請人及時地重新提交一份新的專利申請,正式辦理發明專利申請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手續,如果在先申請還沒有超過12個月,申請人就可以在提交新的申請時,要求在先申請的優先權,以彌補在後申請的申請日逾後的不足。同時要注意,重新提交的申請文件所涉及的實質內容應當和作為優先權基礎的在先申請文件一致,申請人也應當是相同的。
❾ 技術發明和科學發明的區別
技術發明和科學發明的區別准確來是「技術發明和科學發現的區別」:
一、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的區別
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都是人類智慧和人類思維發達的體現,都是人類特有的理性和非理性相統一的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都是系統的知識體系。兩者並非界限分明的兩個概念,而是常常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科學發現為技術發明提供原理理論支持,技術發明為科學發現提供試驗設備及條件。特別是在現代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科學發展的成果的當下,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但盡管如此,仍然不能忽視兩者相互區別的事實,不能對兩者混淆不分。
要對這兩者加以區分,首先應該明確它們具體指的是什麼,即從定義上對兩者進行簡單的區分:科學發現是科學活動中對未知事物或規律的揭示,找到前人尚未知曉的,對於促進科學發展有重要作用的客觀存在,是對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未知物質、現象、變化過程及其特性、規律的發現和認識。主要包括事實的發現和理論的提出,科學發現是科學進步的主要標志。基本特點有兩點:第一是前人尚未知曉的;第二是對於促進科學發展有重要作用的。而技術發明是運用自然規律和科學原理,為解決人類生產、生活中某一特定技術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也可以指最後的成果。作為一項新的技術解決方案,技術發明即發明人的一種思想、構思和設想,不管發明以何種形態表現出來,發明實質是一種創造性的智力成果。
而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之間所存在的差別是由科學與技術、發現與發明之間多方面的差別所決定的。具體說來,這種區別表現在:
1、科學與技術的相互區別:
從概念上來說,科學是主體藉助於手段和條件,揭示並獲得自然、社會、人自身固有的本質、規律的知識體系和認知活動;技術是主體藉助於手段和條件,變革客體,實現預定目的方式和機制的創造出客觀沒有的人工人造物的能力體系和創造活動。
從本質上來說,科學的本質主要體現在認識論意義上,是精神生產力,是探索自然固有的未知的實踐活動,是一種理論理性的創新,一種邏輯過程,是一種認識世界的科學方法和社會建制;技術的本質主要體現在改造、變革意義上,是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是在機器上實現的科學,是變革客體創造人工自然的實踐活動,一種操作過程,是從思想中引出現實,從精神中引出實在的變革客體的方法和社會建制。
從研究對象上來說,科學的對象是獨立於人類之外的自然系統,主要是認識和揭示自然界的本質、結構、性能、規律,是科學事實和科學理論的發現,它擔負的主要任務是探求自然的真理,弄清自然系統的事實和規律,解釋和預見自然事物、現象和過程,直接解決對自然的認識問題;技術的對象是人工人造自然系統,主要是改造、變革、控制自然的方式和機制,是人工自然的發明、開發、應用,它的主要任務是改造、變革和控制人工自然,直接解決對人工自然的變革、改造、控制的實踐操作問題
2、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的相互區別:
科學發現是指科學家在科學探索中,憑借智慧,以問題為導引,對科學要素進行有效整合或實驗運作,發覺、觀測、揭示出自然界固有的前所未知的以科學知識體系表現出來的科學事實、科學理論的活動,是對自然界、對事物進行認識的過程;技術發明不同於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是指技術專家在變革自然對象的過程中,憑借智慧,以知識驅動、科技推力、需求拉力為導引,對技術要素進行思維整合和實體運作,創造出具有一定結構、功能、方法的客觀沒有的人造物與技術方案,創造出自然界和社會中前所未有的東西,這是對自然界和人類生活進行改造的過程。簡而言之,一個回答「是什麼」、「為什麼」;一個回答「做什麼」、「怎麼做」;一個是認識出客觀固有的規律,一個是創造出人為的人造物。
從本質上來看:科學發現是以探索未知為目的,尋求或尋找已有的客觀存在著的而對人類來說是前所未知和前所未有的東西。這種發現是從實踐中產生思想,又使思想符合客觀實在,是使主體順應客體,並使客體在現實和思維中再現。而技術發明本質上是以把自然科學的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為宗旨,以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為目的,是歷史上某個時期某個人頭腦中的想像怎樣變成人類文明的進程,它是主體能動地變革、改造自然客體,使想像變為現實,使世界與我們的意圖、願望相符合的過程,是一個「我想像,我創造」的過程。
從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來看:雖然兩者都用已知知識求解未知問題,但一個以自然存在物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是天然自然,一個以人造存在物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是人工自然;在研究方法上,一個更多地運用邏輯思維、發現思維,一個更多地運用形象思維、發明思維,技術發明的研究方法具有更強的實踐性、綜合性和社會性。
從結果的角度來看:科學發現的結果是發覺、觀測、揭示出自然界已存在的前所未知的以科學知識體系表現出來的科學事實、科學理論,表現為發現新事物、新現象、新特性,得出新概念、新關系、新原理、新定律,提出新假說、新理論,形成新學科。而技術發明的結果是首創或創制出自然界和社會前所未有的新產品、新工藝、新流程、新方法,成果具有可感知性和創造性。
❿ 屋子是怎麼發明出來
根據你哦簡單描述解釋如下:
對於房子的發明來講,在遠古的原始社會版人類為了遮風擋雨,防寒權保護自身等生存的需要,用樹枝,石頭,土塊搭起窩棚。經過人類代代相傳,不斷改進升級就由窩棚演變成為房子。
人類經過慢長的進化,精神與物質文明也同步發展。如今房子已經演變為如今的現代化高樓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