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馬克思私有制三百年創造的財富

馬克思私有制三百年創造的財富

發布時間:2020-12-24 06:56:58

A. 馬克思,恩格恩,列寧為把資本家私有制逐步改造為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提出的理論依據的設想是()

選C,和平贖買,而且這還只是在中國做到了和評述買,俄國就沒做到,是強制執行的,所以中國在這一點上還覺得蠻驕傲的,呵呵

B. 如何理解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消滅私有制

我們要全面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消滅私有制的主張,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根據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的原理進一步調整生產關系,使之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一)《宣言》是在什麼情況下把共產黨人的理論歸結為「消滅私有制」的
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共產黨人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這個論斷是在分析生產關系演變的過程後作出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舊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就要被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他們具體分析了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代替封建的所有制關系的過程,並指出它必然被新的所有制關系所代替的趨勢。他們指出,資產階級賴以形成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是在封建社會里造成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封建的所有制關系,就不再適應已經發展的生產力了。這種關系在阻礙生產而不是促進生產了。它變成了束縛生產的桎梏。它必須被炸毀,它已經然被炸毀了。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競爭以及與自由競爭相適應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資產階級的經濟統治和政治統治。」也就是說,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規律作用的結果。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了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關系以後,接著指出:「現在,我們眼前又進行著類似的運動。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這個曾經彷彿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他們用資本主義制度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來說明,「資產階級的關系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會被新的社會制度代替。這個新的社會制度就是共產主義制度。
共產主義革命同以往的革命的相同點都是廢除先前的所有制關系。他們指出「廢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關系,並不是共產主義所獨具的特徵。一切所有制關系都經歷了經常的歷史更替、經常的歷史變更。」因為過去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都是用新的所有制關系代替舊的所有制關系,或者說都是在消滅先前的所有制關系。共產主義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也是廢除先前的所有制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主義與以往的社會沒有什麼區別。
共產主義革命與以往的革命的區別在於:「共產主義的特徵並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打破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經濟,動搖了一切小私有者的經濟。
馬克思和恩格斯當時看到的情況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由於小資產階級不斷分化,大部分貧困破產,淪入無產階級隊伍,私有財產對於十分之九的成員來說已經被消滅了。所以他們說,資本主義私有制是私有制「最後而又最完備的表現」。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私有制是私有制最發展的形式,也是私有制的最後形式,在它之後再不會有什麼別的私有制形式了。而無產階級革命是要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即「要消滅那種以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沒有財產為必要條件的所有制。」消滅了資本主義私有制也就等於消滅了一切私有制。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
由此可見,《宣言》所說的消滅私有制是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的規律得出的基本結論。這里更基本的是規律,而不是結論。
(二)消滅私有制是有條件的還是無條件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主張消滅私有制,但他們認為,私有制的消滅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消滅私有制不是人們的主觀臆想,而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或者說是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
我們聯系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一文中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能更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恩格斯以問答的形式對這個問題作了明確的說明。他指出:只有在廢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創造出來之後才能廢除私有制。也就是說,消滅私有制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沒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消滅私有制既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那種認為不管生產力發展狀況如何,只要掌握了國家政權,就可以通過強制手段消滅私有制的想法是極其錯誤的。
過去,我們在生產力非常落後的情況下,就通過政權的力量消滅了私有制,結果嚴重地阻礙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我們吃了很大的苫頭。許多發展中國家獨立後,也是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搞工業國有化和農業集體化,結果越搞越窮。這些事實都說明,消滅私有制是有條件的。不顧客觀條件強行消滅私有制的做法違背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的規律,只能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消滅私有制是與消滅階級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消滅了私有制,就意味著消滅了階級。而消滅階級也是需要一定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階級不是從來就有的。社會階級劃分是生產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階級是隨著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以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的。恩格斯指出,社會階級的劃分「是以生產的不足為基礎的,它將被現代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所消滅」。「社會階級的消滅是以生產高度發展的階段為前提的,在這個階段上,某一特殊的社會階級對生產資料和產品的佔有,從而對政治統治、教育壟斷和精神領導的佔有,不僅成為多餘的,而且成為經濟、政治和精神發展的障礙。」只有在這樣的發展階段上,階級的消滅才有可能。盡管恩格斯當時認為,這個階段已經到來了,說明恩格斯當時過於樂觀。但這並不影響恩格所關於消滅階級需要一定的條件的理論。
當前,我國私有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事實證明,如果消滅私有制的條件不具備,即使你把它「消滅」了,它還會頑強地長出來。可能有人會說,這主要是我們的政策造成的,如果我們不允許私有經濟存在,它還能長出來嗎?從表面上看,這話好像不錯。但如果我們再深入地思考一下就會明白,這話是不對的。我們允許私有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三)消滅私有制是一下子實現的還是逐步實現的
《宣言》雖然強調共產黨人是要消滅私有制,但並不認為,消滅私有制是一下子就可以實現的。在《宣言》的第二章,馬克思和恩格所在談到所有制的改造時指出:「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這里用的是「一步一步」,而不是立即或馬上。而在談到發展生產力時,他們指出,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一步一步」說明改造過程的漸進性。改造過程的快慢要根據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需要來決定。一般說來,生產力水平越高,對所有制進行改造的需要越迫切,所有制改造的進程就越快;生產力水平越低,對所有制進行改造的需要並不迫切,所有制改造的進程就越慢。
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用問答的形式對這個問題也作了清楚的說明。他說:「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廢除呢?答: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有的生產力擴大到為實現財產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樣。因此,很可能就要來臨的無產階級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現社會。」

C. 馬克思為什麼要廢除私有制,是因為私有制本身的罪惡嗎

私有制當然不罪惡了。但是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就很罪惡了。給你講個故事。名字叫資本家「田園詩般」的發家史。

在一個地方,人民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那裡大部分人是自耕農,所謂自耕農就是有自己的田地,不用給地主種田。後來啊,紡織業發展起來了,城市裡面需要大量的綿,所以啊,那些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們,開始不種田了,該養綿羊了。但是供不應求啊,所以啊,要擴大牧羊場,增加綿羊數量,生產更多的羊毛。於是,地主們就打起了,自耕農的土地的主意了,不但是自耕農的土地,共有地也被盯上了。地主和工廠里的工廠主聯合起來,通過各種手段,合法的非法的,侵佔農民的土地,還通過立法侵佔共有地。同時,地主自己本身的競爭,小地主變成大地主,然後其他小地主變成沒土地的主。土地數量在縮小,換而言之,土地面積在不對的變大。無土地的人再不斷的增多。

為了生計,他們要麼跟地主放羊要麼進城打工。這就是英國歷史有名的「羊吃人」!

農民的私有制沒有罪惡,可是地主,資本家的私有制就是個罪惡了。因為那是消滅別人私有製得來的。通過競爭,合法的非法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人道的不人道的。最後,只有少部分人成為勝利者,他們通過佔有生產資料來剝削其他人。

還有不是馬克思要廢除私有制,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這樣子的。

D. 馬克思恩格斯到底是怎樣看待私有制的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和早先一些的哲學家如法國的盧梭等人都認為私有制是一種不平等的形式,是剝削壓迫侵略奴役偷盜搶劫詐騙強奸等等萬惡之源,因此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認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似乎只要消滅了私有制從而就能消滅階級,就能消滅種種的社會罪惡,實現人與人之間沒有利益沖突,人人平等和諧相處的美好社會。馬克思主義的這一觀點顯然的荒唐謬誤的。

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人類社會包括丑惡現象在內的所有事物的出現、產生和發展都是社會意識中需要和知識在自然律面前的客化物現,因此,尋找產生社會罪惡根源不能從社會存在中的事物中去尋找,只能從社會意識中即人的需要和知識中去尋找。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哲學觀是謬誤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它看不到社會存在中的所有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歸根到底都是由人的需要和知識決定的,因此才會得出「產生社會丑惡現象的根源是私有制」這個謬論。

首先,私有制並不是一種不平等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一種真正的平等。

自然律決定了人類社會的平等有種:一種是機會平等,另一種是分配平等。機會平等認為人們在追求私利方面應該有平等的權利,社會成員的享受應視其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多少來決定;分配平等則認為不論人們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多少如何,在分配方面一律實行平等。這兩種平等的相互關系是反比的關系:如果實行享受平等,必然會出現對社會貢獻小、少的人侵佔對社會貢獻大、多的人的勞動成果的不平等並由這種不平等形成的階級;如果實行機會平等,則必然會導致在分配方面的不平等並由這種不平等形成的階級。這兩種平等相互之間的關系由於是反比的關系,因此從總體上講,人們只能擇其之一,不能同時兼得。

兩種平等各有利弊:機會平等能激勵人們奮發努力,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對社會的發展進步有利,但卻會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於社會的穩定和諧不利;結果平等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但卻會助長人們的懶惰性,於社會的發展進步不利,因此人們只有在總體上擇取爭取平等才是正確的。

私有制是一種機會平等的具體形式。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把資產階級說成是依靠生產資料進行剝削,不勞而獲的說法是武斷片面的,因為資本家經營企業,管理生產,承擔風險,比起工人的直接勞動來說,顯然是一種更為高級的勞動,所以他們獲得的報酬高一些是合理的,是符合機會平等的原則的。

我國自1949年以來和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搞的什麼公有制、鐵飯碗、大鍋飯,實際上實行的就是分配平等。結果怎麼樣?實踐證明了這種平等的結果是生產效率低下,於生產力的發展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利,現在不得不走回頭路搞什麼經濟改革。

實行機會平等也有不利的一面,它會造成貧富兩極分化,對社會產生不安定的因素,但這可以通過稅收等方式來調節,進行第二次分配。事實上,現在的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正是通過稅收等方式,對那些貧困的人進行補助救濟,使他們的基本生活有保障,從而消除由機會平等帶來貧富極化而不利社會穩定的負面因素的。

再者,私有制不是產生社會丑惡現象的根源。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的階級和剝削壓迫等種種丑惡現象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存在相聯系;在原始社會時期,由於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的勞動產品除了供人們的生存外就沒有了剩餘的部份即沒有了供產生私有制和剝削的物質基礎,因此那時的社會是個沒有私有制、階級和剝削壓迫等種種丑惡現象的共產、平等、民主、和諧的社會;階級和剝削壓迫等種種社會丑惡現象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產品有了供生存以外的剩餘部份並由這些剩餘部份導致出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而出現的。

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原始社會不可能是一個共產、平等、民主、和諧的社會。在過群居生活的高等動物社會內部,盡管沒有私有制,但階級(階層)和特權、壓迫、持強凌弱、掠奪、欺騙、偷竊等種種社會丑惡現象的存在是有目共睹的。這些現象是生物生存斗爭中種內斗爭的表現。人是從動物中進化而來的,是生物長期繁衍演化的結果。作為人類剛剛從動物社會脫離出來的原始社會,是不可能不存在這些種內斗爭的。既然原始社會存在著種內斗爭,那麼原始社會就不可能是個共產、平等、民主、和諧,沒有階級和丑惡現象的社會。可見,階級和剝削壓迫等種種丑惡現象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存在沒有必然的聯系。

人類社會的階級和丑惡現象者是從動物社會中的種內斗爭中逐漸發展演化而來的。導致社會丑惡現象的根源不是私有制,而是人們的生物本能即趨利避害的利己本能在缺乏道德知識和道德修養時的一種表現。人雖然是生物進化的最高產物,但必竟還是生物中的一員,生物的一些基本屬性在人的身上還是起作用的。生物趨利避害的本能決定了人的行為歸根到底都是圍繞並服務於自己的需要的,即決定了人的本質是利己的。產生社會丑惡現象的根源是人們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一些人由於道德倫理知識低下、自律意識修養較差,為了自己的利己需要而去損害他人利己需要和公眾利己需要的行為,所以要消滅社會丑惡現象,除了靠法律的手段制裁外,重要的是靠人們對道德倫理知識的提高和自律思想意識的修養,不能依靠什麼消滅私有制。

E. 馬克思是在那部書里提到先資本主義再社會主義的

馬克思是在《資本論》里提出資本主義社會是轉變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不要混淆基本概念.
《資本論》問答五十:資本主義社會如何轉變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
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以後,猛烈增長著的生產力對它的資本屬性的反抗和要求承認它的社會屬性的這種日益增長的必要性,迫使資本家階級本身在資本關系內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內,愈來愈把生產力當做社會生產力看待。無論信用無限膨脹的工業高漲時期,還是由大資本主義的企業的破產造成的崩潰本身,都把大量生產資料推向如我們在各種股份公司中所遇到的那種社會化形式。隨後這種形式也嫌不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式代表——國家不得不承擔起對生產的領導。這種轉化為國家財產的必然性首先表現在大規模的交通機構,即郵政、電報和鐵路方面。
但是無論轉化為股份公司,還是轉化為國家財產,都沒有消除生產力的資本屬性。在股份公司那裡,這一點是十分明顯的,它仍然是歸資本家私有。而現代國家(它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共同的外部條件使之不受工人和個別資本家的侵犯而建立的組織),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資本家的國家,理想的總資本家。它愈是把更多的生產力據為己有,就愈是成為真正的總資本家,愈是剝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僱傭勞動者,無產者。資本關系並沒有被消滅,反而被推到了頂點。但是在頂點上是要發生變革的。生產力的國家所有不是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沖突的解決。這種沖突的解決只能是在事實上承認現代生產力的社會屬性,因而也就是使生產、佔有和交換的方式同生產資料的社會性相適應。而要實現這一點,只有讓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社會上只具有除了歸整個社會管理已不適合於任何其他管理的生產力時,就由整個社會公開地和直接地佔有這社會上的全部生產資料。具體地講就是:全部生產資料由整個社會直接佔有,作為維護和擴大生產的資料,整個生產則按照全社會和每個成員的需要進行社會的、有計劃的調節;歸整個社會所有的消費資料,則由社會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讓個人直接佔有,作為生活和享樂的資料。

F. 馬克思為什麼要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他的觀點認為公有制優越於私有制呀,他認為私有制本質上是在剝削,生回產資料歸部分人答所有,公有制生產資料全民共有,也就沒有了剝削和壓迫。他忽略了人性懶惰、自私的一面,當生產資料真正共有以後,人們就懶得做、不愛惜了,反而生產效率低下,問題橫生。除了壟斷性的國營企業為什麼會競爭不過私營企業了?導致了90年代的下崗問題突出。

G. 馬克思為什麼說私有制必然滅亡

因為萬物發展都遵循一個規律,那就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規律

H. 馬克思為什麼要消滅私有制以新的制度取而代之

在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的理論中,公有制佔有重要的位置。但一般的研究將馬克思對公有制的主張僅僅歸結為經濟的原因(從私有制中解放生產力,實現生產效率),但經濟效率上的優越性並不是馬克思贊成公有制的唯一原因。實際上,馬克思和其他社會主義者之所以反復強調未來社會應該實行公有制,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公有制具有哲學的意義,是實現人類平等和全面自由的工具。
從以公有制來實現人的自由這一角度出發,才能理解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我們一方面不得不承認私有企業的生產效率較高(否則不會允許多種所有制並存),另一方面卻始終堅持公有制在經濟生活中的主導地位,並視為不可動搖的原則和思維定式。
這就要從馬克思的勞動異化概念來探索。

一、反對私有制的傳統

實際上,消滅私有制和私有制,實行財產的公有和公有制,歷史上有一貫的傳統。古今中外許多思想家都有這樣的設想,如中國儒家的「天下為公」,柏拉圖「理想國」中的財產歸公,都認為公有財產制度能造就有德行的個人和更美好的社會。
在近代,被稱為「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較詳細地論述了私有財產造成人的不自由,認為必須廢除私有制,實行公有制或者無政府的社會共同生產[①]。如托瑪斯·莫爾在《烏托邦》中說,「我深信,只有完全廢止私有制度,財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類才有福利。如果私有制度仍然保留下來,那麼,大多數人類,並且是最優秀的人類,會永遠被壓在痛苦難逃的悲慘重負下。」摩萊里的《自然法典》中,基本法第一條就是:社會上任何東西都不得單獨地或作為私有財產屬於任何一個人。康帕內拉的《太陽城》中說,私有制是利己主義的根源,利己主義引起了三大罪惡:詭辯、偽善和殘暴行為,因此,太陽城的居民廢除了私有制,實行公有制。18世紀法國被馬克思稱為「粗陋的共產主義」者馬布利,從保衛人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出發,激烈反對私有財產,認為它是一切社會罪惡的的主要起源,要求確立平等和財產共有。而歐文認為「私有財產或者私有制,過去和現在都是人們所犯的無數罪行和所遭受的無數災禍的原因」,私有制使窮人貧困、無知、失業,使富人變成了貪婪的「兩腳獸」。
從詞源學的角度來考察,「社會主義」一詞,與消滅私有財產、實行財產公有的含義緊密聯系在一起。它的首次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1827年歐文主義者的《合作》雜志,當時賦予它的含義是消除私有財產,由社會佔有財產,向社會每一個成員提供相同的使用生產資料的權利,不將任何人排除在外。
除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外,還有許多哲學家也贊成消滅私有制和私有制。盧梭追問:「在一無所有的人們之間從屬關系的鎖鏈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他的回答是,不平等產生的直接根源,是完全塵世的和極其現實的,即私有財產的佔有(盧梭,1997,P194)。而蒲魯東則對財產私有權作了斷然的否定,認為「所有權就是盜竊!」(蒲魯東,1999)。德薩米則為未來公有社會制定了詳細的工業法、農業法、貿易法等(德薩米,1996)。
總的來說,空想社會主義者們多數並沒有從理論上證明,為什麼人類獲得自由一定要消滅私有財產,大多是情緒化的文字說明和對世外桃源的幻想,至少是缺乏完整的、令人信服的關於人的自由與公有制方式的理論。完成這一理論構建的,應屬馬克思的貢獻。

二、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與公有制的選擇

實現人的自由,是以馬克思為代表的經典作家思想中的核心問題。社會主義思想之所以贏得千千萬萬人的信仰和追求,直至今日它仍是許許多多不同社會運動和意識形態令人振奮的旗號[②],就是因為它承諾將帶給人們(或者認為社會發展必然進步到)一個擺脫物質束縛和政治壓迫、人人自由平等的新社會。馬克思的社會主義,首要的一條當然是消滅私有財產、建立公有制。這一點被社會主義思想家們反復強調。即使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者、曾對蘇聯式社會主義作出嚴厲批評的諾夫教授,也仍然堅持財產公有的想法,認為可行的社會主義的第一條特徵是「國有財產,即社會化公有財產及合作社財產佔主導地位,不存在大規模的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諾夫,1991,P322)。也許值得我們深思的,還有曾在最嚴酷環境下對民主製作出深刻分析的顧准先生,在經濟理論上同樣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私有財產,並認為文革時候的中國「消滅了私有財產,這很好」(顧准,1995,P370),雖然他也承認「保存私有財產權的西方,工人生活得比蘇聯要好些。」(顧准,1995,P347)
馬克思為什麼反對私有財產、贊成公有制?國內對馬克思公有制理論的研究,多數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辨證運動關系出發的,而忽略了它的哲學方面的淵源。可能的原因是,生產力、生產關系理論已經說明了公有制的必然性,研究者也許認為已不再需要其他理論;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像《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馬克思青年時代的哲學著作,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被發現和研究的,而此時經典作家的理論早已被廣泛傳播,並深入人心。
本人認為,尋求馬克思公有制理論的哲學淵源,就必須從他使用的「勞動異化」這一哲學概念談起。實際上,異化概念也是匈牙利哲學家盧卡奇所開創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甚至有人認為異化概念在西方馬克思主義中,其地位相當於基督教的原罪概念(史蒂文森,1988)。
1.從異化到勞動異化。
異化所對應的英文單詞為「alienation」,該英文單詞在《英漢大字典》上的意義有「(1)感情上的疏遠、離間;(2)財產的轉讓和所有權的讓渡;(3)異化;(4)精神錯亂;(5)戲劇中的間離效果、陌生化效果」等。
現代哲學家和社會學家使用異化這個概念,一般具有以下的含義,如惶惑不知所措,焦慮,社會的沉淪和個人的精神頹廢,悲觀絕望,喪失個性,冷漠無情,寂寞孤獨,無能為力,毫無意義,輕生厭世,無信仰無行為准則,自我疏遠,遺棄等等。貝爾將以上含義分類,認為總的來說是兩重意義(貝爾,1986)。
(1)疏遠,這是社會心理學上的狀況,指個人體驗到一種被疏遠的感覺,或是脫離了他的社會或他的團體的感覺,不能有所隸屬,他失去了依靠;
(2)物化,這是帶有心理學色彩的哲學范疇,意味著一個人被當作一件物品來對待,他變成了一件東西並在此過程中喪失了他原來的身份,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失去了個性。
對照自由的三個單元要素,異化狀態是全面不自由的狀態:被疏遠的、被當成一件物品的個人,是沒有尊嚴可言的;被當成物品,任人擺布,也就失去了自主;被疏遠和物化的人,也就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可能。因此,異化可以作為自由的反義詞來使用。
馬克思使用的異化概念,更多的來自於德國哲學的傳統,但他拋棄了其中唯心主義的成分,不把異化看成是意識的抽象發展,而認為人的異化不在於心智中某種哲學上的抽象,其根源首先在於勞動,在於財產制度。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特徵,勞動創造了人,並使人變成有生氣的人、擺脫孤獨狀態的人,或一個社會的或合作的生物,進而認識自己,改造自然。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使用異化概念,研究人在勞動中的異化,即為馬克思的「勞動異化」。
下文將主要依據《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③]一書來探討馬克思是如何運用勞動異化的概念,得出要消除勞動異化、實現人的自由,就必須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結論。
2.勞動異化產生於私有制。
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於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存在,資本與勞動處於分離與對立狀態,資本僱傭勞動,佔有勞動的產品,這一切造成了勞動的異化。
「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於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勞動的產品就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現實化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這種現實化表現為工人的非現實化,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佔有表現為異化、外化。」 (馬克思,1985,P47~48)
換言之,勞動者因為無法掌握自己的勞動成果,反而被勞動成果所支配,這一現象反映了勞動的異化。異化造成的後果是:
「對象化竟如此表現為對象的喪失,以至工人被剝奪了最必要的對象——不僅是生活的必要對象,而且是勞動的必要對象。甚至連勞動本身也成為工人只有靠最緊張的努力和極不規則的間歇才能加以佔有的對象。對對象的佔有竟如此表現為異化,以至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他能夠佔有的對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產品即資本的統治。」[④](馬克思,1985,P47~48)。
馬克思的勞動異化實際上包括四個方面(層次)的含義(馬克思,1985,P51~52):
(1)勞動者同勞動產品相異化。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自己越貧困;工人創造的商品越有價值,自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不僅生產商品,還把勞動本身和工人作為商品生產著,因而工人不是作為人存在,而是作為商品存在,工人從屬於商品相互交換的規律。隨著機器生產的發展,有可能相對地減少工人的數目,並用工資很低的童工、女工代替成年男子工人的勞動。工人的勞動產品已經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同他對立。
(2)勞動者同勞動本身相異化。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不屬於他的本質的東西,因此在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感到自己體力和智力得到自由的發揮,不能從他自己的活動中獲得滿足,而是在肉體上受到折磨和精神上受到摧殘。
(3)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 人的本質力量應該通過勞動而發展,但在資本主義狀態下,人已經不再是生產的目的,勞動只是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人的自我活動、自由活動被貶低為維持個人的動物般生存的手段。由於把自己變成商品,他就失去了他本人身份的感覺,他失去了「他自己」的感覺。
(4)人同人相異化。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和勞動活動的異化關系,歸根結底是工人和資本家的異化關系,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跟勞動格格不入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即資本家,並受資本家的壓迫和束縛。工人和資本家同樣都被異化了。
馬克思的在這里運用的四個層次的勞動異化概念,與貝爾的異化含義及自由的三個單元要素相對應:
(1)人喪失了尊嚴。由於在勞動過程中工人喪失對勞動產品的控制權(勞動者與勞動的異化),並受到另一人的統治、強迫和束縛(人同人相異化),人不能從自己的活動中獲得滿足,反而在肉體和精神都受到折磨,並且被迫與其他人和社會分離,造成人與人的對立、不平等和無依靠(心理上的疏遠)。個人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使自己成為一件物品(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物質財富不是為勞動者的發展需要而存在,反而是勞動者為物質財富的增值需要而存在,因而,人不再是生產的目的,而是生產的手段,人被物化[⑤]了,無任何尊嚴可言。
(2)人不再能自主。由於勞動者與勞動產品、勞動相異化,個人不能成為自己、不能成為勞動過程和勞動產品的主宰。人與人的異化,使工人受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更無自主可言。
(3)人無法自我發展。人與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失去了他本人的身份,人的存在與他的本質疏遠了,人在事實上已不是他潛在的那個樣子,不能成為他可能成為的那個樣子。
總之,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在資本僱傭勞動的情況下,勞動者總是與資本、與勞動、與勞動成果、與自我、與他人相分離的,異化總是無法避免的,人總是不自由的。因此,關於異化的結論是,異化不在於心智中的某種哲學上的抽象,而在於私有制。
3.私有財產的產生與異化條件。
那麼,私有制賴以建立的私有財產制度是怎麼產生的呢?或者說,為什麼會有人沒有財產?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促使馬克思轉向經濟學,體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該書開始部分是人類學(社會哲學),結尾部分是政治經濟學[⑥]。
在書中,馬克思寫道,「雖然私有財產看上去是異化勞動的基礎和原因,然而它卻是後者的結果」(馬克思,1985,P57),也就是說,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產物和結果,雖然從資本主義生產制度的表面看來,私有財產表現為異化過程藉以實現的手段。馬克思的這一段論述曾讓很多研究者感到困惑,如史蒂文森(1988,P60)。
需要結合該書的上下文和馬克思的其他著作來考察這一問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認為異化的產生,是由於生產力發展導致分工的發展(私有財產正是從分工中產生的)。
「分工從最初起就包含著勞動條件、勞動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著積累起來的資本在各個私有者之間的劈分,從而也包含著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種不同的形式。分工愈發達,積累愈增加,這種分裂也就愈劇烈。勞動本身只有在這種分裂的條件下才能存在。」 (馬克思,1960,第74~75頁)
而分工使得勞動產品為交換而生產,而非為自己消費而生產,勞動分工使人的勞動成為一種對立於勞動者的異化力量,阻礙勞動者按照自己的意志從一種生產活動轉換成另一種,這就是人的異化的開始。
那是什麼手段,在分工的社會里,使形式上自由的交易,在人連自己都不得而知的情況下被異化和被奴役的呢?答案是貨幣,為取得貨幣而出賣勞動力的人也許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但是通過貨幣和交換制度,產品從他抽象出去,「貨幣是異化了的人類能力」。
也就是說,分工(通過貨幣)使勞動產品脫離勞動者,產生異化,也產生私有財產;但是只有在私有財產發展最高階段(即資本主義私有制),異化勞動才發展到最後階段。在資本主義下,
「勞動產品越來越作為某種異己的東西與工人相對立……分工使工人越來越片面化和從屬化,分工不僅導致人的競爭,而且導致機器的競爭。因為工人被貶低為機器,所以機器就能作為競爭者與他相對抗。」(馬克思,1985,P13)。
換言之,分工是人的異化的開始(在貨幣經濟中通過貨幣形式實現),異化勞動的結果是私有財產及其積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累積的私有財產更進一步造成勞動的異化,私有財產變成加劇人的異化的手段。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勞動與資本的對立和異化達到極限,全部私有財產關系也就達到了頂點、最高階段,
「私有財產只有發展到最後的、最高的階段,它的這個秘密才重新暴露出來,私有財產一方面是外化勞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勞動藉以外化的手段,是這一外化的實現」(馬克思,1985,P57)。
概而言之,馬克思認為,造成異化的有三個條件:
第一是把人劃分為各種專門角色的分工,這使人同自己未被利用的潛力相脫離,因此失去了人性(失去了自由的一個方面即自我發展);
第二是貨幣和市場制度,這迫使人們不是為人類的需要,不顧產品的使用價值而生產,而只是為市場價值或交換價值、為產品的銷路而生產,人成了生產的手段,為生存而象任何其它商品一樣競爭性地出賣自己(失去了自由的另一個方面即人的自尊);
第三是私有制,這使勞動者失去了對勞動過程和產品的控制,也失去了對自己的控制,那些擁有生產資料的人控制著一切(人失去了自由的第三個方面即人的自主)。
三個條件中,最關鍵的顯然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它決定了市場制度、貨幣、分工等因素,也因此是消除異化的關鍵。只有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私有財產發展到最後的、最高的階段、勞動與資本對立和異化達到極限時,才能通過廢除私有財產實現消除勞動異化的目標。
4.結論:消除勞動異化必須廢除私有制、實行公有制。
因此,社會要消除異化、實現人的自由,就必須首先廢除私有制,「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這樣一句話:消滅私有財產」(馬克思,1978,P38)。廢除私有制,才能使勞動與資本直接結合,勞動轉化為「直接社會性的」,以直接方式滿足社會需要,結束異化。「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馬克思,1985,P77)。「私有財產的揚棄,是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馬克思,1985,P124)。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說「私有制必須廢除,代替它的是共同使用全部生產工具和按共同協議來分配產品,即所謂財產共有。廢除私有制甚至是工業發展所必然引起的改造整個社會制度的最簡明扼要的說法。所以共產主義者提出廢除私有制為自己的主要要求是完全正確的。」(恩格斯,第365頁)
廢除私有制,就必須進行社會革命,「而要消滅現實的私有財產,必須有現實的共產主義行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40頁)。在社會革命成功之後,消滅了私有財產,就需要對這些資產進行管理,管理方式顯然只能是公有制制度。「無產階級將運用自己的政治統治,逐步地把一切資本從資產階級那裡奪過來,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手中……並且盡可能迅速地增加生產力的數量」(馬克思,1985,P45)。對此,恩格斯的看法是一致的,「無產階級將取得國家政權,並且首先把生產資料變為國家財產……國家真正作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所採取的第一個行動,即以社會的名義佔有生產資料」(恩格斯,1972,P320)。

至此,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要消除勞動異化、獲得人的自由,就必須實行公有制,實現資本與勞動直接結合的結論,這也成了所有實行全面公有制的國家的哲學理論根源。

I. 馬克思主義的消滅私有制的根本目標錯了嗎

當然沒錯,這是從資本主義自身的矛盾中推出來的。資產階級學者用各種理論進行反駁內,並對現實進行改善。容然而經濟周期沒有消除,經濟危機也一輪比另一輪兇猛。這些東西在社會主義的蘇聯和中國(現在有很多市場因素,沒辦法)都確實消失了,這足夠說明至少計劃經濟和公有制是可以解決資本主義自身的矛盾的。至於能否在體制內解決問題,我個人是持否定意見的,資產階級學者的各位大牛們多努力吧。
可以補充一下,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就是生產過剩了,或者有效需求不足(不是需求,而是有效需求,即可以支付的需求。因為資本主義生產下,你就是餓死,沒錢買食物,也不算是有效需求)。根源在於剝削,工人的工資不足以購買他們勞動創造的商品,使得市場出現蕭條,進而生產萎縮,工人失業,購買力更加下降,市場更加蕭條,惡性循環。凱恩斯政策即通過國家稅收,增發國債等方法增大需求,在70年代引發滯漲(具體機理筆者也不太能解釋清楚,中國目前也有此趨勢,即生產蕭條和物價攀升同時存在的奇怪現象),在如今引起各國債務危機。資產階級學者要想新辦法了。

J. 馬克思到底有沒有真地提出消滅私有制

答案是肯定的,馬克思提出了這個命題。出處也比較多,主要有三處:
參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 第四卷:
《馬克思和恩格斯 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告同盟書》:「對我們說來,問題不在於改變私有制,而在於消滅私有制,不在於掩蓋階級對立,而在於消滅階級,不在於改良現存社會,而在於建立新社會。」
《馬
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識形態》:「城市的建造是一大進步。但是,在過去任何時代,消滅單個分開的經濟——這是與消滅私有制分不開的——是不可能的,因為還沒有具備這樣
做的物質條件。」「因此,這些人可以發現自己的生活條件是預先確定的:各個人的社會地位,從而他們個人的發展是由階級決定的,他們隸屬於階級。這同單個人
隸屬於分工是同類的現象,這種現象只有通過消滅私有制和消滅勞動本身才能消除。至於個人隸屬於階級怎樣同時發展為隸屬於各種各樣的觀念,等等,我們已經不
只一次地指出過了」
《馬克思和恩格斯
共產黨宣言》:「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我們要消滅私有制,你們就驚慌起來。但是,在你們的現存社會
里,私有財產對十分之九的成員來說已經被消滅了;這種私有制之所以存在,正是因為私有財產對十分之九的成員來說已經不存在。可見,你們責備我們,是說我們
要消滅那種以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沒有財產為必要條件的所有制。總而言之,你們責備我們,是說我們要消滅你們的那種所有制。的確,我們是要這樣做的。」

閱讀全文

與馬克思私有制三百年創造的財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