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四大發明分別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1.造紙術 據考古發現,我國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經有了紙,不過這時的紙只是紡織業漂絮漚麻的副產品,產量很低,質量也差,還不能用於書寫。到東漢時期,蔡倫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造紙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還採用樹皮等一些含纖維的東西。並採用石灰鹼液蒸煮的加工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此後紙張開始代替竹帛,在全國推廣。公元6世紀後,我國的造紙術不斷外傳。使朝鮮、日本、阿拉伯、歐洲等地先後學會了造紙術。紙從此成為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2. 印刷術 我國造紙發明以後,由於出版書籍的需要,印刷術也隨之產生。公元6世紀初的隋、唐之際,出現了最早的雕版印刷術。這種印刷術一般用木材為原料,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給字板塗上墨,印在紙上。由於節工省時。很快盛行起來。宋代雕版印刷達到鼎盛時期,宋太祖開寶四年 (971年)於成都板印《大藏經》,共印5048卷,雕版達13萬塊,用了12年的時間才雕印完工。如此浩大規模的印刷,足以表明雕版印刷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1041--1048年間,雕刻工畢?又創造了活字印刷術。即用膠泥做成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用這些活字排版,既節省費用,又大大縮短了時間,十分經濟方便。活字印刷的出現是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將膠泥活字改為木活字,創造了轉輪排字架。此後還出現了錫、銅、鉛等金屬材料製成的活字。活字印刷術從13世紀後傳到朝鮮、日本,到15世紀中葉,歐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我國人民為人類做出的又一項重大貢獻。
3. 火葯 火葯是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公元8~9世紀,煉丹家已經知道硫磺、硝石與木炭混合燃燒時,會發生劇烈的反應。這樣,在唐代就發明了以這三種物質為原料的黑色火葯。到宋元時期,各種葯物成分有了較合理的定量配比,並且先在軍事上得到使用,出現了最早的火炮、火槍、火箭、地雷、炸彈等火葯武器。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銅火鏡,製造於元年順三年(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銅炮,由於靠火葯作為推動力,其威力較大,稱它為「銅將軍」。火葯在13世紀時傳到阿拉伯持國,阿拉伯和波斯把製造火葯的硝稱為「中國雪」。14世紀以後,我國製造火葯武器的技術經阿拉伯傳到歐洲。
4. 指南針 最早的指南針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是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把它放在特別光滑的地盤上,用以指南,稱為司南。到宋代後期,人們又發現鋼鐵在磁石上磨過後,也會產生磁性。於是又出現了以此為原料的指南針。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人們又開始使用了以此為原料水浮式指南針在陰雨天辨別方向。到元代時,航海已完全靠羅盤指南針指引航向。隨著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及應用技術先後傳到阿拉伯地區,並很快傳到了歐洲
B. 我國的四大發明分別是在什麼朝代發明出來的為什麼發明這些東西
說起中國的四大發明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就是指南針、火葯、印刷術和造紙術。在世界歷史上最先受到認可的是其中三項發明: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葯,最先在三大發明中加入造紙術的是傳教士兼漢學家艾約瑟。
火葯是在隋唐時期的煉丹家發明的,火葯的發明可以說是一個巧合。古人追求長生不老,所以就有很多煉丹人士致力於煉吃了能長生不老的仙丹,然後就在煉丹的過程中偶然發明了火葯,純屬無心插柳。
C.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在什麼朝代
據《古礦錄》記載,它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慈山地區。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思南。
據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道,慈山(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是指南針的誕生地,指南針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據《古礦錄》記載,明代地理志記載「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礦。」
又《明一統治》稱:「磁州武安縣西南部有磁山,產磁鐵礦」。古礦志中也記載,明朝第一個朝代稱慈山,位於縣城西南30里,是一種原生礦石。國名取此。慈山是指南針的故鄉。
拓展資料
思南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一種指南針,是早期指南針的形狀。指南針與造紙、火葯、印刷術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科學技術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
錫南是由一個磁性勺子和一個銅的網站。勺子是由天然磁鐵製成的,它的手柄與磁鐵的南極相對應。地域形態體現了青銅器「天圓地圓」的思想。在中間圓形區域的外側,有四維、八個主幹和十二個分支,用來表示24個方向。
第四個維度是黔(西北)、根(東北)、荀(東南)、坤(西南);第八個維度是除吳、姬外的十大天干中的八個(吳、姬因生長土壤而未被選中,所以代表中心土壤);第十二個維度是十二個地上分支,其中「子」代表北方。
外面有二十八個星座,即東蒼龍七星座為角、康、地、方、心、尾、跳;北玄武七星座為斗、牛、怒、徐、衛、石、璧;西白虎七星座為魁、樓、衛、昴宿星、璧、禧、神。
南方紅雀的第七宮是井、鬼、柳、星、張、易、福。似乎是指另外24個方向(方、徐、昴宿星和星對應著東、南、西和北,所以少了4個方向)。
銅板中間的圓形區域像鏡子一樣光滑。使用時,將勺子放在銅板的中心區域並使其旋轉。當旋轉停止時,湯匙柄的方向正好是南方,湯匙口的方向正好是北方——理論上。
D. 四大發明都是什麼朝代發明的,都是誰發明的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
四大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發明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
畢升在北宋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指南車是我國古代的文化瑰寶之一,是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的傑出代表。但是,從宋代以後,指南車就失傳了。而指南針迅速推廣,造成明清兩代人們普遍將指南車與指南針混為一談,形成了一場為時達數百年之久的誤傳。實際上,指南針是利用磁鐵的指極性,而指南車是利用機械裝置實現定向性的,兩者的原理和構造完全不同。
古籍上關於指南車的記載相當多,但分歧較大,直到現在,許多學者對它的看法也不一致。首先,指南車的用途是什麼?是指南(方向)用的嗎?一些學者就指出:指南車是中國古代皇帝大駕出行時儀仗車的一種,既不用於實測方向,更不用於指導實踐。那麼,指南車是誰最早發明的?相傳為黃帝所作,也有的說是周公所作。實際上,大約是西漢問世。《西京雜記》一書中說:「司南車,駕四,中道」。以後,東漢張衡、三國馬鈞都曾造過指南車。據說,馬鈞的指南車,是上裝一木人,下連磁石,不管車子向什麼方向行駛,木人的手始終向南指著。然而,這種說法是不大可靠的。指南車到底是什麼樣子?《晉書·輿服志》上才較為明確:「司南車,一名指南車,駕四馬,其下制如樓,三級;四角金龍銜羽葆;刻木為仙人,衣羽衣,立車上,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稍後的南朝時期的宋、齊也有指南車。《宋書·禮志》說:「其制如鼓車,設木人於車上,舉手指南。車雖回轉,所指不移。」《南齊書·祖沖之傳》也說:「沖之改造(指南車之)銅機,圓轉不窮而司方如一。」
其他史籍對指南車的記載也還有不少,但是一般都只限於外形、性能、製造過程、使用情況等,還夾雜一些傳說故事。一直到宋代,對指南車才有較詳細的記述。《宋史》、《愧郯錄》對燕肅和吳德仁製造的兩種指南車的內部傳動系統,以及大小、規格、型制等,均有較為具體的記載。我們從中了解到指南車的結構和原理,大體是這樣的:車身為一轅雙輪車,車箱為重構結構,上立一木人,引臂南指。車箱內部設置有一套可自動離合的齒輪傳動機構。當車子行進中偏離正南方向,向東(左)轉彎時,東轅前端向左移動,而後端向右(向西)移動,即將右側傳動齒輪放落,使車輪的轉動能帶動木人下方的大齒輪向右轉動,恰好抵消車輛向左轉彎的影響,使木人手臂仍指南方。當車子向西(右)轉彎時,則左側的傳動齒輪放落,使大齒輪向左轉動,以抵消車子右轉的影響。而車子向正前方行進時,車輪與齒輪系是分離的,因此木人手臂所指的方向不受車輪轉動的影響。如此,不管車子的運動方向是東西南北,或不斷變化,車上木人的手臂總是指向南方,起著指引方向的作用
若指南車真在黃帝時被發明,那就是黃帝時期最早了.
E. 造紙術大約是在什麼朝代發明的
國最早
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是誰發明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是《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因此,後來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據以尊東漢時代的蔡倫是紙的發明者,把他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份。
但自從1933年,已故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淖爾地區發現了一片西漢中葉古紙後,對造紙術的發明問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1957年5月8日,在陝西省西安市郊灞橋磚瓦廠工地古墓中又發現了成疊的古紙殘片88片。這成疊古紙墊在三面銅鏡下面,墊得很厚,雖然已成碎片,但邊沒有完全腐爛。這一發現,更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經考古學家考證,認為這一墓葬不會晚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因此灞橋紙的年代也可大致確定在公元前118年以前。這個時間比蔡倫造紙的年代要早200多年。另外,1973年至1974年,在甘肅漢居延遺址又發掘出兩張西漢後期的麻紙。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6月至9月,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在天水馬灘西漢墓內發掘了一張地質地圖,此紙長5.5厘米,寬2.6厘米。這個最新發現的西漢紙質地圖是目前所街道的最早的紙張實物。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古代在西漢初期就發明了可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
除此以外,在史籍里,早在蔡倫以前,也有一些關於紙的記載。如《三輔舊事》上曾說:衛太子劉據鼻子很大,漢武帝不喜歡他。江充給他出了個主意,教他再去見武帝時「當持紙蔽其鼻」。太子聽從了江充的話,用紙將鼻子掩蓋住,進宮去見壏帝。漢武帝大怒。此畫發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漢書·趙皇後傳》記載:漢武寵妃趙飛燕的妹妹趙昭儀要害死後宮女官曹偉能,就派人送去毒葯和一封「赫蹄書」,逼曹偉能自殺。據東漢人應劭解釋,「赫蹄」即「薄小紙也」(後來稱為絲棉紙)。再如《後漢書·賈逵傳》說,公元76年漢章帝令賈逵選二十人教以《左氏傳》,並「給簡、紙經傳各一通「。以上有關紙的文獻記載,都早於公元105年,即蔡倫向漢和帝獻紙那一年。
持否定造紙術是蔡倫發明的同志認為,」發明造紙術的是西漢勞動人民。東漢勞動人民在繼承西漢造紙技術後,又有所改進、發展和提高。至和帝時,尚方令(職掌管理皇室工場、負責監造各種器械)蔡倫組織少府尚方作坊充足的人力、物力,監制出一批精工於前世的良紙,於元興元年奏上,經推廣後,『自是天下莫不從用焉』。」這是爭論中的一種意見。
另一種意見則堅持認為,蔡倫是我國造紙術的發明者,理由是「根據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有關紙的解釋,在蔡倫之前古代文獻中所提到的紙,都是絲質纖維所造的,實際上不是紙,只是漂絲的副產品,自古至今要造成一張中國式的植物纖維紙,一般都要經過剪切、漚煮、打漿、懸浮、抄造、定型乾燥等基本操作。而灞橋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理由是」從外觀看,其紙腩鬆弛,紙面粗糙,厚薄相差懸殊。經過實體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絕大多數纖維和纖維束都較長,說明它的切斷程度較差,是由纖維自然堆積而成,沒有經過剪切、打漿等造紙的基本操作過程,不能算真正的紙。或許只是漚過的紡織品下腳料,如亂麻。線頭等 纖維的堆積物,由於長年墊襯在古墓的銅鏡之下,受鏡身重量的壓力而形成的片狀。此外,其餘幾種所謂西漢古紙,也都是十分粗糙,充其量不過是約紙的雛形。蔡倫及其工匠們在前人漂絮和製造雛形紙的基礎上總結提高,從原料和工藝上把紙的生產抽調到一個獨立行業的階段,用於書寫。誠然,「蔡倫紙」不會是蔡倫一手製作,但沒有他的「造意」,單憑尚方工匠也製造不出這種植物纖維紙來。因此,即使在雛形紙出土的今天,把蔡倫評作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者或代表人物仍然是正確的,是有充分歷史根據的。
另外,《後漢書》中有關蔡倫造紙的記載主要取自劉珍的《東觀漢記》。劉珍和蔡倫是同時代的人,應為可信。從記載中可知,蔡侯紙既能進貢皇帝,又能代替縑帛用作書寫,紙質必定達到一定水平。
有些學者還認為,灞橋紙是不是西漢的產品,也值得進一步考證。他們提出的理由是「在墓葬人的生活時代未能確切查明以前,很難對古紙的生產年代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學判斷。何況該墓葬有擾土層,曾受外來干擾,不能排除後代人夾帶進來的可能性;同是漢墓的長馬王堆,若無其事那樣完好,墓主有姓名可查,史料可靠,出土文物如此豐富,但除了千百根簡策和絲織古紙帛畫,並無一片麻紙。有的研究者還從出土的灞橋紙上辨認出上面留有與正楷體相仿的字跡,酷似新疆出土的東晉寫本《三國志·孫權傳》上的字體,據此認為灞橋紙可能是晉代的產品。
F. 哪個朝代發明了哪些東西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
四大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發明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
畢升在北宋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指南車是我國古代的文化瑰寶之一,是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的傑出代表。但是,從宋代以後,指南車就失傳了。而指南針迅速推廣,造成明清兩代人們普遍將指南車與指南針混為一談,形成了一場為時達數百年之久的誤傳。實際上,指南針是利用磁鐵的指極性,而指南車是利用機械裝置實現定向性的,兩者的原理和構造完全不同。
古籍上關於指南車的記載相當多,但分歧較大,直到現在,許多學者對它的看法也不一致。首先,指南車的用途是什麼?是指南(方向)用的嗎?一些學者就指出:指南車是中國古代皇帝大駕出行時儀仗車的一種,既不用於實測方向,更不用於指導實踐。那麼,指南車是誰最早發明的?相傳為黃帝所作,也有的說是周公所作。實際上,大約是西漢問世。《西京雜記》一書中說:「司南車,駕四,中道」。以後,東漢張衡、三國馬鈞都曾造過指南車。據說,馬鈞的指南車,是上裝一木人,下連磁石,不管車子向什麼方向行駛,木人的手始終向南指著。然而,這種說法是不大可靠的。指南車到底是什麼樣子?《晉書·輿服志》上才較為明確:「司南車,一名指南車,駕四馬,其下制如樓,三級;四角金龍銜羽葆;刻木為仙人,衣羽衣,立車上,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稍後的南朝時期的宋、齊也有指南車。《宋書·禮志》說:「其制如鼓車,設木人於車上,舉手指南。車雖回轉,所指不移。」《南齊書·祖沖之傳》也說:「沖之改造(指南車之)銅機,圓轉不窮而司方如一。」
其他史籍對指南車的記載也還有不少,但是一般都只限於外形、性能、製造過程、使用情況等,還夾雜一些傳說故事。一直到宋代,對指南車才有較詳細的記述。《宋史》、《愧郯錄》對燕肅和吳德仁製造的兩種指南車的內部傳動系統,以及大小、規格、型制等,均有較為具體的記載。我們從中了解到指南車的結構和原理,大體是這樣的:車身為一轅雙輪車,車箱為重構結構,上立一木人,引臂南指。車箱內部設置有一套可自動離合的齒輪傳動機構。當車子行進中偏離正南方向,向東(左)轉彎時,東轅前端向左移動,而後端向右(向西)移動,即將右側傳動齒輪放落,使車輪的轉動能帶動木人下方的大齒輪向右轉動,恰好抵消車輛向左轉彎的影響,使木人手臂仍指南方。當車子向西(右)轉彎時,則左側的傳動齒輪放落,使大齒輪向左轉動,以抵消車子右轉的影響。而車子向正前方行進時,車輪與齒輪系是分離的,因此木人手臂所指的方向不受車輪轉動的影響。如此,不管車子的運動方向是東西南北,或不斷變化,車上木人的手臂總是指向南方,起著指引方向的作用
若指南車真在黃帝時被發明,那就是黃帝時期最早了.
G.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在哪個朝代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
據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道:磁山(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 據《古礦錄》記載:《明史地理志》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又《明一統治》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又《古礦錄》記載:《明一統治》稱:磁山,在縣西南30里,土產礦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針的故鄉。
典籍記載有關指南針的事情和典籍作者,全都在古代邯鄲為中心的燕趙文化區域內;在可考典籍范圍內記載的中國古代指南針,全都是用天然磁石磨製而成;且根據先秦典籍記載,產天然磁石的只有武安磁山(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可能製造司南的地方,只能在以邯鄲為中心的燕趙文化區域內,武安極有可能就是指南針的故鄉。
王振鐸的相關觀點,指南針的發明至早不逾於宋代,此種觀點在其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都有所體現。如在《司南、指南針與羅經盤(上)》一文中所述:「自周末至李唐,古人所稱述之『司南』或稱『指南』為一種辨別方向之儀器,其物便於攜帶及測驗,宛如指南針之用矣。王振鐸認為在唐朝已經出現了便於攜帶的類指南針儀器,但絕不是指南針。王振鐸把此種物件看作是指南針的過渡形式。王振鐸未明確論斷指南針發明的具體時問,由於缺乏材料,出於科學嚴謹性方面考慮,所以未輕易論斷。王振鐸說:「指南針之發明時代,以《萍洲可談》海舶用磁針及沈括謂方家制磁針,信其創始必早。」指南針的發明應當是一個很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地改進的結果,而不同時期的形式,也應以不同的形式出現,王先生也只能給出一個時間區間。
H.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誰發明的哪個朝代
1、指南針: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
2、造紙術:東漢的蔡倫,但在蔡倫之前中國人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20世紀在中國各地出土的許多西漢時期的古紙片,可以證明這一點。
3、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4、印刷術:根據歷史學家鄧廣銘考證,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元代,著名道家學者、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禎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
(8)指不是發明在什麼朝代擴展閱讀: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一定影響。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
而李約瑟對這四大發明的贊美和強調,使得這一說法獲得了中國的很大認同,並被寫進了教科書。
恩格斯在1857年發表的《炮兵》中寫道:「在中國,還在很早的時期就用硝石和其他引火劑混合製成了煙火葯,並把它使用在軍事上和盛大典禮中」。
火葯最早在公元9世紀晚唐時期的煉丹書籍中就有記載。
公元904年,楊行密軍圍攻豫章(今江西南昌),部將鄭璠命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率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這是火葯最早使用於軍事記載,最早的火葯武器則出現在五代時期的敦煌壁畫。
十世紀五代時期的敦煌(時屬歸義軍)壁畫,目前所知最早的關於火槍和手榴彈的描繪。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火銃出土於中國黑龍江,製作年代為1288年,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
I. 印刷術是發明於哪個朝代
北宋平民抄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襲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畢升是北宋中期的一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