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人文創造

人文創造

發布時間:2020-12-23 19:55:20

❶ 人文創新

1.人文科學:是研復究人類的信制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門科學的總稱。
中國現代化進程與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臨近,不僅引發了人文精神討論,而且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也已遍喻社會。「人文學科」與「人文科學」諸詞終於在20世紀末進入漢語。但這些名稱概念(從「人文精神」、「人文素質」到「人文科學」)學理內涵該怎樣理解呢?它們在根本上歸屬人文科學原理。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人文主義(Humanism)歸屬於思想史范疇,同一大類的還有人道主義、人本主義、人文精神等,它們表現為社會思潮和思想主張立場;人文學科(The Humanities)歸屬教育學教學科目分類,人文素質概念即定位於人文學科教育原理;人文科學(The Human Sciences)則是從哲學高度對包括人文主義與人文學科在內的人文活動原理的系統研究理論。

❷ 人文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素養包括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

人文素養的靈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人文系統」。這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的「德性」、「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它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像性和生活的多樣化。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是它的鮮明標志,它以人的價值、人的感受、人的尊嚴為萬物的尺度,以人來對抗神,對抗任何試圖凌架於人的教義、理論、觀念、進行中事業及預期中目標,對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聖。

(2)人文創造擴展閱讀

在人文素質4個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現在: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的關系時,突出人是主體的原則;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以人各種需要的滿足為最終訴求,強調人是目的的原則。

在人與物的比較中,突出人高於物、貴於物的特殊地位,強調精神重於物質,人的價值重於物的價值,生命價值優先的人道主義原則和人本主義原則;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強調相互尊重對方的人格尊嚴,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則。人文素質的形成主要有賴於後天的人文教育。

❸ 什麼是人文創作

人文的實質就是一種植根於內心的素養,一種無須他人提醒的自覺,一種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一種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人文在哪裡呢?就在我們日常生活里,就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就在人性的內涵里,就在我們的心靈深處。

讀過一篇文章,寫的是施捨的態度。隨手丟下一枚硬幣,在乞丐的碗中叮當和彎下腰輕輕放下一枚是不同的;我還聽說澳大利亞人捕撈魚蝦,每網撈上來,總要挑挑檢撿將不符合尺寸的放回大海。

需要補課的人真多,人文一課!人文之後是和諧
是啊,除了以人為本,我們還知道」人文」更豐富的內涵嗎?

為了解說」人文」,梁講了一個故事:一次在法國,他跟兩個老作家一同坐車去郊區.那天刮著風,不時有雨滴飄落.前面有一輛旅行車,車上坐著兩個漂亮的法國女孩,不停地從後窗看他們的車.前車車輪碾起的塵土撲向他們的車窗,加上雨滴,車窗被弄得很臟.他們的車想超過,但路很窄.他問司機:」能超嗎?」司機說:」在這樣的路上超車是不禮貌的。」 正說著,前面的車停了下來,下來一位先生,先對後車的司機說了點什麼,然後讓自己的車靠邊,讓他們先過.梁問司機:」他剛才跟你說什麼了?」司機轉述了他的話:」一路上,我們的車始終在前面,這不公平!車上還有我的兩個女兒,我不能讓他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梁曉聲說,就這句話,讓他羞愧了好幾天。

這讓我想起在澳大利亞的侄兒講過的另一個故事:周末,侄子隨一位在澳大利亞土生土長的華人去悉尼周邊海域捕撈魚蝦.每撒下一網,總有收獲,可每次網拉上來後,那位華人總要挑揀一番,將其中的大部分蝦蟹扔回大海.侄兒不解:」好不容易打上來,為啥扔回去?」那華人平靜的答到:」在澳大利亞,每個出海捕撈魚蝦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國家規定尺寸的魚蝦才可以捕撈.」我侄兒道:」遠在公海,誰也管不著你啊。」 那華人淡淡一笑:」呆久了你就會知道,在澳大利亞,不是什麼都非要別人來提醒,督促的。」

兩則故事,大體告訴了我們什麼是」人文」.」人文」其實並不晦澀,在我看來,他的實質就是一種根植於內心的素養,一種無須他人提醒的自覺,一種以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一種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人文」在哪裡?如梁所言: 在高層面,它關乎這個國家的公平,正義;在樸素的層面,它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就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就在人性的內涵中,就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又如作家龍應台所言,它是一個人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和他的整體氣質。

想想我們有多少時候不需要別人提醒就知道檢點自己的行為,就能夠自覺地遵紀守法,恪守做人的本分,盡可能為別人著想,給他人以幫助?

言及此,我想起了那句名言:」文化可以立國.」我想,為了國家更發達,社會更和諧,為了我們更自在,更快樂,補經濟課,科技課,法律意識課都沒錯,但我們現在最需要補上的還是文化這一課,」人文」這一課

明白了人文,人文創作也就顧名思義了

如果本人的回答詳細使您滿意的話可以採納為答案,謝謝!!

❹ 人文是怎麼定義的

人文
人文一詞的中文,最早出現在《易經》中賁卦的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頤《伊川易傳》卷二釋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陰陽之代變,觀其運行,以察四時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聖人用賁之道也。」人文原來是指人的各種傳統屬性。
廣義的講人文就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文化,自然就是原始的、天然的。我國《辭海》稱:「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
到了近代,人文這個詞被用來翻譯Humanism,人文主義,這個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一些知識分子,在超越和反對中世紀歐洲宗教傳統的過程中,把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作為一種依歸,用這種辦法來回皈世俗的人文傳統。這些人就被稱為「人文學者」,後來人文學者所做的學問就變成了「人文主義」,到19世紀的歐洲又有所謂的人文學科,20世紀英美的大學裡面也開始出現所謂的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意思不是說人文的東西用一種科學的理論來解釋,而是說對於人的各面的一種求知、對於人的知識的一種探討。
人文思考從根基處說是一種對存在的抽象玄思。實際上,Humanity(「人文」——在中國並沒有詞源學基礎),Humanity,它的根本性觀念是從人類的角度來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會有下述超越性問題: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關系、人和神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因為它把人作為類來思考,所以我們說它的思考是超越具體人倫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從這個角度來講,「人文」一詞的根源古希臘和羅馬(Humanity在西方也可以解釋為Th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the classics),它是以古希臘思想及其方式為根基的。
關於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對人文的理解是怎樣在傳統和西方的雙重影響下變化的,可以參看李歐梵和汪暉的相關文章。

❺ 人文是什麼意思

人文的意思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引證解釋:

1、指禮樂教化。

2、泛指各種文化現象。

示例:孫中山《民權初步自序》:「會此世運進化之時,人文發達之際,猶未能先我東鄰而改造一富強之國家者,其故何也?」

3、人事。指人世間事。

4、習俗,人情。

示例: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大約就是因為山水比較清秀的原故罷,一般的人文風尚比起鄰近的村鎮也覺稍有不同。」

(5)人文創造擴展閱讀:

中國《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生物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積累起來的跟自身生活相關的知識或經驗,是其適應自然或周圍環境的體現。

因此,具體到人類社會當中,文化不僅包含了人們外在的的衣、食、住、行,還包含了人們的內在的心理、意識或者說思維活動。

延伸解釋:

1、人文精神

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而人文學科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於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

2、人文景觀

又稱文化景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滿足一些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而構成的景觀。

人文景觀,最主要的體現即聚落,還包括服飾、建築、音樂等。建築方面的特色反映為城堡、宮殿,以及各類宗教建築景觀,具有歷史性。

3、人文情懷

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而人文學科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於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文化。

4、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一般認為發端於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其核心在於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等。

在思想政治工作視野中,人文關懷是指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人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❻ "人文"是什麼意思

"人文"是意思這問題提得很好。我們時刻談到的「人文關懷」即必須先了解「人文」本身。
「人文」應是以人為本,文化其靈。從政當仁;經商當儒;做人為善,交朋至誠。人文是個廣大的話題。先拋磚而為。

❼ 人文始祖·人文初祖

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祖先,我們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也有自己的祖先——這就是黃帝。我們每個人的祖先是直接的血緣關系,而黃帝作為我們的祖先,則是象徵性的血緣關系,因為我們中華民族經過了數千年,在多元民族的交融中形成的,今天已經沒有辦法弄清確切的血緣關系了;更重要的,黃帝作為我們的祖先,主要是從文化意義上說的。

紀念黃帝並不是現在才這樣做的,歷史上就有祭祀黃帝陵的傳統。從文獻記載看,西漢王朝建立,劉邦入關,曾強調祭祖的重要性。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北巡朔方……祭黃帝冢橋山」。魏晉南北朝時期,對黃帝祭祀雖因戰亂中斷,但總的說來是綿延不斷。到了唐代宗大歷5年,於橋山西麓建廟並規定按時祭典。宋太祖開寶年間,移廟址於今址,祭祀活動相沿不斷。明、清兩代對祭黃陵十分重視,明代皇室派遣官員祭祀黃陵14次,清王朝共計29次。清末民初,政局動亂,祭祀中斷。20世紀1935——1943年,國民政府多次派遣專官祭祀黃帝陵。特別是1936年清明節,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國共兩黨首次共祭黃帝陵,對喚起中華兒女共同抗日起到巨大作用。建國後,1955——1962年,每年都舉行祭典,但均為省級領導主祭,以後祭禮中斷,到1980年恢復。

祭祀黃帝可能有許多原因,但從根本上講,不外乎二:其一,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其二,黃帝是我們的「人文初祖」。

所謂「中華始祖」,是就中華民族的尋根追遠、增強凝聚說的;所謂「人文初祖」是就文化創造、文明初創說的。

先說第一個方面。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對於這個問題也需要進行辨證地研究。討論這一問題時,一般人把黃帝僅僅看作漢族人的祖先,這是不合適的。對此,李紹連先生撰文指出:「有人把黃帝僅看作漢族的祖先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如前所述,今天的漢族實際上包含了華夏、蠻、夷等中國境內大多數原始部落的血統和文化,是一個有別於任何部族的龐大融合體。在這個意義上說,不僅炎帝和黃帝是漢族的祖先之一,蠻、夷諸部族的祖先也應是漢族祖先之一。同樣,後代那些分別源於蠻、夷等原始部族的少數民族,也與漢族有共同的祖先。另外,亦有少數華夏族的後裔由於種種歷史原因遷徙到邊遠地區而成為少數民族,直接或間接承認炎帝或黃帝為他們的祖先。再則,包括漢族在內的國內56個兄弟民族都是在漢、唐、宋甚至更晚的時期形成的,距離炎黃時代有三四千年之遙。由於遷徙、雜居、通婚等原因,子孫繁衍,支系無譜,很難在血統方面准確判別幾千年前的某部族首領是某民族的祖先。與其把炎帝、黃帝或其它某個原始時代的英雄人物看作是某族的祖先,不如把他們看作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更科學、更符合歷史實際。」(《炎黃文化研究》第2期) 今天,在中國境內的一些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族源,或傳說中的始祖,如蒙古族的族源是唐代的蒙兀室韋,傳說來自額爾古納河,藏族傳說他們的祖先是一個神猴與羅剎女所生子女,與宋代以後的「萌古」、「源骨」、「蒙古里」等有密切的淵源關系;羌族傳說他們的始祖是「無弋爰劍」;維吾爾族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卜可汗」或「烏古思可汗」,是以漢代的「丁零」和唐代的「回紇」為主要族源,融合了漢人、契丹人、蒙古人而形成的;彝族與遠古時代的氐、羌人有淵源關系,與公元7世紀的「烏蠻」關系最為密切;白、納西、哈尼、傈僳等民族的先民與古代的氐、羌也有密切的淵源關系;滿族與2000多年前商、周時代的「肅慎」、漢晉時代的「挹婁」、南北朝隋唐時代的「勿吉」、遼代的「女真」、明代的「建州女真」等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南方各族傳說自己的祖先是「盤瓠」或「廩君」,但他們都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關於中華民族的起源,過去那種「一元論」的說法已經逐漸為人們揚棄,「多元論」則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20世紀80年代末,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就是「多元論」的代表觀點。他認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指「它所包括的五十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它們雖則都稱『民族』,但層次不同」。「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這說明,中華民族是由眾多的古今各民族在形成統一國家的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民族集合體。組成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各民族都有各自發展的歷史和文化,各民族長期在統一國家中共處並發展其統一不可分割的聯系,從多源交融到多元一體,自覺地聯合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國。所以,對於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的提法,僅僅拘泥於血統上的認同是片面、狹隘的,更多地應著眼於民族文化的創造、融合和歷史傳承,著眼於黃帝在鑄造民族共同體的歷史上的奠基作用。

再說第二個方面。我們現在來到陝西黃陵縣軒轅廟正殿,就能看到「人文初祖」四個大字,這是對黃帝具有本質意義的評價。我們尊黃帝為「人文初祖」,是因為黃帝開啟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先河,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源頭。

從遠古時代,關於炎帝和黃帝的傳說就很多,後來經過文人、學者的記錄和加工,散見於先秦的一些文獻中。直到西漢司馬遷寫那部偉大著作——《史記》的時候,才對這些文獻進行了整理,使今天的我們可以比較清楚的知道我們祖先的事跡。根據歷史和傳說,五千多年前,黃河流域的中下游的各個部落中,有兩個傑出的領袖人物,一位是炎帝,一位是黃帝,還有其他一些部落的領袖。黃帝姓公孫,因長於姬水,又姓姬。曾居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縣軒轅丘),取名軒轅。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黃色,故稱黃帝。他們率領我們的先民在我們這塊土地上休養生息,進行種植、狩獵和其他生產活動。當然,由於他們必須經常遷徙,由於當時的物質生產還很落後,還必須極大地依賴直接的從自然當中汲取維持生存的生活資料,一些部落之間免不了發生糾紛和爭斗,其中最著名的有炎帝和黃帝、黃帝和蚩尤的戰爭。戰爭促進了部落的融合,也促進了不同氏族部落的文化交流,進一步引發了文明的創造活動。這樣,就在這塊土地上誕生了古老的中華文明。

黃帝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他以武力制約了炎帝的暴虐,平定了蚩尤的擾亂,統一了遠古三大部落,成為中華民族第一個共主。他與臣民一起播百穀,植草木,務農桑,做衣冠,制弓箭,造舟楫,創醫學,大力發展生產,物質文化生活發生了一系列歷史性的變化;他與臣民一起造書契(文字),繪圖畫,作甲子(歷法),定算數,制音律,在精神文化方面貢獻甚巨;黃帝還別尊卑,定禮樂,創官制、財產、嫁娶和喪葬等制度,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我們的先民帶入了文明的門檻。因此,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人們把古代的許多發明創造都附會到他們身上,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著關於他們的傳說和蹤跡。依據於右任先生的《黃帝功德紀》一書介紹,黃帝一生的發明創造包括衣、食、住、行、農、工、礦、商、貨幣、文字、圖畫、弓箭、音樂、醫葯、婚姻、喪葬、歷數、陰陽五行、傘、鏡等,共20個方面。所以,歷史上把他作為開創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這就是今天所說的「人文初祖」的意思。當然,《黃帝功德紀》畢竟只是前人記載黃帝功德的資料匯編,多數記載有後人附會的成份,以訛傳訛的記載也所在多有,要加以有鑒別地肯定。

今天,我們對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要科學地、辨證地理解。我們認為,這些文明創制,決不可能是黃帝一人一時的發明創造,而是許多人許多代集體的智慧和長期的積累。對此,中國文化史著名學者柳詒徵在《中國文化史》第一編第二章說:「故洪水以前,實以黃帝為最盛之時。後世盛稱黃帝,有以也。然黃帝時之製作,或恃前人之經驗,或賴多士之分工,萬物並興,實非一手一足之烈。故知社會之開明,必基於民族之自力,非可責望於少數智能之士。而研究歷史,尤當滌除舊念,著眼於人民之進化,勿認開物成務,為一人一家之績也。」准確地說,所謂黃帝的發明創造其實是黃帝時代我們的先民從野蠻向文明轉化的成果,這些已經為考古發掘所證明。黃帝時代處於考古學的廣義的龍山文化時代范圍,距離今天大約有5000-6000年期間。龍山時代原始農業長足發展,畜牧業迅速擴大,制陶工藝不斷進步。同時,出現了政治權威的標志,如文字的發明、金屬的使用,禮器的大量發現,城堡和宮殿的出現以及隨葬品多寡懸殊,等等。結合歷史文獻,令人信服地證明了黃帝時代是中華文明的開端。

總之,在今天人們的頭腦中,黃帝只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一個文化意義上的偶像,一種文明形式的代表,也可以說是一個文化符號。在當前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在走向世界的同時又保持特性和發揚民族文化,有一個被所有中華兒女接受的具有文化方面的象徵意義的總體稱謂是必要的。因此,黃帝既是中華民族進一步走向世界的精神旗幟,又是中華文明繼續發展的力量源泉,也是中華兒女相互認同的文化標志。

❽ 人文要素有哪些

人們對城市過往的記憶、在城市日常的生活以及基於歷史與現實之上的精神價值理念構成城市發展的人文要素,該要素最直接最集中地體現為城市的市民素質。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不同,往往取決於人文要素這一不可復製品的創造與積累,市民素質則造就著每個城市獨特的個性特徵與發展潛力。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城市的發展與城市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城市人文要素的發展和競爭之上,從這個角度來說,城市的發展已經進入以文化價值和城市個性為發展和新的「心」時代。
一、「看不見的城市」:城市文脈
城市既是一個空間概念,也是一個時間概念,而空間,實際上就是結晶化的時間。總是處在動態發展中的城市在時光流逝中所形成的文化價值觀念、歷史古跡、生活方式等等即是最能解釋城市空間形態的獨特因素。城市的歷史留下城市這些獨有的文化脈絡,它們或者是有形的建築、詩篇、風俗禮儀,成為人們生活延續性的基礎:或者是無形的都市氣質、生活理念和精神取向,從而成就一個與物質世界中的真實城市並行的「看不見的城市」,給予城市中的人們不斷傳承的記憶和穩定的地域概念。因此,任何一座城市,都是一種文化,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歷史就是一部城市的文化史。
在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許多城市在硬體設施上的相互復制與趕超相對而言並不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尤其是在通訊技術的支持下,諸如運輸成本和信息成本這些阻礙區位選擇的因素已經大大地降低甚至可以忽略。對現代城市來說,進步被視為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過程,城市總是在不穩定中發展的,一些城市不斷摧毀所留存的文物古跡,為高速公路、摩天大廈或者是現代購物中心騰出空間,以此作為城市現代化的標志。城市,在全球化的時代,似乎擁有越來越多相似的面孔,但如此相似的結果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意義:相似性無法成為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的源泉,既然此處似他鄉,硬體的差異被抹平,區位的選擇將不會再以硬體設備作為主要標准。
但是,文化這樣的軟性要素的開發並不像硬體設施那麼輕易,因為文化的時間積累性使文化難以全盤復制,文化的復雜多樣性使文化的優劣選擇和趕超成為一個難以實施的任務。即使文化被復制,城市可能會發現割斷自身文脈、成為一個亦步亦趨的模仿者所面對的尷尬與被動:城市失去了自我認同的基礎,沒有個性,也放棄了可以創造性發展自己的機會,因為城市文脈的重要性在於它為人們提供了心理定位的線索,幫助人們把握整個城市的獨特意境,它們使生活得以延續,使城市得以獨一無二。例如,巴黎之所以是巴黎,之所以「永不沉沒」,主要是因為它保存有世界一流的古建築和藏品豐富的博物館,讓人們崇敬和嚮往;倫敦之所以是倫敦,之所以被稱為「不屈不撓」的城市,則是因為這個城市保有二戰時期英勇抗敵的集體記憶;上海之所以是上海,之所以成為「東方明珠」,在於它兼容並包、銳意進取的海派文化所鑄就的獨特風格。
因而,對任何城市來說,城市文脈是城市獨一無二的個性化資產,市場是人文要素的關鍵要素。發達國家的許多城市在這方面已經有了現實的教訓和經驗。事實上,眾多西方城市的更新是通過開發城市文脈實現的,因為工業化時代的製造業已經遷離舊城區,信息時代的金融服務業對屬地的依賴性逐步下降從而成為流動的「無根產業」,大量的人口與企業的流失又使得城市建築業瀕臨困境,歷史文脈的地域性特徵使城市藉助文化經營來振興老市區和適應後工業服務型機會成為相對可行的選擇。對城市文化的挖掘與整理成為城市更新的重要工作,例如通過主題公園、博物館、歷史建築維護等方式展示城市特色和精神風貌,通過文化節日吸引本地居民與外來遊客等等。最為重要的是,人文要素的傳承與發揚需要發揮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予市民表現和提高其文化素養的機會和舞台,使人們通過對市民素質的感受和理解來領悟到城市的文化內涵與城市精神。
二、生活在此處:市民生態
城市文脈的傳承需要整個城市的全體市民的努力。城市是一個大劇場,生活於其中的人們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舉止描述了城市現實的生活狀態。城市的價值觀念、生活時尚、風俗習慣、禮儀服飾、語言行為、交往方式等等不僅僅受到歷史文化的影響,而且還在人們的互動過程中被不斷地創造和發展著。現實社會的市民生態作為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現象,對整個城市的發展來說既是過程也是結果。一個良好的市民生態將為城市發作提供要素基礎和精神支持,而城市發展的最終目的在於創造更加良好的市民生態。
在著名社會學家齊美爾看來,「都市生活的心理基礎包含在強烈刺激的緊張之中,這種緊張產生於內部和外部刺激快速而持續的變化。……街道縱橫,經濟、職業和社會生活發展的速度與多樣性,表明了城市在精神生活的感性基礎上與小鎮、鄉村生活有著深刻的對比」。都市的「場所精神」是社會文化生活在人們心理的折射和積累。不同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節奏與多樣性導致城市「場所精神」的差異,城市文化風格最終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局面,例如北京的大氣、上海的敏銳、蘇州的精緻、成都的悠閑、杭州的嫻靜等,不一而足。「城市就像一個人,有自身的形象和內涵。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的城市,無疑是最具吸引力而令人難忘的」。
城市居民的行為舉止是城市文化風格的外在表現,例如市民的行動公約、職業道德規范、倫理道德觀念、法制觀念、鄰里交往習俗、社會危機處理方案等等。人們通過市民行為來對自己心目中的城市進行定義。「一個好的地方,就是通過一些人以及其文化都非常恰當的方法,使得人能了解自己的社區、自己的過去、社會網路。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時間和空間的世界。這些象徵符號不僅是特定文化的產物,也表達了共同的生命體驗,例如:冷和熱、明和暗、高和低、大和小、生和死、動與靜、關心和忽略、干凈與骯臟、自由與限制」。最為簡單的例子是,同樣是擁擠的城市,等車的人是否按秩序上車,上車的人是否主動讓座,都會給人們留下這個城市或好或壞的印象。無論是居住在城裡的人還是暫時停留在這個城市的人,人們對一個城市的感情,與人們在這個城市的記憶與經歷密切相關,這種感情帶有個人色彩,同時也帶有對城市市民集體性行為特徵的評價,這種評價影響著個人與各種社會組織對城市的選擇,進而影響到城市的發展機會。
總體而言,良好的市民生態對城市的發展目標來說具有長遠的意義。人們的心理特徵與行為習慣所造就的城市文化有助於城市形成積極向上、團結互助的生活氛圍,從而保證城市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基於城市文化認同的各種文化項目能夠促進人們的參與意識和歸屬願望,進而促進城市的內生增長。城市的文化交往,表現出文化的生命力、適應性和親和力,轉化成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通過物質賦形,影響著城市發展的途徑與結果。
在城市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城市的文化自覺意識為城市在城市群落中建立自己的地位提供了支持,許多城市已經將發展文化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途徑。例如,上海提出了「世界一流城市,必須有世界一流的文化,必須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設施」的建設方針,申辦世博會即是這一發展思想的具體表現。世博會既能發揚上海兼收並蓄的海派開放風格,又能通過文化的沖擊與碰撞促進上海的城市文化的發展。
為實現城市以文化帶動發展的戰略目標,對市民生態加以分析和引導成為城市政府與社會各界協同努力的方向。一些城市通過倡導良好的行為規范來改善市民生態,例如建立市民行為規則或者是公共場所公約等;一些城市通過城市雜志或者報刊的形式,對城市的日常生活加以記錄和討論,建立城市生活的公共論壇;還有一些城市通過廣場文化、商業街文化的開發讓人們通過「城市客廳」了解城市、展示自己。對於21世紀的城市來說,成功的城市必然是文化成功的城市。「文化不僅僅代表著各種文化產品,更意味著生活、表達、思考和學習的方式。文化已成為城市發展戰略的主軸,經濟、社會、技術和教育戰略與文化的關聯越來越密切。在未來的競爭中,信息與知識是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只有那些學會了如何戰勝文化挑戰的城市才能得到最佳的發展。」
三、城市精神與城市發展
城市的價值在於它能夠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正如芒福德所說:人們為了生活聚居在城市,為了更好的生活而留在城市。但是城市的發展需要有城市的文化資產來創造和維持。城市精神作為城市文化的高度抽象和精煉總結,是一個城市的發展根系。城市精神集中反映了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生存理念和文化特性,能對生活於其中的人們產生同化和支持的作用,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共同擁有的價值觀念,也是推動城市實現生產力持續發展的巨大力量。
城市的發展,歸根結底是要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城市精神可以從人們的內心世界來引導、規范、激勵和改善人們的行為方式,為城市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城市價值的實現對精神生活來講同樣具有難以估量的意義,城市自身作為重大的歷史構成物,保持和建構著生活的動力,對城市生態和居民福利有著長遠的影響。城市價值與城市精神總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城市精神作為城市歷史與現實的融合體,是逐步培育發展起來的,能夠得到市民的認同與共鳴,因而城市精神的定位需要從自身的文化資源和社會基礎入手,並結互時代發展的趨勢加以提煉。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精神也有不斷充實與創新的需要,但與城市文化特性的密切結合是其真正生命力的源泉。
作為城市文化精華的城市精神,不僅僅凝結在科學研究成果與文學藝術作品當中,也融合在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當中。城市舉辦博覽會、貿易會或者文化節不僅能夠讓外來人士有機會參觀了解這個城市,更重要的是,通過城市特色音樂、飲食、藝術品的展示、眾多社團的參與和廣大市民的支持,達到弘揚城市文化精神的目標,並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廣大市民對城市與文化的自覺意識,而市民素質的培養與提升又將進一步提高城市對外來認識的吸引力。
作為一個群體的心理取向和行為方式背後的統一信念,城市精神還體現在城市的總體氛圍和代表性個人至上。城市的教育與宣傳、文化藝術團體、城市文化活動則是城市精神得以傳播的重要載體。這些載體是通過城市的硬體設施實現其傳播功能的,對城市來說,投資規模龐大的硬體要素如果僅僅成為外來文化的表演場地而不失本地文化的展示舞台的話,城市難以有鮮明的個性,城市精神也只不過是紙面上的概念而已。
四、城市人文要素的開發
城市人文要素的開發需要有軟體和硬體的積累和浸潤作為基礎。城市的布局與基礎設施的開發、城市市民素質、政府服務風格等等,都是城市人文要素的體現,需要城市政府和社會各界長期的關注與投入。許多城市正通過保護城市文化遺產、發展文化產業、加強教育和創新活動等方式來實現開發城市人文要素的目的。
城市人文要素的開發不僅可以為城市積累獨特的精神內涵與文化價值,而且為城市營銷提供了傳播渠道。例如,越來越多的城市通過展會、廣告、電影、旅遊、網站等文化形式來宣傳自身特色,以此吸引人力資源和產業資源加入自己的城市。城市營銷以特色文化作為表現形式,將城市各種資源整合在一起,在一個試圖抹平地域差別的全球化時代推介自己的個性,尋找著自己的發展機會。
城市營銷,或者更廣泛意義上的場所營銷,是指將地區(場所)視為一個市場導向的企業,將地區未來的發展遠景確定為一個吸引人的產品,藉此強化地方經濟基礎,主動營銷地區特色,更有效率地滿足既有和潛在的目標市場(主要包括產業、投資者、定居人口、觀光客與會議人士等)。城市營銷無疑是以知識和資源為基礎的營銷方法,城市人文要素是城市營銷的物質基礎,而城市營銷的成功則將給城市人文要素帶來更好的開發機會和資源條件。
城市的地方性需要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更多的重視,城市營銷應該是有效的、可信的、易於識別的。由於城市氣質突出表現為地方個性,因而城市形象的營造需要立足於城市內部資源、動員市民的積極參與。城市作為一種具有活力的、激動人心的生活體驗,其生命力在於城市自身的精神特質和價值追求,這種地方性是「心」時代下全球競爭中城市不被淘汰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說,地方性才是世界性的體現。

❾ 人文的基本含義

人文就是人類文化抄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范,包括習慣規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則是文化的主要內容。 人文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 廣義講,泛指文化;狹義講,專指哲學,特別是美學范疇。 人文分類: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國學、歷史、法律(俗稱規矩)。

閱讀全文

與人文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