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蒙恬未「發明」毛筆之前,國人主要用什麼筆書寫
現在用的毛筆,相傳是秦朝將軍蒙恬發明的。蒙恬未「發明」毛筆之前,中國人主要用什麼筆書寫?
據傳,公元前223年蒙恬指揮修長城時,為了讓秦王能及時了解邊疆軍情,定期寫戰報上奏。
不過,這種「筆」和我們現在的毛筆相比,還是差別很大的。如在湖南的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的長台,出土了戰國時代的毛筆。該毛筆彼時毛筆頭的毛被包在筆桿的外邊,然後用漆牢固,與如今的毛筆剛好相反。
因此,可以說是蒙恬改進了毛筆,而非發明。
2. 毛筆是怎樣發明的
毛筆的起源:史記中曾記載:「秦始皇命太子扶蘇與蒙恬築長城以御北方匈版奴,蒙恬取山權中之兔毛以造筆」,文房四譜上也記載:「昔日蒙恬造筆,以拓木為管,鹿毛為柱,兔毛為被,此乃謂蒼毫也」,博物志雲:「秦之蒙恬將軍取狐狸毛為柱,兔毫為被以書」,因此,我們通常稱蒙恬將軍為毛筆的史祖。毛筆的發明過程,最早可朔自新石器時代末期的仰韶文化期,雖然沒有足夠的文字記載可資證明,但由已出土的仰韶彩陶上的花文研究,可能是由類似毛筆的工具所繪制而成,及至商朝甲骨文的研究,可明顯的看出刀刻的甲骨文邊緣,是先用毛筆書寫其上再刻成的,可見此一時期已有毛筆的存在。周朝的青銅器上所鑄的文字,依其字形判斷,已明顯可知系由柔軟的筆尖所書寫筆觸的痕跡,由書寫的形狀與筆意,知道書寫的工具—也就是毛筆,1954年在湖南長沙郊外的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時代楚墓文物中,已有多種古毛筆及其相關之書寫文物,這是首度使我們對漢朝以前的毛筆形象的想像,真像大白,該批文物中的毛筆稱之為「長沙筆」是由高級的兔毫所製成毛長2.42公分,筆管長達16.6公分,筆管是由細竹製成,製法是將兔毛夾插於管端,以細絲綁緊後用漆固定,此一製作在技術上已是相當高超。
3. 毛筆發明前,古人是用什麼作畫的
用樹枝在土地上畫或用石器在岩石上刻畫。
後來在甲骨上刻畫並有一專部分演變成文字(甲屬骨文是最早的象形文字)。
最早的刺綉(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是用動物的毛或植物纖維綉在麻質的布上,圖案通常較為簡單,一般不用先畫圖案。
4. 毛筆是怎麼發明的
毛筆起源於公元前-1066左右。現代毛筆的原料主要是獸毛和竹管。在文具工廠里,毛筆的製作要經過72道工序。例如選毛就很麻煩。一隻山羊身上的毛可分為19個等級,可以用來制筆的只有5種。工人們要從千千萬萬根羊毛、兔毛、狼毛(黃鼠狼毛)中一根一根地挑選,然後進行搭配組合。可見生產一支毛筆是多麼的不容易。
毛筆的品種較多。就原料和特點來看,可以分為軟毫、硬毫、兼毫三大類。軟毫的原料是山羊和野黃羊的毛,統稱羊毫,寫起字來柔軟圓潤。硬毫的原料是狠毫和山兔毛——紫毫,它們彈性強,寫出的字銳利剛勁。兼豪是軟硬兩種毛按比例搭配。初學寫字,大多使用兼毫類毛筆。
毛筆又有大小之分。最小的叫圭筆,然後是小楷、中楷、大楷……最大的筆有幾十斤重,筆桿比碗口還粗,寫字的人好像拿大掃帚掃馬路似的。那末,品類如此繁雜的毛筆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我國的書寫用筆起源很早。根據未經刀刻過的甲骨文字判斷,夏商時期就已經有原始的筆了。如果再從新石器時期彩陶上面的花紋圖案來看,筆的產生還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已經製作和使用書寫用筆了。那時筆的名稱繁多:吳國叫「不律」,燕國叫「弗」,楚國叫「幸」,秦國叫「筆」。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筆」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傳說,我們現在所用的毛筆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蒙恬發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戰爭拖了很長時間。為了讓秦王能及時了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那時,人們通常是用分簽蘸墨,然後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的,書寫速度很慢。蒙活雖是個武將,卻有著滿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說的那種筆寫戰況報告,常使他感到影響思緒。那種筆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會把非常貴重的絹給弄臟了。蒙恬以前就萌生過改造筆的念頭,這次要寫大量的戰況報告,這個願望就越來越強烈了。
戰爭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有一天,他打了幾只野兔子回軍營。由於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裡沉沉的,一隻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曲曲的痕跡。蒙恬見了,心中不由一動:「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筆來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之後,蒙恬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樣子。蒙恬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塊絹也給浪費了。一氣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山石坑裡。
蒙恬並不甘心失敗,仍然抽時間琢磨別的改進方式。幾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這一天,他走出營房,想透透新鮮空氣。走過山石坑時,他又看到了坑裡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筆」。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發現兔毛濕源源的,毛色變得更白更柔軟了。蒙恬大受啟發,馬上跑回營房將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這時竟變得非常「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體也顯得圓潤起來。原來,山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由於這支筆是由竹管和兔毛組成的,蒙恬就在當時流行的筆名「幸」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笨」(今日簡寫作「筆」)。
最初的毛筆是用來塗描甲骨文的筆畫的,而真正用毛筆寫字,可能開始於簡牘和錦帛上文字的書寫。
5. 我國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毛筆的是由誰發明的啊
毛筆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發明毛筆的人早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1980年,在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出了一座墓碑,經測量是5000多年的產物,其中出土文物,有凹形石硯、染色物、研杵和陶制水杯等,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類似毛筆的筆。
在湖南長沙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台關兩處戰國楚墓里分別出土一支竹管毛筆,說明毛筆到了商朝就已經廣泛使用。。
秦朝蒙恬以柘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蒙恬對毛筆的改進對於小篆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意義,與大篆不同,小篆線條婉轉曲折,非硬物所能為,故應當是用毛筆書寫的。
據說戰國末年秦國將軍蒙恬在鎮守北方時,見匈奴以獸毛沾顏料繪圖,又同時前方戰況告急,才改篆刻竹簡由絲卷書寫軍情。聲名大噪,並由史官記於史冊內。故後世制筆業奉蒙恬為始祖。先秦時,毛筆有多種名稱,如「聿」、「不律」、「弗」等,後統稱為「筆」。
而毛筆之製造在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較為進步,功能也較完善。因為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的11號墓中,發現的陪葬物中有三枝以竹為桿。
筆桿下端較粗,鏤空成毛腔,筆頭的底部藏於腔內,以麻絲裹著並塗漆在上面,帶有筆套、大小長度都與今日使用的毛筆極為相像。
《西京雜紀》中紀述漢朝天子御用的毛筆鑲嵌寶石,用秋兔之毫製成。唐代著名的毛筆有諸葛筆。宋代有成安道筆、程奕筆、屠希筆等。
元祐元年(1086年),中書舍人錢勰出使高麗歸來,贈黃庭堅一猩猩毛筆。宋代紹聖三年(1096年),蘇軾在惠州以二十文錢購得兩支筆,但不好用,長嘆說:「嶺南無筆!」
(5)毛筆發明之前用什麼擴展閱讀:
早期毛筆式樣多種,名稱也不一。據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等文獻記載,吳國稱之為「不律」,楚國稱之為「聿」,燕國叫「弗」,秦國叫「筆」。後來秦一統天下,「筆」的名字便被確定下來,一直沿用至今。
漢魏以來書法藝術的發展,對毛筆的製作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朝時,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筆」筆料優良,製作精緻,受到眾多文人學士的稱贊和推崇。
宋元之際,天下大亂,宋室南遷,政治文化中心隨之南移。宣州筆工為避戰亂,四處流亡,另謀生計。湖州逐漸取代了宣州,成為制筆中心,宣筆遂被湖筆所取代。自元代始,山西、湖南、浙江等多地出產名筆,但只有浙江湖州的湖筆能甲天下。
西漢揚雄稱:「書,心畫也。」雖然用筆技巧無外乎「皴、勾、勒、點」等,但毛筆之奇妙正在於人們在書寫中浸淫了七情六慾,飽蘸了喜怒哀樂,將生命關懷和社稷理想都融注其中,小小的一支毛筆承載的是文化基因和生命熱情。
筆能抒情,字能觀人,但要做字如其人絕非易事,凡大家都是經過刻苦的錘煉,心不厭精,手不忘熟,最後才能爛熟於胸,流溢於毫端。
大書法家智永禪師曾客居湖州善璉,他把習字用禿的毛筆埋在蒙公祠南面的曉園內,在石碑上親題「退筆冢」三字,此處至今還供人瞻仰。
草聖張芝幼時即勤練書法,家門前的一池清水因他每天反復洗筆而變黑,後人稱之「墨池」。後來張芝的字「其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聯,滴行不斷一筆飛白草」,被後人不斷稱頌和臨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毛筆
6. 春秋戰國之前沒有毛筆之前用什麼寫字
春秋戰國之前沒有毛筆之前是用刻刀之類作字類符號,就是所見的甲骨文.
毛筆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980年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台關兩處戰國楚墓里分別出土一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
提到毛筆,人們往往會想起「蒙恬造筆」的故事,認為秦代名將蒙恬是毛筆的發明者.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太平御覽》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韓愈《毛穎傳》以筆擬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穎,秦始皇寵之,封毛穎為「管城子」.後世又以「毛穎」、「管城子」為筆的代稱.此事也與蒙恬有關.
有人對「蒙恬造筆」的說法提出質疑.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先秦書籍中沒有「筆」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現了,而秦始皇只是統一了筆的叫法,可見筆是早於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恬」條中寫道:「筆不始於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看來,這一評述還是有所根據的.
7. 蒙恬未發明毛筆之前,中國人主要用什麼筆
實際上,我國制筆歷史悠久,自有書契始,就已開始使用筆。在新石器時代內仰韶文容化遺址出土的新陶器表面,出現動物圖案及幾何紋樣,筆跡清晰順暢,為毛筆字跡;在商代安陽殷墟中,發現一片陶片上寫有"祀"字;在甲骨文中出現許多"聿"字,即筆字。可見,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有了毛筆,到了商代已較為普及了。
那時的筆並不叫「筆」,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名稱。如春秋戰國,各國對毛筆的稱呼都不同,吳國叫「不律」,燕國叫「x(竹)」。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書同文」全稱為「筆」。
不過,這種「筆」和我們現在的毛筆相比,還是差別很大的。如在湖南的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的長台,出土了戰國時代的毛筆。該毛筆彼時毛筆頭的毛被包在筆桿的外邊,然後用漆牢固,與如今的毛筆剛好相反。
因此,可以說是蒙恬改進了毛筆,而非發明。
8. 蒙恬未發明毛筆之前,中國人主要用什麼筆
用」聿」,就是用竹棍蘸墨水寫在絹布上的,由於後來蒙恬發明了毛筆,而毛筆就是由竹子和兔毛組成,所以在」聿」上加個竹,就叫」筆」
9. 毛筆是怎麼被發明的
毛筆的抄起源:史記中襲曾記載:「秦始皇命太子扶蘇與蒙恬築長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筆」,文房四譜上也記載:「昔日蒙恬造筆,以拓木為管,鹿毛為柱,兔毛為被,此乃謂蒼毫也」,博物志雲:「秦之蒙恬將軍取狐狸毛為柱,兔毫為被以書」,因此,我們通常稱蒙恬將軍為毛筆的史祖。毛筆的發明過程,最早可朔自新石器時代末期的仰韶文化期,雖然沒有足夠的文字記載可資證明,但由已出土的仰韶彩陶上的花文研究,可能是由類似毛筆的工具所繪制而成,及至商朝甲骨文的研究,可明顯的看出刀刻的甲骨文邊緣,是先用毛筆書寫其上再刻成的,可見此一時期已有毛筆的存在。周朝的青銅器上所鑄的文字,依其字形判斷,已明顯可知系由柔軟的筆尖所書寫筆觸的痕跡,由書寫的形狀與筆意,知道書寫的工具—也就是毛筆,1954年在湖南長沙郊外的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時代楚墓文物中,已有多種古毛筆及其相關之書寫文物,這是首度使我們對漢朝以前的毛筆形象的想像,真像大白,該批文物中的毛筆稱之為「長沙筆」是由高級的兔毫所製成毛長2.42公分,筆管長達16.6公分,筆管是由細竹製成,製法是將兔毛夾插於管端,以細絲綁緊後用漆固定,此一製作在技術上已是相當高超。
10. 毛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有的在有毛筆之前,是用的什麼筆寫字
在有毛筆是用刻刀之類作字類符號,就是所見的甲骨文。
毛筆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980年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台關兩處戰國楚墓里分別出土一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
提到毛筆,人們往往會想起「蒙恬造筆」的故事,認為秦代名將蒙恬是毛筆的發明者。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太平御覽》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韓愈《毛穎傳》以筆擬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穎,秦始皇寵之,封毛穎為「管城子」。後世又以「毛穎」、「管城子」為筆的代稱。此事也與蒙恬有關。
有人對「蒙恬造筆」的說法提出質疑。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先秦書籍中沒有「筆」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現了,而秦始皇只是統一了筆的叫法,可見筆是早於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恬」條中寫道:「筆不始於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看來,這一評述還是有所根據的。
解放後的出土文物更證明了這一點。一九五四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長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戰國墓群中,發掘出一支長約21厘米,直徑為0.4厘米的毛筆實物。該筆與現在使用的毛筆權相似,筆頭用優質的免箭毛製成,毛長2.5厘米,筆桿亦系竹管,所不同的是筆頭不是插在竹桿套內,而是用劈開的竹桿端部將筆頭夾在其中,外纏絲線,再塗上漆。這支埋入地下兩千多年的戰國毛筆,被認為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它稱為「戰國筆」。又由於長沙古屬楚國,這支世界上最古老的毛筆,還被稱為「楚筆」。
相傳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是善璉西堡人,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蒙恬與夫人將制筆技藝傳授給村民,當地筆工為了紀念他們,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繞村而過的小河易名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璉的別稱。相傳農歷3月16日與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蓮的生日,村民們就要舉行盛大敬神廟會,以紀念他們的筆祖。元代,湖筆取代了宣筆的地位,湖州成了全國的制筆中心,並出現了馮應科、張進中、吳升、姚愷、陸震、楊鼎、沈秀榮、潘又新等制筆名師。明末清初,善璉湖筆逐漸外傳,善璉人在各地開設了一批著名的筆店,如北京的古月軒、賀連清,上海的周虎臣、楊振華、李鼎和,蘇州的貝松泉、陸益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