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原子彈、氫彈發明者是誰
不能說是由哪一個人發明的。 都是科學技術組合作的成績
兩彈元勛是鄧稼先
❷ 我國原子彈發明的時間,發明者,意義
中國原子彈研製故事
方針
毛澤東確立積極防禦戰略1956年初至1967年1月,早在50年代中期,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就作出了要研製原子彈的決策。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毛澤東主席確立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毛主席決定,為了防禦,中國也要搞原子彈。我們不首先進攻別人,但不是消極防禦,而是積極防禦。這就是說, 如果有人進攻我們,我們要有辦法對付他。這是毛主席一貫的戰略思想。別人如果用原子彈轟炸我們,我們也要有辦法回擊他。所以,中央決定我們也要研製原子彈。
總的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要靠自己研製,同時,要爭取外援 。那個時候西方國家封鎖我們,中蘇關系比較好,我們想爭取蘇聯給我們一些援助。但是,有一條界線,只是爭取援助,而不是搞合作、不搞共有。也就是說,搞原子彈的科研單位、工廠、各種設備與技術都是中國自己的。你來援助我可以,我歡迎你、感謝你,但是,你不能與我共同擁有,共同使用。這是維護國家主權的大問題。所以,提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你不要和我一起來共同管這個單位,管這個事情。這就是中央當時搞原子彈的方針,是毛主席高瞻遠矚確立的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
任務
中央決定以自力更生為主研製原子彈。後來又決定自力更生為主研製導彈和自行研製人造衛星,統稱「兩彈一星」。原子彈和氫彈是二機部負責,導彈是國防部五院(後來的七機部)負責。毛主席對原子彈研製有一個批示:「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中國科學院就是按照中央確定的「大力協同」和「三家擰成一股繩」的精神,主要承擔原子彈和導彈研製中一系列關鍵性的科學和技術任務,包括理論分析、科學試驗、方案設計、研製以至批量製造所需的各種特殊新型材料、元件、儀器、設備等。至於人造衛星,則從構思到建議,都是由中國科學院提出,先後兩次上馬(1958年、1965年)。由以周恩來總理為主任、羅瑞卿為秘書長具體領導這項工作的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後,在國防科委的統一組織下,由中國科學院負責整個系統的技術抓總,並負責研製衛星本體,七機部負責運載工具,科學院和四機部共同負責地面測控系統。
科學院對黨中央下達的「兩彈一星」任務非常重視,並由裴麗生副院長具體抓「兩彈一星」研究工作的安排落實。為了便於工作,在每一個研究所都安排幾個拔尖的中年科學家作學術秘書,通過他們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再找其他科學家談工作。中國科學院為了落實「兩彈一星」的研製任務,把管理機構分為兩個口:一個是計劃局,管不承擔國防任務的單位;一個是新技術局,管承擔國防任務的單位。
新技術局管的單位雖然不及計劃局多,但是,它管的所都是大所,參加「兩彈一星」研製任務的科學研究人員佔全院科研人員的三分之二。谷羽是新技術局局長,宋政是副局長,陸綬觀是處長,幫助谷羽工作。谷羽是胡喬木同志的夫人,喬木是毛主席的政治秘書,住中南海。谷羽很熱心、活躍、能幹。她對國家計委和中央各部比較熟悉,去談工作,互相支援、協作,很方便。有時候毛主席向她問起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有關情況,還可以向毛主席當面反映。
新技術局除了項目所需的經費、器材優先得到保證以外,還有很多非標准設備可以安排到各產業部門協助加工製造。研究室、實驗基地用的非標准設備,由科學院研究所設計,由各有關產業部門按時製成,保證質量,按時交付使用。由國防科委統一管這方面的工作,派軍代表駐廠監督,提出設計的研究所也可以派員駐廠監督。
自力更生為主,就是主要靠中國自己的力量開展科研。當時研究核科學與核技術的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還有一些分散在中國科學院的20多個研究所和其他部門的研究機構與大專院校。爭取外援為輔,主要是蘇聯答應幫助我們在北京某地建一個7000千瓦的實驗性原子能反應堆。這個反應堆全部歸中國科學院管。此外,在另一個地方建一個濃縮鈾工廠,造原子彈的關鍵原料是濃縮鈾。
故事
製造原子彈的原料是鈾-235。毛主席找到地質學家李四光,他當時是地質部部長,也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毛主席問:「中國有沒有造原子彈用的鈾礦石? 」李四光說:「有!但是,一般的天然鈾礦石,能作為原子彈原料的成分只含千分之幾。」要從礦石里把這千分之幾的鈾提出來,再濃縮成為原子彈的原料,最重要的是要搞濃縮鈾工廠。
為了搞原子彈,中央專門成立了二機部,宋任窮任部長。他比我大四、五歲,我叫他宋大哥。我們在安徽一起工作過幾個月,那是在百萬大軍過長江的時候,中央決定成立安徽省委,他當省委書記兼省政府主席,我當省政府副主席。
我到科學院工作後的一天,宋大哥打電話說要到我家拜訪我。我說:「你不要來,我去,你是大哥呀。」他說:「不行。我一定去你那兒!」因為搞原子彈,自力更生為主,主要靠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為了工作的方便,中央決定把這個所整建制交給二機部,但是對外還叫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名義上由科學院和二機部雙重領導。由於研製原子彈的任務繁重,科研力量不夠,於是對任務作了分解,除了原子能所承擔較大一塊任務外,很多重要任務還要由科學院的各研究所來承擔。當然,二機部也找中央各部來承擔一些任務。不過,那時中央各部的研究機構剛剛建立不久,科技力量不強,有的能承擔,有的承擔不了,任務還是落在科學院肩上。原子能所整建制轉到二機部後,骨幹力量還不夠,還要科學院支持,我們又從其他所調給他們一批科技骨幹。
科學院原子能所1956年建在中關村,是當時中關村建築最好的樓。原子能所交給二機部以後,由蘇聯援助建實驗性原子能反應堆。原子能所分為兩部分,大部分人遷到實驗性原子能反應堆那裡。當時科學院搞原子能的有兩個姓楊的科學家:一個楊承宗,從法國留學回來的;一個楊澄中,從英國留學回來的。他倆的名字有些音同字不同。為了區別,我們叫他們「法楊」、「英楊」。「法楊」是搞放射化學的,當時放射化學很關鍵。我們最重要的措施是把楊承宗等一批科學家調到原子能所原子能反應堆那裡去(「英楊」楊澄中留在科學院蘭州近代物理所負責配合原子能所工作)。原子能所的另外一部分人留在中關村搞理論工作。原子能所交給二機部後,我給他們打招呼說,以後科學院開會你們就不要來了,你們到二機部開會去。他們黨委書記、所長卻每次都要參加科學院的會,因為我們當時研究科學政策、科學家政策、知識分子政策問題很多,他們非常願意聽,一定要參加我們的會。當時,科學院很有吸引力。還有從大學調去的化學家汪德熙也到了二機部。
搞原子彈,最重要的問題是濃縮鈾的提煉問題,礦石里能提出的天然鈾,同位素235含量只有千分之幾。此外鈾的提煉也很重要。所以,化學方面的科研任務很重。當時科學院有四個最知名的化學研究所都有優秀科學家擔任所長,號稱「四大家族」:一個是上海有機所庄長恭老先生;一個是長春應化所的吳學周先生;還有北京化學所的柳大綱先生。此外,大連化學物理所也是非常強的,那裡有張大煜先生。我對三強說,科學院幾個化學所承擔你的任務, 哪個所能夠承擔什麼任務你都清楚,讓哪個所承擔什麼任務你提出來,我們安排,都選最好的人為你做工作。
當時上海有機所只有研究力量沒有生產力量,不能夠提供產品。我到科學院以後,讓各所建立小工廠,上海市委還送給我們若干小廠,給研究所當實驗工廠。而且,還選最好的老師傅。我從鐵道部呂正操部長那裡請來了許多老工人,很不錯。我說你鐵道部有幾千人的機車車輛廠,選一批最好的工人老師傅,來支援科學院吧,我們各個研究所里也搞附屬工廠。我們需要的儀器設備不自己搞不行。要建立研究室,要研製設備。有的買得到,有的買不到,要自己做。另外,還有很多非標准設備,科研人員設計圖紙,讓工廠做才行。所以,我們從鐵道部選了不少老師傅。我在北京中關村專門召開老工人會,我說你們是金手藝,手是金的,能做出好多好東西!老工人聽了非常高興。另外,從部隊技術兵種的復員兵中,挑選了數千名有技術的戰士當工人,他們起了很大作用。
1960年,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撤退專家。當時受影響最大的是濃縮鈾廠,關鍵材料蘇聯不給了,整個廠就停頓了。最緊迫的關鍵技術問題有三個:
此外,原子彈爆炸試驗數據的採集,科學院也做了很多工作。那個試驗主要是在空曠無人的地方進行,可以試驗它的破壞力,針對各種建築物、各種生物,包括鐵籠子裡面的猴子、兔子等等。因為原子彈有放射性,看它們受放射性的危害程度有多大。中國科學院有好多所,都派人到基地參加試驗了。
❸ 氫彈是誰發明的
愛德華·特勒。
1949年,當蘇聯研製成功第一枚原子彈之後,特勒力促杜魯門總統加快氫彈的研究。他也因此重返拉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全力以赴投入到氫彈的研製工作中去。1952年11月1日,世界上第一個熱核聚變裝置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島爆炸成功。特勒名副其實地成為了「氫彈之父」。
與此同時,特勒又說服政府在1952年成立了第二個核武器實驗室———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他首先出任顧問,於1954年出任副所長,1958年到1960年出任所長。在此之後一直在那裡擔任顧問,直到1975年退休。
(3)氫彈的發明家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51年5月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島試驗場進行氫彈試驗。但其是一個極其笨重(達62噸)的試驗裝置放在60餘米的鋼架上,裝置以液態氘作為核聚變原料,並有冷卻系統使氘處於極低溫。基本不具備實戰價值。
1953年8月,蘇聯宣布氫彈試驗成功,當量40萬噸。蘇聯是第一個成功把氫彈實用化的國家。但是其構造問題導致爆炸比較小。
1954年3月1日,美國的第一顆實用型氫彈(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氫彈)在比基尼島試驗成功。預測當量600萬噸,實際當量高達1500萬噸。隨後,在美國幫助下,英國於1957年5月15日進行了第一次氫彈實驗。
1966年12月28日中國成功地進行氫彈原理試驗,當量30萬噸。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由飛機空投的330萬噸當量的氫彈試驗獲得成功。
1968年8月,法國也擁有氫彈。美國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用了7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不到4年,法國是8年零6個月,中國用了2年零8個月。
2015年12月10日媒體報道,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宣布該國已有氫彈,並准備好將該武器用於維護國家主權。朝鮮在2005年正式宣布擁有核武器。
2006年、2009年和2013年,平壤進行了多次地下核試驗,引起國際社會的抗議。2012年12月,該國使用「銀河三號」運載火箭發射了「光明星三號」二期衛星。以日本、美國、和韓國為首的許多國家擔心,朝鮮可能實際試射了洲際彈道導彈。
2016年1月6日,朝鮮宣布第一枚氫彈成功試驗。
❹ 氫彈,氧彈的主要材料和發明者
研發人艾瓦雷特.史多雷(Everett Lafayette Storey)(1914年9月6日----1988年8月3日)(愛因斯坦秤艾瓦雷特是天才中的天才)。鈾—235或鈈—239
❺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是誰發明,發明家叫什麼名字
隱姓埋來名30年!她是中國的王承自書!因為在1964年10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5個國慶節後半個月剛剛平靜下來的中華大地又沸騰起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在舉國歡慶的日子裡王成叔抑制不住心頭的激動不禁熱內容滿面為了兒女揚眉吐氣雖然他為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不折扣不折不扣的工程雖然他沒能上台領獎報刊中的喜訊也沒有提到她的名字但他還是心甘情願繼續隱匿自己的姓名繼續為祖國和武器研製工作默默奉獻。王承書為祖國心隱姓埋名30年直到逝世那年人們才在報紙上讀過他的業績知道他的名字王承書這個書香氣十足的名字將永遠在共和國的歷史畫卷上熠熠生輝! 1 · 因為王承書是在1956年放棄名利從美國回到祖國的懷抱是1961年隱姓埋名一心投入祖國研製原子彈工作直到去世。 2、雖然他沒能上台領獎但他還是心甘情願隱若自己的姓名繼續為核武器研製工作默默奉獻。3、這些主要記述了著名女課學家王承書為祖國和武器研製默默無聞工作的感人事跡, 熱情地歌頌了他不為名不為利一心為祖國服務的奉獻精神 !
❻ 氫彈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1942年,美國科學家在研製原子彈的過程中,推斷原子彈爆炸提供的能量有可能點燃輕核,引回起聚變反應,並想以此來答製造一種威力比原子彈更大的超級彈 。1952 年11月1日,美國進行了世界上首次氫彈原理試驗。從50年代初至60年代後期,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和法國都相繼研製成功氫彈,並裝備部隊。
❼ 兩彈一星的發明者是誰
只要這世界上還有中國人,就會有人記得岳飛文天祥,就會有人記得??鄧稼先!專!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屬些輝煌的名字:
兩彈一星元勛: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院士
兩彈一星元勛:中國核物理泰斗王淦昌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核物理學家錢三強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物理冶金學家吳自良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物理學泰斗錢學森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物理學家彭桓武
同時讓我們也記住一個名字,美國人楊振寧,他為自己的國家(美國)又增加了一個諾貝爾獎.
兩彈元勛——鄧稼先
❽ 中國的原子彈是誰發明的,只有一人啊!
是由我國當時頂尖的科學家共同作業完成的,其中功勞最大的是錢學森。
中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即著手准備研製原子彈。1959年開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1959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
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中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
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
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
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8)氫彈的發明家擴展閱讀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整,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50年代中期,為了抵禦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打破他們的核訛詐、核壟斷,盡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和平,黨中央和毛主席果斷做出了自力更生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1956年,在中央制定的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十二年遠景規劃中,原子能研究被列為第一項重要任務。
創建初期的中國的核工業,曾得到過蘇聯的少量技術援助。但是1959年6月,蘇聯背信棄義,拒絕向我國提供有關資料,不久又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專家。
1960年7月,在北戴河會議上,毛澤東發出號召:自己動手,從頭做起,准備用8年時間,拿出自己的原子彈。
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在全國有關地區和部門的大力協助下,大批的科技人員參加到核工業建設和核武器研製的攻關中。他們隱姓埋名,把健康、青春、甚至生命,都獻給了祖國。
籌備初期,物理學家錢學森找到科學家鄧稼先,說:中國要放一個「爆竹」,要你來做這個「爆竹」。當晚,鄧稼先通宵不眠,既興奮又感到責任重大。他對夫人說:從今以後我的生命就交給了這個工作。家中的事和兩個孩子我是不能管了。在鄧稼先為中國的國防事業而拼搏的時候,連他的岳父許德珩都不知道女婿到底在干什麼。
1964年10月16號,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人民靠自己的力量終於掌握了核技術。恰好在這一天,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參加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創作和演出的全體人員,當人們得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時,全場沸騰了。
同一天,中國政府鄭重宣布,中國掌握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禦,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威脅。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給所有中華兒女帶來的巨大鼓舞。第一顆原子彈研製過程中體現出的那種精神力量,也永遠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❾ 現代子彈的發明者是誰,是哪個國家
1836年法國巴黎的槍械工程師勒富夏發明的
❿ 中國現代發明家有哪些
中國的發明家有:
1、錢學森
錢學森1911年12月11在上海出生,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2、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
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3、鄧稼先
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
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4、王大珩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生於日本東京。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光學家,中國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傑出的戰略科學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
5、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
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