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心理學性本能創造力

心理學性本能創造力

發布時間:2020-12-23 16:15:52

『壹』 懂心理學的進

他不同於其他的心理家,弗羅伊德把人的最原始的本能《性》作為自己內的哲學出發點
他說,人的一切活容動是受性的或多或少的抑制,性也是一切活動的源根
由此,他的性關念也是有目所共讀的
盧梭和雪萊是很有名的哲學家,可是他們的性生活不能說是開放,應該是一種放盪不羈
從某種觀點上,他們是不如杜拉斯那麼的坦白

『貳』 提出並建立性本位理論哲學家或者心理學家是誰

對,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的評價嗎?

在心理學的年鑒上,沒有任何一位人物會像西格蒙·弗洛伊德這樣倍受吹捧而又慘遭詆毀;既被作為偉大的科學家、學派領袖又被斥責為搞假科學的騙子。他的崇拜者和批評家都一致認為,他對心理學的影響,對心理治療的影響,對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響,比科學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而在其他人看來,他們似乎是在談論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知識體系。

社會學家和弗洛伊德研究學者菲力普·里夫1959年說,「這個人的偉大之處不容置疑,這使他的思想更加偉大」,而他的寫作「也許是20世紀匯成著作的、最重要的思想體系」。可是,幾年之後,一位著名的學者和人文學教授艾里克·海勒卻在《時報》文藝副刊中說,弗洛伊德是我們這個時代吹捧太過的人物之一;諾貝爾桂冠的彼德·梅達沃爵土稱心理分析理論為「本世紀最驚人的知識欺詐」。政治科學家保爾·婁森認為,弗洛伊德「毫無疑問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神學家保爾·蒂利希認為他是「所有深層心理學家當中最有深度的一位」。可一位英國學者索頓卻收集了一些證據,這些證據,按她自己的意見,是可以證明「(弗洛伊德的)重要的假說,即『深層意識』不存在,他的理論毫無根據而且荒唐可笑」,說他是在可卡因的影響下編制出這些理論的,說他是「一個虛偽而且沒有信仰的預言家」。

詳細請看這里:
http://..com/question/2016493.html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醫生兼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

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裡,性慾有著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慾望,性本能沖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慾。1歲半以後學會自己大小便,糞塊摩擦直腸肛門粘膜產生快感,叫做肛門期性慾。兒童到3歲以後懂得了兩性的區別,開始對異性父母眷戀,對同性父母嫉恨,這一階段叫性蕾欲期,其間充滿復雜的矛盾和沖突,兒童會體驗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結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結,這種感情更具性的意義,不過還只是心理上的性愛而非生理上的性愛。只有經過潛伏期到達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慾。成年人成熟的性慾以生殖器性交為最高滿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後代為目的,這就進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認為成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兒童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沖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
弗洛伊德在後期對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納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慾望而斗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叄』 什麼是力比多,力比多是什麼理論,力比多是不是物理理論。在心理學是本能的傾向,要詳細的解釋如題 謝謝

力比多(libido這個詞是弗洛伊德造的)最先由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不是物內理概念,弗洛伊容德認為力比多就是性本能(這里的性是廣義的,泛指一切快感或追求快樂的傾向),是一種本能的力量,是本能中最強勢的部分,力比多主要是在生理和心理(主要指童年的心理發展)作用相互下形成的; 按精神分析理論,本我是受自我和超我的壓制的,三者關系恰當的時候(力量平衡的時候),人才能成為正常人,否則人的心裡會畸形發展。從這看來,精神分析是認為理智的人是可以控制本能的。

『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 精神三種層次理論

    該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思維,幻想、慾望、判斷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意識層次包括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

  2. 人格結構理論

    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3. 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沖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沖突雙方的關系,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

  4. 夢的解析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嚴格的因果關系,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慾望的滿足,在睡眠時,超我鬆懈,潛意識中的慾望繞過抵抗,並以偽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慾望的一種表達。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慾望和沖突。

  5. 性本能理論

    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性慾,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慾望,性本能沖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

『伍』 我想要點心理學教程 英文的 特別是弗洛伊德的理論 還有歸因的理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屬於心理動力學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精神分析理論是現代心理學的奠基石,它的影響遠不是局限於臨床心理學領域,對於整個心理科學乃至西方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均有深遠的影響,它的影響可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相提並論。它有以下幾種基本理論:
一、精神層次理論
該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慾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前意識,潛意識和三個層次,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
人的心理活動有些是能夠被自己覺察到的,只要我們集中注意力,就會發覺內心不斷有一個個觀念、意象或情感流過,這種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叫做意識。而一些本能沖動、被壓抑的慾望或生命力卻在不知不覺的潛在境界里發生,因不符合社會道德和本人的理智,無法進入意識被個體所覺察,這種潛伏著的無法被覺察的思想、觀念、慾望等心理活動被稱之為潛意識。下意識乃界於意識與潛意識的層次中間,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覺、覺、意念、回憶常被壓存在下意識這個層次、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個體所覺察,但當個體的控制能力鬆懈時比如醉酒、催眠狀態或夢境中,偶爾會暫時出現在意識層次里、讓個體覺察到。
二、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范,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范,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三、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裡,性慾有著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慾望,性本能沖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慾。1歲半以後學會自己大小便,糞塊摩擦直腸肛門粘膜產生快感,叫做肛門期性慾。兒童到3歲以後懂得了兩性的區別,開始對異性父母眷戀,對同性父母嫉恨,這一階段叫性蕾欲期,其間充滿復雜的矛盾和沖突,兒童會體驗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結(或稱為戀母情節)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結(或稱為戀父情節),這種感情更具性的意義,不過還只是心理上的性愛而非生理上的性愛。只有經過潛伏期到達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慾。成年人成熟的性慾以生殖器性交為最高滿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後代為目的,這就進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認為成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兒童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沖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
弗洛伊德在後期對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納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慾望而斗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四、釋夢理論
弗洛伊德是一個心理決定論者,他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嚴格的因果關系,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不例外,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願望的達成,在睡眠時,超我的檢查鬆懈,潛意識中的慾望繞過抵抗,並以偽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可見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慾望的一種委婉表達。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慾望和沖突。通過釋夢可以治療神經症。
五、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在其父親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心理防禦機制理論」。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沖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沖突雙方的關系,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原我的慾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症狀。
壓 抑——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情感或沖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就被潛抑到無意識中去,以使個體不再因之而產生焦慮、痛苦,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遺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寧願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願想像自己出街時遇車禍的危險,其實後一種的概率遠比前者大,這是一種壓抑機制的不自覺運用,因為當人意識到每次出街都要面臨車禍的威脅時就會感到焦慮,人為了避免焦慮故意將其遺忘。
否 認——指有意或無意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如有的人聽到親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內否認有此事以減免突如其來的精神打擊。
投 射——指個體將自己不能容忍的沖動、慾望轉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責的痛苦,如一個人性張力過大,做夢時都夢見另一個人與異性在發生性行為,這是自我為了逃避超我的責難,又要滿足自我的需要,將自己的慾望投射到別人的身上從而得到一種解脫的心理機制。
退 行——當人受到挫折無法應付時,即放棄已經學會的成熟態度和行為模式,使用以往較幼稚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叫退行。如某些性變態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無法滿足時就用幼年性慾的方式來表達非常態的滿足,例如在異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離——將一些不快的事實或情感分隔於意識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這種機制叫隔離,如人們來月經很多人都說成「來例假」人死了叫「仙逝」「歸天」,這樣說起來可以避免尷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徵性的行為來抵消已往發生的痛苦事件,如強迫症病人固定的儀式動作常是用來抵消無意識中亂倫感情和其他痛苦體驗。
轉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症狀表現出來,從而避開了心理焦慮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內心焦慮或心理沖突往往以軀體化的症狀表現出來,如癱瘓、失音、抽搐,暈厥、痙攣性斜頸等等,病者自己對此完全不知覺,轉化的動機完全是潛意識的,是病者意識不能承認的。
補 償——是指個體利用某種方法來彌補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從而掩蓋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這種作用。
合理化——是個體遭受挫折時用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辨解,將面臨的窘境加以文飾,以隱滿自己的真實動機,從而為自己進行解脫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
升 華——指被壓抑的不符合社會規范的原始沖動或慾望用符合社會要求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用跳舞,繪畫,文學等形式來替代性本能沖動的發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慾望。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慾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類的幽默中關於性愛,死亡、淘汰,攻擊等話題是最受人歡迎的,它們包含著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認為不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內心慾望或沖動會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現出來會被社會懲罰或引起內心焦慮,故朝相反的途徑釋放導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內心是渴望接解異性的,但卻偏偏表現出對異性恐懼。

『陸』 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有哪幾個重要的剖析心理觀點

精神分析理論屬於心理動力學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精神分析理論是現代心理學的奠基石,它的影響遠不是局限於臨床心理學領域,對於整個心理科學乃至西方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均有深遠的影響,它的影響可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相提並論。它有以下幾種基本理
論:
一、精神層次理論
該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慾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好象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
人的心理活動有些是能夠被自己覺察到的,只要我們集中注意力,就會發覺內心不斷有一個個觀念、意象或情感流過,這種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叫做意識。而一些本能沖動、被壓抑的慾望或生命力卻在不知不覺的潛在境界里發生,因不符合社會道德和本人的理智,無法進入意識被個體所覺察,這種潛伏著的無法被覺察的思想、觀念、慾望等心理活動被稱之為潛意識。下意識乃界於意識與潛意識的層次中間,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覺、覺、意念、回憶常被壓存在下意識這個層次、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個體所覺察,但當個體的控制能力鬆懈時比如醉酒、催眠狀態或夢境中,偶爾會暫時出現在意識層次里、讓個體覺察到。
二、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范,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范,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三、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裡,性慾有著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慾望,性本能沖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慾。1歲半以後學會自己大小便,糞塊摩擦直腸肛門粘膜產生快感,叫做肛門期性慾。兒童到3歲以後懂得了兩性的區別,開始對異性父母眷戀,對同性父母嫉恨,這一階段叫性蕾欲期,其間充滿復雜的矛盾和沖突,兒童會體驗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結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結,這種感情更具性的意義,不過還只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只有經過潛伏期到達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慾。成年人成熟的性慾以生殖器性交為最高滿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後代為目的,這就進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認為成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兒童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沖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
弗洛伊德在後期對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納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慾望而斗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被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四、釋夢理論
弗洛伊德是一個心理決定論者,他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嚴格的因果關系,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不例外,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慾望的滿足,在睡眠時,超我的檢查鬆懈,潛意識中的慾望繞過抵抗,並以偽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可見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慾望的一種委婉表達。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慾望和沖突。通過釋夢可以治療神經症。
五、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沖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沖突雙方的關系,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原我的慾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症狀。
壓 抑——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情感或沖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就被潛抑到無意識中去,以使個體不再因之而產生焦慮、痛苦,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遺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寧願相信自己能中獎而不願想像自己出街時遇車禍的危險,其實後一種的概率遠比前者大,這是一種壓抑機制的不自覺運用,因為當人意識到每次出街都要面臨車禍的威脅時就會感到焦慮,人為了避免焦慮故意將其遺忘。
否 認——指有意或無意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如有的人聽到親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內否認有此事以減免突如其來的精神打擊。
投 射——指個體將自己不能容忍的沖動、慾望轉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責的痛苦,如一個人性張力過大,做夢時都夢見另一個人與異性在發生性行為,這是自我為了逃避超我的責難,又要滿足自我的需要,將自己的慾望投射到別人的身上從而得到一種解脫的心理機制。
退 行——當人受到挫折無法應付時,即放棄已經學會的成熟態度和行為模式,使用以往較幼稚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叫退行。如某些性變態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無法滿足時就用幼年性慾的方式來表達非常態的滿足,例如在異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離——將一些不快的事實或情感分隔於意識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這種機制叫隔離,如人們來月經很多人都說成「來例假」人死了叫「仙逝」「歸天」,這樣說起來可以避免尷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徵性的行為來抵消已往發生的痛苦事件,如強迫症病人固定的儀式動作常是用來抵消無意識中亂倫感情和其他痛苦體驗。
轉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症狀表現出來,從而避開了心理焦慮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內心焦慮或心理沖突往往以軀體化的症狀表現出來,如癱瘓、失音、抽搐,暈厥、痙攣性斜頸等等,病者自己對此完全不知覺,轉化的動機完全是潛意識的,是病者意識不能承認的。
補 償——是指個體利用某種方法來彌補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從而掩蓋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這種作用。
合理化——是個體遭受挫折時用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辨解,將面臨的窘境加以文飾,以隱滿自己的真實動機,從而為自己進行解脫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
升 華——指被壓抑的不符合社會規范的原始沖動或慾望用符合社會要求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用跳舞,繪畫,文學等形式來替代性本能沖動的發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慾望。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慾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類的幽默中關於**,死亡、淘汰,攻擊等話題是最受人歡迎的,它們包含著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認為不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內心慾望或沖動會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現出來會被社會懲罰或引起內心焦慮,故朝相反的途徑釋放導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內心是渴望接解異性的,但卻偏偏表現出對異性恐懼。

『柒』 大家都最佩服哪位心理學學家

是弗洛伊德

(1856—1939)Sigmund Freud

簡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醫生兼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
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於1856年出生在弗賴貝格市,該市現在位於捷克斯洛伐克,當時是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他四歲時全家遷居到維也納,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那裡度過的。弗洛伊德讀書時就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學生,1881年他在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學位。在隨後的十年中,他在一個精神病診所行醫,個人開業治療神經病,同時致力於生理學的研究。他在巴黎與傑出的精神病專家讓·夏爾科共事。他還曾與維也納內科專家約瑟夫·布魯爾共過事。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思想是逐漸發展起來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論著《歇斯底里論文集》;他的第二部論著《夢的解析》於1900年問世,這是他最有創造性、最有意義的論著之一。雖然該書開始非常滯銷,但是卻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聲望,他的其它重要論著也相繼問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國做了一系列演講,當時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1902年他在維也納組織了一個心理學研究小組,艾爾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員之一,幾年以後卡爾·容也加入了這個行列,兩個人後來都成了名符其實的世界著名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結過婚,有六個孩子。他晚年患了頜癌,為了解除病根,他從1932年起先後做過三十多次手術。盡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繼續寫出了一些重要論著。1938年納粹分子入侵奧地利,由於弗洛伊德是猶太人,因此他不顧八十二歲高齡逃往倫敦,翌年在那裡不幸去世。

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做出了很大貢獻,用簡短的文字很難加以概括。他強調人的行為中的無意識思維過程極為重要。他證明了這樣的過程如何影響夢的內容,如何造成常見的不幸,如口誤,忘記人名,致傷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創造了用精神分析來治療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統地論述了人的個性結構學說,還發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學學說,如有關焦慮、防禦功能、閹割情緒、抑制和升華等,在此不必一一列及。他的著作極大地引起了人們對心理學的興趣,對他的許多觀點在過去和現在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論,而且自從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熱烈的爭論。

弗洛伊德最為世人所知也許是由於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愛經常會引起精神病或神經病這一學說(實際上這個學說並不是由弗洛伊德創立的,雖然他的著作為普及這個學說做出了許多貢獻)。他還指出,性愛和性慾始於早期兒童時期而不是成年時期。

由於對弗洛伊德的許多學說仍有很大爭議,因此很難估計出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有創立新學說的傑出才賦,是一位先驅者和帶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學說與達爾文和巴斯德的不同,從未贏得過科學界的普遍承認,所以很難說出他的學說中有百分之幾最終會被認為是正確的。

盡管對弗洛伊德的學說一直存在著爭論,他仍不愧為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位極其偉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學觀點使我們對人類思想的觀念發生了徹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術語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戀母情緒(Oedipus complex)和死亡沖動(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精神分析法實際上是一種代價極高的治療方法,因此往往無效。但是也有許多成功的事例應當歸於這種方法,這是無容置疑。未來的心理學家很可能最終會斷定受抑制的性愛所起的作用比許多弗洛伊德派學者所認為的要小,但是這種作用肯定比弗洛伊德以前的大多數心理學家所認為的要大。同樣,大多數心理學家現在已經確信無意識思維過程對人的行為起著一種決定性的作用—— 一種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

弗洛伊德當然不是心理學的鼻祖。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人們也許會認為他作為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學說並非十分正確;但是他顯然是在現代心理學發展中最有影響、最重要的人物。由於他的研究領域十分重要,因此他理應在本冊中名列前茅。

學術影響
[編輯本段]
弗洛依德終生從事著作和臨床治療。他的思想極為深刻,探討問題中,往往引述歷代文學、歷史、醫學、哲學、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銳、分析精細、推斷循回遞進、構思步步趨入,揭示出人們心靈的底層,這就是精神分析的內容極其豐富的根源。

主要理論
[編輯本段]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屬於心理動力學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精神分析理論是現代心理學的奠基石,它的影響遠不是局限於臨床心理學領域,對於整個心理科學乃至西方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均有深遠的影響,它的影響可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相提並論。它有以下幾種基本理論:
一、精神層次理論
該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慾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潛意識,前意識和三個層次,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
人的心理活動有些是能夠被自己覺察到的,只要我們集中注意力,就會發覺內心不斷有一個個觀念、意象或情感流過,這種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叫做意識。而一些本能沖動、被壓抑的慾望或生命力卻在不知不覺的潛在境界里發生,因不符合社會道德和本人的理智,無法進入意識被個體所覺察,這種潛伏著的無法被覺察的思想、觀念、慾望等心理活動被稱之為潛意識。下意識乃界於意識與潛意識的層次中間,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覺、覺、意念、回憶常被壓存在下意識這個層次、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個體所覺察,但當個體的控制能力鬆懈時比如醉酒、催眠狀態或夢境中,偶爾會暫時出現在意識層次里、讓個體覺察到。
二、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范,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范,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三、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裡,性慾有著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慾望,性本能沖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慾。1歲半以後學會自己大小便,糞塊摩擦直腸肛門粘膜產生快感,叫做肛門期性慾。兒童到3歲以後懂得了兩性的區別,開始對異性父母眷戀,對同性父母嫉恨,這一階段叫性蕾欲期,其間充滿復雜的矛盾和沖突,兒童會體驗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結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結,這種感情更具性的意義,不過還只是心理上的性愛而非生理上的性愛。只有經過潛伏期到達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慾。成年人成熟的性慾以生殖器性交為最高滿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後代為目的,這就進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認為成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兒童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沖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
弗洛伊德在後期對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納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慾望而斗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四、釋夢理論
弗洛伊德是一個心理決定論者,他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嚴格的因果關系,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不例外,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慾望的滿足,在睡眠時,超我的檢查鬆懈,潛意識中的慾望繞過抵抗,並以偽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可見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慾望的一種委婉表達。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慾望和沖突。通過釋夢可以治療神經症。
五、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沖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沖突雙方的關系,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原我的慾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症狀。
壓 抑——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情感或沖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就被潛抑到無意識中去,以使個體不再因之而產生焦慮、痛苦,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遺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寧願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願想像自己出街時遇車禍的危險,其實後一種的概率遠比前者大,這是一種壓抑機制的不自覺運用,因為當人意識到每次出街都要面臨車禍的威脅時就會感到焦慮,人為了避免焦慮故意將其遺忘。
否 認——指有意或無意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如有的人聽到親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內否認有此事以減免突如其來的精神打擊。
投 射——指個體將自己不能容忍的沖動、慾望轉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責的痛苦,如一個人性張力過大,做夢時都夢見另一個人與異性在發生性行為,這是自我為了逃避超我的責難,又要滿足自我的需要,將自己的慾望投射到別人的身上從而得到一種解脫的心理機制。
退 行——當人受到挫折無法應付時,即放棄已經學會的成熟態度和行為模式,使用以往較幼稚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叫退行。如某些性變態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無法滿足時就用幼年性慾的方式來表達非常態的滿足,例如在異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離——將一些不快的事實或情感分隔於意識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這種機制叫隔離,如人們來月經很多人都說成「來例假」人死了叫「仙逝」「歸天」,這樣說起來可以避免尷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徵性的行為來抵消已往發生的痛苦事件,如強迫症病人固定的儀式動作常是用來抵消無意識中亂倫感情和其他痛苦體驗。
轉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症狀表現出來,從而避開了心理焦慮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內心焦慮或心理沖突往往以軀體化的症狀表現出來,如癱瘓、失音、抽搐,暈厥、痙攣性斜頸等等,病者自己對此完全不知覺,轉化的動機完全是潛意識的,是病者意識不能承認的。
補 償——是指個體利用某種方法來彌補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從而掩蓋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這種作用。
合理化——是個體遭受挫折時用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辨解,將面臨的窘境加以文飾,以隱滿自己的真實動機,從而為自己進行解脫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
升 華——指被壓抑的不符合社會規范的原始沖動或慾望用符合社會要求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用跳舞,繪畫,文學等形式來替代性本能沖動的發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慾望。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慾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類的幽默中關於性愛,死亡、淘汰,攻擊等話題是最受人歡迎的,它們包含著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認為不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內心慾望或沖動會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現出來會被社會懲罰或引起內心焦慮,故朝相反的途徑釋放導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內心是渴望接解異性的,但卻偏偏表現出對異性恐懼。

主要著作
[編輯本段]
《歇斯底里研究》(又譯《癔病研究》,與 J.布洛伊爾合著,1895)
《夢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1904)
《多拉的分析》(1905)
《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系》(1905)
《性學三論》(1905)
《精神分析運動史》(1906)
《列奧納多·達·芬奇和他對童年時代的一次回憶》(1910)
《圖騰與禁忌》(1913)
《論無意識》(1915)
《超越唯樂原則》(1920)
《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1922)
《自我與本我》(1923)
《焦慮問題》(1926)
《幻想的未來》(1927)
《自我和防禦機制》(1936)
《摩西與一神教》 (1939)

『捌』 弗洛伊德的理論

人格結構理論
人格結構理論即社會化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由於對弗洛伊德的許多學說仍有很大爭議,因此很難估計出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有創立新學說的傑出才賦,是一位先驅者和帶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學說與達爾文和巴斯德的不同,從未贏得過科學界的普遍承認,所以很難說出他的學說中有百分之幾最終會被認為是正確的。
盡管對弗洛伊德的學說一直存在著爭論,他仍不愧為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位極其偉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學觀點使我們對人類思想的觀念發生了徹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術語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戀母情緒(Oedipus complex)和死亡沖動(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范,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范,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個部分必須始終是和諧的。
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裡,性慾有著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慾望,性本能沖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慾。1歲半以後學會自己大小便,糞塊摩擦直腸肛門粘膜產生快感,叫做肛門期性慾。兒童到3歲以後懂得了兩性的區別,開始對異性父母眷戀,對同性父母嫉恨,這一階段叫性蕾欲期,其間充滿復雜的矛盾和沖突,兒童會體驗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結(或稱為戀母情節)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結(或稱為戀父情節),這種感情更具性的意義,不過還只是心理上的性愛而非生理上的性愛。只有經過潛伏期到達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慾。成年人成熟的性慾以生殖器性交為最高滿足形式,兼具繁衍後代的功能,這就進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認為成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兒童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沖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
弗洛伊德在後期對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納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慾望而斗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釋夢理論
弗洛伊德是一個心理決定論者,他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嚴格的因果關系,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不例外,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願望的達成,在睡眠時,超我的檢查鬆懈,潛意識中的慾望繞過抵抗,並以偽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可見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慾望的一種委婉表達。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慾望和沖突。通過釋夢可以治療神經症。
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在其父親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心理防禦機制理論」。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沖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沖突雙方的關系,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原我的慾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症狀。
壓 抑——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情感或沖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就被潛抑到無意識中去,以使個體不再因之而產生焦慮、痛苦,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遺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寧願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願想像自己出街時遇車禍的危險,其實後一種的概率遠比前者大,這是一種壓抑機制的不自覺運用,因為當人意識到每次出街都要面臨車禍的威脅時就會感到焦慮,人為了避免焦慮故意將其遺忘。
否 認——指有意或無意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如有的人聽到親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內否認有此事以減免突如其來的精神打擊。
投 射——指個體將自己不能容忍的沖動、慾望轉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責的痛苦,如一個人性張力過大,做夢時都夢見另一個人與異性在發生性行為,這是自我為了逃避超我的責難,又要滿足自我的需要,將自己的慾望投射到別人的身上從而得到一種解脫的心理機制。
退 行——當人受到挫折無法應付時,即放棄已經學會的成熟態度和行為模式,使用以往較幼稚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叫退行。如某些性變態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無法滿足時就用幼年性慾的方式來表達非常態的滿足,例如在異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離——將一些不快的事實或情感分隔於意識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這種機制叫隔離,如人們來月經很多人都說成「來例假」人死了叫「仙逝」「歸天」,這樣說起來可以避免尷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徵性的行為來抵消已往發生的痛苦事件,如強迫症病人固定的儀式動作常是用來抵消無意識中亂倫感情和其他痛苦體驗。
轉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症狀表現出來,從而避開了心理焦慮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內心焦慮或心理沖突往往以軀體化的症狀表現出來,如癱瘓、失音、抽搐,暈厥、痙攣性斜頸等等,病者自己對此完全不知覺,轉化的動機完全是潛意識的,是病者意識不能承認的。
補 償——是指個體利用某種方法來彌補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從而掩蓋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這種作用。
合理化——是個體遭受挫折時用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辨解,將面臨的窘境加以文飾,以隱滿自己的真實動機,從而為自己進行解脫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
升 華——指被壓抑的不符合社會規范的原始沖動或慾望用符合社會要求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用跳舞,繪畫,文學等形式來替代性本能沖動的發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慾望。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慾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類的幽默中關於性愛,死亡、淘汰,攻擊等話題是最受人歡迎的,它們包含著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
固 著——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滯在某一性心理發展水平。即如果在性心理發展的某個階段得到「過分的滿足」或者「受到挫折」會導致固著,固著將導致無法正常地進入性心理發展的下一個階段。
反向形式——自認為不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內心慾望或沖動會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現出來會被社會懲罰或引起內心焦慮,故朝相反的途徑釋放導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內心是渴望接解異性的,但卻偏偏表現出對異性恐懼。

閱讀全文

與心理學性本能創造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