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朗克的代表作有哪些
普朗克他的代表作有回憶他家鄉的管弦樂《普羅旺斯組曲》(1937,採用18世紀法國作專曲家的曲調屬)、《憶巴西》(1921)、芭蕾舞劇《世界的創造》(1924,採用美國的爵士音樂和節奏)、管弦樂《屋頂上的牛》(1919)、喜歌劇《蒂蕾亞斯的乳房》 (1940)、羽管鍵琴或鋼琴與樂隊《田園協奏曲》(1928)等。其創作比較典型地體現了六人團的思想,如比較簡朴、典雅、明晰、機智幽默等。
2. 誰是量子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馬克斯?普朗克,德國物理學家,量子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普朗克1858年4月23日出生於基爾,父親是一名法學家。小時候的普朗克在父親的教導下通情達理,聰明乖巧。中學時代的普朗克學習十分刻苦,無論哪一科成績都十分優異。在上大學預科時,他的數學老師繆勒覺得他很有數學天賦,於是對他進行精心的培養,並主動教他天文學和力學方面的知識。繆勒對能量守恆定律、萬有引力、日心說等知識的精闢講解,給普朗克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開始對科學產生了興趣,覺得它太具有神秘色彩了。好奇心使普朗克開始走上了科學的大道,並克服重重困難,攀登科學的高峰。
預科結束要選擇專業了,他拿不定主意是選擇數學,還是選擇物理學或者其他的學科,因為他的興趣太廣泛了,甚至對音樂、文學也有著特殊的愛好。經過認真的思考,他決定將音樂、天文作為業余愛好,師從繆勒繼續學習數學,就這樣他進入了慕尼黑大學數學系學習。
可是在大學一年級時,普朗克又覺得學習數學並非自己的強項,很難做出什麼成就,於是,他決定轉到物理系。可當時教物理的約利教授卻極力勸他繼續留在數學系,不要改學物理。約利坦誠地告訴他:「物理學的大廈已經構建得如此完美,在這個學術領域里,已經沒有什麼本質上很新的東西等待人們去發現了,一個物理學家所能做的,只是在實驗結果的小數點後第六位或第七位上有所修正而已。你具有很高的數學天賦,如果繼續學習數學,也許會有所成就。你還是三思而行吧!」
約利的觀點代表了19世紀後期相當一部分物理學家的思想,連邁克耳孫也認為只能用更精確的實驗來為物理學大廈錦上添花,而很難有什麼新的本質上的突破。但普朗克還是覺得自己對於物理學的熱愛超過了數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會有發現和創造。後來的事實證明,普朗克當時的決策是極其英明的。
1900年元旦,開爾文勛爵(即湯姆遜)十分高興地回顧了19世紀物理學的發展。他向世人自豪地宣稱:物理學的理論大廈已基本建成。但他在演說的結尾也提到目前亟須解決的兩個問題。他說的兩個問題,一個是以太飄移實驗,另一個是高溫物體輻射形成的光譜分析。當時有許多物理學家對這兩個問題進行了研究,可進展不大,他們創造的任何理論公式都不能與實驗結果完美地吻合。
對於後一個問題,普朗克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當時的很多物理學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輻射強度和溫度之間的宏觀光學上,而普朗克卻另闢蹊徑,他從熵和能量的角度探索黑體輻射微觀方面的原因。1899年5月,他「湊」出了一個經驗公式,使它在短波段和長波段分別接近於兩個經驗的公式:維恩公式和瑞利一金斯公式。
經過精確的實驗,普朗克發現他所「湊」出來的公式能與實驗相符,這使他十分高興。他認為,這說明這個公式必然包含某種真理,決不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然而他又清醒地認識到,即使人們承認這個公式的准確性和可行性,也遠遠不夠,這僅僅具有形式上的意義,他還無法解釋這個公式的內涵。
從思想方法上來說,普朗克比較喜歡普適性的東西,而不喜歡玻爾茲曼使用過的統計性、幾率性的概念。從性格上來說,他性格溫和,不太喜歡進行科學冒險,而喜歡用科學的方法得出准確的結論。但當時所面臨的情況使他不得不大膽冒險,他准備除了熱力學的兩個定律之外,犧牲對所有定律正確性的研究。
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國物理學會上宣布了他的「量子論」,但學界對此反應十分冷淡。普朗克為得出科學的結論盡管已經邁出了革命性的一步,但他的思想仍然受到舊理論的嚴重影響,不敢徹底打破舊框框的束縛。從1900年到1914年這15年間,他兩次修改量子論,總是想削足適履地使量子論能納入經典理論的范疇。然而,他這樣做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雖然普朗克未能擺脫舊理論的束縛,但他的思想為後來者開辟了新的研究道路。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子理論;1913年,波爾提出了原子模型的量子化問題;1925年,一群年輕的物理學家草創了量子學……後來者踏著普朗克走過的腳印終於攀登上了科學的頂峰。
3. 崩壞3普朗克怎麼樣 普朗克中了各種技能會怎樣
普朗克(中)
在後台有「山吹」的時候,如果場上的其他女武神帶了「普朗克(中)」,當被敵人擊中時,「普朗克(中)」的加傷對山吹的盾有影響嗎?
答案是有影響的,當場上其他女武神被敵人擊中時,「山吹」的護盾會受到「普朗克·中」的負面效果影響,不過「普朗克·中」在滿級的情況下可以提供51%的普通攻擊物理傷害提升(包含蓄力和分支),在注意閃避的情況下效果十分可觀。另外,在後台有「山吹」的時候,場上女武神受到傷害的增加或減少,都會體現在該角色的「山吹」護盾受到的傷害上。
卡蓮誓約中
「卡蓮·誓約(中)」效果中的豁免負面狀態,對深淵流血有效嗎?
是無效的,「卡蓮·誓約(中)」的效果是當女武神受到異常狀態影響時,概率直接豁免該異常狀態,而深淵流血屬於場地傷害,不屬於觸發條件之內,還請艦長悉知~
能量躍遷者
「月光」帶「能量躍遷者」,當「聖女」釋放必殺技時切換「月光」上場,「能量躍遷者」的攻擊速度加成效果能觸發嗎?
「能量躍遷者」的被動技能【時空狂熱】進入全局時空斷裂後,提高角色自身攻擊速度與暴擊率,效果持續4秒或直到時空斷裂結束。這個效果無論「月光」在場上還是後台,都是從全局時空斷裂開始時便觸發,之後持續4秒或直到時空斷裂結束,所以如果想要觸發武器被動的攻擊速度加成效果,需要在時空斷裂開始後的前4秒內將「月光」換上場,否則4秒後武器的被動效果會失效。
凱旋大招
請問角色或武器的擊飛效果對「凱旋」大招內的怪物是否會生效,是否會將怪物擊飛出結界?
答案是可以生效的,但是由於「凱旋」大招的結界內所有動作都會變慢,怪物會受到持續影響且結界持續時間不會因為怪物抗性而減少,所以擊飛動作需要時間,怪物有可能不會馬上飛出結界。
4. 面對約利的勸告普朗克是如何選擇的
約利的觀點代表來了19世紀後期相自當一部分物理學家的思想,連邁克耳孫也認為只能用更精確的實驗來為物理學大廈錦上添花,而很難有什麼新的本質上的突破。但普朗克還是覺得自己對於物理學的熱愛超過了數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會有發現和創造。後來的事實證明,普朗克當時的決策是極其英明的。
5. 物理學家的創造人是誰
1、1901年:倫琴(德國)發現X射線
2、1902年:洛倫茲(荷蘭)、塞曼(荷蘭)關於磁場對輻射現象影響的研究
3、1903年:貝克勒爾(法國)發現天然放射性;皮埃爾·居里(法國)、瑪麗·居里(波蘭裔法國人)發現並研究放射性元素釙和鐳
4、1904年:瑞利(英國)氣體密度的研究和發現氬
5、1905年:倫納德(德國)關於陰極射線的研究
6、1906年:約瑟夫·湯姆生(英國)對氣體放電理論和實驗研究作出重要貢獻並發現電子
7、1907年:邁克爾遜(美國)發明光學干涉儀並使用其進行光譜學和基本度量學研究
8、1908年:李普曼(法國)發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9、1909年:馬克尼(義大利)、布勞恩(德國)發明和改進無線電報;理查森(英國)從事熱離子現象的研究,特別是發現理查森定律
10、1910年:范德瓦爾斯(荷蘭)關於氣態和液態方程的研究
11、1911年:維恩(德國)發現熱輻射定律
12、1912年:達倫(瑞典)發明可用於同燃點航標、浮標氣體蓄電池聯合使用的自動調節裝置
13、1913年:昂內斯(荷蘭)關於低溫下物體性質的研究和製成液態氦
14、1914年:勞厄(德國)發現晶體中的X射線衍射現象
15、1915年:W·H·布拉格、W·L·布拉格(英國)用X射線對晶體結構的研究
16、1916年:未頒獎
17、1917年:巴克拉(英國)發現元素的次級X輻射特性
18、1918年:普朗克(德國)對確立量子論作出巨大貢獻
19、1919年:斯塔克(德國)發現極隧射線的多普勒效應以及電場作用下光譜線的分裂現象
20、1920年:紀堯姆(瑞士)發現鎳鋼合金的反常現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學中的重要性
21、1921年:愛因斯坦(德國 猶太人)他對數學物理學的成就,特別是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
22、1922年:玻爾(丹麥 猶太人)關於原子結構以及原子輻射的研究
23、1923年:密立根(美國)關於基本電荷的研究以及驗證光電效應
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發現X射線中的光譜線
25、1925年:弗蘭克·赫茲(德國)發現原子和電子的碰撞規律
26、1926年:佩蘭(法國)研究物質不連續結構和發現沉積平衡
27、1927年:康普頓(美國)發現康普頓效應;威爾遜(英國)發明了雲霧室,能顯示出電子穿過空氣的徑跡
28、1928年:理查森(英國)研究熱離子現象,並提出理查森定律
29、1929年:路易·維克多·德·布羅伊(法國)發現電子的波動性
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並發現拉曼效應
31、1931年:未頒獎
32、1932年:海森堡(德國)在量子力學方面的貢獻
33、1933年:薛定諤(奧地利)創立波動力學理論;狄拉克(英國)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論
34、1934年:未頒獎
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國)發現中子
36、1936年:赫斯(奧地利)發現宇宙射線;安德森(美國)發現正電子
37、1937年:戴維森(美國)、喬治·佩傑特·湯姆生(英國)發現晶體對電子的衍射現象
38、1938年:費米(義大利 猶太人)發現由中子照射產生的新放射性元素並用慢中子實現核反應
39、1939年:勞倫斯(美國)發明迴旋加速器,並獲得人工放射性元素
40、1940——1942年:未頒獎
41、1943年:斯特恩(美國)開發分子束方法和測量質子磁矩
42、1944年:拉比(美國)發明核磁共振法
43、1945年:泡利(奧地利 猶太人)發現泡利不相容原理
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國)發明獲得強高壓的裝置,並在高壓物理學領域作出發現
45、1947年:阿普爾頓(英國)高層大氣物理性質的研究,發現阿普頓層(電離層)
46、1948年:布萊克特(英國)改進威爾遜雲霧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線領域的發現
47、1949年:湯川秀樹(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論並預言∏介子的存在
48、1950年:塞索·法蘭克·鮑威爾(英國)發展研究核過程的照相方法,並發現π介子
49、1951年:科克羅夫特(英國)、沃爾頓(愛爾蘭)用人工加速粒子轟擊原子產生原子核嬗變
50、1952年:布洛赫、珀塞爾(美國)從事物質核磁共振現象的研究並創立原子核磁力測量法
51、1953年:澤爾尼克(荷蘭)發明相襯顯微鏡
52、1954年:玻恩(英國 猶太人)在量子力學和波函數的統計解釋及研究方面作出貢獻;博特(德國)發明了符合計數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應和γ射線
53、1955年:拉姆(美國)發明了微波技術,進而研究氫原子的精細結構;庫什(美國)用射頻束技術精確地測定出電子磁矩,創新了核理論
54、1956年:布拉頓、巴丁(猶太人)、肖克利(美國)發明晶體管及對晶體管效應的研究
55、1957年:李政道、楊振寧(中國)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衡,從而導致有關基本粒子的重大發現
56、1958年:切倫科夫、塔姆、弗蘭克(蘇聯)發現並解釋切倫科夫效應
57、1959年:塞格雷、張伯倫 (Owen Chamberlain)(美國)發現反質子
58、1960年:格拉塞(美國 猶太人)發現氣泡室,取代了威爾遜的雲霧室
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國)關於電子對原子核散射的先驅性研究,並由此發現原子核的結構;穆斯堡爾(德國)從事γ射線的共振吸收現象研究並發現了穆斯堡爾效應
60、1962年:達維多維奇·朗道(蘇聯)關於凝聚態物質,特別是液氦的開創性理論
61、1963年:維格納(美國)發現基本粒子的對稱性及支配質子與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國人.猶太人)、延森(德國)發現原子核的殼層結構
62、1964年:湯斯(美國)在量子電子學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發明奠定理論基礎;巴索夫、普羅霍羅夫(蘇聯)發明微波激射器
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溫格、費爾曼(美國)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取得對粒子物理學產生深遠影響的研究成果
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國)發明並發展用於研究原子內光、磁共振的雙共振方法
65、1967年:貝蒂(美國)核反應理論方面的貢獻,特別是關於恆星能源的發現
66、1968年:阿爾瓦雷斯(美國)發展氫氣泡室技術和數據分析,發現大量共振態
67、1969年:蓋爾曼(美國)對基本粒子的分類及其相互作用的發現
68、1970年:阿爾文(瑞典)磁流體動力學的基礎研究和發現,及其在等離子物理富有成果的應用;內爾(法國)關於反磁鐵性和鐵磁性的基礎研究和發現
69、1971年:加博爾(英國)發明並發展全息照相法
70、1972年:巴丁、庫柏、施里弗(美國)創立BCS超導微觀理論
71、1973年:江崎玲於奈(日本)發現半導體隧道效應;賈埃弗(美國)發現超導體隧道效應;約瑟夫森(英國)提出並發現通過隧道勢壘的超電流的性質,即約瑟夫森效應
72、1974年:賴爾(英國)發明應用合成孔徑射電天文望遠鏡進行射電天體物理學的開創性研究;赫威斯(英國)發現脈沖星
73、1975年:A·N·玻爾、莫特爾森(丹麥)、雷恩沃特(美國)發現原子核中集體運動和粒子運動之間的聯系,並且根據這種聯系提出核結構理論
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國)各自獨立發現新的J/ψ基本粒子
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萊克(美國)、莫特(英國)對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性研究
76、1978年:卡皮察(蘇聯)低溫物理領域的基本發明和發現;彭齊亞斯、R·W·威爾遜(美國)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77、1979年:格拉肖、溫伯格(美國)、薩拉姆(巴基斯坦)關於基本粒子間弱相互作用和電磁作用的統一理論的貢獻,並預言弱中性流的存在
78、1980年:克羅寧、菲奇(美國)發現電荷共軛宇稱不守恆
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開發高解析度測量儀器以及對光電子和輕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國)非線性光學和激光光譜學的開創性工作;肖洛(美國)發明高解析度的激光光譜儀
80、1982年:K·G·威爾遜(美國)提出重整群理論,闡明相變臨界現象
81、1983年:薩拉馬尼安·強德拉塞卡(美國)提出強德拉塞卡極限,對恆星結構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的物理過程進行的理論研究;福勒(美國)對宇宙中化學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的核反應所進行的理論和實驗的研究
82、1984年:魯比亞(義大利)證實傳遞弱相互作用的中間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爾(荷蘭)發明粒子束的隨機冷卻法,使質子-反質子束對撞產生W和Z粒子的實驗成為可能
83、1985年:馮·克里津(德國 猶太人)發現量子霍耳效應並開發了測定物理常數的技術
84、1986年:魯斯卡(德國)設計第一台透射電子顯微鏡;比尼格(德國)、羅雷爾(瑞士)設計第一台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
85、1987年:柏德諾茲(德國)、繆勒(瑞士)發現氧化物高溫超導材料
86、1988年:萊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國)產生第一個實驗室創造的中微子束,並發現中微子,從而證明了輕子的對偶結構
87、1989年:拉姆齊(美國)發明分離振盪場方法及其在原子鍾中的應用;德默爾特(美國)、保爾(德國)發展原子精確光譜學和開發離子陷阱技術
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爾(美國)、理查·愛德華·泰勒(加拿大)通過實驗首次證明誇克的存在
89、1991年:熱納(法國)把研究簡單系統中有序現象的方法推廣到比較復雜的物質形式,特別是推廣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
90、1992年:夏帕克(法國)發明並發展用於高能物理學的多絲正比室
91、1993年:赫爾斯、J·H·泰勒(美國)發現脈沖雙星,由此間接證實了愛因斯坦所預言的引力波的存在
92、1994年:布羅克豪斯(加拿大)、沙爾(美國)在凝聚態物質研究中發展了中子衍射技術
93、1995年:佩爾(美國)發現τ輕子;萊因斯(美國)發現中微子
94、1996年:D·M·李、奧謝羅夫、R·C·理查森(美國)發現了可以在低溫度狀態下無摩擦流動的氦同位素
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國)、科昂·塔努吉(法國)發明用激光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
96、1998年:勞克林、斯特默、崔琦(美國)發現並研究電子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97、1999年:H·霍夫特、韋爾特曼(荷蘭)闡明弱電相互作用的量子結構
98、2000年:阿爾費羅夫(俄國)、克羅默(德國)提出異層結構理論,並開發了異層結構的快速晶體管、激光二極體;傑克·基爾比(美國)發明集成電路
99、2001年:克特勒(德國)、康奈爾、維曼(美國)在「鹼金屬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以及「凝聚態物質性質早期基本性質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100、2002年:雷蒙德·戴維斯、里卡爾多·賈科尼(美國)、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其中包括在「探測宇宙中微子」和「發現宇宙X射線源」方面的成就。」
101、2003年: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安東尼·萊格特(美國)、維塔利·金茨堡(俄羅斯)「表彰三人在超導體和超流體領域中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102、2004年:戴維·格羅斯(David J. Gross,美國)、戴維·普利策(H. David Politzer,美國)和弗蘭克·維爾澤克(Frank Wilczek,美國),為表彰他們「對量子場中誇克漸進自由的發現。」
103、2005年:羅伊·格勞伯(Roy J. Glauber,美國)表彰他對光學相乾的量子理論的貢獻;約翰·霍爾(John L. Hall,美國)和特奧多爾·亨施(Theodor W. Hänsch,德國)表彰他們對基於激光的精密光譜學發展作出的貢獻。
104、2006年: 約翰·馬瑟(美國)和喬治·斯穆特(美國) 表彰他們發現了黑體形態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擾動現象。
105、2007年,法國科學家艾爾伯·費爾和德國科學家皮特·克魯伯格,表彰他們發現巨磁電阻效應的貢獻。
這個題目太大了,以上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6. 科學家普朗克在科學上有什麼貢獻
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於德國荷爾施泰因,是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
且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他因發現能量量子化而對物理學的又一次飛躍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1874年,普朗克進入慕尼黑大學攻讀數學專業,後改讀物理學專業。1877年轉入柏林大學,曾聆聽亥姆霍茲和基爾霍夫教授的講課,1879年獲得博士學位。1930年至1937年任德國威廉皇家學會的會長,該學會後為紀念普朗克而改名為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
從博士論文開始,普朗克一直關注並研究熱力學第二定律,發表諸多論文。大約1894年起,開始研究黑體輻射問題,發現普朗克輻射定律,並在論證過程中提出能量子概念和常數h(後稱為普朗克常數),成為此後微觀物理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極為重要的普適常量。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國物理學會上報告這一結果,成為量子論誕生和新物理學革命宣告開始的偉大時刻。由於這一發現,普朗克獲得了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54540.htm
7. 弗朗西斯·普朗克三首《新事曲》創作於哪一年
弗朗克—弗朗西斯(Poulenc Francis)1899年生於巴黎,1963年足於巴黎。
你說所說的有誤,他的《新事曲》只有兩首而不是三首(2 Nouvellettes)。創作於1927年——1928年。
關於他的創作年表,中文網上應該沒有。我幫你查了一下牛津音樂詞典,一個字一個字的打上來,希望能幫到你。
《黑人狂想曲》(Rapsodie negre)——1917年
《黑色聖母的連禱文》(litanies a la vierge noire) 1936
歌劇
《不受賞識的警察》(le gendarme incompri) 1921
《蒂雷西阿斯的乳房》(les mamelles de tiresias) 1944
《加爾默羅會修女的對話》(les dialoguse des carmelites) 1953---1956
《人聲》 (la voix humaine) 1958
芭蕾舞劇
《母鹿》 ( Les Biches ) ——1923年
《讓娜之扇》 (eventail de jeanne) 1927
《模範動物》 (les animaux modeles) 1941
戲劇配樂
《瑪爾戈王後》(la reine margot)1935年 與奧里克合作
《雷奧卡蒂亞》(leocadia) 1940
《園丁的女兒》(la fille jardinier)1941
《沒有行李的旅行者》(le voyageur sans bagages)1944
《聖約翰之夜》(la nuit de saint-jean)1944
《士兵與巫婆》(le soldat et la sorciere)1945
《城堡的邀請》(L'invitation au chateau)1947
《東道主》 (amphitryon) 1947
《勒諾與阿爾米德》 (renaud et armide ) 1962
電影配樂
《林中睡美人》 ( la belle ou bois dormant ) 1935
《朗熱女公爵》(la chesse de langeais) 1942
《美洲之旅》 (le voyage en ameripue) 1951
管弦樂
《2首進行曲和1首插曲》(2marchese et un intermede)1937
《母鹿組曲》(suite, les biches)1940重新配器
《模範動物組曲》(suite, les animaux modeles)1942
《小交響曲》(Sinfonietta)1947
《普羅旺斯水手》( matelot provencale)1952
《田園詩》 (bucolique) 1954
協奏曲
《相見協奏曲》(Concert champetre)羽管鍵琴或鋼琴與管弦樂隊 1927-1928
《晨曲,舞蹈協奏曲》(aubade," concerto choreographique")鋼琴和18件樂器 1929
2架鋼琴與管樂隊 1932
管風琴、弦樂和定音鼓 1938
鋼琴和管弦樂隊 1949
室內樂
2支單簧管的奏鳴曲 1918
單簧管和巴松奏鳴曲 1922
為小號、長號、圓號、而作的奏鳴曲 1922
為雙簧管、大管、鋼琴而作的三重奏 1926
鋼琴六重奏 1932-1939
《田園歌》(Villanelle)風笛和鋼琴 1934
大提琴奏鳴曲 1940-1948
小提琴奏鳴曲 1942-1943
弦樂四重奏 1946 樂譜已毀
長笛奏鳴曲 1957
《悲歌》(elegie)圓號和鋼琴 1957
《薩拉班德》(sarabande) 吉他 1960
單簧管奏鳴曲 1961--1962
雙簧管奏鳴曲 1962
人聲與器樂
《黑人狂想曲》(rapsodie negre) 1917
《斗獸者》le bestiaire 1919
《假面舞會》le bal masque 康塔塔 1932
《討論會》colloque 1940
《蒙特卡洛的夫人》la dame de monte karlo 1961
合唱
《飲酒歌》chanson a boire 無伴奏男聲合唱1922
《7支歌》7 chansons 1936
《黑聖母的連禱文》litanies a la vierge noire 1936
《微弱的聲音》petites voix 1936
《G大調彌撒曲》 1937
《無情》 secheresses 1937
《4首懺悔經文歌》 4 motets pour un temps de penitence 1938-1939
《狂喜》 exultate 1941
《祝福天後》salve regina 1941
《人像》 figure humaine 1943
《雪夜》 un soir de neige 1944
《法國歌曲》 chansons francaises 1946
《阿西西的聖方濟各的4首短禱》 4 petites prieres de st francois d' assise 1948
《聖母悼歌》 stabat mater 1950
《聖誕經文歌4首》 4 motets pour le temps de noel 1952
《萬福聖體》 ave verum corpus 1952
《帕杜的聖安托萬的頌贊經》 laudes de saint antoine de padoue 1959
《榮耀經》 gloria 1959
《大日課應答歌7首》 7 repons des tenebres 1960-1962
鋼琴
《田園歌3首》 3 pastorales 1918
《無窮動3首》 3 mouvements perpetuels 1918
《圓舞曲》 valse 1919
《即興曲5首》 5 impromptus 1920
《C大調組曲》 suite in C 1920
《漫步曲10首》 10 promenades 1921
《那不勒斯》 napoli 1925
《田園戀曲》 pastourelle 1927
《新事曲2首》 2 nouvellettes 1927-1928
《3首小曲》 3 pieces 1928
《阿爾伯特* 魯塞爾小曲》 piece breve sur le nom d' albert roussel 1929
《夜曲8首》 8 nocturnes 1929-1938
《紀念巴赫即興圓舞曲》 valseimprovisation sur le nom Bach 1932
《即興曲15首》 15 improvisations 1932-1959
《紀念冊頁》 feuillets d'album 1933
《急板》 presto 1934
《間奏曲2首》 2 intermezzi 1934
《幽默曲》 humoresque 1934
《詼諧》 badinage 1934
《法國組曲》 suite francaise 1935
《納澤爾的晚會》 les soirees de nazelles 1936
《布雷舞曲,在涼亭中》 bourree, au pavillon 1937
《憂郁》 melancolie 1940
降A大調《間奏曲》 intermezzo 1943
《變化的主題》 theme varie 1951
《小母羊》 novelette 1959
《D大調皮亞夫即興曲》 improvisation in D :hommage a edith piaf 1960
《小象巴巴爾的故事》 L' histoire de babar le petit elephant 1940-1945
鋼琴四手聯彈 奏鳴曲 1918
2架鋼琴
《奔赴西泰爾》 L'embarquement pour Cythere 1951
奏鳴曲 1953
《悲歌》 elegie 1959
歌曲
《鬥牛士》 toreador 1918
《奧爾菲斯的隨行動物》 le bestiare au cortege d'orphee 6首 1919
《帽章》 cocardes 3首 1919
《龍薩詩歌5首》 5 poemes de ronsard 1924-1925
《歡樂頌》 chansons gaillardes 8首 1926
《練聲曲》 1927
《歌唱的曲調》 4首 1927-1928
《墓誌銘》 epitaphe 1930
《路易 拉朗內詩三首》 3 poemes de louise lalanne 1931
《詩四首》 阿波里奈詩 1931
《詩五首》 雅各布詩 1931
《8首波羅乃茲歌曲》 8 chansons polonaises 1934
《4首兒童歌曲》 4 chansons pour enfants 1934-1935
《詩五首》 艾呂雅詩 1935
《吉他之歌》 a sa guitare 1935
《如此一天,如此一夜》 艾呂雅詩 1936-1937
《詩3首》 維爾莫蘭詩 1937
《詩2首》 阿波利奈詩 1938
《肖像》 科萊特詩 1938
《灼熱的鏡子》 艾呂雅詩2首 1938
《祈禱和平》 奧爾良詞 1938
《沼澤》 阿波利奈詞 1938
《溫柔的小臉》 艾呂雅詩 1938
《矢車菊》 阿波利奈詩 1938
《玩笑婚約》 維爾莫蘭詩6首 1942
《平凡》 阿波利奈詩5首 1940
《愛情之路》 選自《雷奧卡地亞》 1940
《鄉村歌曲》 豐波爾詩6首 1942
《變形》 維爾莫蘭3首 1943
《詩2首》 阿拉貢詩 1943
《巴納斯山》 《海德公園》 阿波利奈詩 1945
《橋》 《詩》 阿波利奈詩 1946
《保羅和維基妮》 拉迪蓋詩 1946
《失蹤者》 德斯諾斯詩 1947
《加西亞*洛卡的三首歌曲》 1947
《心統治著手》 艾呂雅詩 1947
《……卻死去了》 艾呂雅詩 1947
《美好的文字》 阿波利奈詩7首 1948
《贊歌》 拉辛詩 1949
《瑪祖卡》 維爾莫蘭詩 1949
《涼爽與火》 艾呂雅詩7首 1950
《巴黎人》 雅各布詩2首 1954
《羅斯蒙德》 阿波利奈詩 1954
《畫家的辛勞》 艾呂雅詩7首 1956
《1956年旋律2首》 阿波利奈和德貝利耶詩 1956
《最後的詩歌》 德斯諾斯詩 1956
《瓷器之歌》 艾呂雅詩 1958
《幻想》 莎士比亞詩 1959
《短稻草》 卡雷姆 1960
。。。。。。。。。。。。。。。。。。。。。。。。。。。。。。。。。。。。。。。。。。
標注以下幾點:1此作品年表抄自《牛津簡明音樂詞典》
2實在是太多,累死我了,所以沒有校對,裡面或許有個別的錯字或錯字母請見諒
3由於無法打出法文字母,所以一些法文字母選擇了與英文相近的字母做代替。
4由於字母大小寫切換太暈,所以幾乎都用了小寫字母,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