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信息技術創造了哪些新的人類文明

信息技術創造了哪些新的人類文明

發布時間:2020-12-23 14:18:42

① 現代信息科技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系論文怎麼寫1000個字

實在抓不準的話,去找國淘論文寫作
通過撰寫畢業論文,提高寫作水平是幹部隊伍回「四化」建設的需要答。黨中央要求,為了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領導班子成員應當逐步實現「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這個「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對幹部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的要求。
提高大學生的寫作水平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在新的歷史時期,無論是提高全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掌握現代科技知識和科學管理方法,還是培養社會主義新人,都要求我們的幹部具有較高的寫作能力。在經濟建設中,作為領導人員和機關的辦事人員,要寫指示、通知、總結、調查報告等應用文;要寫說明書、廣告、解說詞等說明文;還要寫科學論文、經濟評論等議論文。在當今信息社會中,信息對於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寫作是以語言文字為信號,是傳達信息的方式。信息的來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儲存、整理、傳播等等都離不開寫作。

②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關系,800字,從下面三方面選擇一個 現代生物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 現代

自然界中存在著多種具有某種能量的自然資源是能源。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釋放出某種回形式的能答量,可以使我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得以利用。如燒飯、取暖、煉鋼、產生高壓蒸氣需要熱能;移動物體、開動各種車輛需要機械能;家用電器、電子儀器、電機和電器設備,它們在工作時需要消耗電能。能源產生的熱能,機械能,特別是電能,這些主要的能量形式在我們生活和生產中普遍使用。 目前,已經被我們人類認識、開發利用的能源種類非常多。柴草、秸桿、木材、沼氣、木炭,這些能源統稱為生物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由它們加工而成的許多產品,如焦炭、汽油、煤油、液化石油氣統稱為化石燃料能源或礦物燃料能源。它是當前人類社會主體能源。自然界中的太陽輻射能、風能、海洋能、潮汐能、地熱能和原子能那些很有開發利用價值目前由於經濟、技術等方面原因,大多數仍處在研究和開發利用初期,稱之為新能源。

能源存在於自然界,並隨著人類智力的發展而不斷被發現被開發,又強有力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③ 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有哪些

1、經濟發展抄

中國的勞動襲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40。科學技術一旦轉化為生產力,將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從而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作用遠遠超過了資本和勞動力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

2、軍事上戰鬥力

在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然而,「冷戰」心態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力量已成為現代國家的共同選擇。

3、政治上影響力

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中的一塊籌碼,是大國地位的象徵。鄧小平曾經指出:「如果中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沒有原子彈、氫彈和發射衛星,它就不會成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大國,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具有國際地位。」


4、社會進步

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創造了一個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是科學技術的不當使用,在世界范圍內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環境問題。

5、造福人類

科學的目標和任務是造福人類,讓社會擺脫愚昧迷信,在與社會進步的相互作用中,科學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得到不斷加強,科學體系本身也不斷壯大,它是人類的本然需求,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日趨顯著。

④ 文明是什麼

1、文明——一般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經濟文化的地區。
2、文明
(唐僖宗)——唐僖宗李儇的年號
888年
3、文明
(大理國)——大理國太祖段思平的年號
945年─?
4、文明
(游戲)——一部電子計算機游戲的名稱。
文明一般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經濟文化的地區。他的含義有時與文化相同。文明經常與城市有很密切的聯系。文明一詞本身就有"城市化"和"城市的形成"的含義。
文明一詞源於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質含義為人民和睦的生活於城市和社會集團中的能力。引申後意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以及到達這一狀態的過程,其涉及的領域廣泛,包括民族意識、技術水準、禮儀規范、宗教思想、風俗習慣以及科學知識的發展等等
文明的出現的前提條件是城市的出現,可以說城市是文明的發源地。文化變遷對於文明的產生有很大的作用。農耕方法的改變,勞動的分化,統治階級,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出現以及社會階層的出現都是文明產生的重要特徵。
「文明」二字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最早見於《易·乾·文言》和《尚書·舜典》中,具有文採光明和文德輝耀的意思。17世紀中後期,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過:「辟草昧而致文明。」這里的「文明」是把它與「野蠻」相對立,表明社會的進步程度。西方一些國家和地區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比較多地使用「文明」這個概念,其時間不早於18世紀。
馬克思主義對文明作出了
科學的闡述。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對文明的論述很多,其中一個主要觀點是:文明是人類改造世界實踐活動的成果,它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這里的「成果」不是終結物,而是個有機體,是過去的發展所達到的和今後的發展所藉以起步的一個生生息息的過程。

⑤ 請以現代信息技術談談你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關系」的認識寫一篇論文

實在抓不準的話,去找國淘論文寫作
通過撰寫畢業論文,提高寫作水平是干回部隊伍「四化答」建設的需要。黨中央要求,為了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領導班子成員應當逐步實現「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這個「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對幹部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的要求。
提高大學生的寫作水平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在新的歷史時期,無論是提高全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掌握現代科技知識和科學管理方法,還是培養社會主義新人,都要求我們的幹部具有較高的寫作能力。在經濟建設中,作為領導人員和機關的辦事人員,要寫指示、通知、總結、調查報告等應用文;要寫說明書、廣告、解說詞等說明文;還要寫科學論文、經濟評論等議論文。在當今信息社會中,信息對於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寫作是以語言文字為信號,是傳達信息的方式。信息的來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儲存、整理、傳播等等都離不開寫作。

⑥ 信息技術是現代文明的曙光

現代信息技術與人類文明的關系
科學在物質層面給人類帶來進步,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它也給人類帶來深層的價值喪失,而這種喪失卻不易覺察。人是自然的產物,但人又不是一般的自然物。人類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人類是精神與物質的統一體。這是自然界任何其他事物都不具備的,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了物質文明,但精神的文明沒有相伴而來,相反人類的精神文明有倒退的趨勢。《聖經》里講亞當在自己摘取智慧之果後被驅逐出了伊甸園,人類會不會因為摘取科學技術這一個智慧之果而被開除出自然界呢?

眾所周知,近代科學源於宗教改變和文藝復興運動在對抗神本主義的斗爭中,人們打出人文主義的大旗,用人性去對抗神性肯定和張揚人的理性和慾望。人們開始重新解讀基督教精神,文藝復興運動進一步使人們認識到,唯有人的幸福才能證明上帝的榮耀。人文主義在與神本主義的斗爭中催生了科學,並且使科學成了與之一同對付宗教神學統治作戰的同盟軍,完全可以說人文主義是科學得以生根、萌發、壯大的土壤。科學成了人文主義得以成立的一種手段,在這一段時間里,科學和人文被看成整個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而且兩者是兼容互補,相互確證的。科學關注人的物質享受以及人和自然的關系,同時帶來人的征服,侵略的慾望和對精神,道德的漠視。這一點無疑切合了那時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從此科學從神學的婢女一躍成為主人,從歷史舞台的幕後走到了前台,並成了歷史的主角。科學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它很快用數學的語言,實驗的方法建立起以經典力學為代表的近代科學體系。天上的行星與地上的物體竟然都嚴格地遵循著同樣的定律,人類第一次窺見到上帝的秘密。人類的「人定勝天」、「人為自然立法」的豪情油然而生。然後這一切跟它所引發的工業革命相比都不值一提。19世紀之後,科學還成了技術的先導,技術無疑放大了科學的力量。科學技術成了人類生活的核心內容,從此科技成了人類文明的重要向度,人類文明被簡化成科技文明,這與傳統的人類文明已大相徑庭。因為科技文明只關注人的物質享受以及人和自然的物質關系科學總是給人這樣一個假象,科學對自然和物質的研究是中立的,它只問是非,不管善惡。它拒絕考慮人的道德,終極關懷問題。這已經表明它帶有一種功利主義的人生價值。自然科學的研究限於我們能夠看見的空間和眼前的情況,而社會科學涉及另外的空間和人類長遠的生存狀態。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科學的技術化而使科學上升為一種物質力量,使它有能力蠶食人類的精神空間。信息不對稱原理告訴我們:技術的種子撒向哪裡,哪裡就是一片技術的森林。科學技術具有強烈的滲透性,它迅速擴張到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它所到之處,一切都理性化了,標准化了。人的生存狀態成為一種技術化生存,人性被扭曲了。科學技術無視人依賴自然的基本事實,嚴重破壞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科學在征服自然中摧毀了人存在的物質基礎。科技對於自然的態度是簡單化的,膚淺和粗暴的,它不能從總體上把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現代技術展現的是一種強求,這個強求向自然提出苛求,要它提供能量,這種能量本身可以被開采和貯藏。但是,這難道不是也適用於古代的風車嗎?不適用風車雖然在風中轉動,但葉片始終直接聽任風的吹刮,風車並不開發氣流中的能量並加以儲存。現代科技對自然的把握缺少古代詩人所描寫的審美觀照。在許多神話和古老的觀念中,自然是具有人性或神性的一面的,人們把自然看作是自己的母親。這是一種人性的流露,人類生活在自然母親的懷抱中,吸吮著母親的乳汁,就應當對自然母親負起一種道德上的責任。科學憑著對自然自以為精深的膚淺了解,把自然母親變成了征服的對象,肆意破壞自然。從眼前看,科學確實創造了暫時的物質豐富,但是,從長遠看,正是科學在毀滅著我們生存的基礎。恩格斯早就告誡我們:我們不要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的勝利,在第一步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成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也取消了,如今,良田在變成沙漠,江河在斷流,濕地在消失,森林在被砍伐,水源在枯竭,就連水和空氣都貼上了價格的標簽,人類的生存基礎開始坍塌,人類已經走到了困境的邊緣。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最終症結不在於劍,而在於擎劍之手—人的智慧。科學技術所帶來的一切問題歸根到底還是人類自身的問題,歸根到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我們必須明確科學技術解決不了自身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能求助於科學,那麼我們又能求助於誰呢?我們只能求助於人類自身。我們必須重新認識科學技術並反省人類自身,科學從來就不是人生意義的來源,它拒絕任何人的因素進入其視野,這是科學的本性,不是科學的錯誤,科學只塑造人們理解世界與自身的基本視界,科學性是判斷一門學術是否夠格稱得上是知識的最終標准,科學是重要的,但不是人類的全部,人類像需要科學技術一樣同樣需要著哲學,歷史學,文學,哲學使人明智,道德使人向善。歷史永遠是當代史。歷史不能淡忘。人們應該重視精神上的修養以及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珍視節制、容忍、真誠和禮讓的美德,決不能把文明只定義為科學技術文明!把文明的進展理解為一種物質豐富,把科技標榜為人類文明的最高成就,把人的解放理解為人從自然中得以解放。在科學充斥這個星球以前,一直在世界各地存在著不同的技術、文化和生活方式。例如:在19世紀之前,中國人生病了,用中醫治療;西方人病了,採用西醫治療,中醫學的理論與西醫學理論是完全不一樣的;中醫學上講的「氣」,如果用解剖學的理論來分析的話,那麼「氣」是不存在的。中醫是一種整體性的治療方式,它同樣可以把病治好。沒有必要討論中西醫孰好孰壞。不管中醫西醫,能治好病就是良醫。如果把這一問題進行放大,那麼中醫和西醫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人類文明模式,我們可以說,以科學技術為先導的現代化也根本不是唯一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進步模式,科學發展的道路是唯一的嗎,這個唯一之路就是西方科學的發展道路嗎?中國科學的發展只能學步於西方,按照西方的老路亦步亦趨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盡管西方文明最早實現了現代化,其知識系統也明顯比其他文明發達,但這不意味著它在總體上是一個比其他文明更高級的文明,世界本來就孕含著無限的潛在的知識和價值,也正因其無限,所以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窮盡它,那麼什麼文明可以彌補科學技術現代化的不足呢?夢里尋她千網路,驀然回首,非中華文明莫屬。當然同樣的道理,西方文明同樣也彌補中國文化的不足,從文化的深層底蘊來看,中西文化有著本質的差異,中國傳統文化是綜合,而不是分析。盡管東西方的思維方式迥異,但思維方式是不存在好壞之分的。因此,不能簡單地說綜合與分析孰好孰劣,在人類文明的初期,那種具有猜測性的不連續的綜合方法可能更容易切入事物的本質,但隨著科學進一步的發展,從綜合的角度切入事物的本質就變得困難了,這時分析的方法便展現出它的蓬勃生命力。這也正是近代科學發軔於西方的原因所在。這種蓬勃的生命力至今仍然沒有顯示出衰減的跡象,但它的加速度在減小,肯定會有這樣的一天,中國傳統哲學將以嶄新的姿態重返人類文明的歷史舞台,當然我們也不能帶有狹隘民族主義情緒,不加分析地一味幼稚地宣稱下世紀是東方文化或者儒家文化的世紀,要建設民主、富強、可持續發展的新中國,必須加強交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同時有意識地探索新的文化流派,構建一種具有時代特色、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新文化,應該努力探求一條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科學技術道路。

中國的文化理想只要經過正確的詮解,可以提供現代人類需要的自然觀,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思想,中國文化觀念!既有主客二分,主體意識的思想!亦有天人和諧兼有人可制天的理念。中國人既把天視為可宰制可利用的對象,又視為自身的生命沃原。懷特海說「事情越來越明顯!西方給予東方影響最大的是它的科學和科學觀點」。這一點是最值得借鑒的,但同時又要注意克服西方科學及其工業化在達到勝利的頂峰時又使整體沉淪於局部之中而不能自拔的毛病「智慧是平衡發展的結果」。如何平衡中西方的智慧,必須要有一個理論的指引。這個指引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必須善於把我國傳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結合起來,建立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並用這種自然觀去指導當今中國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它不僅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指南,同時也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指針。

筆者認為,對此,重要的是認清生產力是不是只有自然屬性的問題,大力發展生產力是這個時代最響亮的口號,生產力成了現代社會的高頻詞、主題詞。但這絕不意味著人們已經正確的理解了生產力的內涵,人們總是以為,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影響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力量,生產力只具有自然屬性,生產關系是人與人在生產中結成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是社會屬性。因此,長期以來形成這樣一個觀念,自然科學是研究生產力的,社會科學是研究生產關系的,按照這種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的科學技術便只是指自然科學技術,其實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曲解與誤讀。生產力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社會屬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里就已經把共產主義理論與自然觀念結合起來,指出共產主義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馬克思稱這種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明確主張人的自然主義與自然的人道主義的統一,並將這種統一視為人與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和自然界真正的復活。總之,我們要像西方人文藝復興時期大力弘揚古希臘理性主義精神一樣去弘揚中國傳統哲學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它是科學技術發展的航標!無疑也是醫治現代科學技術弊病的一劑猛葯。

⑦ 現代信息技術與人類文明的關系小論文

現代信息技術與人類文明的關系
科學在物質層面給人類帶來進步,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它也給人類帶來深層的價值喪失,而這種喪失卻不易覺察。人是自然的產物,但人又不是一般的自然物。人類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人類是精神與物質的統一體。這是自然界任何其他事物都不具備的,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了物質文明,但精神的文明沒有相伴而來,相反人類的精神文明有倒退的趨勢。《聖經》里講亞當在自己摘取智慧之果後被驅逐出了伊甸園,人類會不會因為摘取科學技術這一個智慧之果而被開除出自然界呢?

眾所周知,近代科學源於宗教改變和文藝復興運動在對抗神本主義的斗爭中,人們打出人文主義的大旗,用人性去對抗神性肯定和張揚人的理性和慾望。人們開始重新解讀基督教精神,文藝復興運動進一步使人們認識到,唯有人的幸福才能證明上帝的榮耀。人文主義在與神本主義的斗爭中催生了科學,並且使科學成了與之一同對付宗教神學統治作戰的同盟軍,完全可以說人文主義是科學得以生根、萌發、壯大的土壤。科學成了人文主義得以成立的一種手段,在這一段時間里,科學和人文被看成整個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而且兩者是兼容互補,相互確證的。科學關注人的物質享受以及人和自然的關系,同時帶來人的征服,侵略的慾望和對精神,道德的漠視。這一點無疑切合了那時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從此科學從神學的婢女一躍成為主人,從歷史舞台的幕後走到了前台,並成了歷史的主角。科學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它很快用數學的語言,實驗的方法建立起以經典力學為代表的近代科學體系。天上的行星與地上的物體竟然都嚴格地遵循著同樣的定律,人類第一次窺見到上帝的秘密。人類的「人定勝天」、「人為自然立法」的豪情油然而生。然後這一切跟它所引發的工業革命相比都不值一提。19世紀之後,科學還成了技術的先導,技術無疑放大了科學的力量。科學技術成了人類生活的核心內容,從此科技成了人類文明的重要向度,人類文明被簡化成科技文明,這與傳統的人類文明已大相徑庭。因為科技文明只關注人的物質享受以及人和自然的物質關系科學總是給人這樣一個假象,科學對自然和物質的研究是中立的,它只問是非,不管善惡。它拒絕考慮人的道德,終極關懷問題。這已經表明它帶有一種功利主義的人生價值。自然科學的研究限於我們能夠看見的空間和眼前的情況,而社會科學涉及另外的空間和人類長遠的生存狀態。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科學的技術化而使科學上升為一種物質力量,使它有能力蠶食人類的精神空間。信息不對稱原理告訴我們:技術的種子撒向哪裡,哪裡就是一片技術的森林。科學技術具有強烈的滲透性,它迅速擴張到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它所到之處,一切都理性化了,標准化了。人的生存狀態成為一種技術化生存,人性被扭曲了。科學技術無視人依賴自然的基本事實,嚴重破壞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科學在征服自然中摧毀了人存在的物質基礎。科技對於自然的態度是簡單化的,膚淺和粗暴的,它不能從總體上把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現代技術展現的是一種強求,這個強求向自然提出苛求,要它提供能量,這種能量本身可以被開采和貯藏。但是,這難道不是也適用於古代的風車嗎?不適用風車雖然在風中轉動,但葉片始終直接聽任風的吹刮,風車並不開發氣流中的能量並加以儲存。現代科技對自然的把握缺少古代詩人所描寫的審美觀照。在許多神話和古老的觀念中,自然是具有人性或神性的一面的,人們把自然看作是自己的母親。這是一種人性的流露,人類生活在自然母親的懷抱中,吸吮著母親的乳汁,就應當對自然母親負起一種道德上的責任。科學憑著對自然自以為精深的膚淺了解,把自然母親變成了征服的對象,肆意破壞自然。從眼前看,科學確實創造了暫時的物質豐富,但是,從長遠看,正是科學在毀滅著我們生存的基礎。恩格斯早就告誡我們:我們不要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的勝利,在第一步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成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也取消了,如今,良田在變成沙漠,江河在斷流,濕地在消失,森林在被砍伐,水源在枯竭,就連水和空氣都貼上了價格的標簽,人類的生存基礎開始坍塌,人類已經走到了困境的邊緣。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最終症結不在於劍,而在於擎劍之手—人的智慧。科學技術所帶來的一切問題歸根到底還是人類自身的問題,歸根到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我們必須明確科學技術解決不了自身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能求助於科學,那麼我們又能求助於誰呢?我們只能求助於人類自身。我們必須重新認識科學技術並反省人類自身,科學從來就不是人生意義的來源,它拒絕任何人的因素進入其視野,這是科學的本性,不是科學的錯誤,科學只塑造人們理解世界與自身的基本視界,科學性是判斷一門學術是否夠格稱得上是知識的最終標准,科學是重要的,但不是人類的全部,人類像需要科學技術一樣同樣需要著哲學,歷史學,文學,哲學使人明智,道德使人向善。歷史永遠是當代史。歷史不能淡忘。人們應該重視精神上的修養以及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珍視節制、容忍、真誠和禮讓的美德,決不能把文明只定義為科學技術文明!把文明的進展理解為一種物質豐富,把科技標榜為人類文明的最高成就,把人的解放理解為人從自然中得以解放。在科學充斥這個星球以前,一直在世界各地存在著不同的技術、文化和生活方式。例如:在19世紀之前,中國人生病了,用中醫治療;西方人病了,採用西醫治療,中醫學的理論與西醫學理論是完全不一樣的;中醫學上講的「氣」,如果用解剖學的理論來分析的話,那麼「氣」是不存在的。中醫是一種整體性的治療方式,它同樣可以把病治好。沒有必要討論中西醫孰好孰壞。不管中醫西醫,能治好病就是良醫。如果把這一問題進行放大,那麼中醫和西醫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人類文明模式,我們可以說,以科學技術為先導的現代化也根本不是唯一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進步模式,科學發展的道路是唯一的嗎,這個唯一之路就是西方科學的發展道路嗎?中國科學的發展只能學步於西方,按照西方的老路亦步亦趨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盡管西方文明最早實現了現代化,其知識系統也明顯比其他文明發達,但這不意味著它在總體上是一個比其他文明更高級的文明,世界本來就孕含著無限的潛在的知識和價值,也正因其無限,所以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窮盡它,那麼什麼文明可以彌補科學技術現代化的不足呢?夢里尋她千網路,驀然回首,非中華文明莫屬。當然同樣的道理,西方文明同樣也彌補中國文化的不足,從文化的深層底蘊來看,中西文化有著本質的差異,中國傳統文化是綜合,而不是分析。盡管東西方的思維方式迥異,但思維方式是不存在好壞之分的。因此,不能簡單地說綜合與分析孰好孰劣,在人類文明的初期,那種具有猜測性的不連續的綜合方法可能更容易切入事物的本質,但隨著科學進一步的發展,從綜合的角度切入事物的本質就變得困難了,這時分析的方法便展現出它的蓬勃生命力。這也正是近代科學發軔於西方的原因所在。這種蓬勃的生命力至今仍然沒有顯示出衰減的跡象,但它的加速度在減小,肯定會有這樣的一天,中國傳統哲學將以嶄新的姿態重返人類文明的歷史舞台,當然我們也不能帶有狹隘民族主義情緒,不加分析地一味幼稚地宣稱下世紀是東方文化或者儒家文化的世紀,要建設民主、富強、可持續發展的新中國,必須加強交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同時有意識地探索新的文化流派,構建一種具有時代特色、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新文化,應該努力探求一條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科學技術道路。

中國的文化理想只要經過正確的詮解,可以提供現代人類需要的自然觀,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思想,中國文化觀念!既有主客二分,主體意識的思想!亦有天人和諧兼有人可制天的理念。中國人既把天視為可宰制可利用的對象,又視為自身的生命沃原。懷特海說「事情越來越明顯!西方給予東方影響最大的是它的科學和科學觀點」。這一點是最值得借鑒的,但同時又要注意克服西方科學及其工業化在達到勝利的頂峰時又使整體沉淪於局部之中而不能自拔的毛病「智慧是平衡發展的結果」。如何平衡中西方的智慧,必須要有一個理論的指引。這個指引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必須善於把我國傳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結合起來,建立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並用這種自然觀去指導當今中國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它不僅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指南,同時也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指針。

筆者認為,對此,重要的是認清生產力是不是只有自然屬性的問題,大力發展生產力是這個時代最響亮的口號,生產力成了現代社會的高頻詞、主題詞。但這絕不意味著人們已經正確的理解了生產力的內涵,人們總是以為,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影響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力量,生產力只具有自然屬性,生產關系是人與人在生產中結成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是社會屬性。因此,長期以來形成這樣一個觀念,自然科學是研究生產力的,社會科學是研究生產關系的,按照這種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的科學技術便只是指自然科學技術,其實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曲解與誤讀。生產力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社會屬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里就已經把共產主義理論與自然觀念結合起來,指出共產主義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馬克思稱這種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明確主張人的自然主義與自然的人道主義的統一,並將這種統一視為人與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和自然界真正的復活。總之,我們要像西方人文藝復興時期大力弘揚古希臘理性主義精神一樣去弘揚中國傳統哲學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它是科學技術發展的航標!無疑也是醫治現代科學技術弊病的一劑猛葯。

⑧ 關於高科技的發展在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是如何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請結合實例

中國科技領域枷鎖:
1、操作系統:電腦美國微軟壟斷,手機美國谷歌蘋果壟斷!專幾乎100%!
2、汽車零部件:日系美系屬德系幾乎壟斷了發動機、變速箱、主要的電氣元件等。
3、工業機器人:全球的高端工業機器人和核心技術都被瑞士的ABB、德國的庫卡、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四大家族所壟斷!
4、高端精密機床:其他就不說了,光荷蘭ASML光刻機,如果停供,就把中國晶元的製造幾乎搞垮,美國制裁華為一年了沒事,台積電如果斷供,後果不敢想像!
5、歡迎補充!
中國受到的技術封鎖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無法比擬的!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中國的超越和逆襲舉世震驚!同時也需要認識不足,才能更加堅定不移的努力,當前的難關一定能闖過,中國發展必將充滿希望!加油,突破一切枷鎖,未來屬於我們!#科技數碼秀#

⑨ 假如我們到20年後看到的高科技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的變化

20世紀影響人類生活的20大發明是:電腦、人造地球衛星、核能、網際網路、電視機、激光、飛機、汽車、基因工程、無線電、光導纖維、太空梭、雷達、克隆、避孕葯、胰島素、機器人、矽片、塑料、超導體。 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加快社會生活的節奏,改變人們的作息方式、交往方式、學習方式、消費方式、娛樂方式。把我們帶入信息時代。它為我們提供了處理、儲存和傳遞信息的手段,給學習、工作帶來便利。現代化的交通、通訊等手段,使地球變小,人們交往方便、快捷。同時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家庭職能社會化,一部分原來由家庭承擔的早期教育和家務勞動分離出來由社會承擔。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人類不必用主要勞動去從事延續人類自身所需的物質資料的生產,而從事精神生產活動,從事科學、藝術、文化、教育等事業的創造性活動。

⑩ 信息技術如何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信息抄是人類除了物質能量以外的第三種基本需要,很著名的一個實驗是人在隔絕一切外部信息的情況下只能夠活七天。
信息是人類與外部交流的途徑,因此任何有助於人獲取、儲存、處理、傳播信息的工具方法都稱為信息的進步。
反過來說,任何有助於助於人獲取、儲存、處理、傳播信息的工具方法的發明,都能推動這個社會進步,使文明互相交融,族群互相交匯,世界日益成為一體。
簡單的說,你就把火葯紙張、輪船飛機、電力蒸汽、通訊運輸等等所有的發明都歸納成信息技術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吧!

閱讀全文

與信息技術創造了哪些新的人類文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