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動儀的發明者是誰
地動儀的發明者是中國漢朝東漢科學家張衡。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他們分別是東,回南,答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張衡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當時利用這架儀器成功地測報了西部地區發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國的重視。這比起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一千七百多年。
由於歷史久遠張衡地動儀已經失傳,沒有留下實物與圖樣只留下一些簡略的文字記載。
『貳』 石頭文化的起源
1、起源
人類賞石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0年前。戰國時期儒家經典之一的《書經》中,出現了有史以來第一篇記載石頭的文章《禹貢》。
文中記載了各種礦物石種並將產於泰山的怪石列為給禹王進獻的貢品,可謂開創了石文化研究之先河。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原名《太史公書》)中,有「軒轅賞玉,舜賜玄圭,臣貢怪石」的記載。
2、古代石頭文化
最早的贊美石頭的詩見於《詩經》中的《揚之水》、《漸漸之石》等。唐代詩人白居易也喜愛賞石並為石著文作詩。古人將賞石作為一大嗜好,並將奇石佳品視為寶玉,愛如兒孫,足見古人對奇石的酷愛。
在我國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愛玩石、藏石,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喜歡收藏石頭,這在他的《東坡志林》 中有所記載。宋代書法家米芾更是愛石如命,每見奇石,便叩首下拜,被人稱之「米顛」,並留下「米顛拜石」的佳話。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愛石藏石,一生收藏奇石無數,據說現在蒲松齡故鄉紀念館還保存著他當年收藏的奇石。
3、近代石頭文化
現代許多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郭沫若、張大千、徐悲鴻、齊白石、梅蘭芳、老舍等都是奇石愛好者,他們愛石、賞石、寫石、畫石、詠石,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石文化的發展。
(2)石擔發明人擴展閱讀
東方賞石文化的內涵
一般來說,東方賞石文化比較注重人文內涵和哲理,有比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其觀賞主體(自然石種、天然石形)往往豐富多彩,甚至可隨心所欲、因人而異;而西方賞石文化則比較注重科學和歷史的內涵,有比較直觀、明確和科學的理念,其觀賞主體常以各種動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礦物晶體與標本為主。
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東方賞石文化實際上是東方民族傳統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價值現)在現賞石領域中的反映與延伸;而西方賞石文化則主要是某些科學、技術的基本知識在具觀賞價值的自然物(石頭)方面的展示和印證。
參加資料來源:網路-賞石文化
『叄』 電池是誰發明的
伏特發明了電池。
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把一塊鋅板和一塊錫板浸在鹽水內里,發現連接兩塊金容屬的導線中有電流通過。於是,他就把許多鋅片與銀片之間墊上浸透鹽水的絨布或紙片,平疊起來。
用手觸摸兩端時,會感到強烈的電流刺激。伏特用這種方法成功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電池──「伏特電堆」。這個「伏特電堆」實際上就是串聯的電池組。這成為早期電學實驗,電報機的電力來源。
不同電池各有特性,用戶必須依照廠商說明書指示的方法進行充電。在待機備用狀態下,電話也要耗費電池,如果要進行快速充電,宜先將手機關閉或把電池拆下進行充電。
有些自動化的智能型快速充電器當指示燈信號轉變時,只表示充滿了90%,充電器會自動改用慢速充電將電池完全充滿。用戶最好將電池完全充滿後使用,否則會縮短使用時間。
『肆』 最早發明降落傘的人是誰簡略資料
盧諾爾曼終於設計出世界上第一頂真正意義上的降落傘,他決定到高塔上試降。試降那天,聞訊趕來的人們將高塔圍得水泄不通。有人替他的安全捏把汗,有人抱著懷疑的態度,有人只不過想瞧個熱鬧,更有人甚至等著看盧諾爾曼的笑話。 「從這么高的塔上落下來,不死也得殘疾!」 「是啊,還是別冒這個險了。」 替他擔心的人們都這么好心地勸阻他,但盧諾爾曼心志不移。他一定要實現自己的夢想,要像小鳥那樣從空中悠悠而降。為了安全起見,他把一些略重於體重的石頭綁在降落傘上,然後,他從塔頂向下扔出了降落傘和石頭。在眾人的目光下,石頭並沒有像人們所想的那樣快速落到地上。相反,墜著石頭的降落傘像盛開的鮮花一樣,悠悠地在空中飄盪,最後徐徐降落在地面上。這么一來,盧諾爾曼信心大增。圍觀的人們關切地注視著他下一步的試驗——這回可是盧諾爾曼雙手緊緊地抓住降落傘的底繩,輕輕地縱身向塔外一跳。屏住呼吸的人們緊張地睜大眼睛,紋絲不動,生怕那一幕慘劇出現。有些人甚至閉上眼睛,准備聽到那凄慘的叫聲。可是,盧諾爾曼跳出塔外後,心情多少有些緊張的他反而變得踏實起來——他覺得自己真的像只小鳥一樣在悠悠地飛翔。最後,盧諾爾曼緩緩地安全降落,什麼意外也沒有發生。「成功了!我成功了!」盧諾爾曼腳一落地就興奮地大叫起來,周圍的人們也齊聲為他喝彩! 這是發生在1783年的事情。後來,降落傘的結構得到了較大改進。但由於時代的限制,降落傘的發展仍然很緩慢。直到世界邁入20世紀的門坎之後,由於飛機的問世和航空事業的發展,降落傘的設計、製造和應用才有了長足的進步。 如今,這朵在藍天綻放的花朵越來越為人們所熟悉、喜愛。
『伍』 四大發明的造紙發明人葬在哪裡
葬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龍亭鎮龍亭村
蔡倫墓祠位於洋縣城東8公里的龍亭鎮龍亭村。祠內古柏參天、殿宇櫛比、碑石林立、風景秀麗而幽靜,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就長眠在這里。墓祠分為南北兩部分,墓區居北,墓冢高約7米,長30米,寬17米。
墓園原佔地25畝,現為6畝。園內有建築設施13處。花木蔥郁,古柏參天,碑石林立,青竹吐翠,丹桂飄香,殿宇古樸典雅,塑像彩畫栩栩如生。其南為祠,祠的中軸線上由南而北依次為山門、拜殿、獻殿,正殿大門上高懸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書「蔡侯祠」匾額。殿中有蔡倫塑像。右側壁上繪有「蔡倫紙」製作工藝流程圖,左側壁上繪有蔡倫於公元114年封為龍亭侯的謝恩圖壁畫。在蔡倫祠中軸線兩側還有鍾樓、鼓樓、廂房、戲樓等古建築和近代書法名家於佑仁為蔡倫墓祠所題草書真跡。
在今運城鹽湖區王范村南鳴條崗有蔡倫墓與蔡倫碑,碑與墓之間的距離超過一百五十米,蔡倫碑,在當地的一個三叉路口,在路口邊上有家蔡倫紙箱廠。
蔡倫為什麼有兩座墓
蔡倫墓和祠在他的封地---陝西洋縣龍亭鋪,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然而湖南耒陽縣也有一處蔡倫墓和蔡侯祠。
蔡倫為何一人有兩墓?令人琢磨不定。
蔡倫死後葬於何地?洋縣蔡倫墓和耒陽蔡倫墓,何為真墓?按常理說,蔡倫死於封地,當就近埋葬。洋縣距家鄉耒陽,遠離數千里,時值東漢,交通不便, 自是難以歸葬家鄉。所以洋縣的墓似應為真。
想去旅遊的可以在清明前後去,京昆高速經過這里
『陸』 電池是什麼人發明的
電池發明史
1780年,義大利波羅那大學解剖學教授伽伐尼(Luigi Galvani 1737年9月9日-1798年12月4日)做青蛙腿肌肉運動的解剖學研究,他在實驗中發現,在起電機放電的同時,如果用金屬手術刀觸動蛙腿神經,蛙腿肌肉立刻收縮,為了找出這一現象的原因,在進一步的實驗中意外地發現,若用兩種金屬分別接觸蛙腿的筋腱和肌肉,當兩種金屬的另一端相碰時,蛙腿也會發生抽動。伽伐尼認為這是青蛙體內存在一種「神經電流體」引起的,這種可以使神經、肌肉活動,腦是分泌電液的重要器官。
義大利的物理學家伏達(Alessandro Vlota 1745年2月18日—1827年3月5日)在1792年對伽伐尼的發現做了研究,他發現電流的產生並不需要動物組織,1793年他否認了動物電的存在,認為伽伐尼發現的電產生於兩種不同金屬的接觸,他認為蛙腿的抽動是一種對電流的靈敏的反應,這個電流是由於兩種金屬插在了由肌肉提供的溶液中,並構成迴路而產生的。
1799年伏達用銅片、浸鹽水的紙片、鋅片依次重疊起來,創制了最早的獲得連續電流的伏達電堆。1800年他公布了在1795-1796年間發現的電池原理,1801年他為拿破崙一世演示了伏達電堆,拿破崙授予他金質獎章並封他為伯爵。
1803年,德國化學家裡特爾製造出一台蓄電池。
1836年,英國化學家J.F.丹聶爾製造出了第一塊古典原電池。伏打電堆的一個缺點是由於極化作用而使電流很快減小。他發現的電池是用多細孔的陶罐(開始用動物膜)把浸入硫酸銅溶液中的電極銅棒和鋅棒分開。它能比過去的電池提供更長時間的穩定電流。
1859年,法國物理學家普朗特製造出了第一台可實用的鉛酸蓄電池。他包括兩塊捲成螺旋形的鉛皮,中間用橡皮隔開,浸沒在10%的硫酸溶液中,然後送入電流,使其中一塊鉛皮鍍上,另一塊鉛皮成為粗糙的多孔表面。這種電池比當時的任何電池都具有更高的電動勢。但是由於加工成型過程復雜和冗長,很難批量生產,沒有受到重視。
1865年,法國化學家勒克朗謝製造出第一塊干電池。他採用導電的氯化銨溶液、鋅和石墨作電極,並用二氧化錳作去極劑。這種電池由於使用氯化銨溶液帶來很多不便。
1881年法國化學家C.A.福爾改革了普朗特的鉛蓄電池。他迴避了成型的工序,把直接塗布在鉛板上,這樣使鉛蓄電池引起了商業界的興趣,很快得到批量生產,在汽車、無線電設備、電化學實驗過程中得到應用,成為了通常使用的重要電源。
1888年,化學家卡斯尼爾改進了勒克朗謝的電池。他以潮濕的氯化銨代替其溶液,以鋅皮兼代容器,一舉二用,使用方便,得到了廣泛應用。
『柒』 紙張的發明人是誰
就在我們的古人往甲骨上刻字的時代,古埃及人已在用輕便的紙莎草紙來記錄文字了。
紙莎草是一種高大的草本植物,外形有點像蘆葦,可長到4米高。這種植物的故鄉在埃及。數千年前,尼羅河兩岸肥沃的沖積平原上曾遍布它的足跡,而現在它在埃及早已絕跡,在非洲只有蘇丹和敘利亞的少數地區還有生長,歐洲的最後一批紙莎草在西西里島錫安河畔錫臘庫扎附近正瀕臨凋萎乾枯。這主要是河水的污染造成的。
對紙莎草的衰亡,人們十分痛惜。這不僅因為它是極好的造紙原料,還因為它是人類的好朋友。在古代無紙的日子裡,人們曾用它記下了人類文明史最初的幾頁。
據考證,大約在5000多年前,埃及人就利用紙莎草來造「紙」了,他們把紙莎草的莖破成細絲曬干,交叉著疊兩層,然後再用膠粘合,這樣做成的紙莎草紙質量相當不錯,成了埃及的主要出口產品,希臘的大多數古典文學作品都是寫在紙莎草紙上的。
在這種紙莎草「紙」上寫字,要比在泥板、銀板或龜4甲上刻字方便多了。埃及人的這一發明後來傳到了歐洲。在中國人造的紙還沒有傳到歐洲之前,紙莎草是歐洲人最常用的「紙」。
這是一種叫貝多樹的熱帶大樹,胸徑常達1米左右,樹高20多米,樹姿有些像棕櫚,又有些像蒲葵。這種樹在樹頂上簇生出許多掌狀分裂葉子,十分巨大,一張連葉柄的葉子長達二三米。古代印度人用來當紙的,正是這種葉子。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有著許多寺廟。在那些寺廟里,往往都保存著貝多葉寫成的經書,人稱「貝多經」。作為書寫用的貝葉須在樹齡8年以上的貝多樹上採摘。貝多葉子卷為筒狀,呈淺棕色,從葉柄割取下來鋪開展平,成扇形狀。每張葉片上有30條粗硬的葉脈,用刀除去葉脈,便可得到近30張小葉片。這帶狀小葉片有2米多長,一端稍寬,另一端稍窄。
這葉片不能用,還必須經過特殊的水漚製作。人們先把葉片捲起放在大鍋里用水蒸煮。然後取出晾乾。為使葉片變得柔韌,不易折斷,還要將晾乾的葉片掛在木棒上,兩手撳住葉片兩端,上下拉磨,使葉片表層磨掉,變得潔白光潤。經過這樣的加工處理後,再把每片貝葉根據所需大小切裁好,集中在一起,用燒紅的鐵棒在貝葉上燙一孔洞,以便用繩穿訂。
嚴格說來,貝葉上的經文不是寫上去的,而是「刻」上去的。人們用一種精細的鐵筆在葉面上刻字,刻好後用墨5水塗抹葉面,即「上色」。這種墨水用油燈的黑色煙炱與肉桂油混合調制,塗抹後不但可在刻痕上留下清晰的字跡,對貝葉還有防潮、防腐、防蛀的作用。可能是由於貝葉「紙」有著這種易於長期保存的優勢吧,所以當真正的紙發明後很久,仍有人用貝多葉來書寫。
大約在春秋時期,中國人已開始用絲織成的「帛」來寫字了。用墨水寫字在帛上,要比簡牘方便得多,而且帛又輕又軟,還可以捲起來。現在有時稱一部書為一卷書,即來源於此。
可惜的是,這樣的「帛紙」雖然很好用,但價格昂貴。在漢代,一匹帛相當於720斤米的代價,一般人是用不起的。因此,直到漢代,「帛紙」和簡牘還同時被人們應用著。
蔡倫是東漢和帝時的太監,任尚方令。他的工作是監管製造御用器物。擔任這些職務,自然要考慮節省開支。價格昂貴的帛也在蔡倫的考慮之中。能不能找到一種可以替代帛的書寫材料呢?不僅與帛同樣的輕便易寫,而且價格還要很便宜。
所謂漂絮,就是人們利用不適於抽絲織造的次等繭來做絲棉時,先將次繭用水煮過,再鋪在蔑席上浸到河水裡去,用棍子爛成絲棉。從事這項手工勞作的婦女,人們稱之為「漂母」。
蔡倫發現漂母在漂絮的過程中,有一些殘留的絲絮粘在蔑席片上,等到曬干後,把殘絮剝剔下來就成了一層薄6薄的絮片。有些買不起帛的窮人就利用這種絮片寫字;不過在這上面寫出的字非常模糊。
由於絲製品價格貴,一般老百姓穿不起,那時還沒有棉花,平民百姓能穿的,只是麻製品。人們將麻的皮剝下來,仍用在水中漂洗搗打的方法,製成適合於織造的麻紗。在這過程中,也會在篾席上留下麻絮。蔡倫發現,也有人利用麻絮片來寫字的。
「嗯,這倒是個辦法,也許可以試試。」於是,蔡倫當起了「漂」。他將那些留在篾席上的絲絮和麻絮收集起來,放在水中繼續漂洗搗打,將它們弄得很爛,再用席子把它們撈起來濾掉水分,曬干後就成了一些薄薄的、細密的絮片。用它來寫字,效果竟同帛差不多。
紙就樣誕生了。現在「紙」字左邊的「 」部,也表明了最初的紙是跟絲有直接的聯系的。
在試驗中,蔡倫還發現,用麻絮搗爛後製成的紙,跟用絲絮做成的紙不相上下,甚至還更結實些。這當然使他十分滿意,因為絲是貴重物品,絲絮不如麻絮容易獲得。蔡倫還想到,既然要費時費力將麻漚爛、搗爛,而那些沒有使用價值的破布、破魚網、樹皮等不是更容易獲得,又容易搗爛嗎。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後,蔡倫終於發明了成熟的紙的製作工序:將樹皮、破布、舊魚網等收集起來浸濕、搗碎、泥沙,然後用草木灰液浸透蒸煮,去掉膠質、油脂、色素等,再進一步搗爛,讓它們成為漿糊狀。然後,把這種糊狀的漿質撈出,薄薄地攤在竹簾上晾乾,就成了柔軟的紙。7
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將他的造紙方法上奏皇帝,正患病卧床的漢和帝非常賞識並下令在全國推廣使用。後來,漢安帝因蔡倫發明紙有功,還封他為龍亭侯。
我國的造紙術後來傳入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又經非洲北部傳到歐洲。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最傑出的貢獻之一。蔡倫的名字也被留在了世界科技史中。
有統計過,現在世界上大約有12000多種不同用途的紙,它們滿足了人類各方面的需要。這些紙,有的是有意識發明的,有的是在無意中誕生的;有的發明申請了專利,留下了發明的名字,有的卻不知道發明者是誰,只留下了他的發明。
從蔡倫發明紙起,人們用的造紙原料,不管是破布、破魚網、樹皮、麥草、稻草、蘆葦、毛子、木頭,都是纖維類材料,石頭紙是第一種非纖維類原料製成的紙。以後還會有什麼樣的新紙問世呢?我們無法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紙的發明也是無窮盡的。
『捌』 發明激光的人是誰
激光的發明可以追溯到年。當時Arthur L.Schawlow和Charles H.Townes在Physical Review上發表了一篇名為「Infr ared and Optical Masers 」的論文,從而開創了一個新的科學領域並產生了一個具數十億美元產值的新工業。 Schawlow和Townes在二十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早期從事微波波譜方面的研究工作。作為研究各種分子特性的有力工具,微波波譜技術其時頗引人注目。他們並沒有想發明一種設備,使從通信到機械的各種產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所想的僅僅是開發一種設備來幫助他們研究分子結構。 初始工作 在加州技術學院獲博士學位後,於1939年加入貝爾實驗室。在那裡,他從事包括微波發生、真空管和磁學等各種不同工作。後來,他轉到固體物理領域,研究表面電子發射。 一天,也就是Townes到貝爾實驗室的一年後,Townes實驗室的主任Mervin Kelly通知大家「從星期一開始,你們研究雷達轟炸系統。」Townes不喜歡這項工作,但他知道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打破了貝爾實驗室的寧靜。「我們相當努力地研究雷達轟炸系統,一年後我們將該系統裝入飛機中,發現它非常有效。」Townes說。 專注於分子吸收研究 二戰期間,Townes對航空無線電很感興趣,但他的防雷達工作使他必須專注於微波波譜方面的研究。雷達系統以特定波長播發無線電信號,當這些信號碰到諸如戰艦或飛機之類的固體物質,就會反射回雷達系統,從而雷達系統可以識別這些物體並定位。 Townes從事的雷達導航轟炸系統採用的波長是10cm及後來的3cm,但軍方要求的波長是1.25cm。以便更好的定向以及在飛機上使用更小的天線。 濕度 Townes致力於1.25cm波長的工作。他知道,氣體分子在固定波長可以吸收波形,尤其令他擔心的是,大氣層中的水蒸氣(如霧、雨、雲)可能會吸收 cm雷達信號。 「雷達已經建好,已調試好,但尚不能工作,主要存在水蒸氣吸收問題」他說,該系統最多隻能「見」到幾英里開外,「……而且,要搜尋海上船隻或類似的其它物體還有太多的局限。 遷至Columbia 戰後,Townes在貝爾實驗室專門從事分子波譜的研究工作。1948年,他獲得了轉到Columbia大學工作的機會。他說:「我到Columbia大學的部分原因是,Columbia大學更專注於物理學以及我感興趣的原理定律。此外,我更喜歡大學生活,在大學工作一直是我心中所願。」 微波波譜學科是Schawlow 和Townes在1949年第一次相見的共同基礎。此時,Schawlow剛好在多倫多大學獲得物理博士學位。然後,他到Columbia大學從事一研究基金項目,與Townes開始一道工作。 分子研究 在Columbia, Townes繼續研究採用受激輻射探測氣體分子波譜方面的工作,由此首先發明了maser(微波激射),後來發明了laser(激光)。 Townes知道,微波激射的波長越短,其與分子的作用越強,因而它是研究波譜的強有力工具。但當時要製造一種小到足以產生所需波長的設備超出了製造技術的水平。所以,Townes竭力解決用分子產生所需頻率的技術限制問題。 在Franklin公園的奇想 有幾個技術問題當時已經解決,其中包括熱力學第二定律,實際上,熱力學第二定律已告訴Townes時,分子不會產生超過固定量的能量。 在Townes參加華盛頓的一個毫米波發射的科學委員會會議時,他正考慮如何迴避熱力第二定律。一天早晨,他在Franklin公園一邊散步,一邊思考這個問題。「我想,熱力學第二定律假設了熱量是平衡,而我們不必考慮它。」 信封背面的計算 Townes從夾克中拿出了一個信封開始匆匆記下他關於要得到他所需的功率輸出在諧振器中需多少分子的計算。然後,他回到酒店並將這個思想告訴了Schowlow。Townes說:「我告訴他這個構思,他馬上同意了我的觀點並說這非常有意義。」當Townes回到Columbia後,他讓他的研究生James P.Gordon立即開始這個項目工作,後來還聘用了H.L Zeiger作助手。Schawlow沒有參與maser的工作。但他說:「我親眼目睹了他筆記本中的這項發明。」 同一年,Schawlow離開了Townes和Columbia到貝爾實驗室擔任了一個研究員的工作。「我在貝爾實驗室主要從事超導電性的研究」,他說,「隨後幾年,我也沒有在masers激動人心的發展中作過任何工作。」 研究maser Townes決定研究氨,氨是一個很強的吸收體,與波長的作用很強。「這是我的老愛好,我對氨知之甚多。我們有1.25cm波長的波腔,所有技術和波導。」 他從事maser工作時,很少有人對他的工作感興趣。有一次他說:「我們很平靜地以研究生的方式工作了三年,最後我們成功了。據我所知,其它人都不願意從事這項工作。」 1953年,Townes Gordon 和Zeiger研製出一種叫maser的設備,可以通過發射物的受激發射實現微波放大。他們通過Columbia大學申請了該設備的專利。 與貝爾實驗室合作 Townes知道,比微波波長更短的波長(如紅外線和光波波長)在研究波譜方面可能是比maser產生的微波輻射更有用。 在Columbia期間,Townes 1956年榮任貝爾實驗室的顧問工作。他可以訪問實驗室、與人交談、視察項目並交流思想。他說:「這是一個很不錯的顧問工作,所以我欣然接受!」 Townes仍在思考光的受激輻射,並看望了已在貝爾實驗室呆了5年的Schawlow。這兩個科學家再度合作出版了一本《微波波譜》的書。Schawlow後來回憶說:「我在認真考慮如何將maser原理從微波應用到波長更短的波,如紅外線波譜領域。後來發現Townes也在考慮這個問題,於是我們決定攜手合作解決這個問題。」 將鏡片放到空腔中 Schawlow的思想是在空腔的每一端放一個鏡片,使光來回反射。這樣,可消除光束在其它方向的激射。Schawlow和Townes探討了該方案的可行性,並對之抱著極大的熱情。1957年秋天,他們開始研究生產更短波長的設備原理。通過使用鏡片,Schawlow想到,這些鏡片的尺寸應當可調以便激光只有一個頻率,一個特定頻率可以在一個路徑寬度范圍內選定,鏡片大小可調以便任何輕微的偏向運動都能被抑制。實際上,他去掉了大多數空腔,只保留了兩端空腔。 Schawlow說:「我們不用中斷我們的其它工作,我們只用了幾個月的業余時間。」Schawlow研製設備,而Townes從事理論研究。Schawlow建議用常規固體材料來產生固體激光。 美國專利 八個月之後,他們的合作開花結果。1958年,他們就他們的工作合寫了一篇言論文,此時他們尚未造出真實的激光,並且他們還通過貝爾實驗室申請了一項專利。他們關於maser原理可推廣應用到光譜領域的建議發表在Physical Review的第十二期雜志上。 兩年後,Schawlow和Townes獲得了激光發明的專利,與此同時Hughes Aircraft公司的Theodore Maiman製造出了可以工作的激光器。1961年,Schawlow離開貝爾實驗室開始了其在Stanford的執教和研究工作,在Stanford,他進一步推動了激光在波譜領域的應用。他說:「Stanford給了我不能拒絕的承諾。」 贏得Nobel獎。 1964年,「由於在量子電子學領域中的基礎工作導致基於maser-laser原理的諧振器和放大器的發明」,Townes與Moscow 的Lebedev學院的A.Prskhorov和N.Bason共同一起獲得該年度的Nobel物理獎。 1981年,Schawlow也因其對激光光譜的貢獻榮獲該年度的Nobel物理獎。Townes說:「這項獎對Schlwlow來得太遲。」 Schawlow回顧這項發明說「我們想到了它的通信和科學應用,而沒有將它保留在心中。如果這樣做,會妨礙我們做出激光發明。」
『玖』 足球的發明人是誰
足球起源
現代足球是英國人一百多年前發明的,最早的足球是誰發明的?很多人都認為是中國的蹴鞠.
但蹴鞠卻不是最早的,出土於美國西南部的一種石球有6000年歷史。它與如今土著美洲人玩的兩種游戲很相似:一種是用腳弓將球挑起,然後看誰扔的遠;另一種是用腳弓將球踢遠,然後追球跑,最遠的距離可達30公里。
1863年第一個足球協會在英國成立,場上22個人,有裁判、固定的規則、場地、比賽時間、球門、甚至球網的現代足球才宣告正式誕生。
正式現代足球是有許多英國人合力提出並實踐和加以推廣的,至於這是誰最初想出來的,是個謎!
英國人最早玩的足球之所以被稱之為「發明」,是因為現代足球與過去各種不同的類似足球的游戲相比,從內容上有太多的突破,這種突破完全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有固定的比賽時間、場地、球門,充氣的球(不太輕、不太重、滾動快),場上有位置的分工,這是工業化和工業革命的產物;有獨立的裁判,體現的是公平競爭原則;而偶然發現運用上的球網,則使這項至今都沒有什麼大改動的人類第一運動趨於完美。
1863年10月26日,英國足協在倫敦成立,制定了第一個足球規則,宣告了現代足球運動的誕生。以後,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現代足球的誕生日。
最早的足球比賽陣形是英國人創造的「九鋒一衛」式,即九個前鋒,一個後衛,再加一名守門員。後來又產生了「七鋒三衛」式陣式,使攻守力量達到相對平衡。1870年蘇格蘭創造了「六鋒四衛」式陣形。接著,英國人又創造了「1+2+3+5」的「塔形」陣形。這一陣形對當時世界足球運動的發展影響很大,因為它體現了攻守力量的基本平衡。
為了適應足球運動發展的需要,1904年5月21日,法國、比利時、丹麥、荷蘭、西班牙、瑞典、瑞士等國在巴黎發起成立了國際足球聯合會(總部設在瑞士蘇黎世)。1925年,國際足聯發布了新的「越位」規則,加重了防守任務,攻防矛盾又趨尖銳。據此,英國人契甫曼於1930年創造了「WM」式陣形,使攻防人數的分布達到均衡狀態。這一陣形在40年代前後盛行於全世界。
50年代以來,世界足球運動經歷了三次革命性的變革。1953年,匈牙利人突破了「WM」式的傳統打法,創造了「三三四」陣形,有力推動了當時的世界足球運動。1958年,巴西人在技術、技巧上有了新的發展,創造了攻守趨於平衡的「四二四」的陣形,並奪得6、7、9屆世界盃賽冠軍。此後,又出現了「四三三」式陣形及其變體,由於這種陣式攻守平衡,戰術靈活多變,體現了技術、戰術和身體素質全面發展的趨勢,因而被譽為足球運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足球運動是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源遠流長。據說,希臘人和羅馬人在中世紀以前就已經從事一種足球游戲了。他們在一個長方形場地上,將球放在中間的白線上,用腳把球踢滾到對方場地上,當時稱這種游戲為「哈巴斯托姆」。到19世紀初葉,足球運動在當時歐洲及拉 美一些國家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的英國已經相當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運動的第一個文字形式的規則《劍橋規則》誕生了。 然而眾多的資料表明,中國古代足球的出現比歐洲更早,歷史更為悠久。我國古代足球稱為「蹴鞠」或「蹋鞠」, 「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詞最早記載在《史記匪漲亓寫》里,漢代劉向《別錄》和唐人顏師曾為《漢書 .枚乘傳》均有記載。到了唐宋時期,「蹴鞠」活動已十分盛行 ,成為宮廷之中的高雅活動。1958年7月,國際足聯現任主席阿維蘭熱博士來中國時曾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當然,由於封建社會的局限,中國古代的蹴鞠活動最終沒有發展成為以「公平競爭」為原則的現代足球運動。這個質的飛躍是在資本 主義的英國完成的。
足球發展
從17世紀中後期開始,足球運動逐步從歐美傳入世界各國,尤其是在一些文化發達的國家更為盛行。越來越多的人走向球場,投身到這一富有刺激性和暢快感的運動中去,以至於一度將足球運動開展得好壞作為衡量一個國家 文化發達與否的標志。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率先為足球運動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863年10月26日,英國人在倫敦皇後大街弗里馬森旅館成立了世界第一個足球協會—— 英格蘭足球協會。會上除了宣布英格蘭足協正式成立之外,制定和通過了世界第一部較為統一的足球競賽規則,並以文字形式記載下來。英格蘭足球協會的誕生,標志著足球運動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因而,人們公認1863年10月26日,即英格蘭足球協會成立之日為現代足球的誕生日。 英格蘭足協的成立帶動了歐洲和拉美一些國家足球運動的蓬勃發展,1872年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協會間的比賽,1890的奧地利開始舉辦足球錦標賽,1889的荷蘭和阿根廷出現了若干個足球組織,1900的西班牙巴塞羅那成立了「女泰羅尼亞」足球協會。這些發展,為創建國際性的足球組織創造了 條件。1904年5月21日,國際足球協會聯合會(簡稱國際足聯,英文縮寫為FIFA)在法國巴黎聖奧諾雷街229號法國體育運動,協會聯盟駐地的後樓正式成立,法國等7個國家的代表和代理人在有關文件上簽了字。1904年5月23日,國際足聯召開了第1屆全 體代表大會,法國的羅伯特.蓋林被推選為第一任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