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第一個發明麻醉葯劑的人是誰
三國時代的名醫華佗,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外科學的鼻祖,他發明了麻醉葯「麻佛散」。其主要成分為就是現在的洋金花(曼陀羅)--東莨菪鹼。
B. 跪求《第一個發明麻醉劑的人》閱讀答案
麻醉劑是中國古代外科成就之一。早在距今2000年之前,中國醫學中已經有麻醉葯和醒葯的實際應用了。《列子.湯問篇》中記述了扁鵲用「毒酒」「迷死」病人施以手術再用「神葯」催醒的故事。 東漢時期,即公元2世紀,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作為外科手術時的麻醉劑。他曾經成功地做過腹腔腫瘤切除術,腸、骨部分切除吻合術等。中葯麻醉劑---「麻沸散」問世,對外科學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對後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華佗發明和使用麻醉劑,比西方醫學家使用乙醚、「笑氣」等麻醉劑進行手術要早1600年左右。因此說,華佗不僅是中國第一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麻醉劑的研製和使用者。可惜「麻沸散」後來失傳了。 近代最早發明全身麻醉劑的人是19世紀初期的英國化學家戴維。有一天,他牙疼得厲害,當他走進一間充有「一氧化二氮」氣體房間時,牙齒忽然不感覺疼了。好奇心使戴維做了很多次試驗,從而證明了一氧化二氮具有麻醉作用。因為戴聞到這種氣體時感到很爽快,於是稱它為「笑氣」。由於戴維不懂醫學,沒有把這個發現公布於世。 1844年,美國化學家考爾頓在研究了笑氣對人體的催眠作用後,帶著笑氣到各地演講,作催眠示範表演。在一次表演中,引起了在場觀看錶演的一名牙科醫生威爾士的重視,激發了他對笑氣可能具有麻醉作用的設想。經幾次試驗後,1845年1月,威爾士在美國波士頓一家醫院公開表演在麻醉下進行無痛拔牙手術。由於麻醉不足,表演失敗。但是,了解他全部過程的青年助手威廉摩頓卻仍對麻醉的可能性深信不疑。摩頓研究發現,一氧化二氮雖有麻醉作用,但效力較小,他從化學家傑克遜那裡得到啟示,決定採用乙醚來進行麻醉。1846年10月,他成功地進行了近代世界上第一例麻醉下的手術。 1842年,北愛爾蘭丁堡大學的婦科學者辛普森首次嘗試使用氯仿作為麻醉劑為病人進行手術取得了成功。1880年,威廉.梅斯文改進了辛普森的麻醉方法,他使用導管使氯仿氣體直接輸入病人的氣管。這一方法被今天的乙醚、氯仿全身麻醉術所沿用。所以我同意華佗發明麻醉!!!!
C. 華佗發明麻醉劑的故事
一次,華佗在魯南地區為一個胳膊上生了毒瘡的小孩動手術。那孩子連蹦帶跳,疼得死去活來。這件事深深觸痛了華佗的心。他想:「要是製成一種葯,先讓病人服下,然後動手術時既不痛苦,又能治好病,那該多好!」
有一天,幾個小夥子抬來一個昏迷不醒的漢子,求華佗醫治。華佗問:「這人傷在哪裡?」「他和人打架,讓人打斷了肋骨!」一個小夥子忙說。華佗給傷者解開衣服一看,左胸下血肉模糊,肋骨都露出來了。他讓小夥子們按住傷者,然後忙用葯水擦洗傷口,開始動手術。
這時,華佗才發現,整個手術過程中,那人不僅沒有掙扎,連一聲呻吟都沒發出。忽然,一股酒氣撲鼻而來。一問,原來那傷者喝得酩酊大醉,這時還酣睡在夢中呢。
這一例手術給華佗啟發極大。只要製成一種葯讓病人服下後能像喝醉酒一樣睡著,手術就順利得多了。
華佗開始研究麻醉劑。經過一次次的試驗、改進,一種用濃酒配製的中葯麻醉劑——麻沸散製成。
一次,一個船夫肚子痛得直打滾,經華佗診斷是他的脾潰爛了,必須割掉。船夫同意後,華佗取出一包麻沸散,放到酒里攪勻後讓他喝下。不多會兒,船夫就迷迷糊糊、昏昏沉沉地失去了知覺。華佗切去了他潰爛了的脾。船夫醒來之後,肚子就不那麼痛了。又經華佗精心調治一個月左右,病人恢復了健康。
D. 麻醉劑的是怎麼發明的
眾所周知,在絕大多數的現代外科手術中,麻醉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程序。如果沒有麻醉葯的輔助,很少有病人能夠忍受手術帶來的巨大痛苦。所以在發明麻醉葯以前,外科手術往往失敗,因為還沒有等到手術結束,病人就因為無法忍受劇痛而死去。雖然許多國家(如中國、印度、巴比倫、希臘等)在古代即積累了麻醉法的經驗,但是主要是應用植物性麻醉葯(曼陀羅花、鴉片、印度大麻葉等),亦有神經干機械性壓迫、飲酒、放血等使病人喪失神志,甚至棒擊病人頭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也有手術時在手術部位搽酒精,靠酒精的吸熱作用減緩疼痛感,然而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滿意。
在使用麻醉劑之前,慘死在外科醫生刀下的人所經受的痛苦無可名狀。每一例手術都伴隨著令人毛骨悚然的痛苦嘶叫。
由於手術時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極多,迫使手術向快速方向發展。俄國外科醫生皮羅果夫可三分鍾鋸斷大腿,半分鍾切去乳房。法國名醫讓·多米尼克·拉里24小時為200個病人做完了截肢手術。在這些快刀手中,最出名的是英國醫生羅伯特·李斯頓,他以手術奇快著稱,人稱「李斯頓飛刀」。
李斯頓畢業於愛丁堡大學,曾發明外傷軟膏、止血鉗等醫療用品,其中骨折用的固定木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仍在使用。他身高1.88米,天生一副急性子,在當時的醫學界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在他經手的病例中,有三個特別令人膽寒:他曾在兩分半鍾內切下患者的腿,但由於用力過猛,同時也切下了患者的睾丸;一名頸部潰爛的少年,由於李斯頓的過分自信而導致誤診,當他用刀切開患部時,少年立即噴血不止而死;他還創造了一起歷史上唯一死亡率達300%的手術紀錄:被他以神速切下腿部的患者翌日因感染死去(這在當時相當常見),他的助手則被他失手切斷手指,亦因感染而死去,另一個無辜受害者是在場觀摩手術的一位名醫,被他刺中兩腿間的要害,因恐懼而休克致死。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一個早期願望必定是對魔幻止痛物的希冀。為達到這一目的,古代的醫生們對某些植物的止痛性能作過廣泛地研究,從實踐經驗中悉心積累了許多知識。
400年之前,可卡因和鴉片就已作為影響心理狀態的葯品而為人所熟知。它們也經常被當做葯物來使用。公元1世紀初,羅馬作家塞爾蘇斯曾建議將莨菪當做鎮靜劑使用。對羅馬人來說,葯力最強的麻醉劑當屬曼陀羅子。其理由還是充分的:曼陀羅子含有顛茄鹼和東莨菪鹼,都是減緩心律的葯物,服用得當還能徹底消除疼痛,減少手術給病人帶來的精神創傷。普林尼於公元75年前後描述過羅馬醫生更具建設性地使用這種葯物的過程。在歐洲中世紀,為古羅馬人所熟知的這些麻醉葯物一直在持續使用。但在攝取途徑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常見的攝取途徑是公元9~15世紀無數典籍中提到的「催眠海綿」法。它是把一些葯物,包括鴉片、曼德拉草、莨菪和從芹葉鉤吻中提煉的毒物,混合後浸入海綿之中,隨後將海綿晾乾。在需要麻醉劑時可將海綿浸濕,放在患者的嘴上,讓患者吸入葯味。這些混合葯物肯定會使任何人陷入毫無知覺的狀態,盡管吸入致命的芹葉鉤吻毒物(可以先後抑制神經系統的運動中樞和感覺中樞),會使整個手術極具風險。
但是情況表明,這些處方並不像所說的那樣深受歡迎——因為它們在劑量過高時可能會帶來致命的危險。
除了西方,中國古人很久以前就有關於手術麻醉的傳說和記載。公元2世紀,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並已可以使用全身麻醉進行腹腔手術。而歐美使用全身麻醉術是19世紀初的事,比我國推遲了一千六百多年。這是中國麻醉術最重要的一個進步。
華佗對麻醉學的貢獻已得到國際醫葯學界的承認,並不斷有人對麻沸散的成分進行研究。美國的拉瓦爾在其所著的《葯學四千年》一書中指出:「一些阿拉伯權威提及吸入性麻醉術,這可能是從中國人那裡演變出來的。因為,據說中國的希波克拉底——華佗,曾運用這一技術,把一些含有烏頭、曼陀羅及其他草葯的混合物應用於此目的。」其中所說的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臘醫師、西方醫學的奠基者。
可惜的是,「麻沸散」已經失傳了。19世紀以來,手術治療的客觀要求日益增長,對麻醉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同時化學的發展為麻醉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799年,英國的化學家戴維最早發現了氧化亞氮有麻醉作用,他在自己吸入氧化亞氮後,發現其炎症部位的疼痛有所緩解,因而他斷定:「氧化亞氮,可以在出血不多的手術中起到麻醉作用。」戴維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敘述過他吸入氧化亞氮以後的歡樂、快慰的感覺。因此氧化亞氮也稱作「笑氣」。但是這一發現卻沒能及時在臨床上推廣。
1824年,希克曼用二氧化碳、氧化亞氮和氧氣對動物施行了麻醉實驗,並進行了截肢手術。他要求進行人體實驗,但未被應允。直到1893年,化學家斯考芬證實吸入多量笑氣可使人呈醉態,甚至失去知覺,使用麻醉劑的時代才真正開始了。
除了氧化亞氮以外,人們還探索了其他麻醉的方法。1818年,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在著作中曾指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應與氧化亞氮很相似」。1842年,美國羅徹斯特的一個叫威廉·克拉克的學化學的學生,給一個需要拔牙的婦女施用了乙醚,使她在拔牙時毫無痛苦。同年3月30日,美國的另一位醫生克勞福德·郎格應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為一個頸背部腫瘤患者進行了切除手術,隨後他繼續用乙醚進行了許多小手術。由於當時郎格居處偏僻,他的成就未能被世人所知。
1844年夏天,美國牙科醫生莫爾頓到波士頓實習,並來到他的校友傑克遜處學習化學知識。後者畢業於哈佛大學醫學院,是位化學家。一次閑談中,莫爾頓談到拔牙時如果能破壞牙神經就好了。傑克遜說,他有些乙醚,這種物質可減輕牙痛,說著隨手給了莫爾頓一些。後來,一位患者找莫爾頓拔牙,並希望不要太痛。於是莫爾頓將蘸有乙醚的手帕遞給患者,讓其吸入,使其漸漸失去知覺,然後在助手的幫助下,將牙拔掉。莫爾頓拔完牙後,問患者有何感覺,病人高興地說:「真是奇跡!一點疼痛感都沒有。」這次成功引起很大轟動。麻醉葯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醫生承認和應用。
1846年10月16日,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另一個莫爾頓用乙醚麻醉,從一個病人的脖子上割下一個腫瘤,僅歷時8分鍾,首次證明在進行大手術時,能用乙醚來進行全身麻醉。這次手術成功的消息在美國迅速傳開,而後又傳遍了全世界。各國相繼採用乙醚麻醉進行手術,結束了病人必須強忍劇痛接受手術的時代。中國和俄國都是在莫爾頓成功的次年即開始採用乙醚麻醉的國家。
後來,婦產科大夫辛普森把乙醚用在產科手術中,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用氯仿比乙醚的麻醉效果更好,所以氯仿成了第三種重要的麻醉葯。
今天,乙醚和氯仿仍是全身麻醉最常用的麻醉劑。
知識點
可卡因
別名古柯鹼,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具有局麻作用的天然生物鹼,為長效酯類局麻葯,脂溶性高,穿透力強,對神經組織親和性良好,產生良好的表面麻醉作用。其收縮血管的作用,可能與阻滯神經末梢對去甲腎上腺素的再攝取有關。毒性較大,小劑量時能興奮大腦皮層,產生欣快感,隨著劑量增大,使呼吸、血管運動和嘔吐中樞興奮,嚴重者可發生驚厥;大劑量可引起大腦皮層下行異化作用的抑制,出現中樞性呼吸抑制,並抑制心肌而引起心力衰竭。因其毒性大並易於成癮,近來已被其他局麻葯所取代。
E. 第一個發明麻醉劑的人
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國有一位著名的大夫叫華佗。由於他醫術高超,被人們稱為「神醫」。
然而,有一件事卻使他深感不安。那時候沒有麻醉葯,動手術的病人常常痛得連聲慘叫。
有一次,一個小孩胳膊上長了毒瘡,需要割去腐爛的肉。華佗給他動手術,那小孩痛得亂蹦亂跳,發出撕心裂肺般的慘叫。華佗只得叫來幾個大漢死死地把他按住,又用繩子捆起來,才勉強把手術做完。
看著痛得死去活來的孩子,華佗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動手術的病人不感到疼痛呢?
事也湊巧,有一天,幾個人抬著一個折了腿的漢子來找華佗醫治。華佗給他動手術,那漢子不僅沒有掙扎、呻吟,反而軟綿綿的,任人擺布。手術順利地做完,他還在發出昏睡的鼾聲,一點兒也看不出有什麼痛苦。
這是怎麼回事?原來,這漢子是喝醉了酒才跌折了腿的,到這時還沒有醒過來呢。
看著這醉漢,華佗沉思起來:如果有一種葯,讓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樣,動手術不就沒有痛苦了嗎?
從此,華佗時時留心,處處搜集單方進行試驗,終於合成了一種中葯麻醉劑——麻沸散。動手術的病人喝了這種葯,便會昏昏入睡,手術結束後才慢慢蘇醒。
這樣,華佗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麻醉劑的人。他的發明比外國早了一千多年。
F. 為什麼華佗要發明麻醉劑
原因:
一,治病抄有時需要進襲行手術,如果不進行麻醉,生理上的疼痛難以忍受,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化佗就想法設法研製發明了麻沸散。
二,對病人麻醉後,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進行手術,不會受到病人的干擾。
傳說
傳說華佗的兒子沸兒誤食了曼陀羅的果實不幸身亡,華佗萬分悲痛,在曼陀羅的基礎上加了其他的幾味中草葯研製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葯,為了紀念他的兒子將這種葯命名為——麻沸散。華佗曾經試圖利用麻沸散給關羽刮骨療毒,遭到了關羽的拒絕,結果他在沒有接受麻醉的情況下進行了手術。後來華佗建議曹操進行開顱手術,也利用麻沸散,曹操不相信華佗,將他處死。麻沸散的配方被獄卒的妻子燒掉。 註:本段皆為演義的傳說,正史中並無記載。
G. 華佗怎麼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麻醉劑的人
中國古代神醫華抄佗在行醫中,總結經驗,反復試驗,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麻醉劑的人,(西方記錄)公元1世紀初,作家塞爾蘇斯曾建議通過飲用野生罌@粟花的汁液來治療"頭痛、潰瘍、眼炎、牙疼、呼吸困難、腸道疼痛、子@宮痙攣以及滾關節、肝區、脾臟和肋骨疼痛".他還談到了將莨菪當作鎮靜劑使用的情況~
H. 麻醉劑是誰發明的
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貝多斯創建了一所氣體研究所,目的是研究各種氣體對人體產生的生理作用,希望能由此找到一些具有醫療作用的氣體,同時還要搞清楚哪些氣體對人體是有害的。
戴維正式到氣體研究所上班後,接受的第一項任務就是配製一氧化二氮氣體。戴維不負眾望,很快就制出這種氣體。當時,有人說這種氣體對人有害,而有的人又說無害,各持己見,莫衷一是。製得的大量氣體,只好裝在玻璃瓶中留著備用。
1799年4月的一天,貝多斯來到戴維的實驗室了解他的實驗情況,誰知不小心將裝一氧化二氮的瓶子打翻到了地上,他連忙俯身去拾打碎的玻璃器皿,奇怪的是,一向沉著、孤僻、嚴肅得幾乎整天板著面孔的貝多斯,突然放聲大笑起來,他還連連對戴維說自己被玻璃劃破的手指一點都不疼。戴維隨之也大笑起來。
現代醫療中的麻醉機械
兩位科學家的笑聲,驚動了隔壁實驗室的人。他們跑來一看,都以為他倆得了神經病。等一陣狂笑之後,兩人方才逐漸清醒,貝多斯的手指逐漸感到疼痛。看來,一氧化二氮不僅使他倆狂笑,而且使貝多斯麻醉不知手痛。
事隔不久,戴維患了牙病,他便請來牙科醫生德恩梯斯·舍派特,醫生決定把他的壞牙拔掉。當時根本沒有什麼麻醉葯,醫生硬把牙齒給拉了下來,疼得戴維渾身冒汗。這時,他猛然想起前不久發生在實驗室的事——貝多斯手劃破了,可聞了那一氧化二氮氣體後卻一點也沒感覺疼。於是,他趕忙拿過裝有一氧化二氮的瓶子連吸幾口,結果,他又哈哈大笑起來,同時也感覺不到牙痛了。
經過進一步研究,戴維證實一氧化二氮不僅能使人狂笑,而且還有一定的麻醉作用。戴維就為這種氣取了個形象的名字——笑氣,於是一種麻醉劑誕生了。
1880年,戴維將關於笑氣的研究成果寫進《化學和哲學研究》一書,書中對一氧化二氮的麻醉作用進行了全面的評價,認為它是有歷史記錄以來最好的麻醉劑。
這一發現立即轟動了整個歐洲,外科醫生們紛紛用笑氣做麻醉葯,使本來滿是刺耳的喊叫聲的手術室,彌漫著一片笑聲,病人的痛苦也輕多了。
I. 為什麼華佗可以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麻醉劑的人
華佗是三國時代的人物,其發明的葯劑「麻沸散」,是為了解決手術時傷病員要忍受極大的痛苦的問題。是最早的麻醉葯。
而西葯的麻醉葯,是18世紀才開始的。
J. 麻醉劑是誰最早發明的
麻醉劑是指用葯物或非葯物方法使機體或機體局部暫時可逆性失去知覺及痛覺,多用於手術或某些疾病的治療。
「麻沸散」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和使用的麻醉劑,由東漢末年和三國年間傑出的醫學家華佗所創造,公元2世紀我國已用「麻沸散」全身麻醉進行剖腹手術。
近代最早發明全身麻醉劑的人是19世紀初期的英國化學家戴維。
根據其作用范圍可分為全身麻醉葯及局部麻醉葯,全身麻醉葯及局部麻醉葯根據其作用特點和給葯方式不同,又可分為吸入麻醉葯和靜脈麻醉葯
全身麻醉葯
全身麻醉葯由淺入深抑制大腦皮層,使人神志消失。全身麻醉葯用於大型手術或不能用局部麻醉葯的患者。最早使用的全身麻醉葯是笑氣,它性能穩定,適合任何方式麻醉,但有易缺氧、麻醉者不夠穩定等缺點。後來改用乙醚作全身麻醉葯,它有麻醉狀況穩定、肌肉鬆弛良好,便於手術等優點。但它易燃、置放過久會產生過氧化物。使用乙醚時應絕對避火和經檢查無過氧化物。
局部麻醉葯
局部麻醉對神經的膜電位起穩定作用或降低膜對鈉離子的通透性,阻斷神經沖動的傳導,起局部麻醉作用。局部麻醉葯適用於小型手術或局部手術的麻醉葯。使用局部麻醉葯時,需加一點血管收縮劑,如腎上腺素。最常用的局部麻醉劑是普魯卡因鹽酸鹽,用於局麻是0.5~1%的溶液,每次用量不能超過1g,靜脈注射常用0.1%的溶液。其他如丁卡因鹽酸鹽、利多卡因鹽酸鹽,都能用作局部麻醉劑。它們的功能跟普魯卡因大同小異,價格都比普魯卡因鹽酸鹽高,常給普魯卡因過敏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