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友善的句子經典語錄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
仁人無敵於天下。 ——(中國)戰國 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大學》
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中國)清 龔自珍
要做一個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送安慰的人。
——(中國)巴金
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中國)清 龔自珍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論語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論語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論語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中國)晉 陳壽
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法國)雨果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英國)培根
善良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種行為。 ——(法)羅曼 •羅蘭
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⑵ 創造性人物的重要性是什麼
幾乎所有人都對創造性有興趣,而且這種興趣不再局限於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它已變成一個全國性甚至全球性的政策問題。一般人,特別是軍事家、政治家和富於思想的愛國者,必然很快都會認識到這一點。
世界上已出現一種軍事的僵局,這種僵局還會繼續存在。軍隊的任務主要是防止戰爭,而不是製造戰爭。因此,政治體系之間的不斷斗爭或冷戰還將繼續進行,但不是以軍事的方式進行,向其他中立人民呼籲的體系將是優勝者。哪一種人最終能成為更好的人,更友善、更平和、不貪婪、更可愛、更值得尊敬?誰將被非洲人和亞洲人所接受?
相對而言,政治需要心理上更健康或更高發展的人。他必須成為一個不被仇恨的人,一個能和任何人深入友好相處的人,包括非洲人和亞洲人,他們對於任何恩賜態度或偏見或仇視是非常敏感的。可以肯定,要成為合格領導並取得勝利必須具備的特徵之一就是不能有種族偏見,他必須有同胞兄弟感,必須有助人感,必須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領導者而不是一個受到懷疑的人。如果從長久的角度,他不應成為專制主義,虐待狂者,等等。
除此以外,更多的創造性人物,將是任何能長治久安的政治、社會、經濟體所必須的。這種考慮和重視大工業的看法是同類性質的,因為他們都非常警惕可能出現的過時廢棄。他們都警覺到,盡管他們現時富有並興旺,明天早上醒來卻可能發現有某種新產品問世,使他們成為昨日黃花。
想一想什麼是汽車廠家的命運吧,假如某人忽然帶著一種美觀的、個人旅遊用的工具在地平線上出現,他的售價只相當一部汽車的一半來作為這種考慮的一個後果。每一家有戰略眼光的公司只要有可能都會提出很大百分比的資金用於新產品的研究和發展,以及舊產品的翻新和改善。國際舞台上的類似現象是軍備競賽。
的確,現在有一種關於威懾武器、炸彈和轟炸機的相互制約的平衡,等等。但是,假如將來發生了一件事,如同美國人發明原子彈時的情況那樣,又將如何呢?
所以,關於國防和軍事的大量的研究和發展也在所有大國的項目支出下忙碌著。每一個國家都必須爭取首先發現那種能使一切現有武器報廢的新武器。或許,強國的統治者們已經認識到,那些有能力做出這種發現的人正是那種罕見的怪人,那些創造性人物,那些他們總是以反射式的敵對態度相待的人。現在,他們將不得不學習管理創造性人才的方法,創造性人物的早期選拔,創造性人物的教育和培養,等等。
這才是為什麼會有這么多領導人對研究創造性的理論感興趣的真正原因。我們所面臨的歷史環境有助於在富有思想的人們中間、在社會哲學家中間、在許多其他類型的人們中間創造出一種對創造性的興趣。社會流動性改變更加明顯,更加頻繁迅速,快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代。新的科學事實、新的發明、新的技術發展、新的心理事件、物質豐裕等等的加速度積累,已向每一個人提供了不同於任何以前曾出現過的情境。除個別的事情以外,這一從過去到現在再到將來的新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缺乏已使各式各樣的改變成為必要,那是許多人現在還沒有認識到的。
⑶ 有沒有具有創造力,有趣,不會厭倦,不普通不平凡的工作
理想狀態一般不存在。就是李嘉誠也每天有煩惱,並且比你多
⑷ 有的人很友善,卻獨來獨往,為何會有這種現象
一生中我們認識了很多的人,漸漸明白,有些人道不同,不相為謀。朋友不在多,而在於質量與是否交心。
你眼中獨來獨往人,其實在享受著一個人自由自在的可以隨他支配的快樂時光。所以有的人雖然很隨和,但是他就是喜歡獨來獨往。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各類人等,各有各的安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歡的生活方式。有些人熱衷參加各種聚會,有些人卻喜歡獨處。
那些明明很友善,卻喜歡獨來獨往的人並非孤僻,他們只是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但並不等於他沒有朋友,獨處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清歡。
獨來獨往不等於沒有朋友,三五成群也不代表交友廣泛。整天混在朋友之間的人,未必有多大的能力,而獨來獨往的人常有過人之處。
總之,人最重要的就是活出自己,合不合群沒關系,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目光。唯有看清楚自己所思所想,面對生活才會做出最合適的決定。
⑸ 如何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面對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我們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呢?下面是一些實用的建議:
1、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用於玩耍。
2、引導孩子玩耍,而不是讓他們總自顧自的「自由活動」。
3、幫助孩子養成從有益而不是有害的事物中找樂趣的習慣。比如,孩子喜歡玩電腦游戲,家長就可以引導他去玩有教育意義的游戲,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有所得。
4、鼓勵孩子多動手實踐。比如,孩子喜歡聽別人演奏音樂,也可以自己去試著學一門樂器演奏的技法。
5、鼓勵孩子冒險。引導孩子做有益的冒險嘗試,避免有害的冒險活動,比如去賭博、危險的體育活動等。
6、與其因成功而獎勵孩子,不如因努力而獎勵孩子。當孩子嘗試新事物,努力著想超越以往的成績,試圖以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同樣問題的時候,就是該對他予以嘉獎的時候了。
7、樹立一個相應的「快樂目標」作為完成任務的獎賞,從而增強自己對痛苦的忍耐力。例如,如果孩子能將每天長跑的距離從1.5千米提升到2千米,那麼在周末的休閑時分他就能吃到一份特別的小點心。
8、幫助孩子直面恐懼,戰勝恐懼。比如,父母同孩子一起去學習一種新的運動、樂器或語言,不怕出醜。
9、不斷地嘗試新鮮事物。讓孩子明白失敗是正常的,我們可以不斷從失敗中總結經驗。
10、擴大全家的興趣范圍。鼓勵孩子廣泛閱讀,內容可涉及科技、體育、建築、商業、經濟、地理和時事新聞。
11、培養擴散思維能力。比如在度假途中、在汽車、在飛機上,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文字游戲——先確定一個成語模式,然後大家輪流說出與其類似的一系列成語;如果是英語單詞,就可先定一個首字母,然後讓大家說出以其開頭的單詞。
奇思妙想玩轉發明課程,以科學的形式與方法,解密孩子的創造力基因,激發他們的創新靈感,為他們摘取人生第一件發明;為中考培養科技特長生,為留學移民增添專利加分強項,為高考各重點大學自主招生挖掘創新潛質。
⑹ 友善兩字的創意,可以動漫,可以搞笑,可以有風格。
老公我決定不跟你過了,我把家裡的東西都搬空帶走了。你想活下去就來我這跟我過吧。
⑺ 如何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在幼兒素質教育中,重視和加強兒童創造力的培養正在成為一項實實在在開展著的幼兒教育研究工作,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而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創造力的核心部分,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4—5歲的兒童已產生了創造的要求與行動,他們正處於創造性思維的萌芽階段,那些在兒童身上表現出來的與眾不同的思維傾向就可以認為是兒童的創造性思維,所以,我們不應等待兒童的發展,而應利用多種途徑,採用科學有效的手段去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思維。就如陶行知指出的「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而科學探索活動是培養兒童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最有效途徑。因為科學探索活動的開展,就是讓幼兒通過親自參與動手、動腦、提問、討論,運用觀察、思考、多方嘗試等方法尋求多種答案,幼兒在發現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經驗,發展了創造性思維。
那麼如何在科學探索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很好地點燃幼兒創新的火花呢?我是這么認為的:
一、營造創新的氛圍,提供幼兒最大的探索空間著名的心理學家托蘭斯說:「我們要想促進創造力就需要提供一個友善的和有獎勵的環境,以便能使之在其中繁榮發展。」為此,我們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應努力營造有利於幼兒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氛圍,抓住發生在幼兒身邊的每個能激起他們想像、思考的事、物、景,讓幼兒內在的創造沖動釋放出來。
首先應創設民主、平等的氛圍。教師應經常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孩子活動,鼓勵幼兒不同尋常的創造行為,引導他們在探索未知的路上提出問題,產生各種異想天開的想法,使他們感到自己有所作為,思維處於活躍狀態,從而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如在自然角的探索活動中,幼兒對自然角中的「寄居蟹」產生了好廳,而對這一現象探究後,他們又突發想,想把蝌蚪放在田螺內,變成寄居蝌蚪,面對幼兒的這種異想天開,老師就應給予大力支持,並與他們一起研究、嘗試。
其次創設自由、安全的氛圍,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進創新能力發展的兩個重要條件。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評價都會對其產生很大的的影響。因此,在科學探索活動中要經常給予幼兒「你試試看」「你能行」「請你大膽想一想」等語言鼓勵,多肯定、接納、欣賞幼兒,為幼兒的創新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如幼兒在「紙桌」探索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許多紙,讓幼兒通過想一想、試一試,製作各種不同形狀的桌腿,發現不同形狀的桌腿具有不同的承受能力,在實踐中幼兒還會發現同一形狀的桌腿由於製作的不同其承受能力也會不同,而相同的桌腿由於紙張的質地不同其承受能力也會不同。面對幼兒的種種發現,教師都積極鼓勵與肯定,讓幼兒在探索中情緒愉快,沒有壓力。實踐證明,這種具有高度安全感和自由感的環境,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而且可以激發幼兒巨大在創新潛能。
最後,為幼兒創設一個豐富的適於探索的物質環境。幼兒學科學具在直觀性和活動性的特點,我們應為幼兒創設一個能夠不斷獲取科學信息、增加探索活動興趣的物質環境。如創設可供幼兒進行觀察、試驗、分類、測量、種植的探索角、自然角;並帶幼兒致電專用的科學探索室盡情活動,因為那兒有內容更為豐富的探索環境:有探索力學、電、光、人體等知識的材料,有供幼兒拆拆裝裝的大量玩具物品,讓他們在無心理壓力的愉快環境氛圍中進行科學探索活動,使幼兒內心潛在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的展現的發揮。
二、強化創新意識,激勵幼兒大膽質疑善於質疑是創造發明的思維基礎,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是發現,發現是成功的一半。有疑問才會探索,經過探索才會有所創造。因此,教師一定要鼓勵幼兒的提問和質疑。「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我們千萬不要對幼兒提出的「古怪問題」潑冷水。當孩子天真地向大人發問或用自己的想像來解釋某些客觀事物時,大人不能一笑置之或隨意地加以嘲笑,而應正面鼓勵並積極引導孩子大膽幻想,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還應設法促使孩子動手參與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去尋求答案,以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
⑻ 如何提高學生創造能力
一、創設民主氛圍,誘發學生的創新慾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師生之間是一種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諧關系,這將有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與學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為完整的人與人之間理解與溝通,是人和人心靈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教師要放下「架子」和「尊嚴」,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和學生建立民主和諧的關系。師生關系和諧,會使學生形成積極、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感情體驗,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所謂「樂其師,聽其言,效其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人的創新能力,不僅以其知識和智慧作基礎,而且要與積極情緒,特別是創新慾望密切相關。心理學研究表明,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維,給他們提供自由開放的空間,創設愉悅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生就能主動參與,敢於質疑,敢於堅持自己的見解,敢於與老師、同學討論,從而建立起自主學習的激勵氛圍。因此,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誠於嘉許,寬於稱道」的態度,想方設法把自己融入到學生中間,使自己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位聽眾,一位合作者,也是一位指導者,充當智多星、向導、顧問和夥伴的角色,把愛心、微笑、激勵成功和信任帶入課堂,在足夠的寬松的教學環境中,學生的創造力可以得到充分發揮。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下創新基礎
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嚮往、迷戀、積極探索追求的心理傾向。它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學生學習的情感動力,是求知慾的源泉,是直接推動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起點,也是學習成功的關鍵。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而且能使學生沉浸在活躍的氛圍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來靈活運用,誘導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設置懸念就是很好的一個做法。所謂懸念,就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運用懸念法引入新課,可以造成學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使教學緊緊扣住學生的心弦,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我們可從課文內容中截取一些令人擔心的故事情節或概括敘述人物的悲喜結局,以激起學生探求的心理,如教學《負荊請罪》時,有位教師是這樣設置懸念的: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上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封他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很不服氣,想當眾羞辱藺相如。可到了後來,他卻到藺相如門前負荊請罪,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使得廉頗對藺相如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這樣一問,學生大腦中產生了懸念,他們的學習熱情高漲起來,興趣油然而生,思維就活躍起來了。
三、引導學生放飛想像,拓展創新思維
想像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是指人在知覺、感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是人對於不在眼前的事物而能想出它的具體形象的設想。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力是創造思性維最重要的東西,它是一種酶,能夠活化知識,開發智力,拓展思維,使學生融會貫通地發掘事物,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想像是創新的翅膀,小學生的想像力豐富,只要老師創造條件,正確引導,學生就會邊學課文邊在頭腦里浮現畫面。如教學《窮人》一文,課文結尾言猶未盡,可讓學生繼續推理想像,啟發引導學生:桑娜一家以後的生活會怎樣?針對這樣的問題,學生興趣盎然,思維也就活躍了,他們可以聯繫上下文,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說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學說:「桑娜一家的生活會變好,因為有愛就能戰勝一切,因為好人應該有好報。」有的同學說:「桑娜一家的生活會更悲慘,因為多了兩張口要吃飯,漁夫有可能撈不到魚,也有可能葬身海底,孩子也有可能生病……」學生想像被激活,進入個體豐富的想像空間,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新知不斷形成,思維異常活躍。
四、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是創新的重要手段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是一切發現創新的基礎。有疑問才能促進學生去探索,去創新。學生的疑問往往都是從好奇心開始的,他們活潑好動對什麼都充滿好奇心,遇到問題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 語文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好奇心,熱情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引導大膽提出疑問,是培養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教師應善於啟發、誘導學生多思考,多質疑,以疑啟思,提高思維的變通性,應充分運用「變式」,對同一問題、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進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維產生矛盾,意見紛呈,這時教師放開讓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置身於思考探索的氣氛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順其童心,投其所好」,積極鼓勵學生敢想、敢疑、敢問,從而發現事物的奧妙。如《烏鴉喝水》一文中聰明的烏鴉把小石子放進瓶子里,使裡面不多的水升高,喝到了水。學完課文後,可設問:「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請小朋友給烏鴉想個好辦法。有的同學說:「用石頭把瓶磕破了烏鴉就喝到水了。」我問:「烏鴉把瓶碰碎後,水會流出來,本來不多的水就更少了,烏鴉能不能解渴啊?」又有同學說:「把瓶慢慢地推倒,然後小心地用嘴接住喝,像吸奶瓶一樣。」我贊許地說:「你的辦法不錯,有沒有更妙的?」一個同學說:「烏鴉可以撿一根吸管來。」我給了他一個大拇指,說:「如果附近有吸管的話,這的確是省力省事,最棒的辦法了!」還有的說:「烏鴉可以采根粗的蔥來吸。」我驚喜地說:「這個辦法真妙!蔥中間是空的,是天然的吸管!你真聰明。」最後總結:「剛才小朋友想出了許許多多的辦法,老師想你們如果碰到什麼難題都會迎刃而解,因為你們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
五、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是創新的關鍵
發散思維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思維方式。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與創造力有直接關系,它可以使學生思維靈活,能讓學生豐富想像,積極探索求異,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善於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的載體,有不少課文給我們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的好機會。教師可以創設情境,給予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進行發散創造,啟發學生提出多種不帶結論性的設想,盡可能將已知信息沿著不同的途徑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從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變通性,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如,教學《狼與小羊》一文,問:「最後狼撲向小羊,羊有生命危險嗎?」這時,學生們展開了豐富的想像。有的說:「當狼撲向小羊時,羊一閃,狼撲了空,掉進了萬丈深淵粉身碎骨。」有的說:「當狼撲向小羊時,這時狼卻突然倒下了。原來是一位獵人向狼開了一槍。」還有的說:「當狼撲向小羊時,小羊一蹲,狼正好撞在一塊岩石上撞暈了,小羊趁機逃走了。」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不斷變換角度,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出創新的關節點,做到精心設計,重點突破,就能讓學生的發散思維真正成為課堂教學中的創新能力。常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不斷變換角度,充分利用學生的舊知識,創設思維、討論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培養發散性思維的能力,發揮個性創造能力。然後教師的點撥盡可能將已知信息沿著不同的途徑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從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變通性,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不斷改革應試教育弊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讓我們時刻銘記江總書記的話:「堅持創新、勇於創新」,使教育成為一片培植孩子創造思維的沃土。這雖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但只要我們大膽嘗試,勇於探索,用自己的智慧,定能讓小學語文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廣闊天地。
⑼ 積極心理學提出的六大美德24項積極心理品質
六大美德24項積極心理品質包括:
一、智慧和知識: 創造力、好奇心、開放思想版、 熱愛學習權、洞察力。
二、勇氣: 真誠、勇敢、堅持、熱情。
三、仁慈與愛:友善、愛、社交智力。
四、正義: 公平、領導力、團隊精神。
五、修養與節制: 寬容、謙虛、謹慎、自律。
六、心靈的超越:審美、感恩、希望、幽默、信仰。
⑽ 如何培養友善的性格
么是性格 ? 性格有沒有好壞 ? 性格與人的學業和事業成就是否有關 ? 如何培養良好的性格 ? 這是學校的教師和每一位學生家長都十分關心的問題。 每個人對己對人對事物的態度和行為方式都表現出自己的心理特徵 ,如有的溫和有的粗暴 , 有的剛強有的懦弱 ,有的果斷有的遲疑 ,有的開朗有的孤僻 ,有的寬厚有的自私…… , 我們通常把這些叫做人的個性特徵。而性格則是個性的核心 ,是足以支配個性的那些最主要的特徵的組合。一般認為性格可分為四個層次:世界觀 : 包括認識、觀念、信念、理想現實態度 : 對己、對人、對事的態度心理特徵: 1、理智特徵:認識過程、智力方面的穩固特徵。 2、情緒特徵:態度、穩定性、持久性、主導心境。 3、意志特徵:實現目標的堅定性、自控水平、應變能力。行為方式:1、做什麼。2、怎麼做。世界觀是性格的最高層次 ,心理象徵征是性格的基礎 , 而現實態度和行為方式則是性格的外在表現。 那麼 , 好的性格具有哪些重要的特徵呢?好的性格應具有堅定的、開朗的、歡愉的、有膽略的、寬容的、助人的、真誠的、有雄心的、獨立的、友愛的、尊重別人的、有責任心的、自製的等方面的特徵。良好的性格跟人的學業和事業成就 , 跟人際交往和適應能力 ,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國外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一個人有著一種什麼樣的性格 , 就會有一雙什麼樣的手 , 就會有一副能對付什麼樣事情的頭腦。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要教育出學業上有成就的學生 , 僅僅灌輸給他大量的書本知識、做大量的題目是不夠的 ,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堅定、自信、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性格;要造就一個詩人 ,僅僅教給他音韻、格律知識也是遠遠不夠的 , 更重要的在於培養他熱愛生活、富於情感的性格和對現實的敏感性;要培育一位軍事家 , 僅僅教給他軍事知識更是遠遠不夠的 ,更重要的是培養他果斷、機敏、堅定的性格。研究表明 , 對兒童進行自我概念和自負強度的測定 , 比智商測定對兩年後學業成績的相關性更大。堅定而自信的孩子總是愉快地進行學習活動 , 很少會由於出現一點差錯而泄氣。但是,如果一個孩子缺乏自信 , 認為自己在學習上即使作出努力也沒什麼用處 , 這種念頭就會轉變成一種強大的力量阻礙他在學業上乃至今後在事業上的進展。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對 18 種個性 (人格)特徵進行分離研究 , 發現有 8 種特徵和中學生的學業成就高度相關。其中責任心對於學業的影響遠超過智力因素的影響。依次相關的是興趣、獨立性、寬容性、成熟性和競爭性等個性特徵。實際上 , 學校中成績最優秀最出色的學生並不一定是思維速度最快、靈活性最高或智商最高的學生。筆者曾經分析過所在學校近十年中成績最優的高中畢業生 , 他們的思維速度、智力狀況、個人愛好都不盡相同 , 但是他們都具有堅定而自信、冷靜而自律的性格特徵 , 善於自我安排而責任心極強。反之 , 有個別從小被認為是智力出眾以高分考入學校的學生則由於智力以外的原因而變成落伍者 , 這樣的例子幾乎每一屆都有。盡管具體原因各有不同, 但是他們都具有缺乏自製力 ,無責任心 ,情緒不穩定 ,缺乏耐心和恆心等不良性格特徵 , 以至從不能自控發展到學業落伍甚至行為不端、自暴自棄。 有性格缺陷的人 , 其情緒常不穩定 , 行為也時常出格 ,使他與周圍環境不能協調 , 造成人際關系緊張 , 心理壓力大 ,對學習、工作和生活影響甚大。因此 , 培養良好性格對人的一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那麼 , 性格是不是天生的呢 ? 高級神經活動類型不同決定了人的氣質各不相同 , 一般認為人的氣質大致有四類 強而平衡的----多血質 強而不平衡的----膽汁質 弱而平衡的----粘液質 弱而不平衡的----憂郁質氣質不同 , 人的性格也會顯示一定的差別。但是 ,先天因素對性格的影響並不是決定性的。每一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 , 家庭環境不同 ,結交朋友不同 , 所接受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也各不相同 ,這些後天的因素對人的性格為形成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幼兒階段 , 家長對孩子的不同態度往往會造就外控型兒童和內控型兒童。外控型兒童常產生於無原則溺愛、包辦代替或管教過於嚴厲的家庭 ,這類兒童依賴、順從於大人 , 對自己的行為沒有責任感 ,遇到事情總是等著別人去解決 , 一遇困難挫折就束手無策, 灰心喪氣。他們對自己缺乏信心 ,不會主動同別人交往。這類兒童的個性通常是消極的、被動的、懦弱的、自私的。而採取民主和鼓勵的態度不斷對孩子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 ,常用討論的方式幫助孩子明辨是非的父母 ,往往能培養出內控型兒童。這類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 遇到困難和問題通常表現出一種積極的主動的態度。他們喜歡提出問題並探求答案 ,求知慾較強 ,樂於與人交往 , 在與小朋友玩耍中他們常是處於主角的地位。 這類兒童的個性通常是積極的、主動的、堅強的和友善的。顯而易見 ,內控型兒童比外控型兒童易於在學業、事業中獲得超過同伴的成就。這種從兒童時代就開始顯示的性格特徵並非是與生俱有的 , 更多的來之於家庭教育環境。性格特徵的發展過程很漫長 , 通常要佔人生的1/3, 性格從開始發展、形成到基本定型的關鍵階段是在小學、初中和高中年齡段 (7歲--18 歲 )。這一 時期(少年初始階段到青年初始階段)的生理心理變化帶來的情緒大動盪 , 使中小學生都存在著程度不一的適應困難 , 從而成為性格發展的可能障礙和轉機。同時 , 社會化過程給中小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則更明顯 , 諸如師生類系、人際交往、集體接納、學習障礙、考試焦慮和升學競爭等 , 使本來就不成熟的中小學生疑慮重重, 舉步艱難 , 一旦受挫就很可能長時間不能從自卑失落狀態中擺脫出來 對性格的形成和改變產生很大的影響。在中學階段 , 孩子的性 格還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 因此 ,學校和家長要十分重視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性格培養。研究表明 , 家庭環境、家長作風和家庭氣氛對子女性格特徵有著巨大的影響。以日本心理學家詫摩武俊對母親的態度與子女性格的關系的研究為例 , 可以看出這一點: 母親的態度 兒童的性格 1.支配 -切 服從, 無主動性 , 消極 , 溫和2.照管過嚴 幼稚 , 依賴性 , 神經質 , 被動 , 膽怯3.保護 缺乏社會性 , 愛思考 , 親切 , 情緒安定4.溺愛 任性 , 反抗性 , 幼稚 , 神經質5.順應過度 無責任心 , 不服從 , 攻擊 , 粗暴6.忽視 冷酷, 攻擊 , 情緒不安定 , 創造力強 , 善交往7. 拒絕 神經質 , 反社會 , 粗暴 ; 企圖引人注意 , 冷漠8. 殘酷 執拗 , 冷酷 , 神經質 , 躲避 , 獨立性9. 民主 獨立性 , 爽直 , 協作 , 親切 , 善於社會交往10. 專制 依賴 , 反抗 , 情緒不安定 ,自我中心 膽大 性格作為非智力因素對孩子的一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而中學階段又是形成性格特徵的關鍵階段 , 培養孩子具有良好的性格是學校和家長的共同願望。為了培養孩子具有良好性格 , 家長對待子女的態度應掌握三個原則:一是平等性原則----要平等地對待你的孩子 , 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對子女的支配性態度、否定性態度、專制性態度 ,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是極有害的 , 許多孩子的反抗性、神經質和對人的冷漠等消極性格往往是由於家庭教育失當而造成的。一位稱職的家長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對孩子採取鼓勵、期待、公正和民主的態度 , 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地保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 養成他獨立的、積極的性格。 二是要求性原則----要鼓勵和要求孩子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 ,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管 , 培養他的自我約束能力和對人對己對社會的責任感 , 要經常教育孩子分辨是非 , 要求孩子去做好事 ,不做明知不對的事。家長對孩子的過分順應、嬌寵、漠不關心等無要求態度 , 對孩子性格培養也是極其有害的 , 由此而造成孩子的依賴、任性、自私和冷漠的性格 , 使孩子既不能適應學習 ,更不能適應社會 , 難以成才。三是示範性原則----家長的榜樣作用對子女的教育影響之大是無論怎麼估計都不過的 , 以性格培養性格 , 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符合自己所提出的是非標准 , 如果讓孩子感到父母言行不一、口是心非 , 那一切教育必將失敗。各人的氣質是先天的 , 孩子的前期教育是否恰當已成事實 , 也不可逆轉 , 但是應該看到 , 孩子的性格並沒定型 , 培養良好的性格可以從現在做起。建議家長分析一下你的孩子的性格特徵 ,對已過去的十多年家庭教育的成功和不足之處作一個回顧 , 找一找孩子性格的優點、缺點與家庭教育方法之間的關系 , 找出你的子女性格上的薄弱環節 , 針對性地調整改進家庭教育方法。只要我們用一種保護的、合理的、民主的、鼓勵的和寬厚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 用父母的熱情和期望去塑造孩子的良好性格 , 這樣 , 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