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聶耳在什麼情況下創作了國歌的
1934年田漢(右)與聶耳合影 新華社發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劇作家田漢作詞;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創始人聶耳作曲。這首歌原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影片《風雲兒女》描寫的是「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的東三省,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一些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線。田漢在寫完這部電影故事以後,便遭反動派逮捕,主題歌詞是寫在一張香煙的錫箔襯紙上。聶耳主動拿去歌詞,在他去日本前完成歌譜初稿,到日本後不久,把歌譜全部完成寄回。歌曲隨電影的放映,更由於救亡運動的開展,流傳於全國每一個角落,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
「文革」中,由於田漢被打倒,歌詞不讓唱了,《國歌》只能由樂隊演奏。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義勇軍進行曲》新詞。改定國歌歌詞後,各方面對此一直有不同意見,要求恢復國歌原來的歌詞。直到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撤銷1978年3月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新詞,恢復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參考資料:1934年田漢(右)與聶耳合影 新華社發
『貳』 中國人民共和國國歌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創作的它又是什麼時候被確立為國歌的
國歌誕生
1934年,「電通」公司在上海成立,請田漢同志寫一個電影劇本,到這一年冬天,「電通」公司向田漢同志徵稿。田漢同志就先交了個簡單的,名叫《鳳凰的再生》的文學劇本,給「電通」公司的孫師毅同志。1935年2月,田漢同志被國民黨逮捕入獄。「電通」公司為了盡快開拍,決定請孫師毅把田漢同志的文學劇本改寫成電影文學劇本,孫師毅徵得田漢同志同意,影片改名為《風雲兒女》。在處理主題歌歌詞時,修改了幾個字,將原詞第六句:「冒著敵人的飛機大炮前進!」,改成了「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當時,聶耳同志正准備去日本,得知影片《風雲兒女》有首主題歌要寫,主動向孫師毅、許辛之要求,把譜曲的任務交給他,並表示到日本以後,歌稿盡快寄回,決不會耽誤影片的攝制。不久之後他就從日本寄回《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譜。《義勇軍進行曲》曲譜寄回上海之後,由賀綠汀請當時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擔任樂隊指揮的蘇聯作曲家阿龍·阿甫夏洛莫夫配器。不久就在影片《風雲兒女》中使用。
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誕生以來,在人民中廣為流傳,對激勵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
1940年美國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在紐約演唱了《義勇軍進行曲》,接著他又灌制了一套名為《起來》的中國革命歌曲唱片,宋慶齡親自為這套唱片撰寫了序言,使這首歌享譽世界,成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線一首高昂的戰歌。在當時的反法西斯戰線上,《義勇軍進行曲》是代表中國人民最強音的一支戰歌。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際,在盟軍勝利凱旋的曲目中,《義勇軍進行曲》赫然名列其中。
國歌確立
1949年春,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中國代表團應邀出席,得知大會規定:開幕式那天各國代表團進入會場時,都要奏、唱本國國歌,代表團有些為難,因為當時新中國還沒有成立,沒有代表新中國的國歌,於是,大家在一起研究,決定唱《義勇軍進行曲》來代替。但是,對歌曲里「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歌詞有爭議。有人說「現在北平(當時北京叫北平)已經解放,新中國即將成立,怎麼能這樣唱呢?」最後,郭沫若決定把這句詞改成「中國民族到了大翻身的時候」。代表團回國之後,匯報了這一情況,引起有關方面對制定國歌問題的重視。
1949年6月,第一屆全國政協籌備會正籌備新中國成立的一些事項,感到需要制定一首新中國國歌已迫在眉睫,隨即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由馬敘倫任組長,葉劍英、沈雁冰任副組長的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並設立「國歌初選委員會」,委員會由田漢、沈雁冰、錢三強、歐陽予倩、郭沫若和徐悲鴻等人組成,另聘馬思聰、呂驥、賀綠汀、姚錦新四名音樂家擔任顧問,7月15日至26日,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在《人民日報》等國內外報紙上,連續刊登了「國旗、國徽、國歌徵集啟事」反響十分強烈,截至8月20日,僅國歌一項應徵稿就收到632件,歌詞歌譜6926首,但都不夠理想。
最早建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的是畫家徐悲鴻。第六小組經過反復討論,沒有最後確定。
9月2日,政協籌備組第六小組就制定國歌問題再次舉行會議,毛澤東、周恩來同志出席會議,聆聽代表們的意見,張奚若、郭沫若、劉良模、梁思成等都同意徐悲鴻的建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劉良模說:「國歌代表一個國家,代表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因此,它應當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產生,在斗爭中得到人民大眾的承認,遠非大詩人、大音樂家的人工急就章所能代替,依我看,《義勇軍進行曲》經受了斗爭的考驗,足以與法國國歌《馬賽曲》媲美,完全可以選作新中國國歌。」
李立三和郭沫若則對歌詞中:「中國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詞有看法,認為需要改詞,田漢說:「該曲好是好,我寫的詞在過去有它的歷史意義,但現在應該讓位給新的歌詞。」張奚若、梁思成則認為該曲是歷史性的產物,原詞含義深刻,為保持它的完整性,不必改。周恩來同志最後發言,他說:「我們前面還有著帝國主義敵人,我們建設越進展,帝國主義將越加嫉恨我們,破壞我們、進攻我們,你能說:『我們就不危險了嗎?』還不如留下這句話,經常保持警惕的好!」毛澤東同志表示贊同。
為了慎重起見,毛澤東和周恩來於9月25日晚在中南海豐澤園會議室又召開了一次關於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問題的協商座談會,邀請各民主黨派和文化界人士參加會議,意見得到了統一。於是,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決定把《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提案,正式提交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審查通過。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通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
在文化大革命的時代,田漢因被誣陷為曾叛變投敵,所以《東方紅》變成非官方國歌,也禁止演唱用田漢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但在外交場合仍演奏《義勇軍進行曲》的曲譜、不唱歌詞。
1978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修改《義勇軍進行曲》歌詞。改定國歌歌詞後,各方面對此一直有不同意見,要求恢復國歌原來的歌詞。直到田漢平反昭雪之後數年的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撤銷1978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歌詞,恢復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章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二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叄』 懸賞:我國的國歌好象曾經改過歌詞,內容是什麼
1978年3月5日—1982年12月4日,國歌版本(集體填詞,聶耳譜曲)
前進,各民族英雄的人民!
偉大的共產黨,領導我們繼續長征!
萬眾一心奔向共產主義明天
建設祖國保衛祖國英勇的斗爭。
前進!前進!前進!
我們千秋萬代,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
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
現行版本歌詞(聶耳譜曲,田漢填詞)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前進!前進、進!
(3)聶耳創造國歌時修改了幾次擴展閱讀
《義勇軍進行曲》各種版本
1、義勇軍進行曲演奏的《義勇軍進行曲(純音樂版)》,該歌曲收錄在專輯《中國軍樂進行曲20首》中,由百利唱片公司發行於1992-02-01,該張專輯包含了20首歌曲。
2、東方紅大型歌舞曲演唱的《義勇軍進行曲(現行版)》,該歌曲收錄在專輯《東方紅-大型歌舞曲》中,由恆大音樂公司發行於2017-10-01,該張專輯包含了25首歌曲。
3、上海樂團管弦樂團與合唱團演唱的《義勇軍進行曲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合唱版》,該歌曲收錄在專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由西曼國際唱片公司發行於1998-09-16,該張專輯包含了14首歌曲。
『肆』 國歌是聶耳什麼時候作的
1934年春,田漢來決定寫一自個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劇本。在他剛完成一個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題歌的歌詞時,就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另一位共產黨員、戲劇家夏衍接手將這個故事寫成了電影劇本,聶耳主動要求為田漢寫就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譜曲。當他讀到歌詞「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他彷彿聽到了母親的呻吟、民族的呼聲、祖國的召喚、戰士的怒吼,愛國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壯、激昂的旋律從心中油然而生,很快就完成了曲譜初稿。後來又在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的顛沛流離中完成了曲譜定稿。一首表現中華民族的剛強性格,顯示祖國尊嚴、充滿同仇敵愾、團結御敵豪邁氣概的革命戰歌就這樣誕生了。這是聶耳短暫一生中的最後一個作品。
『伍』 聶耳創作國歌的經過 國歌是什麼時候創作的
《義勇軍進行曲》原是聶耳於1935年,為「上海電通公司」拍攝的故事影片《風雲兒女》所作的主題歌。這部影片描寫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詩人辛白華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為拯救祖國,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英勇殺敵的故事。它在影片中首尾兩次出現,給觀眾極為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很快就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抗戰歌曲。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把它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後又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很多人對這首歌想追根尋源,報刊上也多次刊登過介紹文章,但說法不一。其中流傳最廣的一種,是說這首歌的歌詞,是田漢同志於1935年在上海被捕以後,在國民黨監獄里,用一張包香煙的紙寫的。不久,他託人帶出了監獄,轉給了孫師毅和夏衍同志,另一說法是田漢被捕前寫的,在他的「鳳凰的再生」文學劇本之後,他為了證實這幾種說法哪一種更確切,更真實,有人問過田漢同志,田漢同志說他也記不清了,直到1983年1月27日,夏衍同志為此專門給《北京晚報》編輯部寫了一封信,這件事才算有了可靠的依據,夏衍同志在信里這樣說:「這支曲子是聶耳於1935年在日本譜寫後寄回上海的」。
1949年6月,第一屆全國政協籌備會正籌備新中國成立的一些事項,感到需要制定一首新中國國歌已迫在眉睫,他們把這個任務交給了由馬敘倫任組長,葉劍英、沈雁冰任副組長的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並設立「國歌初選委員會」,委員會由田漢、沈雁冰、錢三強、歐陽予倩、郭沫若和徐悲鴻等人組成,另聘馬思聰、呂驥、賀綠汀、姚錦新四名音樂家擔任顧問,7月15日~26日,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在《人民日報》等國內外報紙上,連續刊登了「國旗、國徽、國歌徵集啟事」反響十分強烈,截至8月20日,僅國歌一項應徵稿就收到632件,歌詞歌譜6926首,但都不夠理想。
最早建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的是畫家徐悲鴻。第六小組經過反復討論,沒有最後確定。
根據徐悲鴻的提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通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發揚抗日戰爭期間英勇無畏的精神,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陸』 國歌是什麼時候創作的什麼時候被確立為國歌
《義勇軍進行曲》1935年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原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內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容立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決議中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此後,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004年,第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在第一百三十六條中增加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以法律的形式確立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柒』 聶耳創造過哪些音樂作品
主要作品
聶耳一生共創作37首樂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所寫的,其中專反映工人階級生活和斗爭的歌屬曲佔有較大比重。聶耳經常與田漢合作。除義勇軍進行曲外,聶耳的代表作品還有《畢業歌》、《前進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歌》、《新女性》、《飛花歌》、《塞外村女》、《鐵蹄下的歌女》、《告別南洋》、《梅娘曲》、《賣報歌》、歌劇《揚子江暴風雨》及民族器樂曲《翠湖春曉》、《金蛇狂舞》等。
『捌』 《義勇軍進行曲》是怎麼創作出來的(二)
《義勇軍進行曲》在銀幕上首次響起時,不幸正逢聶耳去世,但這首樂曲作為民族革命的號角,反映了全國人民的心聲,抒發了人們反帝愛國的堅強意志和決心,吹響了抗日救亡的進軍號角,不僅響徹中華大地,還享譽全球。抗日戰爭爆發後,這首歌曲在國內外流傳更廣。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英、美、印等許多國家電台經常播放此歌。戰爭結束前夕,美國國務院還批准將其列入《盟軍勝利凱旋之歌》中,把它與美國的《美麗的美利堅》、法國的《馬賽曲》等定為同盟國勝利之日預定的音樂節目的廣播歌曲。
新中國成立前夕,徵集國歌時,周恩來就提出用這首歌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國歌未制定前的國歌,這個提議在新政協會上一致通過。在1949年的開國大典和此後每年的國慶節,這首不朽樂章一次次雄壯地奏響,這足以告慰聶耳亡逝於異國的英靈。1982年12月4日,經全國五屆人大五次會議決定,《義勇軍進行曲》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聶耳的音樂創作生涯雖然只有1933年至1935年這短短的兩三年,但他卻創作出《大路歌》、《碼頭工人歌》、《開路先鋒》、《新的女性》、《畢業歌》、《賣報歌》、《鐵蹄下的歌女》等幾十年來一直膾炙人口的歌曲。能夠取得這些輝煌成就,除了他個人的天才,最主要的是由於他深入社會生活的最底層。他在1933年6月3日的日記中總結說:「音樂與其他藝術,如詩、小說、戲劇一樣,它是代替大眾在吶喊,大眾必然會要求音樂新的內容和演奏,並要求作曲家的新態度。」
20世紀30年代中期,日寇侵佔東北後又把鐵蹄伸向華北,國內的反動腐朽勢力卻仍沉溺於紙醉金迷中,社會上充斥著《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愛你》一類萎靡喪志的淫歌艷曲。共產黨員作家田漢找到聶耳,認為如此「唱靡靡之音,長此下去,人們會成為亡國奴」。二人就此議定,要創作一首歌來戰勝「桃花江是美人窩」。二人研究了《國際歌》、《馬賽曲》和《船夫曲》,認為很有氣勢,可以借鑒。此前,受左翼文化運動影響的中國電通影片公司決定拍攝一部電影,片名叫《風雲兒女》。這部影片描寫青年詩人辛白華因受當時革命斗爭影響,逐漸從夢幻藝術生活中覺醒過來,最後毅然決然地投身於抗日民族解放的戰場。1935年初,田漢改編了這部電影,並寫了一首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由於發現國民黨特務已來追捕,他倉促間在一張小小的香煙包裝紙上寫下歌詞,就被抓進監獄。歌詞寫在一張香煙紙的襯紙上,被茶水濡濕了,字跡有些模糊。夏衍拿到田漢留下的劇本,在裡面發現了那張寫著歌詞的香煙襯紙,他和孫師毅兩人很仔細地一個字一個字謄抄下來。不久,聶耳來找夏衍,聽說此事後,主動提出:「作曲交給我,我干!」聶耳根據同田漢一起提出的構想,帶著滿腔激憤,只用兩天時間便譜寫了初稿,隨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在那裡,他一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熱情接待,一方面也看到軍國主義分子大肆鼓噪「擴大在支(那)利益」,並磨刀霍霍。聶耳由此更激發了創作靈感,迅速將歌曲定稿寄回國。在譜曲過程中,聶耳與孫師毅、導演許幸之等商量,把原詞中的「冒著敵人的飛機大炮」改成「冒著敵人的炮火」,末尾因旋律的需要,聶耳收不住,又在「前進,前進」之後加了「前進,進!」1935年5月16日,《電通畫報》第一期刊出《義勇軍進行曲》全版。今天,《義勇軍進行曲》已經成為我國的國歌。
聶耳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同他努力提高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和刻苦鑽研藝術技巧分不開的。理論修養的提高,使他確立了正確的創作思想,刻苦鑽研藝術技巧,又使他獲取創造性地運用音樂手段的自由。他第一次塑造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形象,為無產階級革命音樂開辟了道路。中國另一位傑出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曾寫道:「聶耳的創作精神和不斷的努力是中國一般青年音樂家中我最佩服的一個……我被他的大眾歌聲所感動。他給我們力量,他給我們鼓勵、希望。」中國許許多多後來的優秀音樂家、藝術家,都是沿著聶耳的道路前進的。
『玖』 聶耳譜寫國歌的故事
聶耳在創作醫用軍進行曲時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