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是衡量生活的標尺

創造是衡量生活的標尺

發布時間:2020-12-23 03:56:33

㈠ 什麼是用來衡量肢體間平衡關系的標尺

用來衡量的肢體之間的平衡,它的標志應該是自然的標志。

㈡ 天平衡量標尺的作用是什麼

天平稱重時,物體質量等於砝碼質量+游碼對應的衡量標尺上刻度的讀數。
所以,天平衡量標尺上的分度值,用於讀出砝碼以下的質量,故它是提高稱量的精度。

㈢ 幫忙想想「資本主義相對價值生產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啟迪」

樓主,你好.
你說的那個相對價值其實就是剩餘價值.那麼我們先來看剩餘價值的意義是什麼.

剩餘價值」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滅亡。那麼,「剩餘價值」概念是否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其他社會是否也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呢?「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又是什麼呢?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呢?下面對這些問題試作一下探討。

一、剩餘價值的生產並非僅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也廣泛存在,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是企業利潤和國家財政收入的源泉[1]

傳統觀點認為剩餘價值的生產僅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在其他社會,尤其是作為資本主義取代者的社會主義社會並不存在。可事實並非如此。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廣泛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不僅「資本主義經濟」存在,而且公有制經濟和個體經濟也存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僱人做工的私有企業、合資企業、股份制企業等傳統觀點所指稱的「資本主義經濟」,它們當然生產剩餘價值,這一點眾人皆知。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而它亦生產剩餘價值,因公有制企業的職工並沒有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將自己創造的價值全部佔有,而是留一部分成為企業利潤和國家利稅,而這實際就是公有制企業職工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個體經濟的業主也要向國家納稅,而其所納的稅實際就是個體經濟的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不管是公有制經濟還是私有制經濟,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實際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自用價值,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另一部分則為剩餘價值,成為企業利潤及國家財政收人的源泉。如果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麼企業就掙不到任何利潤,國家財政也不會有一文錢的收入,從而社會經濟就會停止運行,國家機器就會停止運轉。

二、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

那麼,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究竟是什麼呢?仔細考察「剩餘價值」出現的各種場合,發現其含義並不統一,至少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餘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如工人創造的價值若還不抵其工資,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比工資多,他才創造了剩餘價值。馬克思說: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故對剩餘價值的新舊兩種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區別僅在於:舊解釋是剩餘價值之特殊,無普遍適用性,僅可解釋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而新解釋則為剩餘價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適用性,可解釋一切與自用價值相對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還有第二種含義,是從價值的載體而言,是與「已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這種含義不如第一種含義常見,但在電視、報刊、書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出現。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時之前,中央電視一台的「東方時空」節目曾報道有人回收「電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組裝成一輛摩托車,言此為利用垃圾的「剩餘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顯然並非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而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把廢水的再利用稱為利用水的剩餘價值,把廢料、廢物的回收利用稱為利用物品的剩餘價值,此「剩餘價值」也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
「剩餘價值」的這兩種含義,一個是言人所創造的價值狀況,另一個則是言物品本身的價值狀況,名同而實異,但根據其出現的場合,聯繫上下文,很容易判別其所指何義。因第一種含義很常見,第二種含義較少見,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種含義為依據對剩餘價值展開論述。由此而觀其適用范圍,便可看出:剩餘價值的生產並非僅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在原始社會末期以後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會前期,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尚不能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時候處於忍飢挨餓的境地,故難以創造剩餘價值。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創造的價值除滿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餘,故能生產少量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產生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最明顯的便是戰爭得勝者不再將戰俘殺掉,而是將其用作奴隸為自己生產剩餘價值。封建社會,剩餘價值的生產廣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國家收的各種捐稅,皆來源於農民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的生產,眾所周知,其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資本主義企業的利潤及國家的財政收人皆來源於工人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上文已有論述,廣泛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而且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更加離不開剩餘價值的生產,因那時會出現更多的職業種類,社會分工將更加細密,更多的人將離開物質生產部門而從事文教、衛生、公共服務等工作,如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不能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那麼許多社會必須的非物質生產性的工作將無法開展,整個社會機器將停止運轉。

三、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人生價值大小及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下面分而論之。

(一)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

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與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會生產力水平越低,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便越少;而社會生產力水平越高,則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便越多。故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以農業生產為例,一個勞動力一年的產出,原始社會,養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力;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產出雖有所提高,也不過除養活自己及家人外還能多養活幾個而已;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因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其產出養活幾十、幾百人也不成問題,現代發達國家,百分之幾的農業人口便能滿足全國人口的糧食供應,便是明證。在這里,農業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不斷增長便標志著農業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由其數量的多少便可判明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什麼水平。

(二)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

什麼是人生價值?對其具體解釋雖紛紜不一,但人的貢獻大、影響顯,則人生價值便大,卻是人人都同意的觀點。而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多,則貢獻便越大,影響便越顯著,故人生價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少,則貢獻便越小,影響便越輕微,故人生價值也越小,如不能為社會創造任何剩餘價值,則人生便毫無價值。這樣,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各類人中,正常人都能創造價值,但痴獃人、植物人卻不能,故其不但不能創造剩餘價值,反而需要靠他人供養而生活,因而其人生不僅可以說毫無價值,甚至可以說是「負價值」。正常人雖都能創造價值,但某些人,如歷史上的一些貴族、奴隸主、地主及現代社會的一些純粹「食利者」卻不去創造,自己卻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因其不但沒為社會創造剩餘價值,反而消耗社會的剩餘價值,故其人生也不僅毫無價值,而且為「負價值」,與痴獃人、植物人一樣,純粹為社會的附贅懸疣。創造價值的正常人,其創造的總價值包括自用價值和剩餘價值兩部分,人創造的總價值多,剩餘價值自然也多,在價值總量一定的情況下,自用價值多則剩餘價值少,自用價值少則剩餘價值多,二者成反比關系,人生價值的大小便也隨剩餘價值的多少一同變化。如,魏徵、包公、海瑞等歷史上的仁人志士及焦裕祿、孔繁森、周總理等大批共產黨員,公而忘私,先人後己,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自己及家人生活卻非常儉約,其自用價值非常少而剩餘價值非常多,故其人生便很有價值,倍受人稱頌、敬仰;而和坤、胡長清、成克傑等貪官污吏,損公肥私,雖說自己也創造價值,但因其通過貪污受賄把其創造的價值變為自用價值,剩餘價值的量便很小,甚至成為負數,故其人生便毫無價值,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被人唾罵。有的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因擺脫不了傳統教條的束縛,認為只有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才創造剩餘價值,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並不創造剩餘價值。故強烈反對筆者的這一觀點,認為他們自己沒有創造剩餘價值,按筆者的觀點,他們的人生便沒有價值,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實他們沒有理解價值不過是表示有用性,即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的范疇,任何人創造了社會需要的東西就都創造了價值,創造的價值不光能滿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還能滿足其他人的需要,就都創造了價值,絕非因你不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就沒有創造價值、剩餘價值。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其工作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其效益遠大於自己所需,遠多於社會為自己支付的各類工資總額,怎麼能說自己沒有創造剩餘價值?筆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的觀點並無錯誤。

(三)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總量是衡量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

如何衡量國家財力(注意:這里指國家財力,而非指綜合國力)的強弱?目前,往往是用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收人來衡量,這遠不如用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總量衡量准確。這是因為:國民生產總值雖確實與國家財力強弱密切相關,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國家的大小,國家很大(如舊中國),即使經濟落後,國民生產總值也會相當多,但因國民消費量也大,國家財力實際十分弱小,根本辦不成什麼大事。人均國民收入雖可准確反映國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國家太小,即使人均國民收入很高,國家財力也不可能太強,辦不成什麼大事,仍會受制於人。如1990年海灣戰爭時,科威特雖人均國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個彈丸小國,故國家財力並不強,無力抵擋人均國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伊拉克的侵略而一度亡國。而剩餘價值總量實為國民生產總值減去國民消費總量所得之差,可准確反映國家掌握及可以調度的財富數量,可准確衡量國家財力的強弱。
綜上所述,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剩餘價值」概念的准確解釋,便可使這一概念的理論價值大大提高,不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適用於其他社會,不僅可解釋、解決經濟問題,而且可解釋、解決人生、社會等一系列問題,而使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學說更加完善,大大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大的借鑒莫過於市場經濟的發展,但是中國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但是中國模式所創造的奇跡,是任何一個國家無法相比的。

簡而言之.剩餘價值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而擴大再生產,才能產生自由意義下的市場,而第個市場都有可能市場失靈,這就需要宏觀調控, 由於市場的自發性,社會必然導致兩極分化,這也必須需要政府來調節,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這里只說這么多,希望對你有幫助

㈣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勞動創不創造價值 創不創造剩餘價值

馬克思圍繞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的核心問題即剩餘價值理論,系統地研究了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50年代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史,詳細地分析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各派的理論觀點,肯定了他們在科學理論上的貢獻,批判了他們的謬誤,公正地評價了他們在經濟學說史上的地位,透徹地闡明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庸俗化過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經濟學產生的歷史條件和階級基礎。《剩餘價值理論》是《資本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有關政治經濟學史的經典著作。馬克思分析資產階級經濟學說史所運用的方法論,以及評價各個學派、各個代表人物的原則和依據,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剩餘價值理論》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史的重要文獻。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剩餘價值理論的分析,促進了馬克思自己的經濟理論的發展。馬克思在研究斯密和魁奈的理論時,建立了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的基本原理和關於生產勞動的理論;在研究李嘉圖學說的過程中,建立和發展了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絕對地租理論和生產過剩危機理論。
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人生價值大小及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
第一、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
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與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會生產力水平越低,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便越少;而社會生產力水平越高,則勞動者創造的剩餘 價值便越多。故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以農業生產為例,一個勞動力一年的產出,原始社會,養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 力;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產出雖有所提高,也不過除養活自己及家人外還能多養活幾個而已;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因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其產出養活幾十、幾百 人也不成問題,現代發達國家,百分之幾的農業人口便能滿足全國人口的糧食供應,便是明證。在這里,農業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不斷增長便標志著農業生產力 的不斷發展,由其數量的多少便可判明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什麼水平。
第二、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
什麼是人生價值?對其具體解釋雖紛紜不一,但人的貢獻大、影響顯,則人生價值便大,卻是人人都同意的觀點。而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多,則貢獻便越大, 影響便越顯著,故人生價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少,則貢獻便越小,影響便越輕微,故人生價值也越小,如不能為社會創造任何剩餘價值,則人生便毫無價值。這樣,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各類人中,正常人都能創造價值,但痴獃人、植物人卻不能,故其不但不能創造剩餘價值,反而需要靠他人供養而生活,因而其人生不僅可以說毫無價值,甚至可以說是「負價值」。正常人雖都能創造價值,但某些人,如歷史上 的一些貴族、奴隸主、地主及現代社會的一些純粹「食利者」卻不去創造,自己卻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因其不但沒為社會創造剩餘價值,反而消耗社會的剩餘價 值,故其人生也不僅毫無價值,而且為「負價值」,與痴獃人、植物人一樣,純粹為社會的附贅懸疣。創造價值的正常人,其創造的總價值包括自用價值和剩餘價值兩部分,人創造的總價值多,剩餘價值自然也多,在價值總量一定的情況下,自用價值多則剩餘價值少,自用價值少則剩餘價值多,二者成反比關系,人生價值的大 小便也隨剩餘價值的多少一同變化。如,魏徵、包公、海瑞等歷史上的仁人志士及焦裕祿、孔繁森、周總理等大批共產黨員,公而忘私,先人後己,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自己及家人生活卻非常儉約,其自用價值非常少而剩餘價值非常多,故其人生便很有價值,倍受人稱頌、敬仰;而和珅、胡長清、成克傑等貪官污吏,損公肥私,雖說自己也創造價值,但因其通過貪污受賄把其創造的價值變為自用價值,剩餘價值的量便很小,甚至成為負數,故其人生便毫無價值,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 辱柱上,被人唾罵。有的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因擺脫不了傳統教條的束縛,認為只有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才創造剩餘價值,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 動者並不創造剩餘價值。故強烈反對筆者的這一觀點,認為他們自己沒有創造剩餘價值,按筆者的觀點,他們的人生便沒有價值,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實他們 沒有理解價值不過是表示有用性,即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的范疇,任何人創造了社會需要的東西就都創造了價值,創造的價值不光能滿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還能滿足其他人的需要,就都創造了價值,絕非因你不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就沒有創造價值、剩餘價值。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其工作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其效益遠大於自己所需,遠多於社會為自己支付的各類工資總額,怎麼能說自己沒有創造剩餘價值?
第三、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總量是衡量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
如何衡量國家財力(注意:這里指國家財力,而非指綜合國力)的強弱?目前,往往是用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收人來衡量,這遠不如用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 價值總量衡量准確。這是因為:國民生產總值雖確實與國家財力強弱密切相關,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國家的大小,國家很大(如舊中國),即使經濟落後,國民 生產總值也會相當多,但因國民消費量也大,國家財力實際十分弱小,根本辦不成什麼大事。人均國民收入雖可准確反映國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國家太小,即使人均 國民收入很高,國家財力也不可能太強,辦不成什麼大事,仍會受制於人。如1990年海灣戰爭時,科威特雖人均國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個彈丸小國, 故國家財力並不強,無力抵擋人均國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伊拉克的侵略而一度亡國。而剩餘價值總量實為國民生產總值減去國民消費總量所得之差,可准確反映國家掌握及可以調度的財富數量,可准確衡量國家財力的強弱。
綜上所述,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剩餘價值」概念的准確解釋,便可使這一概念的理論價值大大提高,不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適用於其他社會,可解釋、解決經濟問題,而且可解釋、解決人生、社會等一系列問題。

㈤ 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是什麼

【探求道德定義】
道德是人性別於獸性的主要標志,也是人類為了文明美好生活的追求目標,所以道德永遠是由低級向更高級的理想發展的,雖經無數相對階段性的曲折、迂迴甚至倒退,但在人們心目中始終憧憬著的美好社會生活,是永無止境的,但人們想往的美好生活,不是靠虔誠的祈禱或「不勞而獲 」得來的,需靠每人殫精竭慮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努力奮斗才能實現。當然每人的勞動,獲得應有的報酬是理所當然的,但因每人的品行素質和價值觀,始終存在著千差萬別的個性,有的人積極肯干,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甚至不圖報償的肯為人民利益而獻身,那種高尚偉大的損己利人精神,必然受人們的稱贊和敬仰,因為他(她)們是推動社會文明和諧的姣姣者,是人類好的、善的、美的榜樣,可定為有道德的人。這在古 今許多紀念廟堂、雕像(除祭鬼神遺跡)和獎評道德模範等都可說明,但也有少數寡廉鮮恥 者,持損人利己價值觀,以暴恐和弱肉強食的獸性,對人民和社會的文明美好生活恣意屠殺和踐踏,他(她)們是人類壞的、丑、惡的,是阻礙社會進步和拉歷史倒車的,必然激起人們的憎恨和鞭撻,這樣的人可定義為缺德的或損德的。
總之,道德的實質是講奉獻的,是軟性的;法律的性質是講該不該的道理的,是硬性的。道德的作用是抑惡揚善的,獎勤罰懶和讓人學好向善的;它的意義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文 明幸福前進的。這些應是道德與缺德的概念。弄清道德的實質,正確分清人間的一 切是、非、對、錯、善、惡和道德與缺德的真理,非常重要。可惜現在有些人對完整的道德概念,還易模糊、混淆和認識不清的,從而漠視和淡化了道德,也因在過往的一些哲人聖賢們的論述中,少見對此做過完整具體的道德定義或結論。
《現代漢語詞典》說: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准則和規范。通過社會或階級的輿論 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這里沒有說人性行為的好壞,只說了人類歷史過程中的生活習慣和規范,這個道德定義當然也就談不上有什麼作用和意義了,更無什麼是非可談 。
我國古聖賢們對道德是如何定義的?老子的《道德經》是以「天地萬物運行規律」和「無 為無欲無爭」並感恩大地的「厚德載物」等,稱做道德的對嗎?但這很易使人陷入有個「上帝」主宰的想像,這種無證據的唯心想像是不現實的,再說無為無欲無爭等,也只好用今人有正能量的思維邏輯去解釋古人的思想了,並也難免眾議紛雲,否則人性的慾望,在道德規范內應是無止境的,若有止境就無今日的高樓大廈、電燈、飛機······繁華世界了,再說人無競爭就等於上學無考試或待遇無差別,這都不是現實的,所以這個道德定義,起碼說也是籠綂、含糊的,難讓普通百姓理解和具體執行的。
孔、孟儒家們對道德是如何定義的?與老子不同,他們多泛指個人的好壞闡述道德的,並以「君子」或「小人」的形象進行褒貶的,對人性的規范大都是有正能量和積極作用的,他們的許多箴言語錄,可謂是顛撲不破的永恆真理,在中國歷史上由於他們的教化,促使了由粗野的奴隸制社會進步到封建制社會,彪炳千秋。如「仁義禮智信」、「孝」等,其中除「智」字外都在道德范疇,只不過仁和義的含義太廣泛,不太具體規范道德時易被誤解,如有人說:我盡辦仁義事,從不殺生,經常買魚來放生。還有什麼:「哥們義氣」干壞事一拍既合等。所以他們的道德定義有些零散也欠精確,需知道德應涵蓋每人的一切思想和言行,是深植於 良心上默認共識的一條人間大道理。但對孔孟的一些倒退的政治觀點應否定,遺憾的是在很長的封建歷史節段,孫中山式的革命出現得太遲了,致使耽誤了百十年的經濟騰飛,無怪人家說我們天生奴隸性 。
西方聖賢們對道德是如何定義的?如約翰穆勒的《功用主義》還有柏拉圖他們大體是說:「增進幸福就是道德標准」,這個標准未說明是為自己增幸福,還是為他人增幸福?若為自己同時也為他人大眾增進幸福,那麼我們每個人每天奔波勞碌的工作,不都是為自己生活得 更好同是也為社會大眾增了幸福嗎?如果這都算道德的,那麼這世上還有缺德的壞人嗎?警、法還有用嗎?所以這個不分好壞的道德定義,也是於人類社會文明幸福無促進作用和進步意義的,也是含糊不清的。還有亞當斯秘的《道德情操論》說:「謹慎、仁慈、正義是美德」。其中「謹慎」不能說明好壞,仁慈的含義太廣泛而正義僅是道德的局部,這些做為道德的定義或總結也是欠具體和完整的。還有康德,曾說在中國過去舊社會的婦女纏足,因為在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是道德的,所以那就是道德的。我認為這個道德定義是不真實的,因為我這80多歲的人,小時曾聽曾祖母們說:女孩子從很小的年齡,就得強忍著殘酷的痛苦,在家長、族群們的打罵下和社會上層那些「男尊女卑」的威逼下,不知流過多少淚,硬把自己一雙自然足纏成骨折的畸型,才能活在人間,這種做法對人類美好幸福生活,有何作用 和意義呢?在「男尊女卑」的罪惡說教下,是那些「上層建築」們的腐朽思想,把自己的快樂 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損人利己的思想言行,不是真正的缺德嗎?怎能說成是道德的呢?即便那時人們愚昧無知,把惡事說成善事或當時明知惡事而懾於惡勢氛圍不敢說真話,那麼在明白過來的今人就不能再顛倒黑白了。
總之,道德的真理應是永恆的,鼓勵向善的,而且是利他利眾重於利己的,從人類發展史看有條清析的脈絡,就是由只顧粗野利己意識漸向文明利眾意識發展的,這可從很多古跡、文物、書籍為證。弄清道德應有性質、作用、意義後,就該對它盡量做出較精確、具體、易 懂、適用的定義來,讓廣大民眾便於遵循,還要考慮全人類綂一性和對社會的前瞻性、科學性。在目前全球經濟一體化、一帶一路、互聨網地球村的大趨勢下,更拉近了人們的交往、和諧、包容。在法律尚無綂一希望的情況下,先倡導道德的綂一,望能提高人性覺悟,促進世界和平。我初步提出易懂實用的道德如下,望批評討論,共謀善行。
一,道德定義:凡一切不圖報償的公正利他利眾的科學思想和言行,都是道德的,提倡。凡一切合理、法利己也利人利眾的事業,是人生應盡職責,必須。凡一切非理損人損公利己(或不利己)的非科學思想和言行,都是缺德的,禁忌。
二,道德界定:道與德倆范疇,道是站在平等基礎上的講道理,其評判標準是人民法律;道似人人必行的唯一軌道,凡出軌善的(無償奉獻)科學思想和言行就是德,凡出軌惡的非科學思想和言行就是罪錯。
三,道德范疇:「人類之愛」。
解釋:「不圖報償」是指主觀上不圖回報,不是絕對不受獎賞。「科學思想和言行」是指靠務實的,而不光靠祈禱,或在救助傷人時不懂一點醫術的胡干都是不科學的。「人類之愛」非本人原創。 85歲盧建申 天津河西區桂江里161門412 [email protected]

㈥ 錢是衡量世間萬物的標尺

C 這句話否認了金錢萬能論,也強調了金錢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符合金錢與人生的關系,說明了金錢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物質保證。故答案為C項。

㈦ 馬克思一生中的兩個重大發現及其內容是什麼

剩餘價值與辯證唯物主義

「剩餘價值」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滅亡。那麼,「剩餘價值」概念是否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其他社會是否也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呢?「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又是什麼呢?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呢?下面對這些問題試作一下探討。

一、剩餘價值的生產並非僅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也廣泛存在,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是企業利潤和國家財政收入的源泉[1]

傳統觀點認為剩餘價值的生產僅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在其他社會,尤其是作為資本主義取代者的社會主義社會並不存在。可事實並非如此。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廣泛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不僅「資本主義經濟」存在,而且公有制經濟和個體經濟也存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僱人做工的私有企業、合資企業、股份制企業等傳統觀點所指稱的「資本主義經濟」,它們當然生產剩餘價值,這一點眾人皆知。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而它亦生產剩餘價值,因公有制企業的職工並沒有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將自己創造的價值全部佔有,而是留一部分成為企業利潤和國家利稅,而這實際就是公有制企業職工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個體經濟的業主也要向國家納稅,而其所納的稅實際就是個體經濟的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不管是公有制經濟還是私有制經濟,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實際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自用價值,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另一部分則為剩餘價值,成為企業利潤及國家財政收人的源泉。如果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麼企業就掙不到任何利潤,國家財政也不會有一文錢的收入,從而社會經濟就會停止運行,國家機器就會停止運轉。

二、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

那麼,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究竟是什麼呢?仔細考察「剩餘價值」出現的各種場合,發現其含義並不統一,至少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餘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如工人創造的價值若還不抵其工資,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比工資多,他才創造了剩餘價值。馬克思說: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故對剩餘價值的新舊兩種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區別僅在於:舊解釋是剩餘價值之特殊,無普遍適用性,僅可解釋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而新解釋則為剩餘價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適用性,可解釋一切與自用價值相對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還有第二種含義,是從價值的載體而言,是與「已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這種含義不如第一種含義常見,但在電視、報刊、書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出現。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時之前,中央電視一台的「東方時空」節目曾報道有人回收「電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組裝成一輛摩托車,言此為利用垃圾的「剩餘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顯然並非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而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把廢水的再利用稱為利用水的剩餘價值,把廢料、廢物的回收利用稱為利用物品的剩餘價值,此「剩餘價值」也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
「剩餘價值」的這兩種含義,一個是言人所創造的價值狀況,另一個則是言物品本身的價值狀況,名同而實異,但根據其出現的場合,聯繫上下文,很容易判別其所指何義。因第一種含義很常見,第二種含義較少見,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種含義為依據對剩餘價值展開論述。由此而觀其適用范圍,便可看出:剩餘價值的生產並非僅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在原始社會末期以後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會前期,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尚不能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時候處於忍飢挨餓的境地,故難以創造剩餘價值。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創造的價值除滿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餘,故能生產少量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產生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最明顯的便是戰爭得勝者不再將戰俘殺掉,而是將其用作奴隸為自己生產剩餘價值。封建社會,剩餘價值的生產廣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國家收的各種捐稅,皆來源於農民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的生產,眾所周知,其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資本主義企業的利潤及國家的財政收人皆來源於工人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上文已有論述,廣泛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而且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更加離不開剩餘價值的生產,因那時會出現更多的職業種類,社會分工將更加細密,更多的人將離開物質生產部門而從事文教、衛生、公共服務等工作,如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不能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那麼許多社會必須的非物質生產性的工作將無法開展,整個社會機器將停止運轉。

三、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人生價值大小及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下面分而論之。

(一)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

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與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會生產力水平越低,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便越少;而社會生產力水平越高,則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便越多。故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以農業生產為例,一個勞動力一年的產出,原始社會,養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力;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產出雖有所提高,也不過除養活自己及家人外還能多養活幾個而已;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因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其產出養活幾十、幾百人也不成問題,現代發達國家,百分之幾的農業人口便能滿足全國人口的糧食供應,便是明證。在這里,農業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不斷增長便標志著農業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由其數量的多少便可判明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什麼水平。

(二)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

什麼是人生價值?對其具體解釋雖紛紜不一,但人的貢獻大、影響顯,則人生價值便大,卻是人人都同意的觀點。而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多,則貢獻便越大,影響便越顯著,故人生價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少,則貢獻便越小,影響便越輕微,故人生價值也越小,如不能為社會創造任何剩餘價值,則人生便毫無價值。這樣,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各類人中,正常人都能創造價值,但痴獃人、植物人卻不能,故其不但不能創造剩餘價值,反而需要靠他人供養而生活,因而其人生不僅可以說毫無價值,甚至可以說是「負價值」。正常人雖都能創造價值,但某些人,如歷史上的一些貴族、奴隸主、地主及現代社會的一些純粹「食利者」卻不去創造,自己卻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因其不但沒為社會創造剩餘價值,反而消耗社會的剩餘價值,故其人生也不僅毫無價值,而且為「負價值」,與痴獃人、植物人一樣,純粹為社會的附贅懸疣。創造價值的正常人,其創造的總價值包括自用價值和剩餘價值兩部分,人創造的總價值多,剩餘價值自然也多,在價值總量一定的情況下,自用價值多則剩餘價值少,自用價值少則剩餘價值多,二者成反比關系,人生價值的大小便也隨剩餘價值的多少一同變化。如,魏徵、包公、海瑞等歷史上的仁人志士及焦裕祿、孔繁森、周總理等大批共產黨員,公而忘私,先人後己,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自己及家人生活卻非常儉約,其自用價值非常少而剩餘價值非常多,故其人生便很有價值,倍受人稱頌、敬仰;而和坤、胡長清、成克傑等貪官污吏,損公肥私,雖說自己也創造價值,但因其通過貪污受賄把其創造的價值變為自用價值,剩餘價值的量便很小,甚至成為負數,故其人生便毫無價值,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被人唾罵。有的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因擺脫不了傳統教條的束縛,認為只有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才創造剩餘價值,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並不創造剩餘價值。故強烈反對筆者的這一觀點,認為他們自己沒有創造剩餘價值,按筆者的觀點,他們的人生便沒有價值,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實他們沒有理解價值不過是表示有用性,即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的范疇,任何人創造了社會需要的東西就都創造了價值,創造的價值不光能滿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還能滿足其他人的需要,就都創造了價值,絕非因你不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就沒有創造價值、剩餘價值。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其工作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其效益遠大於自己所需,遠多於社會為自己支付的各類工資總額,怎麼能說自己沒有創造剩餘價值?筆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的觀點並無錯誤。

(三)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總量是衡量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

如何衡量國家財力(注意:這里指國家財力,而非指綜合國力)的強弱?目前,往往是用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收人來衡量,這遠不如用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總量衡量准確。這是因為:國民生產總值雖確實與國家財力強弱密切相關,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國家的大小,國家很大(如舊中國),即使經濟落後,國民生產總值也會相當多,但因國民消費量也大,國家財力實際十分弱小,根本辦不成什麼大事。人均國民收入雖可准確反映國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國家太小,即使人均國民收入很高,國家財力也不可能太強,辦不成什麼大事,仍會受制於人。如1990年海灣戰爭時,科威特雖人均國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個彈丸小國,故國家財力並不強,無力抵擋人均國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伊拉克的侵略而一度亡國。而剩餘價值總量實為國民生產總值減去國民消費總量所得之差,可准確反映國家掌握及可以調度的財富數量,可准確衡量國家財力的強弱。
綜上所述,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剩餘價值」概念的准確解釋,便可使這一概念的理論價值大大提高,不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適用於其他社會,不僅可解釋、解決經濟問題,而且可解釋、解決人生、社會等一系列問題,而使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學說更加完善,大大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

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恩格斯說:「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83頁)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斗爭,促使事物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規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運動京戲化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既唯物地又是辯證地解決了人的認識的內容、來源和發展過程的問題。它認為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而這種主觀和客觀辯證統一的實現都必須通過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認識來源於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無限發展的過程。因此,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就座,是無產階級政黨中戰略和策略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學地認識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㈧ 什麼才是衡量人生的正確標尺

人生應該這樣度過
渾沌草
人生是生命在人間的一次旅行,人生是生命的一段過程,並非生命的終極目標。
無論我們的人生坎坷難行,還是順心如意,人生是非常美好的,短短的幾十年時光,是任何財富也難以購買來的,失去了,永難挽回。
要追求豐富多彩的人生,要勇於體驗各種不同的情景,不要怕挫折,不要怕失敗,不要怕風險,不要怕逆境,不要怕失去什麼,我們來人間時一無所有,回去時也無 法帶走一片樹葉,一切都是體驗,無所謂成功,也無所謂失敗,還是那句話,人生如夢,四大皆空,充分感受,無虧我生。
要具有反叛精神,否則,走不出他人思維法力的束縛,要敢於嘗試,勇於開拓,體驗新生活,要有勇氣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在荊棘叢林或荒原上開辟道路,雖然會遍體鱗傷,雖然會時時處處迷茫,但只有這樣的人生才是具有最大價值的人生。
人生一定要樂觀積極,要奮發向上,只要還在呼吸,只要生命還沒有離開人間,就絕對不能絕望放棄,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要向人生和生命的最高境界分秒跋涉攀登。
要鄙視懦弱,鄙視懶惰,鄙視悲觀,鄙視無所作為的消極人生。
人生必須向光明前進,決不能向黑暗妥協,一定要把自己的才華智慧發揮到極致,決不能留下任何的追悔和遺憾。
最偉大的人生是為全人類服務的人生,是為人類帶來光明、希望和幸福的人生,只有具備這樣的人生觀和人生態度,才會生發出大智大慧,才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活力和能力,才能明辨是非,頭腦清醒,才能勇往直前,不怕任何困苦和艱難。
一定要尋找志同道合者,心靈同頻共振者,要避免寂寞和孤獨,多人結伴同行勝過一人踽踽獨行,一人快樂不是樂,眾人快樂才歡樂。
人生一定要有良師益友,心靈越美好良師益友越多,終生若沒有良師益友做伴,其人生必然悲苦,必然枯寂,必然沒有生機,必然走向哀鳴。
人生要冰清玉潔,清清白白,襟懷坦白,光明磊落,恨,也要恨得光明;愛,也要愛得正大,言行一致,表裡如一,決不搞陰謀詭計,決不鬼鬼祟祟,要活得坦然,不怕半夜鬼叫門。
偷偷摸摸的事絕對不做,一切偷偷摸摸的事都是鬼門關,都是把自己寶貴的生命賣給了魔鬼,終生難以洗刷,難以得救,難以昂首挺胸,難以神清氣爽,難以有所作為。
我們已經知道,宇宙是由"意識、結構、能量"三要素構成的,這給我們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人生是有限的,而生命是無限的,只要完善意識,就會獲得完美的生命結構,有了完美的生命結構,就能獲取相應的能量,就能把自己的生命延伸到無限的時空中去。
我們同樣已經明白,修行修煉修的是"性、愛、道,"見性,並隨性而動,就是佛;見愛,愛人如己,就是神;見道,順道而行,就是仙。
奧妙無窮,發展的前景如此廣闊,人生多美好。活著,就有希望,只要努力,就有輝煌燦爛的錦秀前程,只要我們放棄一己之私利,只要我們展望未來,不被眼前的得失所迷惑,就能體驗到美妙的情感,就能度過一條條大河,翻越一座座山峰,到達理想的彼岸。
為人類開創生命禪院時代是我們最高的人生理想,將生命從人間延伸到天堂千年界、萬年界、極樂界仙島群島洲是我們不懈的追求,悠悠萬事,唯此為大。
有什麼樣的意識,就會有什麼樣的生命存在形態和相應的生活空間,這是顛撲不破的事實,一切靈覺開啟了的人們,就讓我們在"敬畏上帝、敬畏生命、敬畏大自 然、走上帝之道"曙光的映照下,將自己有限的人生投入到無限的創造中去,提高認識、轉換思維、完善意識、完美生命的結構,開辟全新的生活,充分享受人生和 生命的無窮樂趣。
脫俗成名,超凡入聖,"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夠實現,就讓我們以十萬年的時光來安排我們的人生,當回首人生往事,說:啊!我的人生無怨無悔!

㈨ 剩餘價值理論的內容

剩餘價值分為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

1、強迫工人延長勞動時間,或強迫工人提高勞動強度,絕對地增加剩餘勞動時間,這種方法叫"絕對剩餘價值";

2、通過技術進步,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即縮短工人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這種方法叫"相對剩餘價值";


(9)創造是衡量生活的標尺擴展閱讀:

剩餘價值理論的局限,主要有:

(1)與工時普遍縮短的現狀不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世界資本主義已經進入國際壟斷和全球一體化發展的新階段,特別是跨國公司迅猛發展,企業的自動化、社會化水平大為提高,強迫工人延長工作時間已經不再是資本家發財致富的主要方法,工人的工作時間已經普遍大大縮短了,19世紀工人勞動所身受的那種赤裸裸的強迫感也相應地大大減弱了。

(2)難以反映現代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中日益增長的巨大作用。

進入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發展異常迅猛,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也日益巨大,並且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之一。

(3)難以全面反映各生產要素的作用。

隨著生產社會化水平的提高,企業經營管理、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在生產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而單純的活勞動的作用則大大下降。

(4)難以正確反映第三產業人員所創造的巨大價值。

按剩餘價值理論,只有第二產業工人的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價值,其他商業、金融業等從事第三產業的職工都不能創造新價值。這在19世紀第三產業剛剛從第二產業中分化出來,尚處於萌芽狀態,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依附於第二產業的情況下,無疑是相當正確的。

但第三產業早已成長壯大,許多國家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已經超過第二產業,繼續堅持剩餘價值理論就很難讓人接受了。

(5)難以指導國有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6)不能為企業公有制提供微觀經濟理論依椐。

按剩餘價值理論,剩餘價值是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創造的新價值,但是沒有進一步明確是工人集體勞動創造的,還是工人個人勞動創造的?這就無從論證公有制存在的合理性。

閱讀全文

與創造是衡量生活的標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