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聶耳創作國歌的經過 國歌是什麼時候創作的
《義勇軍進行曲》原是聶耳於1935年,為「上海電通公司」拍攝的故事影片《風雲兒女》所作的主題歌。這部影片描寫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詩人辛白華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為拯救祖國,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英勇殺敵的故事。它在影片中首尾兩次出現,給觀眾極為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很快就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抗戰歌曲。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把它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後又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很多人對這首歌想追根尋源,報刊上也多次刊登過介紹文章,但說法不一。其中流傳最廣的一種,是說這首歌的歌詞,是田漢同志於1935年在上海被捕以後,在國民黨監獄里,用一張包香煙的紙寫的。不久,他託人帶出了監獄,轉給了孫師毅和夏衍同志,另一說法是田漢被捕前寫的,在他的「鳳凰的再生」文學劇本之後,他為了證實這幾種說法哪一種更確切,更真實,有人問過田漢同志,田漢同志說他也記不清了,直到1983年1月27日,夏衍同志為此專門給《北京晚報》編輯部寫了一封信,這件事才算有了可靠的依據,夏衍同志在信里這樣說:「這支曲子是聶耳於1935年在日本譜寫後寄回上海的」。
1949年6月,第一屆全國政協籌備會正籌備新中國成立的一些事項,感到需要制定一首新中國國歌已迫在眉睫,他們把這個任務交給了由馬敘倫任組長,葉劍英、沈雁冰任副組長的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並設立「國歌初選委員會」,委員會由田漢、沈雁冰、錢三強、歐陽予倩、郭沫若和徐悲鴻等人組成,另聘馬思聰、呂驥、賀綠汀、姚錦新四名音樂家擔任顧問,7月15日~26日,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在《人民日報》等國內外報紙上,連續刊登了「國旗、國徽、國歌徵集啟事」反響十分強烈,截至8月20日,僅國歌一項應徵稿就收到632件,歌詞歌譜6926首,但都不夠理想。
最早建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的是畫家徐悲鴻。第六小組經過反復討論,沒有最後確定。
根據徐悲鴻的提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通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發揚抗日戰爭期間英勇無畏的精神,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貳』 我國著名音樂家聶耳創作了什麼歌曲
1932年:《進行曲》(口琴曲),《圓舞曲》,《天倫之愛》(歌舞曲)。
1933年:《開礦歌》,《飢專寒交屬迫之歌》,《賣報歌》。
1934年:《走出攝影場》,《一個女明星》,《雪飛花》,《翠湖春曉》,《一個女明星》,《雪花飛》,《翠湖春曉》,《僉蛇狂舞》,《昭君和番》,《賣報之聲》,《小野貓》,《打磚歌》,((碼頭工人),《苦力歌》,《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飛花歌》。
1935年:《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長江》,《采菱歌》,《鐵蹄下的歌女》,《義勇軍進行曲》,《無題(雷)》,《小工人》,《傷兵歌》,《白雪歌》,《採茶歌》,《茶山情歌》。
『叄』 聶耳寫過什麼歌
聶耳一生共創作37首樂復曲,都是在他去世制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所寫的,其中反映工人階級生活和斗爭的歌曲佔有較大比重。聶耳經常與田漢合作。除義勇軍進行曲外,聶耳的代表作品還有《畢業歌》、《前進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歌》、《新女性》、《飛花歌》、《塞外村女》、《鐵蹄下的歌女》、《告別南洋》、《梅娘曲》、《賣報歌》、歌劇《揚子江暴風雨》及民族器樂曲《翠湖春曉》、《金蛇狂舞》等。
『肆』 田漢是創造字的,聶耳是製作歌曲的
《義勇軍進行曲》:
最著名的三大抗日歌曲《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內曲。這首歌曲的誕生容,充滿傳奇色彩:作詞於國民黨監獄,譜曲於日寇本土!這首歌曲的詞作者田漢是出生於湖南長沙的著名劇作家、詩人,是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1935年國民黨監獄中,田漢在一張煙盒紙上寫就的!
附上試聽鏈接:分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的單曲《義勇軍進行曲》http://music.163.com/song/395749/?userid=15309327
『伍』 聶耳創作了哪些有名的的歌曲和樂曲
聶耳(1912-1935),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中國音樂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他創作了數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響中國音樂幾十年。他的音樂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嚴肅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藝術創造性,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發展指出了方向,樹立了中國音樂創作的榜樣。其主要著作如下:
1932年 :《進行曲》(口琴曲)、《圓舞曲》、《天倫之愛》(歌舞曲)
1933年 :《開礦歌》、《飢寒交迫之歌》、《賣報歌》
1934年:《走出攝影場》、《一個女明星》、《雪飛花》、《翠湖春曉》、《一個女明星》、《雪花飛》、《翠湖春曉》、《僉蛇狂舞》、《昭君和番》、《賣報之聲》、《小野貓》、《打磚歌》,((碼頭工人),《苦力歌》、《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飛花歌》。
1935年:為《義勇軍進行曲》作曲,隨後為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去日本學習。其他代表作還有《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長江》、《采菱歌》、《鐵蹄下的歌女》、《義勇軍進行曲》,《無題(雷)》,《小工人》,《傷兵歌》、《白雪歌》、《採茶歌》、《茶山情歌》。
聶耳是第一個寫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革命者;第一個為中華民族和中國的勞苦大眾寫歌並在歌曲中創造了中國無產階級形象的作曲家;第一個用電影音樂喚起民眾用築起血肉長城的電影音樂家和用群眾歌曲的形式傳達革命理想的作曲家;第一個用藝術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第一個用兒童歌曲的形式呼喚新中國的作曲家。
『陸』 聶耳在什麼情況下創作了國歌的
1934年田漢(右)與聶耳合影 新華社發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劇作家田漢作詞;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創始人聶耳作曲。這首歌原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影片《風雲兒女》描寫的是「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的東三省,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一些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線。田漢在寫完這部電影故事以後,便遭反動派逮捕,主題歌詞是寫在一張香煙的錫箔襯紙上。聶耳主動拿去歌詞,在他去日本前完成歌譜初稿,到日本後不久,把歌譜全部完成寄回。歌曲隨電影的放映,更由於救亡運動的開展,流傳於全國每一個角落,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
「文革」中,由於田漢被打倒,歌詞不讓唱了,《國歌》只能由樂隊演奏。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義勇軍進行曲》新詞。改定國歌歌詞後,各方面對此一直有不同意見,要求恢復國歌原來的歌詞。直到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撤銷1978年3月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新詞,恢復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參考資料:1934年田漢(右)與聶耳合影 新華社發
『柒』 冼星海、聶耳創作藝術歌曲的成就。
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創作了數百首音樂作品和大量的音樂論文,主要作品有:交響樂《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三百件,含四部大合唱、兩部歌劇音樂、兩部交響樂、四部交響組曲、兩百餘首歌曲、十餘首器樂曲等。先後發表有《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三十餘首音樂論文。 《拓荒歌》《犧盟大合唱》 《小孤女》 《心頭恨》《楊柳枝詞》《夜半歌聲》《贊美新中國》《在太行山上》《戰時催眠曲》《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做棉衣》 、《熱血》《青年進行曲》《怒吼吧黃河》《牧歌》《民族解放》《茫茫的西伯利亞》《路是我們開》《梁紅玉》《九一八大合唱》《江南三月》《黃河之戀》《黃河》《婦女進行曲》《反攻》《到敵人後方去》《打倒汪精衛》《別情》《保衛黃河》《「三八」婦女節 》《「滿洲」囚徒進行曲 》《保衛盧溝橋墩》《拉犁歌》《二月里來》《救國軍歌》《莫提起》《贊美新中國》《誰來跟我玩》《游擊軍》《生產大合唱》《追悼歌》《頂硬上》。
聶耳一生共創作有37首歌曲(包括歌劇《揚子江暴風雨》中的4首歌曲),都是在他死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在從事多方面活動的同時所寫的,其中為數較多的優秀之作,也是具有歷史價值的不朽的珍品。
在聶耳的歌曲創作中,反映工人階級生活和斗爭的歌曲佔有較大比重。1933年8月發表的第1首作品便是《開礦歌》(田漢詞,影片《母性之光》插曲)。在這首歌曲中,他將民間勞動號子里1人領唱、眾人和腔的形式引進了電影歌曲創作。隨後,在1934年元旦首映的影片《大路》里,又創作了《開路先鋒》(孫師毅詞)和《大路歌》(孫瑜詞)。這兩首歌以其鮮明的典型形象和富於獨創的藝術形式,表現出聶耳創作技巧的成熟,是兩首成名之作。此後他陸續創作有《碼頭工人歌》(蒲風詞)、《新女性》(孫師毅詞)、《打長江》(田漢詞)等一些優秀的工人歌曲。在這些歌曲中的幾種工人形象,都得到了准確、鮮明、生動的音樂表現,他們是正在覺醒、正在崛起的新時代的主人。這些肩負著歷史的重擔,英勇地奮起斗爭,並對未來充滿勝利信心的工人階級形象,也正是中國偉大的民族精神的寫照。聶耳是中國音樂史上第1個成功地塑造出工人階級英雄形象的作曲家。
聶耳創作的歌曲中,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幾首進行曲風格的愛國歌曲,這是他的歌曲中影響最廣的一部分。包括《畢業歌》(田漢詞,影片《桃李劫》主題歌)、《前進歌》(亦名《苦力歌》,田漢詞,歌劇《揚子江暴風雨》插曲)、《自衛歌》(唐納詞,影片《逃亡》主題歌)以及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田漢詞,影片《風雲兒女》主題歌)等。這些歌曲以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號召性音調,斬釘截鐵般果敢的節奏,勇往直前無所阻擋的氣勢,有力地表現了處在深重災難中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戰斗的革命精神,從而在群眾中迅速而廣泛流傳。
聶耳還創作了一些抒情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飛花歌》(孫師毅詞,影片《飛花村》主題歌)、《塞外村女》(唐納詞,影片《逃亡》插曲)、《鐵蹄下的歌女》(許幸之詞,影片《風雲兒女》插曲)、《告別南洋》和《梅娘曲》(均為田漢詞,話劇《回春之曲》插曲)等。這些歌曲傾訴了飽經憂患的中國人民的苦難與不平,但它們不是無望的呻吟,而是在感情的深處蘊藏著堅韌的毅力,在抒情中飽含著剛健的美感。這使他的抒情歌曲在同時代的抒情歌曲中顯現出新的特色。此外,聶耳還創作過一些反映兒童生活的歌曲,其中最傑出的一首便是著名的《賣報歌》。歌中那為困苦生活而沿街奔走叫賣的報童形象,是那樣生動、真切,令人喜愛和同情。
聶耳歌曲創作的傑出成就是他自覺地運用新的創作方法的結果。他從開始創作之日起,就對生活和藝術抱有一種新態度。他能立足於現實,預見到未來,在層層的壓迫下看到抗爭的烈焰,在無邊的黑暗中預見到燦爛的明天。因此,他的歌曲在深刻揭露現實生活中矛盾的同時,始終洋溢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態度,他在歌曲的藝術形式上作了創造性的革新。他的歌曲既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又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既有鮮明的形象特徵,又有嚴密的組織結構。這種結構與陳規束縛的框格絕然不同,而是與音樂形象融合無間的嶄新的形式、嶄新的韻律。正由於此,他第一次使中國群眾歌曲提高了藝術價值,奠定了這種體裁的歷史地位。
『捌』 聶耳、冼星海還創作了什麼歌曲
聶耳:《大路歌》、《開路先鋒》、《畢業歌》、《新女性》、《碼頭工人歌》、版《前進歌》、《打長權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曉》等民族器樂曲,都是這一年完成的。1935年,寫下了《梅娘曲》、《慰勞歌》、《塞外村女》、《自衛歌》、《鐵蹄下的歌女》
冼星海:《運動會》,《戰歌》,《救國軍歌》,《在太行山上》,《游擊軍》,《江南三月》,《到敵人後方去》,《軍民進行曲》,《生產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