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名人茶趣
我很辛苦的 給我分吧。。。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淵遠流長。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與我國人民生活關系密切,自古至今,有許多名人與茶結緣,不僅寫有許多對茶吟詠稱道的詩章,還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軼聞。
唐代陸羽,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經》,流傳千古,後世尊為「茶聖」。陸羽取水極為講究,煮茶必佳泉。他將煮水分為三個階段:一沸、二沸、三沸。認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當鍋邊緣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
唐朝詩人盧仝飲茶有個奇特的規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則就會喝醉。他在《飲茶歌》中曾這樣描繪:「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明代湖州司馬馮可賓一生茶壺不離手。他喜歡自斟自飲,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品味出其中樂趣。即使是客人來了,他也是每人發一把小壺,任他們自飲。
現代文學家中,愛好飲茶的人頗多,其中不少人對茶文化很有興趣。 魯迅妙論茶 魯迅愛品茶,經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客居廣州時,曾經贊道: 「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因此,當年廣州陶陶居、陸園、北園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跡。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論:「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郭沫若題詠名茶 郭沫若從青年時代就喜愛飲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對中國名茶的色、香、味、形及歷史典故很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長沙品飲高橋茶葉試驗站新創制的名茶———高橋銀峰,大為贊賞,寫下《初飲高橋銀峰》詩: 「芙蓉國里產新茶,九嶷香風阜萬家。 肯讓湖州誇紫筍,願同雙井斗紅紗。 腦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來眼不花。 協力免教天下醉,三閭無用獨醒嗟。」 老舍品茗著《茶館》 當代著名文學家老舍是位飲茶迷,還研究茶文化,深得飲茶真趣。他多次說過這樣精闢的話:「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在在喝茶藝術方面,日本人卻走在我們前面了」。他以清茶為伴,文思如泉,創作《茶館》,通過對舊北京裕泰茶館的興衰際遇,反映從戊戌變法到抗戰勝利後50多年的社會變遷,成為飲茶文學的名作,轟動一時。 品茶行家秦牧 當代作家秦牧的故鄉廣東澄海縣屬潮汕地區,當地「功夫茶」習俗名播中外。他從小接觸功夫茶,練就過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當時任羊城晚報副總編的秦牧與廣州各報總編一起,被集中在廣州一座幹校接受審查,「老總們」都有飲茶習慣,大家突發奇想,要對各自所帶茶葉評出高低,推舉秦牧為評茶師。秦牧還寫有《故鄉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懷著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傳奇的茶俗,廣為傳誦。 葉君健獨鍾茶飲 當代著名作家葉君健從年輕時起就愛好飲茶,在重慶大學教書時,常與友人去茶館喝茶聊天,特別喜歡品四川的沱茶。他說: 「中國美好的東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種。它既高雅,又大眾化。中國人的生活,除柴、米、油、鹽、醬、醋以外,還必須有茶。」
劉少奇同志的家鄉是湖南寧鄉縣花明樓,這里的人民好飲一種煙熏茶。受此影響,劉少奇也特別喜歡喝煙熏茶。解放後家鄉人給他捎上一包茶葉到北京,他如獲至寶,工作疲倦時,只要喝上一口這種煙熏茶,他就會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毛澤東同志也喜歡喝茶還有吃茶渣的習慣。當年曾與詩人柳亞子在廣州茶樓里一邊品茶,一邊探討革命真理,後來他的詩中便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之句。
毛澤東吃茶:毛澤東一生精於品茶,曾寫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的詠茶名句。他最喜歡喝的是杭州龍井茶,習慣也很特別,不僅要喝,還要把茶杯中茶渣放到嘴裡津津有味地咀嚼。
周恩來吃茶:周恩來吃茶不像毛澤東要每每把茶渣放到嘴裡咀嚼,但有一次到龍井茶產地視察時,得知茶農炒500克「特級龍井」要采4萬多個嫩芽時,不忍把茶渣倒掉,風趣地說:「龍井味道好,要把它全部消滅掉。」
朱德迷茶:朱德不僅愛飲茶,外出視察凡遇茶園、茶場,必去參觀,有時還要題詠。在江西廬山植物園,他詠道:「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
魯迅論茶:魯迅愛茶,經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當年客居廣州,稱「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年特別感覺。」
郭沫若詠茶:郭沫若不僅是品茶行家,對名茶的歷史典故也非常熟悉,每到外地,總是把品茶看做是生活的一大樂趣。他的詩篇中與茶有關的有多篇,如《陪外賓到武夷山與黃山欣賞名茶名勝》、《題文君井》等。他在廣州北國酒家曾賦詩:「北園飲早茶,彷彿如在家;瞬息出國門,歸來再飲茶。」
許次紓茶趣:明代許次紓在他的《茶趣》中說:「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
Ⅱ 名人與茶的故事
1、周總理的茶之佳話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毛主席將200克大紅袍作為珍貴禮物送給尼克松。尼克松有些納悶,對泱泱大國之「小氣」不免心生疑竇。
此時,在毛主席身邊陪著的周總理察覺到尼克松迷惑不解的神情,馬上迎上前解釋道:「總統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給您了!」尼克松聽了更加困惑不解:「這是怎麼回事?」
於是,周恩來指著精美罐子中裝著的武夷岩茶大紅袍,對尼克松總統說:「總統先生,武夷大紅袍是中國歷代皇家貢品,一年總產量只有八兩,主席送您四兩,正好是『半壁江山』呀!」
尼克松總統一聽,覺得周恩來說得幽默風趣,大家都開心地笑開了。就這樣,四兩武夷大紅袍茶葉作為國禮,成就了一段大國外交佳話。
2、毛主席愛吃茶
毛主席嗜好是茶葉和香煙,並且精於品茶,老人家終身不離茶水,曾揮毫寫下-「飲茶粵海未能忘」的名句。據毛澤東生活管家吳連登回憶說,主席唯一在生活上的要求就是要有煙和茶!
而且毛主席喝完茶水後還將茶葉咀嚼一番,吃得津津有味。這個吃茶習慣,是他青少年時期在家鄉農村養成的。
3、朱德總司令寫茶詩
朱德總司令不僅喜歡飲茶,還喜歡為茶寫詩。朱德同志一生日夜操勞國家大事,仍然能活到九十多歲,其長壽的賽決取決於諸多因素,其中喜歡飲茶是重要原因之一,他尤其喜歡廬山雲霧茶,他曾在廬山上寫過一首飲茶表達飲茶.
4、孫中山鼓勵振興中國茶業
孫中山先生是學醫出身,他認為「茶是最合衛生最優美之人類飲料」。
他說:「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為最有養生者也,故中國窮鄉僻壤,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壽。」
而且他曾呼籲振興中國茶業,在題為《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的講演中談到,「外國人沒有茶以前,他們都是喝酒,後來得到了中國的茶,便喝茶來代酒。以後喝茶成為習慣,茶便成了一種需要品。」
5、魯迅喝茶享清福
坊間有言:魯迅妙論茶,魯迅愛品茶。魯迅先生經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客居廣州時,曾經贊道:「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
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論:「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6、老舍邊飲茶邊寫作
老舍先生認為喝茶本身就是一門藝術,他喜歡一邊喝茶一邊寫作,如果沒有茶,喝多少水都會覺得不解渴。出國或外出體驗生活都不忘隨身攜帶茶葉。
曾經,愛茶如命的老舍新生提出要戒茶要戒茶,原因是因為物價高漲,說道,不管我願不願意近來茶價增高,已經叫我常常起一身小雞皮疙瘩。糧食漲,茶也湊熱鬧可見茶和糧食一樣重要。難怪老舍先生只是叫嚷一陣,並不見它真正的戒了。
Ⅲ 古今名人與茶文化
中國古代名人與茶文化
1、陸羽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季疵,一名疾,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陸羽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因被後人稱為"茶聖"。 陸羽原來是個被遺棄的孤兒。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一天清晨在西湖之濱散步,忽然聽到一陣雁叫,轉身望去,不遠處有一群大雁圍在一起,他匆匆趕去,只見一個棄兒卷縮在大雁羽翼下,瑟瑟發抖,智積禪師念一聲阿彌陀佛,快步把它抱回了寺廟里。隨後,智積禪師為給他起名,就以《易》占卦辭,"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就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用"鴻漸"為字。陸羽在智積禪師的扶育下,學文識字,習誦佛經,並為積公煮茶伺湯。但就是不肯削發為僧。智積為使陸羽聽話,就用雜務來磨煉他,每天讓他打掃寺院,清潔廁所,或練泥糊牆,負瓦蓋屋,直至放牛一百二十頭。陸羽雖然備受勞役,但就是不肯就範。到了十一歲時,他乘人不備,逃出了寺院,到一個戲班子里作了"優伶"。陸羽非常詼諧善辯,雖其貌不揚,而且有口吃的毛病,但他在戲劇中演的丑角幽默機智,常常受到觀眾的歡迎。陸羽在演出實踐中還編寫了名為《謔談》的三卷笑話書籍。唐天寶五年,即公元746年,河南群李齊物被貶,到竟陵來當太字,縣令為太守接塵,便讓戲班子來演出,太守看完後,對陸羽很賞識,於是召見他,贈以詩書,並介紹他到天門西北的火門山鄒夫子那裡去讀書。讀書之餘,陸羽也常為鄒夫子煮茶烹茗。在陸羽二十多歲時,便出遊到河南的義陽和巴山峽川,耳聞目睹了蜀地彭州、綿州、蜀州、邛州、雅州、瀘州、漢州、眉州的茶葉生產情況,後來又轉道宜昌,品嘗了峽州茶和蛤蟆泉水。公元755年夏天,陸羽回到竟陵定居在東岡村。公元756年,由於安史之亂,關中難民蜂擁南下,陸羽也隨之過江。在此後的生活中,他採集了不少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的茶葉資料。公元760年,他來到浙江湖州與僧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結成忘年之交。同時又結識了靈澈、李冶、孟郊、張志和、劉長卿等名僧高士,此間,他一面交遊,一面著述,對以往收集到的茶葉歷史和生產資料進行匯集和研究。公元765年,陸羽終於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在《茶經》初稿寫成之後,陸羽繼續在江浙一帶訪茶,制茶,並對《茶經》不斷進行訂正、補充修改,到公元755年,《茶經》最後定稿。《茶經》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關茶葉科學和文化的系統總結,《茶經》是中國茶葉生產、茶葉文化歷史的里程碑。宋代陳師道在《茶經序》中評論:"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陸羽不僅在總結前人的經驗上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身體力行,善於發現好茶,善於精鑒水品。如浙江長興顧渚紫筍茶,經陸羽品評為上品而成為貢茶,名重京華。又如對義興的陽羨茶,他品飲後認為,芬香甘冽,冠於他境,並直接推薦為貢茶。陸羽又能辨水,同一江中之水,能區分不同水段的品質,他還對所經之處的江河泉水,加以排列高下,分為二十等。對後世影響也很大。陸羽逝世後不久,他在茶業界的地位就漸漸突出了起來,不僅在生產、品鑒等方面,就在茶葉貿易中,人們也把陸羽奉為神明,凡做茶葉生意的人,多用陶瓷做成陸羽像,供在家裡,認為這有利於茶葉貿易。陸羽開創的茶葉學術研究,歷經千年,研究的門類更加齊全,研究的手段也更加先進,研究的成果更是豐盛,茶葉文化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陸羽的貢獻也日益為中國和世界所認識。
2、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祖籍為太原(今屬山西),後來遷居陝西境內 (今陝西渭南東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對自己的愛茶、烹茶技藝十分自信,他在《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中吟到:"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這在他所作的其他詩作中也可得到印證。詩中還多處提到茶與酒、琴的關系。如"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鼻香茶熟後,腰暖日陽中。伴老琴長在,迎春酒不空"。"醉對數叢紅芍葯,渴嘗一碗綠昌明。"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詩,在對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的同時,也為茶史留下了一條重要的資料:"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浮梁,在今江西省景德鎮市北,由此可見唐代已是一個茶葉集散地了。 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兩年任內,他迷戀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與靈隱韜光禪師汲泉烹茗的佳話。白居易以茶邀禪師入城"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而韜光禪師則不肯屈從,以詩簽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飛錫去,恐妨鶯囀翠樓前"。詩中婉然帶諷,白居易則豁然大度,親自上山與禪師一起品茗。杭州靈隱韜光寺的烹茗井,相傳就是白居易與韜光的烹茗處。
3、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論茶的詩文不算多,但卻很精彩。例如,他特別推崇修水的雙井茶,有《雙井茶》詩,詳盡述及了雙井茶的品質特點和茶與人品的關系: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 寶雲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 群不見,建溪龍鳳團, 不改舊時香味色。歐陽修對蔡襄創制的"小龍團"十分關注,他在為蔡襄《茶錄》所作的後序中論述到當時人們對小龍團茶的珍視,已成為後人研究宋代貢茶的寶貴資料。 "茶為物之至精,而小團又其精者,錄序所謂上品龍茶是也。蓋自君謨始造而歲供焉。仁宗尤所珍異,雖輔相之臣,未嘗輒賜。惟南郊大禮致齋之夕,中書樞密院各四人共賜一餅,宮人翦為龍鳳花草貼其上,兩府八家分割以歸,不敢碾試,相家藏以為寶,時有佳客,出而傳玩爾。至嘉佑七年,親享明堂,齋夕,始人賜一餅,余亦忝預,至今藏之。" 《大明水記》是歐陽修論烹茶之水的專文。他在文中對唐代陸羽《茶經》和張又新《煎茶水記》的比較和批判,顯示出了一個學者獨立思考,不隨人後的本色。
4、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蘇東坡是中國宋代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而且對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較深的研究,在他的詩文中,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傳下來。他創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製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蘇東坡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如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再現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是描寫杭州的"白雲茶"。 "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稱頌湖州的"顧渚紫筍"。 而對福建的壑源茶,則更是推崇備至。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這樣寫道: 仙山靈草溫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後來,人們將蘇東坡的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與"從來佳茗似佳人"輯成一聯,陳列到茶館之中,成為一副名聯。蘇東坡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認為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還在《試院煎茶》詩中,對烹茶用水的溫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以沸水的氣泡形態和聲音來判斷水的沸騰程度。蘇東坡對烹茶用具也很講究,他認為"銅腥鐵澀不宜泉",而最好用石
Ⅳ 哪些名人愛茶10位
茶與"茶聖"陸羽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唐代宗時,赴湖州任刺史的李季卿在專風景綺麗的揚州地界,與屬茶聖陸羽不期而遇。李季卿早已聽說陸羽的大名,與陸羽一見如故,言談甚歡,李季卿在吃飯前就提議:「陸君善於品茶,天下聞名。現在我們又能取到名聞天下的南零絕品之水,二妙結合,千載一遇,且不可錯失良機!"於是李季卿又派一名軍士,架著船,拿著一個瓶子,,去取揚子江心南零之水。不一會兒,水取回來了。陸羽用勺子舀動瓶口之水說:「這雖是江水,但不是南零之水,好像是岸邊之水。」取水的將士說:「我親自架舟深入南零取得此水,有好幾百人親眼看見,不敢欺騙大人。」陸羽聽罷,一聲未吭,只是將瓶里水往盤中倒,剩下半瓶時,陸羽讓人趕快停止,說:「從這兒開始才是南零的水啊!」取水的將士聽了此話後大驚失色,跪地求饒說:「我取了南零水架舟回來,舟盪覆半,見水太少,就舀了一些岸邊水把瓶裝滿,先生居然能夠識之,真乃神人也。」......
Ⅳ 中國茶葉方面的名人都有哪些
陸羽,張天福。
Ⅵ 中國十大茶葉名人簡介
中國十大名茶:
祁門紅茶
雲南普爾茶
六安瓜片
凍頂烏龍
君山銀針
武夷大紅袍
黃山毛峰
安溪鐵觀音
西湖龍井茶
洞庭碧螺春
中國十大名花
【名人1】 孔 子
評選理由: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他概括了中國人的基本思想,成為獨創一套信仰體系的鼻祖。他的哲學根基於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範來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觀念,貫穿於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長達兩千年之久,對世界上許多人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名人2】 秦 始 皇
評選理由: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中國皇帝。他在位期間(公元前238~前210),用武力統一了中國,實行了一系列影響廣泛的改革。隨後中國之所以一直保持著文化統一,這些改革是一個主要因素。
【名人3】 成吉思汗(鐵木真)
評選理由:鐵木真九歲時,他父親被一個敵對部落的成員殺害。歲歲月月,家中的倖存者一直在危難和貧困的邊緣上掙扎。這是一個不幸的開端,但是後來鐵木真的境況還更為惡劣得多。年青時,他在一次敵對部落的突然襲擊中被俘。由於怕他逃跑,他們給他脖子上套了一個木枷。但是鐵木真卻在一片原始荒涼的國土上,由一個完全無依無靠、目不識丁的囚犯崛身而起,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人物。
【名人4】 毛 澤 東
評選理由:毛澤東在中國領導共產黨奪取了政權,並在此後的二十七年中,對這個大國進行了其歷史上成效最顯著、意義最深遠的改造。毛澤東在中國政府內顯然是最最重要的人物。
【名人5】 孟 子
評選理由:中國哲學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繼承人。他的學說如在《孟子》中所闡述的,許多世紀在中國頗受崇拜。他常被稱為「亞聖」,即在智慧上僅次於孔子。他大約是孔子後200年間的人。
【名人6】 隋文帝(楊堅)
評選理由:中國皇帝隋文帝(原名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自從那時起,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里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因而基本上是世界強大的國家之一。政治統一帶來的一個重要結果是中國人--大體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比歐洲、中東和世界上大多數其他地區的居民都少受戰爭恐怖的折磨之苦。
【名人7】老 子
評選理由:在卷帙浩繁的中國書海當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國外擁有最多的譯者和讀者,這本書名叫《老子》或《道德經》。《道德經》是解釋道教哲學的主要經文。雖然今天沒有幾個人自稱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沒有哪一位中國哲學家對人類思想的影響象老子那樣廣泛和持久。
【名人8】 岳 飛
評選理由:岳飛,南宋抗金名將,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曾率岳家軍英勇抗金,後被投降派秦檜等人誣陷,被殺害。
【名人9】 祖沖之
評選理由: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歷法,機械製造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並和兒子祖目恆一起導出了球的體積公式,祖沖之在三十六歲時修改了歷法,編制了先進的大明歷。他還設計製造了利用水力磨面的水碓磨,。製造了「千里船」等。
【名人10】 蔡 倫
評選理由:他總結了西漢以來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進造紙術,製成優質紙張「蔡侯紙」。造紙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四大發明之一,對世界文明的傳播有過重要貢獻。
這還有很出名的人:
排名我就不排了,給你列幾個,有興趣你自己排吧。
黃帝、炎帝、蚩尤(祖先級的)
堯舜禹湯(上古明君典範)、桀紂(上古暴君典型)
伊尹、姜太公、周公(上古輔佐名臣)
孔子、老子、孫子……(諸子)
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乾隆(著名皇帝,其中隋煬帝以荒靡出名)
曹操、劉備、孫權、關羽、諸葛亮(都是因為後世的塑造而大大提高了知名度)
岳飛、秦檜(缺任何一個,對方的名氣都不會太響)
呂後、武則天、慈禧(三個女強人)
李自成(造反造出來的名頭)
司馬遷(不僅僅是因為一部《史記》……)
魏忠賢(宦官中名氣最響的,令人馬上聯想到錦衣衛、東廠……)
西施昭君貂蟬貴妃
Ⅶ 中國歷史上喜歡喝茶的名人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淵遠流長。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與我國人民生活關系密切,自古至今,有許多名人與茶結緣,不僅寫有許多對茶吟詠稱道的詩章,還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軼聞。
唐代陸羽,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經》,流傳千古,後世尊為「茶聖」。陸羽取水極為講究,煮茶必佳泉。他將煮水分為三個階段:一沸、二沸、三沸。認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當鍋邊緣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
唐朝詩人盧仝飲茶有個奇特的規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則就會喝醉。他在《飲茶歌》中曾這樣描繪:「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明代湖州司馬馮可賓一生茶壺不離手。他喜歡自斟自飲,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品味出其中樂趣。即使是客人來了,他也是每人發一把小壺,任他們自飲。 現代文學家中,愛好飲茶的人頗多,其中不少人對茶文化很有興趣。 魯迅妙論茶 魯迅愛品茶,經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客居廣州時,曾經贊道:「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因此,當年廣州陶陶居、陸園、北園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跡。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論:「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郭沫若題詠名茶 郭沫若從青年時代就喜愛飲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對中國名茶的色、香、味、形及歷史典故很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長沙品飲高橋茶葉試驗站新創制的名茶———高橋銀峰,大為贊賞,寫下《初飲高橋銀峰》詩: 「芙蓉國里產新茶,九嶷香風阜萬家。 肯讓湖州誇紫筍,願同雙井斗紅紗。 腦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來眼不花。 協力免教天下醉,三閭無用獨醒嗟。」 老舍品茗著《茶館》 當代著名文學家老舍是位飲茶迷,還研究茶文化,深得飲茶真趣。他多次說過這樣精闢的話:「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在在喝茶藝術方面,日本人卻走在我們前面了」。他以清茶為伴,文思如泉,創作《茶館》,通過對舊北京裕泰茶館的興衰際遇,反映從戊戌變法到抗戰勝利後50多年的社會變遷,成為飲茶文學的名作,轟動一時。 品茶行家秦牧 當代作家秦牧的故鄉廣東澄海縣屬潮汕地區,當地「功夫茶」習俗名播中外。他從小接觸功夫茶,練就過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當時任羊城晚報副總編的秦牧與廣州各報總編一起,被集中在廣州一座幹校接受審查,「老總們」都有飲茶習慣,大家突發奇想,要對各自所帶茶葉評出高低,推舉秦牧為評茶師。秦牧還寫有《故鄉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懷著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傳奇的茶俗,廣為傳誦。 葉君健獨鍾茶飲 當代著名作家葉君健從年輕時起就愛好飲茶,在重慶大學教書時,常與友人去茶館喝茶聊天,特別喜歡品四川的沱茶。他說:「中國美好的東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種。它既高雅,又大眾化。中國人的生活,除柴、米、油、鹽、醬、醋以外,還必須有茶。」
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同志的家鄉是湖南寧鄉縣花明樓,這里的人民好飲一種煙熏茶。受此影響,劉少奇也特別喜歡喝煙熏茶。解放後家鄉人給他捎上一包茶葉到北京,他如獲至寶,工作疲倦時,只要喝上一口這種煙熏茶,他就會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毛澤東同志也喜歡喝茶還有吃茶渣的習慣。當年曾與詩人柳亞子在廣州茶樓里一邊品茶,一邊探討革命真理,後來他的詩中便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之句。品茶行家秦牧
當代作家秦牧的故鄉廣東澄海縣屬潮汕地區,當地「功夫茶」習俗名播中外。他從小接觸功夫茶,練就過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當時任羊城晚報副總編的秦牧與廣州各報總編一起,被集中在廣州一座幹校接受審查,「老總們」都有飲茶習慣,大家突發奇想,要對各自所帶茶葉評出高低,推舉秦牧為評茶師。秦牧還寫有《故鄉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懷著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傳奇的茶俗,廣為傳誦。
葉君健獨鍾茶飲
當代著名作家葉君健從年輕時起就愛好飲茶,在重慶大學教書時,常與友人去茶館喝茶聊天,特別喜歡品四川的沱茶。他說:「中國美好的東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種。它既高雅,又大眾化。中國人的生活,除柴、米、油、鹽、醬、醋以外,還必須有茶。」
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同志的家鄉是湖南寧鄉縣花明樓,這里的人民好飲一種煙熏茶。受此影響,劉少奇也特別喜歡喝煙熏茶。解放後家鄉人給他捎上一包茶葉到北京,他如獲至寶,工作疲倦時,只要喝上一口這種煙熏茶,他就會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毛澤東同志也喜歡喝茶還有吃茶渣的習慣。當年曾與詩人柳亞子在廣州茶樓里一邊品茶,一邊探討革命真理,後來他的詩中便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之句! 古代人們就注意利用猴子的靈性,訓練它們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服務。早在明代就開始利用猴子攀岩採茶了。利用猴子採茶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種:
「馴猴採得」。武夷山有名茶曰「大紅袍」。它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深邃的峽谷內一片陡峭的山崖上,古時只有兩株。此茶質地優異、葯效顯著,但是人們沒辦法上去採摘。後來,山民們掌握了猴子善於攀爬的習性,馴服猴子,令其上樹採摘。因馴猴身穿紅色坎肩,於是將此岩茶稱為「大紅袍」。
「擊猴反得」。我國的烏龍茶,首推安溪的鐵觀音,其味芳香喜人,飲後心曠神怡。乾隆六年,王士諒攜茶上京,贈諸京官政要,並經權臣轉呈內廷。乾隆遂見王士諒,垂詢茶史。王士諒奏稱:「此茶發現於觀音石下,身重如鐵,清香神美賽觀音。」乾隆乃賜茶名「南岩鐵觀音」。史傳,最早是居於深山幽谷的僧人每逢茶樹「芽尖細如槍,葉開展如旗」的時節,看到群猴攀爬茶樹嬉戲之機,遂以石頭或者彈弓襲之,引起猴子生氣而折下茶枝反擊,僧人拾取後返回寺廟烘製方得此茶。英國人萊特遜編輯的《茶的醫學》記載:「仙人見一高攀茶樹的山猿,拋以什物,猿大怒,折枝扔下,仙人拾之而歸。」
「義猴償得」。深山猴群過冬時缺少食物,古人乘天寒地凍時節,以食物飼養。聰明的猴子知道人們喜歡喝茶,就於來春採茶報答。杭州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記載:「溫州雁盪山有猴,每至晚春,輒采高山茶葉,以遺山僧,蓋僧嘗於冬時,知猴之無所得食也,以小袋盛米投之,猴之遺茶,所以為答也!」對於茶的葯用價值,猴子知道得比較早。史載三國時代大將鄧艾有一次外出狩獵,射中一隻母猴,母猴懷中的小猴並不逃走,反而急促地將母猴身上的箭拔除,並采了些茶葉嚼爛後敷在母猴的傷口上。鄧艾為之感動,於是將良弓丟掉,發誓再不射殺猴類。
Ⅷ 關於一些茶界名人的具體資料
先說一個,更多的你可以去http://www..com/s?wd=%B2%E8%BD%E7%C3%FB%C8%CB&lm=0&si=&rn=10&tn=sitehao123&ie=gb2312&ct=0&cl=3&f=1&rsp=0看
一代茶宗:陳椽
世界著名的茶學專家、被譽為中國「一代茶宗」的陳椽教授,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廿三日在安徽合肥逝世,享年九十二歲。
六十多年來,陳椽教授在茶業領域里,辛勤耕耘,培養茶業人才,為發展茶業科學事業,提高茶業生產水平,著書立說,作育英才,桃李滿天下,不啻在中國茶業史,乃至於世界茶業史上,均增添了光輝的一頁。他親切隨和、平易近人的態度,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育英才 實事求是
陳椽教授一九○八年三月八日生,福建惠安人。一九三○年九月在北京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學習,一九三四年七月畢業。一九五二年由復旦大學調至安徽大學農學院任茶葉系主任、副教授。一九五四年安徽農學院獨立建院,任茶業系主任、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省高等教育學術委員會委員。一九四六年參加中國農民黨,一九五○年轉為中國農工民主黨、歷任支部組織委員、支部書記、省農工民主黨二作委員會常務委員;一九五二年起任省政協第一、三屆委員,四、五、六屆常務委員、中國農學會委員、安徽省農業科學研究會委員、安徽農學會常務理事、顧問,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顧問、安徽省茶業學會理事長、名譽董事長、安徽省科協常委。
陳椽教授從事茶學教育工作六十年來,一直秉持著「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科學態度,立論著書,作育英才,孜孜不倦,在茶學研究上獲得豐碩的成果,被譽為「一代茶宗」。他在鼓勵和教導學生努力學習專業的同時,特別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一直像慈父般地關心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受到學生的愛戴和敬重。
陳椽教授長期從事高等茶學教育,是我國制茶學學科奠基人。早在浙江英士大學和復旦大學任教期間,就為創立茶業教育體系而努力。新中國成立後,更激發了他的工作熱情,從五○年代起他就注重茶業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對茶學學科的專業設置、教學計劃的制定和改進作了大量的工作,並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親自擬教學大綱的制定,課程的設置和生產實習基地的建設,為茶學教學科研正規化作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一九七八年他建議並參與在安徽農學院茶業系創辦全國第一個機械制茶專業。他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結合自己從事教育和科研的實踐經驗,不斷編寫和充實教材,提高教學質量。他學識淵博,曾先後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農業高科技人才。他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許多已成為我國茶業技界、教育界和農業生產、企業和管理部門的中堅力量。他把畢業精力獻給了茶學教育事業,直至臨終前仍在關心和指導茶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潛心研究 著作等身
陳椽教授思路開闊,思維敏捷,終身勤於筆耕,著作等身。早在四○年代浙江英士大學任教時,就編著了我國第一部較為系統的高等茶學教材。抗戰勝利後,受聘到復旦大學任教,先後編著了《茶葉製造學》、《制茶管理》、《茶葉檢驗》、《茶樹栽培》等四部教材。一九四九年後,他四次主編高等農業院校教材《制茶學》以及《茶葉檢驗學》,出版了《茶樹栽培技術》、《安徽茶經》和《炒青綠茶》等專著,即使在「文革」中,也從未中斷過寫作,寫成了《制茶全書》。一九七七他夜以濟日地在病榻上撰寫了國內外第一部茶史專著《茶業通史》和《中國茶葉貿易史》、《茶業醫葯》等三部共一百多萬字的巨著向全國科學大會獻禮,表達了一個知識分子對黨和人民的赤誠之心。之後他又編著《制茶技術理論》、主編《中國名茶研究選集》、《茶葉商品學》、《茶業經營管理學》、《茶葯學》、《茶葉市場學》、《茶葉貿易學》、《茶業經濟學》等近四十部著作,內容涉及「制茶學」、「茶樹栽培學」、「茶葉檢驗學」、「茶史學」、「茶葉經濟學」,為創立上述五個茶學分支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建立完整的中國茶業教育體系、制定教學大綱和各專業的主要教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陳椽教授畢生致力於茶葉科學研究,推動茶業科學和茶葉生產發展,先後發表各方面的研究論文近兩百篇,有些被譯成英法日文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回響,具有深遠的意義。在發表的論文中,論證了中國雲南是茶樹原產地,確立了科學的茶葉分類法,提出了制茶的變色學說,探討了茶樹栽培技術,研究了茶葉檢驗理論,茶業發展史和中國茶文化,探討了我國茶業經濟,並就各個時期我國茶業生產的形勢,國際市場的變化及存在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他首先倡導發展名優茶,並在八十高齡時仍深入茶區,指導茶農、恢復和創至名茶,足跡遍及全國主要茶區,對推動我國茶葉科技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陳椽教授不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同時又是一位熱心公益事業的社會活動家。他是中國茶葉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安徽省茶業學會的創始人,他對茶葉學術活動、科普工作及國際學術交流,都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贏得了國內外茶業界的廣泛贊譽和高度評價。
鞠躬盡瘁 名垂青史
半個多世紀以來,陳椽教授一直為振興中國的茶葉事業而努力奮斗。他先後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並榮獲優秀教育成果獎。一九九○年榮獲國家教委金馬獎。英國《世界農業科學家名人錄》、《世界科學家》(亞洲分冊)、印度《世界名人錄》,國內的《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中國當代農業科技專家名錄》、《當代中國科技名人成就大典》、《中國當代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大辭典》、《中國農業網路全書》等國內外近二十部名人傳記都收錄了他的名字和成就。
茶文化是優美的傳統文化,陳椽教授常鼓勵後進要將古今中外有關茶文化發展的書籍、札記、系統論述介紹給各國學者,並要勇於批判國際上和國內的古今中外學者的對茶文化不正確的言論,然後把兩岸學者近來研究的有科學理論、有說服力的成果,向外公開發表,使國內外學者口服、心服。他說∶「凡貫徹百家爭鳴方針,必須旗鼓相當,真刀真槍,道名指姓,直接了當。團結是在批惡揚善的原則上講團結。有些人重感情,輕原則,隱惡揚善;有些人,怕人家揭露他痛處,拿團結為擋箭牌。其實這兩種人都為人所不齒的。」這段話將陳椽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與實事求是的性格表露無遺。 陳椽教授的一生,是開拓茶域的一生,著書立說的一生,教書育人的一生,他的仙逝是我國茶業界的巨大損失,哲人雖已逝,典型在夙昔,吾人在感懷陳椽教授的同時,更應秉持他追求真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無畏精神,為茶界奉獻一己之力。
他從事茶學教育工作六十年來,一直秉持著「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科學態度,立論著書,作育英才,孜孜不倦,在茶學研究上獲得豐碩的成果,被譽為「一代茶宗」。
Ⅸ 有關茶的歷史名人
有關茶的歷史名人:
1、茶聖陸羽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
2、別茶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對茶很偏愛,幾乎從早到晚茶不離口。他在詩中不僅提到早茶、中茶、晚茶,還有飯後茶、寢後茶,是個精通茶道、鑒別茶葉的行家。
白居易喜歡茶,他用茶來修身養性,交朋會友,以茶抒情,以茶施禮。他的別號「別茶人」,是在《謝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詩中提到的,詩中說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茶十片火前春;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3、茶仙蘇東坡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東坡視茶境為仙境,並沉醉於茶,寄身於茶,蘇東坡愛茶也愛女人,故有「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軾注重品茶的物外景意,把茶作為溝通自然,內省性情,品味人生的修煉手段,並主張「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典型的茶藝人生,以茶悟慧而入詩入畫,他隨緣自適,樂觀豁達,圓融貫通,自由自在,在茶中品出人格精神,生命體悟和胸襟抱負,並為後人留下無數的精神食糧,不愧為茶仙。
4、茶神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英雄的悲歌,茶人的愛國情懷。
陸游酷愛茶也愛詩,以茶悟詩而言志,著有一萬多首詩,其中有300多首茶詩,詩人把茶當作一門悟的藝術和品的文化。到83歲時還寫下了「桑薴家風君勿實,他年猶得作茶神」,詩人希望陸羽的茶道代代相傳,自己下輩子還當茶神。
5、茶怪鄭板橋
鄭板橋(1693-1766),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揚州八怪之一清茶里悟人生,頂峰之極,悟出了「難得糊塗」!鄭板橋的畫怪,書也怪,「曲曲溶溶漾漾來」,穿沙隱竹破莓苔,此間清味誰分享,只合高人入茗杯。這世間珍品只配高人享用,他與其朋友的愛茶,愛竹,愛梅、愛蘭、愛石、愛紫砂來顯其君子之得。
鄭板橋也是寫茶聯最多之人,「汲來江水煮新茗,買盡清山當畫屏」,「香文古鼎把九個,日著新茶兩三碗」,「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但若是我們也用茶品悟一下板橋的人生,就是「糊塗」而真,見怪不怪了!
Ⅹ 列舉三位名人及其對茶文化的貢獻
歷代名人與茶的故事
轉載自:福寶閣茶樓網站——歷史名家
皎然
皎然,唐代一位嗜茶的詩僧,不僅知茶、愛茶、識茶趣,更寫下許多饒富韻味的茶詩。與茶聖陸羽詩文酬贈,成為「緇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討飲茶藝術,並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風氣,對唐代及後世的茶藝文化的發展有莫大的貢獻。
白居易所寫的茶詩極多,然而在白居易之前,唐代亦有一位嗜茶的僧人,寫過許多茶詩,數量並不亞於白居易,他——就是皎然,皎然不僅愛茶、知茶、識茶趣,更常與茶聖陸羽以詩文酬贈唱和,成為莫逆,共同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風氣,對唐代茶文化的發展有莫大的貢獻。
博學多識 為文清麗工詩
皎然,俗姓謝,字清晝,湖州長城(今浙江吳興縣)人,是南朝宋山水寫實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生卒年不詳,大約活動於上元、貞元年間(公元760~804年),是唐代著名詩僧,早年信仰佛教,天寶後期在杭州靈隱寺受戒出家,後來徙居湖州烏程杼山山麓妙喜寺,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為道友。皎然博學多識,不僅精通佛教經典,又旁涉經史諸子,為文清麗,尤工於詩,著作頗豐,有《杼山集》十卷、《詩式》五卷、《詩評》三卷及《儒釋交遊傳》、《內典類聚》、《號呶子》等著作並傳於世。
結識茶聖陸羽 成為莫逆之交
陸羽於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後來到吳興,住在妙喜寺,與皎然結識,並成為「緇素忘年之交」。(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皎然傳》載:「出入道,肄業杼山,與靈澈、陸羽同居妙喜寺。」又陸羽《自傳》:「……與吳興釋皎然為緇素忘年之交。」)
後來陸羽在妙喜寺旁建一茶亭,由於皎然與當時湖州刺史顏真卿的鼎力協助,乃於唐代宗大歷八年(公元773年)落成,由於時間正好是癸丑歲癸卯月癸亥日,因此名之為「三癸亭」。皎然並賦《奉和顏使君真卿與陸處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以為志,詩雲:「秋意西山多,列岑縈左次。繕亭歷三癸,疏趾鄰什寺。元化隱靈蹤,始君啟高誄。誅榛養翹楚,鞭草理芳穗。俯砌披水容,逼天掃峰翠。境新耳目換,物遠風煙異。倚石忘世情,援雲得真意。嘉林幸勿剪,禪侶欣可庇。衛法大臣過,佐游群英萃。龍池護清澈,虎節到深邃。徒想嵊頂期,於今沒遺記。」其詩記載了當日群英齊聚的盛況,並盛贊三癸亭構思精巧,布局有序,將亭池花草、樹木岩石與庄嚴的寺院和巍峨的杼山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清幽異常。時人將陸羽築亭、顏真卿命名題字與皎然賦詩,稱為「三絕」,一時傳為佳話,而三癸亭更成為當時湖州的勝景之一。
皎然與陸羽情誼深厚,可從皎然留下的尋訪陸羽的茶詩中看出,《往丹陽尋陸處士不遇》:「遠客殊未歸,我來幾惆悵。叩關一日不見人,繞屋寒花笑相向。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蕭蕭愁暮蟬。行人無數不相識,獨立雲陽古驛邊。鳳翅山中思本寺,魚竿村口忘歸船。歸船不見見寒煙,離心遠水共悠然。他日相期那可定,閑僧著處即經年!」陸羽隱逸生活悠然自適,行蹤飄忽,使得皎然造訪時常向隅,詩中傳達出皎然因訪陸羽不遇的惆悵心情,以情融景,更增添心中那股悵惘之情。《賦得夜雨滴空階送陸羽歸龍山》:「閑階雨夜滴,偏入別情中。斷續清猿應,淋漓侯館空。氣令煩慮散,時與早秋同。歸客龍山道,東來雜好風。」在送陸羽回龍山的詩中,語雖含蓄,卻情深義重。《訪陸處士羽》:「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何山賞春茗,何處弄春泉。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賞春茗」、「弄春泉」、「悠悠一釣船」寥寥數語,將陸羽隱逸時的生活情調鮮明勾勒出來。從皎然與陸羽交往期間所寫下的許多詩句中,除了可以了解到這兩位「緇素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誼外,這些詩作更可作為研究陸羽生平事跡的重要資料。
不欲多相識 逢人懶道名
皎然淡泊名利,坦率豁達,不喜送往迎來的俗套,《贈韋早陸羽》:「只將陶與謝,終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識,逢人懶道名。」詩中將韋、陸二人比作陶淵明與謝靈運,表明皎然不願多交朋友,只和韋卓、陸羽相處足矣,「不欲多相識,逢人懶道名」,其個性率真若此,大有陶淵明「我醉欲眠,卿且去。」的真性情。
品茶是皎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嗜好,《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喜見幽人會,初開野客茶,日成東井葉,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嘉,投鐺涌作沬,著碗聚生花。稍與禪經近,聊將睡網賒。知君在天目,此意日無涯。」友人元晟送來天目山茶,皎然高興的賦詩致謝,敘述了他與陸迅等友人分享天目山茶的樂趣。《湖南草堂讀書招李少府》:「削去僧家事,南池便隱居。為憐松子壽,還卜道家書。葯院常無客,茶樽獨對余。有時招逸史,來飯野中蔬。」飲茶、讀書、飯野蔬,生活型態雖然簡單,卻是皎然養生的秘訣。
此外皎然亦與陸羽一樣關心著茶事,《顧渚行寄裴方舟》:「我有雲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鶗鴃鳴時芳草死,山家漸欲收茶子。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採茶時。由來慣采無遠近,陰嶺長兮陽崖淺。大寒山下葉未生,小寒山中葉初卷。吳婉攜籠上翠微,蒙蒙香*罥春衣。迷山乍被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家園不遠乘露摘,歸時露彩猶滴瀝。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來勝金液。昨夜西峰雨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女宮露澀青芽老,堯市人稀紫筍多。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采之長太息。清冷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詩中詳細地記下了茶樹生長環境、採收季節和方法、茶葉品質語氣後的關系,層層相扣,是研究當時湖州茶事的史料。
俗人多泛酒 誰解助茶香
陸羽的《茶經》,為唐代中期茶文化和茶文學的創作起了倡導作用,而陸羽的「緇素忘年之交」皎然更是這一時期茶文學創作的能手,皎然的茶詩、茶賦鮮明地反映出這一時期茶文化活動的特點和詠茶文學創作的趨向。《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詩中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飲風氣,俗人尚酒,而識茶香的皎然似乎獨得品茶三昧。《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湯衡、海上人飲茶賦》:「晦夜不生月,琴軒猶未開。城東隱者在,淇上逸僧來。茗愛傳花飲,詩看卷素裁。風流高此會,曉景屢徘徊。」將描寫了隱士逸僧品茶吟詩的閑雅情趣。他有一首《飲茶歌送鄭容》,詩雲:「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雲宮人不識。雲山童子調金鐺,楚人茶經虛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常說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盪憂栗。日上香爐情未畢,亂踏虎溪雲,高歌送君出。」詩中皎然推崇飲茶,強調飲茶功效不僅可以除病祛疾,滌盪胸中憂慮,而且會踏雲而去,羽化飛升。
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雲:「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全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飄沬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加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瓮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此詩為皎然同友人崔刺使共品越州茶時的即興之作,詩中盛贊剡溪茶(產於今浙江嵊縣)清郁雋永的香氣,甘露瓊漿般的滋味,並生動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與盧同《飲茶歌》有異曲同工之妙,全詩旨亦在倡導以茶代酒,探討茗飲藝術境界。皎然在茶詩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鮮明藝術風格,對唐代中晚期的詠茶詩歌的創作,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皎然是陸羽的一生中交往時間最長、情誼亦最深厚的良師益友,他們在湖州所倡導的崇尚節儉的品茗習俗對唐代後期茶文化的影響甚鉅,更對後代茶藝、茶文學及茶文化的發展產生莫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