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科舉制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制度發明
寒門學子想要出頭只有參加很公平的科舉制度,才有可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那麼科舉制度是不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制度發明?
科舉制度主要考的是經義、進士、法律、文字、算學。到明朝只設進士一科。清襲明制,但也開過特製(特別科),如博學鴻詞科、翻譯科、經濟科等。除此之外,科舉考試重中之重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
每個考生只有熟讀儒家名著,才有機會躍過龍門,在這樣的背景下,天下學子紛紛以儒家「忠君愛國」和「忠孝仁義禮智信」為立世之根本,讓天下學子團結在一起,有利於文化的交流。
盡管科舉制度最終沒有發展成民主制度,導致中國近代落後,但其在歷史上的先進性是無庸質疑的。李約瑟提出的中國四大發明僅僅是從物質技術層面考察中國人的創造發明,但中國人在國家管理制度上的最大發明毫無疑問是科舉制度,保證了中國社會長期穩定有序發展。
Ⅱ 科舉是誰發明的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 隋煬帝時科舉形成
希望採納
Ⅲ 中國最偉大的發明是不是科舉制
顯然不是,我認為科舉只是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
科舉始創於隋朝,開始設進士、明經回二科取士答,唐隨隋制,並增設明法、明字、明算諸科,但是還是以進士、明經為主。進士科重文辭,明經科重經術。自武則天以後,進士科最為社會所看重,當然,進士科不僅考詩詞歌賦,而且還要考時務策等,明經科就相當於現代的背詩填寫。唐朝的進士科和明經科是每年都要舉行的。到了宋朝,宋神宗在王安石的建議下廢除明經科,只保留了進士科。這時候的進士科不考詩詞歌賦了,考的是經義,經義就是八股文的雛形,他是王安石用來統一士大夫的思想,為他的變法成功做准備,其中論策還是保留下來了。明清時候,開始了八股文的考試。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的口氣,這個就是所謂的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當然,到了殿試還是有測溫考試,這個是皇帝主持的。
科舉制度雖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卻是下層百姓進入上層社會的唯一機會,所以中國一直沒有所謂的貴族,三百年皇帝輪流坐,後來科舉制傳入歐洲。
Ⅳ 隋朝哪個皇帝發明科舉制!拜託各位大神
▲隋朝——復中國古代制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據史載,開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
記得採納啊
Ⅳ 被譽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制度發明-科舉制,究竟有何獨特魅力
科舉制度極大地促進了階級流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社會矛盾。同時,由於科舉制的存在,也就給了有志和各種能人有了上升的渠道,能夠給統治者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輸送,進一步促行政發展,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
而由於科舉制地不斷發展,也就直接導致了官員文化水平地直接提高,也只是因為他們需要經過多重考試,所以經過選拔後的人才也就很優秀了,這些人在平時的政務處理中也能夠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也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Ⅵ 隋文帝發明科舉制並沒有那麼偉大,他只是為了奪權
是的,不過首先需要聲明一點,此處「奪權」並非是奪皇權,而是奪取官員任命權!這樣一說,整個問題就豁然開朗了。
一、首先需要說隋朝時期的官員任命權
隋朝時期的官員任命權是由州郡長官自行選拔,層層向上推舉的。因為在當時文化人實在很少,每個地方有知識文化的人也就那麼些,那麼這些文化人在當地自然是有一定的名氣和聲望的。在被地方官員層層推舉之後,由朝廷任命委職。
不過雖然朝廷急需人才,但是這么亂來肯定不行,廣納賢士也只不過是為奪取官員任命權的一個借口。皇帝要取得官員任命權,相當於從地方豪臣口中奪食,他們肯定不答應。
所以隋文帝先以科考為理由獲取部分官員任命權,而由於當時的文化人太少,能夠在科舉中獲取官職的人就更少了。所以在初期,那些地方豪臣並沒有意識到危險。然而等到,全國范圍性的開展教學制度,皇帝徹底拿下官員任命權之後,那些地方豪臣再後悔也沒用了。
Ⅶ 科舉考試是誰發明的
正式開始的是隋煬帝,不過隋文帝也為科舉制奠定的基礎。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後,廣大中小地主的勢力得到加強,要求做官參政的願望也愈加強烈。科舉制度不但能滿足這種願望,而且能更廣泛地發掘、籠絡人才,因此成為政府選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舉制度開始系統和完善起來。在政府各級學館學習的生徒和不在學館的普通讀書人都可參加科舉,此外還有現任官員參加的科考等。
科舉考試中,常見的科目有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科,稍後又開設了制舉和武舉。考中進士只是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下一步還要經過吏部選試合格,才被授予官職。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舉制度有了進一步的變化、發展。科舉考試中,常見的科目有進士科、制科、詞科、明經、三史、明法、童子、武舉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進士、明經等科考試一般分為州試、省試、殿試三級。省試、殿試通過以後,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職。
(7)發明功名擴展閱讀
從西漢到南北朝的察舉時代,以推薦為主,考試還只是一種輔助手段。那時的考試內容有兩項:讀書人考試經學,在朝官吏考試章奏。此後薦選時代的考試內容變化不多。
到了以考選為主的科舉時代,舊的考試內容被逐漸豐富。唐朝進士錄取以詩賦為重,從而促成了唐詩的空前繁榮。到了宋元兩朝,經義逐漸取代詩賦成為一種主要的考試內容。明、清科舉考試分量和難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為一種考試的文體格式逐漸發展定型。
總之,中國古代選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不外乎經學(家法、帖經墨義,經疑、經義)與文學(詩賦)。在察舉時代,經學、文學分途;科舉時代,兩者漸漸合一。
Ⅷ 為什麼科舉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科舉制度的影來響是廣泛的源.對外而言,現代西方國家的文官考試制度就是對中國科舉制度的借鑒和發展;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等都對科舉所體現出的平等和公平原則驚嘆和折服.
美國漢學家卜德在《中國思想西入考》一書中認為科舉是「中國贈予西方的最珍貴的知識禮物」.越南、朝鮮更如中國一樣是科舉社會;日本也曾經學習採用過科舉制度.對內而言,「科舉制對維護中國的統一和保持一個令人尊敬的文明水準,起了比任何其他制度更大的作用」.科舉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塑造了中國人的性格.中國歷史社會的方方面面無不留下了科舉的烙印.科舉造就了中國的讀書人群體.他們的性格就成了中國人性格的集中體現.中國人性格中,憂國憂民的士大夫精神,蔑視其他行業的崇尚讀書觀念,寧可個人奮斗而不求集體解放的個人主義觀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宗族觀念,當官以求富貴的官本位觀念,都與科舉制度密不可分.可以稱之為「科舉性格」.這種性格既有積極方面,也有消極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