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了饃

誰發明了饃

發布時間:2020-12-22 22:34:06

『壹』 饃頭誰發明的!!!!!!!!

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七縱蠻將孟獲,使孟獲終於臣服。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 軍隊車馬准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眾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蠻軍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遂生一計,即命廚子以米面為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顆人頭。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 從此,在民間既有了「饅頭」一說,諸葛亮也被尊奉為麵塑行的祖師爺。明代郎瑛在其筆記《七修類稿》中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諸葛亮創始的饅頭,畢竟裡面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復雜且花費較多。於是,後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現在的饅頭。而有餡的,則成為包子。
各地關於饅頭和包子的稱呼
目前,中國在江浙滬地區,仍然把帶餡不帶湯的饅頭叫做「饅頭」,而不帶餡的叫做「白面饅頭」。而「包」是指帶湯的。如蘇州湯包。這和北方不一樣。北方話中,帶餡的即為「包子」,不帶陷的叫做「饅頭」。

『貳』 肉夾饃誰發明的

肉夾饃」的叫法是古漢語的倒裝句式(相關知識見中學語文課本),其意為「肉夾於饃中」。外地人首次聽說肉夾饃,都認為是病句,肉怎麼能夾饃?這就是與古漢語有關了,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老百姓無需文縐縐地講之乎者也,加上西安人性急,直爽,省去"於"字,喊起來便當,就像吃面不嚼一樣,有快就有慢,聞名天下的羊肉泡饃,吃時就不能著急,掰饃時正是與朋友敘舊聊天的機會。饃講究是掰的越小越好,掰饃不要用機器,這樣汁湯調味方可入饃,吃時不能用筷子來回攪動,否則鮮味大減,也不易保溫,講究的吃法從周圍一層一層一點一點"蠶食",佐以香菜、糖蒜和辣醬能提味調鮮,有外地朋友稱,吃了半輩子牛羊肉,從未有過這么豐富的體驗。肉夾饃,實際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回味無窮。臘汁肉歷史悠久,聞名中國,配上白吉饃,有著中式漢堡的美譽,揚名中外,深受人們喜愛。臘汁肉夾饃由三十多種調料精心配製而成,由於選料精細,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具有色澤紅潤,氣味芬芳,肉質軟糯,糜而不爛,濃郁醇香,入口即化的獨特風味。(二)以前人們叫「肉夾饃」為「饃夾肉」,方言聽起來像「沒夾肉」「沒夾肉」,沒夾肉怎麼辦?就一心急,叫成了「肉夾饃」,聽起來也好多了。

『叄』 第一個肉夾饃是什麼時候誕生的,是誰做的!

【臘汁肉夾饃由來】據史料記載,臘汁肉在戰國時稱為"寒肉",當時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製作臘汁肉了,秦滅韓後,製作工藝傳進長安。文昌門內的館子命名為秦豫肉夾饃,隱喻著自己是正宗的臘汁肉名店。臘汁肉的做法是:選用上等硬肋肉,用鹽、姜、蔥、蘋果、蔻仁、丁香、枇杷、桂皮、冰糧、大香等20多種調料湯煮而成,煮湯者是歷代流傳下來的陳湯,較少加水,樊記臘汁肉其所以有名,與已有近80年歷史的臘汁湯密切相關。據說是從清代小販畢仁義作坊買的,而畢仁義作坊的陳湯是從他曾祖父那裡傳接的,當然火工也需特別講究,地道的臘汁肉色澤紅潤,酥軟香醇,肥肉不膩口,瘦肉滿含油,配上熱饃夾上吃,美味無窮。【肉夾饃的傳說】樊記臘汁肉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其色澤紅潤,氣味芬芳,肉質軟糯,糜而不爛,濃郁醇香,入口即化。素有「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含油」的贊語,用白吉饃夾臘汁肉,更是別有風味。俗稱臘汁肉夾饃。 臘汁肉,在戰國時代稱「寒肉」。當時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製作,秦滅韓後,製作技藝傳至秦地長安,世代流傳至今。其實,「寒肉」發展至今之臘汁肉,基本上屬於鹵汁肉類。早在《周禮》一書中提到的「周代八珍」中的「漬」就是它。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的「臘肉」製法,與今天臘汁肉的製法基本相同。只是現在的選料、製法更為講究。西安樊記臘汁肉歷史悠久。相傳,唐朝時期,長安城東有位姓樊的官宦人家,為人正直。那年陝南遭受水災,不少人逃至長安。樊家開倉放糧,救濟難民。一天,樊老爺拜朝回府,行至東門外,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小伙跪在一屍體旁放聲痛哭。經打問,才知他隨母逃難至此,不幸母親身亡,無法安葬。樊老爺十分同情,命家人幫助安葬了老母,並贈銀百兩,讓其謀生。十年後,小伙經營臘汁肉發了大財。為報樊府之恩,借樊老爺80壽辰之機,用百株花椒樹木料,做成棺木。再從10頭生豬身上剔下500斤精肉,烹製成上等臘汁肉放進棺內,密封後送進樊府。樊老爺壽辰吉日,客人甚多,對棺木沒有在意。由家人抬入後院柴房,一放就是幾年。後來,樊老爺冒犯了朝廷,被削職為民,滿腹怨恨,一病離開了人世。沒過幾年,家產也變賣一空,樊家生活日趨艱難。這時,家人稟告老夫人,柴房內有一棺木,可變賣度日。不料幾個人去抬棺木卻抬不動。樊夫人有些詫異,命人打開察看。原來是滿滿一棺木臘汁肉。香氣四溢,色澤鮮嫩。她讓家人拿一些上街去賣,一時便賣完了。吃到的贊不絕口,沒吃到的感到遺憾。這消息不脛而走,登門買肉的越來越多。樊家就在門口開了戶門面,生意非常興隆。眼看棺木中的臘汁肉即將賣完,生活又將沒有著落。樊夫人出了個主意:買些鮮肉,用棺木中的肉汁(湯)煮成新的臘汁肉,仍然保持著原味。樊家便長期開起了臘汁肉鋪,名氣也越來越大。

『肆』 饅頭是誰發明的

在高承《事物抄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

拓展資料

饅頭,又稱之為饃、饃饃(僅限於晉語、閩方言有此稱呼),中國傳統麵食,以麵粉和水發酵後蒸制而成,外形通常是半球形、長方體,大小從直徑4厘米左右到直徑15厘米左右均有。中國北方傳統上以饅頭(華北、東北、西北地區)或面條(西北、華北、中原)作為主食。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由此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饅頭,如白面饅頭,玉米面饅頭、菜饅頭、肉饅頭、生煎饅頭、油炸饅頭,叫法也不盡相同,北方也有稱之為蒸餅、炊餅、餑餑、饃等,江南一帶則只有「饅頭」一說。

饅頭有利於保護胃腸道,胃酸過多、脹肚、消化不良而致腹瀉的人吃烤饅頭,會感到舒服並減輕症狀。

『伍』 先有肉夾膜還是先有漢堡會叫漢堡是因為是漢人發明的嗎

漢堡全稱漢堡包 是外文音譯過來的 和德國的一個名叫漢堡的城市有點淵源內

肉夾饃的容歷史比較長,肉夾饃里的肉的做法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而漢堡包的出現應該也就是一百多年的事情 兩者關於起源的關聯應該不大 但是有趣的是肉夾饃在英文里的表述是「chinese hamburger」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了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