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對中華傳統美德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自古以來,中國這個泱泱大國就有著非常多的傳統美德,這些傳統美德讓我們擁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優良的品質,讓我們是世界文明中走在前列,但是隨著年代的發展,很多傳統美德已經不能在包含現今所有的看美好品質,所以傳統美德需要擴充,更需要創新,更加需要不斷去豐富它的內涵。
最後電影中那個違反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沒有尊老愛幼的女主在大眾的咒罵中,跳河自殺了,這就是所謂的傳統美德對人無形的綁架,明明女主患了癌症,更加需要那個座位,可很多人認為年輕人必須給老年人讓座,所以,傳統美德必須要創新,需要跟得上現在的時代。
② 什麼是傳統文化創造性發展和創造性轉換的主渠道
文化在今天的發展,不外乎兩種形式:一是依靠自身動力新陳代謝,革故鼎新,謀求發展;二是積極進取,對外開放,吸收包容中外優長,以達到創新發展的目標。傳承文化的方式,也不外是兩種途徑:一是盡可能完整地保護傳統文化生態,以文獻檔案的方式作用於當下;二是有選擇地汲取闡發,與當代文化相融以傳續發展。中華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其在今天的繁榮發展,正如
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選編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其中,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創造發展並形成於農耕文明時代的中華傳統文化充滿著豐富的智慧和優秀的精華,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尤其是在思想倫理、道德價值觀、行為操守等方面具有積極的現實作用。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民族特色,追求時代精神,主動吸收他人成功的文化經驗成果,發展現代科技,創造現代文化形式,在與世界其他國家和而不同、既合作又競爭的歷史進程中尋求具有自身特點的發展之路成為必然選擇。
③ 怎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但經過改造仍然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部分,既不是全盤繼承,也不是全部拋棄,而是推陳出新,進行創造性轉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現代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它不是傳統文化的簡單重復和模仿,而是結合當前、面向未來的創新、創造和再生。所謂推陳,即立足於當代,揚棄那些不適合今天需要的東西;所謂出新,即對這一層次的傳統文化進行清理和提煉,並積極創造新的內容和形式,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2,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繼承和保護就是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即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3,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必須積極加以繼承,進行創新性發展,使之不斷發揚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民族文化的靈魂。
繼承與弘揚這種民族精神,在當前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應不斷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所形成的優良傳統中汲取力量,對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積極加以繼承,並不斷進行創新性發展。
將現代內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當代中國精神,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凝聚和激勵中華民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
(3)妨礙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高度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
這些方針闡明了在新時代我們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是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針,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一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二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三是要努力去實現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傳承、發展這種傳承;四是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徵。
首先就是找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其實,傳統本身就具有著生動性,但傳統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久遠,歲月的變遷,空間的轉換,可能使它的生動轉變或減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種生動的文化,這時,就要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動的部分進行「修復」。
④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怎麼區分最好分別舉個例子
中華傳統文化的振興,傳統文化創造性和轉化的一些小。
⑤ 五四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性是什麼
五四運動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第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群眾愛國運動。它的斗爭對象直指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表現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史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發動了群眾,工、商、學聯合起來,農民也有部分參加了,實際上揭開了全民族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序幕。
第二,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和軍閥統治的黑暗,同時進一步提高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促進了全國人民對改造中國的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也促進了新思潮的蓬勃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第三,五四運動既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又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從此,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等,這些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民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還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上、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局限性:
新文化運動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同時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傾向,導致這一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於新文化運動領導者的階級局限性和思想認識的局限性。新文化運動的前期領導者是資產階級中先進的知識分子。他們忽視、輕視人民群眾,把運動只限制在少數知識分子的圈子裡,所以新文化運動沒有普及到人民群眾中去,沒有和政治運動緊密結合,這就減少了它的實際效果。他們的世界觀、方法論還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方法論。這種階級和思想認識上的局限性,決定了他們提不出切合實際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給中國人民指出正確的道路。
由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全盤否定傳統文化,使「五四」運動後的教育、文學缺乏傳統文化的繼承,製造出「文化的怪胎」。然而「五四」運動又有著豐富的文化蘊含。盡管當時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也是順應了歷史潮流,起過積極的作用。五四新文化運動值得肯定的一點是其本身是非暴力的。
西方文化與傳統儒家文化是可以很好共存的,日本、韓國就是例證。「五四」運動很激進、很過分,數典忘祖,毀滅傳統文化,使中國不再像中國。極左派利用其激進的口號,鼓吹平均主義的小農式烏托邦。五四運動後期思想之迅速向左轉五四新文化運動應對20世紀激進主義泛濫負責。這個運動激進地「全盤反傳統」,造成中國文化的「斷裂」「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是中國現代化不能順利實現的重要原因。
我認為五四文學革命運動激進地「全盤反傳統」,造成中國文化的「斷裂」,妨礙「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後果十分惡劣。
「文化激進主義在五四時代形成了第一個高峰」,主要表現為以「打倒孔家店」為口號的全盤否定儒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激烈態度,而「五四」時期這種「要求徹底打倒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激進主義,正是使中國現代與傳統文化斷裂。「五四」文學革命造成文學斷裂後果,我在其局限性里也已經談到過。正如一個銀幣有正反兩面,任何事物在有好的一面的同時,必定也會有壞的另一面。誠然新文化運動主張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是社會的進步,可是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因為做過了頭變成了「好心做壞事」。就我自己而言,雖然我覺得白話文比用文縐縐的古文來表達更方便,不需要斟字酌句。但是,古文所講究的不是更精闢,更讓我們沉迷嗎?否則,今天我們也不會去欣賞那唐詩宋詞,研究那詩經楚辭了。雖然我們今天所言的是比古文更為簡單,然而簡單非簡潔。閱讀過古文的人都能明白,古文中只用只言片語就能把意思表達出來,而且往往比白話文更為精闢獨到。我相信這是迄今無法到達的境界。中國,一個有著幾千年禮樂文化的國家,那是多少前人所積累下來的財富啊!如今,也只能感而嘆之了。
我們必須肯定五四運動的積極意義。可是,我還是很遺憾,今人再也不能有如前人般如畫的生活,作出那麼美好的篇章了。「五四」因其激烈的反傳統造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斷裂,造成了現代中國人不識古字、不通古文、道德傳統淪喪、人文精神失落……不過這終究已是事實,我們別無選擇,只能繼續走自己的路。
⑥ 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
二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比如當我們版找到了民間傳承權的關於「老姑草」的霧凇傳說後,我們才真正地找到了這個傳統文化的生動內涵;
三是要努力去實現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傳承、發展這種傳承;四是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徵。首先就是找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其實,傳統本身就具有著生動性,但傳統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久遠,歲月的變遷,空間的轉換,可能使它的生動轉變或減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種生動的文化,這時,就要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動的部分進行「修復」。修復,不是臆造和改變,而要到生活中去,搶救傳統文化,保護優秀的部分,並按照其生動的內涵恢復傳統的本意,這就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比如吉林的霧凇,這是美麗的自然景觀,它是生動的自然傳統,但光是自然的生動和美麗,還只是人們視覺的生動,當我們找到了唐代詩人對霧凇的記載和描寫後,我們才找到了文化的生動,那麼這時,我們才從傳統的視覺生動,進入到了傳統的文化生動,而這時,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文化對接,才真正開始了。那就是要到傳統文化中去尋找生動傳承的可行性,其實就是有「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文化。
⑦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談談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可以用現代科技知識來理解傳統文化。回
從刀耕火種答,天圓地方,四大發明,到人類登上太空,月球,蛟龍潛海。
從孝道為人,和諧社會,從道法自然到養生保健,從兵法詭計,到法制文明。
從修身治國平天下,到參加聯合國事務。
⑧ 如何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型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簡答題
要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增強對中華傳統美德基本問題的認知能力,是實現中華傳統美德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邏輯起點。中華傳統美德,指的是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積淀流傳下來的、有益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優秀道德遺產。
對中華傳統美德基本問題的科學認知,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前提和基礎。要深入挖掘和闡發傳統道德體系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中華傳統美德,善於在挖掘中華傳統美德的主要內涵和基本精神上下工夫,善於在發掘中華傳統美德的主要功能和當代價值上下工夫。
(8)妨礙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這種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和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起碼的行為准則。
進行道德建設既要大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優秀傳統,也要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優秀成果,還要激發人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創造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觀念。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發揚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優良道德。中國傳統美德規范、引導著人們的行為和精神追求,同時又在新時代人們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必須使之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⑨ 怎樣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
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要立足於當代生活實踐。
要不尚空談,腳踏實地,從身邊從小事從自身做起。
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激發道德意願、情感,增強責任,培育踐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