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創造性組織教學內容
(一)以核心內容的教學為基礎。創造性使用教材,常常會對教 材的內容進行新的整合, 而這樣的整合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忽視核心 內容教學。核心內容是教學的主要任務,也是創造性使用教材的所必 需尊重的。核心內容教學得不到落實,整個教學就會架空。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遵循課程標準的要求。課程標準是課 程發展的方向,是課程教學目標的具體化,體現課程對學生的基本要 求,是教師教學的依據。課程標准中規定的基本素質要求是教材的靈 魂,也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的靈魂。無論教學如何設計,無論評價如 何開展, 都必須圍繞著這一基本素質要求服務, 都不能脫離這個中心。 無論是教材、教學還是評價,出發點都是為了課程標准中所規定的那 些素質的培養,最終的落腳點也都是這些基本的素質要求。 (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讀懂教材內涵。讀懂教材的內涵十分 重要。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一些教師上課既沒有廣度,更沒有深 度,平淡而乏味。究其原因,有一個「習慣性」的問題。長期以來, 教材就是教師的「教本」,學生的「學本」,是教學活動的依據,具 有絕對的權威性。老師習慣於講教材,讓學生學教材。現在,則要打 破教學中過分依賴教材的做法。教材所呈現給老師、學生的範例,只 起到示範和開闊思路的作用,不能照本宜科、照圖講圖。教材面對的
是全國不同地區、不同水平的學生,所呈現的事物具有局限性,不可 能與各地的實際狀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完全吻合。 教師不要機械地理 解教材,被教材所束縛,應根據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掌握和 進行再創造。 (四)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從學生實際出發的需要。 從「新課標」 課程性質和基本理念中可以看出,新課程尊重學生個體的生命價值,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成為主體; 新課程更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 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 性; 新課程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 對老師的教學活動提出更高的要求, 所以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把新課標
B. 創造性教學的目的和目標
目的是教學生在實際事物中想到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告訴學生用這樣的公式這樣的步驟計算出來的結果就是最後的結論,結果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換個實際問題就懵了。
C. 幼兒園教師進行創造性教學活動設計 選擇坐所任教學科撰寫教學設計,如選著一篇課文或選擇一個知識點等
需要幫忙可以找我,祝好運。
D. 如何理解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
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區別:
含義不同:
1) 課程標准通常包括了幾種具有內在聯系的標准,主要有內容標准(劃定學習領域)和表現標准(規定學生在某領域應達到的水平)。
廣義上,課程目標定位於教育與社會的關系,視角比較大,涵蓋是全層次的。包含了: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
2) 教學目標一般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科學技術社會環境四個方面提出某一課期望達到的目標。
或者理解為:課程目標是指導課程設置、編排、實施和評價的整個過程的准則,也是課程自身性質和理念的體現;
教學目標即教學目的和要求,專指課程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預期。通過一個特定教學過程(如一節課),學生的學習結果可以是某種知識、某種技能、也可以是某種觀念、態度的形成或獲得。
2.指導對象不同:
課程目標指導整個課程;教學目標只是指導某一課的過程。兩者的指導范圍大小有差異。
3. 概括程度不同:
課程目標較為抽象,是對科學課程上的宏觀指導;教學目標較為具體,是對教學細節上的要求。
4. 實施主體不同:
1)課程目標的實施主體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門、課程指導機構、師資培訓基地、教材與教學參考書的編寫者與審核者、學校的專業教師和教輔人員以及全體接受課程教育的學生。
2)教學目標的實施主體只包括擔任課程教學任務的專業教師、教輔人員以及全體接受課程教育的學生。課程目標的實施主體更廣。
5. 靈活程度不同:
1)課程目標往往是國家教育管理部門組織有關專家研討、推敲的結果,一旦被確定不會輕易改動,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2)教學目標往往是由任課老師根據自己對課程的理解和實際教學情況來確定的,某堂課甚至某個教學活動環節上的教學目標都是可以靈活調整的。
兩者的密切聯系:
提出或指定的依據相同。
兩者的教學大綱所限定的范圍和各科教材內容所應達到的深度為依據,都必須服從,服務於培養新人這個總目標。
2. 教學所起的作用相同。
兩者都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都對落實教學大綱、制定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內容、明確教學方向等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3.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課程目標對日常教學工作進行導向;教學是實施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教學目標是對課程目標的細化。
總結:綜上所述,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是既有區別又有密切聯系,把握好它們之間的關系,有助於我們提高教學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分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具有整體性、階段性、持續性、層次性和遞進性。
分類:
廣義的課程目標:在廣義上的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於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是一個比較大的視角,涵蓋面是全層次的。
它即是教育意圖,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又包含年級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
2. 狹義的課程目標:在狹義上的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於教育內部的教育與學生的關系,是一個相對狹窄而具體化的視角,它的涵蓋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標」。
在狹義上,課程目標不包含「教育方針」,只包含「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課程目標直接受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的制約和影響,是我們對於課程與教學預期的結果。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既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相聯系,又不同於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
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課程目標;二是課堂教學目標;三是教育成才目標。
E. 瑞吉歐的教育課程。課程目標
該教育體系所追求的目的是兒童愉快、幸福、健康的成長,其中,主動性、創造性被視為愉快、幸福、健康的前提與核心。
F. 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有什麼關系
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它規定了某一教育階段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以後,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期望實現的程度,它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
課程目標有助於澄清課程編制者的意圖,使各門課程不僅注意到學科的邏輯體系,而且還關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以及課程內容與社會需求的關系。
(6)創造性課程目標擴展閱讀:
課程目標分類:
1、行為取向性目標:是期待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它具有導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勵功能與評價功能。行為目標具體、明確,便於操作、評價,對於學習以訓練知識、技能為主的課程內容較為適合。行為目標取向的課程目標理論主要有泰勒的課程目標理論和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
2、生成性課程目標:不是由外部事先規定的目標,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目標,它關注的是學習活動的過程,而不是像行為目標那樣重視結果。考慮學生的興趣、能力差異,強調目標的適應性、生成性。
3、表現性課程目標:指在教育情境的種種遭遇中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關注學生的創造精神、批判思維,適合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程安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課程目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課程內容
G. 課程目標編制的三種取向是什麼
1、行為目標取向
行為取向的課程目標是期待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它具有導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勵功能與評價功能。行為目標具體、明確,便於操作、評價,對於學習以訓練知識、技能為主的課程內容較為適合。
2、生成性目標取向
生成性目標不是由外部事先規定的目標,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目標,它關注的是學習活動的過程,而不是像行為目標那樣重視結果。考慮學生的興趣、能力差異,強調目標的適應性、生成性。
3、表現性目標取向
表現性目標,指在教育情境的種種遭遇中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關注學生的創造精神、批判思維,適合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程安排。
課程目標編制是指為了完成一項課程計劃而進行的整個過程,它包括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階段。
盡管課程系統千差萬別,編排它們卻總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和程序,總要把思想上、觀念上的東西加以具體化,經過若干過程和步驟,最終形成所期望的課程結構。這一過程或步驟就是課程目標編制。嚴格地講,課程目標編制是一種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技術。課程目標編制理論或技術是專門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驟,科學地編制課程並使之形成某種結構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