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候風地動儀」,它的發明者是
候風地動儀」,它的發明者是::::張衡
❷ 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地動儀是由東漢張衡發明的。張衡除了地動儀之外還發明了候風銅鳥和演示主要星體位置的渾天儀。
《後漢書》記載該儀器曾經測出有地震,官員立即上奏皇帝,但當時京師洛陽並無感到地震,立時遭眾臣誹議。幾日後六百里快馬來報,證實隴西(即現時甘肅省南部)發生地震,眾人乃信服。
構成
地動儀以青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上飾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在八個主要方位上各有一口含銅球的龍頭。龍頭的正下方,各有一仰頭張口的青銅蟾蜍,對准龍頭。當某一方向傳來地震時,此方向的一個火龍吐珠,正落入蟾蜍口中,發出巨響,報告發生地震,其他七隻龍頭不為所動。根據口含銅珠的蟾蜍的方位,可知地震發生的方向。
(2)候風地動儀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復原的候風地動儀
根據後漢書里的196個字,考古學家王振鐸花了5年的時間,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於1951年制出他理解的候風地動儀。其外型的8條龍為明清風,顯得比較華麗。當年美國尼克松總統來訪時,曾贊賞有加。而唐山大地震時,由於其製作原理錯誤,所以其未能展現該有的功能。
後人們重新解讀了「關」、「機」二字(關為「門閂」、機為一種「杠桿機關」),認為地動儀應為「懸垂擺原理」所操控,研究人員按此復原,最終在多次地震中進行檢測並取得了成功。新近復原的候風地動儀採用圓柱體直桶腰,8條龍僅有龍首,線條簡單,8隻蟾蜍背部朝內頂起儀器,嘴巴朝外向上張開。此外,19世紀的英國和日本學者也曾嘗試復原地動儀。
2007年,有報道稱大韓民國將候風地動儀列為文化遺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然而此報道正文中並沒有「地動儀申遺」的內容,只是提到韓國將候風地動儀印在韓元紙幣上。事實上,10000韓元紙鈔上所印的古代儀器是韓國高麗大學博物館所收藏的渾天時計(又名渾天表,韓國第230號國寶)的內部結構,不是地動儀,與中國古代的渾天儀也有所不同。
❸ 候風地動儀和地震觀測是誰發明的
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由中國東漢時期天文學內家張衡(78~139年)於漢順容帝陽嘉元年(132年)製成。
候風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其外形像一個大酒樽。地動儀裡面設有精巧的結構,主要有豎立於儀體正中的「都柱」(相當於一種倒立型的震擺)和「都柱」周圍同儀體相連接的「八道」(8組杠桿機械)。「八道」分別置於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8個方向上。在樽的外面相應地設置8條口含銅珠的龍,每個龍頭下面都有一隻蟾蜍張口向上,一旦發生地震,「都柱」因受到震動而失去平衡,這樣就會觸動「八道」中的一道,使相應的龍口張開,銅珠即落入相應的蟾珠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時間和方向。
據史料記載,候風地動儀曾成功地記錄了發生於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發生在甘肅臨洮一帶的一次地震,從而證明了它的准確性和可靠性,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觀測得知地震發生方位的實錄,類似的儀器,在歐洲到公元1703年才試製成功。
❹ 候風地動儀是誰造的
在中國科學史上,沒有什麼比候風地動儀更為引人注目。它的發明者是東漢大科學家張衡。
《後漢書·張衡傳》詳細記載了張衡的這一發明: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顯然,所謂候風地動儀,是用來測報地震的儀器。圍繞這一名稱,學界曾有不同意見。一種認為候風地動儀包括了候風儀和地動儀兩種儀器,「候風儀」是用於測風的,「地動儀」才是用於測地震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所謂「候風」,即是「候氣」,古人認為地震是由於地「氣」變動所引起的,所以叫「候風地動儀」。從引文來看,「候風地動儀」應為一件儀器,而不是兩件。這里我們把它作為一件儀器進行介紹。
根據引文,「候風地動儀」製成於東漢陽嘉元年(132年),是用青銅鑄造的。儀體形狀就像漢代酒樽。樽上裝飾有篆文山龜鳥獸之形,樽的內部立一根銅柱,張衡稱之為都柱。都柱周圍有八條滑道,稱為「八道」。儀體的外部裝有八條龍,分布在八個方位,龍口各含銅丸一個,龍頭下方各放置一個張口向上的銅蛙(蟾蜍)。儀體內部裝有機關,與體外龍頭相連,一旦發生地震,機關被觸發,龍口打開,銅丸落入銅蛙口中,發出聲音,使掌管人知曉,並能判明地震來源的方向。
顯然,地動儀是利用物體慣性製成的儀器。張衡通過自己巧妙的設計,使地震時儀體與都柱之間產生相對運動,利用這一運動觸發儀內機關,從而將地震報出。張衡地動儀的靈敏度很高,《張衡傳》列舉了一個具體例子:曾有一次,地動儀朝向西邊的那條龍突然吐丸,但當時洛陽城裡並無震感,人們議論紛紛,都說地動儀不可靠。過了幾日,送信人來到洛陽,報告說甘肅發生了大地震,大家這才信服了地動儀的精妙。
❺ 候風地動儀是東漢 什麼時候發明的用途
候風地動儀是東漢陽嘉元年發明的,是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
由中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發明於漢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後漢書·張衡傳》詳細記載了張衡的這一發明。
候風地動儀用精銅製作而成,員徑八尺,漢八尺約合當今之一米八-九的樣子,其外形像一個酒樽。地動儀裡面有精巧的結構,主要為中間的都柱和它周圍的八套牙機裝置。候風裝置候風擺的周圍與8組牙機機械裝置之一部關相互靠近。
此處為底座上的溝槽,叫八道。工作原理是侯風擺運動到關的位置觸發牙機。就是記載的「施關發機」施讀音易四聲。再機發吐丸。在樽的外面相應地設置8個龍首,口含小銅丸,每個龍頭下面都有一隻蟾蜍張口向上。
如果有地震被檢測,都柱之內侯風擺則輕微擺動,此即可觸發牙機。使相應的龍口張開,小銅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時間和方向。牙機的觸發需求小到可以在地震波第一時間運作,稱為合契若神。
(5)候風地動儀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結構分析構造
早在南北朝時,北齊信都芳撰《器准》,隋初臨孝恭作《地動銅儀經》,都對之有所記述,並傳有它的圖式和製作方法。可惜的是唐代以後,二書均失傳。今人的研究則以王振鐸之說影響最大。王振鐸根據前人的猜測,討論了地動儀內部可能有的各種結構,最後推斷都柱的工作原理與近代地震儀中倒立式震擺相仿。
具體說來,都柱就是倒立於儀體中央的一根銅柱,八道圍繞都柱架設。都柱豎直站立,重心高,一有地動,就失去平衡,倒入八道中的一道。八道中裝有杠桿,叫做牙機。杠桿穿過儀體,連接龍頭上頜。都柱傾入道中以後,推動杠桿,使龍頭上頜抬起,將銅丸吐出,起到報警作用。
推斷: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的張衡地震儀模型,就是根據王振鐸的設計復原的。但是,也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志超就曾對倒立擺結構提出過異議,他以全新的視角,提出了自己對候風地動儀的理解(參見李志超,《天人古義》,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中國湖南省南縣職業中專學校教師黃佑軍在教研教改中進行了「教學中的科研」嘗試,對慣性擺結構提出不同意見,他依據古代地聽技術,提出了自己對張衡地動儀的詮釋。
❻ 候風地動儀是誰發明的:請問地動儀是什麼原理銅珠掉出
據歷史記錄,候風地動儀是我國漢代科學家張衡發明的檢測地震發生的儀器,當年的構造實際已經失傳,推測是由一根立柱在地震波傳來時倒向傳來方向而擊動機關使銅珠吐出,另有一種推測是一個懸垂裝置引發,兩者爭論較大,據說後來有關研究人員以懸垂裝置得以「復原」成功。具體可查閱有關文章。
❼ 誰發明的地動儀他是哪個朝代(年代)的
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創造了地動儀。
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內比較頻繁。容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經過多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每條龍頭的下方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7)候風地動儀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意思是,地動儀用尚好的銅建鑄而成,蓋好上面的蓋子頂部隆起,像極了酒杯,用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間有柱子,旁邊有8個通道,用來發射機關。
在《後漢書·張衡列傳》中,流傳下來的雖只有零星的文字記錄,但直到現在,其和製造人張衡一同,仍被視為中國古代偉大科技發明的典範,並且進入教科書之中,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據史料記載,候風地動儀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殆盡。而現在出現在教科書中的圖片,實際上是上世紀50年代一位叫王振鐸的古代科技史學家根據史籍復原而出的概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