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電腦發明鼻祖

電腦發明鼻祖

發布時間:2021-08-09 03:26:02

❶ 是誰發明的電腦

電腦是誰發明的,嚴格說起來很難界定。 計算機(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若沒有前人的設計概念,也沒有計算機的發明,所以計算機是誰發明的還有點難界定。

❷ 電腦是誰發明的

是誰發明了計算機?
一般人會說,是美國人摩徹利和埃卡特基。他倆1946年發明了當時稱為「埃尼亞克」(ENIAC)的計算機。
其實,這是誤解。計算機的正宗發明人應該是一位名叫康拉德・楚澤的德國人。2010年6月22日,是楚澤的百歲誕辰紀念日。
如今,在其出生地柏林市,有一座楚澤博物館,供公眾參觀並了解他發明計算機的全過程。
一般而言,計算機的發明者理應精通數學。但楚澤的情況卻恰好相反。他喜歡的是畫畫,對數學卻沒興趣。在柏林工業大學,他的專業是土木工程。該專業的大量力學計算經常使他疲憊不堪。有一天,楚澤突然發現,教科書里的力學公式是固定不變的,人們要做的只是向這些公式中填充數據。這種單調的工作可以交給機器來完成!
這一發現,使楚澤走上了發明計算機的艱難歷程。
1935年,楚澤以自己的家為工作場地,獨自一人開始探索計算機的發明和製作。
1938年,楚澤完成了一台純機械計算機Z-1。該計算機最大的貢獻是第一次採用了二進制。在薄鋼板組裝的存儲器中,楚澤用一個在細孔中移動的針,指明數字「0」或「1」。
1939年,楚澤對Z-1進行了改進。在大量使用繼電器的基礎上,他組裝了第二台、電磁式計算機Z-2。
1941年,第三台電磁式計算機Z-3完成。它使用了2600個繼電器,用穿孔紙帶輸入,實現了二進製程序控制。程序控制思想雖然過去也有人提倡,但楚澤是把它付諸實施的第一人。
早在1938年就發明了計算機的楚澤,幾乎被人遺忘了幾十年。直到1962年,他才被確認為計算機發明人之一,並被稱為「計算機之父」。
楚澤已於1995年12月18日在德國黑森州的許恩費爾德市逝世。而就在1995年,比爾・蓋茨拜謁了楚澤。有趣的是,這位即將去世的計算機鼻祖為借計算機而成為世界首富的蓋茨畫了一幅肖像。直到現在,蓋茨還把這幅肖像畫掛在自己的辦公室里。

❸ 世界上第一台筆記本電腦是誰發明的

1996年,美國《電腦雜志》提到康柏於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電腦,重28磅(約合14公斤),這應該算是最早的筆記本電腦雛形。但IBM卻拒絕接受這個說法,堅持認為它在1985年開發的一台名為PC Convertible的膝上電腦才是筆記本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美國人爭吵不休,大洋那邊的日本人也不樂意了。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東芝公司的T1000,這款於1985年推出的產品採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並帶有9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碟,可以運行MS-DOS操作系統。

實際上,之所以會發生「誰製造了第一台筆記本電腦」的爭執,關鍵在於日本人和美國人對筆記本電腦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紀80年代初,IBM開發出個人PC後,人們夢想著開發出一種能夠隨身攜帶的PC產品。1983年,《國家電子》雜志首度提出了「手提電腦」的概念,後來這個概念又演變為「膝上型電腦」,當時包括蘋果、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這種產品。在美國人看來,正是「膝上型電腦」的發展催促了筆記本電腦的誕生。

而在同時期的日本,東芝、松下和索尼等廠商則熱衷於開發一種被稱為「移動PC」的產品,「移動PC」基於IBM PS/2系統,使用外接電源。嚴格來講,當時日本人所開發的「移動PC」更接近於今天的筆記本電腦。尤其是日本廠商在開發「移動PC」的過程中強調便攜性,這與美國人設計那種笨重得需要扛起來才能移動的「膝上型電腦」形成鮮明對比。更為關鍵的是,正是在東芝T1000推出之後,筆記本電腦相關的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才紛紛出現,市場開始全面快速的發展。

2001年,《美國計算機協會學報》在紀念PC誕生20周年的一篇報道中寫了「1985年,東芝推出T1000,第一次給人們帶來了『筆記本電腦』的概念。」它採用OSBORNE1重24磅,價格1795美元。這台電腦採用CP/M操作系統,裝有WRDSTAR字處理軟體,SUPERCALC電子表格軟體,MBASICX編程語言.CBASIC語言等。在硬體方面,它內置了兩個軟碟機,當然沒有光碟機,而且,各種當時的介面一應俱全。

❹ 世界上第一台電腦是誰發明的

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程序控制的電子計算機ENIAC。
1996年,美國《電腦雜志》提到康柏於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電腦,重28磅(約合14公斤),這應該算是最早的筆記本電腦雛形。但IBM卻拒絕接受這個說法,堅持認為它在1985年開發的一台名為PC Convertible的膝上電腦才是筆記本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美國人爭吵不休,大洋那邊的日本人也不樂意了。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東芝公司的T1000,這款於1985年推出的產品採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並帶有9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碟,可以運行MS-DOS操作系統。

實際上,之所以會發生「誰製造了第一台筆記本電腦」的爭執,關鍵在於日本人和美國人對筆記本電腦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紀80年代初,IBM開發出個人PC後,人們夢想著開發出一種能夠隨身攜帶的PC產品。1983年,《國家電子》雜志首度提出了「手提電腦」的概念,後來這個概念又演變為「膝上型電腦」,當時包括蘋果、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這種產品。在美國人看來,正是「膝上型電腦」的發展催促了筆記本電腦的誕生。

而在同時期的日本,東芝、松下和索尼等廠商則熱衷於開發一種被稱為「移動PC」的產品,「移動PC」基於IBM PS/2系統,使用外接電源。嚴格來講,當時日本人所開發的「移動PC」更接近於今天的筆記本電腦。尤其是日本廠商在開發「移動PC」的過程中強調便攜性,這與美國人設計那種笨重得需要扛起來才能移動的「膝上型電腦」形成鮮明對比。更為關鍵的是,正是在東芝T1000推出之後,筆記本電腦相關的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才紛紛出現,市場開始全面快速的發展。

2001年,《美國計算機協會學報》在紀念PC誕生20周年的一篇報道中寫了「1985年,東芝推出T1000,第一次給人們帶來了『筆記本電腦』的概念。」

❺ 請問電腦是誰發明的``高分啊

1946年2月14日ENIAC問世。這是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它給人類帶來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僅就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而言,在10年的服役生涯中,它所進行的運算比有史以來人類運算量的總和還要多。

今天,電子計算機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並引領人類邁入「信息時代」、「計算機時代」、「互聯網時代」。這一切,都肇始於ENIAC。但誰又能想到,當初製造這台計算機的理由僅僅是為了代替200多名疲憊的計算快手。
2月14日,一個特別的日子,空氣都散發著浪漫的氣息。不用多說,這個日子作為情人節已被世界公認。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天還發生過一個重大事件:有人認為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就在這天誕生。

誰是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真正發明者?圍繞這個問題,計算機界紛爭了許多年,甚至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多年來,人們都認定莫齊利和艾克特發明的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但不少人引經論典,認為阿塔納索夫(JohnVincentAtana�soff)和貝利(CliffordBerry)發明的ABC計算機,才是真正的「鼻祖」。

後來,又有新的史料表明,英國於1943年就曾秘密製造出一台專用電子計算機,並在二戰期間建立過殊榮。但這台名為「巨人」(Colossus)的計算機主要用來破譯德軍的密碼,而且很長時間內都屬於高級機密。

今天人們慶祝情人節,沒有誰會去熱衷於考究哪一個來由才權威。我們需要的僅僅是一個統一的日子,讓大家一起慶祝而已。對於電腦的生日也是一樣。

60年前的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ENIAC(The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在費城開始運行,宣告人類從此進入了電子計算機時代。

當年,人們看到的ENIAC不是一台機器,而是滿滿一屋子的龐然大物,密密麻麻的開關按鈕,東纏西繞的各類導線,忽明忽暗的指示燈,人們彷彿來到一間正在開工中的紡織車間。ENIAC有8英尺2高,3英尺寬,100英尺長,總重量有30噸之巨。

那是一個奇異的時代:電子計算機如同十月懷胎一樣,進入呱呱墜地的時刻。許多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統計工作者甚至心理學家,都懷著熱情和決心,紛紛改行轉到研製高速計算機的行列中來。他們中間就有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摩爾工程學院的約翰·莫齊利和他的學生約翰·艾克特。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槍炮的彈道計算和火力表的測試日趨重要。每一個彈道參數都需用幾個不同的微分方程來計算。美國陸軍軍械部為此大傷腦筋,他們為此僱傭了200多名計算快手,還是不夠用。軍方迫切需要開發一種新的計算機器,把計算彈道參數的時間提速到以秒計。為此,軍械部下屬的彈道實驗室找到艾克特和莫齊利,由他們負責研製新的計算機器。

1943年4月,摩爾學院和彈道實驗室達成協議,由摩爾學院開發研製一種新的電子計算設備。同年5月31日,莫齊利提出了總體設計方案,艾克特則負責電路的研製。經過兩年的努力,1945年春天,「ENIAC」已開始試運行。1946年年底,「ENIAC」分裝啟運,運往阿伯丁軍械試驗場的彈道實驗室,開始了它的計算生涯。除了常規的彈道計算外,它後來還涉及諸多的科研領域,如天氣預報、原子核能、宇宙線、熱能點火、風洞試驗設計等。它還為第一顆原子彈的問世出了一把大力。

在1952年,ENIAC是能預測總統是誰的電腦。

50年代,ENIAC第一次為社會公眾所知,是被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租用預測1952年的美國大選結果。選舉之夜,當ENIAC僅僅利用5%~7%的選票就預測艾森豪威爾將贏得勝利時,廣播公司的所有專家卻拒絕報道。苦惱的工程師們只好同意調整機器程序以求與評論家們保持一致。但是,ENIAC依然堅持艾森豪威爾將大獲全勝。當計算機的預測被最後證實時,美國傳媒界轟動了。專家們不得不公開承認ENIAC確實略勝一籌。機器預測艾森豪威爾將獲得438票,實際得票為442票,預測驚人地只有不到1%的誤差率。ENIAC走向輝煌的巔峰。

1955年10月2日,「ENIAC」功德圓滿,正式退休。1945年正式建成以來,實際運行了80223個小時。這十年間,它的算術運算量比有史以來人類大腦所有運算量的總和還要多。

ENIAC退休了,一個全新的電腦時代卻開始了。繼續驅動這個新時代的輪到了晶體管和集成電路。

二戰結束後,貝爾實驗室開始研製新一代的電子管,具體由肖克利負責。1947年聖誕節前兩天的一個中午,肖克利的兩位同事沃爾特·布萊登(WalterBrattain)和約翰·巴丁(JohnBardeen),用幾條金箔片,一片半導體材料和一個彎紙架製成一個小模型,可以傳導、放大和開關電流。他們把這一發明稱為「點接晶體管放大器」(Point-ContactTransistorAm�plifier)。因為發明晶體管,肖克利和另兩位同事榮獲1956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一種用以代替真空管的電子信號放大元件,是電子工業的強大引擎,是計算機革命的關鍵,被媒體和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也因此有人說:「沒有貝爾實驗室,就沒有矽谷。」

世界首個晶體管原型。

20世紀重大的發明創造數不勝數,那麼哪一件是最重要的?必然有不少答案。但是,如果我們將集成電路擺出來,晶體管也要退讓三分。因為通過這項發明,微電子學成了所有現代技術的基礎,也成了IT業發展最核心的動力。在競爭激烈的高科技領域,這樣的發明無疑意味著金錢和榮譽。因此,如同誰是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人一樣,圍繞「誰是集成電路發明人」的問題,也成了一幕富有戲劇性的爭斗。

1959年2月,德州儀器的傑克·基爾比為他發明的「微型電路」申請了專利。與此同時,仙童公司的羅伯特·諾伊斯卻沒有為他的集成電路申請專利,直到1959年7月才補了這一手續。顯然,基爾比擁有第一個專利,但他的設計不夠實用;是諾伊斯的平面處理設計成了後來微電子革命的基礎,但他在專利申請上卻是後手。這場爭執似乎更像是個人的沖突,但是兩人背後的公司卻在整個60年代裡相互控告。最後,法庭也只好一分為二,將集成電路的發明專利授予了基爾比,而將關鍵的內部連接技術專利授予了諾伊斯。兩人也就成為集成電路的共同發明人。

基爾比成了全國聞名的發明家,諾伊斯更是由於創辦了英特爾公司成了傳奇人物。雙方似乎都皆大歡喜,倒是基爾比對「共同發明人」這個詞還心有不甘:「我不那麼樂意,我認為這是諾伊斯博士的說法。」

鬥嘴歸鬥嘴。諾伊斯因為英特爾的成功,名利雙收,成為矽谷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而基爾比也獲得了足夠多的榮譽。2000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基爾比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為信息技術所作出的基礎性貢獻。基爾比分享了近百萬美元的一半。這一次他笑得分外開心和自信,因為除了集成電路,他還是袖珍計算器的發明者之一,擁有60多項美國專利。以小勝大的霍夫

一個想法就可以改變整個世界。有了晶體管,就有了集成電路;有了集成電路,就有了微處理器的發明;有了微處理器,就有了PC之火;有了PC,就有了互聯網騰飛的基礎。這是一環緊扣一環的技術創新之鏈。可以說,ENIAC所開啟的計算機產業主要藉助於三項最重要的發明:一項是貝爾實驗室肖克利等三人發明的晶體管,一項是諾伊斯和基爾比發明的集成電路,另一項則是特德·霍夫1971年發明的微處理器。

微處理器這種機器是如此富於創造性和革命性。一開始,沒人知道拿它來做什麼用。然而,在兩年之內,人們開始認識到微處理器帶來的創新使計算機工業產生了根本的變革。艾克特和莫齊利的巨大工廠開始濃縮進了小小的微型宇宙中。

與前兩項產品的發明者不同,霍夫既沒有享受到巨大的財富,也沒有因此獲得什麼特別的榮耀。霍夫卻很知足:「如果我們沒有在1971年發明『4004』微處理器,那麼別人也會在一兩年裡發明它」。迄今,這位發明人還未得到公眾的充分認識。但是,霍夫的發明如此重要,他完全可以躋身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列。

今天,英特爾董事會主席安迪·格羅夫表示:「這款微處理器在當時代表了英特爾產品的未來,但在最初面市的15年,我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最終,這款微處理器卻成了英特爾商業領域的標志性產品。」

在過去的30年裡,微處理器已經無處不在。僅在2000年一年就發貨3.85億只。Linley分析公司的首席分析師林雷·吉文納普表示:「微處理器的面市對每個人的生活都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這么說毫不誇張。在微處理器發明之前,計算機全都是龐大的『怪獸』。」

到今天,第一台計算機誕生已有57年了。半個世紀中,計算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得計算機處理器和元件越來越小,數量越來越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存儲容量迅速增加。如今,組裝一台萬億次計算機已經十分尋常。

ENIAC誕生在一間巨大的房間里;後來的計算機逐漸走出玻璃房,進入辦公室,占據了我們的桌面;然後,又紛紛走入家庭;今後,電腦將無所不在。ENIAC開啟的事業遠遠沒有抵達終點。

❻ 計算機的鼻祖是誰

當今社會,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運用已經很普遍,它已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離不開的幫手。那麼,最早的計算機是怎麼樣的呢?人們又為什麼要發明製造計算機呢?

1941年,美國政府啟動了一項絕密的研究計劃,研製出一台會高速計算的機器,用於准確計算出炮彈的飛行軌跡和彈著點。

美國軍械部負責這項研製工作,並建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小組,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工程師艾克特和莫奇全權負責。36歲的莫奇提出了計算機的最初設計方案,年僅24歲的艾克特擔任了研製工作的總工程師,小組成員中還有數學家格爾斯坦,邏輯學家勃克斯。經過數年摸索,和無數次的失敗,他們的研製工作終於取得了成功。

1946年2月15日,人類歷史上第一台會計算的機器「埃尼阿克」研製成功。這台最早的電子計算機共使用了1萬8千個電子管,總體積大約有90立方米,機身重達30千克,佔地170平方米,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龐然大物。

雖然機體形龐大,但這台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在當時是最快的。「埃尼阿克」的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比機械式的繼電器計算機快1000倍。它的存儲器是電子裝置,能夠在一天內完成幾千萬次乘法,相當於一個人用台式計算器操作40年的工作量。「埃尼阿克」的一種改進型機器,後來被用於氫彈的計算研製。

「埃尼阿克」也有缺點。因為它是按照十進制進行計算的,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常常需要在十進制和二進制之間進行轉換,相當麻煩。同時,它的程序採用外部插入式。如果要進行新的計算,必須要重新連接線路。有時幾分鍾的簡單計算,也要花上幾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來進行線路連接准備。

盡管如此,「埃尼阿克」的成功問世,為現代計算機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它是人類計算機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1971年11月15日,美國英特爾公司成功研製生產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片微型處理器4004,開創了電子計算機微處理器時代的新紀元。從此,電腦開始走進普通人的生活,並深刻影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

❼ 第一台電腦是誰發明的

馮諾依曼只是提出了一個計算機模型而已。好像一樓的說得對。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
英國在二戰期間傳言也研製出了為破解德軍情報而設計的計算機,在1942年。
但由於是戰時機密,沒有公開。所以也不能被認為是計算機的鼻祖了。
所以還是1946年的那個才是。

閱讀全文

與電腦發明鼻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