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服飾的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的中國服飾介紹及圖解:
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錦 ,山東齊魯的冰紈、綺、縞、文綉,風行全國。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春秋戰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並賦以人格象徵。影響所及,上層人士不論男女,都須佩帶幾件或成組列的美麗雕玉。劍,是當時的新兵器,貴族為示勇武兼用自衛,又必佩帶一把鑲金嵌玉的寶劍。腰間革帶還流行各種帶鉤,彼此爭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緻的用薄如蟬翼的輕紗,貴重的用黃金珠玉;形狀有的如覆杯上聳。鞋,多用小鹿皮製作,或用絲縷、細草編成;冬天皮衣極重白狐裘,價值千金。女子愛用毛皮鑲在袖口衣緣作出鋒,還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質錦綉手套,無不異常美觀。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趨迥然。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秦漢服飾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便於騎射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的衣服款式空前豐富多樣,不僅表現於深衣和胡服。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有人還常戴鴟角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② 是誰發明了衣服
像房屋、衣服、抄用火等生產生活現象都絕對不是個人能發明的,而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總結歸納而慢慢演變而來的。
在原始社會階段,人類開始有簡單的紡織生產,採集野生的紡織纖維,搓績編織以供服用。隨著農、牧業的發展,人工培育的紡織原料漸漸增多,製作服裝的工具由簡單到復雜不斷發展,服裝用料品種也日益增加。
織物的原料、組織結構和生產方法決定了服裝形式,用粗糙堅硬的織物只能製做結構簡單的服裝,有了更柔軟的細薄織物才有可能制出復雜而有輪廓的服裝。最古老的服裝是腰帶,用以掛上武器等必需物件。裝在腰帶上的獸皮、樹葉以及編織物,就是早期的裙子。
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製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衣裳相連的「深衣」式。
大麻、薴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
③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服裝的特點有哪些
各家各異,各國不同。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制度已經走向衰落,諸子百家湧起爭鳴,各家論著皆提及服飾講究——墨家提倡“節用”“尚用”,不必過分奢華“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長安,然後求樂”;儒家強調“文質彬彬”“憲章文武”;而道家則強調“被褐懷玉,甘其食,美其服”;法家則是“崇尚自然,反對修飾”……這是根據各家思想決定的。屈原《離騷》中講“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可見君子須戴冠佩玉。
④ 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特點是什麼
春秋戰國的深衣和胡服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一帶較發達地區涌現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軍事、科學技術和文學上造詣極深。各學派堅持自家理論,競相爭鳴,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以及法家、陰陽家、名家、農家、縱橫家、兵家、雜家等諸學派,其論著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服裝美學思想。儒家提倡「憲章文武」、「約之以禮」、「文質彬彬」。道家提出「被(披)褐懷玉」、「甘其食,美其服」。墨家提倡「節用」、「尚用」,不必過分豪華,「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屬於儒家學派,但已兼受道家、法家影響的苟況強調:「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有等差。」法家韓非子則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時,提倡服裝要「崇尚自然,反對修飾」。《淮南子·覽冥訓》載「晚世之時,七國異族,諸侯製法,各殊習俗」,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論爭紛紜,各國自治的特殊時期的真實情況。
深衣:
春秋戰國特別是戰國時期盛行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胡服:
是與中原人寬衣大帶相異的北方少數民族服裝。當然,一說為原內地勞動人民所服之式,也是可信的。所謂胡人之服的主要特徵是短衣、長褲、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於活動。趙國第六個國君趙武靈王是一個軍事家,同時又是一個社會改革家。他看到趙國軍隊的武器雖然比胡人優良,但大多數是步兵與兵車混合編制的隊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長袍,甲靠笨重,結扎繁瑣,動輒即是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而靈活迅速的騎兵卻很少,於是想用胡服,學騎射。《史記·趙世家》記,趙武靈王與臣商議:「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奈何?」肥義曰:「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矣。」於是下令:「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後仍有反對者,王斥之:「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於是堅持「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果然使趙國很快強大起來,隨之,胡服的款式及穿著方式對漢族兵服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都出土的採桑宴樂水陸攻戰紋壺上,即以簡約的形式,勾畫出中原武士短衣緊褲披掛利落的具體形象。
這是商周時代的典型服裝,腹圍前加了一條上窄下寬像斧,形的裝飾物,就是「韍」.
⑤ 古代服裝的春秋戰國服裝
由於連年戰爭,戰國時期各種禮儀逐漸廢除不用。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諸侯國的服飾,由於風土所限,相應地產生一些變化。從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墓中的彩繪木俑身上,可以看到當時很有代表性的服飾特點。這時候的服飾以沿寬邊的下身纏繞式的肥大衣服。其纏繞是將前襟向後身圍裹,即採取橫線與斜線的空間互補,獲得靜中有動和動中有靜的裝飾效果。因為衣料比較輕薄,為了防止薄衣纏身,所以採用平挺的錦類織物鑲邊,邊上再裝飾雲紋圖案,即「衣作綉,錦為沿」,將實用與審美巧妙地結合。
袍的款式有三種類型。第一型:後領下凹,前領為三角形交領。兩袖下斜向外收殺,袖筒最寬處在腋下,小袖口。此型尺寸較小,比較實用。 第二型:兩袖平直,寬袖口,短袖筒。後領直起,前領為交領(三角形)。衣身較寬松,為罩於表面的袍服。 第三型:長袖,袖下部呈弧狀(袖下面的弧線稱為「胡」,據《後漢書·輿服志》說它是仿效牛的頸項下有垂胡之形而設計的)。衣身寬松,有華貴的風度。此種款式至西漢仍繼續流行。
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紋樣是從商周奴隸社會的裝飾紋樣傳統基礎上演化而來。
戰國時期服飾紋樣的題材,具有一定的象徵含義,當時最為流行的龍鳳既寓意宮廷昌隆,又象徵婚姻美滿。鶴與鹿都象徵長壽。翟鳥是後妃身份的標志,鴟鵂(貓頭鷹)象徵勝利之神,以上題材多用於刺綉中。絲織紋樣因受提花工藝的限制,戰國時多限於菱形紋、方棋紋、復合菱形紋及在這類幾何紋內填充人物、車馬、動物等的變體紋樣。
戰國時期男子著裝,衣長不過膝,以連續矩紋和條紋作裝飾,此種圖案與當時的漆器器皿邊飾十分相似。男裝以交叉領、窄袖、腰間束帶為基本樣式。戰國時期的帶鉤質地多為金、銀、銅、鐵、玉,在帶鉤上刻有花紋,有時也鑲上綠松石,顯示尊貴富有。還有一種金銀錯的手工工藝,對金石進行加工後,其外觀更加精緻華貴。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比較興旺,可以製做男人身上懸掛的銅刀;工藝也屬上乘,如一種二十五公分長的小彎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紋,當時廣為人們喜愛和佩帶,名為「容刀」。這時的掛刀,已不完全為實用,很大程度上裝飾取代了實用。
實物考證
長沙戰國楚墓出土帛畫人物與木俑,尚有衣襟右側向後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
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漆奩裝飾人物紋,所繪人物穿大袖、寬下擺、V字形交領長袍,腰間緊束腰帶,體態秀美。《屍子》:「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此漆奩人物畫所表現的,也正是細腰的裝束。此外,所有人物衣著領口、袖口、下擺及腰帶均為白色,可能是在深色袍子之內襯穿白色襯衣。頭冠雖不清楚,但都有纓帶下垂,系於頜下。
⑥ 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服飾到底是什麼樣的
楚國貴婦的直裾單衣, 綉羅單衣及刺綉紋樣(湖北江陵馬磚一號楚墓出土實物)。楚墓出土的戰國中期服飾實物,有絹、羅、錦、紗、絛等各種衣著十餘件,為目前所見的最早的實物。從實物來看,錦袍和禪衣樣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後身及兩袖各為一片,每片寬度與衣料本身的幅度大體相等。右衽、交領、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擺等部位均平直。領、袖、襟、裾均有一道緣邊,袖端緣邊較為奇特,通常用兩種顏色的彩條紋錦鑲沿。
⑦ 戰國時期的服飾是什麼樣
戰國時期的服飾屬於漢族服飾,是漢族傳統服飾之一。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深衣服,其次是北方少數民族服裝不同於中原的脫衣腰帶胡服。
考古發現的服裝器物是最直接的材料,但服裝很難長期保存至今,所以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服裝樣式,除了出土的服裝器物外,還依賴於出土的無花果URE、雕塑、繪畫等間接信息作為補充。
受當時政治文化的影響,百家爭鳴。儒家主張《憲章》文武兼備,禮儀之邦,深受道教和法家思想的影響,反映了當時各國服裝美學的真實特徵。
(7)春秋戰國時期發明的衣服擴展閱讀
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漆盒裝飾人物圖案十分簡潔,但風格逼真。它坐在房間的中間,是但是主要的舞者。站在戶外跳舞,穿著長袖、寬下擺、V形十字領長袍、緊身腰帶、美體。這幅漆盒人物畫也是一件苗條的腰裝。此外,所有的角色都穿著白領、袖口、裙擺和腰帶。
河南洛陽金村漢墓出土的戰國青銅麻雀女,有項圈式,可以在項圈上加一個項圈來製作。這條裙子及膝,中短裙。腰間有一條皮帶,皮帶上掛著一組玉帶。穿皮靴,頭發左右兩邊有兩條長辮子。
⑧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都穿什麼樣的衣服社會風俗是怎麼樣的
這個時期主要穿著的服裝形制有上衣下裳、深衣、元端、冕服。
上衣下裳
此時仍然保留著傳統的上衣下裳形制,即上衣下裙,是從原始社會的上披獸衣下穿獸皮的形制演變過來的,大致成形在夏朝,並在商周時期普遍穿用。春秋戰國時期的上衣多為直裾式、交領右衽,袖身也比以前要寬博許多。
還有各種“百家”對穿著打扮都有了不同的理解。比如,墨家認為“行不在服”,一個人的著裝和他的行為舉止修養沒有必然的聯系,這顯然與周禮的條框規定相違背;道家提倡“被褐懷玉”,更為注重一個人的真才實學和內心修養;墨家倡導“節用、尚用”;法家提倡“崇尚自然,反對修飾”。儒家的思想倒和周禮相似,提倡“約之以禮”“文質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