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了空城計

發明了空城計

發布時間:2021-08-09 02:46:53

Ⅰ 空城計是諸葛亮還是曹操發明

諸葛亮是否「唱」過「空城計」,在歷史上是個疑案。雖然它並非羅貫中的杜撰,這一情節本出於《三國志》諸葛亮本傳中由裴松之「注」中所引的《郭沖三事》,但是裴松之在引文之後隨即予以辨證,認為這是子虛烏有的事。因為諸葛亮「一出祁山」時,司馬懿尚為荊州都督,駐宛城。在街亭大敗馬謖的雖是張__,但當時魏方的總指揮是曹真而不是司馬懿。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從開始連連告捷到後來失利退卻,戰役的全過程司馬懿都未參與。那他怎麼可能率15萬大軍來到西城與諸葛亮合「唱」「空城計」呢?再者,就事論事從小說所描述的情節看也經不住仔細的推敲:西城不過是彈丸之地,縱有埋伏又能埋伏多少人馬,它能超過司馬懿的15萬大軍嗎?如果司馬懿先派一個梯隊比如一萬人吧,先打進城去,再繼之以二梯隊,以大本營作為後援,那諸葛亮又怎麼辦呢?即使司馬懿拿不準暫不突進城去,他將15萬人馬在城外形成包圍之勢以相持觀望那諸葛亮又將怎麼辦?……無論是「郭沖三事」還是小說的細節,以它們所提供的軍力對比和作戰場地看都有許多不合理之處。

諸葛亮的「空城計」或為虛構,可三國中文聘所「唱」的空城計情節倒更可信些。文聘原為劉表部將,未盡其才,歸曹操後得到重用,任江夏太守,《三國志》稱他「在江夏數十年,有威恩,名敵國,賊不敢侵」。據《魏略》所記:孫權曾親自率領幾萬人突然襲擊江夏的石陽,因為連日大雨,城牆和工事都淋壞了,丁壯散布在田野未及修補。文聘聽到敵人到來,集結兵力,整修城柵已來不及了,倉促間他就演出了「空城計」。孫權見到,他覺得文聘是敵方名將,「今我至而不動,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結果未敢進攻,乃撤兵而去。

三國之後,南北朝時北魏進攻劉宋,濟南太守蕭承之,也用空城計退過敵兵。直到現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在反「圍剿」斗爭中,也有效地使用過「空城計」。

另附:歷史上的三個空城計。

第一個最有名,是《三國演義》記載的,「發明者」是西晉一個叫郭沖的人。他說,諸葛亮駐守陽平關時,派魏延領大軍東出攻魏,自己留萬人守城。不料司馬懿帶著二十萬大軍要迎魏敵時,卻同魏延兵馬對不上陣,從旁邊過去了,一直來到陽平關前,離城只有六十里,諸葛亮才發覺。這是候,要把魏延追回來已無可能,自己趕往魏延軍中也來不及,於是諸葛亮就叫軍中偃旗息鼓,大開城門,令軍士數人出城灑掃。司馬懿領兵來到,看見這情況,認為孔明平日謹慎持重,城內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間。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對部下說,司馬懿怕我的伏兵,已經退走了。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軍都走了。
這個故事有漏洞,司馬懿若懷疑有伏兵,可以駐留附近,觀察虛實,何至於馬上就走?小說究竟不是史書。它大可以作為民間傳說,為人欣賞。

第二個是《三國演義》里沒有,而在《魏略》里真實記載的故事,也在三國時代,它的可信程度,似乎比諸葛亮的要多些。
曹丕的位的時候,大將文聘鎮守在江夏一帶地區。有一回,孫權以五萬兵馬,親自包圍文聘於石陽。石陽由文聘據守已久,孫權突然來攻,剛好在連綿大雨之後,防禦工事受到破壞,還未修補;壯丁也在田間勞動,未及返回。文聘認為,出城應戰固不可能,閉城死守也難拒敵。他苦思之下,呼得奇計,就吩咐城裡人都躲起來,讓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官衙里,不在露面。孫權仔細度量一番,覺得非常可疑,就對部將說:「此人是曹操信賴的將領,自然非比等閑之輩。如今知我來攻,卻毫不防備,必然其中大有狡詐,否則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還是撤退為好。」於是引兵走了。
這段傳聞,真假亦不可知。不管怎樣,同樣是空城計,放在文聘身上,小說加是堅決不幹的,意義不大,反而畫蛇添足。

再說南北朝時代,也有一個空城計。那是宋文帝劉義隆在位的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那時,占據北方的是北魏拓拔氏貴族,在南方的是劉裕建立的宋朝。在如今山東省北部,沿著黃河,便是北魏和宋的邊界,黃河南岸的濟南郡則是邊境的要地。這一年,北魏出兵突然進攻濟南,濟南太守蕭承之手下只有幾百士兵,因為敵人來得意外,召請救兵已來不及。蕭承之忽生一計,便叫打開城門,藏匿士兵,故意裝出一片神秘的氣氛。城中人說:「賊人勢眾,我軍兵少,怎能如此輕敵?」蕭承之說:「如今孤城一座,兵微將寡,勢難抵敵。假如再向敵人示弱,後禍不堪設想;只有使敵人疑我埋伏,不敢進迫,才是上策。」果然唯兵大至,看見城外這般模樣,十分疑惑,於是撤走了。看來英雄所見略同啊。
這事記載於《資治通鑒.宋紀》。有人說,也許蕭承之是看過郭沖寫的空城計,也未可料。即使說蕭承之從文聘的故事中得到啟發,也不是沒有可能。

Ⅱ 空城計是誰發明的

曹操
興平二年(195年)春天,緩過氣來的曹操再次親率軍攻打呂布,迫使呂布後退。夏天,呂布反撲,在半路上遇到了曹操的伏兵,大敗而逃。曹操對呂布首次取得了重大勝利。敗退中的呂布與陳宮部會合,聚集到一萬多部隊,轉身又來戰曹操。曹操大膽的採取了「空城計」虛張聲勢,呂布不敢貿然進攻。曹操連夜調回了大量的部隊。而呂布知道曹操昨天的舉動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第二天一早便主動進攻。結果曹軍伏兵大出,大敗呂布。呂布連夜逃走,放棄了兗州,投奔劉備。在這場戰爭中,曹操的表現非常出色,他在連續失敗中沒有氣餒,屢敗屢戰,以燎原烈火一樣的瘋狂熱情激勵出了全軍的鬥志,雖然身處逆境,但在氣勢上完全壓倒了呂布,最終取得勝利。

在正月十五的開篇之講中,易中天認為「空城計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發生在諸葛亮的身上,而是發生在曹操的身上。」據易教授介紹,「空城計」其實是曹操在與呂布的一次交戰中,因兵力奇缺而急中生智「發明」的。《三國演義》實行貶抑曹操的方針,這才讓諸葛亮搶了功勞。
但據一個網友考證,曹操和呂布之戰其實是一場徹頭徹尾的「伏擊戰」,而並非易教授所說的「空城計」。該網友有《資治通鑒》史料為證:「布復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戰,操兵皆出收麥,在者不能千人,屯營不固。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操隱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進,乃令輕兵挑戰,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騎並進,大破之,追至其營而還。」並沒有像易中天說的那樣,曹操把城裡的婦孺都弄的城牆上,製造歌舞昇平的景象,迷惑呂布。該網友據此認為,易教授講座很有「誇大」之嫌。
易中天回應———「我的每一個觀點都是有史料根據的,決不會瞎說。」易中天昨向記者保證。易教授告訴記者,他講「三國」主要依據《三國志》和《世說新語》,對《資治通鑒》研究很少,因為「此書有許多地方不可信」。盡管如此,易教授仍然表示,會去查相關史料,給挑刺聽眾一個說法。

Ⅲ 歷史上空城計是誰發明的

在《三國志》中描述的是曹操,易中天先生曾對次作了解釋,很多人會以為是諸葛亮,因為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即《三國演義》中描述的是諸葛亮,誤導了群眾而已,畢竟三國演義所表現的是文學色彩。

希望採納

Ⅳ 空城計到底是誰發明的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三國時期,諳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視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教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城計是《三國演義》里特別精彩的一個計謀,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空城計是一仲「虛而虛之」的心理戰術,在戰爭的緊急關頭和力量虛弱的情況下運用這種戰術,故意以空虛無兵之勢示敵,就可能使敵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從而達到排危解難的目的。

Ⅳ 易中天先生說曹操先發明空城計為什麼這么說

興平二年(195年)春天,緩過氣來的曹操再次親率軍攻打呂布,迫使呂布後退。夏天,呂布反撲,在半路上遇到了曹操的伏兵,大敗而逃。曹操對呂布首次取得了重大勝利。敗退中的呂布與陳宮部會合,聚集到一萬多部隊,轉身又來戰曹操。曹操大膽的採取了「空城計」虛張聲勢,呂布不敢貿然進攻。曹操連夜調回了大量的部隊。而呂布知道曹操昨天的舉動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第二天一早便主動進攻。結果曹軍伏兵大出,大敗呂布。呂布連夜逃走,放棄了兗州,投奔劉備。在這場戰爭中,曹操的表現非常出色,他在連續失敗中沒有氣餒,屢敗屢戰,以燎原烈火一樣的瘋狂熱情激勵出了全軍的鬥志,雖然身處逆境,但在氣勢上完全壓倒了呂布,最終取得勝利。

在正月十五的開篇之講中,易中天認為「空城計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發生在諸葛亮的身上,而是發生在曹操的身上。」據易教授介紹,「空城計」其實是曹操在與呂布的一次交戰中,因兵力奇缺而急中生智「發明」的。《三國演義》實行貶抑曹操的方針,這才讓諸葛亮搶了功勞。
但據一個網友考證,曹操和呂布之戰其實是一場徹頭徹尾的「伏擊戰」,而並非易教授所說的「空城計」。該網友有《資治通鑒》史料為證:「布復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戰,操兵皆出收麥,在者不能千人,屯營不固。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操隱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進,乃令輕兵挑戰,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騎並進,大破之,追至其營而還。」並沒有像易中天說的那樣,曹操把城裡的婦孺都弄的城牆上,製造歌舞昇平的景象,迷惑呂布。該網友據此認為,易教授講座很有「誇大」之嫌。
易中天回應———「我的每一個觀點都是有史料根據的,決不會瞎說。」易中天昨向記者保證。易教授告訴記者,他講「三國」主要依據《三國志》和《世說新語》,對《資治通鑒》研究很少,因為「此書有許多地方不可信」。盡管如此,易教授仍然表示,會去查相關史料,給挑刺聽眾一個說法。
參考資料:《百家講壇》

Ⅵ 三國時期到底是誰最先使用和發明了「空城計」,竟然不

不是諸葛亮發明的。在春秋時就以有人用過。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假的,他根本未用過。歷史上以「空城計」退兵的不少,最早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鄭國以「空城計」智退楚軍的歷史記載,但其影響遠遠不如孔明的空城計。到了唐代開元年間,守將張守珪又用空城計,抵擋了吐魯蕃的一 次入侵。 歷史上有那 多空城計的故事,卻偏偏只有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假的。那麼多的空城 計並不為很多人所知曉,卻偏偏只有諸葛亮的空城計幾乎家傳戶曉.

Ⅶ 空城計到底是誰想出來的

空城計是諸葛亮想出來的。

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所引《魏書》,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二計-空城計,指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缺乏兵備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設兵備,造成敵方錯覺,從而驚退敵軍之事。後泛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 它是根據我國古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7)發明了空城計擴展閱讀:

歷史上運用空城計的典型案例:

三國時代,有趙雲的「空營計」。那是建安二十四年 (219)。在一次戰斗中,趙雲的兵力都給黃忠帶走了,他只有數十輕騎,卻與曹軍大部隊遭遇上了。趙雲且戰且退,最後退到營壘。有人主張閉門拒守,趙雲卻沒有這樣做,反而大開營門,偃旗息鼓。

曹軍懷疑趙雲有伏兵,急忙退去,趙雲命令士兵擂鼓吶喊,又以弓箭從背後射曹軍。曹軍大為驚駭,自相踐踏,死了不少人。這件事在《三國志·趙雲傳》注引《雲別傳》中有記載。

Ⅷ 空城計到底是誰發明的

空城計,的確是一招妙極的計策,將疑兵之計發揮到了極致,極具實用性——從兵家來說真的不必要在意到底是誰發明了這一計,但是既然三國演義將他歸為諸葛亮之功了,也不必太在意,關鍵是要能夠通過品讀這個故事,使得官兵們提高自身的

閱讀全文

與發明了空城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