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松戶森的發明

松戶森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9 02:11:22

㈠ 日本歷史上的著名劍客`

宮本武藏(1583-1645) 二天一流,由江戶初期著名劍士宮本武藏創立。 宮本武藏原名新免武藏,在二天一流兵法中的正式名稱是新免武藏玄信。但宮本武藏這個名字更為人們所熟知。 天正十二年(1584年),宮本武藏出生於岡山縣英田郡大原町宮本。年少時跟父親新免無二齋學習當理流兵法。從十三歲與新當流有馬喜兵衛比武開始,直到二十八歲,這期間與其他流派比武六十餘次,據說一次都未敗過。武藏二十九歲時在嚴流島跟當時名滿天下的劍士佐佐木小次郎決斗,將小次郎斬於劍下(據說用的還只是自製的木刀),一戰成名。 在二十餘歲時,武藏便以「圓明一流」自成一派。並於慶長十年(1605年)寫成劍術書《兵道鏡》。但他對自己的劍術始終不滿意,認為沒有達到極境。三十歲後,武藏繼續修業,終於在自己五十歲左右練成了使用大小兩刀(即一之太刀與二之太刀)的劍術。這就是著名的「二天一流」。 武藏五十七歲時,即寬永十七年(1640年),得熊本藩(今熊本縣)藩主細川越中守忠利邀請,在當地正式教導劍術。在以後的歲月里,武藏寫成了《五方之太刀道序》、《兵法三十五固條》以及《五輪書》,合稱為「兵法二天一流三兵書」。 正保二年(1645年),宮本武藏去世,終年六十二歲。 二天一流中所謂「二天」就是指「二天曬日」(「曬」同「曬」,《五方之太刀道序》)之意,指的是太陽和月亮:即陰與陽,也就是象徵對立的事物。世界一切都是由相對事物組成,由這些相對事物相互浸透而使所有事物發展統一,產生新的事物。二刀的技法簡單的講就是統一左右兩手手上大小二刀的動作,由此達到戰勝對手這一目的。由這對立的二極升華統一而發展這個事實,不但是劍術,甚至是「世界之理」(武藏書狀),因此命名為「兵法二天一流」。 佐佐木小次郎(?-1612) 戰國末期劍士,隨鍾卷自齋學習富田一刀流,並在此基礎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創立了嚴流。小次郎的絕技是被稱為「燕返」的奧義。慶長十七年(1612年),小次郎在嚴流島與當時29歲的宮本武藏決斗,由於年齡關系,以身殉劍。 千葉周作成政(1794-1855) 北辰一刀流是江戶時代末期很流行的劍術流派。其創始人為千葉周作成政。 周作出生於陸前栗原郡花山村,是三兄弟中的次男。其祖父千葉吉之丞常成原為磐城國相馬藩北辰夢想流劍術師范,後移居到陸前國栗原郡花山村居住。周作少時隨父親千葉幸右衛門練習北辰夢想流劍術,以後作為淺利又七郎義信的養子,到下總松戶跟隨淺利又七郎和中西忠兵衛學習一刀流劍法。後來將自己所學劍術糅合起來,創立了北辰一刀流,並在江戶日本橋設立了劍術道場玄武館,與鏡心明智流的士學館、神道無念流的練兵館合稱「江戶三大道場」。玄武館後來遷往神田玉池。 北辰一刀流認為劍道是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在真劍勝負盛行的江戶末期,北辰一刀流改良了使用竹刀跟護具的練習方法,對現代日本劍道有較大的影響。 北辰一刀流可謂人才輩出的門派。周作之弟千葉定吉政道(?-1879)、周作之次男千葉榮次郎、定吉之長男千葉重太郎均為振興北辰一刀流做出巨大貢獻。其中千葉定吉在江戶桶町開設了一戶劍術道場,為跟玄武館相區別,被稱為「小千葉道場」,土佐勤王志士坂本龍馬即是這家道場的弟子。龍馬曾說道:「小千葉道場是我的第二個家。」除坂本龍馬外,幕末很多名人劍士,比如新撰組的伊東甲子太郎、山南敬助、清河八郎等等都出自北辰一刀流。 幕末北辰一刀流劍士名錄: 千葉家 流祖:千葉周作成政 周作之弟千葉定吉政道 周作次男千葉榮次郎、三男千葉道三郎 定吉長男千葉重太郎、次男千葉東一郎、長女千葉佐那、次女千葉里幾、三女千葉幾久 非千葉家 伊東甲子太郎、井上八郎延陵、奧田松五郎、海保帆平、清河八郎、坂本龍馬、真田范之介、下江秀太郎、庄司弁吉、塚田孔平、丹羽精藏、森要藏、稻垣定之助、山南敬助、藤堂平助、服部武藏等 愛州移香齋(あいす いこうさい) 1452~1538 出身於伊勢的熊野海賊眾,通稱太郎,本名久忠(惟孝),被稱為日向守。相傳他在參拜日向國鵜戶神宮時做了個靈夢,悟到了劍術的奧秘,從而創立了愛州陰流劍術。他的兒子元香齋宗通由於是劍聖上泉信綱的老師而聞名。 愛州元香齋(あいす げんこうさい) 1519~? 移香齋久忠的兒子,本名宗通,被城為美作守。永祿七年他將陰流劍術的奧義傳給佐竹義重。他與父親移香齋同時在常陸國久慈郡太田城擔任佐竹義重的劍術師范,被傳為美談。 足利義輝(あしかが よしてる) 1536~1563 室町幕府第13代將軍。他向上泉信綱學習劍術,被稱為「劍豪將軍」。他與畿內的實權人物三好氏對立,因此居所被三好長慶的家臣松永久秀所襲擊。他以劍術對敵,擊倒了許多敵兵,但由於寡不敵眾而被殺。 伊東一刀齋(いとう いっとうさい) 生沒年不詳 本名景久,出生於伊豆國,是劍術一刀流的始祖。他曾經向鍾捲自齋學習神陰流劍術,後來自成一派。他有兩個弟子:小野善鬼和御子神典膳。這兩人為了獲得秘傳而在下野的小金原決斗,取勝的典膳得到了一刀流的秘傳。這個御子神典膳後來就是小野一刀流的始祖小野忠明。 稻富祐直(いなどめ すけなお) 1552~1611 原本是丹後國忌木城城主一色家的家臣,是稻富流鐵炮術的創始人,善於使用鐵炮。主家滅亡後通過細川忠興和松平忠吉在尾張義直處仕官,擔任江戶幕府的炮術指南一職,與近江的國友村鐵炮鍛治集團齊名。 井上正繼(いのうえ まさつぐ) 生沒年不詳 通稱九十郎外記。1614年起擔任德川家康的炮術師,是井上流(也叫外記流)炮術的始祖。 岩間小熊(いわま こぐま) 生沒年不詳 諸岡一羽門下的劍豪。 小笠原長治(おがさわら ながはる) 1570~? 遠江高天神城城主小笠原長忠的弟弟,後來被稱為源信(心)齋,高天神城失陷後投奔了小田原北條氏尋求庇護。北條家滅亡後變浪跡天涯進行武者修行。他向上泉信綱和奧山休賀齋學習新陰流劍術,並自創了真新陰流。 奧山公重(おくやま きみしげ) 1525~? 號休賀齋,曾向上泉信綱學習新陰流劍術。相傳1564年他向三河奧山明神祈禱,並根據神諭學得了劍術的奧秘。後來通過鑽研,他自創了新陰流的支流奧山流劍術。後來擔任了德川家康的劍術指南。 小野善鬼(おの ぜんき)?~1592 前身是淀川的船夫。在遇到了一刀流始祖伊東一刀齋後成為了一刀齋的第一位弟子。後來在一刀齋門下的比武中,他從來沒有戰敗過。但是在1592年(一說1588年)的下總小金原決斗中輸給了師弟御子神典膳(小野忠明),喪命。 小野忠明(おの ただあき)?~1628 前身叫做御子神典膳吉明,是里見義康的家臣。在進行武者修行的時候遇到了伊東一刀齋,並成為了後者的弟子。在下總小金原決斗中擊倒了師兄小野善鬼,獲得了繼承一刀流道統的資格。後來出仕德川家康,並改名小野次郎右衛門忠明,並成為了小野一刀流的始祖。後來擔任了二代將軍秀忠的劍術師范。 片山久安(かたやま ひさやす) 1575~1650 伯耆守。向林崎甚助重信學習拔刀流劍術,並開創了心貫流(片山伯耆流)。後來應豐臣秀次的召喚而出仕,秀次死後又成為了秀賴的兵法指南(劍術師范)。豐臣家滅亡後轉仕岩國城主吉川廣家,擔任廣家的兒子廣正的兵法指南。 鍾捲自齋(かねまき じさい) 生沒年不詳 名叫通宗,劍術鍾捲流的始祖。他向小太刀名人富田勢源學習劍術,卻善於使用中太刀。後來自立門戶,開創鍾捲流。他的門下弟子有伊東一刀齋景久和佐佐木小次郎這樣的名劍豪。 上泉信綱(かみいずみ のぶつな) 1508~1582 在上杉家家老長野業正的幫助下成為了上州大胡城主。由於開創了新陰流劍術而天下聞名,門下涌現了許多著名的劍豪,被稱為「劍聖」。他的槍術也很出色,是長野家十六槍之一。長野家滅亡後,他拒絕了武田信玄的邀請,雲游天下。他也是竹刀的發明者。 川崎時盛(かわさき ときもり) 生沒年不詳 通稱「輪之助」,是劍術東軍流(也叫東流)的始祖。一說是天台僧人東軍權僧正開創了東軍流,時盛是第二代。他是越前朝倉家御用人的兒子,父親是鞍馬八流劍術的名人,後來又向小太刀名人富田勢源學習劍術和槍術。 北田具教(きたばたけ とものり) 1528~1576 被稱為多芸御所,是伊勢國最後的國司。冢原卜傳門下弟子,是劍豪大名,相傳和足利義輝很要好。後來由於無法抵抗織田信長的進攻,收了信長的三子信孝為養子,並將家位傳給信孝。不久之後,由於信長的命令,他在居城三瀨館被暗殺。 木村友重(きむら ともしげ) 生沒年不詳 通稱助九郎

㈡ 電影是誰發明的

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

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

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所有蹄子都騰空。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2)松戶森的發明擴展閱讀: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電影從有聲電影開始發展,目前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國外電影廣告在美國和英國的電影廣告中,有這樣八種標記:

(1)美國X——禁止未成年者觀看的影片,G——所有觀眾可看片,R——十七歲以下禁止觀看,PG——一般觀眾可看。

(2)英國U——內容正派片,A——一般觀眾可看片,X——18歲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兒童禁看的兇殺片。

參考資料:網路電影

㈢ 李小龍電影與他同一時期的香港傳統電影的區別與不同

當年,李小龍的功夫片在全球范圍內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中國功夫片熱潮,他的功夫片之所以如此轟動,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於其徹底顛覆了香港傳統武俠片的主體形象和觀念。

舊武俠片中的英雄人物更多地傳承了傳統儒家倡導的「家」、「國」、「天下」的責任感和歷史感,例如「黃飛鴻」系列電影中黃飛鴻的形象,承載更多的是傳統「父親」形象,很多時候人物更顯「符號化」。至於張徹的新武俠片,人物遠離了「符號化」而更趨近於「個體化」,但其英雄又並非單個人物,而更多的是惺惺相惜的男性「兄弟」群像;另一方面,「他片中的英雄人物視死如歸,因為他們執迷於一套源自崇高武學價值觀和行俠仗義理想的道德標准。張徹曾指這套標准就是忠、孝、節、義。」這表明張徹影片中的人物仍脫離不了傳統俠義精神和道德精神的影子,而並未達到純粹的「個體」境界。

而銀幕上的李小龍,則又有了新的變化,其一李小龍只是單個形象,雖然在《唐山大兄》中的鄭潮安和《精武門》中的陳真充滿了國仇家恨,但其復仇、決斗等行為基本上是他的個人所為;到了《猛龍過江》里的唐龍和《龍爭虎鬥》中的幼徒李,更是沒有被刻意安排的「家」、「國」負載或深仇大恨,而像一個帶有一定的頑皮和喜劇色彩的當代香港青年,獨自去漂洋過海、闖盪天下,顯示出了更為鮮明的個體特徵。

其二,李小龍出演的銀幕形象並未有刻意的俠義精神表現。盡管其形象中一直貫穿的對抗外辱行為非常符合中國的傳統俠義觀和道德觀,也代表了長期受外強欺壓的中國人捍衛尊嚴的民族精神,但他並非為俠而俠,他的俠義完全是一種在緊急時期的個體行為,而不具有表達中國俠義精神的符號性;而影片中對民族精神的表現也並非為了刻意突出這一符號性主題,而是為了贏得更多華人觀眾的一種商業手段。

因此,李小龍電影中的形象更多是「個人」的書寫,是充滿了當代香港精神的個體,而非承載歷史厚重感和道德責任感的符號。這樣影片就被賦予了較強的現代氣息,貼近了當下的觀眾,認同感和娛樂性也隨之增強。

這樣的美學轉變是一個由概念群體形象向鮮活個體形象轉變的過程,更是一種由載道向娛樂的創作觀念的轉變過程。李小龍電影也因此影響了以後香港電影的娛樂性傾向,促使了香港電影的本土化轉型。
其次,李小龍的明星氣質和打鬥動作是其吸引觀眾的另一個原因。

雖然李小龍的功夫片數量不多,且其中僅有《猛龍過江》一片和《死亡游戲》的局部由他執導,但對於喜愛李小龍的觀眾來說,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武功和形象。而李小龍神秘而傳奇的死,更是把這個永不言敗的英雄形象典故化了。

李小龍出生於粵劇世家,其父李海泉為粵劇名伶,他自小便隨父親出入片場,耳濡目染,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李小龍成為功夫巨星之前,就參與了23部粵語片的拍攝,與吳楚帆、黃曼梨、白燕等粵語片「大腕」們同台演出,頗受賞識;且「是個極有性格的好演員;無論演正派、反派以至喜劇角色,都能恰到好處,真的是渾身是戲」。他在《細路祥》、《人之初》、《慈母淚》、《危樓春曉》、《人海孤鴻》等經典粵語片中的表演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因此,李小龍的表演經驗頗為豐富,在鏡頭前控制自如,銀幕形象獨具魅力,這也是他功夫片成功的基礎之一。

而李小龍的打鬥動作則是另一關鍵,他為詠春拳傳人葉問的弟子,在香港流行的南拳中,詠春拳不重拳道而重散手,有著更強的實戰效用,具有較高天資的李小龍很好地掌握了該拳術的精髓,但他又反對傳統武術界門戶森嚴、畫地為牢的限制,不為詠春拳的傳統所局限,在美國開設武館時開始研習新的拳術。李小龍在注重實戰效用的詠春拳基礎上。打破了其招式和套路的限制,充分吸收腳法凌厲的韓國跆拳道和注重徒手搏擊的日本空手道等拳術的優勢,自創截拳道拳術,將中國功夫發揚光大。這種拳術是「最能發揮打鬥功效的一種進取型招數,閃避敵人的每個動作本身,也同時爆發強大的攻擊力。

截拳道並非別樹一幟的門派,而是在基於實戰不能拘泥法則的前提下,集各派大成的一種武學」。這種拳術還融合了李小龍強調的「表現身體的藝術」特色,具有較強的表演性能,因此在銀幕上也頗具觀賞性。為了把打鬥場面拍得更好看,李小龍出拳極快,「銀幕上,李小龍從出拳到受拳往往只需6格畫面,相當於1/4秒」,而且動作靈活准確,總是先發制人、速戰速決;同時他還把上路踢腿的「凌空三彈腳」招式塑造為自己明星形象的個人標記,在出手前加進了一聲從日本空手道那裡借用的叫喊聲,不僅有助於他凝聚全身力氣,還提高了打鬥場面的戲劇性,這在他每部影片中最後的 「大決斗」中都有淋漓盡致的表現。

此外李小龍影片打鬥場面的敘事方式也別具一格,每一次打鬥,有打前的蓄勢,有虛實的試探,有勝負的轉折,有死裡逃生或敗中求勝的驚險,有許多小高潮積累而起的大高潮。他的一舉一動都伴隨著人物的情緒,塑造出一個生動的性格,善於製造懸念和意外,突出他新奇的創造性,有強烈、鮮明、流暢的節奏感。
第三、因為李小龍功夫片中主題的表現。

他的影片都是表現中國人受到外強的屈辱而奮起抗爭的主題,而李小龍飾演的人物總是嫉惡如仇,對無理與強權充滿痛恨,在他的血液里流淌著對長期受壓迫的漢民族的頑強捍衛。這些都能使分布在世界各地華人看了之後在精神和情感方面得到極大的宣洩,深受華人觀眾和長期受其他強勢欺壓的其他民眾所喜愛。

如在《唐山大兄》中,男主角鄭潮安背井離鄉,到泰國投靠親戚,他受盡屈辱後,身上所佩戴的相當於母親的玉石又被打碎,於是他奮起反抗,將欺辱他的毒梟及打手們消滅殆盡;在《精武門》中,陳真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匾踢碎,使受欺壓的華人情緒在剎那間得到了宣洩;在《猛龍過江》中,唐龍以截拳道大敗洋人,一方面證明了中國功夫的優越,另一方面展現出了在強勢面前,中國人保持民族尊嚴、決不低頭的英雄氣概。
第四、因為李小龍功夫片中精湛的電影語言。

李小龍的功夫片催生出了幾大經典的香港動作片語言模式,除李小龍本人外,《唐山大兄》和《精武門》兩片導演羅維、《龍爭虎鬥》導演高樂詩以及《猛龍過江》的日籍攝影師賀蘭山等人也功不可沒。這些經典語言模式雖然較多出現在了李小龍功夫片中,但它們卻是這一時期所有香港動作電影中經典語言模式的統一體現,這些語言模式成為香港動作片創作者所依賴的重要模式,並對後來香港電影的本土化敘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張徹、胡金銓、鄭昌和、劉家良等過渡轉型時期的著名動作片導演也為此付出了努力。

這種經典的語言模式包括以下3種:
第1種為「暴雨如注」的剪輯方式。

這種剪輯方式不光是指快速的剪接節奏,更重要的是靠剪接形成的連續密集的動作感,似「暴雨如注」。「這就是通過盡量縮小鏡頭與鏡頭之間的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使本來單個的、間斷的電影鏡頭形成一種完整的、連續的影像語言」。

其中最為經典的段落當屬《猛龍過江》片尾在古羅馬鬥技場中展開的「雙雄對決」,在這個高潮段落中,從貓叫的特寫開始,一直到唐龍擊敗對手為止,一共5分45秒,11個回合,86個鏡頭,平均4秒鍾一個鏡頭。盡管影像剪接的時間節奏並非很快,但靠剪接形成的連續密集的動作亦造成一種快速的剪輯效果,進而造成一種連續不斷的視覺影像激流,給觀眾形成一種「暴雨如注」的心裡效果,觀眾的心裡節奏在這個生死交鋒中顯得非常緊張。新武俠片的重要導演胡金銓亦是這類手法的促進者之一,詳見他的《龍門客棧》……

這種在電影視覺影像層面形成的標志性剪輯語法,正是中國武俠動作片的獨特美學風格所在,也是香港動作片的經典語法而被廣泛應用。
第2種便是被美國電影學者大為.波德威爾稱之為「構成剪接」的剪輯技巧。

「構成剪接即僅展現部分,卻能讓人明白整個完整的動作。用分鏡頭拍法,通常在顯示局部細節之前,先出現一個主景鏡頭。但構成剪接不會包括任何全景畫面,我們是把個別鏡頭所顯示的動作各部分,在腦海拼合而得出完整的印象。導演須細心設計鏡頭,以便剪輯後可清晰傳達動作內容。」

其實這也是典型的蒙太奇組接,但為了達到最後完整而凌厲的動作效果,單個畫面需要用近景去表現關鍵動作,表現的關鍵打鬥動作不但很有力度,而且清脆凌厲、鮮明生動、一目瞭然,鏡頭長度一定要控制但又不能不讓看清楚畫面所展示的各種關鍵動作,而且還需把握好剪輯點。這樣既能讓關鍵動作成為畫面的焦點,迅速切換的鏡頭又增強了節奏,呈現給觀眾的是不斷切換的凌厲動作,極大增強了武打片的審美情趣。

在李小龍的功夫片中,既有用長鏡頭和遠景展示其高超拳腳功夫的打鬥段落,也有大量用構成剪接技巧營造出的快節奏打鬥段落。如《精武門》中陳真與日本眾武師在武館中打鬥的一場戲,開始的一段是遠景長鏡頭,而後來表現幾個日本武師試圖偷襲,但均被擊倒的段落則是「構成剪接」的傑作,這一段落讓比武場面更加生動有趣,也增強了節奏感。此外一些如飛身、躍空等高難武功,以及踢飛等危險但很有賣點的打鬥場面,也可由此種技巧輕易完成。如在《龍爭虎鬥》中的高潮打鬥段落中,石堅飾演的反角在李小龍狂踢之下飛出畫面的鏡頭就是由「構成剪接」來完成的。「構成剪接」也成為其他武俠片或新武俠片的常用敘事手法,如張徹影片中對肢解等血腥場面的處理均靠這種模式完成敘事……

此後,「構成剪接」成為香港動作片創作中的重要技法,它對香港電影產生了深遠的意義,以至於得到了如此評價:「構成剪接可以視為香港動作片全面掌握國際電影技法的其中一個標志,沒有這套技法,港片不會這樣賣埠, 也不會有這種特殊的感染力。」
第3種是在快速打鬥段落中用切換停頓來營造出節奏感。

「香港功夫演員的打鬥動作,通常都不是連續不斷的。他們先來一輪急攻閃避,或連串拳打腳踢,或一陣刀光劍影;隨之稍息,時間通常選在一拳被擋,或雙方皆靜觀其變之際,那也許只半秒光景,之後再展開另一輪惡戰。結果,整體在銀幕上便出現有如打擊樂的節奏,短暫的停頓起著把動作分段的作用,帶來如同斷音的效果。靜止時刻是對比襯托,使動作看似打得更快。而每一停、打、停的布局,皆可配合不同的打鬥節奏。」

香港電影人創立的這種停、打、停的經典敘事模式使打鬥效果化、打鬥場面極致化,本來難以表現的混亂打鬥場面經過這種方法處理後變得如打擊樂般明快、清晰,觀眾盡可享受其中的招式和樂趣。

在《猛龍過江》里,這種方法被多次使用,如在男主角唐龍及同伴與當地黑惡勢力的打手們打鬥的一場戲中,唐龍為同伴解了圍,然後一拳打在對手的關鍵部位,對方痛苦至極慢慢彎下身子,這時突然停頓片刻,然後唐龍將對方推倒在地。這一停頓不但使混亂的打鬥場面變得有序而清晰,而且觀眾對惡勢力的仇恨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宣洩。在本片另一場小巷裡的打鬥場面中,在表現唐龍用木棍制伏黑手黨時多次出現片刻的停頓,唐龍的動作,就讓觀眾感受到擊鼓那種停、打、停的細微節奏。而他的每個姿勢都非常簡潔,前後都有靜止時刻分隔,令整個場面產生了輕微舒緩的節奏,觀眾欣賞到的這一打鬥場面就像聽一首打擊樂那樣輕松、明快。

這種追求清晰與節奏感的敘事方式,帶來了豐富的表現力,亦成為後來的香港影片爭相使用的敘事手段,而且在80年代香港電影的繁榮時期,動作片以外的文藝片也大量使用這種技法,足見其對香港電影的敘事產生的深遠影響。
摘自《香港電影史》

㈣ 日本劍道的精神和准則是什麼

日本劍道的精神:不僅是形而下之體格、體力、健康、長壽等之增進,更能具備形而上之觀察、理解、判定、斷行、思考、克己、撙節、禮讓、信義、仁愛等精神上的教育。

劍道除了劍技之外,還有許多修身處世之道。劍道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它信奉「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教條。劍道是格鬥的運動,也是講究禮儀的運動。

劍道的規則:

1、劍道以劈刀、突刺兩種動作為主要技術。劈、刺對方的身體部位,限於頭面部位、喉嚨部位、手腕及腰部。

2、劍道比賽時,手持長劍、穿戴護具。其規則是擊打對手的有效部位,目標分為八個范圍:頭盔正面,左右側,左右前臂,左右胸肋及咽喉。正式比賽中進攻時,要大喝一聲自己的攻擊目標,這樣能帶起激情,也能提醒對方。

3、以一方兩次擊中目標為勝。擊打的部位必須屬於規定范圍。至於「打擊是否有效」,要根據氣勢、部分、距離、力量等來判定。


(4)松戶森的發明擴展閱讀

室町幕府末期長達百年的戰國時代大大促進了古劍術的發展。,1544年火繩槍輸入日本之後,厚重的甲胄已失去其防護的能力,遂改著用利於進退的輕巧護甲,刀劍的尺寸也改短。

由常佩刀(刀刃向下,水平式掛吊於腰帶上)改成為刀刃向上,斜插於腰帶上,劍技也以攻擊頸、喉、腰、腋下、股間與手腳關節等等,護甲所保護不到的地方為主。此時代學習劍法,以真劍、刃引(鍛劍時沒有嵌入刃鋒的刀)、木刀等作「型」的練習。

一代劍聖上泉伊勢守信綱,發明以三尺余長的竹子,從留下刀柄的部分,往刀尖方向逐段割成四片、八片、十六片或卅二片,再以厚木棉布作成袋子把它套起來,做成素麵素小手。

可直接互相擊打練習的「袋竹刀」,但一直到後世它除了其傳下的新陰流,新當流,和部分一刀流所接納沿用之外,它的流傳並不普遍。

㈤ 為什麼說北京的四合院最典型,文化內涵很深

要點:四合院是老北京最基本、最典型的民居形式。標准四合院的基本格局應該是這樣的:大門位於東南角。大門佔一間房子的地勢,形制有廣亮、金柱、如意、蠻子之分。門內正對照壁,向左為前院。大門西側為後牆臨胡同的倒座房,其中最靠大門的一間為門房,其他多作為客房。倒座房最西頭為廁所、且隔出小院。前院以北是後院,以垂花門和東西延伸的院牆相隔,並在垂花門後檐設屏門遮擋內院,表示裡面是內宅,客人非請莫入且女眷不能輕易走出。內院北面是正房,作為供奉祖先、接待客人、全家聚會、長輩起居的地方。正房東西均延伸出耳房,作為長輩的卧室或書房。內院東、西兩面是廂房,作為成家的或男性的晚輩起居、睡眠的地方。在東西廂房與二道院牆之間有的還建有小房,其中東南角的多為廚房。垂花門、廂房、正房用抄手游廊連接。耳房與廂房之間的小院落俗稱「魚鰓」。這樣的四合院就是兩進四合院。有些四合院在正房後面加一個後院,北面是一排後罩房。後罩房西北角有的開後門,房子用於女眷、傭人住房或庫房。這樣的四合院就是三進四合院。更大規模的四合院都是用兩進或三進四合院串聯或並聯起來的,南北有多少個院就稱多少「進」,東西有多少並排的院就稱多少「組」或「趟」。講究的大宅門還會在四合院側面建花園。 居住在四合院里非常舒適、安定:院內栽花、種樹(以西府海棠、石榴為正宗,絕不能種松、柏)、養魚,夏搭涼棚(用蘆席和杉篙)、冬搭暖棚(用棉墊和杉篙)、冬暖夏涼,空氣流通,吃喝拉撒睡在院中都可解決,自成封閉環境、外界干擾不到,門戶森嚴、內外有別、男女有異、長幼有序,氣氛和諧。清人孫月暄稱贊北京四合院有房屋軒爽、庭院開闊、建築朴雅、花木扶疏、冬天爐火、夏日棚涼、結構多變、對稱和諧、生活便利、環境清幽「十樂」。 四合院的建築規格集中體現了中國的禮制、宗法觀念和陰陽、風水學說等傳統文化。有一條南北中軸線,長輩居住的正房位於中軸線中心。院落、房屋合為四方,房屋建於四面而非平行,體現天圓地方。單組房屋(如一套正房、一面廂房)必須陽數三或五開間。地勢不夠也要破改,如「四破五」。這種講究與栽的樹種的講究體現了陰陽之分(松、柏乃陰宅之樹)。大門必須開在東南(胡同北側的院子)或西北(胡同南側的院子,講究的還要從西北角經過道繞到東南角進正式大門)。排水溝出口要在大門東側。中軸線要略偏一些。相鄰院落的大門和倒座房不能完全在一條線,必須交錯。這些講究雖源於復雜的八卦理論,但符合北京的自然條件:冬天多西北風、夏天多東南風,大門在東南可避冷納涼。北京總體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大門東南牆外即胡同而不是其他房屋,西南角雖也鄰胡同,但是多為廁所,在此排水必排污,故必須在東南角排水。等等。四合院的建築還派生出許多特殊文化,如大門的門板、門簪、雀替、聯楹、門檻、走馬板、象眼、抱鼓石等都不僅實用而且演變為藝術品。 再追溯一下,華夏先民從巢居、穴居進化到現在,居住方式有的還在延續,如南方的欄桿式房屋就直接延續了「巢」的形式,北方的窯洞就直接延續了「穴」的形式。而脫離了巢、穴思路,追求更舒適的居住形式,選擇的是以泥土為磚、伐木為構的中華建築方式,完全不同於從古埃及、古羅馬、古希臘到古印度的以石為原料的建築方式。發展到極致,就是《營造法式》總結的梁、柱、斗拱結構。再有,中國在周禮中就確定了建築規格必須體現天人合一、王權至上,民居只能是平房,高大、多層建築只能在皇家和宗教建築中出現。因此,四合院只能是平房,不可能成為西方古代那樣的城堡。 現在多將一條中軸、四面圍牆、沿牆為屋,主屋居中的建築都算做四合院,甚至將紫禁城、王府、寺廟稱為「大四合院」。這就過於泛化了。不妥。因為四合院是「民」居,紫禁城是皇帝居所、王府是貴族居所、寺廟是供奉神佛地方和僧侶居所。從大門、高度、開間、色彩等等方面看,四合院與紫禁城、王府、寺廟都大不相同。至於沒有內外院之分的,按朱家溍老說法,只能叫「四合房」。因此,西三條魯迅故居和前海西街郭沫若故居都不能算標準的四合院。再有,山西、陝西等地的大院與北京的四合院規制也完全不同,沒有北京四合院與胡同那樣的密切淵源關系,叫「大院」就很好,也沒有必要算做四合院。四合院,就是老北京獨有的、典型的民居!越是獨有的,才越是世界的。

㈥ 有什麼可以發明

我國人民自古以來都有發達的創造性思維,具有發明的光榮傳統。例如龍和鳳。鳳是用雞頭和孔雀身軀及其羽毛組合而成的神奇動物。龍更具有創造性,龍是由馬頭、鹿身、蛇軀、鷹爪、麟體、魚尾組合而成的神奇動物。再者,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對我國古代的科學和技術成就進行了深入地研究,撰寫出世界聞名的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化》(中譯文書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史》)。羅伯特·坦普爾在李約瑟博士指導下,於1986年出版了《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一書,以簡明通俗的文字介紹了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下面按發明先後順序介紹給大家。

1、鼓:

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達米亞的蘇默人製成了一人高的圓鼓,鼓身還繪有圖畫。後來有了小銅鼓和大銅鼓。15世紀騎兵用的大銅鼓,17世紀時開始為樂團採用。1692年蒲塞爾為「仙後」所作的配樂中就用上了。這種鼓現在叫定音鼓,19世紀有了低音大鼓。鼓聲可使節拍鮮明,粗獷有力。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周易》就是五經之一的《易經》,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周易》相傳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辭,並經過孔丘修訂而成為《易經》。當代的電子計算機用的不是十進制而是二進制。二進制是誰發明的?《周易》中的「易數」用的就是二進制。換句話說就是伏羲發明了二進制,伏羲就是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才有五穀,我國才有原始農業。伏羲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可謂大矣!我國北京的先農壇就是為了祭奠神農(即伏羲)而建造的,這里表達炎黃子孫對他的敬佩之情。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我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1775年,英國發明家馬虛發明制繩機,結束了手工制繩的時代。從1950年開始用人造纖維製造繩索,直徑約2毫米的馬尼拉繩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會折斷,而同樣粗的尼龍繩則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針:

相傳公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黃帝用指南針,在大霧中辨別方向,打敗了蚩尤。根據史書記載,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已使用指南針。公元前3世紀的《韓非子》中說,戰國時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針)。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對此記載更詳。1090年,中國和阿拉伯航海家開始在船上裝設了指南針。作導航工具。歐洲在11世紀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針製成指南針。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區指南針的磁製已裝在有度的卡片上面,並以中央旋軸保持平衡。

16世紀時把指南針鑲在帶平架上,在船上發揮作用。19世紀鐵船用指南針要裝上一片弗林德斯頓鐵,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誤差。20世紀製成的船和飛機用陀螺羅盤儀指南針。根據旋轉頂點穩定姿態與星體有關的原理,陀螺羅盤有兩大優點:既不因接近金屬而偏轉,雙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國製成世界上第一台此類實用儀器。最優良的指南針是美國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號船上試驗成功,很快就被美國海軍採用。總之,指南針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後來傳遍全世界為全球航海業等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5、養魚法:

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那時我國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魚卵,把它養大食用。1960―1970年代,歐美才用人工養殖蛙魚等魚類。英國等西歐國家現在每年由養魚場生產淡水養魚約有10萬噸。

6、赤道式天文儀:

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

中國人於公元前14世紀,發明了十進計數制。在現代科學中是十分重要的,歐洲人正式採用它的最早時間的證據,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發現的,而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便已經採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紀的甲骨文中,見有中國人用十進制記述了「547天」的實例。

8、印刷術:

公元前1324年,中國人已會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術是世界上第一種傳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資料信息傳播出去。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們中國人從古時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銜。印章本來是官銜的標職,到公元 前1324年,又開始用來加蓋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紀才開始用紅色印泥。中國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國人認為,有印章為憑的文件書信和票據經簽字更可靠。現在的印刷書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剛經》,由中國人王 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軸,用多塊長91厘米,寬36厘米的刻版印的。後來落在英國人手中,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1040年代中國刻字工人畢升在北京歷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泥六面體活字模,加熱變硬,按韻排在轉盤上。印時把活字鋪在有松脂、臘等粘合物的鐵板上,周圍用鐵框扎緊,放在火上加熱使粘合物熔化,冷卻後活字就粘在鐵板上了。印完後烤熱鐵板取出活字,以備日後再用。1403年朝鮮的李太宗創辦了最早的金屬鑄字工廠(當時朝鮮也用方塊字),又過了30年朝鮮參照古印度的梵文,創造了一套拼音字母以代替方塊字。現在的朝鮮文有40個字母,只需要少量字母就可拼出所有的字。1438年在德國梅茵茲城古騰堡居住的根弗第謝(德國人)創造了一套澆濤金屬字母活字的模具。用硬金屬雕出凸模字,再用錘字把凸模字壓在軟銅上,制出凹模,用凹模排在框架上印刷。到15世紀時大概已開始採用鉛錫合金。他在1451年印出歐洲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書――《多納托斯拉丁文法》。約在1453年開始印刷拉丁文聖經。他的印刷機是用普通的螺旋壓榨機改裝的。把一頁為一個印版面上放在印刷的印台上,刷上油墨,鋪上紙張,用裝在螺旋下的壓印板加壓。一天才能排一頁,每小時只能印16張左右。

1457年,福斯特和舒奧佛發明了多色印刷,印出第一本雙色書――拉丁聖詩。1461年,班堡的靠士特把木刻版與活字印刷結合起來,印出第一本有插圖的書――德文的寓言,共有101張插圖。1470年法國人讓森在威尼斯設計出第一批羅馬活字。1477年托雷米繪制了《世界地圖》,用凹版印刷術印出,共26幅銅版印製。不易仿製,紙面上的油墨稍微鼓起,特點較多,易辨真偽,所以仍用於印刷鈔票、郵票和有價證券等。1501年義大利人格里福出了一套斜體字;1561年他把這些字縮小印出袖珍本書籍。(西方的斜體字主要用於強調字句。)1620年,荷蘭的伯靳奧發明了收字方便印刷術,每小時可印150份。1642年德國的賽根發明了鏤刻凹版印刷法,最適於印畫,首幅畫是德國伊利莎伯爵夫人的肖像。

1107年,中國人還發明了彩色印刷術。600多年後,1719年,德國的勒布朗設計的彩色印刷機取得了專利權。印出第一部書是《油畫色彩之調和》。1727年英國蘇格蘭金匠格特發明了澆鑄鉛版法。1775年法國人迪多制訂了量度活字大小的單位。1798年德國的遜納菲爾德發明平版印刷法,最適於印插圖。1875年英國首先使用膠印法,把圖像印到橡皮布上,然後正式印到彈性所需的材料上。1800年,英國的斯坦賀製成第一台鐵架印刷機代替了木製印刷機。每小時可印250張。1810年德國 人在倫敦工作的哥尼格取得了蒸汽印刷機的專利權(機械化的手動印刷機),每小時可印400頁。1812年德國人哥尼格和鮑爾設計出滾筒式滾壓印刷機。《泰晤士報》賣了這台機器,每小時可印1100張。後來哥尼格還設計了每次能印兩面的印刷機。

1839年英、美、俄三國分別發明了電鑄版。用電鑄金屬板來代替木刻印板。1845年紐約的荷奧取得了第一架實用輪轉印刷機專利。費城的《紀事報》購買了這台機器。1848年倫敦《泰晤士報》的工程師阿普斯和考珀設計了一台輪轉印刷機,在此報運用,每小時能印8000張。1861年美國荷奧採用紙型制出的曲面鉛版,從此有了完全圓形的印刷版面。1852年,英國照相技術先驅塔爾博特發現了鋼線凸版印刷的原理,1880年首先採用這種辦法在紐約《畫報》上復印一張照片,標題是「紐約貧民窟一景」。1886年德國人默根索勒在美國工作發明了高速自動排字的策諾整排機,此機用於《紐約時報》。兩年後正式投產,每小時可排字模6000個左右,速度是最熟練工人的四倍。1887年英國公務員蘭斯頓發明了排字精良的莫諾鑄排機,此機於1897年正式投入生產。在此之前,1477年前人們就知道雕刻銅凹版印刷法;1895年奧地利人克利克發明了照相凹版法;1839年,許布約在美國發明了照相排字機。從此印刷商不要金屬活字,並改用平板印刷代替傳統的凸版印刷。此法是把字母相繼投射到照相紙上面,然後沖洗出來,貼到一頁樣本上。這張拼好的版用照相機轉拍在金屬板的感光膜上,經過酸蝕,使這塊印版具有1798年遜納菲爾德發明的石印版的性能;油墨只附著於版上有圖形的地方。現在,照相排字法已經取代了絕大多數傳統的排字方式。

1965年德國發明了電子照相排字機之後,開始了用電腦控制排字時代。先進印刷廠是整頁版面可在電腦屏幕上設計,設計者一頁版面編排妥當之後,就用電腦記憶裝置把全部內容存貯起來,包括文字、標題、圖片位置等等。然後,由電腦控制的激光器在照相紙上掃描,把整個版面的圖像印出來,再用照相法製成印版進行印刷,這叫激光照排法。當今世界上很多大型報刊都用先進方法進行排印,例如我國的《科技日報》、《中國電視報》和《北京晚報》等,都採用了此先進的印刷技術。

9、漆――世界第一種塑料: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13世紀已經發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發掘出的「婦好」墓(葬於公元13世紀),她的上過漆的棺木就是證明。李約瑟說:「漆可能是人類所認識的最古老的工業塑料。」在古代中國,油漆業的組織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國家的製作中心。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存有一隻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銘文除說明該杯製作於公元四年外,還刻有參加製作的七名工匠和製作中心的五位官員的名字。這個木酒杯表現了中國人兩千年前就有對製造工藝的看法;另一方面,這個杯子還表明當時的生產很可能已使用現代的工業生產的流水線那樣的工藝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已發現了漆的重要化學性質,發現了通過漆的蒸發過程使其變質的方法,發現了通過在漆中放幾只螃蟹殼,漆就會保持液狀,不會變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書和公元12世紀的李氏都提到螃蟹殼能使漆保持液態的特殊功能。現代科學家化驗證實,甲殼體組織內確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動的化學成份,其中一種酶就是漆變硬的酶。漆可以通過化學作用保持長久的液態,這使中國的這項生物化學工藝具有不衰的工業雛形模式。

10、銅鏡:

約公元前1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銅鏡。中國人於公元5世紀還發明了魔鏡;英國結晶學家威廉·布萊格到1932年,系統地闡明了魔鏡的理論,比中國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鏡是世界上最奇異的物品之一。魔鏡有何奇妙之處呢?在魔鏡的反面鑄有青銅圖案――圖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線的一面為凸狀,是由經拋光處理的青銅製成用作鏡面。在大多數照明情況下,這種鏡子看上去與其它的普通鏡子無異。但是,在明亮的陽光下使用魔鏡時,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鏡面將陽光反射到暗色的牆上,人們就能從投在牆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鏡面的圖案或文字。堅實的青銅製品變得透明了,這種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現象使中國人給魔鏡取了透光鏡名稱。青銅是不透光的,然而實際使人感到透光,這是為什麼?這奧妙之深讓中外學者探討了幾百年,中國的科學家沈活和外國科學家威廉·布萊格爵士都發表過高見。威廉·布萊格爵士於1932年發現這一奧妙時說:「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圖案清楚地顯現出來。」李約瑟正確地將這一切稱為「是在通向掌握金屬表現微細結構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11、傘:

公元前1100年,中國人已經使用傘,那時已經用傘表示身份。傘骨用竹或檀香木製成,上面覆以樹葉或羽毛做的傘面。公元12世紀英語才出現「傘」這個詞。以前一直只有陽傘,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傘面,才製成雨傘。1750年,英國的漢威到外國旅行後帶了一把傘面回倫敦,轟動一時。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區的金屬拉絲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鋼質傘骨的專利權。有了此傘骨,傘可以收緊,從此成為英國紳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發明了伸縮傘。在學術界也有人說,公元4世紀三國時期中國人才發明了傘。

12、風箏: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最先放風箏。早在信史之前,傳說中國人已會放風箏。相傳公元前四世紀,中國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名將軍包圍了王宮,利用風箏測量宮牆與己方軍隊的距離。風箏可用於送磚上屋或在風箏尾部繫上魚鉤釣魚。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折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勵,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折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折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發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國人於公元前8世紀發明了弓箭。公元前200年中國人已發明了弩弓。它主要用於打仗和狩獵,可卧射、立射、騎射,威力甚大。而歐洲的義大利在公元10世紀才使用弓,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機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東周時期,中國人就已發明了古代機器人。當今世間,只要談及機器人,言必歐美、東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機器人的,是我們中國人。我國制出的古代機器人不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廣泛,有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會跳舞的機器人、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持賺錢的機器人和會捉魚的機器人……等,應有盡有。

會跳舞的機器人。我國唐朝的段安希說:西漢時期,漢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單於冒頓圍困。漢軍陳平得知冒頓妻子閼氏所統的兵將,是國中最為精銳驃悍的隊伍,但閼氏具有妒忌別人的性格。於是陳平就命令工匠製作了一個精巧的木機器人。給木機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並把它的臉上擦上彩塗上胭脂,顯得更加俊俏。然後把它放在女牆(城牆上的短牆)上,發動機關(機械的發動部分),這個機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優美,招人喜愛。閼氏在城外對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誤把這個會跳舞的機器人為真的人間美女,怕破城以後冒頓專寵這個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閼氏就率領她的部隊棄城而去了。平城這才化險為夷。

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唐代的機器人更為精巧神奇,唐朝人張騖在《朝野全載》中說:洛州的殷文亮曾經當過縣令(相當於「縣長」),性格聰巧,喜好飲酒。他刻制了一個木機器人並且給它穿上用綾羅綢緞做成的衣服;讓這個機器人當女招待。這個「女招待」酌酒行觴,總是彬彬有禮。

會賺錢的機器人。唐朝時,我國杭州有一個叫楊務廉的工匠,研製了一個僧人模樣的機器人,它手端化緣銅缽,能學和尚化緣,等到缽中錢滿,就自動收起錢。並且它還會向施主躬身行禮。杭州城中市民爭著向此缽中投錢,來觀看這種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為主人撈到數千錢,真可稱為別出心裁,生財有道。

會捉魚的機器人。唐代的機器人還用於生產實踐。唐朝的柳州史王據,研製了一個類似水獺的機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魚以後,它的腦袋就露出水面。它為什麼能捉魚呢?如果在這個機器人的口中放上魚餌,並安有發動的部件,用石頭縋著它就能沉入水中了。當魚吃了魚餌之後,這個部件就發動了,石頭就從它的口中掉到水中,當它的口合起來時,它銜在口中的魚就跑不了啦,它就從水中浮到水面。這是世界上最早用於生產的機器人。

此外,在《拾遺錄》等書中,還記載了古代機器人登台演戲、執燈伴瞎等機巧神妙。

16、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歐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鐵犁: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鐵犁。歐洲人到17世紀才使用鐵犁,比中國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國人還發明了犁鏡,給犁裝上犁鏡,便於翻土,從而提高了農業產量。大約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達米亞平原農夫發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類早期開始耕地的農具,中國人大約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鏵。公元前500年,歐洲農夫造出了鐵犁,犁前有二個輪了和一個犁刃(即犁鏵)。中國戰國時期在木犁鏵上套上了V形鐵刃,俗稱鐵口犁。犁架變小,輕便靈活,更可以調節深淺,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歐洲人於1700年代開始用先進的羅瑟蘭犁、蘭塞姆金鐵犁和播種機。1830年美國移民開始用迪爾銅犁,其他各大洲也開始用銅犁。總之,犁的發明、應用和發展,凝聚了中國人和世界其他各位發明家的心血,並顯現了他們的智慧。

18、大定音鍾:

中國人於公元前6世紀發明了大定音鍾;歐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鍾,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長明燈:

大約在公元前589年,中國人發明了長明燈。燈蕊為石棉;燈油為海豹油或鯨油。

20、算盤:

公元前550年中國人發明了算盤,用於計算,也是自古以來商業上廣泛應用的計算工具,後來傳到世界各地,到12世紀才逐漸被現代阿拉伯數字所取代。到20世紀前蘇聯和遠東地區很多人仍然使用算盤,生塑算盤代替木竹算盤。目前世界上電子計算器和電子計算機有代替算盤的趨向,但因為算盤價格低廉,所以,用電子計算機在全世界完全代替算盤,至少還需要十年。

21、地毯:

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國應用。已知最早的地毯起源於公元前五世紀的中國和伊朗。1606年,法國巴黎附近最早用上了織機編織的地毯。現在的地毯變為人造纖維和羊毛編織而成。

22、雙動式活塞風箱:

中國人於公元前5世紀發明了雙動式活塞風箱。西方於16世紀才用雙動式活塞風箱。比中國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23、水涌缽

公元前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水涌缽。

24、空位表零法:

中國人在公元四世紀以前就開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國的算盤就是這樣表示的。按照西方的傳統說法,用符號「0」來表示零,是印度人在公元九世紀發明的,它出現在公元870年瓜摩爾的碑文中。但是,實際上,符號「0」的出現要比這早得多。在公元683年柬埔寨和蘇門答臘的碑文中,以及在公元686年蘇門答臘附近的邦加島上的碑文中,均出現這一符號。一些專家認為,這些國家出現的零的符號,是由中國傳過去的,而他們又將這符號傳到印度。零非常重要,如果忽視了零,那麼現代技術就會瓦解。當然用空位表示零這是中國人的一項發明,然而我們並不是說使用「0」符號的絕對優先權屬於我國,因為直到1247年「0」符號才第一次在我國印刷品中出現,盡管我們確信至少在一個世紀以前就已經使用這個符號了,但沒有人知道,這個表示零的符號中國人在何時、何地首先使用的,這是需要進一步考證的。

25、化學武器:

利用毒氣進行化學戰的歷史,在中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早期。在墨家早期著作中,就有關於利用風箱把在爐子內燃燒的芥末釋放出來的氣體,打入圍城敵軍隧道的記載。這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利用塹壕芥子氣早2300年。中國人化學武器有下列幾種:「糞彈」,這是毒氣彈的雛形。「飛砂彈」,它是將一管火葯放在陶罐里,火葯的成份是生石灰、松香、有毒植物的乙醇提取之。把這種武器從城牆上放下去,隨即炸開,致命毒物四散。「催淚彈」,公元二世紀中國人便使用催淚彈,它所產生的煙霧很快地使人淚如泉涌。海脈油、四川漆和海星等毒汁會使敵人聲音嘶啞。我國有的毒物能使敵人肌肉腐爛直至露出白骨。火矛包含著砒霜和一般的毒物。1540年貝林古西奧所著的《煙火葯學》一書中說,火矛被燃後,就吐出「熾熱地火舌,有兩三步遠,使人毛骨悚然」。在歐洲,直到1580年,砷才作為一種深受歡迎的東西,但在17世紀它被汞煙球所代替,這是當時中國奉獻給世界的禮物之一。

26、馬胸帶換具:

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馬胸帶換具。在此之前,西方在公元8世紀換馬的惟一手段是「項前肚帶換具」。這是一種不合理的方法,因為皮帶勒在喉部,意味著馬一旦使出最大力氣就會立即窒息死亡。我國發明的馬胸帶換具克服了這一缺點。我國的這項發明後來通過中亞傳到了歐洲。歐洲考古學家在公元7至10世紀的古墓中發現了胸帶換具遺物。

27、石油照明法:

大約於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氣照明法。

28、鑄鐵術:

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鑄鐵術。

29、馬肩套挽具:

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馬肩套換具。這比在歐洲出現胸帶具後一百年出現的肩套換具要早一千年。中國人還發現,肩套換具可以用另一種更簡單的方式:換繩可以拴在肩套(項圈的兩側,直接套在車上)。正是這種形式的肩套換具,今天仍在全世界普遍採用。

30、硝石鑒別方法:

中國人在公元前3世紀以前發現了硝。這比西方早2000年。在發明火葯之前,首先必須認識到並且獲得它的三種成分中最重要的成分,這就是硝石。西方在中世紀以前不知有此物,歐洲缺少此物,而中國資源豐富,並且可區別於其他礦物而予以提純。鑒別硝石是根據顏色反應。硝石燃燒發出紫色火焰可證實鉀的存在。中國人至少在公元前3世紀就會用此法鑒別硝石的存在。中國人發現硝石為後來發明火葯奠定了基礎。

31、世界上第一條等高運河―――靈渠。

西方於公元13世紀才建了等高運河,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32、立體地圖: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3世紀就發明了立體地圖。在司馬遷寫的《史記》中,就記過了一張公元前210年繪制的秦始皇墓地圖。書上寫道:「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1985年6月《每日電訊》的一篇報導說:秦始皇墓地雖然還沒有打開,但是可能已經發現了。據說是墓入口處的地方發現了微量的水銀。考古學家猜測這可能就是上述立體地圖上所示的水銀。

早在公元前3世紀,中國有名的蓬萊仙山的地圖就出現在罐子和香爐上。這對以後立體地圖繪制技巧的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公元32年將軍馬援講到的軍事立體地圖,河谷山脈的模型是用糯米製作的。此外,還出現了木刻的立體地形圖,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記述了這種地圖。1130年黃裳也製作了一張木刻立體地圖。此圖後來引了哲學家朱熹的興趣,他千方百計地收集木刻地形圖,以便進行研究。他自己也有時用粘土,有時用木刻製作立體地形圖。黃裳在一部《鶴林玉露》里,還講述了朱熹製作的一幅地形圖的情況:「(朱熹)嘗欲以木作華夷圖,刻山水凹凸之勢。合木八片為之。以雌雄榫鑲入,可以折。度一人之力可以負之。每出則以自隨,後竟未能成。」

很可能立體地形圖的製作由中國傳到阿拉伯,後又傳到了歐洲。1510年,保羅·多克斯製作了歐洲最早的地形圖,繪出了奧地利的庫夫施泰因的鄰近地區。阿拉伯人伊貝·巴蒂塔(公元1304―1377年)敘述了他在直布羅陀看到一張立體地形圖。中國以外的國家有關立體地形圖的記載沒有比這更早了。

33、吊橋:

中國人李冰於公元前3世紀在四川省灌縣修建了安藍橋。這是世界最早修建的竹纜鏈橋。它總長為320米,有八個孔,整個結構中沒有一塊金屬材料。此吊橋上鋪了板便於人們行走。這種用竹了做的索橋是極有效的,整個纜索是以竹子為內芯,外邊包著從竹子外層劈下的竹條(蔑片)編成的「辮子」。編成辮子是因為蔑片把內芯纏得越緊,纜索的強度就越大,從而增加了安全因素。並且,中國人於公元1世紀又發明了鐵吊橋。這橋可用於通行車輛。1655年到中國訪問的西方人馬丁·馬蒂尼曾描述過貴州境內一條河上的鐵索橋,並編在那個時期有名的巨著《中國圖集新編》中。西方的第一座吊橋,即溫奇橋。是公元1741年建成的,跨於英格蘭的提茲河上,它只有纜索而沒有橋面供車輛通行。由於歐洲人於1809年才建成第一座可以通行車輛的吊橋,因此在這方面中國人比西方要領先180

㈦ 筆是誰發明和演變的

史傳秦蒙恬造筆。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帶兵在外作戰,他都要定期寫戰報呈送秦王。當時,人們用竹簽寫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沒寫幾下又要蘸。 一天,蒙恬打獵時看見一隻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跡,心中不由來了靈感。他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插在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

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試了幾次,效果還是不行,於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石灰坑裡。

有一天,他無意中看見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筆。撿起來後,他發現濕漉漉的兔毛變得更白了。 他將兔毛筆往墨盤里一蘸,兔尾竟變得非常「聽話」,寫起字來非常流暢。 原來,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變得柔順起來。傳說這就是毛筆的來歷 。

(7)松戶森的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上下五千年,形成自己的燦爛文化,古代常稱的「文房四寶」,就是傳統文化的外在體現。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其中四寶之首的筆,即毛筆,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產品。

在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文人都是用它揮灑奇思,宣洩情懷。文人以筆為鋤,以紙為田,筆耕不輟,因而漫長的中國歷史便成了「筆下春秋」。

毛筆,比古埃及的蘆管筆、歐洲的羽毛筆歷史更為悠久,可後者已退出歷史舞台,而毛筆與近代出現的鋼筆、鉛筆、圓珠筆,並稱為當代四大筆,在當今的書畫史上依然大放異彩,其生命力之強大令人嘆為觀止。

關於毛筆始於何時,眾說紛紜。最有故事性的說法要屬秦國大將軍蒙恬造筆。《史記》《博物志》等書籍上都有記載,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於是「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成毛筆。

因為這個傳說,蒙恬被尊為毛筆的始祖。浙江省湖州善璉百姓建「蒙公祠」,於每年蒙恬生日時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沿襲至今。但據史家考證,中國毛筆起源遠早於此,至少有6000年歷史。

㈧ 中國的發明有哪些

1、指南針: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俗稱吸鐵石)。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用天然磁石製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國魏時,馬鈞利用磁鐵和差速齒輪製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機械裝置——指南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記載了製作指向用的磁針的方法。

2、造紙術:蔡倫改進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喜歡讀書,每次外出遊學身後都跟著五輛裝滿竹簡的大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

3、活字印刷術: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4、火葯:火葯作為人類掌握的第一類爆炸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古代煉丹家們利用早在漢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葯物硝、硫,經過長期的煉丹實踐,至遲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發明了火葯 ,並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縱火用的火葯兵器。

經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銃等各種火器已達到成熱的程度。火葯的發明對世界科技的發展曾起重大作用,現代黑火葯就是由中國古代火葯發展而來的。

5、孔明燈: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相傳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燈。

㈨ 筆是誰發明的

毛筆的起源:史記中曾記載:「秦始皇命太子扶蘇與蒙恬築長城以御北方專匈奴,蒙恬取山屬中之兔毛以造筆」,文房四譜上也記載:「昔日蒙恬造筆,以拓木為管,鹿毛為柱,兔毛為被,此乃謂蒼毫也」,博物志雲:「秦之蒙恬將軍取狐狸毛為柱,兔毫為被以書」,因此,我們通常稱蒙恬將軍為毛筆的史祖。毛筆的發明過程,最早可朔自新石器時代末期的仰韶文化期,雖然沒有足夠的文字記載可資證明,但由已出土的仰韶彩陶上的花文研究,可能是由類似毛筆的工具所繪制而成,及至商朝甲骨文的研究,可明顯的看出刀刻的甲骨文邊緣,是先用毛筆書寫其上再刻成的,可見此一時期已有毛筆的存在。周朝的青銅器上所鑄的文字,依其字形判斷,已明顯可知系由柔軟的筆尖所書寫筆觸的痕跡,由書寫的形狀與筆意,知道書寫的工具—也就是毛筆,1954年在湖南長沙郊外的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時代楚墓文物中,已有多種古毛筆及其相關之書寫文物,這是首度使我們對漢朝以前的毛筆形象的想像,真像大白,該批文物中的毛筆稱之為「長沙筆」是由高級的兔毫所製成毛長2.42公分,筆管長達16.6公分,筆管是由細竹製成,製法是將兔毛夾插於管端,以細絲綁緊後用漆固定,此一製作在技術上已是相當高超。

㈩ 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是什麼

劍客! 宮本武藏(1583-1645) 二天一流,由江戶初期著名劍士宮本武藏創立。 宮本武藏原名新免武藏,在二天一流兵法中的正式名稱是新免武藏玄信。但宮本武藏這個名字更為人們所熟知。 天正十二年(1584年),宮本武藏出生於岡山縣英田郡大原町宮本。年少時跟父親新免無二齋學習當理流兵法。從十三歲與新當流有馬喜兵衛比武開始,直到二十八歲,這期間與其他流派比武六十餘次,據說一次都未敗過。武藏二十九歲時在嚴流島跟當時名滿天下的劍士佐佐木小次郎決斗,將小次郎斬於劍下(據說用的還只是自製的木刀),一戰成名。 在二十餘歲時,武藏便以「圓明一流」自成一派。並於慶長十年(1605年)寫成劍術書《兵道鏡》。但他對自己的劍術始終不滿意,認為沒有達到極境。三十歲後,武藏繼續修業,終於在自己五十歲左右練成了使用大小兩刀(即一之太刀與二之太刀)的劍術。這就是著名的「二天一流」。 武藏五十七歲時,即寬永十七年(1640年),得熊本藩(今熊本縣)藩主細川越中守忠利邀請,在當地正式教導劍術。在以後的歲月里,武藏寫成了《五方之太刀道序》、《兵法三十五固條》以及《五輪書》,合稱為「兵法二天一流三兵書」。 正保二年(1645年),宮本武藏去世,終年六十二歲。 二天一流中所謂「二天」就是指「二天曬日」(「曬」同「曬」,《五方之太刀道序》)之意,指的是太陽和月亮:即陰與陽,也就是象徵對立的事物。世界一切都是由相對事物組成,由這些相對事物相互浸透而使所有事物發展統一,產生新的事物。二刀的技法簡單的講就是統一左右兩手手上大小二刀的動作,由此達到戰勝對手這一目的。由這對立的二極升華統一而發展這個事實,不但是劍術,甚至是「世界之理」(武藏書狀),因此命名為「兵法二天一流」。 佐佐木小次郎(?-1612) 戰國末期劍士,隨鍾卷自齋學習富田一刀流,並在此基礎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創立了嚴流。小次郎的絕技是被稱為「燕返」的奧義。慶長十七年(1612年),小次郎在嚴流島與當時29歲的宮本武藏決斗,由於年齡關系,以身殉劍。 千葉周作成政(1794-1855) 北辰一刀流是江戶時代末期很流行的劍術流派。其創始人為千葉周作成政。 周作出生於陸前栗原郡花山村,是三兄弟中的次男。其祖父千葉吉之丞常成原為磐城國相馬藩北辰夢想流劍術師范,後移居到陸前國栗原郡花山村居住。周作少時隨父親千葉幸右衛門練習北辰夢想流劍術,以後作為淺利又七郎義信的養子,到下總松戶跟隨淺利又七郎和中西忠兵衛學習一刀流劍法。後來將自己所學劍術糅合起來,創立了北辰一刀流,並在江戶日本橋設立了劍術道場玄武館,與鏡心明智流的士學館、神道無念流的練兵館合稱「江戶三大道場」。玄武館後來遷往神田玉池。 北辰一刀流認為劍道是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在真劍勝負盛行的江戶末期,北辰一刀流改良了使用竹刀跟護具的練習方法,對現代日本劍道有較大的影響。 北辰一刀流可謂人才輩出的門派。周作之弟千葉定吉政道(?-1879)、周作之次男千葉榮次郎、定吉之長男千葉重太郎均為振興北辰一刀流做出巨大貢獻。其中千葉定吉在江戶桶町開設了一戶劍術道場,為跟玄武館相區別,被稱為「小千葉道場」,土佐勤王志士坂本龍馬即是這家道場的弟子。龍馬曾說道:「小千葉道場是我的第二個家。」除坂本龍馬外,幕末很多名人劍士,比如新撰組的伊東甲子太郎、山南敬助、清河八郎等等都出自北辰一刀流。 幕末北辰一刀流劍士名錄: 千葉家 流祖:千葉周作成政 周作之弟千葉定吉政道 周作次男千葉榮次郎、三男千葉道三郎 定吉長男千葉重太郎、次男千葉東一郎、長女千葉佐那、次女千葉里幾、三女千葉幾久 非千葉家 伊東甲子太郎、井上八郎延陵、奧田松五郎、海保帆平、清河八郎、坂本龍馬、真田范之介、下江秀太郎、庄司弁吉、塚田孔平、丹羽精藏、森要藏、稻垣定之助、山南敬助、藤堂平助、服部武藏等 愛州移香齋(あいす いこうさい) 1452~1538 出身於伊勢的熊野海賊眾,通稱太郎,本名久忠(惟孝),被稱為日向守。相傳他在參拜日向國鵜戶神宮時做了個靈夢,悟到了劍術的奧秘,從而創立了愛州陰流劍術。他的兒子元香齋宗通由於是劍聖上泉信綱的老師而聞名。 愛州元香齋(あいす げんこうさい) 1519~? 移香齋久忠的兒子,本名宗通,被城為美作守。永祿七年他將陰流劍術的奧義傳給佐竹義重。他與父親移香齋同時在常陸國久慈郡太田城擔任佐竹義重的劍術師范,被傳為美談。 足利義輝(あしかが よしてる) 1536~1563 室町幕府第13代將軍。他向上泉信綱學習劍術,被稱為「劍豪將軍」。他與畿內的實權人物三好氏對立,因此居所被三好長慶的家臣松永久秀所襲擊。他以劍術對敵,擊倒了許多敵兵,但由於寡不敵眾而被殺。 伊東一刀齋(いとう いっとうさい) 生沒年不詳 本名景久,出生於伊豆國,是劍術一刀流的始祖。他曾經向鍾捲自齋學習神陰流劍術,後來自成一派。他有兩個弟子:小野善鬼和御子神典膳。這兩人為了獲得秘傳而在下野的小金原決斗,取勝的典膳得到了一刀流的秘傳。這個御子神典膳後來就是小野一刀流的始祖小野忠明。 稻富祐直(いなどめ すけなお) 1552~1611 原本是丹後國忌木城城主一色家的家臣,是稻富流鐵炮術的創始人,善於使用鐵炮。主家滅亡後通過細川忠興和松平忠吉在尾張義直處仕官,擔任江戶幕府的炮術指南一職,與近江的國友村鐵炮鍛治集團齊名。 井上正繼(いのうえ まさつぐ) 生沒年不詳 通稱九十郎外記。1614年起擔任德川家康的炮術師,是井上流(也叫外記流)炮術的始祖。 岩間小熊(いわま こぐま) 生沒年不詳 諸岡一羽門下的劍豪。 小笠原長治(おがさわら ながはる) 1570~? 遠江高天神城城主小笠原長忠的弟弟,後來被稱為源信(心)齋,高天神城失陷後投奔了小田原北條氏尋求庇護。北條家滅亡後變浪跡天涯進行武者修行。他向上泉信綱和奧山休賀齋學習新陰流劍術,並自創了真新陰流。 奧山公重(おくやま きみしげ) 1525~? 號休賀齋,曾向上泉信綱學習新陰流劍術。相傳1564年他向三河奧山明神祈禱,並根據神諭學得了劍術的奧秘。後來通過鑽研,他自創了新陰流的支流奧山流劍術。後來擔任了德川家康的劍術指南。 小野善鬼(おの ぜんき)?~1592 前身是淀川的船夫。在遇到了一刀流始祖伊東一刀齋後成為了一刀齋的第一位弟子。後來在一刀齋門下的比武中,他從來沒有戰敗過。但是在1592年(一說1588年)的下總小金原決斗中輸給了師弟御子神典膳(小野忠明),喪命。 小野忠明(おの ただあき)?~1628 前身叫做御子神典膳吉明,是里見義康的家臣。在進行武者修行的時候遇到了伊東一刀齋,並成為了後者的弟子。在下總小金原決斗中擊倒了師兄小野善鬼,獲得了繼承一刀流道統的資格。後來出仕德川家康,並改名小野次郎右衛門忠明,並成為了小野一刀流的始祖。後來擔任了二代將軍秀忠的劍術師范。 片山久安(かたやま ひさやす) 1575~1650 伯耆守。向林崎甚助重信學習拔刀流劍術,並開創了心貫流(片山伯耆流)。後來應豐臣秀次的召喚而出仕,秀次死後又成為了秀賴的兵法指南(劍術師范)。豐臣家滅亡後轉仕岩國城主吉川廣家,擔任廣家的兒子廣正的兵法指南。 鍾捲自齋(かねまき じさい) 生沒年不詳 名叫通宗,劍術鍾捲流的始祖。他向小太刀名人富田勢源學習劍術,卻善於使用中太刀。後來自立門戶,開創鍾捲流。他的門下弟子有伊東一刀齋景久和佐佐木小次郎這樣的名劍豪。 上泉信綱(かみいずみ のぶつな) 1508~1582 在上杉家家老長野業正的幫助下成為了上州大胡城主。由於開創了新陰流劍術而天下聞名,門下涌現了許多著名的劍豪,被稱為「劍聖」。他的槍術也很出色,是長野家十六槍之一。長野家滅亡後,他拒絕了武田信玄的邀請,雲游天下。他也是竹刀的發明者。 川崎時盛(かわさき ときもり) 生沒年不詳 通稱「輪之助」,是劍術東軍流(也叫東流)的始祖。一說是天台僧人東軍權僧正開創了東軍流,時盛是第二代。他是越前朝倉家御用人的兒子,父親是鞍馬八流劍術的名人,後來又向小太刀名人富田勢源學習劍術和槍術。 北田具教(きたばたけ とものり) 1528~1576 被稱為多芸御所,是伊勢國最後的國司。冢原卜傳門下弟子,是劍豪大名,相傳和足利義輝很要好。後來由於無法抵抗織田信長的進攻,收了信長的三子信孝為養子,並將家位傳給信孝。不久之後,由於信長的命令,他在居城三瀨館被暗殺。 木村友重(きむら ともしげ) 生沒年不詳 通稱助九郎

閱讀全文

與松戶森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