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失聰後的貝多芬是如何創作音樂的
在沉寂的日子裡,貝多芬的耳朵完全失聰。作曲也更難了,但戰斗不息的貝多芬知道自己不能放下筆,不能離開音樂。他請人特製了一支小木棒。在創作時,他把小木棒的一端插在鋼琴箱里,用牙齒咬住另一端,利用小木棒的振動,來「聽」自己彈出的旋律的效果。1823年,貝多芬便靠這獨特的裝置完成了規模龐大的《庄嚴彌撒曲》,獻給大主教魯道夫,以求取世界的和平。全曲嚴格按照彌撒祭曲的程式寫成,分為五個章節。分別為「我主憐我」、「榮耀歸主」、「我信我主」、「聖哉、聖哉」、「神之羔羊」。隨著世界斗爭局勢的發展,貝多芬看到了群眾的力量。憑藝術家的敏銳的直覺,貝多芬把目光投向了人民。「人民藝術家的作品,應該為窮苦的人們服務。」貝多芬這樣說。
1824年,貝多芬在新的激情下完成了《第九交響曲》(也稱《合唱交響曲》),這是貝多芬最後一部力作。它表達了世界人民對於封建專制的反抗與斗爭,對於自由的追求與渴望。貝多芬的朋友聽說他完成了《第九交響曲》,紛紛寫信要求欣賞一下,貝多芬答應了。劇場選擇在維也納的卡德劇院。1824年5月7日,沉寂多年的貝多芬出現在樂池中。久違的觀眾報以一次又一次熱烈的掌聲。當時,國王出現人們也只給以3次鼓掌歡呼。偉大的貝多芬一出現,人們都狂熱起來,歡呼竟達5次之多,從未出現過的盛況把維持秩序的警察都驚呆了,好一陣過後,才紛紛跑出來制止過分狂熱的場面。貝多芬雖然聽不見,但也被眼前的場面所感染,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演出開始了,貝多芬情緒激昂地站在樂隊前。雖然他聽不見任何一種樂器的聲音,也聽不見歌者的演唱,他只憑自己的記憶,憑著自己的激情全力指揮下來。聽眾完全被這久違的充滿激情的音樂所陶醉。他們如痴如狂,為之歌為之泣。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
Ⅱ 貝多芬失聰後所創作的樂曲的名稱
第十交響曲 還有很多哦 貝多芬1804年失聰,1804年後創作的作品有:
第四交響曲 Symphonie No.4 Op.60 1806.10 降B大調
交響曲 第五交響曲 (命運) Symphonie No.5 Op.67 1804-1808 C小調
交響曲 第六交響曲 (田園) Symphonie No.6 Op.68 1807---1808 F大調
交響曲 第七交響曲 Symphonie No.7 Op.92 1811-1812.6 A大調
交響曲 第八交響曲 Symphonie No.8 Op.93 1811-1812.10 F大調
交響曲 第九交響曲 (合唱) Symphonie No.9 Op.125 1824.2 D小調
交響曲 第十交響曲 Symphonie No.10 遺稿
交響曲 戰爭交響曲 Wellingtons Sieg Op.91 1813 D大調
序曲 萊奧諾拉 Leonore Overtures No.1-1805 No.2-1805 No.3-1806 No.4-1814
序曲 艾格蒙特 Egmond 1809
序曲 科里奧蘭 Coriolanus Overture Op.93 1807 C大調
序曲 斯蒂芬國王 King Stephen Op.112 1811
序曲 向大廈獻禮 The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p.124 1822 C大調
序曲 命名日慶典序曲 Ouverture 「Namensfeier」 Op.115 1814 C大調
雅典的廢墟 The ruins of Athens Op.113
舞曲 11首維也納舞曲 11 Wienertanze WoO.17 1818-1820
舞曲 慶賀小步舞曲 Grarulations Menuett WoO.3 1822
進行曲 為樂隊而作的進行曲(6首) Marsh for Orchetra WoO.18-22,24,29 1809-1810
協奏曲 第四鋼琴協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4 Op.58 1805-1806 G大調
協奏曲 第五鋼琴協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5 Op.78 降E大調
協奏曲 第六鋼琴協奏曲 Pinao Concertos in D Op.61 1807
幻想曲 合唱幻想曲 Fantasie fur Klavier,Chor Und Orchester Op.80 1808 C小調
Ⅲ 貝多芬耳聾後創作哪些曲子
1800年以後基本耳聾,但後來創作的《英雄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鋼琴奏鳴曲》《致愛麗絲》《第七交響曲》《第八交響曲》《第九交響曲》成為傳世經典。
Ⅳ 貝多芬失聰後是怎麼創造音樂的
把木棍叼在嘴上,把木棍放到鋼琴上,通過骨傳導聽到鋼琴的聲音。
貝多芬很刻苦,失聰了也要寫曲,正表現了他對命運的不屈服。他稱說過要
掐住命運的咽喉。 他的多數部分有名的曲子更是他失聰後寫下的。很讓人敬佩
雖然他聽不到樂器演奏的音樂,但他心裡深處的音樂是永遠不會失去的。
Ⅳ 貝多芬雙耳失聰後,創作的曲子叫什麼名字
貝多芬雙耳失聰後,創作的曲子有《第七交響曲》、《第九交響曲》、《第三鋼琴協奏曲》、《第六交響曲》、《c小調第五交響曲》、《戰爭交響曲》、《庄嚴彌撒曲》、《帝皇鋼琴協奏曲》。
1、《戰爭交響曲》又稱《威靈頓的勝利》(Wellingtons sieg, ober Die Schlacht bei Vittoria,OP.91)是貝多芬作於1813年的鋼琴曲,題獻給英國攝政王腓特烈。1812年拿破崙攻入莫斯科敗跡後,歐洲各國聯合,1813年6月21日在維多利亞與拿破崙軍隊作戰,英國名將惠林頓擊潰拿破崙,這首標題音樂是對這一歷史事件的描摹。
2、《D大調庄嚴彌撒曲》創作於1819-1823年間。這時期正好是歐洲社會從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動盪局面中擺脫出來的初期。連年的政治和軍事災難使人們逐漸對源自啟蒙運動的唯理主義思想思潮產生懷疑,重新思考基督教對個人及社會發展的價值和意義。
3、《c小調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品67號,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
4、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本曲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所有的鋼琴協奏曲作品中,規模最為龐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稱為「皇帝」協奏曲。而事實上,本曲也確實具有堂堂王者風范。但是「皇帝」這一標題並不是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關,公認的說法是由於本曲在當時被譽為無可爭議的「協奏曲之王」,故此得名,並沿用至今。
5、《第六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田園》。
Ⅵ 貝多芬耳聾後創作了什麼音樂作品
1、《第三交響曲》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Symphony No.3 in E-flat Major "Eroica" Op.55,此曲完成於1804年春,它的標題是「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簡稱「英雄交響曲」,原稿上的標題是「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崙寫的。
2、《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 Op.60)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完成於1806年的9、10月間。這部作品於1807年3月由奧佩爾斯道爾夫伯爵和他的樂隊首演,演出地點是維也納的利赫夫諾斯基宮。
3、《c小調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品67號,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
4、《第六交響曲》F大調第六交響曲,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田園》。該曲大約完成於1808年,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
5、第七交響曲(A大調第七交響曲)是貝多芬於1812年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全曲歡快、明亮、積極,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被瓦格納譽為「舞蹈的神化」(The Apotheosis of Dance)。其第二樂章多被用於影視作品中(最近的一部為多項奧斯卡獎得主王者之聲),因而廣為人知。
Ⅶ 貝多芬失聰後創造的偉大樂曲有哪些
命運,田園,合唱等都是他失聰後的作品。
Ⅷ 貝多芬失聰後創作的曲子叫什麼名字
貝多芬耳聾之後,創作的曲子是《D大調第二交響曲》。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1796年8月,在《維也納雜志》上發表了貝多芬贈送給海頓的三首鋼琴奏鳴曲;同年開始出現耳聾現象。
1802年,到海利根施塔特度夏,貝多芬已完全聽不見聲音,同年10月初給自己的兄弟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完成《第二交響曲》,並重返維也納。
(8)貝多芬耳聾後創造的樂曲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D大調第二交響曲》貝多芬作於1802年。當時作者的生活非常痛苦,惱人的耳疾威脅著他的前途,愛情和生活上的種種不幸使他陷入絕望。可是堅強的貝多芬並沒有倒下去,他的意志終於戰勝了疾病和痛苦。這部交響曲就是在這種環境里完成的,充滿了新的活力以及新的交響曲風格。
貝多芬於1800年開始創作《D大調第二交響曲》,1801到1802年間持續創作這部作品。盡管他的弟弟卡爾在1802年3月曾將該作的出版權給予布賴特科普夫和黑特爾,但是作品在那時很可能還沒有完成。
貝多芬在當年晚些時候重拾此曲,為了在1803年4月如期首演。此後,他又花了一年時間著手出版,直到1804年3月才告完成。這些日期非常重要,因為它們顯示出貝多芬經常把出版先前的交響曲作為跳板,以便為另一部作品展開深入工作。
Ⅸ 貝多芬耳聾之後,創作的第一首曲子是什麼
貝多芬耳聾之後,創作的第一首曲子是《D大調第二交響曲》。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1796年8月,在《維也納雜志》上發表了貝多芬贈送給海頓的三首鋼琴奏鳴曲;同年開始出現耳聾現象。1802年,到海利根施塔特度夏,貝多芬已完全聽不見聲音,同年10月初給自己的兄弟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完成《第二交響曲》,並重返維也納。
(9)貝多芬耳聾後創造的樂曲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當時作者的生活非常痛苦,惱人的耳疾威脅著他的前途,愛情和生活上的種種不幸使他陷入絕望。可是堅強的貝多芬並沒有倒下去,他的意志終於戰勝了疾病和痛苦。《D大調第二交響曲》這部交響曲就是在這種環境里完成的,充滿了新的活力以及新的交響曲風格。
他對《D大調第二交響曲》的最後修訂一直延續到《第三交響曲》的創作中期。
Ⅹ 貝多芬耳聾以後創作了哪些作品
1、《c小調第五交響曲》
《c小調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品67號,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貝多芬開始構思並動筆寫《c小調第五交響曲》是在1804年,
那時,他的耳聾已經完全失去了治癒的希望,他熱戀的情人朱麗葉·琪察爾迪伯爵小姐因為門第原因離開了他,再加上當時的德國正處於一個令人窒息的封建時期。
一連串的遭遇讓貝多芬備受打擊,但這位堅強的音樂巨人並不想就此認命,更不想屈服於命運對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運、向大家證明,即使自己耳朵聾了,也照樣可以進行音樂的創作。
2、《F大調第六交響曲》
F大調第六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田園》。該曲大約完成於1808年,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
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這部作品1808年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
在首演節目單上,他寫到:「鄉村生活的回憶,寫情多於寫景」。整部作品細膩動人,朴實無華,寧靜而安逸,與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同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
3、《致愛麗絲》
《致愛麗絲》原名《a小調巴加泰勒》,是貝多芬在1810年創作的一首獨立鋼琴小品,是貝多芬獻給「愛麗絲」作為紀念的作品。該作品在1867年被後人所發現,
後收錄在《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補遺部分59號。該作品採用迴旋曲式寫成,結構是ABACA。其中A部為迴旋曲的主部(疊部),共出現了3次;B部和C部為與A部起強烈對比的兩個插部。
4、《第七交響曲》
第七交響曲(A大調第七交響曲)是貝多芬於1812年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全曲歡快、明亮、積極,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被瓦格納譽為「舞蹈的神化」(The Apotheosis of Dance)。其第二樂章多被用於影視作品中(最近的一部為多項奧斯卡獎得主王者之聲),因而廣為人知。
5、《第九交響曲》
第九交響曲,是由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曲,於1823年的年底完成,1824年5月7日,該曲首演於維也納凱倫特納托爾劇院。該曲一共四個樂章,一直以來,該組曲被認為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這部交響樂構思廣闊,思想深刻,形象豐富多樣,
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模和范圍,超出了當時的體裁和規范,變成由交響樂隊、合唱隊和獨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偉而充滿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壯麗頌歌。作者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人類尋求自由的斗爭意志,並堅信這個斗爭最後一定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人類必將獲得歡樂和團結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