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者博爾赫斯結尾

創造者博爾赫斯結尾

發布時間:2021-08-09 01:13:40

Ⅰ 博爾赫斯的一首詩,求全文,下面是其中一部分

天賦之詩 博爾赫斯
。。呃 翻譯的版本不一樣。。湊合著看吧。。。

天賦之詩

- 給瑪莉亞·艾舍爾·瓦斯奎斯
- 博爾赫斯

沒有人能讀出淚水或責備
來眨低這篇上帝之威力的
宣言,上帝以他絕妙的反諷
同時給了我書籍與黑夜。

他讓失明的雙眼來充當
這座書城的主人,這眼晴只能
在夢的圖書館里閱讀
毫無意義的篇章,它們都由黎明

讓給了它的渴望。日子
在眼前徒然揮霍它無限的卷帙
它們艱深如那些在亞歷山大
被焚毀的艱深的原稿。

因為飢渴(一個希臘傳說講述過)
一位國王在噴泉與花園間垂斃;
我無目的跋涉在這盲目的
圖書館,這座高大而幽深的監獄。

網路全書,地圖冊,東方
與西方,世紀,朝代,
符號,宇宙與宇宙起源的學說
由牆壁提供,但毫無用處。

在我的黑暗裡,那虛浮的冥色
我用一把遲疑的手杖慢慢摸索,
我,總是在想像著天堂
是一座圖書館的類型。

某種事物,肯定不能名之以
命運這個詞,安排了這一切;
另一個人在另外的迷朦之夜裡
也曾領受過這數不清的書籍與黑暗。

在緩慢的陳列館里游盪
懷著神聖的無名恐懼我時常感到
我就是那另一個,那個死去,曾經
在同樣的日子邁過同樣的步履。

在兩者之中,是誰寫下了這首詩
一個復數的我還走一道孤單的陰影?
那給我命名的詞又算得了什麼
倘若這詛咒是共同的,是同一個?

格魯薩克或博爾赫斯,我觀看著
這親愛的世界變形與熄滅
成為一堆蒼白,模糊的灰燼
就彷彿是夢境,或者是遺忘。

。。呃 倒數三段都是的。。這兩個譯本相差非常大。。但是被余傑引用過以後 世界先是變丑 然後熄滅 似乎流傳的更開一點。。。。

呃。。我的版本是陳子弘 陳東飈譯的 你那個我不清楚 不好意思

另一個人在另外的迷朦之夜裡
把這些書籍和黑暗視為自己的命運

開始對應的是
在我之前很久,另一個人在這些漸漸失去的黃昏中
把這些書籍和黑暗視為自己的命運

然後一直到結尾。。我只能說這是譯本的關系 意思是一致的。。

Ⅱ 博爾赫斯的作品有哪些

博爾赫斯的作品有:
詩歌:
《紅色的旋律》
《面前的月亮》
《聖馬丁札記》
《另一個,同一個》
《鐵幣》
《布宜諾斯艾利斯激情》
《夜晚的故事》
《老虎的金黃》

散文集:
《探討集》
《我希望的尺度》

散文:
《什麼是佛教?》

傳記 :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

論文集 :
《討論集》

小說集 :
《惡棍列傳》
《小徑分岔的花園》
《虛構集》
《布羅迪報告》
《沙之書》
《夢之書》
《阿萊夫》
《杜撰集》
《莎士比亞的記憶》

短篇小說 :
《巴別圖書館》
《環形廢墟》

詩歌序言集:
《深沉的玫瑰》

詩歌散文集:
《阿德羅格》
《影子的頌歌》

演講集:
《博爾赫斯口述》
《七夕》

散文評論集 :
《序言集成》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作家、翻譯家。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書香門第之家,從小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環境中。他的作品被廣泛譯介到歐美國家,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學的非現實感。著名作品有短篇集《虛構集》、《阿萊夫》等。

Ⅲ 誰有這個故事的全文

皇宮的寓言

博爾赫斯

那一天,皇帝帶著詩人參觀皇宮。他們連續不斷地沿著西邊最主要的幾條迴廊向前走去;這些迴廊一路下降,很像一座幾乎無法丈量的露天劇場的台階,一直通到一個樂園或者花園。園子里的銅鏡和錯綜復雜的柏枝圍籬,已經表明這是一座迷宮。他們果然迷失在裡面了。起初他們很快活,彷彿紆尊降貴 〔紆(yū)尊降貴:謙虛自處,降抑尊貴的地位。〕 地在做一場游戲,後來就有點兒害怕了,因為這些筆直的林陰路實際上是彎路,始終不斷地微微彎曲著(這些路構成了秘密的圓圈路)。到了半夜,他們靠了觀察星象,又及時以一隻烏龜作為犧牲,才得以從這個看來具有魔法的地方脫身出來。不過那種迷路的感覺依然存在,從頭到尾沒有離開過他們。然後,他們經過了門廳、院落、書房,以及有一座銅壺滴漏的六角形房間。一天早晨,他們從一座塔上看見一個石人,後來就再也看不見了。他們乘著檀香木的小舟,渡過了許多條波光粼粼的河,或者在同一條河裡行駛了許多次。皇宮里的宮廷侍從來來往往,向他們彎腰鞠躬。但是有一天他們上了一個島,那裡有一個人卻並不這樣做。因為他還從來沒有看見過天子。於是劊子手不得不砍下他的腦袋。黑頭發的腦袋,黑色的舞蹈,花紋復雜的金色的面具,他們的眼睛都漠不關心地看著前方;現實與夢幻合而為一,或者說,現實是夢幻的一個外形。真是難以想像,大地不過是花園,池沼,建築,以及各種光輝燦爛的形狀罷了。每過一百步,就有一座塔,高聳空中。肉眼看來,它們的顏色就是相同的。然而第一座卻是黃的,最後一座,變成了鮮紅的。色彩的逐漸變化是那麼細微,而塔又是那麼多。

到了倒數第二座塔的腳下,這位詩人——他似乎對這些人人驚訝的奇觀根本無動於衷——吟誦了一篇短短的詩作。這篇作品,今天我們發現,是和他的名字緊緊連結在一起的。而按照更加細心的歷史學家的說法,這篇作品使他喪失了性命,也使他永垂不朽。作品已經失傳。有些人論證說它只有一個句子,也有人說它僅僅只有一個字。而事實,那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是:這是一首詩,裡面聳立著這座雄偉的皇宮,完完整整,巨細俱全,包括每一件著名的瓷器,以及每件瓷器上的每一幅畫;還包含著暮色和晨曦,包含著從無窮無盡的過去直到今天在裡面居住過的凡人、神、龍種的光輝朝代的每一個不幸的和快樂的時刻。所有的人聽完這首詩作後都默不作聲,可是皇帝卻叫嚷起來:「你搶走了我的皇宮!」於是劊子手的鋼刀就砍下了詩人的腦袋。

別的人講這個故事講得可不一樣。世界上不可能有兩件事情完全相同。他們說,這位詩人只要吟誦一首詩就可以使皇宮消失不見,那座皇宮就像被詩的最後一個音節抹去了一般,或者被吹成了碎片一般。這種傳說,當然,不過僅僅是文學的虛構。詩人是皇帝的奴隸,所以他才被殺。他的作品湮沒了,因為他應當湮沒。他的後代仍然在尋找這個包含著整個宇宙的學問,但是永遠不會找到。

Ⅳ 博爾赫斯的後期作品以詩的方式斷開並且稍作變動這樣的語言風格能夠在他某個小說結尾的一段形容的是哪個作

玫瑰角的漢子,掌閱書蟲答案
原文:用詩的方式斷開並稍作變動,這就是詩了。如果說,在博爾赫斯的小說里有一段可以用來形容這種語言風格,那麼,它只能是《玫瑰角的漢子》結尾,那把干凈的匕首。

Ⅳ 請從具體作品分析博爾赫斯的創作思想。

非線形的時間觀

在博爾赫斯的作品中,時間幾乎從不以常態出現。博爾赫斯像一個剪輯師,把時間打散、拼貼或者拉長,並且十分樂意和精於此道。由此便產生了一些「奇怪」的現象:「我」的時間鏈條和過去某個時刻重疊,我置身於遙遠的過去,可我又在進行著自己的時間;「我」任意的讓時間停滯或者加快,時間變的可以無限的擴張和無限的切分,總有縫隙可以容身其中。

「時間是單向、線形、均勻的」這一觀念被博爾赫斯顛覆了。博爾赫斯讓時間由向量變成矢量;從線形的變成非線形的;從均勻的變成任意收縮和膨脹的。

《秘密的奇跡》就是關於時間膨脹的一個例子,篇首引用了《古蘭經》里關於時間的句子——「真主讓他死了一百年後,再使他復活,問他道:『你在這里待了多久?』『一天,或者不到一天,』他回說。」這段話和這篇小說同出一輒。小說里,主人公亞羅米爾·赫拉迪克在臨刑的一刻,時間停滯了,或者說膨脹了,或者說赫拉迪克的思維在趕超著時間。臨刑的一刻,一切動靜戛然而止,除外的是赫拉迪克的思維卻活動不止,經過了漫長的一年(心理時間),赫拉迪克得以繼續修改他的劇本。而在他終於找到最後一個形容詞,完稿在即的時候,時間停止膨脹,時間接著「一年」前繼續流動,赫拉迪克被4倍的槍彈擊中胸膛……最後著名的死亡時間正好是「一年前」的同一刻(3月29日上午九十零二分)

宇宙模型

博爾赫斯時時刻刻都在企圖賦予作品以形而上學的意義。

博爾赫斯短篇小說中的宇宙模型是無限的、混沌的、主觀的、相對的、靜止的。在閱讀這些小說的時候,你總能將它與哲學、神學和數學相聯系起來。

《環行廢墟》里提供了一個簡潔到極至又復雜的難以想像的宇宙模型。小說中的魔法師,在夢里創造了一個男孩。他對於「男孩是存在於我的夢里」這個事實是十分清楚的,而在夢中被創造出的人(虛影)在踏進祭祀的火堆時是不會被灼傷的。荒謬的是他在擔心男孩踏進火堆時會發現自己是被創造出的幻影的時候,他自己踏入火堆卻安然無恙。最終他發現自己也是一個被創造的影子。(他朝火焰走去。火焰沒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燙不灼地撫慰他,淹沒了他。他寬慰地、慚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個幻影,另一個人夢中的幻影。)

《環行廢墟》是非常具有力量的,當你讀它的時候你會一下陷入一種存在的荒謬中。因為這篇小說直接指向現實中的本體,而對於宇宙本身的無限,人是一直無法理解的。現實中沒有無限,而宇宙卻非要是無限向外延伸的不可。這個矛盾會讓人感到震驚,人永遠也想不清這個問題。

放在數學上,《環行廢墟》里的宇宙模型就像數軸,向兩端無限的延伸下去,而原點可以在任意一個位置上。《環行廢墟》里的宇宙就是一個夢套一個夢,一個主體既是扮演創造者的上帝又是被另一個上帝所創造的人。就像兩面互相照射的鏡子,會聚了無窮多個世界。

除了《環行廢墟》,另一篇讓博爾赫斯著墨頗多的是《巴別圖書館》(又譯作《通天塔圖書館》)。這篇小說融合了許多宗教和哲學的觀點。比如說開篇的引文「用這種技巧可以悟出二十三個字母的變異」,在文中,博爾赫斯試圖將無限拆分成最基本的25個字元。這種觀點明顯來自於東方哲學,而博爾赫斯讀過《易經》以及佛教的書。可以猜測,易經中的歸納思想被博爾赫斯用在這篇小說里,用以描述宇宙的本原。而小說中圖書館(即宇宙)的構造是六角形的迴廊,上下無限延伸,而每個迴廊里的門又通向另一個六角形。這個靈感或許來自佛教的「大千、中千、小千世界」。

《巴別圖書館》中的那本「包含了所有書籍的書籍」很明顯的是在比喻形而上的本體。而「有人提出逆行的辦法:為了確定甲書的位置,先查閱說明甲書的乙書;為了確定乙書的位置,先查閱說明乙書位置的丙書,依此無限的倒推上去……」則是對理性的置疑,很顯然的,博爾赫斯否認推理、論證這樣的東西可以認識本體。給神秘主義、相對主義留下了一片天地,不讓世界整個被狂妄的「羅格斯」所侵吞掉。可以看出,博爾赫斯發現了東方與西方思維方式上的不同,他更傾向於東方的整體式的、隱喻式的、詩化的思想方法,而暗示西方的二元的、Logos的、分支化的認識手段不適合於認識本體。相對主義

博爾赫斯的小說中更多的可以看到的是東方哲學的影子。他曾經讀過關於中國的哲學典籍,他的小說里隨處可見的相對主義觀點很可能來自於《莊子》。類似於「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篇》)和「至大無外,至小不可分」(《莊子·齊物論》)的想法在他的小說里非常常見。其中類似前者的有《秘密的奇跡》里關於時間的無限細分,後者則見於《阿萊夫》。

《阿萊夫》中的「阿萊夫」就是一個最大又最小的東西,在地下室的阿萊夫是一個不佔據空間的點,卻又是整個宇宙。這種二律被反在《莊子》里多有記述,名家的惠施最擅長此論。

而《環形廢墟》的構思則和《莊子·齊物論》里的「莊周夢蝶」同出一輒。很有可能是莊子的相對主義思想給了博爾赫斯啟發。類似「莊周夢蝶」這樣的構思已經成為博爾赫斯小說的一個標志。

夢境

夢絕對是博爾赫斯小說里出現最頻繁的一個詞。運用手法都與《莊子·齊物論》里「莊周夢蝶」相同。夢成為博爾赫斯的一個有力工具,成為他比下神秘的象徵物。他靠夢境來實現一種穿梭於虛實之間的功能。夢解放了博爾赫斯。

對於夢,首先讓我們想起《環行廢墟》中的夢創造世界的模型。除此之外,還有在《雙夢記》中借夢來實現上帝主宰的功能、在《神的文字》里借用夢的堆疊將現實與虛幻的界限再次模糊。在《等待》里,主人公維拉里屢次夢到被殺的情景,後來當他以為那又是一如既往的一個夢的時候,卻被殺了。

混沌與宿命論

什麼是混沌,是必然和偶然的中間狀態。博爾赫斯認為世界是必然的,因此是宿命論的。但又充斥著偶然,因為人總是面臨著未知。事實上必然與偶然是並不矛盾的,只要稍加區分就可以很好的將他們統一起來。

世界確實是必然的,一切早已安排好。人類總是試圖用占卜來窺視必然,但只能做到無限近似,永遠不能完全的預測。因為人類永遠不會擁有一把精密的尺子,人類尺子的最小單位永遠不能企及世界本身的最小單位。所以,人永遠活在偶然中,於是就有了「測不準」,有了「概率」。因此,世界在本質上是必然,在現象上是偶然。

而博爾赫斯就是佔在這個「能想像到必然的世界卻只能與偶然擦肩而過」的角度寫小說的,因此,小說中帶有很強烈的宿命論色彩。

如《雙夢記》中主人公受夢的啟示去伊斯法罕找財寶,卻很不走運,沒有得到財寶還被抓起來。可是,戲劇性的是聽了他的描述後嘲笑他的隊長描述自己的夢的時候,竟是主人公的家。結果是,主人公在從家裡不遠萬里去找財寶卻失敗,雜失敗後卻又以外的得到了財寶,而諷刺的是,財寶正好就在自己的家裡。這篇小說帶有很濃的宿命論色彩,在此,命運便是被「安拉」所主宰的。主人公的境遇的「偶然」只是現象、假象,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秘密的奇跡》中赫拉迪克的命運也是由上帝主宰,命運就是要剝奪他最後一筆,而小說就這樣理所當然的結束了,沒有任何抗爭。《等待》里的維拉里也一樣,夢境就是偶然的、荒謬的變成現實,在命運面前,人促不及防,沒有任何主動性。

多元與開放

多元性和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小徑分岔的花園》這篇小說上。

《小徑分岔的花園》里的迷宮構造類似於幾何中的拓撲結構,一種網狀的,分叉的、遞歸的空間。構成這個結構的是可能性,有多少可能性存在就有多少個與之對應的並行宇宙存在。宇宙是多元的,結果是開放的。不只有一個宇宙,不只有一個結局,要多少個就有多少個。不同的可能性導致不同的結局,不同的結局導致不同的宇宙。我可能是你的朋友、敵人,因此存在我幫助你和我開槍射殺你的不同結局,上帝不會偏愛,所以這些結局都存在,所以就有個多維的宇宙。博爾赫斯想描述的大概和佛教的宇宙一樣吧。

思想與象徵物

博爾赫斯的短篇小說,絕大多數都是形而上學的,小說本身與哲學和宗教是三位一體的,企圖隱喻混沌初開之前的那個本體,那個永恆的本體。而小說里非常明顯的看出有柏拉圖、巴門尼德、尼采、叔本華等人的影子。除此之外,更明顯的是受到東方哲學和宗教的影響,包括伊斯蘭教、佛教和中國的道家、名家和易經等。後者深入到其小說創造的各個角落,也是博爾赫斯從西方的羅格斯中心主義、主客分離的認識方法向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整體性的思維的轉變。

永恆、無限、循環、相對、唯心、混沌、多元、開放……這些詞是博爾赫斯小說所帶的色彩。反映在象徵物上就是上帝、夢境、鏡子、迷宮、圖書館、書籍、花園、走廊……

Ⅵ 找一部歐美科幻電影的名字

不是,你要找的是
異次元駭客 片 名:The Thirteenth Floor (1999)
別 名:13th Floor, The(1999) (USA) (alternative spelling)
Abw?rts in die Zukunft(1999) (Germany) (TV title)
譯 名:異次元駭客 / 第十三度凶間 / 異次元黑客 / 十三度凶兆 / 十三階梯
導 演:約瑟夫·魯斯納克 Josef Rusnak
主 演:阿明·繆勒-斯塔爾 Armin Mueller-Stahl .... Hannon Fuller/Grierson
文森特·諾費奧 Vincent D'Onofrio .... Jason Whitney/Jerry Ashton
格雷琴·莫爾 Gretchen Mol .... Jane Fuller/Natasha Molinaro
Bob Clendenin .... Bank Manager
Will Wallace .... Other Ashton (uncredited)
蒂雅·泰克薩達 Tia Texada .... Natasha's Roomate
斯蒂文·沙博 Steven Schub .... Zev Bernstein
安德魯·埃爾登 Andrew Alden .... Doorman
Brooks Almy .... Bridget's Mom
西瑞·阿普萊比 Shiri Appleby .... Bridget Manilla
克雷戈·比克 Craig Bierko .... Douglas Hall/John Ferguson/David
Jeff Blumenkrantz .... Choreographer
Ron Boussom .... Maitre'd
Hadda Brooks .... Lounge Piano Player
Ernie Brown .... 30's Cop
上 映:1999年04月16日 ( 丹麥 )
地 區:美國 德國 ( 拍攝地 )
對 白:英語
顏 色:彩色
時 長:100 分鍾
類 型:科幻 驚秫 神秘
分 級:瑞典:15 英國:15 西班牙:13 阿根廷:13 德國:12 澳大利亞:M 法國:U 智利:14 挪威:15 美國:R
劇 情:
2000年以前,柏拉圖提出設想說:真正的世界只是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中。當今的社會證實了這一觀點,每一樣東西,從「靈巧炸彈」到核試驗都能夠在計算機中模擬。這種模擬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同時減少了對現實世界可能產生的破壞。
假如這個世界原來就是虛假的,假如這個理論被發展,現實和虛幻的界限被模糊,假如一切早就存在了,會怎樣?
《異次元駭客》預示了這種誘人但可怕的可能性。在一棟公共大樓的十三樓,想像力豐富的道格拉斯霍爾(克萊格比科)和漢農富勒(阿明穆勒斯太爾)將虛擬現實發揮到了極限,他們在計算機上模擬了1937年的洛杉磯。霍爾在迷惘中醒來,發現富勒被謀殺,而他的房子里有一件帶血的襯衫。霍爾成為了頭號嫌疑犯。他做了嗎?為什麼他記不起什麼東西?還有什麼能夠連接這虛擬世界呢?
成龍主演的電影《我是誰》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現在回想起來意味深長:被失憶困擾、弄不清自己身份的成龍沖上高處,面對天空大聲呼喊「我—是—誰!」鏡頭高速旋轉,呼聲回盪四周。成龍的呼聲帶有一種象徵的意義,我們可以把這看成是許多電影中反映出的對人類自身存在的思索與追問。
《異次元駭客》(本名《第十三層》)是部構思有趣的電影,雖然也許是限於財力物力,導演沒有能把這種構思展現得更完美。就象許多國內導演聲稱的那樣,給我多少多少錢,我也能拍出一部《泰坦尼克》來。影片的情節大體如下:在網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一批科學家開發出了一個完整的系統,通過這個系統,科學家們可以完美地在網路中再現30年代的洛杉磯。無數人生活在這個虛幻的城市中,不知道自己其實只是網路製造出來的一個幻影。然而有一天,一位科學家發現,這個虛幻城市中的某個人不知出於什麼原因,竟然發現了這個秘密。於是科學家便自己進入虛幻的洛杉磯,調查這件事情。在調查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個更大的秘密——原來他自己、他周圍的一切,也只不過是被製作出來的幻境……
這部電影體現出了人類對於自身存在的由來以久的懷疑,我們到底是誰?我們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存在呢?我們所認為的現實,會不會只是一個幻影呢?……
《異次元駭客》所表現的主題與博爾赫斯的小說《環形廢墟》非常相似,基本情節也如出一轍,可以說是這篇小說的網路時代電影版。當然影片還是強調驚險和動作的元素,沒有《環形廢墟》那麼空靈與意蘊深厚。博爾赫斯的小說六七十年代在美國非常流行,也許《異次元駭客》的編導受到他的影響。只不過《環形廢墟》中的主角是拜火教的魔法師,而《異次元駭客》是科學家罷了。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的科學家和古代的魔法師屬於同一范疇。在普通民眾看來,他們身上都帶有神秘色彩,具備常人難以擁有的能力。
無論《異次元駭客》,還是《環形廢墟》,當其中的角色發現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幻影時,都表現得十分惶恐、不安、困惑……讓我們想像那一刻,如果換了是我們自己,我們又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在另一部更為有名的「駭客」電影——《駭客帝國》中,酷哥基努李維斯也生活在虛擬現實之中,這是由一個超級計算機系統所控制的虛幻世界,而真正的「現實」則是戰爭後的一片廢墟。當他經過奇妙的旅程,最終睜開眼睛,那位氣度不凡的黑人抵抗領袖帶著譏諷的微笑說:「歡迎來到現實的廢墟」。生活是一場幻影,現實是一片廢墟,這的確是可怕的夢魘。

Ⅶ 為什麼博爾赫斯被稱為後現代主義奠基人

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是博爾赫斯三大創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輝映。有一種很生動的說法是:「他的散文讀起來像小說;他的小說是詩;他的詩歌又往往使人覺得像散文。溝通三者的橋梁是他的思想。」他是與帕斯、聶魯達齊名的拉美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語言質朴,風格純凈,意境悠遠。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構思新穎,結構巧妙,安德烈·莫洛亞:「博爾赫斯是一位只寫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氣候,在於其智慧的光芒、設想的豐富和文筆的簡潔——像數學一樣簡潔的文筆。」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學的非現實感」。例如他最著名的短篇集《虛構集》(1944)和《阿萊夫》(1949)中就匯集了很多共同的主題:夢、迷宮、圖書館、虛構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他的作品對幻想文學貢獻巨大。研究者們也注意到博爾赫斯不斷惡化的眼疾似乎有助於他創造性的文學語言,畢竟,「詩人,和盲人一樣,能暗中視物」。博爾赫斯的文體很特別,他的小說寫的很像詩歌又很像散文,帕斯說博爾赫斯的文體幾乎是三位一體,這樣一種特殊的文體,是獨一無二的。
他早年深受柏拉圖和叔本華等人的唯心哲學,還有尼採的唯意志論的影響,並且從休謨和康德那裡接受了不可知論和宿命論、以及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蘇格拉底等人的哲學影響。他對笛卡爾的思想也瞭然於心,在上述哲學家的觀點的基礎上,他採用時間和空間的輪回與停頓、夢境和現實的轉換、幻想和真實之間的界限連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時存在、象徵和符號的神秘暗示等手法,把歷史、現實、文學和哲學之間的界限打通,模糊了它們的疆界,帶來一個神秘的、夢幻般的、繁殖和虛構的世界,在真實和虛幻之間,找到了一條穿梭往來的通道,並不斷地往返,並獲得神奇的閱讀感受。

Ⅷ 博爾赫斯的作品

作品列表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在日內瓦上中學,在劍橋讀大學。掌握英、法、德等多國文字。 作品涵蓋多個文學范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寫作特點

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是博爾赫斯三大創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輝映。有一種很生動的說法是:「他的散文讀起來像小說;他的小說是詩;他的詩歌又往往使人覺得像散文。溝通三者的橋梁是他的思想。」他是與帕斯、聶魯達齊名的拉美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語言質朴,風格純凈,意境悠遠。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構思新穎,結構巧妙,安德烈·莫洛亞:「博爾赫斯是一位只寫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氣候,在於其智慧的光芒、設想的豐富和文筆的簡潔——像數學一樣簡潔的文筆。」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學的非現實感」。例如他最著名的短篇集《虛構集》(1944)和《阿萊夫》(1949)中就匯集了很多共同的主題:夢、迷宮、圖書館、虛構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他的作品對幻想文學貢獻巨大。研究者們也注意到博爾赫斯不斷惡化的眼疾似乎有助於他創造性的文學語言,畢竟,「詩人,和盲人一樣,能暗中視物」。博爾赫斯的文體很特別,他的小說寫的很像詩歌又很像散文,帕斯說博爾赫斯的文體幾乎是三位一體,這樣一種特殊的文體,是獨一無二的。

他早年深受柏拉圖和叔本華等人的唯心哲學,還有尼採的唯意志論的影響,並且從休謨和康德那裡接受了不可知論和宿命論、以及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蘇格拉底等人的哲學影響。他對笛卡爾的思想也瞭然於心,在上述哲學家的觀點的基礎上,他採用時間和空間的輪回與停頓、夢境和現實的轉換、幻想和真實之間的界限連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時存在、象徵和符號的神秘暗示等手法,把歷史、現實、文學和哲學之間的界限打通,模糊了它們的疆界,帶來一個神秘的、夢幻般的、繁殖和虛構的世界,在真實和虛幻之間,找到了一條穿梭往來的通道,並不斷地往返,並獲得神奇的閱讀感受。

Ⅸ 博爾赫斯與薩瓦托對話

只能找到這篇,你摘取你欣賞的評論片段出來可以不?豆瓣網的,都算是正規評論了。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32340/
豆瓣書評
2007-12-11 10:42:57 來自: sweetii

博爾赫斯與薩瓦托對話的評論

……因此,歐洲的現實變得比美洲和非洲豐饒:經過幾百年的時間,歐洲的每個角落通過成千上百藝術家的勞作,都變得繁榮富強起來。那不是一個簡單的自然風光,而是創造者辛勤勞動的結果,是他們使得那裡風光更美麗,賦予那裡的風光以靈魂的屬性。假如福樓拜不讓包法利夫人住到諾曼底的魯伊小村裡,那裡就只是個普通村莊而已。也就是說福樓拜自己的精神居住在那座村莊里了……
(摘自《博爾赫斯與薩瓦托對話》「1975年1月11日」)

我寫下這個題目,想起了M.D.的一個小說,想起一個法國女演員對著黑夜裡的流水輕輕喊道:「鱒魚,她說。」也就是說,她喊的其實是「毀滅,她說。」
《博爾赫斯與薩瓦托對話》是一本小書,2002年春買到,當時讀了第一遍,並且非常激動,向我的朋友們講述。當然,我的朋友們並不對此感到驚奇,他們大多對博爾赫斯有著很深的了解,而對我則不然。對於一個驕傲而無知的人來說,閱讀博爾赫斯是一味最好的解毒葯。不過從哪個方面來講,博爾赫斯都是驕傲與無知的對立面。驕傲與無知的對立面就是智慧。
現在,我又有膽子大言不慚地說,博爾赫斯是一個沒有膽識的、缺乏行動能力的作家,他的作品缺乏最根本的生命力和熱情。但這個話只有讓卡夫卡這樣的大師來說才是有道理的,人們學會了報紙頭條上大人物的說話口氣,卻並沒有這樣說話的基礎。擁有博爾赫斯那樣的勇氣,是需要我們付出畢生努力的,在達到他之前,先不要再說更多。
世界上有很多種智慧嗎,不應該用「種」,不應該來分類。有很多個智慧,可以這么說。
這本書,是一本簡單的、樸素的書,它的裝幀非常平和,它可以躺在一個最好的書店裡,被人們不斷地注意到,即使在特價書店裡,它也是合理的,有著本身的面目。它最應該出現在一個愛讀書並且謙遜的人的書櫃里,並不需要經常被拿出來,也不需要被反復的摩挲,它不會是一本讓人終生難忘的書。也不應該被人熱切地推薦,它是一本充足的書,有充足的一切,毫無欠缺。它應該被仔細閱讀,但不應該被狂熱地對待。
這裡面的每一個話題都是豐滿的,都是經過斟酌的。上面我引用了其中一次對話時,薩瓦托說的話。那段話是精彩的,但不應該用精彩來形容,因為那其實是簡單的、平實的道理,對一個有智慧的人來說是必然遭遇的問題,也是理應得到的答案。但卻並不簡單是答案這么簡單,對於一個問題來說,答案只是一個形式。一個問題期待被解決。甚至,問題並不是問題本身,當問題被描述出來的時候,它是一個樣子。在被描述的背後,是無限的解決和未解決,實現和未實現,存在和未存在……
只有一種東西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情感。但這本書里,博爾赫斯和薩瓦托沒有談很多關於情感。這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了,懷疑神,或者對長篇、短篇的小說意識……基礎是情感。情感不可磨滅,不可能被任何別的因素所抵消。當它強烈它就是強烈,當它虛弱它就是虛弱。
從對話一開始,兩人就確定:不談政治,不談日常生活瑣事,要談「永恆性的話題」,即文學、藝術。他們都不相信報紙上說的那些「大事」,再說,「大事」和「小事」都是相對的,就「大事」本身而言,正如博爾赫斯所說,「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是事後才覺得重要起來的,發生的時候人們可不知道。」
最後,是尊嚴。他們的對話進行了7次。年輕時他們是朋友,有20年他們不再互相聯系。政治的觀念、歷史的觀念讓他們互相遠離。當他們老了,有一天,偶然相遇在一個書店裡,他們回想起年輕的事情,既驚訝又激動。已經過去整整20年!一個天才的念頭讓他們再次聚在一起,談一些有意義的話題。
第7次對話結束,1976年本書出版;書中的兩位主角從此再也沒有打聽對方的情況。事實上,他們倆並不是朋友。

————————————————————————

閱讀全文

與創造者博爾赫斯結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