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刷機是誰發明的
印刷機的發明者約翰·谷登堡 約翰·谷登堡在15世紀發明了印刷機 2000年,在德國南部的美因茨市回(Mainz)--歐洲近代印答刷的偉大先驅者約翰·谷登堡的誕生地--舉行了谷登堡誕辰600周年紀念年活動.約翰·谷登堡不僅僅在印刷界,而且在全世界范圍內,一直被人們尊稱為偉大的發明家.有人稱他為人類歷史上第二個千年中最有影響的發明家.在我國,人們更多地知道谷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發明了第一台木製螺旋壓力平板印刷機
㈡ 傳呼機的發明
50年代:商用性無線尋呼機的誕生
50年代,全球經濟進入高速發展,一些新技術開始主導行業經濟的版發展。此時的摩托羅權拉已經開始將民用移動通訊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1955年,開發出一種能把無線電信息傳遞給指定的某個人的新式無線通信產品,稱為尋呼機的小型無線接收機。這種尋呼機就是在我們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可以隨身攜帶、輕便尋呼機的雛形,也是由摩托羅拉製造的全球第一台尋呼機。
此後,許多醫院成為摩托羅拉初具商用性的無線尋呼機的最初用戶,因為這種尋呼機系統能夠快速尋找到醫生和了解到病人的情況,同時代替了原先的醫院廣播系統。
摩托羅拉1955年研發的第一款無線尋呼機,美國的很多醫院已經開始使用移動尋呼機,醫生是摩托羅拉最早的用戶
㈢ 時光機什麼時候發明出來啊!
這么多年人們一直在研究時光機,但是總是停留在想像的階段,直到愛因斯坦發明了相對論人們才看到了實現的曙光!但是就我看來,我曾經很粗淺的學過一點點狹義相對論,可以任意穿梭於時空中並涉足其中是不太可能實現的!時間就像一條向前流淌的河流,它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正像我們中國的一句老話說的:覆水難收!就我對相對論的理解來說,當然我是沒有什麼發言權了,畢竟我只是學了一點點皮毛,相對論只是說當我們人類能夠製造出一種機器,從而使其能夠達到光速甚至超越光速的時候,時間就會壓縮(這個詞可能不太恰當!),這正是物理學上有名的雙生子佯謬!(所謂佯謬就是說這件事看起來是錯的其實是正確的)這個例子是說在地球上出生的一對雙胞胎,將其中一個放在宇宙飛船上送入太空,而另一個則留在地球上。若干年後,被送入太空的孩子回到地球上還是一個年輕人,而地球上的那個雙胞胎兄弟卻已經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這個例子很形象的說明了當超過光速時,時間被壓縮了,變慢了!但是雖然說變慢了,但是時間仍然是在向前發展的,它並沒有向後倒退!如果人們真的能夠在科技水平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實現了超光速飛行,根據相對論是能夠觀看到過去或是將來所發生或是將要發生的事的,但是僅僅是看到卻不能涉足其中,因為那不過是過去或者將來的影象!
當然,這只是這階段我對相對論的理解,也許深入學習以後能夠發現某些更有趣的東西!人們的想像力是無限的,希望也是無限的!沒准哪天人們的科技與智慧達到一定高度真的發明出了能夠穿梭過去與未來的時光機器,未來是不可欲知的!但是,我認為時光機並不見得是一樣好東西!這其中的原因,我不說大家也應該知道吧!人生之所以有趣,就在於它的不可欲知性!
㈣ 世界上誰最早發明游戲機
德國(Deutschland)
1988年,德國人斯托威克根據自動售貨機的投幣機構原理,設計了一種叫做「自動產蛋機」的機器,只要往機器里投入一枚硬幣,「自動產蛋雞」便「產」下一隻雞蛋,並伴有叫聲。人們把斯托威克發明的這台機器,看作是投幣游戲機的雛形。 但是真正用於娛樂業的游戲機,當屬本世紀初德國出現的「八音盒」游戲機。游戲者只要一投幣,音盒內的轉輪便自動旋轉,帶動一系列分布不均的孔齒敲擊不同長度的鋼片奏出音樂。 後來,著名的魔術師伯萊姆設計了投幣影像游戲機。雖說是影像,卻仍舊是機械式的,操作者投幣後可以從觀測孔看到裡面的木偶和背景移動表演。 在經濟蕭條的年代,世界各地賭博業卻異常興旺,因而許多投幣如撲克牌機(俗稱耗子機)、跑馬機、高爾夫彈珠機等比比皆是,一度取代了健康的娛樂業。直到三十年代,美國興起了對抗競技的模擬游戲,其中模擬槍戰的「獨臂強盜」游戲機大受歡迎。此後,模擬各種體育運動(比如打靶、籃球)的游戲機也相繼出現在娛樂場。 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投幣游戲機大都屬於機械或簡易電路結構,游戲者也是青年、成年人居多,場合僅限於游樂場,節目趣味性較差,而且內容單一。但與此同時,隨著全球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戰後的1946年出現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其技術成就滲透到各個領域,一個娛樂業革命也在醞釀之中。 二、電子游戲機的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電子計算機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先是由晶體管代替了笨重的真空管,後來出現了集成電路和大規模集成電路,使電子子計算機一代一代實現更新,同時軟體技術也發展迅速。在美國,集中了許多計算機軟體的設計人才,他們工作之餘,時常喜愛編一種能與人鬥智的「游戲」,以此來鍛煉編程的能力。這種「游戲」花樣繁多,但其特點都是利用計算機軟體事先設計好的「分析」、「判斷」能力反過來與人較量。由於不斷修改更新,使計算機的「智力」水平與人難分高低。 美國加利福尼亞電氣工程師諾蘭.布希納爾看到了這種「游戲」的前景所在。早在大學期間,布希納爾就曾經營過一家娛樂場,深諳娛樂場經營決竅。於是,1971年,布希納爾根據自己編制的「網球」游戲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電子游戲機。這台電子網球游戲機有著一段頗具戲劇性的經歷:布希納爾為了看看它是否被人們接受,就同附近一個娛樂場的老闆協商,把它擺在了這個娛樂場一角。沒過兩天,老闆打電話告訴他,那台所謂的「電子游戲機」壞了,讓他前去修理。布希納爾拆開了機殼,意外地發現投幣箱全被硬幣塞滿了,因而硬是撐滿了投幣器。成功激勵著布希納爾進一步研製生產電子游戲機,為此他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游戲公司---雅達利公司。 今天,當我們回顧電子游戲最初為什麼能吸引人,我們不難悟出這樣的道理:電子游戲滿足了人們對競爭和對抗的渴望,它總是給予競爭者以新的難題。同時,它還能為勝利者提供嶄新的畫面和音樂享受。街頭的娛樂場畢竟比不上在家裡玩起來隨便和經濟。於是,電子游戲機開始朝著「家庭化」方向發展,電子技術的突破推動了游戲機「家庭化」的發展過程,彩色電視機的普及使大型游戲機的顯像管和掃描板部分完全可以被彩色電視機取代,使得微處理機部分與顯示屏幕實現了分離。這時製成的游戲機只相當於一個信號發生器,與電視機連結後組成閉路電視系統。這種電子游戲機我們一般稱作「家庭電腦游戲機」,或者乾脆稱為「電視游戲機」。
㈤ 世界上有沒有發明機
沒有,發明是人類利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問題的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只有人類的創新才稱得上發明,目前沒有出現可以不依賴人類的發明機。
㈥ 第一台機器是什麼時候誕生的誰發明的
我們新中國剛成立時,充當眾多「第一台機器」的就是蘇聯給我們提供的一批機床,援建的一內百多容個重工業項目。
其實這么多種機器,歸根結底都是車床,銑床,刨床,磨床,等等這些基本機床製造出來的,還有鉗工
回顧西方工業發展史,機器也是越來越復雜,慢慢「進化」來的
但就像你說的,機器總有個「頭」。即使是現在,那些「基本機床」中的最基本的零件還是需要手工製作。比如法國製造的一種最精密的刨床(原理就像木工的刨子,很大,可把原料金屬削平),就屬於那種「第一台機器」。要想能刨的平,它本身的基座必須非常水平光滑。據說要最有經驗的鉗工(都是老頭,很厲害!),手工磨上幾個月,所以價格也非常貴!
㈦ 電視機是誰發明出來的
1924年英國人貝爾德發名的電視機。 其實電視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創造。它是一大群位於不同歷史時期和國度的人們的共同結晶。
電視機是由費羅·法恩斯沃斯、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和貝爾德三人各自獨立發明的,但是三人發明的電視是有區別的,貝爾德(他全名是約翰·洛吉·貝爾德)的電視是機械掃描電視,費羅·法恩斯沃斯和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的電視是電子電視。人們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志,他被稱做「電視之父」。
但是,這種看法是有爭議的。因為,也是在那一年,俄羅斯人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他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闆展示了他的電視系統)和1927年費羅·法恩斯沃斯兩人也分別發明了電視。
盡管時間相同,但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與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和費羅·法恩斯沃斯的電視系統是有著很大差別的。史上將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的電視系統稱做機械式電視,而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和費羅·法恩斯沃斯的電視系統則被稱為電子式電視。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傳輸和接收原理的不同。
第一台電視機面世於1924年,由英國的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發明,到1928年,美國的RCA電視台率先播出第一套電視片《FelixTheCat》,從此,電視機開始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信息傳播和思維方式。從此 ,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球面到平面。
㈧ 像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照相機的發展簡史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