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試舉例分析藝術創作過程包括哪些
藝術創作過程是人類的高級精神生產,是一種審美創造活動.藝術創作過程不能簡單地劃分為幾個部分,因為它包含了豐富的心理與情感活動.但是,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又不得不把它分開來講.
一般說來,藝術創作過程可以分為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三個階段.當然,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這三個階段又常常相互交織,融為一體.
藝術創作過程可以列為:藝術體驗(社會生活素材和經驗積累)----藝術構思(提煉素材產生主題與布局設計)---- 藝術傳達(製作成作品).
首先,藝術體驗是指藝術家對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靈里的積淀.藝術體驗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它是藝術創作的基礎,是藝術創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中國古代藝術家特別強調自覺藝術體驗,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李白說「一生愛入名山游」,生動描述了自覺藝術體驗的觀點.中國繪畫史上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據宋人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的記載,唐代畫家吳道子在裴將軍的劍舞中得到一次深刻的藝術體驗,從而完成了一生中最為得意的作品.
藝術史上的諸多事例表明,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關鍵.沒有藝術體驗就不可能創作出成功的藝術作品.藝術體驗是一種審美體驗,而不是隨意的日常生活經驗.美學家王一川指出:審美體驗是「人生終極意義的瞬間生成」.「人生終極意義」是指人類追求的永恆理想,如自由、美、和諧等.
其次,藝術構思是指在藝術體驗的基礎上,藝術家對生活素材進行加工、提煉、組合,形成藝術主題和藝術形象的過程.這是藝術創作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藝術構思是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有的藝術構思完成於剎那之間,如詩、繪畫、音樂中的一些即興之作;有的藝術構思則需要漫長的一生.如歌德的《浮士德》,從1770年到1831年,他耗費了長達60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部巨著.不管所用的時間長短,藝術家們都在尋找完美的形式,賦予藝術體驗一種恰當的形式結構.藝術構思是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
據明代唐志契的《繪事微言》記載,南宋畫院以「竹鎖橋邊賣酒家」為題,請畫家們作畫.許多畫家竭力描摹酒家、竹橋、樓閣等,惟獨李唐的畫上不見酒家也不見人物,只有一幅酒旗在竹林橋邊悠然飄揚.宋徽宗認為李唐的作品最高,因為他的畫上沒有酒家,卻隱含了酒家,准確地表達了「鎖」的意思,構思高出一籌.
現代作家老舍曾經以詩句「十里蛙聲出山泉」為題,請齊白石作畫.聲音怎麼在畫面上表現?如何把「十里」的空間呈現在畫面上?白石老人畫了一幅四尺長的立軸,青苔斑斑的亂石叢中激流奔涌,幾只小蝌蚪自由嬉戲,順流而下.從畫面上可以看出,蝌蚪正生機勃勃地准備變成青蛙,十里之後,必定是一片蛙聲.這些都體現了中國畫的美學特徵:含蓄蘊藉.
最後,藝術傳達是指在藝術體驗和藝術構思的基礎上,藝術家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運用藝術方法和藝術技巧,將構思成熟的藝術形象轉化為藝術作品.藝術傳達是藝術創作過程的最後完成階段.
藝術傳達必須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每一種藝術樣式都有自己獨特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所有藝術傳達都要通過一定的物質材料實現.同時,藝術傳達也必須以藝術語言來完成.沒有這些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藝術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質形態,藝術傳達就無法完成.
古今中外,許多傑出藝術家為了掌握藝術技巧而發奮學習.如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皆墨.中國京劇演員大多是從幾歲起就練功,即所謂的「四功五法」,成名之後也不敢鬆懈.藝術作品的魅力既來自它的情感和意境,也來自於它的傑出技巧. 鄭板橋曾經敘述他畫竹的三個階段即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這個畫竹的過程,也正是從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到藝術傳達的完整過程.這也是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的過程.
總之,藝術創作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伴隨著強烈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活動.藝術創作的三個階段不是截然可分,而是渾然一體的.因此,藝術創作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在具體創作中也是互相滲透、互相交叉的.
② 誰能舉例說明藝術發展過程中創新的表現形式
創新的表現形式 用最簡單話說就是 把原始的的簡單變成現代羅列的復雜。
基本規律是 簡單到復雜在回到簡單
舉例說明 1 畫畫大師畢加索 最早的畫 也成名後的畫
2 服裝 有原來的幾片樹葉到古至今的各種各類服裝 在到最有高科技的比基尼
不知道我的你能明白多少! 看造化吧
③ 藝術概論中是如何闡述藝術創造的基本過程的
今天給大家來來一道論述題。
簡述藝術創造的基本過程。這一個題目在藝術概論的研究生考試中會經常考到。我在這里在整理一下,給同學們明確一下最終的答案。
藝術創造的基本過程,實質上就是對現實的審美認識與對審美認識的表現過程,是在生活體驗的基礎上藝術構思和藝術意象物化的過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
藝術體驗:這是藝術創造的准備階段,是創造主體在長期積淀的審美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情感、想像、聯想等心理要素,對特定的審美對象進行審視、體味和理解的過程。藝術體驗的特徵有:材料的儲備和審美驚訝的積累;藝術的體驗和審美發展;創造慾望的萌動及冬季的生成。
藝術構思:它是指藝術家在藝術體驗和藝術發展的基礎上,以特定的創造動機為引導,以各種心理活動和藝術表現方式為中介,是藝術意象得以創造成熟的過程。
藝術表現:它是指藝術意象的物化與表現,或稱之為藝術傳達活動。它是藝術家將自己在藝術構思中已經基本形成的藝術意象轉化為藝術符號,並以物化形態得以呈現,使之成為具體、可感知的藝術形象、藝術意境或形象體系的過程。這一過程有如下特徵:主體在物化的表現過程中呈現出鮮明的審美傾向;主體在物化的過程中應不斷地進行藝術語言的錘煉;藝術意蘊將在物化的過程中獲得提升;藝術的內涵獲得深化的表徵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
以上基本上就是全部的答案了,同學們有什麼要補充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文中圖片均為初中學生所畫,希望大家給予指點。
文章整理只為助你考研成功,圓了我的考研夢。
記得關注我,並轉發本文哦~
④ 簡述藝術創作要經歷哪三個過程
藝術創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通常分為生活積累、創作構思、藝術表達三個階段。
1、生活積累階段
藝術靈感表現為審美意象的瞬間生成。作家在生活中總是細於觀察、敏於感受、善於體驗、勤於思考,隨時隨地、有意無意地把生活中的收獲物放入自己的意識倉庫。這一階段,藝術家「一直在進行審美認識活動在進行著潛創作,這就使得創作的審美認識正在得到積累疊加,得到整合加工。
2、創作構思階段
藝術靈感表現為意象的組合與銜接。創作構思很復雜,畫家、詩人一眼瞥見一處優美的景緻,就有可能在感知的同時,完成了一幅畫或一首詩的構思;而作家、劇作家在提筆寫作時,新的情節、人物、細節仍會汩汩而來,即構思依然在進行;而藝術家們有意識地打腹稿,冥思苦想,則更是構思。
3、藝術表達階段
藝術家這一階段創作動機的產生,往往起始於藝術家以其心靈擁抱了某一個視覺形象、一段經歷、一次遭遇、一條消息、一個故事、一個人物、一個細節等。畫家列賓在涅瓦河畔路遇一群衣裳襤褸的纖夫,而一下產生創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靈感;畢加索從民間制陶藝術中獲得創作靈感,而由這些靈感創作而成的作品,又超越了整個藝術。
在各種各樣的創作動機中,只有符合藝術創作活動的審美性質和規律的,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作品。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藝術批評彼此制約,有著緊密的聯系。藝術創作是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的基礎和前提,為欣賞和批評生產對象。
沒有藝術創作,就沒有藝術作品,也就沒有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對藝術創作又具有反作用,具體表現為:藝術欣賞以「消費」的形式刺激藝術「生產」,從「消費」方面賦予藝術「生產」以切實的社會價值和功能;藝術批評則從理論上指導、影響藝術創作,從而溝通創作與欣賞的關系。
藝術創作是十分復雜、艱巨的精神勞動,它要求藝術家必須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出眾的藝術才能和嫻熟的藝術技巧。
⑤ 急。。。結合實例,舉例說明藝術創作過程分為哪幾個基本階段。。。論述題,謝謝誒。。
藝術創作過程是人類的高級精神生產,是一種審美創造活動。藝術創作過程不能簡單地劃分為幾個部分,因為它包含了豐富的心理與情感活動。但是,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又不得不把它分開來講。
一般說來,藝術創作過程可以分為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三個階段。當然,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這三個階段又常常相互交織,融為一體。
藝術創作過程可以列為:藝術體驗(社會生活素材和經驗積累)----藝術構思(提煉素材產生主題與布局設計)---- 藝術傳達(製作成作品)。
首先,藝術體驗是指藝術家對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靈里的積淀。藝術體驗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它是藝術創作的基礎,是藝術創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中國古代藝術家特別強調自覺藝術體驗,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李白說「一生愛入名山游」,生動描述了自覺藝術體驗的觀點。中國繪畫史上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據宋人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的記載,唐代畫家吳道子在裴將軍的劍舞中得到一次深刻的藝術體驗,從而完成了一生中最為得意的作品。
藝術史上的諸多事例表明,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關鍵。沒有藝術體驗就不可能創作出成功的藝術作品。藝術體驗是一種審美體驗,而不是隨意的日常生活經驗。美學家王一川指出:審美體驗是「人生終極意義的瞬間生成」。「人生終極意義」是指人類追求的永恆理想,如自由、美、和諧等。
其次,藝術構思是指在藝術體驗的基礎上,藝術家對生活素材進行加工、提煉、組合,形成藝術主題和藝術形象的過程。這是藝術創作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藝術構思是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有的藝術構思完成於剎那之間,如詩、繪畫、音樂中的一些即興之作;有的藝術構思則需要漫長的一生。如歌德的《浮士德》,從1770年到1831年,他耗費了長達60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部巨著。不管所用的時間長短,藝術家們都在尋找完美的形式,賦予藝術體驗一種恰當的形式結構。藝術構思是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
據明代唐志契的《繪事微言》記載,南宋畫院以「竹鎖橋邊賣酒家」為題,請畫家們作畫。許多畫家竭力描摹酒家、竹橋、樓閣等,惟獨李唐的畫上不見酒家也不見人物,只有一幅酒旗在竹林橋邊悠然飄揚。宋徽宗認為李唐的作品最高,因為他的畫上沒有酒家,卻隱含了酒家,准確地表達了「鎖」的意思,構思高出一籌。
現代作家老舍曾經以詩句「十里蛙聲出山泉」為題,請齊白石作畫。聲音怎麼在畫面上表現?如何把「十里」的空間呈現在畫面上?白石老人畫了一幅四尺長的立軸,青苔斑斑的亂石叢中激流奔涌,幾只小蝌蚪自由嬉戲,順流而下。從畫面上可以看出,蝌蚪正生機勃勃地准備變成青蛙,十里之後,必定是一片蛙聲。這些都體現了中國畫的美學特徵:含蓄蘊藉。
最後,藝術傳達是指在藝術體驗和藝術構思的基礎上,藝術家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運用藝術方法和藝術技巧,將構思成熟的藝術形象轉化為藝術作品。藝術傳達是藝術創作過程的最後完成階段。
藝術傳達必須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每一種藝術樣式都有自己獨特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所有藝術傳達都要通過一定的物質材料實現。同時,藝術傳達也必須以藝術語言來完成。沒有這些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藝術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質形態,藝術傳達就無法完成。
古今中外,許多傑出藝術家為了掌握藝術技巧而發奮學習。如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皆墨。中國京劇演員大多是從幾歲起就練功,即所謂的「四功五法」,成名之後也不敢鬆懈。藝術作品的魅力既來自它的情感和意境,也來自於它的傑出技巧。 鄭板橋曾經敘述他畫竹的三個階段即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這個畫竹的過程,也正是從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到藝術傳達的完整過程。這也是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的過程。
總之,藝術創作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伴隨著強烈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活動。藝術創作的三個階段不是截然可分,而是渾然一體的。因此,藝術創作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在具體創作中也是互相滲透、互相交叉的。
⑥ 藝術創作要經歷哪三個過程
藝術創作過程,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一)審美意象的孕育;(二)審美意象的形成;(三)審美意象的物態化。審美意象從孕育、形成到物態化,經歷了審美感受、藝術構思、藝術傳達三個環節。對生活的審美感受是藝術創作的第一步,是積累生活素材、萌發創作沖動的必要環節,是使創作得以進行並取得成功的基礎;藝術構思是藝術創作的中心環節,是將生活素材轉化為審美意象,並將審美意象凝聚力完整、獨特的藝術形象,這是決定藝術創作成敗的最關鍵的階段;藝術傳達則是通過一定的物質材料和運用一定的藝術技巧,將經過藝術構思的藝術家思維中形成的審美意象轉化為藝術形象。這三個階段,只是相對的劃分,不可截然分開。它們之間緊密銜接,彼此關聯,互相滲透。由於藝術門類不同,藝術表現形式不同,作品的內容不同,藝術家創作的個性不同,因而創作過程中的具體情況也有所不同。
⑦ 藝術創作的基本過程
指藝術家以一定的世界觀為指導,運用一定的創作方法,通過對現實生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選擇、加工、提煉生活素材,塑造藝術形象,創作藝術作品的創造性勞動。
⑧ 藝術創作過程中包括哪些主要環節,舉例論述審美體驗
藝術創造過程一般分為互相關聯、漸層推進的三個主要環節:興發階段、構思階段和物化階段。審美體驗既是藝術創造活動的起點,又是貫穿整個過程的創造性動力因素。
第一,審美體驗是藝術興發的根本動力。藝術興發不是什麼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審美體驗醞釀而導致的精神爆發效應。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人艾青的詩句生動地表明是對祖國眷念的情感體驗、深沉的憂患意識的長期積聚和醞釀,激活了詩人詩歌創作的慾望和激情。
第二,審美體驗是藝術構思的內在邏輯。藝術構思是主體在豐富體驗的基礎上,把客觀物象變為審美意象的過程。藝術家深刻的豐富體驗給藝術構思所帶來的不僅是豐富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賦予藝術構思以內在的邏輯。這種藝術創造的特定邏輯就是審美體驗的邏輯,或者說情感的邏輯、想像的邏輯,它們在根本上都是人的生命活動的內在律動。
第三,審美體驗是藝術物化的終極根據。藝術物化,是指藝術主體把心靈中的審美體驗創造性地轉化為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的過程。《紅樓夢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是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尋常,把人生的凄涼和辛酸、歷史的沒落與哀宛,化為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蒼茫命運和眾多的人物形象。那是主體的審美體驗在心靈中生成的審美意象的物化,它們的最後根據就在審美體驗之中。
⑨ 聯系實際論述藝術創造的基本過程及每個環節的特徵
所謂藝術體驗是指一種活躍的、豐富的、深刻的內心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緒,把藝術家長期對於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形成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前提,乃至萌發不可遏制的創作慾望。對於作為創作主體的藝術家來講,早在他感受、觀察、思考、體驗生活時,就已經開始了創作的准備階段或醞釀工作。這種准備或醞釀的過程可能是自覺的,也可能是不自覺的,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可能時間較短,也可能有相當長的時間。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起始階段,也是藝術創作的基礎。藝術體驗首先需要藝術家仔細地觀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認真地思考生活,與此同時,藝術體驗更需要藝術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擁抱生活,需要藝術家飽含情感的切身體驗。這種飽含藝術家情感的切身體驗,就是劉勰所講的「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就是杜甫所講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調動藝術家的全部感覺。
深切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感性積累,不僅為藝術創作奠定了雄厚堅實的基礎,而且常常成為藝術家從事藝術創造內在的心理動力或誘因,成為一種重要的創作動機。藝術家在觀察生活、思考生活、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必然有大量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在腦海里積貯得越來越多,一旦這種體驗積累升華到不吐不快的程度,藝術家的創作激情就會像開閘的洪水一樣噴涌而出,一發而不可收。
(2)藝術構思活動。藝術構思是一種十分復雜的精神活動,也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它是藝術家在深入觀察、思考和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加以選擇、加工、提煉、組合,融匯了藝術家的想像、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形成了主體和客體統一、現象與本質統一、感性與理性統一的審美意象。藝術構思就是在藝術家頭腦中形成主客體統一的審美意象,而以後的藝術傳達活動則是把這種審美意象通過藝術媒介或藝術語言,物態化為可供其他人欣賞的藝術形象。想像在藝術構思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因為想像具有在原來生活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能力。藝術家們可以憑藉想像創造出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的藝術世界,創造出藝術家未曾親身經歷過的事件和未曾親身接觸過的人物,為藝術家們開拓了無限廣闊的思維空間,能夠「精鶩八極,心游萬仞」地去進行構思。
在藝術構思活動中,除了「想像」以外,「情感」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貫穿於藝術創作的始終。如果說想像是藝術構思的核心,那麼情感就是藝術構思的動力。在藝術構思活動中,盡管有感知、理解、聯想、想像等多種心理因素,但它們都是在情感的滲透和影響下發揮作用的,只有在藝術家熾烈的澆灌下,才能形成審美意象,完成藝術構思。
(3)藝術傳達活動。藝術創作的最終成果是藝術作品。藝術家的藝術體驗和藝術構思,必須通過各種藝術媒介和藝術語言才能形成藝術作品。因此,藝術傳達活動在藝術創作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離開了藝術傳達,再好的體驗與構思也得不到表現,無法讓其他人欣賞,只能仍然停留在藝術家的頭腦之中。藝術傳達活動作為創作過程的最後一個階段,它是指藝術家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運用藝術技巧和藝術手法,將自己在藝術構思活動中形成的審美意象物態化,成為可供其他人欣賞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藝術傳達活動作為一種藝術生產的實踐活動,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材料,如繪畫需要紙、筆、墨,雕塑需要大理石、青銅,才能使審美意象物態化,成為客觀存在的藝術品。與此同時,藝術傳達活動更離不開一定的藝術媒介或藝術語言,如繪畫語言包括色彩、線條,音樂語言包括節奏、旋律,電影語言包括畫面、聲音、蒙太奇等等。由於各門藝術所採用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都各不相同,因此,各門藝術的藝術傳達方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形成自己特殊的製作方法和表現手法,使得藝術技巧和手法在藝術傳達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藝術傳達又不僅僅是一個技巧問題,藝術傳達更需要藝術家調動自己的聯想、想像、情感等多種心理功能,融入創作的生命和心靈,尋找到獨特的藝術傳達方式,才能創作出可以放置於世界藝術寶庫的作品來。藝術傳達活動與藝術體驗和藝術構思相互滲透、密不可分。
⑩ 論述藝術的創作過程
無論從事任何藝術作品的構思和創作,大抵都會依靠一點「靈感」,什麼是「靈感」,靈感又是從何而來呢?靈感是腦力思維的一種反應,是構思過程中突然觸發的靈感和感應。不易捉摸,所謂「靈機一觸」就是如此。
善於多動腦筋構思是從事藝術攝影不能缺少的,而腦筋如何動,動了之後是否必然有結果,這是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因心情而異的事情,有的人肯動腦筋、而且反應神速,構思出來的東西非常人所能及,所謂「五步成詩」、「七步成文」;「倚馬千言、一揮而就」。人們便說此人很有天分,是一個天才。有些人未必不能構思出好作品,只不過稍為遲緩些,所謂深思熟慮,謀定而後動,好文章「十諗而成」終歸也能創出佳作來。至於不肯動腦筋的人,是與反應快慢無關的,要命之處在於不肯動腦筋,看見別人有好作品便抄襲一番,這樣的作品,好極也是贗品。
靈感是那麼難於捉摸,即使向來反應神速的人,也會有腦筋轉不過來的時候,苦苦思量,終無良策,一經啟動,便豁然貫通,以秦觀(秦少游)之高才,尚且受困於一名「閉門推出窗前月」,一經蘇東坡啟發,便可「投石擊開水中天」。可見靈感不來,高手無策,一旦出現,便如黑夜裡的天空驀地電光一閃,眼前頓見光明,靈感飛奔而已。
在我們從事的藝術攝影時,似乎不能缺少所謂創作的靈感,因為藝術攝影必須通過作者長期的構思、設想和想像,然後結合具體的景物、意念和觀點,明確地表現出他的意願,所代表出來的品位。好的作品都是言中有物,物中有語,真可為「言有盡而意無窮」。因此,作者在拍攝時,甚至在作品的後期加工中,如何構思,如何設計,如何創意都是要經過一番腦力勞動的結果。而在用腦力之時便很難否認有「靈感」的存在了。在這里,我們朦朧看到了人類思維發展的一個縱向縮影。它告訴我們,大腦類似一個信息貯藏器。信息分別以腦電模式或腦化學形式化為短時記憶與長期記憶貯存其中。這些記憶,有些受著意識的制約,可以隨時揀索提取;有些沉潛於意識深層,不為人所知,只有在特有的刺激條件下才得以復現。這些記憶表象層次分明、秩序井然地烙印於大腦神經化學網路之上,形成了一道道、密層層、縱橫交錯的、相互聯系的記憶軌跡。在主體創造思維、直覺能力、心理圖式的制約下,將從特定客觀領域感知的信息源源導入貯存舊記憶表象的軌跡之中,在一個具有極大自由的定向時空里,前後游動,上下翻飛,彼此在擊撞中裂變,以致猝然契合一個新生命應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