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克斯和恩格斯共同創造了什麼理論
馬克思主義(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專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屬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B. 馬克思主義的三大創造
1、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把自己的哲學對象規定為作為現存世界基礎的人類實踐活動,把哲學的任務規定為解答實踐活動中的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從而為改變世界提供方法論。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在一定生產力狀況基礎上的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理論。其邏輯要點可以用「五個一」來概括。一個基礎、一個關系、一個中心、一個矛盾、一個結論。
一個基礎就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一個關系就是勞資關系。一個中心就是指著重闡述剩餘價值。一個矛盾是指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的對抗性矛盾。一個結論就是社會進步。
3、科學社會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含了兩部分內容:
1、第一個組成部分,科學社會主義原理設計,這部分內容是由馬克思本人完成的。科學社會主義原理設計,是指導人們完成科學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依據。
2、第二個組成部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應用設計,又稱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設計。這部分內容是由科學社會主義實踐者完成的。科學社會主義應用設計,是指導人們完成科學社會主義建設的應用設計。
(2)馬克思創造的學說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誕生歷程: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40年代產生於西歐,當時西歐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發展。英、法、德3國是其發源地。因為當時英、法,德,等國已經或正在實現產業革命,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無產階級已經由自在階級開始向自為階級轉變。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已經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以《共產黨宣言》的問世為標志 。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18世紀中葉和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此外,法國啟蒙學者的思想和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階級斗爭學說,它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
19世紀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特別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恆和轉化規律的發現、進化論的新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
C. 馬克思主義學說 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
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簡稱馬哲。包括唯物論和辯證法,這是最基礎的,是高中政治的主要學習內容。
第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講價值規律和剩餘價值等,以及與之相關的政治體制。
第三,科學社會主義。主要講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建設發展。
同時,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國家還會有新的內容,與社會主義國家實際結合後產生新的發展。包括前蘇聯的列寧主義,中國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與時俱進等。
(3)馬克思創造的學說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產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而創立的嶄新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經接受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從1841年下半年起轉向 L.A.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他們吸取G.W.F.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而擯棄其唯心主義,吸取費爾巴哈哲學中唯物主義而擯棄其形而上學和社會歷史問題上的唯心觀點,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基礎的各個時代的生產關系,尤其是著重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創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其前身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深刻、最詳細的證明和運用。它闡明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分配的規律。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它第一次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僅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指明正確的道路,而且為各門科學的發展提供銳利的武器。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一百多年來,它指導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取得重大勝利,隨著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進行深刻的科學研究工作的同時,親身參加和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建立無產階級的革命組織,指導國際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總結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歷史經驗,在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在運用中必須同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俄國的領導者——列寧在世界歷史進入帝國主義的時代向前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時期,各國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在結合本國的革命與建設實踐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
D.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什麼的學說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
馬克思主義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
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4)馬克思創造的學說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並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和戰略定力。
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提出新命題、作出新論斷、形成新概括,解決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講過、前人從未遇到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發展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作出了重大原創性貢獻。
E. 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創立的科學依據是
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創立的科學依據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政黨產生、發展及其自身建設規律以及在整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中的領導地位和領導作用的理論。它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無產階級進行革命和建設,必須在本階級政黨的領導之下才能取得勝利,這是由社會歷史和無產階級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同時,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好這個黨,也有它的客觀規律。黨的學說就是研究和闡明這些規律,為加強黨的建設,更好地發揮黨的領導作用服務的。因此,這門科學的突出特點是科學性、革命性和戰斗性的統一,它是無產階級政黨建設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指導黨的建設實踐的理論依據,並且是在黨的建設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產生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馬克思、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的奠基者,他們在建立無產階級獨立政黨的斗爭中提出的基本思想,奠定了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的基礎。列寧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為創建不同於第二國際修正主義黨的新型無產階級政黨,提出了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為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作出了新貢獻。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運用於中國黨的建設實踐,成功地解決了在一個農民居多數的東方大國建設一個具有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重大課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毛澤東建黨學說。這是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的基本點是:
(一)無產階級要獲得徹底解放,必須建立自己獨立的革命政黨。無產階級政黨的出現是現代社會階級斗爭發展的必然產物。現代無產階級的出現以及這個階級在斗爭中的不斷成熟,為黨的產生奠定了階級基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和傳播,為黨的產生提供了思想條件。無產階級政黨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二)無產階級政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進部隊。黨以無產階級作為階級基礎,但又不同於一般無產階級組織。黨集中了無產階級的優秀分子,用先進的革命理論武裝起來,因而能始終站在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前面,能夠領導無產階級的各種組織和人民群眾。黨是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
(三)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堅持革命的綱領和策略。黨的綱領規定黨的最近目標和最終目的,是黨公開樹立起來的一面旗幟;黨的策略是實現黨的綱領的手段和斗爭方式。黨的綱領的主要內容是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道路實現共產主義。制定黨的綱領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制定策略時,必須把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從實現革命目標出發,因地制宜地把各種斗爭形式結合起來,要爭取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同盟者。
(四)無產階級政黨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有組織的部隊。黨的性質和歷史使命,決定了黨必須按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黨的力量,就在於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黨必須在民主的基礎上實行集中,實行鐵一般嚴格的紀律,把全黨組織成為高度集中統一的戰斗集體。黨還必須有自己堅強的領導核心,由在實踐中形成、得到群眾信任的領袖集團來領導。
(五)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堅持團結統一的原則,正確進行黨內斗爭。團結統一是黨的事業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黨的團結是有原則的團結,即在黨的理論基礎、政治綱領和組織原則基礎上的團結。為了達到團結統一,必須進行正確的黨內斗爭,決不能拿原則作交易。進行黨內斗爭要反對「左」的和右的兩種錯誤傾向。進行兩條戰線的斗爭,要注意區分機會主義者和犯錯誤的同志,採取不同的態度,進行組織處理要慎重。
(六)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堅持國際主義原則。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是國際性的,無產階級的敵人――資產階級也是國際性的,各國無產階級的聯合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條件之一。國際主義要求各國黨首先完成本民族的革命任務,把本國革命斗爭看作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一部分,不能只顧本民族的利益而忘記甚至損害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各國黨的國際聯合必須建立在獨立自主和完全平等的基礎之上。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是常青的科學,它的生命力在於,永遠同一定時代的新任務相聯系並為解決新任務開辟道路。當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建設都面臨著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各國無產階級政黨只有把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的基本原理同時代條件和本國具體情況相結合,探索和解決時代提出的新問題,才能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
F. ( )的發表,是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創立的主要標志。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是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創立的主要標志。
1、《共產黨宣言》是國際無產階級第一個具有新思想原則和新組織結構的共產主義政黨的政治綱領.共產主義者同盟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其黨的綱領就是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產黨宣言》.
2、《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完整,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共產黨宣言》闡述了共產黨的性質和特點,基本任務和策略原則;批判了各種非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潮;斷言資本主義最終必將為社會主義所取代;指出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中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科學的闡明了無產階級解放的物質條件和偉大歷史使命.
G. 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論發現是創立了什麼學說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當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
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社會學家、社會學三巨頭之一、千年第一思想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創立了偉大的經濟理論。就他個人而言,他的極其偉大的著作是《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這是「精髓」,後來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去研究。
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而在新世紀,我們逐漸迎來了「保衛《資本論》」時代。2005年11月28日,德國電視二台投票評選最偉大的德國人,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名列第3位,僅次於康拉德·阿登納和馬丁·路德。
中文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
外文名:Karl Heinrich Marx
別名:摩爾
國籍:德國
民族:猶太
出生地:普魯士王國萊茵省特里爾市
出生日期:1818年5月5日
逝世日期:1883年3月14日
職業: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家
畢業院校:柏林大學
信仰:共產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後期)
主要成就:發起科學社會主義,創立馬克思主義、創建第一國際,發現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代表作品:《資本論》,《共產黨宣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
逝世地:英國倫敦
血型:O型
星座:金牛座
終年:65歲
葬於:英國倫敦海格特公墓
H. 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創立的科學依據
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創立的科學依據,應該是在工人階級運動的基礎之上,借鑒工人階級失敗的教訓創立的。
I. 馬克思所創立的理論是什麼,與伏爾泰有何
馬克思所創立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伏爾泰是自然法學說的擁護者。他從自然法論的立場出發來揭露和 判封建專制和教會的統治。他認為:自然法就是符合人性或人的本能的,適用於所有人的,並且天下人都認為是公正的自然法律。他把法律分為兩類,即自然法和制定法。
J. 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立了什麼學說
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
馬克思的貢獻有兩個,一個是發現唯物史觀,一個是發現剩餘價值。也可以說,這兩大貢獻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整個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思想寶庫的主要貢獻,是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主要內容。這兩個學說就其實質而言,都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及其發展前途的學說,關於人的解放的學說,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學說,一句話是關於社會主義的學說。
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唯物史觀是一般形態的歷史哲學,剩餘價值理論是資本主義這一特殊歷史形態的歷史哲學,它們相伴而生,唯物史觀對剩餘價值理論的發現有指導作用,剩餘價值理論又證明了一般形態的唯物史觀。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又從各自的角度論證了共產主義的必然性。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
剩餘價值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