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鼎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② 鼎的發展歷史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中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而象徵國家政治權勢和軍權、神權的青銅製造業,完全為貴族所壟斷,這些青銅器的製造均是以貴族的意志、需要和審美意願為依歸。中國青銅器歷經20多個世紀的發展衍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初期:夏代——由於銅的冶煉工藝尚不成熟,且材料難得造成現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銅器種類稀疏,至今為止出土的夏代青銅器是「乳釘紋爵」。
盛行期:商代(商代遷都殷(今河南安陽)以後至西周前期,約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時期)——此時的青銅器體形厚重,造型規整,紋飾華麗,體現出一種獰厲之美。例如:司母戊方鼎、獸面紋方鼎、乳釘紋方鼎、克鼎、子龍鼎等。
成熟期:西周(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春秋時期古人發明了「失蠟法」「分鑄法」「錯金銀」技術,使得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造型更加別致、繁復。代表作有;蓮鶴方壺
春秋中期至戰國時期——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後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勢的象徵物。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時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
鼎力相助等等。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 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周代的鼎分為三大類:
鑊鼎、升鼎、羞鼎。
鑊鼎形體巨大,多無蓋,用來煮白牲肉。
升鼎也稱正鼎,是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則是盛放佐料的肉羹,與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③ 鼎的發明
鼎 是我中華祖先所創制最早的一種器皿,後來成為祭祀神器,是國寶。幾千年來,鼎一直被沿用,而且鼎為我所獨有,在中華物質文化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之一。 4_P+Pl E U0o.D
據現有的資料,鼎創始於河南裴李崗文化,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那時,鼎是用粘土羼細砂、提成坯,涼干後入窯燒制而成,稱為陶鼎。陶鼎,上腹呈罐形或盆形,腹下附有三條圓錐狀足。鼎和罐,均是我們祖先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炊器。後來,聰明的祖先,約在距今4000-5000年前,即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和河南龍山文化期間,又創制一種和陶灶圈相配套的無足炊器即陶釜。由於陶鼎的三足易折斷,無足的釜具有自身的優勢,後來被演化為多種形式的炊器,後來這類炊具被廣泛應用,這是我們中國人生活所用的鍋的來源。但是,鼎這種器皿,迄今一直被沿用(雖不作炊器了),在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被賦予高尚的深邃的涵義。 5K#_BS!F-e,|
黃帝時代,由於發明了冶金術,人們學會了冶銅鑄器。《史記.封禪書》中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經學者考證,此首山在今河南靈寶市西,而黃帝鑄鼎荊山下的鑄鼎處,是在靈寶市陽平鎮附近的鑄鼎原。民以食為天,陶鼎既然是人們最早的炊器,則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器皿,因此人們對鼎有深厚的感情。自從銅鼎出現後,又成了烹煮牲牢以祭祀神靈的祭器。古人缺乏科學知識和在自然界面前還是軟弱無力,因此,通過祭祀以祈求神靈的保佑,以達到逢凶化吉的目的。這樣,銅鼎又具有神聖的意義。
:GC%P/uiznR 盡管黃帝所鑄的銅鼎,迄今未發現,甚至到夏代仍未見銅鼎出土。但是,由於相當於黃帝時代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已發現銅器殘片,鑄銅鼎完全有了技術條件,當時,仿陶鼎形狀澆銅鼎是可信的。況且,商代發現許多銅鼎,在商代前期都城-鄭州商城就發現了近1米高的一對大方鼎,而在商代晚期都城-殷墟發現了更大的"司母戌"鼎,其鑄造技術臻於完美,從而反證青銅鼎的鑄造,當可推到夏代,甚至更早。早期的銅器仿陶,而到了商代,陶器又反過來仿銅器,這是考古資料證明了的。當然,黃帝所鑄的三個銅鼎"象天、地、人",應是在銅鼎上鑄有象徵天、地、人的三種不同文飾。不過,應該說,通過銅鼎烹肉祭祀神靈,使人作通天地神靈的主體,即人可通神,神可佑人,使天地融為一體,具有深刻的哲學寓意。至於"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上天",則是西漢時期道教所謂"得道升仙"的一種思想反映,同鑄鼎無關,但銅鼎作為祭神寶器,則有神聖意義。
|O0P&mt2gR 鼎同我們祖先的文明進程也有密切關系。前面已說明鼎是最早的炊器之一。用陶鼎煮粥做飯,既有利於腸胃的健康和營養吸收,促進人們頭腦的發達和文明意識的發展,而且鼎在上古貴族社會生活中具有特權的標志。奴隸主貴族壟斷了銅鼎等祭祀寶器和祭祀權,還是他們日常生活使用的主要器皿,所謂"鍾鳴鼎食"便是現實的一種反映。同時,在奴隸主貴族階級中還劃分為不同的特權等級,其中銅鼎的使用便是其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胃"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等用鼎數的差別。這種等級差別已在周代墓葬考古中已得到證實。可見,銅鼎已成為上古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 '^_9m,M+t3~.kqx
銅鼎,還有一個更神聖的意義,那就是國家政權的象徵。我中華,自夏商時代,那就是國家政權的象徵。我中華,自夏商時代起,就把銅鼎視為國家的寶器。雖然,夏代還沒有發現銅鼎,但據《史記.封禪書》曰"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恐怕不是子虛烏有,應有所本。而商代前後期首都所發現的大型方鼎,都是同期青銅器之最,應為王室寶器。所謂"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權擁有和使用。久而久之,寶鼎成了國家政府的象徵。至遲在春秋時代,就有了這樣神聖的涵義。當時,寶鼎成為鎮國利器,一個國家失去寶鼎,即等於國家滅亡,而為敵者,也是著力搶奪對方寶鼎等國家重器。在這種背景下,就發生了《周本紀》所記楚莊王伐陸渾時陳兵周郊(洛陽)派人"問九鼎"的故事。"問九鼎"輕重,就是強大的諸侯楚國向周天子挑戰,企圖奪取周室江山的一種嘗試。這里"九鼎"明白無疑地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在春秋戰國時代,周王室衰弱,諸侯長期混戰爭霸,無非為爭奪政府,取代周王而統治天下。其是所謂"定鼎中原",就是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國之意。把鼎視為國家政府的象徵,是人們給鼎所賦於最神聖的社會意義。 j9g%\3Q G,T.~2E?2X
封建地主階級是反對奴隸主貴族實行特權統治的,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期間取得政權後,自然不再有以用鼎數多寡為標志的等級差別,但是,實際上封建朝廷也有其新的等級和特權,銅鼎仍市朝廷的祭器之一。封建統治者仍然祭祀上天後土和先王祖宗,銅鼎仍被沿用。後來還出現鐵鑄的鐵鼎。隨著社會的發展,鼎類祭器應用面較廣,逐漸流行於社會,進入寺廟,以及民間重大的祭祀活動中。這類鼎,又成為供奉神靈和祖先的"香爐",其中後世(明)的"宣德爐"(銅鼎)最為有名。這種文化習俗,流傳至今,成為中華獨特的傳統文化重要內容之一。 H-p jQK6` m:Q)u^
總之,鼎經歷了幾千年,一直沿用不衰。特別是它曾具有國家政權的象徵意義,使其在中華文化史中享有崇高地位,迄今為中國人所尊重。1995年,詞語過濾主席代表中國政府贈送給聯合國的貴重禮物"世紀寶鼎",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風彩。我們這次由上海人民資助鑄造的大銅鼎(九鼎),放置於鄭州黃河游覽區炎黃二帝巨塑廣場上,也濃縮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將這樣象徵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列鼎是最合適不過了,它將受到中華炎黃子孫及世界人民的瞻仰,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大意義
④ 我國歷史上第一座大鼎叫做什麼源於哪個朝代
司母戊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商代青銅器!!
其實,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鼎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青銅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關於「鼎」的來歷,可以追溯到遠至4000多年前的夏禹神話時代!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這應該是關於鼎,最早的記載!!
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
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
⑤ 鼎是一種什麼器皿鼎發明於何時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⑥ 鼎最早出現在哪個時期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⑦ 鼎,三足兩耳,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它是怎麼發明的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徵。一言九鼎是哪幾個鼎:黃帝寶鼎置於寶鼎壇的中宮位置,其他八鼎分別為愛鼎、壽鼎、財鼎、仕鼎、安鼎、豐鼎、智鼎、嗣鼎,按八卦之位放置。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
我知道 九鼎中的鼎的意思是指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徵,是不是一言九鼎中的鼎也是這個意思。
我現在家裡沒有字典,只能從網上知道「鼎」字的意思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鍋;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徵;象徵三方並立、互相對峙;大;正當,正在。
⑧ 至今考古發現的名鼎有哪些(出名的,和不怎麼出名的要分類。鼎數最好多於20個)
為你盤點一下至今考古發現的名鼎,但是我聲明一點,出名不出名見仁見智,但是我保證它們都是考古界的稀世珍品。1、後母戊鼎,商,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2、大克鼎,西周,現藏於上海博物館3、龍紋扁足鼎,商,現藏於上海博物館4、蔡侯申鼎,春秋,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5、大盂鼎,西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6、德鼎,西周,現藏於上海博物館7、王子午鼎,春秋,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8、乳釘紋方鼎,商,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9、多友鼎,西周,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10、人面紋方鼎,商,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11、楚王酓忎銅鼎,戰國楚,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12、九鼎八簋,戰國曾,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13、王作左守鼎,周,現藏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14、虎耳虎足青銅鼎,商,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館15、毛公鼎,西周,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16、禹鼎,西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17、牛方鼎,商,現藏於台北中研院歷史研究所18、史鼎,商,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19、虎父乙鼎,西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20、史斿父鼎,西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以上僅僅是憑我的記憶列舉了20件青銅重器,件件都是國之重寶,「後母戊鼎」是最大的青銅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別稱為「海內青銅三寶」……青銅重器很多,其中的鼎佔了很大的分量,這里只是管中窺豹罷了。
⑨ 鼎的發展史
鼎 是我中華祖先所創制最早的一種器皿,後來成為祭祀神器,是國寶。幾千年來,鼎一直被沿用,而且鼎為我所獨有,在中華物質文化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之一。 4_P+Pl E U0o.D
據現有的資料,鼎創始於河南裴李崗文化,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那時,鼎是用粘土羼細砂、提成坯,涼干後入窯燒制而成,稱為陶鼎。陶鼎,上腹呈罐形或盆形,腹下附有三條圓錐狀足。鼎和罐,均是我們祖先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炊器。後來,聰明的祖先,約在距今4000-5000年前,即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和河南龍山文化期間,又創制一種和陶灶圈相配套的無足炊器即陶釜。由於陶鼎的三足易折斷,無足的釜具有自身的優勢,後來被演化為多種形式的炊器,後來這類炊具被廣泛應用,這是我們中國人生活所用的鍋的來源。但是,鼎這種器皿,迄今一直被沿用(雖不作炊器了),在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被賦予高尚的深邃的涵義。 5K#_BS!F-e,|
黃帝時代,由於發明了冶金術,人們學會了冶銅鑄器。《史記.封禪書》中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經學者考證,此首山在今河南靈寶市西,而黃帝鑄鼎荊山下的鑄鼎處,是在靈寶市陽平鎮附近的鑄鼎原。民以食為天,陶鼎既然是人們最早的炊器,則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器皿,因此人們對鼎有深厚的感情。自從銅鼎出現後,又成了烹煮牲牢以祭祀神靈的祭器。古人缺乏科學知識和在自然界面前還是軟弱無力,因此,通過祭祀以祈求神靈的保佑,以達到逢凶化吉的目的。這樣,銅鼎又具有神聖的意義。
:GC%P/uiznR 盡管黃帝所鑄的銅鼎,迄今未發現,甚至到夏代仍未見銅鼎出土。但是,由於相當於黃帝時代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已發現銅器殘片,鑄銅鼎完全有了技術條件,當時,仿陶鼎形狀澆銅鼎是可信的。況且,商代發現許多銅鼎,在商代前期都城-鄭州商城就發現了近1米高的一對大方鼎,而在商代晚期都城-殷墟發現了更大的"司母戌"鼎,其鑄造技術臻於完美,從而反證青銅鼎的鑄造,當可推到夏代,甚至更早。早期的銅器仿陶,而到了商代,陶器又反過來仿銅器,這是考古資料證明了的。當然,黃帝所鑄的三個銅鼎"象天、地、人",應是在銅鼎上鑄有象徵天、地、人的三種不同文飾。不過,應該說,通過銅鼎烹肉祭祀神靈,使人作通天地神靈的主體,即人可通神,神可佑人,使天地融為一體,具有深刻的哲學寓意。至於"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上天",則是西漢時期道教所謂"得道升仙"的一種思想反映,同鑄鼎無關,但銅鼎作為祭神寶器,則有神聖意義。
|O0P&mt2gR 鼎同我們祖先的文明進程也有密切關系。前面已說明鼎是最早的炊器之一。用陶鼎煮粥做飯,既有利於腸胃的健康和營養吸收,促進人們頭腦的發達和文明意識的發展,而且鼎在上古貴族社會生活中具有特權的標志。奴隸主貴族壟斷了銅鼎等祭祀寶器和祭祀權,還是他們日常生活使用的主要器皿,所謂"鍾鳴鼎食"便是現實的一種反映。同時,在奴隸主貴族階級中還劃分為不同的特權等級,其中銅鼎的使用便是其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胃"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等用鼎數的差別。這種等級差別已在周代墓葬考古中已得到證實。可見,銅鼎已成為上古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 '^_9m,M+t3~.kqx
銅鼎,還有一個更神聖的意義,那就是國家政權的象徵。我中華,自夏商時代,那就是國家政權的象徵。我中華,自夏商時代起,就把銅鼎視為國家的寶器。雖然,夏代還沒有發現銅鼎,但據《史記.封禪書》曰"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恐怕不是子虛烏有,應有所本。而商代前後期首都所發現的大型方鼎,都是同期青銅器之最,應為王室寶器。所謂"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權擁有和使用。久而久之,寶鼎成了國家政府的象徵。至遲在春秋時代,就有了這樣神聖的涵義。當時,寶鼎成為鎮國利器,一個國家失去寶鼎,即等於國家滅亡,而為敵者,也是著力搶奪對方寶鼎等國家重器。在這種背景下,就發生了《周本紀》所記楚莊王伐陸渾時陳兵周郊(洛陽)派人"問九鼎"的故事。"問九鼎"輕重,就是強大的諸侯楚國向周天子挑戰,企圖奪取周室江山的一種嘗試。這里"九鼎"明白無疑地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在春秋戰國時代,周王室衰弱,諸侯長期混戰爭霸,無非為爭奪政府,取代周王而統治天下。其是所謂"定鼎中原",就是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國之意。把鼎視為國家政府的象徵,是人們給鼎所賦於最神聖的社會意義。 j9g%\3Q G,T.~2E?2X
封建地主階級是反對奴隸主貴族實行特權統治的,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期間取得政權後,自然不再有以用鼎數多寡為標志的等級差別,但是,實際上封建朝廷也有其新的等級和特權,銅鼎仍市朝廷的祭器之一。封建統治者仍然祭祀上天後土和先王祖宗,銅鼎仍被沿用。後來還出現鐵鑄的鐵鼎。隨著社會的發展,鼎類祭器應用面較廣,逐漸流行於社會,進入寺廟,以及民間重大的祭祀活動中。這類鼎,又成為供奉神靈和祖先的"香爐",其中後世(明)的"宣德爐"(銅鼎)最為有名。這種文化習俗,流傳至今,成為中華獨特的傳統文化重要內容之一。 H-p jQK6` m:Q)u^
總之,鼎經歷了幾千年,一直沿用不衰。特別是它曾具有國家政權的象徵意義,使其在中華文化史中享有崇高地位,迄今為中國人所尊重。1995年,詞語過濾主席代表中國政府贈送給聯合國的貴重禮物"世紀寶鼎",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風彩。我們這次由上海人民資助鑄造的大銅鼎(九鼎),放置於鄭州黃河游覽區炎黃二帝巨塑廣場上,也濃縮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將這樣象徵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列鼎是最合適不過了,它將受到中華炎黃子孫及世界人民的瞻仰,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大意義
⑩ 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大和最早的鼎分別是什麼
截止2019年中國發現的最大和最早的鼎是商後母戊鼎。
1948年,商後母戊鼎在首都南京首次展出,據記載,蔣介石曾親臨參觀,大鼎轟動了整個南京城。
1949年國民黨撤往台灣時原有意將大鼎運往台灣,但由於大鼎過於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飛機場,後被解放軍發現,轉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後母戊鼎從南京調往北京,成為鎮館之寶,並一直存於國家博物館。成為了國博的鎮國之寶。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的廟號。後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測定,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