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魏碑發明

魏碑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8 19:13:30

A. 牛字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魏碑體 分別怎麼寫的

詳見附圖。

「魏碑體」是「楷書」的一種。

拓展資料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准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書,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資料參考網路-漢字

B. 楷體是誰發明的

楷書是由隸書、魏碑發展而來,隨著歷史的進展,文字的書寫方式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也隨之發生演變,逐漸形成的。就像中國的許多東西的發明一樣,無法考證出發明人是誰。比如紙的發明,人們認為是蔡倫發明了造紙,其實在蔡倫以前已經出現了紙,是蔡倫把早已在民間流傳的造紙的方法加以歸納總結,並加以改進,形成了一套造紙的模式而已。楷書最早起源於西漢,只是在民間流傳,不被官方接納,後逐漸發展,逐漸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文字書寫的主流。

C. 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魏碑等都是怎麼來了它們各自都有那些比較出名的碑貼

隸書是由秦彖來的,是由秦朝的一個隸卒發明的!著名的有漢簡、《曹全碑》《張遷碑》,後有劉春林發明了行書,之前還有《急就章》體是在隸書的基礎上快寫而來,行書名帖有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第二行書是顏真卿的《祭侄稿》、第三行書是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行書的基礎上有出現了草書,有王羲之的《十七帖》、懷素草書《千字文》、張旭的《自敘帖》等,後又楷書以唐楷最佳!著名的有:顏真卿的《多寶塔》、《勤禮碑》,柳公權的《玄秘塔》,歐陽詢的《化度寺》、《泉西銘》諸緒良《聖教序》等不一列舉!僅供參考

D. 中國的歐體,顏體,柳體是那些人發明的

書法是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四千年來,產生了無數傑出的書法家和珍貴的書法藝術作品。這些書法家在作品上形成了不同的風格,並且被後世推崇和繼承,對中國書法藝術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在字體大的分類上存在楷體、行書、草書等主要類型。因為楷體字易於辨認,通用性強,所以在使用中較多出現。楷書經鍾繇首創,二王發展,魏碑創新,到了唐代,把魏晉時期風格截然不同的南北風格的楷體統一起來。這種統一工作在被譽為初唐四大家的歐陽詢(557-641)、虞世南(558-638)、褚遂良(596-658)、薛稷(649-713)那裡得以完成,真正的楷書直到唐代才最終成熟。主要的楷體有:歐體、顏體、柳體、魏碑體等。顏真卿(709-785)開創顏體字。顏楷用筆藏頭護尾,線條骨肉豐腴,結子端莊雄麗,篇章朴茂充實,把楷書之美推向了極致。其總體風格是森嚴大度,雄渾剛健,堂堂正正,氣勢磅礴。柳公權(778-865)的楷書形成了另一種風格。與顏真卿齊名,俗稱「顏筋柳骨」,說明柳公權以骨力取勝。柳公權的楷書工整規范,深的帝王喜愛,在社會上影響很大。現在漢子的形體結構基本脫胎與柳體。魏碑體,在魏晉南北朝的北方地區流行。這一時期保存下來的書法作品,主要在一大批的石碑上,並以北魏最多,所以就把這種書體稱為「魏碑體」。魏碑體多用方筆,結體橫肩,內圓外方,給人以粗獷豪放之感。

E. 魏碑體是誰發明的呀,

魏碑是由鮮卑族進入中原後,學習漢文化,並將漢字用於日常生活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書體。留存下來的文字主要在墓誌、造像和刻石之中。由於文字是刻於石頭上的,並不是原生態的字形字樣,所以,就有一個二度創作的問題。以洛陽龍門石窟的文字最為典型,大量的墓誌與刻石也有這樣的特徵。主要的風格是方峻古樸,天真爛漫。其最主要的特徵是,筆畫多為方筆,有稜有角。

F. 書法魏體字是誰創造

書法上沒有「魏體字」的說法,只有「」魏碑字體。


關於魏碑:

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大體可分為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鍾致帥稱魏碑「上可窺漢秦舊范,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書法對後來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歷代書家在創新變革中也多從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極有名的如《鄭文公碑》、《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懷墓誌》及《張玄墓誌》,已開隋、唐楷書法則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導「尊碑抑帖」,沖破「館閣體」的束縛,碑學興起,書風為之一變。魏碑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為現代漢字的結體、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有許多摩崖石刻,並不是先行書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鑿的,臨寫時要注意不使刀痕誇張,免生習氣。


一般公認魏碑字體的創造者是鄭道昭。鄭道昭(公元?-516年),字僖伯,自稱中嶽先生,北魏開封(今屬河南)人。累官至秘書監、熒陽邑中正,先後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他「少而好學,綜覽群書,好為詩賦。」對書法頗有研究。鄭道昭所處的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變化的年代,文字和書法也在這個時期逐漸地由漢隸向楷書演變,並且在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魏碑」體。


G. 隸書是在魏碑出現之前還是之後

中國的文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字體結構經過數千年不斷創造、改進而成,有較強的規律性。它的演進過程大致是:圖文—象形—甲骨—鍾鼎—石鼓—古文—秦系—隸書—楷書—魏碑—草書—行書—宋體—仿宋體—黑體—圓黑體—疊圓—綜藝……
解釋:圖畫文字、象形文:距今六千年至殷周時代,同圖畫差不多,非常容易識別的文字。
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是最早可識文字,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當時記載占卜吉凶的卜辭文字。字體風格樸素,自由,結構帶任意性。
鍾鼎文:唐代發現周秦刻在十個石鼓上的銘文,古代稱銅為金又叫金文,以禮器的鼎和樂器的鍾為最多。脫胎於圖畫符號的文字。
石鼓文:唐代發現周秦刻在十個石鼓上的文字,現存故宮,是中國歷史上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已不再象甲骨、金文那樣,寫得字大小平均有雄渾厚朴的大度之氣。
古文:漢代發現藏於孔子宅中牆壁內的經傳和春秋左氏傳中的文字叫做古文。
秦篆:大篆是周宣王時對古文字整理之後的一種文字,因經史籍之手。故又稱「籍文」秦始皇吞並六國,統一天下,大臣上奏所用的文字。
大篆:是鍾鼎文、石鼓、古文、秦篆的統稱。字體粗獷有力,厚重古樸,行款已趨向線條化,規范化。
小篆: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命李斯等人實行「書同文字」以秦篆為基礎而出現一種簡化的規範文字。字體均圓整齊,上緊下松,布白勻稱,帶有圖案的裝飾美。
隸書:相傳秦始皇時,有個叫程邈的小官因罪入獄,隸書是由篆簡化演變而出來的,為了簡捷速寫,變篆書圓轉的筆劃為萬折的筆劃,漢代盛興,後世學隸書以漢碑為典範,用筆方中有圓的變化,端莊古雅,左右舒展,有均衡美。
魏碑:指北魏時期的石刻,屬於楷書,魏碑是把漢字由隸書向楷書的演變過程中,表現了藝術上大膽的革新精神和傑出的創造才能。特點:品類繁多、風格各異我體不備。
楷書:又名正書、真書。因是字體的楷模所以叫楷書,標准,正規又叫正楷。西漢開始萌芽,經過東漢,唐朝興盛。一千多年來唐楷一直做為漢字的標准字體。特點:形體方正,筆劃平直,規矩嚴謹,豐滿秀麗。
草書:有大篆、小篆、古隸、今隸的草書。草書專門發展成一個具有特色的字體,是從漢代開始的,由漢至唐是一度極盛的時期,形成了章草,今草、狂草和行草。它既具有自身的規律,又能抒發自我的情懷。今草是草書的主體。它們筆勢連綿回繞,痢約為本,點畫相連,態勢飛動一氣呵成。特點:節奏強烈,行雲流水,舒坦。
行書:產生於漢末,介於真書和草書之間的種字體,兼有楷書字形易識,又兼草書書寫快捷之長,所以至今與楷書一樣成為常用字體。相傳是劉法升所創,王羲之被尊為「書聖」。其特點:行筆勁速,節奏輕快,點畫流動,用筆活潑。
宋體:北宋的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刻字在楷書體上產生了一種橫輕直重,閱讀醒目的印刷體,後稱宋體。到了明宋代演變為筆劃橫細堅粗,字形方正的明體。當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堅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如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等都採用這種字體。特點:橫細堅粗,「撇如刀,點如瓜子,捺如掃」筆劃嚴謹,帶有裝飾性的點線,字形方正典雅,嚴肅大方,是美術字體之首。
仿宋體:出現了筆畫粗細一致,講究頓筆,挺拔秀麗,適合手寫體的仿宋體,當時稱為新宋,宋體又稱為老宋。是現代宋體的一種。特點:字身秀長、宋楷結合、橫斜豎直、粗細一樣、間隔均勻,起筆頓頓,落筆頓頓。
黑體:清末萌芽57年簡化字體後定形。筆劃橫平豎直,粗細一致,筆劃較粗,方頭方尾形成方黑一體而得名,又稱方體。特點:由宋體結構,筆劃單純,相互大方,醒目粗壯。
圓黑體:由黑體演變而來,方角變圓角,方頭變圓頭,點、撇、捺、挑、勾略帶弧,並稍加長。筆畫的方粗和粗圓,雖然字形一樣,所取得的效果確各異。粗方是厚重平板之感;粗圓呈厚重而靈活的格調。因此,印刷術上出現圓黑體,具有較強的沖擊力,給人圓潤活動之效果,又有時代感。
字體的演變過程說明這樣一規律:
1、易寫替代了難寫的過程
2、簡化替代了繁體的過程
3、新字替化了舊字的過程
4、實用字能不斷擴展的過程

H. 楷書,行書,草書,是哪時發明的

起源於魏晉時代,南北朝時分流發展,到隋開始融合,入唐以後開始成熟並出現了眾多
藝術家。
楷體的發明者——

行書的起源相傳有兩種說法:

一、據張懷 《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
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

二、據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雲:「鍾繇書有
: 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河東衛
,采張芝法,以凱法參,更為草稿。草稿是相聞書也。」由是而知行書亦稱行押書,起初當由畫行簽押發展而來。相聞者,系指筆札函牘之類。

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這相當於從
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桓靈朝的「正體字」除了
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始還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
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行書到
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現今所通行的草書.通稱為草書.傳說為後漢張芝(伯英)所創始
大概就是這樣,求採納O(∩_∩)O謝謝

I. 楷書是誰發明的

楷書是由隸書演變而成的,不是由特定的一個人發明的。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回程邈創立的隸答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現代,長盛不衰。

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掠、啄、提等筆畫,使結構上更趨嚴整。

(9)魏碑發明擴展閱讀:

歐陽詢是楷書四大家之一,他的書法由於熔鑄了漢隸和晉代楷書的特點,又參合了六朝碑書,可以說是廣采各家之長。

歐陽詢書法風格上的主要特點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主筆伸長,顯得氣勢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備,八面玲瓏,氣韻生動,恰到好處。

點畫配合,結構安排,則是平正中寓峭勁,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穩固,無欹斜傾側之感,而得寓險於正之趣。

J. 李思訓碑屬於魏碑嗎

從文字的發展規律和書法角度來說,屬於文字進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不包括書法家因個人風格而形成的書體),有如下字體: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簡書
隸書
章草
行書
今草
魏碑
楷書
狂草
行草
以上字體大致是按出現的時間先後順序排列的,但是書法史上歸納起來,總分為五種字體,稱五體書,即:
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隸——包括簡帛書
真(楷)——包括魏碑

草——包括章草、今草、行草和狂草
宋後,因活字印刷的發明,產生了用於印刷的專用字體——宋體
像現在的很多美術字體都是近現代人逐漸發明的。

閱讀全文

與魏碑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